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
10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吴于廑 齐世荣 (13)
第五章 东欧封建诸国
第一节 查士丁尼时代的拜占廷 第二节 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拜占廷文化 第四节 保加利亚 第五节 基辅罗斯
第六章 西欧封建社会
第一节 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诺曼人在欧洲的活动 第三节 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封建西欧政治 第五节 西欧封建教会和封建文化
第七章 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
第一节 蒙古帝国的兴起及其对外征服 第二节 蒙古帝国的分裂 第三节 蒙古帝国时期东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第八章 新兴伊斯兰教诸国
第一节 德里苏丹国时期的印度 第二节 北非的伊斯兰教诸国 第三节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发展和演变
第九章 东欧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一节 莫斯科公国的兴起 第二节 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第三节 波兰和捷克
第十章 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西欧封建社会的变化 第二节 阶级斗争的激化 第三节 英法王权的强化 第四节 神圣罗马帝国和意大利 第五节 西班牙国家的形成
第十一章 中南非洲和美洲
第一节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第二节 美洲印第安文明
第十二章 亚洲国家的新变化 海上贸易的发 达
第一节 明代中国 第二节 朝鲜 第三节 日本 第四节 海上贸易的发达
第三章 南亚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 笈多王朝时期的印度 第二节 戒日王朝的兴衰 第三节 封建制的发展和印度教的兴一节 伊斯兰教的产生 第二节 阿拉伯人的扩张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 第三节 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第四节 阿拉伯帝国韵衰亡 第五节 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
世界史·古代史编
下卷
主编:吴于廑 齐世荣 本卷主编:朱寰 马克垚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公元前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
吴于廑先生《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一文读书笔记
一、引言对历史进行再认识的必要性在于:1、基于哲学的原因,随着哲学观点的变化,对历史的认识也要求更新2、有决定意义的史料的发现,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历史3、时间因素的作用,某种历史事件在发展上蕴蓄着潜在的力量,但在一定时期内只能发挥到一定的限度,要求后一时期的历史研究者对前人已经考察研究过的同一历史事件进行再认识。
4、观察历史广度的变化,世界史这门学科真正做到以世界全局而不是任何一个局部作为历史考察和研究的对象,要求研究者突破旧的局限,扩大视野。
二、亚欧大陆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形成与并立时间: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后,农耕和游牧都发生了。
地域:农耕中心(按时间先后):1)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周围:野生麦类,大麦小麦2)中国在内的东亚、东南亚:稷(黄河流域独特)水稻(中国长江以南、东南亚、印度恒河一带)3)墨西哥、秘鲁:玉米(与亚欧大陆隔绝)4)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内陆:与世界隔绝,独立发展起来农耕世界的特点:都是以农为本,彼此之间存在着相对闭塞农耕最初的出现往往与畜牧相结合,逐步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从植物的驯化到农耕(偏南)从动物的驯化到游牧(偏北)形成亚欧大陆两大并列地带,历史发展前景不同而又相互关联:南农北牧,南富北穷。
(也有例外)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并不存在着一条明确的、不可逾越的界限,与现代不同,对于古代国家边界是一个沿其领域而延伸的狭长的面的概念,而非线的概念。
三、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时间:从古代直到13、14世纪期间不同:游牧世界具有流动性,有较高的机动能力。
农耕世界因内部矛盾而陷入衰落为游牧世界的入侵提供了好的机会。
马和战车的使用农耕世界远远落后于游牧世界。
1、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马和战车的胜利:美索不达米亚与北方印欧人、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人与雅利安人,夏商更替,最早希腊人冲进克里特。
2、公元前一二世纪至公元七、八世纪,骑兵和铁器的胜利:汉、魏晋、唐与匈奴、罗马帝国与匈奴、东西哥特、日耳曼、阿拉伯3、13世纪,范围最广:蒙古人、突厥人,东亚、南亚、西亚、中亚、中欧、东欧在这个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农耕世界在经济文化上的优越性,将游牧世界吸收、融化的能力凸显出来,因而农耕世界日趋扩大,游牧世界日趋收缩。
历史教案(新教材)第四部分古代世界第十二单元训练30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一、选择题Ⅰ(每小题2分,共20分)1.(2023·嘉兴高三模考)某学者认为,考古学上判断古代文明产生的标志有——城市与城镇的形成、文字的使用和王宫神庙等宏伟建筑的出现。
根据目前的考古成果,人类的文字最早出现在()A.西亚地区B.东北非地区C.爱琴海地区D.尤卡坦半岛2.(2023·杭州一模)从苏美尔文明起,西亚地区历代统治者都重视编纂法典,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
