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防卫反应
寡糖激发子对植物防卫反应的诱导
受 到外 界 损 害和病 原 物侵 染 的植 物 , 够诱 发 能 产生一 系列 防 卫反 应 来保 护 自身 免 受 进 一 步伤 害 ,
从而在 逆境 下 生 存 。通 过 对 多 种 植 物 的 防卫 机 制 的深 入了解 , 们认 识 到在 病 原 菌 或 植物 细 胞 壁 表 人
是 几 丁质 类 激发 子 的来 源 , 其 酶解 片断 可 以诱 导 用 番茄 、 铃薯 叶 片 中 蛋 白酶 抑 制 剂 的合 成 和 欧 芹 、 马
转 导 、 导 防卫 基 因表 达 过程 等 方 面 阐述 寡 糖 激发 诱 子对植 物 防卫 反应 的诱导 作 用 。
1 寡 糖激 发 子 的种类
tsn) 发 子 oa 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几 丁 质 和 脱 乙 酰 几 丁 质 是 甲壳 动
物 的壳 的 主要成 分 , 是 多种 真 菌 细胞 壁 的组 成 成 也 葡 聚糖 激 发子 的来 分 。许 多实 验 ¨ ” 表 明 , 们 的 酶 解 片 断 能 诱 导 它 豌 豆豆荚 细 胞 、 稻叶 片 、 豆 、 芹悬 浮细 胞 积 累 水 大 欧 植保 素 , 些 有生 物 活 性 的片 断 即 为几 丁 寡 糖 和壳 这 寡糖 ( 乙酰 几 丁 寡 糖 ) 甲壳 动 物 和 多种 真 菌 都 脱 。
是重 要 的生 物 信 号 分 子
聚糖 酶 的合 成 …。
。少 数 木 聚 葡糖 片 断
可 以诱 导植 物 体 内病 程 相 关 蛋 白如 几 丁 质 酶 和葡
12 几 丁 寡 糖 ( l o ht 和 壳 寡 糖 ( l o h- . oi c i n) g i o gci i
木 质素 等 。本 文从 寡 糖激 发 子 的种 类 、 体 及 信号 受
植物的自我防御机制
植物的自我防御机制自然界中的植物在面对各种外界环境和生物压力时,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进化出了各种自我防御机制。
这些机制使得植物能够有效地对抗捕食者、病毒、细菌和其他植被竞争者。
以下将详细介绍植物的自我防御机制。
一、化学防御机制植物通过合成和释放特定化合物来抵御捕食者的进攻。
这些化合物常常具有强烈的气味、苦味或毒性,能够驱散或杀死捕食植物的动物。
例如,有些植物会合成毒液,通过毒素的作用令捕食者感到不适,甚至导致死亡。
还有一些植物释放出特定的揮发性化合物,吸引天敌来捕食植食性昆虫,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
二、物理防御机制植物的物理结构也是它们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它们可能会进化出带刺的茎、坚硬的表皮或绒毛覆盖,以减少受到捕食者的伤害。
例如,仙人掌就是一种具有刺状茎的植物,它们的刺能够有效地保护自身免受动物的侵害。
三、生长调节防御机制当植物受到外界压力或危险威胁时,会调节其生长和代谢来进行自我防御。
这种防御机制使得植物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并保持其生存能力。
例如,当植物受到攻击时,它们会加快生长来弥补受损的组织,并增加有害物质的合成来抵御捕食者。
四、免疫系统防御机制植物也拥有自己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抵御病毒、细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植物通过产生特定的抗体、活性氧和其他抗菌物质来加强免疫反应。
此外,植物还可以通过改变基因表达和信号传导来调节免疫反应,以应对特定的病原体入侵。
五、联合防御机制不同植物之间也存在着联合防御机制,它们可以相互合作来抵御外界威胁。
当一株植物受到攻击时,它会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通知周围的植株。
这些邻近的植株收到信号后,会进行相应的生理和基因改变,以增强自身的防御能力。
这种合作防御机制能够提高整个植物群落的存活率。
最后,植物的自我防御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不同的环境和生物压力下,植物会选择不同的自我防御策略来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
通过进化和适应,植物不断改进和优化其自我防御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
植物免疫学
植物免疫学名词1.生理小种:是病原菌种、变种或专化型内形态特征相同,但生理特性不同的类群,可以通过对寄主品种的致病性,即毒性的差异区分开来。
2.变种:除了寄生专化性差异外形态特征和生理性状也有所不同。
3.专化型:并无形态差异,但对寄主植物的属和种的专化性不同。
4.致病变种:细菌在种下设置致病变种,系以寄主范围和致病性来划分的组群,相当于真菌的专化型。
5.毒素:是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小分子非酶类化合物,亦称微生物毒素,能在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扰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诱发植物产生与微生物侵染相似的症状。
6.定性抗病性:抗病性若用定性指标来衡量和表示,则称为定性抗病性,亦称为质量抗病性。
7.定量抗病性:用定量指标来表示的抗病性称为定量抗病性,亦称数量抗病性。
衡量抗病性的定量指标种类很多,如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等。
8.病害反应型:即是一种定性指标,它反映了寄主和病原物相互斗争的性质。
9.主动抗病性:诱导性状所确定的抗病性为主动抗病性,是病原物侵染所诱导的。
最典型的为过敏性坏死坏死反应。
10.防卫反应:植物主动抗病性反应也称为防卫反应,防卫反应的发生反应了侵染诱导的植物代谢过程的改变。
11.过敏性反应:又称过敏性坏死反应,简称HR反应,指植物对不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高度敏感的现象。
发生此反应时,侵染点细胞及其邻近细胞迅速死亡,病原物受到遏制。
12.主效基因抗病性: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被称为单基因抗病性或寡基因抗病性,统称为主效基因抗病性。
13.微效基因抗病性:由多数基因控制,各个基因单独作用微小,这称为多基因抗病性或微效基因抗病性。
14.幽灵效应:被病原菌克服的主效基因对定量抗病性有所贡献,但并不能用以完全说明定量抗病性,主效基因抗病性这种作用被称为残余效应或幽灵效应。
