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
中医医案——慢性肾衰竭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大黄附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病案:赵某,男,52岁,2008年10月5日。
主诉:腰酸,恶心,乏力,半年余。
初诊:半年前患者出现腰酸,恶心,周身乏力,检查肾功能:血肌酐560μmol/L,尿素氮17.4,诊断为“慢性肾衰竭”,经住院治疗,症状有所好转,一周前因感冒发热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伴有怕冷,手足不温,尿量减少,大便2-3日一次。
复查肾功能:1200μmol/L,尿素氮27.35,血常规,血红蛋白85g/L。
西医诊断: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中医诊断:虚劳辨证审机:毒浊内蕴,瘀血阻络。
治法:温阳通腑,化瘀除湿方药:大黄附子汤加减大黄25克山药25克炙附子15克熟地15克黄芪30克砂仁15克党参25克枸杞子30克白术30克肉桂15克寸云15克丹参25克益母草30克甘草15克。
四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诊:2008年10月12日。
服上药七剂,腰酸乏力好转,手足不温减轻,恶心不适改善,大便日一次,查舌苔白,舌质淡,症见食欲不佳,乃浊毒上逆犯胃所致,故仍以温阳通腑,化瘀除湿为主,配以健脾降逆止呕之中药汤剂如下:大黄25克山药25克制附子15克熟地15克枸杞子15克黄芪30克茯苓30克白术25克内金20克砂仁15克肉桂15克丹参25克益母草30克甘草15克。
三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三诊:2008年10月19日。
两诊服药七剂,病情明显好转,血肌酐下降,现患者乏力,腰酸症状进一步改善,恶心消失,周身怕冷消失,查脉:脉缓无力,苔白质淡,实验室检查结果:血肌酐729.8μmol/L,尿素氮8.7。
此乃病邪得解,本虚为主,治以补脾益肝,活血化瘀为主。
方药:党参25克云苓30克白术30克丹参25克赤芍25克水蛭10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枸杞子20克益母草30克寸云15克山药30克大黄10克山萸肉25克甘草15克。
七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方案一.诊断:(1)疾病的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肾脏病》(王海燕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和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年制定的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美,译。
慢性肾脏病与透析临床实践指南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症状:有慢性肾脏疾病史,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
体征:当一个病人的系统受损时,就有系统的体征。
如水肿、贫血、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
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
,应考虑这种疾病的可能性;经肾活检或损伤标志物检测证实的肾损伤或910微滤过率(GFR)持续< 60m1/min/1.73m2 ≥ 3个月。
肾损伤的标志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或尿沉渣异常或肾影像学检查异常。
(2)疾病阶段的诊断1.代偿期:肾单位受损50%以上(gfr50-80ml/min),血肌酐维持在133-177umol/l,无临床症状。
2.失代偿期:肾单位受损,剩余肾单位低于正常50% (GFR50—20ml/min),血肌酐186—442UMOI/L,出现乏力、轻度贫血、厌食等临床症状。
3.力竭期:血肌酐升至451-707 umoi/L,患者出现贫血和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电解质紊乱等。
4.尿毒症期:血肌酐达到707 umoi/L,肌酐清除率在10 ml/min 以下,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症状严重。
(3)证候诊断本病可分为正虚证和邪实证。
临床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
1.实证和虚证:①脾肾气虚证:症状:乏力、气短、懒言、厌食、腰酸膝软。
症状:腹胀,大便溏烂,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②脾肾阳虚证:症状:畏寒、肢冷、乏力、气短、懒言、厌食、腰酸膝软。
症状:腰部冷痛,腹胀,大便腐烂,夜尿多,舌淡有齿痕。
脉搏微弱。
③气阴两虚:主要症状: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咽燥,心烦发热。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那些事
83·健康科学·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那些事马丽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在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引起肾脏实质性损害导致肾功能衰退的一种严重病症,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功能异常而导致体内代谢紊乱,患者具体表现为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存在慢性酸中毒的症状。