该法典的结语部分()A.宣扬君权神授B.明示贵族财产利益不可侵犯C.炫耀国王功德D.要求所有人都必须遵守法典3.(2023·浙江省A9协作体高三联考)某学者评价某部著作,“反映着古代两河流域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广大人民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
”该著作是()A.《吉尔伽美什》B.《罗摩衍那》C.《摩诃婆罗多》D.《荷马史诗》4.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认为智者的使命:为保障公共利益而对公民进行有关政治美德方面的教育和训练,把正义和美好的东西介绍给正直的人民,进而建立良好的城邦秩序。
他强调良好的城邦秩序的关键是()A.严谨规范的公共事务决策程序B.具有政治美德的公民群体C.良好的道德风尚D.发达的城邦政治5.(2023·浙江省A9协作体高三联考)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
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有()①创造世界上古老文字②普遍使用人首飞牛石雕③掌握一定数学知识④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A.①③B.①②C.②④D.①④6.公元前5世纪中期,叙拉古城邦推行橄榄叶放逐法,投票时使用橄榄叶,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
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
这主要反映了()A.公正性缺失导致城邦瓦解B.内部矛盾扩大了社会阶层的对立C.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D.轮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7.据学者研究,在希腊的经济结构中以葡萄、橄榄的种植、加工和海外贸易为代表的商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人口的大多数从事的都是与工商业有关的生产;农业在狭隘的公民集团内部尚不能普及,完全以农为生的人口更是少之又少。
世界史论述题
世界史论述题论述希波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希波战争为公元前492年至前449年,波斯与希腊城邦之间爆发的一系列战争。
战争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两个战场。
战争对希波两国以及当时的国际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原因(1)根本原因:由扩张霸权而导致的不同文明间的冲突。
随着希腊世界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发展以及波斯帝国统治范围的扩大,古代东西方两大政治力量的接触,必然导致双方之间的战争。
(2)导火线:米利都起义。
公元前500年,小亚的米利都发动爱奥尼亚诸邦起义,反抗波斯对小亚沿岸希腊城邦的统治。
在起义中,雅典曾派兵给予援助。
起义被波斯镇压后,波斯便以雅典援助起义为由,渡海入侵希腊。
(二)过程(1)第一阶段(公元前492-479年):波斯进攻阶段。
公元前492年,波斯第一次入侵希腊,但因海军遭受风暴,最终无功而返,公元前490年,波斯第二次入侵希腊,双方会战于马拉松平原,希腊方取得了“马拉松大捷”。
公元前480年,波斯第三次入侵希腊,双方先后爆发“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湾海战”,“普拉提亚平原之战”和“米卡列海角海战”等,最终希腊联军于公元前479年击败波斯入侵军队。
(2)第二阶段(公元前478-449年):希腊反攻阶段。
公元前478年,原联军统帅斯巴达退出战争,由雅典接任指挥,对波斯展开反攻,目的主要是为了解放爱琴海和小亚细亚诸城邦。
公元前449年,双方签订《卡利阿斯和约》,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的军事对抗,确定了希腊和波斯的海陆军事地理分界线以及希腊城邦自治。
(三)影响(1)对希腊而言。
战争的胜利维持了希腊各邦得以维持独立,极大地提升了城邦政治的自我认同与自豪感。
同时大量战俘奴隶和战利品的获得极大的促进了希腊各邦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希腊城邦进入全盛时代。
但是战争后期,雅典的崛起,使得提洛同盟的性质发生转变,由出于保家卫国目的而具有正义性质的联盟转变为雅典控制盟邦、建立海上霸权的工具。
这种霸权引发了斯巴达的恐惧,最终引起希腊世界内部相残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交往及其历史作用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交往及其历史作用陈辉(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游牧者与定居者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定居者将游生活方式或文明模式——农耕与游牧。
在近代工业文明牧者视为野蛮人。
而游牧者认为定居者软弱、怯懦,是很以前。
整个世界的历史便是由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两者好的掠夺对象。
吴于廑先生认为,从古代一直到13、14世之阎相互交往的过程所组成的.其交往过程主要为游牧世纪的历史,可以概括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冲击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冲击。
这对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生与发浪潮。
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一、印欧语系游牧者的入侵关键词:农耕世界游牧世界交往历史作用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的游牧者最初生活在里海和黑海周围,于公元前20世纪初叶开始向欧亚大陆南部的人类刚刚出现时,以猎取动物为生,他们跟随动物游农耕地区入侵。
在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左右.欧动。
仅有的财产便是随身携带的东西。
到了后来,人类开亚大陆的印欧语系游牧民族开始向东、西、南三个方向进始有意识地种植粮食和储存食物,开始驯养所猎得的野行大规模的迁徙行动。
兽。
他们放牧被半驯化的牲畜,希望在播过种的地方收获在西面,色雷斯人、希腊人进入了巴尔干半岛,斯拉食物。
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在一些雨水充沛、气候适宜的夫人和波罗的海人到了欧洲东部和波罗的海南岸。
日耳大河流域,如两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人曼人和凯尔特人则分别进入了多瑙河、莱茵河流域和高们已经不再游动.而是建造自己的房屋,开始了定居生卢、西班牙腹地。
