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比较

合集下载

游牧民族: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游牧民族: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游牧民族: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本文导读:中国北方游牧民为了适应高寒干旱的气候条件,终年实施严格的集体游动放牧的畜牧业经营方式,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基于保护稀缺的水资源和可持续轮换使用不同的草场形成的人类智慧和文明。

游牧民族指的是以游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但是游牧民族也并不是居无定所,从中外的史集来看游牧民族是有隐秘的定居据点的。

关于游牧民族的起源,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争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人口压力说、游牧出于游猎说、驯化地理说、游牧与农耕并立说、游牧与农业分离说、气候变迁说等。

有关中国北方游牧业的起源问题,与世界游牧业的起源问题研究是密切相关的,笔者主张游牧与农业分离说。

游牧经济是一种专业化、流动的经济类型,对农耕社会存在着依赖性,它不能完全脱离种植业,需以整个社会生产和交换的相当发展并产生一定的剩余产品为前提。

这就要求种植技术和游牧技术都有相当的进步,从而决定了游牧经济只有在较晚的时候才能形成。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耕、畜牧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是人类赖以进入文明时代的最主要的经济类型。

中国北方游牧业的兴起是在青铜文化的背景下展开的。

马被认为是草原游牧的象征,马的驯化和传播是欧亚草原游牧兴起的关键。

钱穆先生云:“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

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

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

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

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

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安定的,平稳的。

”游牧的起源、游牧国家的产生与演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游牧与农耕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很长时期内曾相互对立、相互依存。

战争、掠夺、和亲、互市等所有的历史现象似乎在说明一个主题:生存与财富是游牧国家兴起的原因。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理论:“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特点及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特点及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农耕⽂化与游牧⽂化的特点及历史进程中的作⽤农耕⽂化与游牧⽂化是中国⽂化历史上的两⼤主体经济⽂化类型,对古中国的发展和民族融合有着不可⽐拟的作⽤。

总体上,中国⽂化,特别是古中国⽂化,是⼀种⽐较典型的农耕⽂化。

⽽在中国西部和北部地区主要⽣存着各个以游牧为主的民族,他们⽣存和发展的游牧⽂化对中原中国的农耕⽂化各元素的注⼊与发展,对民族的融合有着不可忽视的作⽤。

正是因为农耕⽂化和游牧⽂化的碰撞和融合,造就了中国⽂化,并屹⽴于世界⽂明之林。

农耕⽂化,是指农民依托于耕地,与耕地相连,由农民在长期农业⽣产中形成的⼀种适应农业⽣产、⽣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化教育等的⽂化集合。

中国农耕⽂化集合了道家⽂化、儒家⽂化,及各类宗教⽂化为⼀体,形成了⾃⼰独特⽂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际交往理念以及语⾔,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泛的⽂化集成。

农耕⽂化其⾃⾝的特点,其核⼼是平和的、⾃⾜的。

农耕可以⾃给、⽆事外求,因此⽽为静定的、和平的、相对保守的、不争强好胜的。

农耕⽂化所产⽣的是“天⼈相应”、“物我⼀体”,“顺”、“和”、“安分”、“守⼰”等观念,都表现出“和平的”⽂化特征。

农耕民族,因其⼟地的属性,产物存储,环境的影响,虽并⾮⼀致风调⾬顺,物产也能⽣⽣不息,源源不断,所以能在⾃给⾃⾜的基础上,有所富余,因此⽽能产⽣相对应的加⼯业、⼿⼯业,不断发展边缘的产业。

也因物产丰富,使得⼈⼝也能得到发展,因此能形成村庄、城郭,进⽽发展形成国家形态,成为⼀个团结的整体。

游牧⽂化,是指分布在蒙古⾼原,因地理条件所限,不宜从事农耕,只能依赖游牧、狩猎等⽣产⽅式⽣存繁衍,并逐步形成表现于共同⽂化特点上的⼼理素质,融合为⼀个共同体——游牧民族,以游牧⽣活为主,兼以养殖业和畜牧业,经过长期的开拓和实践,创造出灿烂的富有草原⾊彩的语⾔、饮⾷、服饰、建筑、礼仪、祭祀、宗教等等⼀系列⽂化集合。