由于肾功能衰退所以患者体内各种代谢产物无法及时排出体外,这些物质堆积在体内毒害肾脏及其他器官。
从中医理论上来讲,慢性肾衰竭属于肾劳水肿,虚损,关格,癃闭之证,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因是比较复杂的,首先,脏腑失健,先天因素致病是其中重要的致病原因,其次是各种疾病久病失治,其中包括各种具有水肿、淋证表现的疾病,这些疾病在长期患病却没能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湿热之气不除伤及脾肾,进而导致泻下利水过甚,伤及阴阳平和。
最后是生活节律性问题,患者由于疲乏过度起居失常导致脏腑气血不顺伤及肾脏。
肾脏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中医认为,肾脏乃是五脏之本,下有膀胱,其为藏水之用,膀胱气化而肾主骨生髓,肾经不畅则全身脏腑受累,水液气化不利则终蕴成湿浊、湿热、痰湿及溺毒,凡上述种种皆可中困脾胃,下注则劳伤肾脏,在病程长期持续过程中,患者阴元耗损,长期患病终至正愈伤、邪气盛,患者病情危重。
中医对于慢性肾衰竭的诊断需要进行辨证分型,在中医理论之中慢性肾衰竭基本可以分为两个类别,首先是气阴两虚,热毒壅盛型,这种类型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呈现为面色萎黄、胸腹满闷、口苦口干、舌苔黄、尿频且短赤、大便干燥、便秘、从脉象上来看患者多数脉细滑。
第二种是脾肾虚衰、湿浊内壅型,这种分型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具体表现为:面色发黄或者发白,患者气虚无力疲乏感比较严重,饮食上不思油腻、食欲缺乏,腰膝酸软,腿部及脚部有浮肿,舌苔白腻,脉象细滑或者发沉细。
中医认为,肾乃是先天之本,其藏五脏之精华,肾虚则全身脏腑皆虚矣,阴阳两虚,在患者正气难以恢复的情况下肾衰竭很难治愈,一般来讲患者预后较差。
中医药对在慢性肾衰竭辨证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12 杜仲 一 . 续断 : 温补肝 肾, 强筋壮骨
杜 仲、
续 断同 入肝 、 肾二 经 , 皆有 补 肝 肾 、 筋 骨 、 胎 之 功 。 强 安
甘而平 , 人心、 、 肝 大肠经。《 神农本草经》 “ 说 主瘀血 , 血闭瘢瘕” 因其善泄血滞 , , 祛瘀力强 , 为破血要药 , 前 人 谓 “ 血 滞 之 证 , 之 立 通 ” 红 花 味辛 性 温 , 人 凡 用 ; 也 心、 肝经。《 本草汇言》 称其为 : 破血、 “ 行血、 和血 、 调 血之药” 。性 温而气兼 辛散 , 功擅破血祛 瘀 , 而不 走 守, 迅利四达, 小剂量入药 , 尚有调养气 血之功 , 多用 则破 血通 经 , 活血 通经 , 为 祛瘀 止 痛 之 常用 药物 , 且质 轻长 浮 , 外 达 上 , 经 达 络 , 于 祛 在 经 在 上 之 瘀 走 通 长
・
60・6
11 黄芪 一党参 : . 补气升阳, 生津养血
黄芪味
甘 , 微 温 , 脾 、 经 , 气 升 阳 , 卫 固表 , 水 消 性 归 肺 补 益 利 肿 , 分 肉、 腠 理, 补 气要药 , 参 味甘性平 , 温 实 为 党 归
2 活血祛 瘀 。 络 护 肾 通
慢 性 肾衰 竭 往 往 病 程 较 长 , 病 人 络 必 导 致 血 久
脾 、 经 , 温补 中健 脾 胃 , 津液 , 气 生 血 。二 药 瘀 , 肺 甘 生 益 因此血 瘀气 滞 , 脉 阻 塞是 本 病 的病 机 特点 之一 。 络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慢性肾衰竭是由于各种肾脏病持续发展,造成肾脏组织和功能的损害。
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出现多脏腑的损害。
通过对慢性肾衰竭进行辨证分型后对症治疗,有助于延缓病情的进展,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慢性肾衰竭是一切肾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果,其临床表现多为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有毒性的代谢产物潴留以及全身各系统的损害等。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溺毒”“水肿”“关格”等。
慢性肾衰竭治疗较困难,预后较差,西医多采用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肾脏移植方法,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治疗方法不能普及,而且这三种方法不适合早、中期患者的治疗,所以许多患者更愿意用中医方法治疗该病。
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衰竭,对延缓病情变化、改善替代疗法的副作用有显著疗效。
本文就中医关于慢性肾衰竭的辨证治疗进行如下探讨。
1 中医辨证1.1 病因病机(1)脾肾亏虚或肝肾亏虚为内因。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依赖;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乙癸同源”。
因此肾虚日久必导致脾肾亏虚或肝肾亏虚。
(2)外邪、劳伤、情志失常等诱发为外因。
肾气亏虚则阴阳俱虚,卫气功能低下,外邪侵袭肾体,可使病情迅速发展。
劳倦虽伤心脾,久则伤肾。
情志失节使全身气机逆乱,伤及肝脏,久则伤肾[1]。
1.2 辨证分型根据慢性肾衰竭的病因进行分型,分为瘀血阻滞、湿热壅滞、水湿内阻等[2];根据正虚进行分型,分为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阴阳俱虚等[3];根据正虚为本,夹杂实邪进行分型,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阴阳两虚之外夹杂风热、瘀血、水湿等实邪[4]。
