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_

合集下载

认知视角下的动物隐喻

认知视角下的动物隐喻
三 、 物隐 喻意 义 的对 比研 究 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喻过程 。1 3 1隐 喻 不 仅 仅 指 的 是 语 言 形 式 ( t hr xrsi ) me poi epes n ,而且指 人 们思 想和行 为 a c o
的 方 式 —— 概 念 隐 喻 ( eahr cneto m t oi ocp r p c cneta m t hr 。 ocpul e po)【隐喻 的形 成 , 指发 生在 a 4 是 两 个不 同认知 域 (ocpu o an enetJ dm i)或概 念域 (ontedm i) 间 的映射 ( apn ) 系 , cgiv o a 之 i n m pig关 即
类 的认 知结构 ,已不 仅仅 局 限于语 言层 面 , 多 更 地 涉及 了人类 的思 维层 面 。 隐喻并 不仅 仅属 于诗
据库 , 而是具有创造力的, 其创造力就在于他能借
助 于 已知 的事物 和 已有 的语 言 形式认 知 和命 名信
歌语言 、 比喻性语言 , 而是“ 日常普通思维和普通 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隐喻是不可取代的 ; 通
m i) a 的一种投射。在隐喻结构中, n 两种通常看来 毫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能被人类相提并论 , 是因
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内在特性的关联 ,也可能牵涉 到两者兼而有之 的关 系” 6 。[动物隐喻的存在, 1 正 是 出于人类交际与认知方面的双重需求。英汉两
种 文 化 的相 通 性 和 动 物本 身所 表 现 的 相 同属性 , 这 对 于 人 们 在 创 造 动 物 隐 喻 的时 候 定 有 相 似 之
从 始 源域 (ore d m n Slc o a )向 目标 域 ( re d - l i t gt o a

英汉动物词语的隐喻认知研究

英汉动物词语的隐喻认知研究
鹦 鹉 一 样 学 舌 ,以 达 到讽 刺 的 语 用 目的 。 赵 艳 芳 指 出 :“ 的 大 脑 不 是 无 限容 量 的 数 据 库 ,而 是 具 有 创 造 力 人
火车 在 陡峭 的 山坡 上 缓 慢 的行 驶 。
英语 中许多动词都是以动物名词为基础构成的 ,用 以喻 指人的行为 特征 ,类似 的这种用法在英语中还有很多 ,比如 t p 模仿 ) opa oae( ,t e- cc 炫耀 ) oca ( ok( ,t rb 横行 ) om n e ( ,t o ky 戏弄 ) ow r ( ,t om 蠕动 )等 等 ;而在汉语 中,用动物词汇来表示动作的词语 也是数 不胜数 ,如狼吞 虎咽 ,鹦鹉 学舌 ,鱼贯而行 ,鼠窜,蜂拥 ,鸟瞰等等。中国武术 由于在 早期大量模 仿动 物 的动作 ,因而借 用 了动物 名称来 为 动作 套路 冠名 , 如 :猴拳 ,蛇拳 ,鹰爪功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动物 域投 射到动作域
J c n k d hswa ho g h rw . a k sa e i y tru hteco d
关系 ,即从原始域 向目标域的一种投射 。
2 隐喻 的形 成 机 制 .
隐喻的产生在心理机制上有被动和主动两种情况 ,被 动使用隐喻的 情况为 :人在认识外部事物时 ,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由于语言 中缺乏
Lkf和 Jh sn的 隐 喻 理 论 的 主 要 特 征 是 :隐 喻 并 不 是 单 独 的 语 言 表 ao ono
达和其意义的属 性,而 是整个概 念域 (o cpuldma ) 的属性。理 cneta o i n 论上讲 ,任何来 自于原始域 (o r o i)的概念 ,都能用来描 述 目 suc dma e n 标域 (agt o i)中的一个概念 。1隐喻 的形成 ,是指发 生在两个不 tre dma n _

《动物园的故事》中的动物隐喻认知分析

《动物园的故事》中的动物隐喻认知分析

牡丹《动物园的故事》中的动物隐喻认知分析外国文学鉴赏WAI GUO WEN XUE JIAN SHANG·52·两个女儿和……呃……一条狗?(彼得摇头)不对?两条狗?(彼得又摇头)。

没狗?(彼得伤心地摇头)啊,太不像话”。

一开始Jerry了解到了Peter没有儿子,所以当Jerry猜测彼得家养有宠物狗时,Peter只能无奈地摇头,正如他说“事实上,每个男人都想要一只狗”时充满无奈。

很显然,当Peter说出每个男人都想要一个儿子时,他是无奈而渴求的。

由于和妻子女儿的关系不是非常融洽,他只能选择每周末下午到公园的长凳上通过阅读来解闷。

实际上,在那样一个高度工业化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真心的交流与关爱,所以主人公Peter很渴望有个儿子能与他作伴,与他交流玩耍,分担快乐与忧愁。

Jerry猜测Peter家里会养狗,言外之意就是认为既然Peter没有儿子,那么总得养几只狗解闷作伴。

英语中狗除指一般的狗外,还可以指公狗、公狼、家伙等,所以这里的狗隐喻的是“儿子”。

作者阿尔比一再强调在那样一个荒诞的社会,动物狗可以直接作为人类的儿子,与人交流,消除人们孤离落寞的心患。

而人类却缺失了这一角色的扮演权,人与人之间剩下的仅是孤离、冷漠、悲哀。

阿尔比表面意图将狗视于人类的儿子,实际上是对人类关系的一种讽刺。

在那个利益量化、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人与人的真心交流与和谐相处已变得奢侈,甚至是可望而不可求,唯有把自己变得渺小简单,并囚禁于动物般的牢笼世界里,与心爱的饲养动物狗进行交流为伴,人们方可得以平衡、欣慰与快乐。

