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曾祺《受戒》
受戒读后感10篇
《受戒读后感》受戒读后感(1):《受戒》篇幅不长,却写得十分有画面感。
我读着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故事性很强。
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场面描述,没有华丽的辞藻,仅是白描的笔触却也写得生动。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饱满,是完整的人。
比如写明子受戒时,有一个山东和尚受戒烧戒疤太疼,山东和尚骂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烧了!简直就是村野俗夫!这和尚的反应让人觉得十分的真实,直爽的山东汉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虽写的是和尚,却不是超脱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斋念佛,不食人间烟火。
和尚也在那个世外桃源过得潇洒,能够自给自足,靠着自我的本事获得吃穿,那里的和尚能够偶尔吃肉,甚至能够娶妻。
还有小英子家房子独村独落,有田没有全拿来种粮食,而是有半亩种了小英子喜欢的荸荠。
这种有些理想化的社会生活,在当时就应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间的感情纯纯的。
从开始到结尾,两人之间的关系总有些微妙。
开头埋了伏笔,将两人从空间上拉近,到之后两人之间不断的交集。
似乎只是孩子间,玩伴间的情谊,没有明确的错综复杂的感情,一向简简单单,似水长流,一点一点渗透到故事中,一种朦胧的感情,直到最后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高潮。
最后,文章用一个省略号结尾,受戒读后感(2):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
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感情。
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情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文章发表之前,有人问汪曾祺: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汪曾祺说:我要写,必须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
写成后,汪曾祺宣布: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这些话,我们都能够把它看做是汪曾祺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也是作家透过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受戒。
一、诗意和谐的生活空间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明海和小英子,实际上作者追求和张扬的就应是种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
受戒读后感
受戒读后感
《受戒》是汪曾祺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荸荠庵的小和尚明海和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恋情故事。
作品通过简单朴实的语言,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纯净。
读完《受戒》,我深感作者对乡土风情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敏锐洞察。
故事中的小和尚明海与小英子,在彼此的纯真与清净中找到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这种简单而真挚的情感,是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给我们的重要信息。
我认为,《受戒》的优点在于它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纯净与美好。
同时,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也十分深刻,即: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情感是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复杂。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中,许多人忽视了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情感。
《受戒》中所呈现的纯真、清澈、质朴的人性美,无疑是对我们这个浮躁社会的提醒。
通过对《受戒》的阅读,我认识到生活中的美好往往藏于那些看似平
凡而简单的情感之中。
无论在哪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善良都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价值。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美好的情感,努力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发光发热。
综上所述,《受戒》是一部富有哲理的作品,它不仅揭示了人性的美好,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自我和社会的独特视角。
通过深入理解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理解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最新15篇】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最新1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读后感、观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受戒汪曾祺读后感【最新15篇】受戒汪曾祺读后感篇1最近读了一篇短篇小说,是名家大作汪曾祺的《受戒》。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1《受戒》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口有余香。