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无论哪种证型,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都是阴阳俱虚。
2 中医治疗2.1 中医辨证治疗聂莉芳[5]用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寒湿中阻型;用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治疗尿毒症性脑病;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手足抽搐者;有兼症者适当加减药物,便秘严重者加生大黄,轻者加制大黄;浮肿严重者加车前子。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效果怎么样【医学健康养生常识】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效果怎么样
文章导读
肾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一旦出现病变的话,造成的影响非常的严重,像慢性肾衰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情况。
在出现慢性肾衰竭的时候,很多患者关心中医治疗的方式,希望能够获得比较不错的治疗效果。
那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效果怎么样?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在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时候,首先就是要及时的控制患者的血压,因为大约85%以上的肾衰患者都有高血压的现象,并且还非常的顽固。
其次就是纠正酸中毒,从轻度到重度酸中毒都需要及时纠正才可以,纠酸极其重要,但往往被忽视。
其次是纠正贫血,如果患者的血红蛋白在70g/L以下,就要应用促红素和补充铁剂来进行纠正。
慢性肾衰竭有一个长期的发病过程,患者由于体内毒素、废物长期侵蚀,代谢系统严重紊乱,各器官功能遭到破坏,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而且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各种感染,是肾衰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肾衰竭患者寿命的主要因素。
而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时候,是以治疗加调养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上面就是对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效果怎么样的介绍,希望对患者的认识有帮助。
慢性肾衰竭是比较严重的疾病,给患者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危害,在出现这种疾病的时候,最好是选择到正规的医院,确定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医治,这样才可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及中医综合治疗
i
・医 仃 卫 生 ・
为“ 观 的证 ”结合 四诊收集 的症状和 舌 、 微 , 脉象 即“ 宏
观 的证” 应用 脏腑辩证 的方法 辩证 治疗 , , 正所 谓 中医
留3 0分钟 至 2小时 , 量 多保 留些 时 间排 便 , 天 尽 每 1次 ,—0 为 1 程 。现 在 我 们 改进 了 灌肠 的方 71 天 疗 法 , 用肛管灌肠 , 不 改用 一 次 性 的 输 液 器 , 作 方 操
脏 , 阴损 及 阳 , 损及 阴, 甚 阳 阴阳 两虚 ; 实 是瘀 血 、 标 水湿 、 毒 、 滞 、 热 等 , 既是 本病 的病 理 结果 , 浊 气 风 它 在某 种 情 况下 又 可 成 为致病 的 因素 , 促进 疾 病 的发
展, 重病情 。 加
竭 的 中医 辨 证 新 思路 及 中 医 综合 疗 法 。
花活 血化瘀 , 且能调 节免 疫 、 谢和 神经 系统等 方面 代
的功 能 , 进 组织修 复和 再生 , 肾脏之 损害有 补益 促 对 作用 ; 金银 花 、 公英清热 解毒 , 蒲 使毒 消湿 除 , 毒之 瘀
肺 属上 焦 , 上焦 如羽 , 故宣肺 当选 轻浮 之 品 , 苏 叶、 如
在病 因病 机 方 面 , 学者 认 为 该疾 是 以脏 腑 功 有 能 虚 损 , 其 是 脾 肾虚 损 为 主 , 为六 淫所 伤 , 尤 复 加 上 情 志 、 累 因 素 , 致 正 气虚 衰 , 邪 壅 滞 引 发 劳 而 浊 诸 证 ; 学 者 认 为 正虚 邪 实 是主 要 病 理 机 制 , 有 正虚 是 发 病 的 根 本 , 肾虚 弱 是病 机 关 键 ; 学 者认 为 脾 有 本病 表 里 同 病 , 实 相 杂 , 脾 肾三 者 俱 损 ; 虚 肺 也有 学 者 认 为 , 病 应 以脾 胃为 中心 , 本 因脾 虚 在 先 ,日 久 及 肾 , 损及 阳 , 终 致 气 阴两 亏 或 阴 阳 两虚 的 阴 最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三大主要疗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三大主要疗法
导语:肾衰竭是肾内科一种比较高发的肾病,肾衰竭也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的一般发病时间短,往往发现比较及时。
而慢性肾衰竭是在肾脏长期病变
肾衰竭是肾内科一种比较高发的肾病,肾衰竭也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的一般发病时间短,往往发现比较及时。
而慢性肾衰竭是在肾脏长期病变的情况下逐渐导致的肾功能减弱,那么,此病该怎么治疗呢?