15.小种专化抗病性:农作物品种的抗病性可能仅仅对某个或某几个小种有效,而不能抵抗其他小种,这种抗病性类型是小种专化性抗病性。
植物防卫反应
▪ SAR由病原物诱导, 可以激活整个植株 抗性,与动物的免 疫机制相似,提供 对多种病原物广谱 的抗性。
▪ ISR是由促根生长 的根系微生物诱导 的,与SAR相似, 也能提供广谱的抗 性。
17
植物被动抗性和主动抗性机制
18
5
✓植保素
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在植物体内合成并累积的低分子抗菌化合物
化学成分及分布
31科植物种发现了植保素 异黄酮类发现于豆科 倍半萜类存在于茄科
--------------
生物合成
三条主要的途径: 莽草酸途径 乙酸-丙二酸途径 解
植保素是非特异性杀生物剂 病原物的毒性小种更耐植保素-解毒酶 使植保素亲水性增加,通过氧化、水合和脱甲基化
10
✓富羟脯氨酸糖蛋白
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分 包括伸展蛋白、阿拉伯-半乳糖蛋白、富脯氨酸/羟 脯氨酸糖蛋白和茄科植物凝集素 组成性表达,但也受伤口和侵染诱导 尖孢镰刀菌侵染番茄,其根部有HRGP的累积 在烟草、菜豆过敏性死亡细胞周围的活细胞种累积 抗性机制是为木质素在乳突中积累提供模板
11
植物保卫素
凝胶葡聚糖(24~168hr)
酚化合物渗入24~168hr 捕获胞子(0hr)
胼胝质沉积(8~48hr)
维管束组织和周 围细胞变化时间
和空间模式
12
侵填体 tylose
与导管相邻的
纵 剖
薄壁细胞通过 面
纹孔膜在导管
腔内形成的膨
大球状体。
抵抗维管束病害
横
PP: perforation plate V:Xylem vessel
15
✓系统诱导抗性(SAR)
与SAR的第2条条件不满足 不产生PR蛋白 不依赖水杨酸的积累
植物的免疫防御机制
植物免疫防御机 制的未来展望
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免疫防御机制中的应用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简介:基因编辑技术为植物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基因 编辑技术可以改良植物的抗病性,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应用场景: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培育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农作物,提 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植物免疫防御机制的未来展望: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病性更强的农作物品种 植物免疫防御机制的未来展望: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植物免疫防御机制的未来展望:利用植物免疫防御机制减少农药使用,保障食品安全 植物免疫防御机制的未来展望:利用植物免疫防御机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植物免疫防御机制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植物免疫防御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利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机制,可开发出高效、低毒、持效期长的生物农药。
通过诱导植物产生抗性基因,可研发出具有抗逆、抗病、增产等效果的生物肥料。 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可培育出具有更强免疫防御能力的作物品种,减少化学农药的使 用。
利用植物免疫防御机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激素信号等
抗病基因的表达模 式:根据抗病基因 的不同类型,其表 达模式也有所不同, 有的基因在局部表 达,有的基因在全
身表达
抗病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抗病基因的克隆:通过分 子生物学技术,将植物的 抗病基因从基因组中分离 出来,为抗病育种提供基 础。
抗病基因的鉴定:对抗病 基因进行功能验证,确定 其在植物抗病过程中的作 用,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 依据。
植物抗虫性的遗传与改良
植物抗虫性的遗传基础:研究抗虫 性基因的遗传规律,为抗虫性育种 提供理论依据。
细菌鞭毛素对植物免疫防卫反应及其信号机制的激发
细菌鞭毛素对植物免疫防卫反应及其信号机制的激发武晓丽;陈华民;吴茂森;何晨阳【摘要】细菌鞭毛素(flagellin)是一类可以诱导寄主植物细胞发生防卫反应的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PAMP)因子,其活性位点是被称为flg22的N-末端保守的22个氨基酸多肽,植物体内与其结合的模式识别受体是FLS2.flg22可以诱导植物细胞发生活性氧(ROS)的猝发、细胞培养介质碱化、一氧化氮(NO)的产生,胼胝质沉积以及MAPK级联反应、防卫基因表达等多种防卫反应.本文结合本室有关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研究结果,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在鞭毛素诱导植物防卫反应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Bacterial flagellin is recognized as a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 in plants, which is able to trigger host defense responses. The epitope recognized by plants spans the most conserved region of the N-terminus of the protein, named flg22, and its receptor in plant is FLS2. flg22 appears to trigger a common set of defense responses, including the generation of ROS, NO, alkalinization of the extracellular medium as well as MAPK cascade and defense gene expression. In combination to the related research progress in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the pathogen of bacterial blight of rice in our laboratory,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latest progress in flagellin-plant interactions.