在南面,米地人和波斯人人侵西亚和美活。
农业文明也随之出现。
农耕世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了米地王国和波斯帝国;而另一支人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长期以来一直维持着以农印欧语系的游牧者则冲入印度河流域,与当地的土著人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具有狭隘的地方性,彼此之长期混杂。
2,民族大迁徙
盎格鲁-撒克逊人渡海进入不列颠,建立一系 列王国。 原居奥德河一带的勃艮第人迁往高卢东南部, 今法国第戎附近。 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南下占领高卢北部地区, 建立法兰克王国。 原居易北河下游的伦巴第人在568年到意大利 北部,建立王国。
影响
西罗马帝国灭亡 日耳曼人与欧洲原居民凯尔特人、罗马人融合, 成为西欧的主体民族。 语言和文化
汉朝与匈奴交战:
汉朝初始时失败,到汉武帝(前140-前87年) 时开始反击,有卫青、霍去病和张骞。 到公元前51年,有南匈奴降汉,汉元帝出嫁王 昭君。 到公元1世纪中叶,匈奴再次内讧。73年有窦 固等北击匈奴。直到91年,《后汉书》道北匈 奴“远引而去”,这就是所谓的匈奴西迁。历 经三个世纪,分为四个阶段。
嚈哒国版图
一妻多夫制的“女儿国”
《洛阳伽蓝记》:“十月之初,至嚈哒国。土田庶衍, 山泽弥望。居无城郭,游军而治。以毡为屋,随逐水 草,夏则随凉,冬则就温。乡土不识文字,礼教俱阙。 嚈哒国去京师二万余里” 。 《北史· 西域传》:“其俗,兄弟共一妻,夫无兄弟者, 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数更加帽角焉。 其人凶悍,能斗战,西域康居、于阗、沙勒、安息及 诸小国三十许,皆役属之,号为大国。与蠕蠕婚姻”。 《周书· 异域传》:“囐哒国,在于阗之西,东去长安 一万百里。其俗又兄弟共娶一妻。夫无兄弟者,其妻 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数,更加帽角焉。 其人凶悍,能战斗。于阗、安息等大小二十余国,皆 役属之”。
1,悦般(乌孙)时期(91-160)
西迁的匈奴首先进入西北乌孙之地,在乌孙西 北的悦般地区(巴尔喀什湖东南、天山西北至 伊犁河下游地区)停留。曾遣使和亲汉朝,未 获答复,从此不再与汉相通。 北匈奴西迁之后,鲜卑崛起,公元2世纪中叶 屡次攻打匈奴,被迫再次西迁,到达康居。
专题一、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返回
(四)近代工业世界 对农耕世界的冲击
1、工业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征服 2、泛西方化浪潮
返回
(五)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 地位和作用
1、中国是历史发展连续性最强的 国家。 2、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的国家之一。 3、中国是古代世界许多重大事件 的策源地或驱动者。 4、中国还是东亚区域国际交往的 中心。
返回
返回
(三)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三次大 规模武力冲击
15 世纪以前的 3000 多年时间里,游牧世界 对农耕世界的大规模的武力冲击共有三次。 ①公元前2000年初叶至公元前1000年中叶, 入侵者主要是操印欧语的诸游牧民族。 ②由东向西。最初是由游牧于中国阴山和 祁连山西北草原上的匈奴人推动的,这些匈奴 人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5世纪间横扫亚欧草 原的征服活动引起了一场民族大迁徙的“多米 诺骨牌”运动。 ③主要来自于蒙古人和突厥人,它来势凶 猛、覆盖面广但却为时较短。
专题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界历史上的 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专题一、世界历史上的 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一)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出现 (二)两个世界的互相交往和渗透 (三)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三次大规模 武力冲击 (四)近代工业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 (五)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 作用
世界史考研800题
世界史考研800题1、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2、论述地理环境对埃及文明的影响3、简述古王国埃及法老的专制统治4、论述埃赫那吞改革的背景、措施、影响5、论述埃赫那吞改革失败原因。
6、简述古代埃及新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7、简述埃及新王国时期奴隶制度的新特点。
8、简述埃及与赫梯的争霸争霸的影响9、分析埃及新王国衰落的原因。
10、论述银板和约的内容和意义11、古埃及人的主要文化成就。
12、论述苏美尔城邦的特征13、简述乌鲁卡基那改革14、简述乌尔那姆的专制统治15、论述汉谟拉比统治时期的措施16、简述《汉谟拉比法典》及历史意义17、《汉谟拉比法典》反映的社会经济状况。
18、简述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改革19、简述亚述帝国灭亡的原因20、论述大流士一世改革21、简述波斯帝国衰亡的原因22、论述波斯帝国的历史地位23、简述波斯帝国与西亚北非古典文明的终结:24、简述古代西亚文字、宗教与艺术25、简述古代两河流域的法治文明的主要成果26、阿卡德国王萨尔贡的历史功绩:27、阿卡德王国统一的历史意义28、简述犹太教29、简述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30、简述种姓制度31、简述种姓制度的特点:32、论述种姓制度的影响33、中古时期印度种姓制度的发展及影响34、论述婆罗门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及影响35、论述”沙门思潮”出现的背景及主要派别36、论述公元前6世纪到1世纪佛教的形成及传播38、论述古代佛教的产生、早期教义及其影响39、简述【四谛说】40、婆罗门教与佛教有哪些异同?41、简述孔雀帝国奴隶制的发展及其特点。
42、评述孔雀王朝的地位43、简述孔雀帝国的政治制度44、评述阿育王的功绩45、简述阿育王与佛教的发展与传播。