治疗慢性肾衰竭方法一
中医的中药辨证施治,中医的治疗慢性的肾衰竭它是最好的方法,是可有效缓的解症状和延缓CRF的进展的,部分的患者是有用中药的导泻、洗剂能减少透析的次数的,是为患者减轻了很多的痛苦的。
治疗慢性肾衰竭方法二
原发病的治疗,原发病的治疗也是治疗慢性的肾衰竭的方法,它的效果是较好的,只要坚持长期对原发或是继发性的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的肾病等合理的治疗,避免或是消除了使CRF恶化的因素,这样就是会取得较好的治疗的效果的。
治疗慢性肾衰竭方法三
清除毒素的治疗,一些患者是在得病以后,体内的毒素的累积的过多,是给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的。
对于轻症的患者是可口服包醛氧淀粉的、口服透析盐的、尿毒清或是肾衰宁等药物的,部分的患者是利用甘露醇盐水制剂或是中药的灌肠的。
总之,慢性肾病的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心理治疗十分重要。
首先应消除各种不良刺激因素,改善精神状态和不良的生活、工作环境,保持良好的心理,增强自身免疫功能,早防、早治,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医医案——慢性肾衰竭(十)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益肾解毒汤治疗慢性肾衰病案:李某,女,58岁,2011年6月10日。
主诉:腰酸软,乏力半年余。
病史: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酸软乏力,到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就诊。
经查:Pro(+),肾功:血肌酐167μmol/L,血红蛋白109g/L,被诊断为“慢性肾衰竭(代偿期)”住院对症治疗半个月,效果不佳。
三天前因感冒出现上述症状加重,复查肾功血肌酐423μmol/L,同时伴有纳食差,周身困重。
初诊:腰酸软,乏力,纳食差,周身困重,面色少华,舌质暗紫,舌苔薄白,脉弦。
化验检查:血液分析:血红蛋白102g/L;肾功:尿素氮7.1mmol/L,血肌酐423μmol/L;尿液分析:Pro(2+)。
西医诊断: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中医诊断:慢性肾衰辨证审机:脾肾气阴两虚兼湿浊血瘀。
治法:健脾益肾,活血祛湿。
方药:益肾解毒汤黄芪50克太子参20克茯苓20克山药20克薏苡仁20克牛膝15克川芎15克丹参15克生大黄10克白茅根30克巴戟天20克葫芦巴10克草果仁10克白术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
二十一剂日两次,早晚分服150ml。
二诊:2011年7月1日。
服药二十一剂后患者腰酸软减轻,乏力略减,纳食差好转,周身困重减轻,面色少华仍在,舌质淡紫,舌苔薄白,脉弦。
复查肾功:尿素氮7.0mmol/L,血肌酐289μmol/L;此乃标邪本虚得减,治以健脾祛湿补肾活血,方仍用益肾解毒汤。
黄芪50克太子参20克茯苓20克山药20克薏苡仁20克牛膝15克川芎15克丹参15克生大黄10克白茅根30克白术15克葫芦巴10克草果仁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十四剂日2次,早晚分服150ml。
按语益肾解毒汤为自拟经验方,适用于脾肾气阴两虚兼湿浊血瘀所致的腰酸软,乏力,纳差,周身困重、面色少华,舌质暗紫,舌苔薄白,脉弦等症。
临床上,紧紧抓住脾肾衰败之根本,采用健脾益肾,解毒活血利湿之疗法,使邪毒能及时排出体外,受损的脏腑尽快得以恢复,仍是治疗和延缓慢性肾衰竭进程的关键所在。
慢性肾衰竭中医治疗之我见
张桂香
慢 性 。 竭是 指 发生 在 各种 慢 性 肾脏 疾 病 后期 的一 种 临床 损 而劳 , 肾衰 由劳而 衰 , 断加 重 。 不 由于 肾藏精 , 生 髓 , 生血 , 血 精 髓 精 综合征 , 。 能减退 , 以 肾功 即代 谢 产 物 和毒 物 的潴 留 、 、 水 电解 质 、 同源 , 血 相关 , 以慢 性 肾衰 竭 患 者 普遍 存 在 气 血 虚 损 病机 。 气 所 酸 碱 平 衡紊 乱 以及 某些 内分 泌功 能 异 常为 主 要 表现 。 中医 药在 肾元 受 伤 , 伤 元 阴 , 伤 元 阳 , 阳互 根 , 以肾 衰 日久 , 表 或 或 阴 所 可 内科 非 透析 疗 法 中 占有重 要 地位 。 将 笔 者 2 现 O余 年来 治 疗 慢性 现 为阴 阳俱 伤 , 甚或 气 血 阴 阳俱 虚 。又 因五 脏 相关 , 肾藏 元 阴元
肾衰 竭 的经 验 总结 如 下 。
1 健 脾 化湿 、 行气 和 胃 首 当其 冲
阳 ,五脏 之 阴 非 此不 能 滋 , “ 五脏 之 阳非 此 不 能发 ”所 以 肾病 日 , 久, 必然 累及它 脏 而 出现 肾病 及 肝 、 及心 等 变证 。 肾 主一 身之 气化 , 肾元 虚衰 , 化 不 行 , 门 不利 , 可 导 致 气 关 则
所 以慢 性 肾衰 时往 往脾 肾同 衰 , 当升 不 升 , 降不 降 , 当 当藏 不藏 , 元 虚 损 和 气血 不 足 病 情 , 可 损 伤 其 它 脏腑 , 起 三 焦壅 塞 , 更 引 气 当泻 不 泻 , 出 现 脘 腹胀 满 、 而 纳食 减 少 、 恶心 呕 吐 、 泻 便 结 、 腹 肢 机 升降 失 司 , 成恶 性 循环 而 缠绵 难 愈 。 形 体 沉 重 、 嗜卧 、 苔 白腻 而厚等湿滞 脾 胃的症状 。 灵 枢 ・ 》 怠惰 舌 《 口问 在 治 疗 中要处 处 维 护 肾元 , 以求 增 一 分 元 阳 , 一 分 真 阴 。 复 说 :中气不足 , “ 溲便 之为变 ”“ 。胃气 壮 , 五脏六 腑 皆壮也 ”对 于慢性 常用 治 法有 补 肾 固摄 , 肾填 精 , 。 补 健脾 补 肾 , 滋养 肝 肾等 , 需 与 并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药辨治进展
,
4 2 4 穴位 注射 ..