游牧⽂化的特点在于动。

蒙古人的生活方式游牧与农耕的转变

蒙古人的生活方式游牧与农耕的转变

蒙古人的生活方式游牧与农耕的转变蒙古人是一个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他们长期以来依靠牧场经济和游牧文化维持生计。

然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蒙古人也曾经经历了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更代表了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本文将详细探讨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及其影响。

一、蒙古游牧社会的特点蒙古游牧社会是一个以牧畜为经济支柱的社会形态。

蒙古人依靠广袤的草场和饲养牲畜来维持生活。

他们以家族为单位,居住在蒙古包中,遵循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

蒙古人善于骑马,他们通过驯养马匹来进行牧畜、狩猎和战斗,形成了独特的游牧文化。

二、游牧与农耕的转变原因1. 气候和环境变化:蒙古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多变,时常面临干旱和草原退化等问题。

这导致了游牧民族的牲畜数量减少,游牧生活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蒙古人开始思考寻找新的生活方式。

2. 社会经济发展:贸易与交流的发展为蒙古人提供了更多了解其他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机会。

同时,农业的发展也为他们提供了改变生活方式的可能。

三、农耕文化的引入与接受1. 与邻国的接触:蒙古人通过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接触,逐渐认识到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他们借鉴并吸收了邻国的农业经验,并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环境的农耕技术。

2. 政策引导:为了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政府开始制定一系列政策来鼓励蒙古人从事农业生产。

政府提供了种子、耕牛等资源支持,为蒙古人的农耕转变提供了保障。

四、转变对蒙古人生活方式的影响1. 经济变化:农耕的引入为蒙古人带来了增加收入的机会,缓解了过度依赖牧场经济所带来的不稳定性。

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经济来源,提升了生活质量。

2. 社会结构调整:农耕社会注重土地的利用和分配,这促使蒙古人开始形成以村落为单位的居住组织,加强了社会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3. 文化互动:农耕文化的引入促使蒙古人与其他文明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论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游牧生计的几点认识

论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游牧生计的几点认识

论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游牧生计的几点认识对于游牧文化、游牧生计方式,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对“异文化”的“误读”,这与我们的学问体系和认知模式是亲密相关的。

我们古代的主要文明国家大多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基于农业文明的学问体系、价值观念、认知模式等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占据着话语权,因此在各种历史文献、笔记小说的记载描述中,对游牧民族的记载描述几乎有着固定的、简洁化、格式化的词语。

在“我们的常识”中,在我们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对游牧生活的熟悉存在着一种“他者”的想象,存在着基于不同文化学问背景的文化“误读”。

当然,这种“误读”或“曲解”是跨文化沟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一、对游牧方式的熟悉游牧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各民族的最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

历史上我国北方草原地区不同时期有着很多民族,如匈奴、乌桓、鲜卑、丁零、柔然、突厥、回鹊、契丹、女真、蒙古等,他们族属各不相同,语言、文化也有差异,但由于生态环境的制约,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却基本相同,是一种“逐水草而居”、“转徙无常”、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方式。

〔一〕游牧生活的移动性一一逐水草迁徙我国古代的各类历史文献中对于北方草原地区各民族的游牧生活方式留下了清晰的记载,如匈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史记·匈奴列传》〕;匈奴“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汉书·匈奴传》〕;乌桓“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后汉书·乌桓传》〕;鲜卑“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魏书·序纪一》〕;突厥“弯庐毡帐,随逐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事,食肉饮酪,身衣裘褐”〔《J匕史·突厥传》〕;回给“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旧唐书·回给传》〕;契丹“逐寒暑,随水草畜牧”〔《北史·契丹传》〕;蒙古“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元史·兵志三》〕等等。

这些记载虽然简略,却都明确表述了北方草原各民族生活的基本特点一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西文化比较答案整理【精选】

中西文化比较答案整理【精选】

一、名词解释1.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是西方文化中最早的教育学说,是一种旨在解放思想、避免专门化和“准备生存”的教育。

这种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未来的专家、技师、教授,而是培养能够自由的对新的变化的境遇独立做出正确判断的人。

对于受教育者,它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的价值。

2.高低语境:在高语境文化中,在人们交际时,有较多的信息量或者蕴涵在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中,或者内化于交际者的心中,相对地讲,明显的语码则负载较少的信息量。