46、简述阿育王所宣扬的圣法内容及其实质47、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在教义理论和实践上的区别48、简述佛教的发展和传播49、简述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原因50、简述印度古代文化的成果。
51、如何评价古印度文明52、试析古代希腊地理环境及其对古代希腊的影响53、简述古希腊邦特征54、简述城邦制度的局限性55、论述希腊大殖民运动的原因、特点及影响56、简述古希腊殖民活动与近现代殖民活动的区别57、论述斯巴达来库古改革的传说58、简述斯巴达的政治制度、社会风尚、社会结构59、比较雅典与斯巴达,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60、论述古希腊的"僭主"政治61、简述提秀斯改革62、论述梭伦改革的内容及历史意义63、论述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的主要贡献64、评述克里斯提尼改革65、简述希波战争的原因、影响66、论述希波战争的历史影响67、希波战争希腊城邦的胜利的原因68、论述雅典帝国形成的过程及短暂的原因69、评述雅典海上同盟70、雅典的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71、论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具体表现72、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73、论述古代希腊民主的局限性74、简述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75、简述伯里克利的主要事迹76、雅典民主共和国形成77、论述雅典民主形成的过程78、简述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奴隶制经济的特点79、论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雅典失败原因及影响80、比较希腊波斯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说明两者的异同。
中国文化地理
《中国文化地理》讲授纲要《中国文化地理》研究中国文化与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综合研究它在中国这个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运动和区域分异的过程及其规律性。
中国文化是一个富有东方特色和独特个性的整体。
《中国文化地理》将通过对中国文明起源、中国文化特征、中国文化的扩散、中国文化区域差异等与中国地理环境结构特征的相互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规律,为我国实施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开放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献计献策。
第一章绪论一、文化与地理环境1、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定义,文明与文化,文化类型。
2、地理环境与文化形成发展的关系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客观性。
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发展影响的正确观点。
从宏观和长期视角看地理环境的决定作用;从局部和短期看人地之间的或然关系。
二、文化地理与中国文化地理1、文化地理学及其研究领域文化地理学。
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区域是其研究领域。
2、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文化地理研究中国文化与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把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中国文化在中国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运动和区域分异的过程及其规律性。
3、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为我国实施经济-文化对外开放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为各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献计献策。
第二章中国文明的起源及其地理背景一、春光明媚的大好时机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第四纪冰期的苦难历程后,在距今1万年前迎来了温暖的全新世,人类社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掀起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农业革命”,我们的祖先在黄河-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的古文化,屹立于世界古典文明之林。
尤其是距今5000-4000年前后,是我国1万年来气候最好的时期,多姿的古文化盛开在以中原为核心的辽阔土地上。
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即是证明。
吴于廑《世界史
第1章公元前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1.1 复习笔记一、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1.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出现(1)农耕世界约距今1万年前,从日本、朝鲜,经黄河、长江流域,东南亚、南亚,到西亚和小亚细亚,再到东南欧、东欧、中欧、西欧和不列颠岛,形成了一条长弧形的农耕世界。
(2)游牧世界约距今1万年前,在农耕世界的北方,东起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经中亚细亚、里海、咸海和高加索,直至欧洲黑海北岸和喀尔巴阡山麓,也形成一条长弧形的游牧世界。
(3)农耕国与游牧诸族在公元前后数百年间,亚欧大陆农耕诸国与其北方游牧诸族两相对应。
①东亚:农耕地区主要是汉代中国,其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胡人),东北有乌桓、鲜卑(东胡),西北有羌、月氏、乌孙等。
②中亚、南亚:农耕国家主要有贵霜和印度,其北游牧各族有康居、大宛、大月氏等,间亦从事农耕。
③西亚:南有帕提亚帝国,中国史书称安息,其北有马萨革泰和阿兰等游牧民族。
④欧洲:南部农耕地带为东西罗马帝国,其北东欧草原地带则为斯基泰和萨尔马特等游牧民族。
2.两个世界的互相交往和渗透(1)背景①农耕世界久已使用铁制工具,耕种面积不断扩展,手工业如纺织、金属冶炼和金属加工、制陶和造船等。