总体来说,无论文笔还是故事都写得很美,有点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感觉。
小说里世界仿佛梦里桃源,只是里面人并非为了避世,而是本来就生长在那里,俗世中人有的他们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采用的是回忆式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开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
”颇为神似。
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创作此篇时是否受到了这位法国文豪的启发。
如果是,那么此作可以说既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又有西方意识流的不拘一格,堪称是一篇中西合璧的文学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乡管“出家”叫“当和尚”,感觉就像我们今天去“当老师”、“当记者”、“当编辑”似的。
只是一种可以赚钱的职业,并没有太多神圣的味道。
而且明海出家是早就计划好了的,因为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
于是在他七岁那年,家里人便决定让他当和尚。
当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关系。
文中说道:“当和尚有很多好处。
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
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
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
”换做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包吃包住,收入不菲,工作不累。
”这样好的工作,就连明海自己也觉得在情在理。
这是小说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受戒”的缘起。
到了小说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场了,文章写道:“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
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
《受戒》读后感(精彩9篇)
《受戒》读后感(精彩9篇)《受戒》读后感篇一小说的标题叫《受戒》,开头的第一句话是"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读者一开始就会以为这是一篇写佛门生活的作品,它也确实描述的是出家人的故事,只是读着读着,你会渐渐觉得小说中的人与事虽然未离佛门,但作者真正要表现的东西却与佛的本意相去甚远,读者感受到的并非佛寺的森严和佛徒生活的单调与清冷,而是与之相反的浓郁的世俗生活的情致与意趣,人们实在看不出作为小说主人公的明海在这里到底受了什么戒,反倒是他和他的老小伙伴们在这里尽情享受着日常世俗日子的温馨与快乐,。
并不是说作者有意要作一篇"借佛反佛"的小说,也许作者的倾向远没有这样的激烈,这正如作者对佛门清规的笃信也并不激烈一样。
小说也写了凡人得以出家的条件、佛门弟子日常必备的功课以及明海最后也终于要到善因寺去烧头上的戒疤,看得出作者描写这些,同样是饶有趣味,一点没有轻蔑和亵渎的神情,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虽然表面上也涉及到这些佛门的"程式",但并没有探究这些"程式"本身的意义,也没有通过人物在"程式"中的感悟来实现小说创作的真正意图,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要表现的是人性的天然和率真,而上述"程式"就成了必要的反衬和烘托,又由于作者表达其心仪的人生境界的温和与朴讷,因此读者并不感到"程式"的存在与日常生活的对立和紧张,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读者在这种世俗生活画面中感受和体味到的只是日常生活的诗情与温馨,佛门的戒律倘若并不妨碍这种诗情与温馨,有与无其实也都无所谓。
这里的人选择出家本身就带有世俗的色彩,小说中甚至把出和尚和出织席子的、出画匠和出whore相提并论,完全是谋生意义上的职业选择,根本没有任何宗教皈依的含义。
与其他职业相比,当和尚的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二是可以攒钱。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3篇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3篇《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
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下面是汪曾祺《受戒》读后感3篇,请参考!【篇一:《受戒》读后感】这是一个关于爱与美的故事,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孔子眼中的大同世界,是唐玄奘心中的极乐世界。
那是一片理想的乐土,确切的说,这是一个原始的乌托邦,在庵赵庄人们的心中,和尚和种地,织席,箍桶,画画等行当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与世道的艰辛,人生的苦涩都无关。
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亩亩良田,一座座青山,一个个人家,而不是险恶的人心,利益熏心的村民。
这儿有一座小小的寺庙,和尚不用受清规戒律,可以喝酒吃肉,可以娶妻生子,活似神仙。
仿佛到现在,我还能看到舟山的英子和明子,听见山间英子优美的歌声。
村民之间相处融洽,而不是如今的近邻不识;人们互相帮助,而不是如今的冷眼旁观别人的悲惨;人们之间无私奉献,而不是如今的追名逐利。
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久违的人性之美,陌生的人性光辉。