(二)猫和鹦鹉正如Jerry所说,Peter是个喜爱动物的人,尤其是狗。

但当Jerry问及Peter家里是否有猫时,Peter懊丧地点点头,并表明养猫是她老婆和女儿的主意。

另外,Peter还道明了她的两个女儿各自养了一只长尾小鹦鹉与她们作伴。

首先,在家庭里,Peter无法与她的妻子女儿和谐快乐地相处,为此他渴望养育一条狗与他交流为伴。

十二生肖成语搭配与隐喻认知分析

十二生肖成语搭配与隐喻认知分析

Key words Chinese Zodiac; metaphor; collocation distribution; source domain; target domain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8ZDA29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6YJA740036)、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业务 费项目(项目编号:18YBT03)的研鼠 藏龙卧虎 猴年马月
对牛弹琴 杯弓蛇影 呆若木鸡 车水马龙 龙争虎斗 狗胆包天 守株待兔 画蛇添足 猪狗不如 十二生肖成语在语言生活中大量使用,有时 成语只包含一个生肖动物,如“鼠目寸光、对牛弹 琴、守株待兔”;有时一个成语中包含两个生肖动 物,如“藏龙卧虎、猴年马月、猪狗不如”,其构 成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生肖成语中有包含 “如、若”的隐喻表达形式,如“胆小如鼠、呆若 木鸡”。 对十二生肖成语,学者们研究不多,主要停 留在文化阐释及翻译方面(张艳芳,2011;梁娇娇,
关键词 十二生肖;隐喻;搭配分布;源域;目标域
Abstract
Idio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vocabulary syste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istribution quantitie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llocation rules of the Chinese Zodiac idioms by analyzing the idiom knowledge base of the Chinese Zodiac. Through this investigation, we find that the number of twelve zodiac animals in the idiom knowledge base is uneven, which ranks as “horse, dragon, tiger, ox, rooster, dog, rat, snake, goat, rabbit, monkey and pig”. The number of the top three “horse, dragon, tiger” idioms ranks totally 1038, accounting for 57% of all the Chinese Zodiac idioms. In terms of the collocation of the zodiac, “rat and dog, ox and horse, tiger and dragon, rabbit and dog, dragon and tiger, snake and dragon, horse and ox, goat and tiger, monkey and rooster, rooster and dog, dog and rooster, pig and dog” are the best collocations. Among them, the zodiac “ox, horse” “tiger, dragon” and “rooster, dog” can choose and match each other in two directions.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analyze th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of the Chinese Zodiac idioms, and find that the source domain words are after the location and can not be defaulted, and the target domain and similarities can be appropriately defaulted. This paper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combine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with teaching.

汉维语中关于动物词汇的认知隐喻

汉维语中关于动物词汇的认知隐喻

”在 维 吾 尔
语 里 还 用 于 表 示 男 生 对 女 生 的喜
爱 程度 。狼 是 维 吾 尔 族 的 图 腾 ,在
维吾 尔人 的心 目中 ,是一 种神 圣 威
严 的 动 物 ,又 是 一 种 力 量 、坚 强 的
象 征 ,但 作 为 一 种 现 实 中存 在 的动
赞 某 人 是 “为人 民服 务 的老 黄 牛 ”,
而 在 维 语 里 “ ”则 用 来 形
容 非 常 笨 而 不 懂 礼 貌 的 人 。 如 :“
Jo t A如 ≈
‘ ;S..^ 山 ;

”(他
没有敲门 ,像牛似的闯进 了房子 。)
“龙 ”是 汉 族 和 维 吾 尔 族 神 话 传 中
二 .汉 维 语 中 相 似 的动 物 词 汇 隐 喻
通 过 上 文 可 知 动 物 隐 喻 既 是 一 种 语 言 现 象 ,也 是 一 种 思 维 方 式 ,动 物 隐 喻 可 以体 现 不 同思 维 方 式 和 文 化 差 异 ,理 解 它 需 要 额 外 的 认 知 能力 。正 是 因为 动 物 隐喻 具 有 这 样 的 特 点 ,我 们 就 有 必 要 从 认 知 和 文 化 的 角度 来 进行 分析 。我 们 知 道 思 维 能力 是 全 人 类 共 有 的 ,不 同 民 族 的人 都 有 能 力 认 识 相 同 的 事 物 ,因此 ,汉 民 族 和 维 吾 尔 族 对 动 物 隐 喻 的 认 知 肯 定 是 具 有 一 定 的 相 似性 ,下 面 我 就 用 具 体 的语 言 事 实 来 加 以说 明 。 如 :鸽 子 在 两 种 语 言 里都 表 示 和 平 。猪在 两 种 语 言 里 都 表示 蠢 笨 之 人 。乌鸦 在 两 种 语 言 里 都 是 一 种 不 祥 的 象 征 ,“听 到 它 的 叫声 ,人 们 有 时 就 会 说今 天 鸟 鸦 不 停地 叫 ,是 不 是 有 什 么不 好 的 事 要 发生 ?”。在 汉 语 里 ,人 们 把狡 猾 的人 比作狐狸 ,像“狐假虎威 、老狐 狸 “等 词 就 充 分 反 映 出 了 这 一 特 点 ,同样 在 维 语 里 “q ”也 用 来 指狡猾 的人。百灵 鸟因其声音优美 动 听 ,常 常 被 用来 形 容 一个 人 悦 耳 的 歌 喉 ,维 吾 尔语 中也 有 同样 的说