穴 位 注射 即根
据 所患 疾病 , 按照 穴位 的治疗 作 用 和药物 的药 理性 能 , 用 相应 的穴 选
。
明益 肾 降浊 汤对 慢 性 肾功 能 衰 竭 辨证属 脾 肾气 虚证 为主 者 , 显著 能
改善症 状 并 能有 效 延 缓 肾 功 能 衰
中医药通报 ・ 综
述
临 床 观 察 表 明 益 肾 降 浊 冲 剂 对 C F起到 改善症 状 , R 改善 肾功 能并
4 中医外治治疗
的辅 助 治 疗 方 法 。清 代 徐 灵 胎 曾
. 能延 缓 C F进 展 ; R 临床 疗 效 优 于 4 1 理论 依据 中 医外 治法 分 为 广义 外 治 法 和 狭 义 外 治 法 。广 义 单 味 大 黄 , 肾 降 浊 冲 剂 能 降 低 益
竭 的进 展 ; 肾降浊 汤能 够 提 高 肾 益 小球 滤 过 率 , 低 Hc , 而 可 能 降 y从
减 少慢 肾衰 患者 的心 血 管并 发 症 , 改善患 者预后 , 种剂 型 的 中成 药 各
张 氏等 在治疗 原发 病 的 基础 上 , 治 疗 组加 用 黄 芪 注 射 液 穴 位 注射 双
或从体 外进 行治 疗 的方法 。 肾降浊 汤 每 日一 剂 加 现代 医 学 常 膜 ) . 规 治疗 , 照 组 ( 0例 ) 纯 用 现 4 2 临床 应用 对 3 单 .. 代 医学 常规疗 法 , 两组 均 以 2个 月 4 2 1 保 留灌肠 中药 保 留灌 肠 是 在张 仲 景 蜜 煎 导 法 基 础 上 不 断 为1 疗程 , 察 2组 治疗 后 肾 功能 观 发 展和 完 善 起 来 的 中 医 外 治 法 之 以及各 项 中医症状 改 善情 况 , 对 相 符 合 “ 阳 出 上 窍 , 阴 出 下 清 浊 治疗组 、 照组 , 常组 的 H Y水 对 正 C 窍 ” 中 医理 论 。慢 性 肾 衰 患 者 , 的 平与其 余 各 项 指 标 进 行 相 关 性 分 氮 质大量 潴 留 , 以致 下关 、 格 、 上 尿 析, 治疗 后发 现慢 性 肾功 能衰 竭 时 少 、 吐 , 时 药 不 易 入 , 不 易 呕 此 邪 H y较 正 常 组 ( <0 0 ) 显 升 c P .1 明 出。 中药 保 留灌肠 可 析 泄浊 邪 、 疏 高 , 疗 组 及 对 照 组 在 治 疗 前 后 治 通 三焦 , 使水 毒下 利 、 阳上 升 , 清 加 H y降低 ( < . 1 , 治 疗 组 与 c P 00 ) 但 速 湿 浊瘀 毒 由肠 道 外 排 。刘 氏用 对 照组 比较疗 效 更 佳 ( P<0 0 ) .5 , 大 黄 复 方 煎 保 留灌 肠 治 疗 C F 0 R 2 两 组治疗 后 症 状 均较 前 改善 ( < P 例 , 效 9例 , 转 7例 , 效 4 显 好 无 0 0 ) 但 治 疗 组 与对 照 组 相 比改 .5 , 例 , 效 率 为 4 % , 有 效 率 为 显 5 总 善更 明显 ( 0 0 ) 临床 观 察 表 8 P< .5 , 0% [ ] 2 3
慢性肾衰竭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慢性肾衰竭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肾衰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诊疗指南》第3版、《肾脏病学》第4版、《实用内科学》第16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主要证候:(1)脾肾气虚证:症候:饮食减少,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大便溏薄,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2)脾肾阳虚证:症候:形寒怕冷,纳差,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五更泻,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3)气阴两虚证:症候: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4)阴阳两虚证:症候: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3.分期(1)偿期:肾单位受损超出代50%,血肌酐保持在133-177umol/L ,临床上无症状。
(2)失代偿期:肾单位受损,节余肾单位低于正常之50%,血肌酐达186-442umol/L,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3)衰竭期:血肌酐升至451-707umol/L,病人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杂乱;水电解质杂乱等。
(4)尿毒症期:血肌酐达707umol/L,肌酐除去率在10ml/min 以下,酸中毒症状显然,浑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一定切合慢性肾衰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
2.病期诊断属于慢性肾衰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尿毒症期的病人。
3.患者同时拥有其余疾病,但在住院时期不需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长春市中医院吉林长春 1300311.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研究及命名慢性肾衰竭在传统医学中并无明确的病名,历代医家根据其临床症状及其疾病的发展和愈后将其归结为”水肿”,”虚劳”,”癃闭”,”关格”等。
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虚劳”一词,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哪种疾病。
《金匮要略》也提到过类似的病症,称之为“脾水”。