总的说来,在经济和文化上比较先进、国家和社会组织比较完备。
②北方游牧世界或仍处于原始的闭塞状态,或刚刚进入阶级社会。
其主要生产部门是畜牧,即偶有兼事农耕,在其全部经济中也不占重要地位。
手工业更是微乎其微。
③南部的农耕世界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比北方游牧世界先进,北方游牧民族所需要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都从农耕世界取得。
④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看,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带有某种自发的分工互补的性质,彼此产品的交换和交流,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所必需。
(2)交往方式及影响①在和平时期,两个世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接触和交往的方式。
在战争时期,暴力冲突和战争则是另一种接触和交往的方式。
②两个世界既互相交往,又彼此渗透,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打破了闭塞,促进不同民族和文明的汇合。
世界通史PPT 15章 游牧帝国与欧亚大陆一体化
二、波斯、安纳托利亚和印度的突厥帝国
塞尔柱突厥人和阿拔斯帝国:从8世纪到11世纪中期, 塞尔柱突厥人逐渐向阿拔斯帝国及其统治阶层渗透,最 终塞尔柱人掌控大权,阿拔斯哈里发成为傀儡;1055年, 哈里发承认塞尔柱人托格兹为苏丹。
塞尔柱突厥人和拜占庭帝国:多次进犯拜占庭帝国, 1071年,擒获拜占庭皇帝,入主安纳托利亚。
在战场上,前哨和两翼的轻骑兵肩负着用飞箭来 围困敌人的使命,前哨常轮番替换,先进行一轮 总射击,迫使敌人后退,然后以中间的大队人马 冲杀。
3、军纪严明
当时判案依据的法典就是“札撒黑”。 意思是“规章”,指的是通过具有“天 的威力”的大汗强加给他人民的一种天 命。公元1200年的忽邻勒塔大会上蒙古 人通过了他们的第一个札撒黑。
花剌子模”在波斯语中意为 “低平之地”,蒙古人称它为 “撒儿塔兀勒”。
第一次西征----导火索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遣了一支一 百多人的商队前往花剌子模。
当成吉思汗的商队走到花剌子模在锡 尔河的边陲城市讹答剌时,该城的总 督海儿罕不但将商队的财物洗劫一空 ,还将这一百多位成员全部处死。
第一次西征·屠城
成吉思汗 亲率大军西征
成吉思汗率兵进 入阿富汗和波斯 ,击杀当地的统 治者塞尔柱人花 剌子模国王,大 肆毁坏屠城,破 坏当地的灌溉系 统坎儿井。
第二次西征
第二次西征(1235~1242)于窝阔台汗 在位时期发动、以拔都为主帅。
先后征服里海布噶尔王国、斯拉夫各 族,进而灭亡位于东欧大平原境内的 基辅罗斯,而后击溃波兰和神圣罗马 帝国联军、大败匈牙利、征服保加利 亚,远征势力远达意大利半岛的威尼 斯东北。
第三次西征
第三次西征(1252~1260)于蒙哥 汗在位时期、主帅为旭烈兀,灭亡 木剌夷(伊斯兰国家)、阿拔斯王 朝(位于阿拉伯的黑衣大食,750 ~1258)以及叙利亚。
20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吴于廑 齐世荣 (1)
西哥特王国的建立及其发展
西哥特人在新选的领袖阿陶尔夫领导下,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 高卢南部
西哥特王国建立后,旋即向比利牛斯山以南扩张,将汪达尔人— 阿兰人赶过海峡,进入北非;苏维汇人被迫局促于西北一隅,但 维持王国独立达百年之久
王朝塞建陀笈多击退 哒人侵入波斯、印度以后,先后接受波斯和印度文化,信奉拜火
教,后来也有改奉印度教的
阿瓦尔人的西迁
阿瓦尔人是古代的又一游牧民族,自称“马阿鲁拉人”,其族源 和族属迄无定论
从公元1 世纪东汉帝国击败北匈奴开始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 西迁浪潮,引起了欧洲民族的大移徙
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由此大量涌近西罗马和东罗马帝国,促使 欧洲社会发生重大变化
匈奴 东胡 月氏和乌孙 丁令和坚昆
秦汉时期亚洲东部的民族迁徙
在公元后数世纪里,亚洲东部的民族移徙,许多都与匈奴的活动 有关
以部落为基本单位,部落联盟 公元前3 世纪前后,匈奴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贵族、平民和奴
隶三个社会集团 先秦时期古籍中就有匈奴人与燕、赵、秦三国交往的记载 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利用楚汉相争之机,竭力向外扩张 战国和秦汉之际,长期游牧于河西走廊地区的月氏和乌孙的西迁,
第三节 欧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罗马周边的蛮族 古日耳曼人社会 蛮族入侵罗马帝国 西哥特王国的建立及其发展 汪达尔人的迁徙和建国 勃艮第人的迁徙和建国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东哥特人征服意大利
罗马周边的蛮族
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把他们周边不甚开化的民族,统称为“野 蛮人”或“蛮族”
早在公元前 2 世纪,罗马人就与蛮族直接交往 公元前1 世纪起,罗马社会开始有了吸收蛮族的迹象 蛮族罗马化 北欧日耳曼人因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划分为许多小的民
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在广阔的亚欧大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生活着两种并不相同文明的人群,即游牧文明人群与农耕文明人群。
在新时期时代来临时,农业和畜牧业本是同时发生的。
由于地理条件和降雨量的不同,一些民族便从植物的种植、培育发展到了农耕,而另一些民族便从动物的驯化、饲养发展到了游牧,从而开始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野,进而逐步产生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
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地理分野在广袤的亚欧大陆偏南一边,是适合农耕民族生活生产的地理带。
从中国的长江与黄河流域,经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西亚、中亚的伊朗、阿富汗和安纳托利亚、地中海南北两岸和乌克兰,再到伊利比亚半岛及西欧边缘的大不列颠岛,这是一个长达20000公里的巨大弧形的地理带。
在这个地理带上,排列着古埃及和米诺斯—迈锡尼文明、苏美尔文明、印度河文明及华夏文明,他们都是从事农业生产,有着稳定起居生活的农耕文明生存和发展的地带。