【期刊名称】《植物保护》【年(卷),期】2011(037)003【总页数】5页(P12-16)【关键词】鞭毛素;flg22;FLS2;植物防卫反应【作者】武晓丽;陈华民;吴茂森;何晨阳【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2.2研究表明,对植物接种致病菌或病原菌产物可以使植物获得相关病害的免疫特性,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忍耐、抵抗和适应性是在两者共同进化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形成的。
激发子诱导植物防卫反应过程中的信号分子
激发子诱导植物防卫反应过程中的信号分子一般将能够诱导寄主防卫反应的生物来源和非生物来源的物质统称为激发子。
第六次国际植物组织培养大会规定来自于植物的激发子称为内源激发子,来自于微生物的激发子的称为真激发子。
随着植物防卫机理的研究向分子水平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激发子和防卫反应可作为研究植物信号识别及胞内信息传递的良好实验体系。
在本研究工作中,金瓜炭疽细胞壁激发子与脱乙酰几丁质是来源于真菌细胞壁的真激发子,人参细胞壁降解物与寡聚半乳糖醛酸是来源于植物细胞壁的内源激发子。
我们也通过昆虫取食与模拟微重力生物学效应来研究植物的防卫反应。
人参是我国传统中草药,具有安神补气,增加免疫的功能,人参皂苷是人参中有效药用成分。
我们开始实验的目的是利用激发子提高人参皂苷的含量。
经过大量筛选,先后发现金瓜炭疽激发子,脱乙酰几丁质,寡聚半乳糖醛酸都可以明显诱导人参细胞中皂苷含量的提高。
为了进一步研究激发子诱导人参皂苷含量提高的机理,我们发现激发子诱导了人参细胞过氧化氢,一氧化氮与茉莉酸的产生,这三种信号分子单独处理人参细胞都可以诱导人参皂苷的合成与防卫反应,抑制激发子诱导的这三种信号分子的产生,可以同时抑制激发子诱导的人参皂苷的积累。
这些结果表明过氧化氢,一氧化氮与茉莉酸介导了激发子诱导的人参皂苷的合成。
激发子诱导人参细胞皂苷含量升高的过程中,这三种信号分子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介导人参皂苷的合成。
蛋白激酶与胞内钙离子通过调节信号分子的产生而影响激发子诱导的人参皂苷产生。
我们利用激发子在水稻与拟南芥上也进行了相关实验。
结果表明一氧化氮介导了真菌激发子诱导的水稻过敏性死亡与抗性相关基因的转录。
激发子诱导胞内钙离子的升高以及过氧化氢的产生,对于激发子诱导的抗性相关基因的转录是必须的。
除了上述各类激发子可以诱导植物的防卫反应外,其它刺激因子,如机械伤害,昆虫取食,盐碱,高温,冷害,失重等,都可能诱导植物的防卫反应。
植物的防御机制:对抗外敌的策略
植物的防御机制:对抗外敌的策略
植物拥有多种防御机制来对抗外敌,这些机制帮助它们保护自身并提高生存能力。
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防御策略:
化学防御:植物通过产生化学物质来抵御外敌。
一些植物会产生毒素或刺激性物质,使它们变得不可食用或对食草动物构成威胁。
例如,一些植物会产生挥发性化合物来吸引天敌捕食害虫。
物理防御:植物的结构和外形也是其防御的一部分。
它们可以通过坚固的细胞壁、多层叶片、尖锐的刺和硬壳等方式来抵御外部伤害。
叶片上的刺可以阻止动物的咬食,而坚韧的细胞壁可以防止昆虫的侵入。
激素调节:植物可以利用激素来调节其防御反应。
例如,当受到伤害或感知到外敌时,植物会释放激素,促使叶片闭合、树脂流出或繁殖更多的抗虫物质。
这些激素可以帮助植物迅速做出反应,保护自身免受外部威胁。
生物控制:植物可以与其他生物建立共生关系,以对抗外敌。
例如,一些植物会与有益昆虫建立互惠关系,吸引它们来捕食害虫。
此外,一些植物还可以释放化学物质来吸引有益昆虫,帮助它们抵御害虫的侵袭。
基因防御:植物的基因组中编码了许多抗性相关基因,它们可以帮助植物抵御外敌。
植物可以通过基因表达的调控来增强自身对病原体和害虫的抵抗能力。
综上所述,植物通过化学、物理、激素、生物控制和基因防御等多种机制来对抗外敌。
这些防御策略的联合作用使植物具备了相对较高的抵抗性,提高了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这些防御机制进化出来是为了保护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并确保它们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下去。
植物的自我保护机制
植物的自我保护机制植物作为生命的一部分,需要应对各种外界环境和生物的威胁。
为了保护自身、延续繁衍,植物进化出了许多独特而高效的自我保护机制。
这些机制包括生理反应、化学防御以及结构适应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探讨植物的自我保护机制,揭示植物在面对各种风险时的应对策略。
一、生理反应:调节生长和发育周期植物通过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适应,调控生长和发育周期,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对于恶劣环境,如干旱、病虫害等,植物可以通过抑制生长、减缓发育速度来降低需求和减少受害的可能性。
同时,植物还能在环境条件改善后,迅速恢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状态。
这种生理反应机制,使植物能够在逆境中生存,并在适宜条件下繁衍生息。
二、化学防御:产生抗性物质和毒素植物通过合成和释放特定的化学物质来防御外界的威胁。
一方面,植物可以产生抗性物质,增强自身对病原菌、真菌、昆虫等生物的抵抗能力。
这些抗性物质可以干扰病原菌或虫害的生理功能,阻碍其侵入和繁殖,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另一方面,植物还可以合成和释放毒素,用以抑制竞争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这些毒素可以通过根系排泄,抑制周围植物的根系生长,降低竞争强度,确保自身的存活和发展。
三、结构适应:厚实表皮和刺毛防御植物的结构适应是它们一种常见的自我保护机制。