这也意味着,在强交际环境文化的人们对微妙的环境提示较为敏感。

在低语境文化中,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量的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相对的讲,只有少量的信息蕴涵在隐性的环境和情景中。

这也就意味着,在低语境文化中的人们习惯用语言本身的力量进行交际。

3.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4.维也纳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形成于维也纳,以古典风格为标志的一个音乐流派。

代表人物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5.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区分家族内部每个成员,以及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家庭内部形成了“大宗”与“小宗”两支血缘体系。

在家族的财产和权力的继承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6.聚族而居:最初是以母系血缘,后来又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将属于同血缘的人们组合在一起,维系成一个整体,结成一个血缘家族。

7.中国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

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东汉元兴元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交往及其历史作用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交往及其历史作用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交往及其历史作用陈辉(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游牧者与定居者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定居者将游生活方式或文明模式——农耕与游牧。

在近代工业文明牧者视为野蛮人。

而游牧者认为定居者软弱、怯懦,是很以前。

整个世界的历史便是由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两者好的掠夺对象。

吴于廑先生认为,从古代一直到13、14世之阎相互交往的过程所组成的.其交往过程主要为游牧世纪的历史,可以概括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冲击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冲击。

这对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生与发浪潮。

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一、印欧语系游牧者的入侵关键词:农耕世界游牧世界交往历史作用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的游牧者最初生活在里海和黑海周围,于公元前20世纪初叶开始向欧亚大陆南部的人类刚刚出现时,以猎取动物为生,他们跟随动物游农耕地区入侵。

在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左右.欧动。

仅有的财产便是随身携带的东西。

到了后来,人类开亚大陆的印欧语系游牧民族开始向东、西、南三个方向进始有意识地种植粮食和储存食物,开始驯养所猎得的野行大规模的迁徙行动。

兽。

他们放牧被半驯化的牲畜,希望在播过种的地方收获在西面,色雷斯人、希腊人进入了巴尔干半岛,斯拉食物。

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在一些雨水充沛、气候适宜的夫人和波罗的海人到了欧洲东部和波罗的海南岸。

日耳大河流域,如两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人曼人和凯尔特人则分别进入了多瑙河、莱茵河流域和高们已经不再游动.而是建造自己的房屋,开始了定居生卢、西班牙腹地。

在南面,米地人和波斯人人侵西亚和美活。

农业文明也随之出现。

农耕世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了米地王国和波斯帝国;而另一支人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长期以来一直维持着以农印欧语系的游牧者则冲入印度河流域,与当地的土著人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具有狭隘的地方性,彼此之长期混杂。

中国传统文化填空选择题

中国传统文化填空选择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本、专科)一、填空题1.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的优秀文化。

2.“文化”是___中国_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_西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_纹理__。

“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__《_易._贲卦._象传》。

3.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_物质文明_____与__精神文明__的总和。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5.远古至夏朝建立(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阶段, _______夏商西周时期_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融合期,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时期,明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暮总结期。

6.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

7.以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为主干的中华新石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8.中国传统文化雏形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其一,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其二,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其三,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其四,在意识形态领域,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

9.儒家发展了“周礼”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认为体现“仁”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是“礼”,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提出五伦说说以及“仁义礼智”四德说。

10.董仲舒提出“新儒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框架,以“君权神授”为基本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理思想的父权、神权和君权三位一体化,从而建立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和“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以及“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宇宙观,以论证“王道之三纲”的永恒性。