农耕文明地带主要集中在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这里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域。
游牧民族的居住帐篷在上述农业地带以北,东起西伯利亚,经过中国东北、蒙古、中亚、咸海、里海之北、高加索,南俄罗斯直到欧洲中部,因雨水较少而形成的半干旱草原地带,种植业很难发展,只能以驯化动物,发展畜牧业为主,产生了一个与农业带并行的游牧带。
在这个游牧地带与农业接壤的地区,许多高原和沙漠常常穿插于农业带与游牧带之间,例如,在里海之北的伏尔加河流域与顿河流域为重要产粮农业地区,而位于农业带的阿拉伯半岛和西奈则是浩瀚的沙漠。
在两个文明地带之间并不存在一个界限分明,不可逾越的地带。
二、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特点(一)农耕文明特点。
在时间上,农耕文明稍早于游牧文明,其文明的特点也不同于游牧文明。
主要有以下特点:1. 农耕文明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
农耕民族从事种植经济,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因此其生产和生活方式相对稳定,世世代代也离不开土地。
农作物的生长受季节变化的制约,农业耕作虽然劳动繁重但有规律。
第一章 公元前后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
第一章公元前后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第一节亚欧亚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一、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出现1、两大世界的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社会生产最早出现的两种生产部门,这两种部门的生产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的需要——人的第一需要。
但这两个部门的出现是有一个过程的,它们分别是在原始的采集和狩猎经济基础上产生发展而成的。
远古时代,原始人主要依靠采集植物的果实和猎取动物未获取食物,以满足生活的需要。
这时期,由于人类的智慧的限制和劳动工具的水平,人们的生活资料主要依靠对自然的索取。
到距今一万年前左右,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已相对提高。
这时候,人们不但向自然索取植物果实和猎取动物为食,而且开始自己生产食物,开始成为生产者。
食物的生产有两种方式,或者说两条途径,以先前的采集为基础进而种植谷物,于是出现农耕;以先前的狩猎为基础进而驯养动物,于是出现游牧;这样便出现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
这两种生产部门分别在亚欧不同的地区形成。
于是便形成了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
农耕世界:从亚洲东端开始(日本、朝鲜),经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东南亚、南亚,到西亚(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连接东南欧、东欧、中欧、西欧和隔海相望的不列颠岛。
这是一个偏南的弧形地带,这一地带属大河流域,气候温和水雨充足,宜于种植,便形成了农耕世界。
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几乎平行的偏北地区,是水草丰盛的草原地带。
这一地带东起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经中亚,里海,咸海和高加索,直到欧洲里海北岸和喀尔巴纤山麓。
这一地带适合放牧牲畜,便形成了游牧世界。
二、两大世界的互相交往和渗透1、先进的农耕世界与落后的游牧世界农耕世界:广泛使用铁器工具,农耕不断发展;手工业成就突出,纺织,冶金及金属加工,制陶,造船等已普遍,精神文化亦获相当成就;社会组织比较完备;呈现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先进性;游牧世界:仍处于原始闭塞状态,畜牧为主要生产部门,偶有农耕,几乎无手工业,所需农产品及手工产品多从农耕世界取得。
第2讲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讲义--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微讲之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讲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一、专题主线线索1: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中带来不同文化的交融。
以印欧人为主的游牧部落的迁徙推动了亚欧大陆中西部重要文化区域的形成和发展。
线索2:古代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
在中国,主要是匈奴人内迁。
在亚洲西部,是阿拉伯人进行扩张,在欧洲,日耳曼人不断南迁。
线索3: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
线索4: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
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人口数量锐减,而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线索5:华工为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在大洋洲,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线索6: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也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线索7:战争、灾难、贫困等因素导致难民问题,国际社会努力为难民提供救助。
线索8:移民社会具有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的特质。
典型的移民国家有美国、新加坡。
二、模拟练习1.公元1—7世纪的游牧部落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地图,这种改变不包括( )A.欧洲陷于分裂,出现诸多日耳曼蛮族王国B.波斯帝国兴起C.“五胡乱华”,中国北方出现分裂混战局面D.西亚崛起阿拉伯帝国2.据如图日尔曼人迁徙过程中建立的诸多王国可以推知,日耳曼人的迁徙( )A.打断了欧洲的农耕文明进程B.直接原因是阿拉伯人扩张C.促进了区域文化交流与发展D.强势征服了罗马帝国文化3.古代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