《受戒》并不是倾诉和尚苦行的载体,也不是道明受戒苦旅的读本。
明海已经出家四年了,使我不禁以为这呗世人推崇的名篇不过是和尚枯乏生活的絮絮念叨。
我怀着闲读的心情往下看,不知不觉被其中的字眼所吸引。
恬静闲适的村庄,朴实憨厚的村民,美丽纯朴的英子,助人为乐的明子,构成了一幅最为和谐的景图。
纵观整部作品,汪曾祺有他独到的视角,还有那清新的笔触。
读着读着,仿佛有《边城》的味道,一副清新隽永的风景画里有的是快乐善良的人民,美不胜收淡雅古朴的山水,但与沈从文截然不同的是,一个是用带有点点悲伤的结尾结束勾勒,而另外一个则是一种明快的语调告诉给我们美好的结局。
但两者多多少少还是都拥有一些神秘的色彩,让人意犹未尽,不想拔出,就像我在品味一个脱离尘世烟火的人们都未曾见过的美食,吃过一口,还会惦记第二口,但是每一口却还有与上一次不同的味道,我想,这样的作品才是大家的作品。
受戒读后感汇集七篇
受戒读后感汇集七篇编辑为您准备了一本“受戒读后感”供您参考,阅读了作品后,我们能感觉到自己的想法在和作者进行交流。
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有关作品的读后感内容有哪些呢?来来来有需要的朋友快来看看!受戒读后感(篇1)《受戒》三读内容怡:读完戒律全文后有一次,我在《受戒》不止一次去过桃花园。
似乎我来到了一个原始的乌托邦,一个宁静美丽的桃园,并爱上了它肆无忌惮!这是一个理想的天堂。
确切地说,这是一个原始的乌托邦。
在赵庄寺的人们心目中,僧侣与农耕、编织席子、打圈、绘画等行业并无区别。
他们都是自由和平等的专业人员,独立与世界的苦难和生命的苦难。
比如小营子一家和赵达波都是这方面的高手。
他不仅脾气好,而且像榆树一样强壮。
赵大妈身体也出奇的好。
她不仅在家乡做美味佳肴,而且还减少了演员为家庭娶女儿的稀罕事。
这两个宝贝女儿甚至更漂亮。
英国儿子很安静。
他已经有家人了。
英国儿子很活泼,整天笑个不停。
他看起来像只喜鹊。
从家庭的日子里,可以看出赵庄庙里众多生物的不同。
在这样一个田园诗般的梦境中,我们的小英雄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和他的叔叔在和尚渡轮上遇见了小英子。
慢慢地,他们成了好朋友。
子明经常去小英子的家。
就这样,他们暗淡的初恋悄然萌芽。
他们一起编织、画花和刺绣。
“他们一起播种,放牧,收割水稻,观察打谷场,尤其是当他们挖完菱角回家的时候,”她带着一篮子菱角回去了,在柔软的山脊上留下了一条小路。
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
五个小脚趾,平底,细鞋跟,部分缺拱。
明海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
他感到发痒。
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搅乱了小和尚的心。
多美的描述啊。
它描绘了男孩和女孩第一次恋爱时的心态。
它优雅自然。
最后,他们一起进城,一个去殷珊寺接受警告,另一个去给家里买东西。
他们一起乘小船回去了。
最后,小子明的心被压了出来:希望小英子成为他的妻子。
领受戒律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感到如此的平静和美丽,人们不会盲目地、无缝地与环境融合,从而产生无限的想象。
受戒读后感范文5篇
受戒读后感范文5篇《受戒》外表上的主人公是明海和小英子,实际上作者追求和张扬的就应是种“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
接下来为大家了5篇受戒读后感,欢送大家阅读!对于写作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输入。
很多写作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于是大量阅读输入。
市面上的图书种类太多,往往让人迷乱了双眼。
写作者最应该读的书是那名著。
它们经过了时间的洗礼,留下的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最近在读汪曾祺先生的《受戒》,以我一个小写作者的身份,不敢妄自评价。
但作为写作小白,我们能在这本书中学到很多东西。
我手上的《受戒》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除了名篇《受戒》、《大淖记事》,还收录了汪先生改写的《聊斋新义》,读起来更增添了很多趣味。
下面来看一下,作为普通的写作者,我们能在这本书中学到什么呢? 一写作内容小生活普通写作者最发愁的事儿,就是没有东西可写。
今天好不容易写出一篇,可能三五天之后才能再写出一篇,更有甚者,写了一篇之后就开始长久的沉默。
新手写作者需要大量的练笔,而写作素材成了大家发愁的重点。
我们常说,写作素材生活,但很多写作者认为自己写不出高大上的东西,主要是因为经历有限生活狭窄所致。
我们要改变的就是这一认识。
汪曾祺老先生的这部小说集中,写的主要是生活中的小事。
比方名篇《受戒》,主要讲了明海小和尚为何出家,在庙上怎样生活,和小英子朦朦胧胧的情感。
《詹大胖子》就是写了一个学校看门人的故事,《王四海的黄昏》讲了行走江湖打把势卖艺的王四海的一段经历。
汪曾祺先生笔下的这些人物,没有很高的身份,没有做过惊天大事,他们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但他们的故事让我读得津津有味。
故事生活,写作素材也生活,如果我们耐心地观察生活,体味生活,还会发愁没有素材可写吗?二文章构造精妙,让人意犹未尽。
有了写作素材,我们就随手的记录生活,把它写成流水账肯定不行。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精妙的构造才会让读者念念不忘。
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集中,有一篇名为《陈小手》的文章,至今让我唏嘘不已。
受戒读后感简短(优秀8篇)
受戒读后感简短(优秀8篇)受戒读后感简短篇1《受戒》是一篇写佛门生活的作品,文中的荸荠庵纪事,以平常人的角度写几个和尚,甚至是以轻喜剧的姿态闯入读者的视线,为故事的顺利展开垫定了基调:作者是用人的天性看世界,用人的感觉来说生活,现实和传统中的宗教戒律和游戏规则是完全不适用的。
我们看到的就是生灵活现的人和人们,只不过没有尔虞我诈的心计,没有追名逐利的欲望,没有太多的琐碎和市侩,怎样是最透明的它就是怎样。
这种全新的意境已经足够让人心怡神往了,那男女主人公更是集中了这种并不是说作者有意要作一篇“借佛反佛”的小说,也许作者的倾向远没有这样的激烈,这正如作者对佛门清规的笃信也并不激烈一样。
荸荠庵里的僧侣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没有一般佛门寺庙里清规的羁绊。