第七章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

第七章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
2019/1/17 26
杂剧的脚色分正末、正旦、外末、外旦、净等。 元杂剧中的男脚色统称为“末”,相当于传奇 及京剧里的“生”,可以细分为正末、副末、 冲末、大末、二末、三末、小末、外末等。与 “末”相对,“旦”概指杂剧中的女脚色,分 为正旦、副旦、贴旦、外旦、老旦、大旦、小 旦、花旦、色旦、搽旦等。末、旦之外,另有 净、外、杂当。净分为外净、副净、二净等, 可扮演男脚,也可扮演女脚。与净一样,外既 可扮男脚,也可扮女脚。杂当,则是杂剧中的 细小脚色。
2019/1/17 4
2019/1/17
对宋王朝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北方的契 丹辽国。 据《辽史· 百官志》,辽国“大略采用 唐制”。又称“契丹旧俗,事简职专, 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太祖神 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 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 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 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 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 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 其宜矣”。
2019/1/17 8
金国采纳汉人的科举制,“金承辽 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 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其及第出身 视前代特重,而法亦密焉”。 金国的国学十分重视经学、诸子学 和史学,在文学创作方面则推崇韩 愈、欧阳修和苏轼。凡此种种,都 使得金国对汉文化的整合达到了较 高水平。
2019/1/17 9
2019/1/17 27
明人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元杂剧分为 12 大类,分别是: (一)神仙道化剧, (二)隐居乐道剧, (三)披袍秉笏剧,(四)忠臣烈士剧, (五)孝义廉节剧,(六)叱奸骂谗剧, (七)逐臣孤子剧,(八)脱膊杂剧, (九)风花雪月剧,(十)悲欢离合剧, (十一)烟花粉黛剧,又叫花旦杂剧, (十二)神头鬼面剧。

中国文化史导论笔记

中国文化史导论笔记

一、文明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在内,属精神方面。

二、人类文化,从源头来看,分为三类:1、游牧文化2、农耕文化3、商业文化(海滨)其中,1和3属于一类。

由于地域资源不足,内部有阻害,所以有工具感,有强烈的克服欲。

由于向自然要生存,所以心理有对立感,无论对外界或是对外人,因此尚自由,争独立,侵略性强。

三、财富观:游牧与商业文化财富观:一、愈多则愈易多二、愈多则愈不足农耕文化财富观:生产有定额,生生不息,无需多藏,也不适合多藏。

因此常感满足而实则不富。

富者不足,强者不安,安定者却不富,所以矛盾不断。

四、农业文化有大型小型之分,新农旧农之分。

小型农业国内部发展易饱和,外部又不易捍卫强暴。

新商业文化特征:有新科学新工业装备。

新农是有新科学工业装备的农业国。

五、分析文化要从文化的复杂性、完整性、发展性来看。

第一章地理背景1、中国文化不仅孤立,而且特殊。

与古代三国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文化产生于一个特别大的地面上。

人类文化的最先开始,先是要有河水灌溉,这样能保证农业生产,二是四周要有天然屏障,这样不仅可以集中人口,而且可以不受外敌干扰。

汭:两水环抱之内。

两水相交而形成的三角地带。

中国环境的特殊之处:(1)中国水系复杂,哪里都有灌溉区域,且相互之间可以隔绝孤立。

而小区域内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可以借着小水系进到大水系,密切接触。

(2)中国当时处得较北,气候和雨量不如其他三国易于产出丰富产物,所以中国人一开始是在勤奋的情况下创造文化的。

其他三国是在多量的闲暇时间创造的。

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1)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在大环境里面开始,因此易于养成并促进对政治、社会等人事方面的团结与处理,所以中国能迅速完成统一。

(2)中国文化因为在大环境下展开,又迅速形成了国家内部团结统一,所以抵抗外来异族力量强大。

(3)小地面上产生的文化,容易受地域局限达到顶点,然后停滞不前,只享受奢侈生活,内部安逸退化。

而中国文化,由于在贫瘠地方产生,因此有不断的刺激促进文化前进,内部一致并前进。

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互相冲突和融合

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互相冲突和融合

广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元代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互相冲突和融合姓名任津辉教育层次自考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学校广西师范大学指导教师张俊杰目录一性格与地域特征带来的文化冲突 (2)二音乐歌曲的审美观念不同 (5)三蒙汉文化融合的魅力 (8)参考文献: (10)元代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互相冲突和融合10级汉语言文学本科(4)班任津辉【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谈元代人性格与地域特征带来的文化冲突及音乐歌曲的审美观念的不同和蒙汉文化融合的魁力三个方面,说不对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关键词】文化;互相;冲突;融合冯天瑜、杨华在《中国文化发展轨迹》中说:“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互动是世界工业化到来之前的主要矛盾。

自唐末五代始,北部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再度相继崛起,对中原农耕世界发动规模日益巨大的撞击。

”在这民族的大撞击中,首先是文化上的冲突和整合。

在13世纪的中国,这种文化冲突与整合的标志就是从中国朔方崛起了一个剽悍的民族——蒙古族,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国。