这些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水肿表现与现代医学中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
《灵枢·水胀》中提到:“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后期出现腹部膨隆,按之凹陷难复。
金元时期刘完素提出了“水肿”这一概念,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来论述。
到明代张景岳则正式提出“肾风”、“癃闭”等,即小便闭塞不通之意。
癃闭是一种表现为小便量减少、阻塞不畅的疾病,这种临床症状最早出现在中医学《素问·宣明五气论》的描述中,被称为“溺毒”或“尿浊”;《素问·五常政大论》则描述了症状和治疗方法。
若兼见倦怠乏力、恶心呕吐、食欲缺乏、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腻、脉细弱无力等证候时则属于“虚劳”范畴;关格症状主要包括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视线模糊、夜尿频繁等,多见于中老年人,以肝肾阴虚为主要病机,而《伤寒论·平脉法》:“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则强调了膀胱失约所导致的吐逆症状。
由此可见,古代文献中关于慢性肾衰竭的论述虽然简略但却十分详尽,这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至清代,随着临床实践经验不断积累和医学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对于慢性肾衰竭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如王清任认为本病是由湿浊、瘀血、水饮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成;唐容川则将其归为“水肿”范畴。
现代中医学者经过深入研究与探讨后,逐步统一了对该疾病的认识,并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1997 年,《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的出版,使得古代医家对于现代病情的描述得以统一,并将其命名为“肾衰”,以便更好地反映当代病情的特征。
慢性肾衰竭中医治疗概述
得共识。本虚包括 阴、 气 、 、 阳、 血 五脏六腑 的虚损 , 实则有外 浊化 热加 黄柏 、 连。二 为肝 。 亏 , 阳上 亢 , 浊瘀毒 蕴 标 黄 肾阴 肝 湿
邪、 水湿 、 湿热 、 瘀血 、 风动、 蕴痰寒化或热化 等诸 种变化 。本病 阻。临床采用 肾衰 乙方 , 滋阴清热 , 平肝潜 阳兼解毒化瘀 、 泄浊 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 持续进 展 的结 果 。在气 、 阴、 血、 阳俱虚 , 利湿 ; 药用 : 知母 、 黄柏 、 钩藤 、 白蒺 藜 、 生大黄 、 王不 留行子 、 土 五脏衰竭的同时 , 各种 因素造成水湿浊 阴内聚 、 瘀血 内停 , 以 茯苓 、 然 徐长卿、 制半夏 、 陈皮 , 阴亏 明显加生 地 、 枸杞 子 , 重舌 湿 正虚为本 , 邪实为标 J 中五脏 以脾 、 1。其 肾衰败为著 , 肾阳气 苔腻加制茅术 , 脾 皮肤 瘙痒加 苦参 、 白鲜 皮 , 血衄 加 白茅 根 、 土大 虚损 , 三焦气化 障碍 , 五谷 精微 生化气 、 、 、 血 津 液不 足 , 津液输 黄 。土茯苓性味甘淡 , , 平 功用解毒 、 除湿 , 肾脏病常用药 , 是 但 布不利 , 膏脂化生运 转失 常 , 壅滞血 脉 , 久不 去。蕴积 于 内, 有报道指 出它对 肾脏有损 害作用 , 经 故临床中对 肾脏 已经萎缩者 或为湿热 , 或为瘀血或为痰饮 。这些潴 留体 内难 以排 出之物统 应慎用 , 以免引起肾功能损害的进一步加重 。厉善 陆等【 6将慢 6 ] 称为浊毒 。浊毒既是慢性 肾衰 竭的病 理产物 , 又是 致病 因素 。 性 肾衰竭分 为三 型辨证治疗 : 一为脾肾 阳虚 、 寒湿 内蕴 型 , 经验 王少华等 J 为本病 病 因 为先天 不 足 , 受 外邪 ; 位 在脾 、 药用 附子、 认 感 病 干姜 、 牵牛 、 生大黄、 白术 、 炒 吴茱萸 、 泽泻等 ; 二是肝
慢性肾病的中医治疗及保养
正虚与 邪实并存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蛋白质、糖类、脂肪和维生素的代谢紊乱 消化系统症状 心血管系统 呼吸系统症状 血液系统表现 骨骼病变 神经肌肉系统症状 内分泌功能紊乱
三、慢性肾衰的临床表现
四、慢性肾衰竭的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和阴阳气血的平衡,有明显的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滋养肝肾
六味地黄丸合 二至丸加减
益气养阴
阴阳双补
济生肾气丸加减
参芪地黄汤加减
正 虚 诸 证
健脾补肾
脾肾气 (阳)虚
1.辨证使用汤剂
辨证使用中药
肝肾阴虚 肝风内动
脾肾虚衰 水瘀互结
肾病及心 邪陷心包
滋补肝肾 平息肝风
六味地黄丸合 羚角钩藤汤加减
豁痰降浊 辛温开窍
温阳利水 通络散瘀
辨证使用中药注射剂 肾康注射液 丹参注射液: 黄芪注射液: 银杏达莫注射液 参附注射液:
中医辩证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其他中医治法
穴位敷贴疗法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将药物敷贴在体表的特定部位,通过对穴位、经络、脏腑的刺激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应症:治疗慢性肾病阳虚证。 效 果:温阳补肾,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
揉按丹田
Thanks For Watching.
