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环境卫生学
七、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
(一)环境流行病学 1. 环境流行病学特点 四条、重要、见教材P.40 2. 暴露:外暴露、内暴露 暴露测量: 环境监测 生物材料监测 3. 健康效应测量 4. 环境流行病学的基本用途 ①已知暴露因素,研究危害 ②出现了危害,找病因
(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
第六章 土壤卫生
3. 饮用水卫生规范中要求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
4. 粪便高温无害化要求粪大肠菌群值为10-1~10-2。即在0.1克至0.01克的 样品中只能检出一个粪大肠菌。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 绪论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环境卫生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 科学。是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
环境介质:空气、水、土壤
环境因素:能量(太阳能……) 物质: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
二、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特征
自然环境:地球演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
4.健康效应谱(P.20) 5.易感人群和高危险人群 ⑴ 易感人群又称敏感人群;对环境中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比普通人群更
为敏感,易受伤害。 ⑵ 高危险人群,是指处在高危险环境中的人群。例如高暴露人群。 6.基因多态型
寻找易感基因对发现和保护易感人群十分重要
五、微量元素
1. 概念 (1)常量元素:占人体内化学总量的99.95%的元素称常量元素。 主要有C、H、O、N、S、K、Na、P、Ca、Mg等11种元素。 (2)微量元素:在人体内正常含量小于人体体重0.01%的元素称 微量元素。主要有Cu、Zn、Fe、Se、F、I等。
(二)铊
1. 来源: 主要来自铅、锌、铜等的冶炼三废和电子工业三废。通过雨
环境卫生学ppt课件
12
环境卫生学绪论
• 环境化学污染物研究热点: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上百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 ), Stockholm Convention:21种,多数POPs具有内分 泌干扰作用。
( Surroundings, esp. those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health )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environmental matrices)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s )
30
环境卫生学绪论
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 传统环境危害、现代环境危害、二者的双
重危害 • 剂量反应关系、敏感特异的生物标志 2.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生物监测新技术、快 速灵敏的化学分析技术
31
环境卫生学绪论
3.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6~2015 4.农村环境卫生 • 饮用水卫生:水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 ----水质性缺水: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
环境卫生学( Environmental Health )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1
环境卫生学绪论
一、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研究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和生活环境(living environment)与人 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 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 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 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 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各章知识点及习题与答案汇总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构成。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从广义上讲,生态环境可以包括生活环境。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 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组成: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无机界 食物链(food chain)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 起来的链锁关系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的重金属(heavy metal)元素和难降解(degradation) 的有机物,可通过食物链而转移到高位营养级生物的体内,而使其浓度逐级在生物体内放大, 即生物放大作用。(水俣病、痛痛病)
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一、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1 排出量: 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
2 排出高度: 烟囱本身高度 + 烟气抬升高度
3 与污染源的距离 :污染物排出后经过的距离越远则烟波的断面越大,稀释程度越高,因
而浓度越低
4 排出方式
二、气象条件
1 风和湍流 Wind and turbulence 是一种空气的水平运动,就像大气中的动力机器起着输送
和扩散有害气体及微粒的作用。湍流强,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2.气温 :大气稳定度表示大气垂直运动的程度。与γ、 γ d 二者的相对值等;波浪型 γ = γ d 中性状态;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的发生、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环境的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的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二、环境卫生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三、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包括从各种排放源排放出的气体、蒸汽和颗粒物,如SO2CO2NO 颗粒物,碳氢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如光化学污染物、硫酸四、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因素,也存在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五、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生物多样性锐减六、hormesis的概念: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如镉、铅、汞、二噁英等都具有相似的的生物学效应模式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环境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2、这三类还可以依其构成要素的属性或特征进一步分类:自然环境按构成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按生态特征可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 3、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原生环境、次生环境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指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包括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如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
生态服务系统: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成为生态服务系统三、生态系统健康: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活力(指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包括维持系统本身复杂特性的功能和为人类的服务功能)、结构稳定(指具有平衡、完整的生物群落,多样的生物种群)和自调节能力(自调节功能主要靠其反馈作用,通过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在受胁迫时能维护系统正常结构结构和功能,有抵御“疾病”的能力,维持系统稳态)的生态系统四、暴露途径:暴露途径与效应产生的关系密切,通过下列方式影响有害效应的产生1、影响总暴露量:暴露的途径越多,总暴露量可能越大,产生的效应也越明显2、影响吸收率:不同暴露途径吸收率不同,当吸收率高、吸收量大时,产生的效应就强、危害也大3、改变作用靶: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同五、剂量-反应关系:1、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变化,产生反应的数量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2、剂量-效应关系: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其在机体内产生的有害生物学效应增加3、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类型:(1)阈值(2)有阈值(单阈值—S形或抛物线形;两个阈值—U形,主要有必需微量元素或必需营养素)六、联合作用的类型1、相加作用2、独立作用3、协同作用4、增强作用5、拮抗作用七、人群健康效应谱1、环境有害因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效应,分五级(1)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2)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3)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具有病理学意义,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准病态(亚临床状态)(4)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5)导致严重中毒,出现死亡2、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由于个体暴露剂量水平、暴露时间存在着差异,在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以及对该有害因素的遗传易感性不同,会出现不同级别的效应,这种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之为健康效应谱八、冰山效应: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每一种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出现的比例不同,最严重的效应是死亡,所占比例很少;而最弱的的效应所占比例最大,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类似于金字塔,临床所见的疾患和死亡者只是“冰山之巅”而不是冰山之全貌,这种现象称为冰山现象九、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十、环境污染: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十一、急性危害:指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环境卫生学___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内分泌干扰物: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