蒙古帝国的建立有着很大的意义,蒙古人利用他们的铁骑很快踏碎了北方一个个分裂王朝,统一了北方。

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挥师南下,于1279年灭掉了南宋,终于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全国规模的统一,建成了我国历史上领土最辽阔的朝代,“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

①元朝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给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也带来了一定的保障。

“元代是一个政治现实严峻的时代,文明程度较高的汉族被处于较低社会发展阶段的游牧民族所征服,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信念受到空前的挑战,国破家亡的巨大痛苦,使汉族产生了汉代以来最为深沉的郁闷。

元代又是一个活力抒发的时代,蒙古铁骑以草原游牧民族勇猛的性格席卷南下,给汉唐以来渐趋衰老的帝国文化输入进取的因子。

于是,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处于一种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等多重交融的状态。

浅析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在中华历史上冲突千年的原因

浅析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在中华历史上冲突千年的原因

浅析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在中华历史上冲突千年的原因浅析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在中华历史上冲突千年的原因在中华民族的人类发展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与融合是重要特征,民族间的融合是主流,但冲突多是伴随融合而进行的,本文拟对二者冲突的原因做一简单探析。

一、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的碰撞由来已久在国家形态初步奠定的夏商周时期,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与明确的疆域界限尚未确立,但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农耕民族中,已逐步形成了四夷观念,即东夷、北狄、西戎、南蛮。

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以夷(尸)、狄、戎、蛮等字,作为对四方民族的称谓。

《诗经》中已经有二者对抗的明确记载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xiǎn yǔn)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1]之语,猃狁为秦汉时匈奴的先民,周时专门驻守军队防范猃狁进攻,这说明游牧民族的入侵已经给农耕民族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周幽王在位期间,国都为猃狁所破,被迫迁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首次完成了大一统,从此,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完备,国家实力强盛,所控制的疆域也逐渐扩大,游牧文明在民族更替以及同汉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得到更新,实力也大为增强。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抗也愈发激烈起来,有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汉武帝北击匈奴、唐太宗击溃突厥、明太祖八征蒙古等汉族帝王的不世之功,也有宋金夏三足鼎立的新三国时代,蒙古族、满族等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新王朝,创造丰功业绩。

二、农耕文明难以消弭的千年隐患与农业生产难以逾越的自然界限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国家的发展形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东面与西南分别是太平洋与青藏高原两大天然屏障,在传统社会基本上杜绝了外敌入侵的可能,南部的诸多国家,由于开发较晚,文化落后,常常是中原王朝的附庸,很少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

而中国的北部,东起白山黑水的东北平原到蒙古高原,西至天山两麓的广袤地带,分布着大量的天然草场,在此环境下孕育出的民众,能征惯战;滋养下的战马,膘肥体壮,他们对中原王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历代王朝皆将北方之敌视为心腹大患,雄略圣主都试图消除这一隐患,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一隐患长期困扰着中原王朝,难以根除。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的故事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的故事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简介以及相结合的典例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围绕土地、农业劳动、农业工具、农作物、农业生活方式等方面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基本的一种文化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农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方式、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

农耕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农耕文化依赖于土地、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因此,它与自然环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农耕文化的发展往往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而自然资源的变化也会影响农耕文化的演变。

2. 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农耕文化以农业生产为主,自给自足是其基本特点。

这种经济模式使得农耕社会的人们生活相对稳定,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经济交流和发展。

3. 社群和家族观念:农耕文化强调家庭、家族、社群的重要性。

家庭是农耕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关系密切,社群之间相互依赖。

这种文化形态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4. 传统文化和习俗:农耕文化与许多传统文化和习俗紧密相连,如节气、农事活动、宗教信仰、节庆活动等。

这些传统文化和习俗既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彰显了农耕社会的精神生活。

5. 相对封闭性和稳定性:农耕文化以土地为基础,人们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区,流动性较小。

这种封闭性和稳定性使得农耕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和持续性。

总的来说,农耕文化是人类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形态,还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游牧文化游牧文化是指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围绕畜牧、游牧、迁徙、草原生态环境等方面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游牧文化起源于人类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