这里的和尚只要会一点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黄忏之类,从此就可以吃现成饭,可以赚钱,可以还俗,可以娶亲,还可以买田置地,过优哉游哉的神仙日子。
庵里的老师傅终日枯坐念佛,不问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
大师父仁山是“当家的”,管着经账,租账,债账三本帐簿,平日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黄色的圆肚皮,光脚踢踏着拖鞋;其他两位师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
最让人诧异的是他们吃肉从不瞒人,甚至过年的时候就在大殿上杀猪,这里的和尚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祥乐时光,这哪里是一个“佛门净土”,分明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
受戒读后感简短篇2《受戒》篇幅不长,却写得十分有画面感。
我读着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故事性很强。
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场面描述,没有华丽的辞藻,仅是白描的笔触却也写得生动。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饱满,是完整的人。
比如写明子受戒时,有一个山东和尚受戒烧戒疤太疼,山东和尚骂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烧了!”简直就是村野俗夫!这和尚的反应让人觉得十分的真实,直爽的山东汉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受戒》读后感汪曾祺的佛门故事与人性温暖
《受戒》读后感汪曾祺的佛门故事与人性温暖《〈受戒〉读后感汪曾祺的佛门故事与人性温暖》读汪曾祺先生的《受戒》,就像在一个慵懒的午后,躺在摇椅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听着一位亲切的长辈娓娓道来一段充满烟火气的故事。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有的只是那如水般流淌的文字,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人性温暖。
《受戒》讲述了一个小和尚明海和农家女小英子之间纯真朦胧的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诗意的水乡,那里的人们生活简单而快乐。
明海因为家里穷,被送到荸荠庵当和尚,但他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出家而变得枯燥乏味。
相反,他在庵里结识了一群有趣的人,庵里的和尚们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严守清规戒律,他们吃肉、打牌,过着世俗而又自在的生活。
明海和小英子的相遇是那么的自然而然。
小英子家就在荸荠庵附近,她活泼机灵,总是带着一脸灿烂的笑容。
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劳动,感情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萌芽。
汪曾祺先生把他们之间的互动描写得细腻而生动,让我仿佛能看到小英子在田埂上奔跑的身影,听到她清脆的笑声,感受到明海内心的那份悸动。
记得有一次,小英子挎着一篮子荸荠去找明海。
她穿着一件碎花布衫,辫子在脑后甩来甩去。
明海正在庵里念经,听到小英子的声音,心里一阵欢喜,却又不敢表现得太明显。
小英子走进来,把篮子往地上一放,说:“明海,我给你带荸荠来了!”那声音清脆得像黄鹂鸟在唱歌。
明海看着她,眼睛里闪着光,嘴里却说:“你怎么来了?”小英子一撇嘴:“哼,不欢迎我啊?”说着就拿起一个荸荠,在衣服上蹭了蹭,递给明海:“尝尝,可甜了!”明海接过荸荠,咬了一口,甜甜的汁水在嘴里蔓延开来,就像他此刻心里的滋味。
他们一起去挖荸荠,小英子弯着腰,小手在泥里摸索着。
不一会儿,就挖到了一大把。
她把荸荠往篮子里一扔,抬起头来,额头上沾了一点泥巴。
明海看着她,忍不住笑了。
小英子瞪了他一眼:“笑什么笑!”然后用手抹了一把脸,这下可好,脸上更花了。
明海笑得更厉害了,小英子气得追着他打。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10篇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10篇《受戒》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受戒》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点击获取更多“读后感”相关内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600字精选10篇★关于《昆虫记》读后感500字7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800字7篇★《长征》读后感心得体会优秀范文10篇★关于《朝花夕拾》读后感7篇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篇1文章开篇就用缓慢的文笔描述了一个独特的世外桃源,与其说独特更不如说荒诞。
庵赵庄的人们太宽容了,在他们心中,和尚就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像是郎中,书生,当铺,商人之类的职业,没有区别。
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还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赌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规还是和尚吗?——这样光怪陆离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涩全然无关,完全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观念。
再说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
由此村庄独特的幸福生活可见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笔描述了这样一个地方,没有苦涩,没有勾心斗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欲望的世外桃源。