认知视角下汉韩动物隐喻修辞比较研究

认知视角下汉韩动物隐喻修辞比较研究

语言新探认知视角下汉韩动物隐喻修辞比较研究文/张婉婷摘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将某些概念比较生动的表达出来,就需要借助比喻的修辞手法。

同时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之一,它们具有很多与人类极为相似的特征,所以我们利用与动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将自己的爱憎感情通过动物的形象表达出来,这便是动物隐喻修辞手法。

本文基于人类认知视角入手,对中韩日常使用的动物隐喻修辞手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认知;动物;隐喻;文化;比较研究一、动物隐喻修辞手法在传统隐喻观点中,隐喻被视为修辞手法。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们逐渐意识到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法,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故现代语言学家们摆脱了传统的修辞学,从人类认知角度入手,结合心理学对隐喻进行了研究。

语言学家们表明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解释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生活在同一语言环境中的人通常能够理解话者通过动物隐喻想要表达的含义然而地理环境、文化差异及人思维方式的不同,给动物隐喻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直接的形容某人时,便可以将其比作与之有相同特点的动物,通过隐喻修辞手法来形容。

二、日常生活素材中产生的动物隐喻(一)狗①우리 궈여운 강아지(翻译:我可爱的狗娃、我可爱的崽儿)②너는 하룻강아지에 불과해(翻译:初生狗娃不怕虎)③개새끼(翻译:狗东西)④狗眼看人低、人模狗样儿狗是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但是在中韩两国,过去人们对狗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因为狗具有阿谀奉承、谄媚的形象。

而且在过去人们生活还不富足的时候,即使狗是人们的忠实伙伴,但毕竟它还是牲畜。

所以在大多数的狗隐喻修辞手法中,狗还是一个比较负面的形象。

现在虽然人们对狗的也有很负面的认知,但现今狗已经成为人的生活伴侣,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冷漠的人情世故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需要找一份感情的宣泄方式,所以养宠物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缓解方式之一。

(二)牛①누워 뜨는 소(翻译:躺着的牛)②소 같은 사람(翻译:你像牛一样)③你跟老黄牛一样④你真是个大笨牛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人们参与劳作主要需要借助牛的力量,譬如犁地驮重物等。

动物习语的隐喻认知研究

动物习语的隐喻认知研究

郑州师范学院毕业论文题目动物习语的隐喻认知研究姓名王旭初学号114104053019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年级班级B11英语3班指导教师赵海峰2015年5月6日毕业论文作者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同意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通过影印、缩印、扫描等方式进行保存、摘编或汇编;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毕业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动物习语的隐喻认知研究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1级3班作者签名:2015年5月6日A Cognitive Analysis of Animal Idiom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Submitted by Wang XuchuStudent ID number 114104053019Supervised by Zhao HaifengA paper submitted in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of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ArtsForeign Languages School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May, 2015Contents摘要 (i)Abstract ...................................................................................................................... i i Ⅰ. Introduction . (1)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1.2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3)Ⅱ. Literature Review (4)2.1 The Study of Metaphor (4)2.2 The Study of Idiom (7)2.3 Conclusion of Previous Research (8)Ⅲ.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y (8)3.1 Cognitive Views on Metaphor (8)3.2 Methodology (11)3.2.1 The Definition of Idioms (11)3.2.2 Data Collection (12)Ⅳ. An Analysis of Animal Idio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12 4.1 Bear (13)4.2 Bull (13)4.3 Cat (14)4.4 Dog (16)4.5 Hare (17)4.6 Mouse (17)4.7 Pig (18)4.8 Sheep (18)4.9 Wolf (19)Ⅴ. Findings and Discussion (19)Ⅵ. Conclusion (20)Bibliography (23)Acknowledgments (26)Appendix (27)动物习语的隐喻认知研究摘要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

认知隐喻学视角下东北方言中的动物隐喻研究

认知隐喻学视角下东北方言中的动物隐喻研究

认知隐喻学视角下东北方言中的动物隐喻研究作者:滕宇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0期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隐喻研究由修辞手段转向认知方式,而近年来,隐喻研究呈多样化趋势。

本文通过对东北方言中的动物隐喻现象进行盘点和分析,来剖析其深层次的语言规律和民族文化特征,既探究了动物隐喻的认知模式,又展示了东北方言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认知隐喻学;动物隐喻;东北方言一、引言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认知模式让语言使用者借助已知事物来理解、描绘未知事物,从而产生新的概念范畴,新的语义认知。

在各种隐喻词汇中,人体词、植物词和动物词都占有很大的比例。

古往今来,动物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当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朝夕相处之下人们对许多动物的特征和习性有着较为深刻地了解,随着人们发现动物与人类活动存在的诸多相似之处,动物隐喻也在人类语言中占据越來越重要地位。