这种文化形式主要依赖于草原资源,与农耕文化相对应,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游牧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迁徙和游牧的生活方式:游牧文化的核心是迁徙和游牧,牧民们随季节变化和草场资源的变化进行迁徙,以保证牲畜有足够的饲料。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_碰撞_结果_反思_文化生存与文化平等的意义_包玉山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_碰撞_结果_反思_文化生存与文化平等的意义_包玉山

241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结果·反思———文化生存与文化平等的意义包玉山(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长期碰撞、角力的结果,是农耕文化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并淹没了游牧文化。

在草原地区成为主导文化之后,农耕文化之思想观念得以制度化,成为约束该区域人们行为的有形制度,并对草原生态产生了破坏性的作用。

游牧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保护它可以起到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作用。

不同文化在是否与其生态环境相适应这一层面上具有可比性,比较的尺度或标准当然是生态伦理标准。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肯定是文化平等的问题。

没有文化的平等就根本谈不上民族间的平等相处的问题。

各种文化的平等对话是各民族相互增进理解和团结的无形制度基础。

因此,主张或提倡文化生存与文化平等对于内蒙古草原地区的人们来说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平等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7)04-0241-06 游牧业和农业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两大产食经济部门,并没有高低阶段之分,更无先进与落后之别。

与两大产食经济部门相对应的游牧文化(即草原文化,下同)与农耕文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两大文化系统。

从起源情况看,在多数地区,如北亚、中亚,是游牧文化先于农耕文化;在少数地区,如西南亚,农耕文化先于游牧文化。

生活于这两大文化系统下的游牧人和农耕人在亚欧草原上长期相争,冲突三十多个世纪,冲突间隙休养生息,以利恢复,以备再战。

[1]1古今中外,农耕人的传统歧见,以为游牧业落后、游牧人野蛮,农业先进、农耕人文雅。

光绪三十一年,姚锡光曾经说:“试观此方(指蒙古地区———引者注)数万里之区,自汉以来……历二千余年……绝少进步,则游牧之不足恃为生计”,并断言:“游牧生活断无持久幸存之理……恐不出五十年,游牧之风将绝境于地球上。

”[2]因此,他积极倡导“移民实边”,开垦草原。

第九章 游猎、游耕与游牧[36页]

第九章  游猎、游耕与游牧[36页]

2
一、小型园艺农业
与游猎生计方式比较,能够在固定的地域养活更多的人口是农业生计方式的优越之处。根据
农耕的能量使用方式和土地耕种频率,前工业社会农耕体系分为小型园艺农业和精耕农业两种类 型,两者各包含诸多子类型。 小型园艺农业:依靠相对简单的技术和工具在小面积土地上耕作,以人工种植作物为主要食 物来源,有时伴随捕猎、打鱼和采摘野生植物的生计方式。
适应游猎采集文化生态学文化核心文化类型社会文化整合水平原始富裕社会刀耕火种游牧水平移动季节性移动转场共居家户小生境精巧的平衡稳定的平衡文化生存小型园艺农业一游猎和采集生计方式游猎的生活习惯实际上包括捕猎和采集联合在一起的觅食方式指以采集生活地域上的植物猎捕动物的办法获取食物的生计行为其生活地点常常游移不定
三、游耕是人类最佳生计方式之一
(一)重新认识游耕
人们一直对现代农业评价很高,因为它能收获更多作物和养活更多人口。而刀耕火种则被指 责为浪费土地和 “不经济”的落后习俗。 生态人类学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这里,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物理、化学和生物 环境),也包括人造环境 (人类的社会文化环境)。游耕社会是他们获得研究成果最显著的领域
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中已经记录了云南、广东等省山地民族的游耕 (刀 耕火种)生活方式和情形。
四、中国境内的游耕
根据生态人类学的理论和实地考察,中国境内的游耕地区的生计系统特点是:
(1)有序的游耕方式是人类集体智慧在生态适应性上的良好选择。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以地方习
惯法约束的,而习惯法的文化规矩刚好适应着当地小生境的生态平衡。 (2)国有林政策以及部分错误的林地政策,使山地民族的生存土地被分割,难于实施传统的有序 性游耕作业,最终引发无序性的毁林烧荒,造成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的困境。 (3)在地方族群生态系统失序的过程中,优先解决该系统中社会文化控制部分的良性运转将是地