许多植物拥有特殊的结构特征,以保护自身免受外界威胁。
例如,一些草原植物拥有厚实而多层的表皮细胞,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分蒸发和病原菌的入侵。
此外,某些植物的表面还长有刺毛,可以遏制动物的进食行为,起到防御和保护的作用。
四、共生关系:与其他生物形成互利共生植物为了自身的保护和繁衍,与其他生物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关系。
最典型的例子是植物与蜜蜂之间的关系。
植物通过花朵产生香气和色彩来吸引蜜蜂,蜜蜂在采食花蜜的过程中,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实现了双方的利益平衡。
这种共生关系不仅能增加植物繁殖的机会,还能吸引其他有益生物,如天敌和寄生拟态昆虫,帮助防御植物的天敌,提高植物的存活率。
植物化学防御了解植物抵御食草动物的化学防御机制
植物化学防御了解植物抵御食草动物的化学防御机制植物化学防御:了解植物抵御食草动物的化学防御机制植物作为生物界中最为广泛存在的一类生物,为了保护自身免受食草动物的侵害,发展了多种防御机制。
其中,化学防御机制是植物保护自身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植物化学防御的机制,包括植物的化学物质、防御反应以及与食草动物的相互作用。
一、植物的化学物质植物通过合成和积累特定的化学物质来实现防御目的。
这些化学物质被称为“次生代谢产物”,不同的植物种类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也各不相同。
常见的植物化学物质包括挥发性物质、生物碱、鞣质、苦味物质等等。
这些化学物质的存在为植物提供了有效的防御手段,使植物能够在遭受食草动物攻击时产生相应的防御反应。
二、植物的防御反应当植物受到食草动物的威胁时,将会触发一系列的防御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物理防御和化学防御两个方面。
1. 物理防御物理防御是指植物借助某些结构或特性来防御食草动物的侵害。
比如,植物的表皮通常由外被细胞和角质质壁构成,具有较高的硬度和抗咬性,有效地降低了受到咀嚼式食草动物的伤害。
此外,植物的刺、毛发和树脂等结构也能有效地抵御食草动物的进攻。
这些物理结构会对食草动物的口部产生刺激或阻碍,使其放弃继续进食。
2. 化学防御化学防御是指植物通过释放特定的化学物质来抑制或驱避食草动物的攻击。
当植物受到损伤时,会释放出挥发性物质,这些物质具有特定的气味,可吸引天敌来捕食食草动物。
同时,植物也会释放具有苦味或刺激性的化学物质,使食草动物感到不适或呕吐,从而迫使其停止食草。
此外,植物的生物碱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防御物质。
生物碱具有较强的毒性,能够对食草动物的生理机能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减少或阻止其攻击。
三、植物与食草动物的相互作用植物的化学防御机制不仅能够抵御食草动物的进攻,同时也与食草动物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作用关系。
食草动物对植物的进攻会刺激植物产生更多的防御化学物质,从而使植物的防御能力不断增强。
槲皮素在植物防卫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槲皮素在植物防卫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植物在自然界中处于不稳定而多变的环境中,而为了生存和发展,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防御机制。
其中槲皮素作为植物内源性抗氧化物质,在植物细胞的防御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槲皮素在植物防卫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槲皮素的来源和生物学特性槲皮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物质,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并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其化学式为C15H10O7,结构式如下所示:槲皮素在植物体内主要由酚类物质催化水解而成,也可通过植物的次生代谢途径产生。
在植物体内主要存在于细胞壁、叶片和果实等部位中,而在受害组织中的含量会显著增加。
二、槲皮素在植物防卫中的作用机制植物在经历了氧化、紫外线等外界环境的压力下,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以保护自身。
而槲皮素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物质,在植物的防卫反应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 抗氧化作用:槲皮素可作为自由基清除剂,中和自由基的过程中会损失电子,但其后会通过再次与离子相互作用进行电荷平衡。
同时,在受到环境刺激时,槲皮素的含量也会逐渐增加,以保护其内部成分的完整性。
2.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槲皮素在植物体内还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在受到病毒攻击时,植物体内的槲皮素含量会显著增加,从而提供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3. 细胞成分的保护作用:受到保护的细胞成分包括细胞膜、蛋白质等,槲皮素在细胞内膜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能够范围细胞膜的决裂和坏死的过程,从而使得细胞能够免受致命打击。
4. 刺激防御酶的生成:槲皮素还能够刺激叶绿素酶、过氧化物酶等防御酶的生成,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三、槲皮素的应用价值和前景槲皮素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物质,在医学、保健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槲皮素还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不会对人体造成较大的危害,因此被视为一种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天然产品。