迄今为止,虽然学界对于隐喻的研究十分多见,但对于动物隐喻的研究却尚不充分,而且大多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英汉动物隐喻的文化对照(廖光蓉,2000;詹蓓,2003)[1][2]、文学分析(李巧慧,2004;胡家峦,2006)[3][4]等领域,尚无学者以东北方言为语料来研究动物隐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东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支脉。

“东北文化在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潜流中形成了同心同德、顾全大局的精神,并且成为东北人的一种精神家园”[5]。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言的产出。

方言是某地区人们共同使用的语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东北方言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有其独特的语言特色。

二、隐喻的工作机制传统观念认为,隐喻只是语言形式上的一种修辞形式,亚里士多德曾提出“隐喻可以对语言起到装饰作用,它可以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6]。

这种观念主要强调隐喻的美学功能,强调隐喻是存在于正常语言之外并需要特殊理解的修辞手段,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修饰物。

阿拉伯语动物相关熟语的隐喻认知研究

阿拉伯语动物相关熟语的隐喻认知研究

阿拉伯语动物相关熟语的隐喻认知研究阿拉伯语动物相关熟语的隐喻认知研究引言: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借用一个事物的名称或形象来暗示另一个事物的含义。

熟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阿拉伯语中也存在许多动物相关的熟语,这些熟语不仅反映了阿拉伯文化中对动物的认知,同时也展现出人们对动物所赋予的隐喻含义。

本文将探讨阿拉伯语动物相关熟语的隐喻认知,并分析其在语言中的应用。

一、熟语背景与来源1.1 阿拉伯语中的动物熟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阿拉伯语中,许多动物相关的熟语被广泛使用,如“愤怒的公牛”、“老狐狸”等。

这些熟语既可以在日常交流中使用,也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找到。

1.2 熟语的来源熟语的形成来源于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与感知。

阿拉伯语中的动物熟语以动物的特征和行为为基础,展现出阿拉伯文化中对动物的理解和审视。

二、动物熟语的隐喻含义2.1 公牛的隐喻含义公牛在阿拉伯文化中被视为勇猛、强大的象征。

熟语“愤怒的公牛”常用来形容气急败坏、怒不可遏的人。

这一隐喻含义显示了公牛作为一种动物形象的影响力。

2.2 狐狸的隐喻含义狐狸在阿拉伯文化中被认为是狡猾、机智的象征。

熟语“老狐狸”常用来形容精明、圆滑的人。

这一隐喻暗示了狐狸的聪明才智和灵活性。

2.3 驼鸟的隐喻含义驼鸟在阿拉伯文化中被视为胆怯、怯懦的象征。

熟语“像驼鸟一样躲避”常用来形容逃避现实、回避困难的人。

这一隐喻传达了驼鸟作为一个动物形象所代表的懦弱和逃避。

三、动物熟语的认知功能3.1 概念的延伸与转化通过将动物的特征和行为与人类行为和特征进行类比,动物熟语在阿拉伯语中起到了概念的延伸与转化的作用。

这使得原本抽象或难以描述的概念得以通过具体的动物形象来表达。

3.2 情感与态度的渲染动物熟语在阿拉伯语中常用来渲染情感和态度。

通过使用特定的动物形象,熟语可以快速准确地传达情感,使得文本更加生动和形象化。

动物隐喻的中西对比研究及项目教学-2019年精选文档

动物隐喻的中西对比研究及项目教学-2019年精选文档

动物隐喻的中西对比研究及项目教学一、引言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积累经验的一种重要方式。

Lakoff (1980)将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

动物隐喻是隐喻的一种,在这个隐喻过程中,人类通过动物的某些特质来进行理解人类的某些特征和行为。

动物隐喻具有文化性。

不同的文化中,动物隐喻的内涵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的地方。

有共通之处是因为人类在获取知识和经验方面具有趋同性。

有相异之处是因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背景,风俗习惯等,这些差异会最终导致语言表达的不同。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中西动物隐喻的差异,并探讨了围绕动物隐喻进行的相关教学活动。

二、喻体相同,喻义相似因为人类生活环境及生活经验的相似性,人类对于动物的认知具有相通之处。

因此,中西动物隐喻中有的动物具有类似的隐喻含义。

比如,在英语中,人们会说“ he is a fox ”(他是一只狐狸),形容一个人很狡猾。

在中文中,人们形容一个人诡计多端时,也会说“一只老狐狸”。

这些例子表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fox ”(狐狸)这种动物被赋予了相同的隐喻意义。

另一种动物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有相近的含义,那就是“sheep”或“ lamb”(羊)。

在两种语言中,羊都象征了乖巧温顺的性格特征。

《圣经》里有“ silent lamb” (沉默的羔羊), 而中文中有“待宰的羔羊”,“温顺的小绵羊”的说法。

此外,在中英动物隐喻中还可以看到许多共性的表达,如蜜蜂是勤劳的,小鸟总是与自由联系在一起,而蜗牛总是慢腾腾的,鹦鹉会学舌,天鹅姿态优雅。

三、喻体相同,喻义相异因为中西方在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在动物隐喻方面两种语言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动物“狗”。

在中文和英文中,与“狗”相关的隐喻有着截然相反的喻义。

中文中大部分与“狗”相关的词都是贬义的,如“狗胆包天”,“狗腿子”,“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等。

英汉动物隐喻的认知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动物隐喻的认知语义对比研究
昌吉学 院学报
21 0 0年第 6期
英汉 动 物 隐喻 的认 知语 义 对 比研 究
薛亚红 郭文海
(. 1 吉林 大学外 国语 学院 吉林 长春 10 1 ; 302
2 昌吉 学院外语 系 新 疆 昌吉 .