如有机氯化合物、二噁英、毒杀酚、五氯酚钠及某些重金属等。
3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4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
5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也存在着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
6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7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8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所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9迁移: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的位移过程。
10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再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11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定量反应或定性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12转化:化学物(或污染物)在环境中主要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化学物的转化。
13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joint toxic effect):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
联合作用的类型包括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
14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二、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1、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2、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3、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前者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后者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等。
4、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三类。
四、一些概念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有些环境化学物质,如有机氯化合物、二噁英、烷基酚、邻苯二甲酸酯等,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被称为~。
2、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3、二次污染物: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第一节人类的环境1、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及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
2、人类的环境:是指环绕于地球上的人类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物质因素及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卫生学绪论
.
14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指生物体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生理、生化、免疫和遗传等多功能、多系统 改变的指示物。
❖ 暴露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 ❖ 效应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 ❖ 易感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环境介质组成的各种无机和有机成分。包括: 物理性因素:小气候、噪声、 电离、
非电离辐射、、空气离子等。 化学性因素: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
化学致畸物及神经毒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 生物性因素:环境中细菌、真菌、究内容
1.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研究
.
6
(2)环境构成 ①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 :
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 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 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包括大气、水、 土壤和所有生物体。
.
7
地球表面不存在单一环境介质;
三种形态的环境介质可以相互转化,其中 的物质也可相互迁移;
.
16
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环境卫生监督属于卫生行政执法范畴。是
依法对企业、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 贯彻执行国家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条例和标准 等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行政管理或行政执法 过程。
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即环境卫生法律 法律和卫生标准,是实施环境卫生监督的前提。
.
17
二、环境卫生学的发展
(1)分子生物学标志的建立和应用;
(2)环境基因组计划(EGP)的启动和环境
基因组的研究;
(3)毒物基因组学与基因流行病学对环境
环境卫生学-绪论+第二章
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
转运、代谢、结合、效 应造成严重的影响。如
有机氯化合物、二噁英、
毒杀酚、五氯酚钠及某 些重金属等。
原生环境
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有利;有害
环 境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 区的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 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 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核泄漏事 故
核电站核泄漏,其含放射 性颗粒漂浮于空中,造成 致畸、致癌等远期危害。
1979年3月,美国三里岛 核电站发生历史上最严重 的核泄漏事件。
3、生物性污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 饮用水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时,会使饮用者发生 急性传染性疾病。集中供水系统受到病原体污染 后,可引起供水区域人群某种介水传染病爆发流 行。
Contents
※
定义、研究对象及内容
发展简史及主要成就
任务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一、人类的环境
二、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 四、自然环境与健康 五、环境污染与健康 六、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 七、健康危险度评价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
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
•
按照活化的需要分类:
➳ 直接致癌物:不需要活化; ➳ 间接致癌物:需要活化,也叫前致癌物。其代谢产物 成为终致癌物。
•
按照是否具有诱变性分类:
➳ 诱变性致癌物: 遗传毒性致癌物; ➳ 非诱变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四)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
• 胚胎毒性 (embryotoxicity)
环境卫生学复习重点
环境卫生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环境介质是指:①空气;②水;③土壤(岩石);④生物体。
2.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新陈代谢。
3.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①统一性;②适应性;③相互作用;④双重作用。
4.环境=环境介质+环境因素。
5.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的特征:①持久性;②蓄积性;③迁移性;④高毒性。
6.生物多样性:①遗传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大气圈包括:①对流层;②平流层(包含臭氧层);③中间层;④热成层;⑤逸散层。
2.生态系统的功能流包括:①物质流;②能量流;③物种流;④信息流。
3.生态系统的特征:①整体性;②开放性;③自调型;④可持续性。
4.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①供给服务;②调节作用;③文化作用;④支持服务。
5.生态系统健康的特点:①具有活力;②结构稳定;③自调节能力。
6.联合毒作用的类型:①相加作用(1+1=2);②拮抗作用(1+1<2);③协同作用(1+1>2);④独立作用(1+1=1+1);⑤增强作用(0+1>1)。
7.环境污染物在体内靶器官的蓄积,经过6个生物半衰期后趋于稳定。
8.人群健康效应谱:①生理负荷增加;②生理代偿性变化;③生理反应异常;④患病;⑤死亡。
9.热浪(高温天气):日最高温≥35℃,且持续多日>35℃。
10.寒潮(寒冷天气):24h内降温≥10℃或48h内降温≥12℃,且最低温<5℃。
11.健康危险度评价(HRA):(1)危害鉴定:首要步骤,定性评价确定在一定的接触条件下,被评价的化学物质是否会产生健康危害及其有害效应的特征。
(2)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核心,定量评价通过人群研究或动物实验的资料,确定适合于人的剂量-反应曲线,并由此计算出评估危险人群在暴露剂量下危险度的基准值。
(3)暴露评价:关键步骤通过暴露评价,可以测量或估计人群对某一化学物质暴露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或可以预测新型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后可能造成的暴露水平(剂量)。
环境卫生学知识重点