在植物防卫研究领域,随着对槲皮素作用机理的深入探究,人们对防御机制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5 第五章 植物防卫反应基因 √
(二)PR基因的诱导表达
(1)病原菌侵染 病原菌侵染可以诱导PR蛋白的合成,但并非一定与 抗病反应系统获得抗性有联系。而且PR蛋白积累 也不一定与病菌诱导的局部坏死有关。细菌与病 毒一样也能刺激烟草和其它植物的PR蛋白的产生。 (1) pathogen infection PR pathogen infection can induce the synthesis of proteins, but not necessarily the reaction system acquired resistance to disease are linked. PR protein accumulation and not necessarily with the bacteria induce local necrosis. Bacteria and viruses can also stimulate the production of tobacco and other plants
第五章 植物防卫反应基因
已克隆的防卫反应基因
目前研究得比较多,并且已经得到克隆的防卫反 应基因主要有: 涉及植保素和木质素合成的关键酶基因, 几丁质酶、-1,3-葡聚糖酶基因, 富含羟脯氨酸的糖蛋白(HRGP)、 富含甘氨酸的糖蛋白(GRP)基因, 病程相关蛋白基因 以及一些功能未知的与防卫反应有关的cDNA等。 另外,乙烯和酚类化合物合成酶基因.病原物与 致病有关酶抑制剂基因等也已得到克隆(图5—1)。
l PR-1 protein and its gene (family 1) The histones are the first reported infection associated with TMv PR protein, but so far it is not clear about the function. 2. PR-2 protein and gene (family 2) This group of protein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four kinds of serological PR proteins associated with -1,3- glucanase. 3. PR-3 protein and its gene (family 3) The Histone have chitinase activity, at least four kinds of serological related proteins. 4. PR-4 protein and its gene (family 4) These proteins in plants is not clear exactly where. And PR-1 protein as yet found relating to activity or other functions. Some studies suggest that PR-4 protein and cell Ca2 + signal related
植物WRKY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植物防卫反应中的作用
摘
要: 综述 了WR Y转 录因子 的发现 、 构特点 、 K 结 表达特 点 以及 WR Y转 录因子在 各种植物防卫 反应 中的调 控作用 , 出 K 指
WR Y转录 因子是一 类参与多种胁 迫反应 的诱 导型转录 因子 , N 端 具有 WR Y Q K 其 一 K G K高度保守 的氨基酸序列 , 能够 与基因 启动子 中的( ) )G CCT 序列( T ( T A (/) T w盒 ) 发生特异性结合 , 从而调节基 因的表达 , 参与植物的各种 生长和发 育过程 。
f trw ih eei ovdi avr t o rs rsossT eew s osr dWR Y Q n cd eun e nN tr ia o a o hc r vle iy ft s epne. hr a cnev K G K a o is qe c -em nl f cs w n n a e se a e mi a s i
关键 词 : K WR Y转 录因子 ; W盒 ; 迫 ; 胁 防卫 反应 中图分 类号 : 9 57 文献 标识 码 : D I Q 4. 8 A O 编码 :03 66i n10 — 5 02 1 . . 7 1. 9 .s. 6 60 . 0 20 9 s 0 0 0 0
S r c u eo a t RKY a s r p i n F c o sa d Th i ls n Pln f n eRe p n e t u t r f Pl n W Tr n c i t a t r n erRo e a t o i De e s o s s s
Ab t a t T e sr c u e fa u e n x r s in r g lt n o RKYs a d t e r g lt r o e f h a s r t n fc o si h l n s r c : h tu t r e t r sa d e p e so e u ai f o W , n h e u aoy rl so e t n c p i t r t e p a t t r i o a n
植物次生代谢和植物防御反应
植物次生代谢和植物防御反应A:什么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它与植物防御的关系简述,与药材形成关系简述?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环境胁迫,由于植物本身的特性,它不能通过移动的方式来逃避食草动物和病原菌以及一些非生物环境因素,因此只能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自我防御。
次生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是由次生代谢(Secondary metablism)产生的一类细胞生命活动或植物生长发育正常运行的非必需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其产生和分布通常有种属、器官、组织以及生长发育时期的特异性。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植物与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化合物在植物生命活动的许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涉及到机体防御、生长发育和信号传导等。
除此之外,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也是许多中药的主要药效成分,是保持药用植物的药材质量及其有效性的基础。