8 10 ) 喻 , 它们衍 生 于“ 人是动物 ” 一概念 隐喻 , 这 既具有丰 富的文化共 性

21 00年第 6期
On S n y h r i a d v g tb e tt a U u da st e fu t n e e a l s a h tS —
认为 , 隐喻无 处 不 在 , 不仅 是 一种 语 言 现 象 , 它 更 是人们 赖 以生存 的一种 思 维 和行 为方 式 ; 隐喻 是
跨越范畴的认知过程 , 是借助 已知事物认识未知 事物 的普 遍 性 思 维 方法 。它 通 常 由“ 体 ” J 本 和
“ 喻体 ” 成 , 含 分 属 不 同范 畴 的两 个 认 知 域 : 构 包
体 隐喻 (no gcl tpo) o otoi ahr l a me “ 人是 动物 ” 典 型 的 实 体 隐喻 , 在 这类 隐 是 “
喻 概念 中 , 人们 将 抽象 的 和模 糊 的 思 想 、 情 、 感 心
理 活动 、 件 、 态 等 无 形 的概 念 看 做 是 具体 的 、 事 状 有 形 的实体 , 因而 可 以对 其 进 行谈 论 、 化 、 别 量 识 其 特征 及 原 因 等 。4, 隐 喻 结 构 并 不 复 杂 , - ’ 其 J 其
跨文 化交 际 的顺 利进行 。 ‘ 二 、 人是 动物” “ 概念 隐喻 隐喻 通常 被视 为语 言 的异 体 表 达 方 式 , 一 是 种修 辞 手 段 。 随着 认 知 科 学 和 认 知 语 言 学 的 兴

指称人的动物隐喻的认知机制研究

指称人的动物隐喻的认知机制研究
5月 00
湖 北 广 播 电视 ,  ̄
az J报
Vo .0 No 5 1 , . 3
Ma. 0 0 0 7 0 8 y2 1, 9  ̄ 9
J u n l fHu i o r a Be o TV i e st Un v ri y
指称人的动物隐喻的认知机制研究
( 3) Noc a c f es a igh rfte a minH it h n eo ru dn e h rt t p a h Da a n
wa a a d as a e … … sar t n n k ,
( 4) An o ’ o r l. efs O dI aey u dy ur ah ri e s l hC W a h t o ! e b i n
周 晓 辉
(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 学院,广西 桂 林 1 2 .河南农业大学 外 国语 学院,河南 郑 州
5 1 0: 4 04
400 ) 5 02
[ 内容提要] 基于 “ 链条 隐喻 ” 大 、跨域概 念映射 、认 知突显观 、相似 性突显等理 论和原则 ,本 文具体讨论 了指称人的动物 隐喻的认知动因 、工作机制和理解机制 ,为人类 更好的认识 自身提 供了新的方法 ,具有重大的理 论和现实意义 。 [ 关键 词] 指称 人的动物隐喻 ;认知机制 [ 中图分类号] H0 5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4 7( 0 0 50 9 —2 0 87 2 2 1 )0 .0 70 1 .概 念隐喻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 , 人们在 日常生活 中每 时每刻都在 使用 大量的隐喻 。 从古至今 ,人们对于 隐喻 已经提 出了很多 理论, 亚里士 多德的指称说 , itl n的替代 说, ihrs Qunii la R cad 、 B ak等人 的互动说 ,S al、L vno lc er e e isn等人的语用说 ,以及 当代认知科学界提 出的概念 隐喻说 ( 王寅 , 0 7 4 14 2 。 20 : 7 。7 ) 总的来说,早期隐喻研 究主要从 修辞角度入手 , 关注 其修辞 特 征和功能等,这种局面一直 持续到 2 纪 7 0世 0年代 。 18 9 0年 L k f&Jh sn出版专著 《 ao o no 我们赖 以生存 的隐 喻》 ,明确指 出隐喻在 日常生活 中无所不在 ,不仅在语言 中, 还在 我们 的思维和行动 中, 是我们认识外在世 界和 自身的基 本方式 。L k f&Jh sn(9 0 )提 出隐喻的本质在于 ao o no 18 :5 通过 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一事物 。 这里另一事物 是始 源域, 事物是 目标域 。L k f & Jh sn ( 9 3 ao o no 19 )认 为隐喻的核 心是 一般 的跨 域映射 ,可表示为 :

认知隐喻视角下汉英动物习语对比研究

认知隐喻视角下汉英动物习语对比研究

2472020年45期总第537期ENGLISH ON CAMPUS认知隐喻视角下汉英动物习语对比研究文/秦晓菲三、汉英动物习语对比研究1.汉英动物习语概念隐喻的完全对等性。

在汉英动物习语中,有很多习语存在概念隐喻的完全对等性。

例如,大家都讨厌的老鼠,汉语习语里有鼠目寸光、胆小如鼠、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等;英语里有as timid as a mouse的表达。

蜗牛的速度大家更是一致认同,所以才会有像蜗牛一样慢的表达(as a snail' s pace)。

大家对驴子的印象就是固执(as stubborn as a donkey)。

狐狸的狡猾,大家都认同,所以有像狐狸一样狡猾(as sly as a fox)的表达,狼的残忍(as cruel as a wolf) 是人们对狼本性的共性认知;乌鸦的黑大家也是有目共睹,所以才有天下乌鸦一般黑 (crowsare black all the world over)的表达;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 ,幸福的使者。