谢谢大家!
情绪影响药效
愉快乐观的情绪能提高机体的抗病功能。 相反,若病人有忧虑、悲哀、恐惧、郁闷、愤怒等不良情绪,都可作为心理因素使病人产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小板聚集、血液黏滞性升高。治疗用药中病人情绪不良,是会影响药效的。
俗话说:“三分靠医,七分靠养” 自我调节,保持乐观情绪非常重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慢性肾病常久治不愈,预后欠佳,病人常有焦虑、内疚、沮丧等表现,异常的心理常影响病情。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发布时间:2022-10-18T07:44:26.28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3期作者:蒋文颖[导读] 据我国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肾衰竭患者发病率,确诊率逐年上升。
慢性肾衰竭实质上是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使得肾脏功能明显萎缩,蒋文颖湖州市吴兴区月河飞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湖州313000据我国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肾衰竭患者发病率,确诊率逐年上升。
慢性肾衰竭实质上是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使得肾脏功能明显萎缩,最终发展成末期的肾脏疾病。
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易出现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的现象,严重者则会出现各器官受累,该病严重影响到了患者正常的生活,甚至威胁着患者生命。
临床上治疗慢性肾衰竭,主要采用西药方法进行医治,西药虽然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病体表征,但并不能从根本上革除病灶。
近些年,伴随着中医药的快速发展,技术不断完善,疗效可靠的特点已将中医治疗手段广泛运用到临床当中。
本文将对慢性肾衰竭的病因机制,治则治法以及临床治疗等角度进行科普。
1 病因机制慢性肾衰竭的主要临床变现为腹胀、恶心、呕吐等,慢性肾衰竭患者肾脏功能逐渐变差,出现水和毒素在体内蓄积的情况。
水在体内蓄积容易导致病人出现水肿,可以是下肢和内脏的水肿,最常见的是胃肠道水肿,引起胃肠道蠕动减慢,食物在胃肠道内蓄积,导致病人出现腹胀、不欲食的情况。
近现代有名的中医学家普遍认为,本虚标识是慢性肾衰竭的基本病机,本虚是脾肾亏虚为主,标识则是湿邪瘀血为主。
张崇礼曾说,慢性肾衰竭患者体内脾肾亏虚,在外邪入侵治疗不当的作用下,水湿浊毒,毒物内停导致肾衰竭。
2 治则治法2.1 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中医治疗前,首先应该明确患者病情,再进行细化辩证分析,使辨病与辨证高度结合。
王波等学者认为,疾病的本质是病候的变动。
即使有些疾病,病候有相似之处,但仍然要严肃的对待病侯。
根据肾衰竭的临床表征,中医将其列为水肿的范畴,这非常有利于观察患者的病情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医治 疗 慢 性 肾衰 竭
罗 淑 芳
( 邯郸市第一医院肾内科 , 河北 邯 郸 ,5 0 2 060 )
【 摘 要 】 通过查 阅古今文献 , 结合临床实践 , 中医治疗慢性 肾衰竭 的临床思维进行探讨 。认为在对慢性 肾衰竭 的诊治过程 中, 对 采
用科学的临床思 维方法 ,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指出在 『床诊治慢性 肾衰竭过程 中, 1 廿 临 应用整体思维 、 动态思维 、 辨病与辨证结合和大方 、 复法治疗的l床 思维方法 , 临 对该病进行综合治疗 , 中药在临床更好地发挥疗效。 使
不佳 。 追其原因 , 大多是药物剂量不足所致 。 所以 , 药物剂量
一
定要足 。 四, 第 大胆选用峻烈药。 选用迅猛的峻烈方药 , 可
达到攻坚补虚 的目的,但此类 药必须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
施用 , 且不可久服 , 以免再伤脾 肾之气 , 促使病情恶化。
在临床诊治慢性。 肾衰竭过程 中,采用科学 的临床思维
[ t振 岗, 2 1 徐军建 , 耿荣安 , . 湿降浊解毒汤治疗慢性。 等化 肾功能衰 竭 4 例f. 0 52 (2 : 8 — 2 0 0 J 20 ,6 1 ) 2 9 19 . ] 1 [ 姚源璋 , 昌兴. 3 ] 片 慢性 肾功 能衰竭辨证规律探讨 . 中国中医药 信息杂 志 , ( )7 1 4 :1 0
