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1、婴儿的生理发展

①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②脑电的变化常作为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③在婴儿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与先天性反射和呼吸、消化排泄等有关)。

④个体身高增长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1岁左右(第二次高峰在初中阶段,即青春期)。

2、影响婴儿身体发育的因素

①遗传

②营养:母乳是婴儿早期最理想的食物。

③情绪健康:“非器质性发育迟滞症”,是一种机体发育紊乱症,通常在18个月左右大的婴儿中

发生。得这种病的婴儿身体消瘦,行为退缩,表情淡薄,对人、对周围的事物不

感兴趣,母亲离开也没有表现出分离焦虑。

3、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①眨眼反射;②吮吸反射;③觅食反射;

④游泳反射;⑤莫罗反射;⑥抓握反射;

⑦强直性颈部反射;⑧行走反射;⑨巴宾斯基反射。

4、婴儿的动作发展

⑴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

①大运动发展:即行走动作的发展;

②精细运动发展:手运用技能的发展。

随意的抓握动作的发展前提是:五指的分化和手眼的协调。

⑵行走动作及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⑶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①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④婴儿动作发展由近及远。

⑷关于动作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和假说:

①预先成熟论,认为动作是“预先成熟”的结果;后天运动经验在动作发展中只扮演最普通的支持者角色,只是加速或提前了心理发展,动作发展促进了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助长论者”。

②可能成熟论,认为机能的发展可以引发或转换出新的结构来;认为运动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动作发展“诱导”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诱导论者”。

⑸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心理的起源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首先,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其次,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最后,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二、婴儿认知的发展

1、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评定一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两个问题:其一,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剌激源;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剌激源。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习惯化范式、优先注视范式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⑴婴儿视觉的发展:通过范兹的剌激偏爱程序(也称优先注视范式)的创新,发现婴儿对一些视觉剌激有特殊的偏爱,这些剌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如鲜艳的色彩、正常人脸。

⑵婴儿听觉的发展:新生儿甚至胎儿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声音感受能力。婴儿早期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主要表现在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对语音的辨别上。

⑶婴儿肤觉的发展:刚出生就有温觉反应,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一个关键;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触觉在3岁前儿童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⑷婴儿味觉和嗅觉的发展:新生儿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咸4 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这表明他们已具有了辨别能力。

⑸婴儿知觉的发展:

①深度知觉:沃克和吉布森,视崖实验,2—3个月时(也有人认为6个月)婴儿即具有深度

知觉的能力。

②人脸知觉:三个月时婴儿能精细地区分不同的脸孔,注视母亲的照片比陌生人时间要长。

③客体永久性:指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婴儿知道这个客体并非不存在了。(8—12个月)

2、注意的发生发展

⑴无意注意是整个婴儿期占主导地位的注意形式,表现在:①对周围事物;②对别人谈话;③对事物变化。从两岁起随着儿童活动能力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使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

⑵婴儿末期有意注意开始萌芽:由于言语的作用,以及成人的要求,儿童的注意开始能服从成人提出的活动任务。

3、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⑴婴儿记忆的发展:

①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

②1岁以后延迟模仿的产生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及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③以无意识记为主,2岁以后有意识记开始萌芽,无意识记得到进一步发展。

⑵婴儿学习的发展:

①婴儿的学习: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

②婴儿学习的三个层次:

③影响婴儿学习的方式有:①经典性条件反射;②操作性条件反射;③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4、思维的发展

婴儿期的思维形式是直觉行动思维,其主要特点是:这种思维与儿童的感知觉和行为密切相联系,儿童只能在感知行动中思维,与此同时,由于儿童的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也逐渐加强了这种思维中的概括性和间接性。

三、婴儿言语的发展

1、婴儿言语发展理论

※环境论(后天学习理论)

⑴强化说

①巴甫洛夫:将儿童言语获得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直接刺激物引起直接反应的阶段(0——7、8个月)。

第二阶段:词的刺激物引起直接反应的阶段(7——10、11个月)。

第三阶段:直接刺激物引起词的反应的阶段(12个月以后)。

第四阶段:词的刺激物引起词的反应的阶段(18个月左右)。——标志着婴儿言语的获得。

②斯金纳:认为言语的习得是通过操作条件作用而形成的,特别强调选择性强化的作用(强化依随)。

鼓励儿童言语发展的三种方式:A.回声反应;

B.对婴儿的请求作出言语的反应;

C.操作性应答。

⑵模仿说

①阿尔伯特:率先提出模仿说,是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

②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语言能力的,其中大

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③怀特赫斯特: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概念,认为婴儿对成人的模仿是有选择、有创造的。

※遗传论(先天决定论)

⑴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

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即通过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将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

⑵自然成熟说——勒纳伯格

认为语言的获得有个关键期,约从2岁左右开始到青春期(11、12岁)为止。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这种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主张认知结构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的发展也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言语可分为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性言语两种形式,儿童言语发展的路线是从自我中心言语发展到社会性言语。

①自我中心言语:儿童特有的非交际性的言语,是儿童自己对自己说的不考虑听者的言语。

②社会性言语:是儿童用以与别人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言语。

2、言语的发展

⑴前言语阶段是指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时期(0—12个月);在前言语阶段语音的发展顺序如下:

①简单发音阶段,即单音节阶段(0—4个月);

②多音节阶段(4—9个月 );

③有意义的语音阶段,即学话萌芽阶段 (9—12个月)。(吴天敏,1979;林崇德,2000)

⑵婴儿最早说出的具有概括性意义的词,是言语发生的标志,时间大约在11—13个月;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基本在10—14个月之间。

⑶婴儿在1岁和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50左右。此后,词汇量迅速发展,到3岁能达到100左右。与此同时,他们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的质量也不断提高。

⑷ 1岁半到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3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其发展过程如下:1岁到1岁半能使用不完整句,如单词句、双词句和电报句;1岁半到2岁的句法结构多属完整的简单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3岁儿童基本上使用完整句(许政援等,1996)。

⑸言语发展的顺序:单词句;双词句;完整句。

四、婴儿的气质

1、气质的类型及特点

⑴传统的四重类型说: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⑵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神经过程的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⑶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