B:植物次生代谢物的主要分类以及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的主要途径与初生代谢物的关系?根据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源途径分为萜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以及含氮化合物等三大类。
植物初生代谢通过光合作用、柠檬酸循环等途径,为次生代谢提供能量和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原料。
次生代谢也会对初生代谢产生影响。
绿色植物及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进一步通过不同的途径,产生三磷酸腺苷(ATP)、辅酶(NADH)、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4一磷酸一赤藓糖、核糖等维持植物肌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与4一磷酸一赤藓糖可进一步合成莽草酸(植物次生代谢的起始物),而丙酮酸经过氢化、脱羧后生成乙酰辅酶A(植物次生代谢的起始物),再进入柠檬酸循环中,生成一系列的有机酸及丙二酸单酰辅酶A等,并通过固氮反应得到一系列的氨基酸(合成含氮化合物的底物),这些过程为初生代谢过程。
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些重要的初生代谢产物,如乙酰辅酶A、丙二酰辅酶A、莽草酸及一些氨基酸等作为原料或前体(底物),又进一步进行不同的次生代谢过程,产生酚类化合物(如黄酮类化合物)、异戊二烯类化合物(如萜类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如生物碱)等。
植物先天免疫系统
植物先天免疫系统,可在未受特定病原微生物诱导的情况下,对病原侵染发生快速的防卫反应。
植物先天免疫系统由两个主要的免疫反应组成,即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激发的免疫反应(PTI)和效应蛋白激发的免疫反应(ETI)。
其中,PTI主要由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如多糖、鞭毛蛋白等)刺激诱导,可导致植物产生非特异性的防卫反应(基础防卫反应);ETI则由植物的抗病蛋白(R蛋白)识别病原微生物产生的效应蛋白引发,可使植物产生特异性的防卫反应。
ETI常常伴随超敏反应(HR),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与之相对,病原物分泌效应分子抵御ETI进程从而促进对植物的感染。
除此而外,植物小RNA途径则通过RNA沉默方式,参与了对病毒和细菌等病原的抗性反应。
通过探究病原物效应分子的功能有助于了解微生物致病机理,揭示先天免疫调节机制。
大豆疫霉基因组中有将近个效应分子,研究发现效应分子的可以与植物细胞膜上的结合,帮助效应分子进入寄主细胞内。
目前的研究已经发现一些效应分子能够在植物细胞内发挥毒性功能,抑制植物的免疫反应,帮助病原菌的侵染。
实验室之前对大豆疫酶R×LR效应分子的功能进行大规模的筛选’发现大多效应分子都能够抑制植物的细胞死亡,也有部分效应分子可以直接诱导植物免疫反应。
在侵染初期显著上调表达的效应分子主要作用是抑制植物对病原菌识别产生的PTI,组成型高表达的效应分子则与抑制ETI有关,效应分子转录的精确编程对于大豆疫霉的致病性非常重要,效应分子之间相互协作以“团队作战”的方式干扰植物的抗病反应,促进病原菌的侵染。
植物次生代谢和植物防御反应
植物次生代和植物防御反应A:什么是植物次生代产物,它与植物防御的关系简述,与药材形成关系简述?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环境胁迫,由于植物本身的特性,它不能通过移动的方式来逃避食草动物和病原菌以及一些非生物环境因素,因此只能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自我防御。
次生代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是由次生代(Secondary metablism)产生的一类细胞生命活动或植物生长发育正常运行的非必需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其产生和分布通常有种属、器官、组织以及生长发育时期的特异性。
植物次生代产物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植物与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化合物在植物生命活动的许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涉及到机体防御、生长发育和信号传导等。
除此之外,植物次生代产物也是许多中药的主要药效成分,是保持药用植物的药材质量及其有效性的基础。
B:植物次生代物的主要分类以及次生代物生物合成的主要途径与初生代物的关系?根据植物次生代产物的生源途径分为萜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以及含氮化合物等三大类。
植物初生代通过光合作用、柠檬酸循环等途径,为次生代提供能量和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原料。
次生代也会对初生代产生影响。
绿色植物及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进一步通过不同的途径,产生三磷酸腺苷(ATP)、辅酶(NADH)、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4一磷酸一赤藓糖、核糖等维持植物肌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与4一磷酸一赤藓糖可进一步合成莽草酸(植物次生代的起始物),而丙酮酸经过氢化、脱羧后生成乙酰辅酶A(植物次生代的起始物),再进入柠檬酸循环中,生成一系列的有机酸及丙二酸单酰辅酶A等,并通过固氮反应得到一系列的氨基酸(合成含氮化合物的底物),这些过程为初生代过程。
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些重要的初生代产物,如乙酰辅酶A、丙二酰辅酶A、莽草酸及一些氨基酸等作为原料或前体(底物),又进一步进行不同的次生代过程,产生酚类化合物(如黄酮类化合物)、异戊二烯类化合物(如萜类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如生物碱)等。