这说明( )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摧毁了原住民的文化B.各区域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展C.亚欧游牧民族文化与迁入地文化不相容D.亚欧游牧民族文化比阿拉伯文化优越4.“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合及其历史效应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合及其历史效应从公元前二千纪初到公元后15世纪这漫长的3000多年时间里,游徙生活于亚欧大陆北部的游牧民族对南部定居的农耕世界进行了不计其数的侵扰和渗透,其中大规模的入侵活动共有三次。
农、牧世界之间的这三次大规模的冲突和融合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形成均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导致了文明形态的变更,构成了历史自身发展运动的重要动力,而且导致了文明域界的扩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化外之地”被纳入到文明的进程中,从而为人类历史从分散的区域史、国别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转变奠定了必要基础。
一、两大世界的对垒与文明扩展的“酵母”作用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过两种截然对立的生活方式或文化模式——农耕与游牧。
从新石器时期末叶一直到公元15、16世纪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这种生活方式的分野导致了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旷日持久的文化对峙和冲突,我们今天的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两个世界长期冲突与融合的结果。
不同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不同的文化特性和社会制度。
相对而言,游牧民族骁勇强悍、性情凶野,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地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据司马迁记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罗马杰出的历史学家塔西陀在描述日耳曼游牧者的生活习性时说道:“要想劝他们象向敌人挑战和赢得创伤那样地去耕种土地和等待一年的收成,那是很困难的。
而且他们还觉得: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的东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无能了。
”游牧世界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它的成员们长期过着一种淳朴而粗陋的半原始生活。
游徙不定的生活方式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发生,因此一直到公元15、16世纪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大规模入侵浪潮最终平息时,从游牧世界自身中并未能独立地生长出文明体系。
从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看世界古代史的发展脉络
从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看世界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大约距今1万年前,人类开始了农耕和畜牧。
也就是说,从此开始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包括农业和牧业,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也在此时开始逐渐形成。
这两个世界的分界线,自东向西大致以兴安岭、燕山、阴山、祁连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萨格罗斯山、高加索山、喀尔巴阡山为界,以北为游牧世界,以南为农耕世界。
人类的历史,几乎都由农耕世界的历史学家所撰写,对游牧世界的偏见遂不可避免。
但实际上,人类的历史由农耕世界的历史和游牧世界的历史共同组成。
文字的创造是农耕文明最值得骄傲的事情,由此人类农耕世界的历史得以记载。
然而由于多数的游牧世界均没有产生文字,对于游牧世界的认识我们只能从农耕文明的记载中去了解。
绝对的客观大约是不存在的,农耕文明内部如此,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之间亦然。
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从产生的那一刻开始矛盾便不可避免。
农业使农耕世界迅速富庶起来,并迅速社会分化,之后便产生了文明——苏美尔、古埃及、哈拉帕、华夏、爱琴海等逐渐繁荣起来,所以农耕世界更为稳定。
游牧世界则不同,牧业在古代并不能使游牧世界富庶繁荣,于是游牧世界常常为了生计而四处劫掠。
南农北牧,南富北穷,战争不可避免。
纵观整个世界古代史,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大的冲击主要有三次,从这三次冲击可以看清世界古代史的发展脉络。
1、第一次大冲击——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这一时期,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界线还没有那么明显,在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范围还是一个个孤岛。
游牧世界主要是起源于东欧平原的印欧人,他们冲击了除中国以外所有的文明地区。
印欧人的冲击从东欧平原向东,雅利安人进入印度灭了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而后来印度的恒河文明便是雅利安人所建。
向西,爱琴海文明、中东的两河文明和古埃及同样受到冲击。
爱琴海文明灭亡,古希腊地区重新进入黑暗时期。
两河和古埃及地区的文明没有被灭亡,这里帝国纷起、英雄陆续登场,并形成了中东三大帝国——北部的赫梯帝国、南部的埃及帝国、东部的亚述帝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
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出现