游牧文明的特点

游牧文明的特点

游牧文明的特点游牧文明是指依靠牧畜和游牧生活方式为主的一种文明形态。

相比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本文将从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对游牧文明的特点进行解释,并在标题中心扩展下进行描述。

一、社会结构游牧文明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部落或氏族组成。

每个部落都有一位首领或酋长来管理部落事务。

酋长在政治、军事和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拥有决策权和统治权。

部落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互相依赖,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和归属感。

同时,游牧民族还会与其他部落进行互动和联盟,以应对外部威胁或追求共同利益。

二、经济模式游牧文明的经济模式以畜牧为主,主要依靠放牧和狩猎来获取食物和生活资源。

游牧民族通常居住在开放的草原、沙漠或高山地区,根据季节和资源的变化进行迁徙。

他们利用牲畜提供的乳制品、肉类和皮毛等来满足自己的食物和生活需求。

同时,游牧民族还会进行贸易和交换,以获取农产品、工艺品和其他必需品。

三、文化传承游牧文明拥有丰富的口头传统和民间文化。

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方式,游牧民族将自己的历史、传说和价值观通过口头传统和口头诗歌等方式传承下来。

这些口头传统不仅是游牧文明的文化瑰宝,也是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此外,游牧民族还有独特的服饰、音乐、舞蹈和艺术等表现形式,展示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才华。

四、环境适应能力由于居住环境的特殊性,游牧民族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他们熟悉草原或沙漠的地形和气候特点,能够准确预测天气变化和资源分布。

游牧民族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也与农耕民族有所不同,他们注重保护环境、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以确保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五、对外交往和影响力由于游牧民族的迁徙特点,他们与其他文明相遇和交流的机会更多。

游牧民族的部落往往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和中转站,促进了各种物质和文化的交流。

例如,丝绸之路的形成和繁荣就与游牧民族的活动有密切关系。

游牧民族的文化和技术也对其他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融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比较从人类文化源头上看,不外乎三种类型。

一是游牧文化,二是农耕文化,三是商业文化。

游牧文化发源于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于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于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

三种自然环境,决定了三种生活方式,三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三种文化类型。

然而在古代,由于受到“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中华商业文化受到严重的排挤和打击,使得拥有绵长海岸线的中国失去了发展商业文化的机会。

因此,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才是影响中华文明的最主要因素。

中国历史上所形成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分布格局是十分鲜明的,就其形成原因而言,最常见的说法就是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

游牧文化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地处内陆半干旱的地带,疏松沙层广泛分布,使这里形成了干旱荒漠的景观,加之雨量奇缺,气候温差大,只能适宜多年生、旱生低温的草木植物生长,千百年来,生聚在这一地域的人们,因地理条件所限,不宜从事农耕,只能依赖游牧、狩猎等生产方式生存繁衍,并逐步形成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素质,融合为一个共同体——游牧民族。

人们以游牧生活为主,而游牧生活是一种粗犷而富于冒险的生活,恶劣的自然条件培养了他们极强的与自然搏斗的能力。

他们衣皮被旃裘,食肉饮乳,居毡帐,乘坐骑,衣、食、住、行、用与牲畜须臾不可分离。

正像农民依恋土地一样,牧民则离不开牲畜、草原。

辽阔的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养育过匈奴、乌桓、鲜卑、突厥诸族,同样,它为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隔绝的历史地理
环境。

独特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草原文化系统,作为草原骄子的游牧民族深受环境的陶冶和启迪,经过长期的开拓和实践,创造出灿烂的富有草原色彩的语言、饮食、服饰、建筑、礼仪、祭祀、宗教等等游牧文明。

农耕文化主要分布在气候温和、地势平坦、雨量充
沛的长江黄河流域。

湿润的土地,适宜的气候宜于农
作物大面积种植。

这里生息着以农耕为生的农耕民族,
他们生活在固定的土地上,培养了大量宜于种植的农
作物,同时发展了养殖业、酿造业、手工业等等。


于农业生产对自然和气候的选择性很强,还有土壤的
种类、水利资源、作物种类等,都会影响作物的种植
和生产程序,人们依据这些因素,经过长期的摸索,
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从最初的“刀耕火种”、“轮作抛荒”到“精耕细作”,并且一代一代得
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异彩纷呈、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或“生态环境”是产生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