每五百年背负痛苦于火中自焚,以换取人间的和平,重生之后成为永生的火凤凰,所以才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phoenix rise from ashes in new splendor)的表达;马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才有汗马功劳 (the creditable performance of a sweating horse)的表达;蜜蜂的勤劳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会有as busy as a bee的表述;羊羔的温顺(as gentle as a lamb)也是众所周知;猴子的聪明也是家喻户晓,所以才会有as clever as a monkey像猴子一样聪明的表达。

由此可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在生产生活,思想认识中存在很多共性。

2.汉英动物习语概念隐喻的部分对等性。

在汉英动物习语中,有一些习语存在概念隐喻的部分对等性。

部分对等性可以分为两类。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动物隐喻研究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动物隐喻研究

2442021年02期总第546期ENGLISH ON CAMPUS《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动物隐喻研究文/谢 浩 胡 勇【摘要】《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是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之一,其中大量展现的动物隐喻使人印象深刻。

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不仅能解释人理解隐喻现象的原理,也能被用于解读文学作品。

本文基于该理论,对《哈利·波特》中的动物隐喻进行解读,进而分析作者是如何利用动物隐喻进行人物塑造、推动情节发展,并向儿童阐释“爱与勇气、生与死”这两个主题的。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动物隐喻【作者简介】谢浩(1999-),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胡勇(1987—),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篇分析、批评语言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生态话语分析视域下城市话语研究(19YY08)。

一、引言《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是英国作家J.K.罗琳(J·KRowling)以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魔法世界中学习、成长的经历为故事线索,于1997-2007年之间发表的系列奇幻小说。

在整部小说中,作者展现的大量的动物意象使人印象深刻。

本文以七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为材料,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其中不同类型的动物隐喻。

通过对动物意象的研究分析,读者不仅能进一步体会儿童文学生动形象的语言特征,还能理解作者意图通过隐喻所表达出的对爱、善与恶、生与死的哲学深思。

二、《哈利·波特》中的动物隐喻分析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解释人类如何理解与使用隐喻的理论,它涉及人在两种概念之间建立的映射,而映射的依据,则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的本体上或者心理认知以及文化上的对应关系。

罗琳在《哈利·波特》中,正是以源域“动物”和目标域“人”通过文化认知上或客观习性上的对应关系,建构大量的动物隐喻。

汉语熟语中动物隐喻现象研究

汉语熟语中动物隐喻现象研究
7%
, , , , 。 , , , , 、 , 、 、 , , 。
,

,
和采集 为主 其 后 又 发展 了 畜 牧 业 渔猎业等 在 生 产 生活 中人们
,

对 动物 形 成 了不 同的认 识 这 些 认 识都 影 响着 汉语 熟 语 中隐 喻 的
,
选择 如 牛 在人们 心 中是勤 奋 耕耘 任 劳 任 怨 的象 征 于 是 我 们 用
, , , ,




凤 二灵
” “ ” “


,


,
尤 为崇 拜 尤 其 组 成 的熟 语 多有 赞 美 之 意 如 用 龙 肝 凤 髓 喻 珍 奇 佳肴

,

,




,

笔走龙 蛇 喻 文 笔 豪放 挥洒 自如




,

,

凤 毛麟 角 喻 珍
稳 坐 钓 鱼 台 等 我们 根 据 以 上 分 类对 收集 到的语 料进行统 计 总 结 数 据结果 发现 源 于 动物 自身 形 象 的有 3 5 个 占 5 9 % 源 于人
, , , , ,

贵 而稀 少 的人才或事 物 等
,
我 国是 一 个 长 期 处于 农业社 会 的文 明 古 国 原 始 初 民 以 狩猎
,
1 与 动物 关 系的 占 3
,
其 他类 仅 占 9 3% 可见 汉 语 熟 语 中动物 隐 喻 取 象 主要 来 源 于动物 自身 形 象 动物 鲜 明的特 征 是人们 隐 喻 的主要来 源 随 着人们 与 动物 的生活 接 触 对 动物 习 性及动物 之 间 的关 系 也 有 了全 面的认 识 由于原 始 初 民 的认知能 力有 限 动物 便 成 了他们认 识 世界 的 重 要 工 具 其 次 来 源 于人 与 动物 的关 系 其 中家畜类最 多 占 5 2 井 % 约 是野兽类 2 3 倍 鱼 类 及 家 禽 类次 之 忽 略 野兽类 动物词 汇种类 多 基 数 大 的 因 素 我们发现 像 家 禽 家畜 鱼 类 动物 常常是人 类 生 产工 具 或食 物 来 源 比 野 生动物 与人类 的 关 系更 为 密切 因 此也更 容 易成 为 隐喻 的来 源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比较葡汉熟语中的动物隐喻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比较葡汉熟语中的动物隐喻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比较葡汉熟语中的动物隐喻一、隐喻的内涵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2003:4)认为,隐喻并不仅仅是诗意的想象和修辞手法,隐喻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也被称为概念隐喻,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诠释和理解当前的事物,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是以隐喻为基础来构建的。

隐喻中被理解的事物或概念是目标域,用于理解这一事物的概念是源域,隐喻的构建实际上就是将源域的属性和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上(如下图所示)。