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害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群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
2、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其三中物质形态(气、液、固)不会以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3、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前者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后者如人类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及相关环境因素。
4、人和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1)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2)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3)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4)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5、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6.、(见后)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无机汞化合物。
7、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认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8、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皮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可将人类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2、三个基本圈带: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
大气圈可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外大气层),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污染物也集中在此层。
便于取用的河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等淡水仅占水圈总量的0.2%左右。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 重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的发生、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环境的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的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二、环境卫生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三、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包括从各种排放源排放出的气体、蒸汽和颗粒物,如SO2CO2NO 颗粒物,碳氢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如光化学污染物、硫酸四、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因素,也存在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五、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生物多样性锐减六、hormesis的概念: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如镉、铅、汞、二噁英等都具有相似的的生物学效应模式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环境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2、这三类还可以依其构成要素的属性或特征进一步分类:自然环境按构成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按生态特征可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 3、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原生环境、次生环境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指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包括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如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
生态服务系统: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成为生态服务系统三、生态系统健康: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活力(指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包括维持系统本身复杂特性的功能和为人类的服务功能)、结构稳定(指具有平衡、完整的生物群落,多样的生物种群)和自调节能力(自调节功能主要靠其反馈作用,通过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在受胁迫时能维护系统正常结构结构和功能,有抵御“疾病”的能力,维持系统稳态)的生态系统四、暴露途径:暴露途径与效应产生的关系密切,通过下列方式影响有害效应的产生1、影响总暴露量:暴露的途径越多,总暴露量可能越大,产生的效应也越明显2、影响吸收率:不同暴露途径吸收率不同,当吸收率高、吸收量大时,产生的效应就强、危害也大3、改变作用靶: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同五、剂量-反应关系:1、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变化,产生反应的数量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2、剂量-效应关系: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其在机体内产生的有害生物学效应增加3、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类型:(1)阈值(2)有阈值(单阈值—S形或抛物线形;两个阈值—U形,主要有必需微量元素或必需营养素)六、联合作用的类型1、相加作用2、独立作用3、协同作用4、增强作用5、拮抗作用七、人群健康效应谱1、环境有害因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效应,分五级(1)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2)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3)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具有病理学意义,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准病态(亚临床状态)(4)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5)导致严重中毒,出现死亡2、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由于个体暴露剂量水平、暴露时间存在着差异,在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以及对该有害因素的遗传易感性不同,会出现不同级别的效应,这种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之为健康效应谱八、冰山效应: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每一种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出现的比例不同,最严重的效应是死亡,所占比例很少;而最弱的的效应所占比例最大,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类似于金字塔,临床所见的疾患和死亡者只是“冰山之巅”而不是冰山之全貌,这种现象称为冰山现象九、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十、环境污染: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十一、急性危害:指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环境卫生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许多环境化学污染物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动物体内的内分泌功能,称~,对雌激素、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睾酮等呈现显著干扰效应,临床上以生殖障碍、出生缺陷、发育异常、代谢紊乱以及对某些癌症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为特征。
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4.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中,其理化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往往毒性更大。
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酸雨(雾)。
6.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7.兴奋效应hormesis:即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如镉、铅、汞、二恶英等都具有类似的生物性效应模式。
8.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特征:不能以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三种物质形态可相互转化;还具有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9.环境因素: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三类)10.清洁生产:指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环境卫生学第1章 绪论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 研究内容
㈠环境卫生学的定义
(environmental health/environmental hygiene)
是研究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和生活环境 (living environment)与人群健康关系,揭示环境 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考虑 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 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整体人群健 康水平的科学。
化学因素
环境介质的固有物质 人为施加的污染物质 ☻有机氯化合物 ☻ 二噁英 ☻毒杀酚 ☻重金属 ☻内分泌干扰化学(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
一次污染物 primary pollutant
二次污染物 secondary pollutant 指某些一次污染物 进入环境后在物理、 化学或生物学作用 下,或与其他物质 发生反应而形成与 初始污染物的理化 性质和毒性完全不 同的新的污染物。
什么是环境基因组计划?