人类文明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以采集果实和猎取动物满足生活的需求。
约距今1万年前,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之际,人类开始由食物的采集者和猎取者演进为食物的生产者。
这时的食物生产,无非两条途径:由采集进而种植谷物,开始农耕;有狩猎进而驯养动物,开始游牧。
生活在亚欧大陆及其附近诸岛的各族为牧为农,主要取决于客观的物质环境。
从亚洲东端日本、朝鲜,经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东南亚、南亚,到西亚和小亚细亚,再联接东南欧、东欧、中欧、西欧和隔海相望的不列颠岛,气候温润,宜于种植,形成一条长弧形的农耕世界。
在农耕世界的北方,横亘一条水草丰满的草原地带,东起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经中亚细亚、里海、咸海和高加索,直至欧洲黑海北岸和喀尔巴阡山麓,适合于饲养牲畜,形成一个大体与农耕世界南北平行的游牧世界。
在公元前后数百年间,亚欧大陆农耕诸国与其北方游牧诸族两相对应,自东往西,分布如下:亚洲东部的农耕地区主要是汉代中国,其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胡人),东北有乌桓、鲜卑(东胡),西北有羌、月氏、乌孙等。
在中亚、南亚农耕国家主要有贵霜和印度,其北游牧各族有康居、大宛、大月氏等,间亦从事农耕。
在西亚,南有帕提亚帝国,中国史书称安息,其北有马萨革泰和阿兰等游牧民族。
在欧洲,南部农耕地带为东西罗马帝国,其北东欧草原地带则为斯基泰和萨尔马特等游牧民族。
游牧世界语农耕世界临近各国各族之间,不断发生接触和交往,和平时期是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暴力冲突时期则是土地与财富的掠夺。
两个世界的互相交往和渗透
一般地说,南部的农耕世界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比北方游牧世界先进。
在公元最初几个世纪里,东方的汉帝国、西方的罗马帝国,在这两个帝国中间的贵霜帝国和帕迪亚(安息)帝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上显然都比北方游牧民族先进得多。
农耕世界久已广泛使用铁制工具,耕种面积不断扩展,手工业如纺织、金属冶炼和金属加工、制陶和造船等,也分别在上述诸国有了比较突出的成就。
总的说来,这些文明古国都是经济和文化比较先进、国家和社会组织比较完备的地区。
北方游牧世界诸民族的情况则不同,或仍处于原始的闭塞状态,或刚刚进入阶级社会。
他们的主要生产部门市畜牧,即偶有兼事农耕,在其全部经济中也不占重要地位。
手工业更是微乎其微。
所需要的农产品,大都靠从农耕世界取得。
两个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了如此的阶段,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活动范围和影响都愈来愈扩大。
由于生产发展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各地区内部和各地区之间的交换和交往也逐渐发展起来,由近及远,由偶然的、间发的到经常的、必需的,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看,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带有某种自发的分工互补的性质,彼此产品的交换和交流,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所必需。
和平相处和友好往来是两个世界关系的主流。
南方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输入北方,随之农耕世界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等也传到游牧世界,东西各大帝国有时还沿边缘地带建立据点或治所。
游牧世界的牲畜、皮革、毛类、乳肉制品以及战马、乐舞等则经常输入南部农耕世界。
这对于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都有积极作用。
但是两个世纪的关系并非总是和平友好的;互相敌对,暴力劫掠,彼此侵略和征服,也时有发生。
农耕世界的国家和民族,往往以上国或优秀民族自居,藐视周边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称之为“蛮”、“夷”、“戎”、“狄”、或“蛮族”、“野蛮人”。
文明大国一旦富强,每以绥靖边疆为由,以武力掠取、征服游牧民族的土地,或置“藩属”,或抚其民为“同盟者”,征收贡
赋,实行长期统治。
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也常伺机入侵,掳获财物,俘虏人口,一直焚毁城池,屠戮生灵。
这在东西方历史上都不乏其例。
而这类或大或小的武装冲突往往在两个世界个民族之间引发广泛的、经久不断的战争。
两个世界之间,在和平时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接触和交往的方式,在战争时期通过暴力冲突和战争则是另一种接触和交往的方式。
人员往来愈益频繁,物品交换和文化技术传播也愈益增多。
游牧民族入侵农耕世界,往往以暴力掳走能工巧匠,为他们制造必要的产品,从而在游牧世界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
和平与暴力不断交错出现的结果,是两个世界之间闭塞的突破,人类文明地区的扩大。
秦汉帝国对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经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对亚、欧、非广大地区的征服,都导致这样的结果。
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入侵以及入侵后新的王朝的建立,也导致相识的结果。
约公元前3世纪中叶,马萨革泰游牧部落联盟之一支帕勒达依人(达赫人)由北方侵入帕提亚,与伊朗高原操伊朗语的一支相结合,在公元前247年推翻了亚历山大部将塞琉古王朝的统治,建立起庞大的帕提亚(安息)帝国。
帕提亚帝国建立后的发展,无疑有游牧民族的贡献。
公元1世纪中叶,大月氏人贵霜部在中亚建国,攻灭大夏,联合吐火罗人,形成庞大的贵霜帝国。
首都由索格底亚那迁至布路沙布罗(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
这个帝国的版图北起花刺子模,南抵印度半岛的文迪亚山。
这是游牧民族在入侵农耕世界并定居以后建立的具有高度经济文化的文明古国。
4世纪在中国北方建立的“五胡十六国”,也是游牧民族在农耕世界建立的国家。
亚欧大陆上两个世界之间既互相交往,又彼此渗透,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打破了闭塞,促进不同民族和文明的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