隐喻的构建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因此,隐喻本身是体现不同文化模式的语言和认知载体,而比较两种语言中隐喻特征的差异则成为了分析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合理路径。

概念隐喻的构建常常反映在语言学意义上的“熟语”之中。

熟语是指语言中约定俗成的词组或句子,普遍意义上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歇后语和惯用语等六种类型。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熟语往往张口即来,但事实上,很大一部分的熟语都是概念隐喻,其背后体现的文化内涵值得深究。

中国和葡萄牙自古以来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近年来,随着经贸往来不断增加,中国和葡萄牙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通过比较葡汉熟语中的概念隐喻,我们可以对这两个国家文化根源的差异有更深入的认识。

由于葡萄牙语和汉语中都有着大量的动物熟语,而且这些熟语有着丰富的隐喻内涵,能集中反映葡汉语言中的概念隐喻实现映射关系、表达特定文化的特征,因此,我们选取了动物熟语作为比较葡汉熟语中隐喻的特点以及文化差异的有效着眼点。

二、动物隐喻的特点动物熟语往往可以归类为“人是动物”这一基本概念隐喻。

在这个概念隐喻的构建过程中,人们不只是基于动物自身的特征实现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事实上,人们也会将拟人化的动物充当源域来实现相应的映射,即人首先将人类的性格赋予动物,然后再将拟人化的动物特征用于理解人的性格行为特点。

因此,动物就具有了“国家身份”。

也就是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依照自己的特点和社会关系将动物拟人化,这样一?恚?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动物的象征含义也就存在差异。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十二生肖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十二生肖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十二生肖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作者:赵婧来源:《卷宗》2020年第05期摘要:隐喻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语言现象。

传统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不涉及人类的思维概念。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学者们逐渐意识到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思维现象,是人类认识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人类生产活动中,人们会不自主地将动物身上的某些特征与人类的某些品质联系起来,用来表示人的特征,形成动物隐喻。

本文通过对十二生肖动物在英汉语言中隐喻意象的对比,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阐释了人们识解同一动物的异同性。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十二生肖;动物隐喻;隐喻意象隐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最早关于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500年以前。

亚里士多德最早对隐喻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并认为隐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段。

直到1980年,Lakoff 和Johnson 首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并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思维现象。

认知语言學家认为,人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实际上是隐喻形成的深层基础,研究体验性是认知隐喻研究的基础。

自古以来,由于动物在人类生产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人们对于动物的形象和生活习性较为熟悉,这导致了人类会不自觉地通过隐喻认知思维将动物的一些特点与人的某些特点联系起来,形成动物隐喻用来形象生动地阐释人类的特点。

动物隐喻是跨概念域的映射,原域中动物的特征映射到了目标域人的身上,通常我们用易懂的、具体的动物特性用来感知不易懂的、抽象的人的特征和行为。

本文通过对英汉十二生肖动物的隐喻意象进行对比和分析,剖析隐喻认知机制的异同性,从而更好地探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与人类思维的关系。

1 英汉语言中十二生肖隐喻意象的对比分析隐喻形成于人类对世界的体验和感知,而人类有着相同的身体构造,这意味着英汉两种语言有着相同的隐喻模式。

而另一方面,隐喻的发生也会受到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制约,所以,隐喻在汉英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中必然会有不同的映射机制。

生物隐喻的研究与应用

生物隐喻的研究与应用

生物隐喻的研究与应用在语言表达中,人们常常使用隐喻来表达某种含义或者真实感受。

而这种隐喻并不仅仅局限于人类的语言交流中,生物界中也存在着大量隐喻现象。

这些生物隐喻体现了自然界的神思妙想,又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生态系统的方式。

本文将介绍生物隐喻的研究与应用。

一、生物隐喻的概念及表现形式生物隐喻,指的是对于自然界中生物现象的一种隐喻表达方式。

生物隐喻的形式多样,例如人们往往会用“蚂蚁搬家”来形容某个团队合作、协调的场景;直到夏季的热浪来临之前,某些昆虫或许会挖出它们的蛹室,隐入地下,在那里度过余生;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许多传统的纹样和图案都以鸟类、虫类等生物作为形象隐喻,如“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

通过这些生物隐喻,人们可以领略到自然界中不为常人所知的精彩和奇妙。

二、对于生物隐喻的研究生物隐喻对于生态系统的理解、生物进化的认知以及科学研究的推动,都有着积极作用。

下面将依次介绍:1. 对生态系统的理解生物隐喻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生态系统的方式。

生态系统包括了各种生物、环境等复杂的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

生物隐喻正是通过对于生态系统中生物关系的隐喻表达,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各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食物链”的概念就是生物隐喻的一种。

食物链指的是生态系统中不同层级的生物依次通过食物链相互联系的关系。

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依赖于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平衡。

生物隐喻的这种表现形式和生态系统的根本原理相辅相成,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生物世界。

2. 对生物进化的认知生物隐喻还可以帮助我们对生物进化的认知进行深入研究。

在物种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竞争、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等过程。

物种的形态、特征等与其所适应的环境、生物关系密切相关。

以蝴蝶为例,其神奇的翅膀颜色和图案,正是其进化适应环境的产物。

这些不同的图案在大自然中以不同的方式被捕食者记忆,保护着蝴蝶不会被捕食。

而且,科学家发现人工地“根据环境筛选”标本的翅膀颜色具有相当的显著性,这说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有着相同的逻辑和演变过程。

