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古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今天是过去的延伸,也是未来的起点。无实力无以言尊严,不变革无以图自强。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五十多年来所进行的持续不断的社会变革,已经使中国和中国人具有了崭新的面貌,并将在开拓和创新中成为真正的巨人。
清华校长梅贻琦曾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满江红·西南联大校歌
词:罗庸曲:张清常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西南联大校歌的词作者罗庸,字膺中,1900年生于江苏江都,1917年入北大文科国学门,毕业后入研究院。1926年在教育部任职,兼任北大讲师。1927年初赴日本,在东京大学讲学。当年秋,应鲁迅之邀去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31年任浙江大学教授,1932年起,回北大任教,在国文系讲授《诗经》、《楚辞》、《论语》、《孟子》等课程。来联大后,讲授《中国文学史》、《诗经》、《楚辞》等课程,后曾代理中文系主任。曲作者张清常是贵州安顺人,1915年生,1934年毕业于北师大国文系,1937年毕业于清华研究院。他本是搞语言学的,但又酷爱音乐,曾参加指导过许多音乐活动。1938年任浙江大学讲师时,曾为马一浮作词的浙江大学校歌谱曲。1940年调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任讲师,1942年任副教授。到联大后,他组织和指挥了多次大型歌咏会和演奏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合并而成的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西迁昆明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开学。1938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呈报校歌校训的训令称:“音乐一科,为陶冶青年儿童身心之主要科目,自古列为六艺之一。现在各级学校教授音乐,取材虽未尽趋一致,但多自编校歌,以代表各该校之特点,而于新生入学之始,则教之歌咏,以启发爱校之心,影响至为重大。兹为考察起见,各级学校应将所编校歌,呈送本部,以备查核。”10月6日,西南联大第89次常委会决定成立编制校歌校训委员会,聘请冯友兰、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闻一多为委员,冯友兰为主席,并立即进行征集工作。11月
24日,校歌校训委员会向常委会报告,拟校训为“刚健笃实”四字,校歌词谱也已制成。常委会通过了校训,正式通过的校训是“刚毅坚卓”,但没有通过校歌。向常委会呈报的这份校歌词没有作者姓名。报告是冯友兰写的,这首歌词也是他抄写的。歌词没有通过,还须继续征集。 1938年12月,在广西宜山浙江大学任教的张清常接到了朱自清的信,嘱他为联大校歌谱曲,并附来歌词两份。一份是罗庸的《满江红》,另一份题名冯友兰,是新诗体:两山苍苍,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同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张清常接到这两份歌词后,反复吟诵,再三考虑、比较,认为罗庸的《满江红》上阙悲愤,下阙雄壮,是一首好词,适合于作校歌,于是便把这首歌词谱成了男女声四部合唱曲,用每页12行的大五线谱纸写成。此件写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罗庸词张清常曲。” 曲谱寄给联大后,张清常又乘兴写了《敬献西南联合大学》第一乐章,引子8小节之后,便是校歌男女声四部合唱。
1939年6月30日,联大校歌校训委员会向常委会送呈、由常委会通过的校歌歌词和曲谱便是这一个,西南联大很快便印发教唱。1940年,张清常调到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任教,又亲自教唱。后来,冯友兰又写了个《引子》:“八年辛苦备尝,喜日月重光,愿同心同德而歌唱。”这当是抗战胜利后的事了。
注:关于改动,“一成三户”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