但是,我们研究历史上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时,却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于客观的因素或非人为的因素,否则,文化的研究就失去了其基本的意义。

也就是说,我们要尽可能地去探索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中有关人的因素,也就是人类“文化”方面的因素。

游牧文化起源于“内不足”,内不足是一种自然环境的逼迫,而自然环境的逼迫引发了这种文化的种种特点,其核心是以对立为基础的进取和扩展。

由于不良生存环境的刺激,遂产生了强烈的“战胜与克服欲”。

正是游牧文化的这种起源,产生了其独特的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依靠肉和奶解决大部分食品,然后用毛
皮、肉食和奶制品与农耕民族交换日常用品以及一些谷物。

因此游牧民族必须保证和农耕民族的贸易,对外依赖性较强。

但是这种生存方式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生产不稳定,一旦遇上灾害造成牲畜大量死亡,就意味着生存的危机,这时候游牧民族只能被迫去劫掠。

游牧民族时刻与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争斗,每天又以肉食和奶制品为食,因此所有游牧民族都是剽悍善战的,再加上有大量马匹装备出的骑兵,游牧民族以追求财富为目标的侵略成为了其独树一帜的文化特征。

游牧文明的特点在于动。

因为变动性大,不利于手写文字的产生,文化的积累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无法形成如农耕文明那样发达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组织,在话语权上始终无法胜过农耕文明,因此留给人们落后和应改造的印象。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农耕文化有着自身的特点,其核心是平和的、自足的。

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农耕文化所产生的是“天人相应”、“物我一体”,“顺”、“和”、“安分”、“守己”等观念,都表现出“和平的”文化特征。

农耕民族与耕地相连系,生长于此,病老于此。

所以人们心中“不求空间之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只希望“天长地久,福禄永终”。

农民的农业生产有定
期,有定量,一亩之地年收有定额,很少有新鲜刺激的东西,而又生生不已,源源不绝,所以他们的生活是常感满足而富有。

可以说,农耕文化的上述精神特征皆来自于较优厚平和的自然环境。

从经济方面来说,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经济形式差异较大。

游牧文化的特点是“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

恩格斯指出:“游牧部落的生活资料多,不仅有大量的牛乳、乳制品和肉类,而且更有兽皮”等各种畜产品。

不同部落的成员之间进行交换,他们用来“交换的主要的物品是牲畜”,牲畜不仅是商品,“而且还获得了货币的职能”。

鉴于游牧经济结构所限,发展不平衡,出于生计和本民族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扩大经济往来,促使游牧民族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质交换。

因此说,游牧经济天然地带有商品经济的性质。

当然,
它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

农业经济则不具备这样的特征,它是以封建庄园或一家一户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真实写照。

可见,农业经济不是为了交换而生产,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家长制的农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由于环境所产生的性格差异往往导致审美方面的不同。

从音乐歌曲方面来看,草原游牧民族并不一味追求“植纲常而厚风俗”的政教功能,而主要追求“美声文而侈观听”的愉悦性和观赏性。

作为游牧文化代表之一的元代戏曲艺术其本质上就属于民间大众化的艺术,它追求的风格恰恰是大众化的通俗直率,其主要功能
不是“载道”,而首先是娱乐。

正像《蒙古秘史》所说:“蒙古人欢乐,跳跃,聚宴,快活。

奉忽图刺后,在枝叶茂密、蓬松如盖的树周围,一直跳到出现没肋的深沟,形成没膝的尘土。

”他们的民族性格使他们难以对讲求含蓄、以教化为目的的高雅的文艺感兴趣,他们对娱乐性的歌舞有特别的嗜好。

而中原农耕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实际上是一种礼义文化、伦理文化,其在音乐歌曲的审美观念方面历来重视音乐歌曲(包括舞蹈)的政治教化功能,是一种典型的政教功利审美观,给予了礼乐以伦理的调节功能,而以“礼”为主,“乐”是它的附庸。

音乐歌曲表达人的感情必须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追求温柔含蓄的风格。

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差异性恰恰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各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和情感趋向,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各民族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用这种稳定性去抗拒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以保护、巩固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主体地位,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而在历史的舞台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正是通过各民族文化独特的“个性”从而展示其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