(environmentalgenome project,EGP)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
环境基因组计划研究的 环境相关疾病和缺陷
生物标志
1、概念
生物标志--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 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 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2、关系: 暴露 分子流行病学 暴露 内剂量 暴露标志 生物效 应剂量 传统流行病学 疾病
早期生 物效应
结构功 能改变
效应标志
疾病
二、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环境卫生工作 的主要成就
环境卫生学绪论ppt课件
卫生出版社。
编辑课件
4
第一章 绪论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工作的主要成就 三、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编辑课件
5
பைடு நூலகம்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 健康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 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 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对策,预 防疾病、保障人群健康的科学。
编辑课件
11
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工作的主要成就
(二)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1.我国的城乡卫生面貌显著改善
2.制订和颁布一系列环境卫生标准
3.开展了大量的环境监测工作
4.开展了大量的环境与健康关系的调查
研究
编辑课件
12
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一)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1. 进一步改善饮水卫生条件
最近,在环境科学中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战略。其含义是
指在满足当今社会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发
展的需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能永续发展,
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同时提出“从末端治
理转向于源头预防”和推行“清洁生产”
(cleaner production)技术。
三、我国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成就和方针
20 分钟 四、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的今后任务
编辑课件
3
第一章 绪论首页
小结 (20 分钟) 思考题
基本教材 和参考书
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1.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environment):是指作用于人类所有外界力量(因素)的总和。
人与环境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两者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3.☆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4.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
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12
绪论
23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自身
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物质生活条件。 如四川都 江堰 、长江三峡大坝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 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公害事件
2021/2/12
绪论
24
Secondary environment
环境污染公害事件:
全球性环境问题有:
臭氧层破坏
全球气候变暖
酸雨
生物多样性锐减 Biodiversity指地球上的植物、动物、 微生物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 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021/2/12
绪论
环境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2021/2/12
绪论
21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
天然形成并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
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 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 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
2021/2/12
绪论
6
气 非生物环境 水
多种环境介质
环
境
生物环境
组
土壤 动物
相互迁移 相互转化
植物
微生物
成
环境因素
环境介质中各种被转运体 或各种有机、无机组成成分
2021/2/12
绪论
7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
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 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 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 (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研究内容
1.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研究 2.大气、水和土壤卫生 3.住宅和室内空气污染 4.公共场所卫生 5.城乡规划卫生 6.环境质量评价 7.家用化学品卫生 8.环境卫生标准和监督体系
2021/2/12
绪论
29
(三)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与健康的基础理论研究: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 研制、创建和引进新技术和新方法: 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2021/2/12
绪论
13
生物因素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间 接、潜在的危害
WHO资料表明,发展中国家10亿多人受介 水传染病的威胁,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与 水传播疾病。
截至2003年8月7日,流行于全世界32个国 家和地区的SARS8422人,其中我国内地 5327人,死亡919人,死亡率近11%。
25
几次重大的公害事件
名称
原因
后果
伦敦烟雾事件 洛杉矶光化学烟 雾事件 水俣病事件
痛痛病事件
博帕尔事件 切尔诺贝利 核电站事件
2021/2/12
燃煤烟尘及SO2污染 汽车废气在日光下形成 光化学烟雾 含汞废水污染,甲基汞 慢性中毒 含镉废水污染水源及水 稻 工厂泄漏异氰酸甲酯污 染大气
放射性污染
绪论
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biogeochemical disease)。
2021/2/12
绪论
22
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