【] 4董元平 , 孙鲁英 , 李媛媛 , 补 肾消广微 等. 宁 慢性’ 力 % 肾]胄 衰竭6 O
有关外 , 还与高血压病 高血脂 、 高血糖等疾病有关。 如果能 有效地控制这些不 利因素的影响 ,慢性肾衰竭 的进程可得
到有效缓解。
4 大方 、 复法 治 疗
例临床 ;中国中药杂志, 0, ( '8 20 观雳口 l 2 7 2 )5~6. 0 3 3. 2
液动力学 改变 、 肾小管高代谢及小管间质损害、 脂质代谢紊
乱、 血管紧张素 Ⅱ的变化等 因素有关。因此 , 合现代药理 结 研究 , 可选 用具有改变 肾小球血液 动力 、 肾间质纤维 化 、 抗 调节脂质代谢 的中药 , 如大黄 、 三七 、 黄芪、 生地 、 党参 、 冬虫 夏草、 当归等药物。 辨慢性 肾衰竭 的迁延不愈和恶化 , 与劳累 、 除 饮食不节
21年 9 00 月下 第 2 卷 第 1 期 8
S p e e 2 0 Vo . e tmb r 01 1 2 No 1 .8
中 围中医药咨讯
J un l f iaT a t n l ieeMe iieIfr t n o ra n rdio a n s dcn nomai o Ch i Ch o ・ 31 ・
[ 甄桃英. 5 ] 肾衰合剂治疗慢性 肾功能衰竭 30 J 5 例【 . J
治疗慢性肾衰 竭时 , 提倡用 大方 、 复法治疗 。这是 由慢
肾功能损害 ,某些原发病病变活动时均可 引起或加重 肾功 能衰竭。 因此 , 对狼疮性 肾炎 、 恶性高血压病 、 止痛药肾病等
的原发病的治疗是非常有价值的。只有采用整体思维的方
大方主要用于此类重病证 。在应用大方 治病 时应遵循 以下原则 : 一 , 第 辨证准确 。 辨证是论治的依据 和基础 , 论治
热交错证候 , 由于患 者处 于不同阶段 , 表现出的正虚 、 实 邪 有所不 同, 正虚又有脾虚 、 肾虚之别 , 有夹有水毒 、 湿热 、 血 瘀等邪实。所以 , 临证采 用动态思维方法 , 根据患者的病情 的动态变化 , 动态调整治疗原则 。 3 辨病与辨证 结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治疗或延缓慢性 肾衰竭 中尤为重 要。 现代医学认 为 , 慢性 肾衰竭 恶化 的主要原因与肾小球血
自然 、 社会 和环境 的关系 。 慢性肾衰竭是 多种 由于原发性或继发性 肾脏疾患所致
解毒活血。 遣方用药时既要考虑扶 正祛邪并用 , 又要考虑药 物的 四气五味 、 浮沉 , 升降 还要考虑患者 的体 质差 异 、 气候
环境等 因素 , 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要处理上述各种矛盾 , 只有用大方 、 复法治疗 。
是辨证的结果 , 如果辨证不准确 , 只能加重或恶化病情 。第 二, 组方严谨 、 配伍合理 。 组方严谨是非常重要 的, 务使每味
法, 对本病施以整体调控 的治疗方法 , 针对患者的整体进行
调整治疗 , 使之阴阳平衡 , 才能药到病除 。
2 动 态 思维
药都发挥其专 长特效 , 直达病所 ; 药物的合理配伍既可最大
限度地发挥药效 , 又可制约其毒副作用 。第 , 药物剂量要 足。 临床 时常遇到这样 的情况 : 辨证准确 , 选方合适 , 而疗效
各种慢性 肾脏病到了晚期 ,慢性 肾衰竭导致机体正气
不足, 即正虚 ; 另一方面由于正虚而致水毒 、 湿热 、 血瘀等邪
实,
方法 , 用理论 正确地解释疾病现象之 间的联系 , 探索疾病规 律; 同时对 临床 资料进行分析 、 合 、 纳 、 综 归 比较 和推 理 , 往
往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章念伟 , 翠萍 , 杨 周学萍. 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思路 刍议【_ J J
新 中 医 ,0 73 ( )4 5 2 0 ,9 1 :— .
候。 临证时当攻补兼施 、 正邪两顾 , 既要补脾肾又要泻湿浊 、
会是不可分割 的统一体。慢性 肾衰竭是多种 由于原发性 或 继发性 肾脏疾患所致肾功 能损 害, 肾脏功能发生障碍 , 使 引
起 一系列症状和代谢 紊乱 , 形成慢性 肾衰竭 。因此 , 慢性 肾
衰竭 的诊治也必须从 整体 出发 , 重视整体与局部关系 、 人与
【 关键词】 中医; 慢性 肾衰竭 ; 整体思维 ; 动态思维
1 整体 思维
性 肾衰竭 的病机 、 证候特点 、 证候演化规律所决定 的。慢性
中医学整体观念认为人体 是一个整体 ,人与 自然和社
肾衰竭病本在。 日久涉及五脏 , 肾, 病机 复杂 。正虚 以脾 肾两 虚为本 , 但各脏 阴、 气 、 的虚损 程度又不 同; 阳、 血 邪实又涉 及湿浊 、 瘀血 、 湿热等诸多因素 , 呈现虚实夹杂 、 寒热互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