MAPK 级联及其在植物抗病防卫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Group
MAPKs
Species
A
AtMPK6
Arabidopsis thaliana
AtMPK3
Arabidopsis thaliana
A
A
A
A
A
A
A
B
B
B
B
B
C
C
C
C
D
D
D
ZmMPK5
ERMK
SIMK
NtF4
SIPK
WIPK
AtMPK4
AtMPK5
MMK2
MMK3
NtF6
AtMPK1
AtMPK2
MAPKs 功能的研究 比 较 多ꎬ大 多 数 MAPK 都 参 与 了
植物 响 应 病 原 体、 盐、 干 旱 等 胁 迫ꎬ 但 仍 有 许 多
MAPKs 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ꎮ
表 1 植物中 MAPKs 的分类及特征
Tab. 1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PKs in plants
员构成ꎮ 其中 MAPKKK 是该级联途 S) PxW / Y / F) MAPEV、 GTxx ( W /
外信号转导至胞内ꎮ 自磷酸化激活的 MAPKKK 通过
现与 细 胞 周 期 调 控 相 关 的 YDA、 ANP1、 ANP2 和
为跨膜分子ꎬ能够感受外界刺激而自我磷酸化ꎬ将胞
1 植物 MAPK 级联途径的组成
MAPKKK 是一种丝氨酸 / 苏氨酸蛋白激酶ꎬ该激
酶存在许多保守结构域和位点ꎬ如亮氨酸拉链、G 蛋
白的结合域、丝氨酸 / 苏氨酸磷酸化位点ꎬ因此 MAP ̄
KKK 可以感受 多 种 外 界 环 境 刺 激ꎮ 植 物 中 的 MAP ̄
植物的免疫防御机制
植物的免疫防御机制植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面对各种外界环境和生物压力。
为了保护自身的生长和发展,植物拥有独特的免疫防御机制。
本文将介绍植物的免疫防御机制,从物理防御、化学防御和系统性防御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物理防御是植物对抗外界刺激的第一道防线。
植物的表皮组织通常具有一层坚硬的角质层或者具有毛发、刺等物理结构,以抵挡昆虫和病原体的入侵。
此外,许多植物还通过木质化加强细胞壁的强度和稳定性,增加对外界伤害的抵抗能力。
物理防御机制能够有效阻止外界有害生物进入植物内部,并减少受害面积。
化学防御是植物在受到伤害时产生一系列化学物质以对抗外来入侵的一种防御机制。
植物通过合成和释放一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芳香物质等,来吸引捕食者消灭害虫。
同时,植物还能合成一种称为“抗菌肽”的分子,具有抗真菌和抗细菌的作用。
此外,植物还能产生一些具有毒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如碱类物质和杀虫剂,以杀灭植食性昆虫或逆转它们的进食行为。
系统性防御是植物免疫防御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是一种全面而协调的反应机制。
当一个组织受到感染或受到伤害时,植物能够通过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来产生遗传和代谢上的变化,以对抗病原体的入侵。
植物能够产生一些称为“抗病素”的蛋白质,主要用来杀死病原体或抑制它们的生长。
此外,植物还能够调节细胞死亡程序,以牺牲受感染的组织,从而将病毒或细菌的扩散范围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植物的免疫防御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们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在植物根系中,存在着大量有益的微生物,如根部固氮菌和木质素分解菌等。
这些有益微生物能够与植物共生,共同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此外,研究发现,植物通过感知微生物产生的分子信号来调控免疫反应,从而实现“良性互动”。
总结起来,植物的免疫防御机制包括物理防御、化学防御和系统性防御三个方面。
物理防御通过形成坚硬的表皮层和加强细胞壁来抵挡外界压力;化学防御通过合成化学物质来吸引捕食者和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系统性防御通过调控细胞死亡和产生抗病素等来限制病原体的传播。
葡聚六糖诱导植物防卫反应的信号传导
维普资讯
沈 阳农业 大 学学报 ,0 7 1 ,86 :0 — 0 2 0 — 2 3 ()8 1 8 6
J ra o Seyn gclr n e i ,0 ! o nl f hnagAr uu l i rt 2Q二 u i ta U v sy
C “ 与调 控 葡 聚六 糖 诱 导 的 N 释放 及 H O 进 发 。 聚 六 糖诱 导黄 瓜 产 生对 霜 霉 病 菌 的系 统 抗 性 , 理 叶及 其 上 位 叶和 下 位 叶 的 a参 O : 葡 处 防效 分别 为 8 . %、 21 % 、. %。 1 4 5. 3 2 66 9 测定 黄 瓜 叶 片 P L H O 及 其 清 除酶 C T、O A 、22 A S D活 性 发 现 , 理 叶活 性 达 到 高 峰之 际 , 上 位 叶 处 其
!
葡聚六糖诱导植物 防卫反应 的信 号传导
孙 艳 秋 ,李 宝聚 ,石 延 霞 ,曹远 银 , 陈 捷 。
f. 阳农 业 大 学 植 物 保 护 学院 , 阳 1 0 6 ; . 1沈 沈 1 1 1 2 中国农 业 科 学院 蔬 菜花 卉 研 究 所 , 北京 1 0 8 ; 0 0 1
植物对病原菌的防卫反应
植物对病原菌的防卫反应
Bowler,C;宋玉立
【期刊名称】《植物医生》
【年(卷),期】1995(008)006
【摘要】植物对病原菌的防卫反应ChrisBowler等植物与病原菌之间有亲和和不亲和两种类型的关系。
不亲和关系(抗病寄主,无毒病原菌)常常表现过敏反应(在病原菌穿透位点局部植物细胞坏死),这种过敏反应可以阻止病原菌进一步扩展到其他细胞。
在亲和反应(感病寄主,...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Bowler,C;宋玉立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2.23
【相关文献】
1.植物WRKY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植物防卫反应中的作用 [J], 贾翠玲;侯和胜
2.林烟草8个防卫反应信号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及RNAi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J], 路子峰;张超;李彦忠