( biogeochemical disease )是由于地球结构上的 原因,造成地球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 某一地区的水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 居民长期饮用或摄入后,导致体内相应元素的过多 或过少,最终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地方病 (endemic fluorosis、endemic goiter)。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筛选标准、低浓度的精确或快速检测 方法、毒理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毒性评价和环境安全性 评价、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趋规律、在天然或人工强化 条件下的降解行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源”控制技术 和替代品研制、受污染环境的修复,这些都是摆在环境化 学工作者面前的任务。
2021/2/12
2021/2/12
绪论
31
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
人类健康与疾病源于三个相互作用的因素,即环 境因素、个体易感性及年龄。
环境因素的复杂性; 环境因素生物学效应的双重性; 污染物生物学效应的多样性;
2021/2/12
绪论
32
Hormesis效应
即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有刺激作用, 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典型的环境污染物 如镉、铅、汞、二恶英等都具有类似的生物学效 应模式。
2021/2/12
绪论
30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与健康的基础理论研究
采用先进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技术,研究环境污染 物在细胞水平(细胞行为和功能、信息传递和调控)、 蛋白质水平(应激蛋白的形成、蛋白质功能、代谢酶的 多态性)及基因水平(基因损伤、修复与调控、基因的 多态性)上的相互作用,揭示某些环境相关疾病的病因 和多种环境因素的致病机制及人群易感性的差异。极大 地丰富环境卫生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对环境卫生学的发 展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2021/2/12
绪论
17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
是一种环境激素的总称,被工业界使用的 邻苯二甲酸 酯有20多种,主要作为增塑剂、软化剂、载体等应用 在化妆品、洗涤用品、建筑材料和润滑油中。
邻苯二甲酸酯在化妆品行业的使用功效主要集中在:
“使指甲油能降低其脆性而避免碎裂;使发胶在头发
表面形成柔韧的膜而避免头发僵硬;使用在皮肤上后,
2021/2/12
绪论
27
全书的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第三章 大气卫生 第四章 水体卫生 第五章 饮用水卫生 第六章 土壤卫生 第七章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2021/2/12
第八章 环境污染性疾病 第九章 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 第十章 公共场所卫生 第十一章 城乡规划卫生 第十二章 环境质量评价 第十三章 家用化学品卫生 第绪论十四章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2处8 理
这种刺激作用通常表现在最初的抑制性反应之后, 表现为对动态平衡破坏后的一种适度补偿。
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environmental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 (natural environment)和生活环境(living environment)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 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 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 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 科学。
(environment factor)及相关内容的重要概念; (3) 掌握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及人类环境的组成; (4) 掌握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5) 了解全球著名的环境污染事件及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6) 了解我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简史和主要成就及今后的任务
2021/2/12
绪论
3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
已发现的人类致畸物约30种; 神经毒物多达1000多种;
2021/2/12
绪论
15
环境中化学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
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 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
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由于物理化学或 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 原来的污染物物理化学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
环境卫生学
Environmental hygiene
2021/2/12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2hr)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工作的主要成就 三、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2021/2/12
绪论
2
学习要求:
(1) 掌握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的定义; (2) 掌握环境介质(environment media)、环境因素
生活环境: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起来 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 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2021/2/12
绪论
11
组成环境的环境因素
物理性:
包括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
化学性:
大气、水、土壤中各种有机、无机化学物质,适宜时 是人类生存和维持健康必需的;生产、生活活动排放 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污染物。
的污染物。
2021/2/12
绪论
16
研究新热点!
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ors or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是一种会导致未受损伤的生物体产 生不利健康影响,或使其后代的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的外 源物质。如有机氯、二恶英、五氯酚钠、某些重金属等 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某些效应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出现, 甚至产生跨世代效应,因此其筛选和测试方法,对人和动 物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等的研究要困难得多。但正是这些, 加上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环境行为、归趋,及其控制、阻断 与处理技术,将是未来研究的新热点。
因此,对生物性污染引起的疾病及其防治 措施研究仍是环境卫生领域中的重要内容。
2021/2/12
绪论
14
环境化学物
目前全球登记在册的化学物1300多万种,投 入生产和使用的有6.5-8.5万种;每年有1500 种新化学物投放市场,每年有3亿吨有机化学 物排放入环境。
IARC对已评价的878种化学物分类,确定为 人类致癌物的有87种,人类可能致癌物297种; 人类可疑致癌物493种;
2021/2/12
绪论
8
环境介质特性:
通常为多介质形式存在的混合物。 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