动物隐喻的认知初探

动物隐喻的认知初探

动物隐喻的认知初探作者:蒋玉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6期摘要:隐喻意味着用人们更熟悉的另一个观念的符号来表示某种观念。

而动物词汇隐喻在人类语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结合认知理论,从显性和隐性两方面对动物隐喻所构建意义的过程进行阐释。

从而了解到在认知理论中如何分析动物词汇的隐喻意义的构建。

关键词:动物词汇;认知理论;隐喻意义;关联理论作者简介:蒋玉清,山东聊城人,现就读于聊城大学,为2010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132-011.动物隐喻按照 Lakoff 的观点,隐喻就是人们所利用的概念领域之间的映射,因其能够在不同的事物间创造出相似性,从而把任意两种事物关联起来。

人在认识外在事物时由于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指代某事物。

动物是人类最熟悉的事物,也就最易构成隐喻。

例如,腿原意是人或动物用来支撑身体和行走的部分,在人们的长期使用中,通过隐喻思维把它映射为指桌腿、凳腿。

foot指the lowest part o f the leg , below the ankle ,on which a person or animal stands。

后來有 the foot of a mountain之说。

由此可见,在某一动物隐喻出现之初,是通过关联性和相似性与新的所指相对应的,一旦为社会大多数人所熟悉、接受和使用,约定俗成,符号与所指便直接联系,后来的语言使用者就不会也不必在意其中的关联性,相似性及认知模型。

2.动物词汇隐喻意义的理论基础2.1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阐释D. Sperber 和D. Wilson 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的过程。

认知语境是人系统化了的知识结构,有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1 IntroductionAnimals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life of human beings. From a biological viewpoint, human beings are a genus of animals.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 have a lot in common in terms of gene, physical features, actions, and behaviors, etc. Owing to frequent contact with animals, human beings create many animal words in their languages. 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our everyday life, not only in language, but also in our thought and action. Traditionally or rhetorically, metaphor is regarded as a matter of language, whose typical form is “A is B”, and as an implicit comparison between a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and a literal paraphrase based on underlying analogy or similarity in order to achieve certain aesthetic effect. Take the example “Sam is a lion”, when Sam is compared to lion—brave, proud, ferocious, it is more vivid than the plain phrase “Sam is brave”. Here it is a metaphor not in a narrow linguistic sense, but in the sense of rich and complex cognitive models.According to Lakoff and Johnson (1980), a metaphoric cognitive model is a way to structure the knowledge of one domain by mapping onto its concepts and the relations from an existing domain which people are already familiar with. Metaphor in this sense is not a mere linguistic device used only for the figurative embellishment of language, but also a fundamental way of learning and structuring conceptual systems. Furthermore, it is a part of everyday discourse. In my thesis I choose animals as my research target just because few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on animal metaphors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and most papers regarding animals only explain some simple cultural phenomena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my thesis I attempt to find how animal words are mapped onto human beings and other domains. While mak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nimal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 focus on a discussion of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of animal metaphor in the two languages by making an exploration into cross-cultural metaphors on its cognitive basis and cultural variation.1.1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thesis is as follows: (1) to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nimal metaphor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nimal metaphors; (2) to find out how animals are mapped onto other domains; (3) to find out the possible reasons of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nimal metaphor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via Chinese and English corpus.1.2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With the frequent contact with animals, more and more animal words have got their established connotations in all languages. Many animals have become a kind of symbolism in people’s thinking, and this symbolism is reflected in languages. However, because of different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connotations of animal words in one language do not necessarily coincide with those in another. This thesis analyzes animal metaphors from cognitive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he one hand,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is applied to meaning analysis and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animal words, which helps students acquire the polysemy of animal word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udy is an attempt to build a bridg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people.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2.1 Metaphor study abroadUntil recently metaphor has arrested the attention of many linguists, philosophers, and sociologists. In tracing the development from a traditional to a cognitive conception of metaphor, we have to trace back to Aristotle who regards metaphor as “fancy language”used by poets, nice, but not necessary. His book The Poetics and Rhetoric covers many aspects of metaphor, including definition, mechanism and function. However, he appears to classify metaphors as lying outside normal language use. In The Poetics and Rhetoric, Aristotle holds that metaphor is a transference of meaning, “the transference being either from genus to species, or from species to genus, or from species to species, or on the ground of analogy or proportion.” He interprets metaphor as the mechanism of renaming and transference that is later developed into “comparison theory”, which dominates the traditional study of metaphor. Aristotle’s idea of metaphor as a special kind of device to achieve stylistic effect and to be used in poetry only is somehow inherited and reinforced. Setting out from such a ‘substitution’or ‘comparison’ view of metaphor, I.A. Richards (1936) and Max Black (1962,1993) developed the so-called ‘interaction theory’of metaphor. They maintained that essence of metaphor lies in an interaction between a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and the context in which it is used. Though Richards is the first one who puts forwards the interaction theory, he fails to elaborate how the interaction goes on in metaphor and what the results of interaction are. Richards’s theory wa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by Black. Both of them maintained that essence of metaphor lies in an interaction between a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and the context in which it is used.At the end of the 1970’s Lakoff and Johnson published Metaphors We Live By, which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taphor. The new view of metaphor challenged all these aspects of the powerful traditional theory in a coherent and systematic way. In their book, they explain metaphor as follow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