3.细菌鞭毛素对植物免疫防卫反应及其信号机制的激发 [J], 武晓丽;陈华民;吴茂森;何晨阳
4.MAPK级联及其在植物抗病防卫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J], 徐良伟; 吴小祝; 贾明良;
李同建; 文锋
5.植物G蛋白与植物防卫反应 [J], 宋水山;杨文香;李亚宁;刘大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合成
三条主要的途径: 三条主要的途径: 莽草酸途径 乙酸-丙二酸途径 乙酸- 乙酸-甲羟戊酸途径 乙酸-
植保素
毒性和降解
植保素是非特异性杀生物剂 病原物的毒性小种更耐植保素- 病原物的毒性小种更耐植保素-解毒酶 使植保素亲水性增加,通过氧化、 使植保素亲水性增加,通过氧化、水合和脱甲基化
胼胝质的合成与累积
胼胝质是一种- , 葡聚糖 葡聚糖、 胼胝质是一种-1,3葡聚糖、 以乳突的形式合成并累积、 以乳突的形式合成并累积、即 局部细胞壁的并置。 局部细胞壁的并置。 对胼胝质的研究1) 对胼胝质的研究 )采用抑制 剂处理,2)抗性与应答的关 剂处理, ) 系 2-脱氧-D-葡萄糖抑制胼胝 脱氧- - 脱氧 质的合成 大麦抗性品种细胞壁变化率高
抵抗维管束病害
PP: perforation plate : V:Xylem vessel XP:xylem parenchyma cell T: tylosis
纵 剖 面
横 剖 面
病程相关蛋白
系统获得抗性( 系统获得抗性(SAR)
在最初局部侵染位点以外产生的抗性 在远离初次表现病斑的植株部分积累PR蛋白 在远离初次表现病斑的植株部分积累 蛋白 在受保护的植株中, 木质化 在受保护的植株中,1)木质化 2)含胼胝质的乳突 )
植物防卫反应的激活
抗病性中的早期反应
氧爆发
超氧负离子
NADPH氧化酶在合成超氧负离子中起作用 氧化酶在合成超氧负离子中起作用 与细胞壁结合的过氧化物酶(菜豆、豌豆、 与细胞壁结合的过氧化物酶(菜豆、豌豆、豇豆)
双氧水
超氧负例子或过氧羟基经过歧化作用产生
氧爆发的基本模式
I微弱爆发 微弱爆发——亲和性与非亲和性 微弱爆发 亲和性与非亲和性 II更强、持续时间更长的氧爆发——非亲和性互作 更强、持续时间更长的氧爆发 更强 非亲和性互作
超氧负例子和双氧水都具有抗菌活性
NO
活性氧的浓度不足以引起过敏性反应 NO在脊椎动物中与活性氧一起通过巨噬细胞杀死细 在脊椎动物中与活性氧一起通过巨噬细胞杀死细 菌和肿瘤细胞 NO与活性氧一起在植物过敏性反应中起作用 与活性氧一起在植物过敏性反应中起作用 大豆悬浮细胞中HR的有效诱导需要 与活性氧的平 大豆悬浮细胞中 的有效诱导需要NO与活性氧的平 的有效诱导需要 衡 NO合成酶抑制剂能阻断拟南芥与丁香假单胞菌斑点 合成酶抑制剂能阻断拟南芥与丁香假单胞菌斑点 致病变种的非亲和互作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 合成酶活性在抗性品种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NO合成酶活性在抗性品种 中升高,这种升高可能参与了PR1基因的诱导 中升高,这种升高可能参与了 基因的诱导
的第2条条件不满足 与SAR的第 条条件不满足 的第 不产生PR蛋白 不产生 蛋白 不依赖水杨酸的积累
• 局部防卫反应被诱导表达之后,通过系统信号传导 局部防卫反应被诱导表达之后, 可以启动植株其他部位的诱导抗性, 可以启动植株其他部位的诱导抗性,包括 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 , ) • 诱导系统抗性(induced systemic resistance,ISR), , ),
SAR由病原物诱导, 由病原物诱导, 由病原物诱导 可以激活整个植株 抗性, 抗性,与动物的免 疫机制相似, 疫机制相似,提供 对多种病原物广谱 的抗性。 的抗性。
ISR是由促根生长 是由促根生长 的根系微生物诱导 相似, 的,与SAR相似, 相似 也能提供广谱的抗 性。
植物被动抗性和主动抗性机制
细胞壁蛋白质的交联
大豆或菜豆悬浮细胞中p33和p100,在激发子或双氧 和 大豆或菜豆悬浮细胞中 , 水的作用下变得不可溶, 水的作用下变得不可溶,细胞壁也很难被酶解 丁香假单胞菌烟草致病变种引起的烟草非亲和反应中 也观察到蛋白质的不溶解 伸展蛋白( 也是一种交联蛋白, 伸展蛋白(extensin)也是一种交联蛋白,酵母激发子 也是一种交联蛋白 能引起番茄悬浮细胞细胞壁伸展蛋白的交联 马铃薯悬浮细胞中有单体和交联形式的的两种可溶性 HRGP存在,马铃薯伸展蛋白过氧化物酶和双氧水处 存在, 存在 理后单体可以转变成交联体
植物保卫素 凝胶葡聚糖(24~168hr) 凝胶葡聚糖 酚化合物渗入24~168hr 酚化合物渗入 捕获胞子(0hr) 捕获胞子 胼胝质沉积(8~48hr) 胼胝质沉积
维管束组织和周 围细胞变化时间 和空间模式
侵填体 tylose 与导管相邻的 薄壁细胞通过 纹孔膜在导管 腔内形成的膨 大球状体。 大球状体。
木栓化
木栓质在细胞壁微原纤维间积累, 木栓质在细胞壁微原纤维间积累,常伴随植物细 胞重新分裂和保护组织形成。 胞重新分裂和保护组织形成。
富羟脯氨酸糖蛋白
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分 包括伸展蛋白、阿拉伯-半乳糖蛋白、富脯氨酸 羟 包括伸展蛋白、阿拉伯-半乳糖蛋白、富脯氨酸/羟 脯氨酸糖蛋白和茄科植物凝集素 组成性表达,但也受伤口和侵染诱导 组成性表达, 尖孢镰刀菌侵染番茄,其根部有 尖孢镰刀菌侵染番茄,其根部有HRGP的累积 的累积 在烟草、 在烟草、菜豆过敏性死亡细胞周围的活细胞种累积 抗性机制是为木质素在乳突中积累提供模板 2)对侵染的病原菌有抑制作用 ) 3)在侵染点周围积累到抑制生长的浓度 ) 4)累积速率变化于植物抗性变化相应 ) 5)对病原敏感度的变化于它的毒性变化相对应 )
木质化
在细胞壁、 在细胞壁、胞间层和细胞质等不同部位产生和积累 木质素的过程。 木质素的过程。
抗病性中的后期反应
过敏性反应 植保素 木质化 合成富羟脯氨酸糖蛋白 病程相关蛋白 系统获得抗性 系统诱导抗性
植保素
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 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在植物体内合成并累积的低分子抗菌化合物
化学成分及分布
31科植物种发现了植保素 科植物种发现了植保素 异黄酮类发现于豆科 倍半萜类存在于茄科
区分SAR与其它机制的标准: 与其它机制的标准: 区分 与其它机制的标准
1)被诱导的物质对病原物毒性 ) 2)特异的抑制剂能抑制诱导抗性 ) 3)诱导剂的使用和保护出现时间差 ) 4)不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不存在剂量- 5)非特异性的保护 ) 6)局部和系统保护 ) 7)与植物基因型有关 )
系统诱导抗性( 系统诱导抗性(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