荸荠庵里,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
然而却没有人指责,这一切的荒诞在村庄里是如此和谐。
我并不赞同网络上大部分人所说,这是对人性最原始的复苏的赞美。
更有甚者,说这是对人类原始的爱的赞扬。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篇27岁,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慒懂的认识和向往的年龄,难怪,只在看到一个小女孩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了。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汪曾祺受戒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受戒读后感(精选2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佛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
佛,从人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赵庄”的村子里。
这里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像桃花源般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有一荸荠庵,是住和尚的地方。
佛家讲,凡是皈依我佛的人都应受持清规戒律,但这点在荸荠庵这里仿佛没有怎么体现,这里的和尚一点都不像和尚。
不做早课不做晚课,不解佛经不讲禅语,抽烟娶老婆,和平常人一样打牌杀猪吃肉,唯一的不同就是在杀猪之前要念经超度一番:一切胎生、卵生、息生,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来世,皆当欢喜,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汪曾祺笔下的乡村世界,一个理想中的世界。
没有疫病灾害,只有风调雨顺。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自然中带着里分随性,温馨又恬静。
从不在乎这个桃花源之外的世俗观念,和尚又怎么样?和尚也可以吃肉,反正没有人来口诛笔伐,清规戒律是什么,只要自己过得欢喜就好。
所有人都在这样自由随性和谐的氛围中生活。
故事的主人公明海在荸荠庵做和尚。
平时念念经,扫扫地,庵里不忙的时候就去隔壁找自己的青梅竹马小英子。
小英子活泼可爱,聪明机灵,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捣捣乱,聊聊天,或者在田里除草干活……时光荏苒,无形中,年岁渐长的他们被佛家讲的“因缘”紧密联系在一起。
明海到了去县里的善因寺受戒的年纪。
受戒就要烧戒疤,好端端的脑袋上烧十二个洞,疼不要紧,重要的是受戒之后如果想成为沙弥尾,当上方丈,就更应当受持吾佛清规,潜心悟佛,不可被凡俗之事缠身,更不可去沾染尘劫。
因为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修佛,要的是无忧亦无怖。
受戒完,小英子接明海回去。
在船上,她问了许多和受戒有关的问题,明海也一板一眼的回答。
《受戒》读后感高中作文
《受戒》读后感高中作文受戒读后感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此沉静,如此美好,人就会不自觉地与环境浑然一体,产生无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梦境,让我无限向往!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受戒》读后感900字读完汪曾祺的《受戒》,我的心竟有一丝颤抖,一些形象化的激动凸起在我的皮肤上,虽然我知道天气并不冷——那是内心的震动造成的。
“是有路的地方,我都要走遍。
”初见这样的豪言,我感动了,想到自己仅为刚刚迈出的一小步而沾沾自喜,却空抱着一腔愿望,便在心里暗暗责备自己的浅薄。
我不想将自己封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我知道自己的天地应该很大,也一定会很大,但立足于此,我却发现自己的双腿并不强壮,就算是心,也没有伟岸到可以俯视天下的地步。
那么,我的路在哪里呢?我的方向呢?我不知道,我没有明确的目标,虽然我渴望流浪的洒脱,但我也明白,自己并不会洒脱地自我放逐。
但是此时,我确是失去方向了。
故事临近结束,我又看到了“走遍没有路的地方”的言语,我在觉得自己悟性太低的同时,也体味到一丝禅机。
走遍有路的地方固然了不起,但那毕竟是是沿袭别人的老路,并不是在创造自己,而走没有路的地方,则完全是在走自己的路,并且用自己的手去打拼、去开创。
如果说,走别人的路是在图纸上加深一道划痕的话,那么,走自己的路便是增加一道划痕了,勿用赘言,后者才称得上是真正伟大的选择。
鲁迅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一直引以为箴言。
然而,一直以来,我想到的却只有别人是怎样开路的,而自己,只是在做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此时,我终于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然而我惶惑了,一直以来只会纵向切苹果的我,面对横向放置的苹果束手无策,即使我知道那里面一定有另一方天地。
《受戒》的故事中,本是仇敌的青年人和头陀共同开辟了“没有路的路”,即使青年人“很快似乎忘记身边有个头陀”,“正如头陀忘记身边有一个带剑的年轻人”,但是起码“丁丁的声音有了和应”。
受戒读后感
《受戒》读后感《受戒》是汪曾祺的一部短篇小说,以简洁、自然的文笔,描述了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故事。
读完这篇小说,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界中,感受到了人性的纯真与善良。
小说的背景设置在一个寺庙中,明海是一个小和尚,他的生活看似单调而清苦,但实际上却充满了快乐和自由。
他和邻居小英子之间的友谊和朦胧的爱情,让人感受到了青春的纯真和美好。
同时,寺庙里的和尚们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苦行僧,他们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会追求生活的美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
小说中的小和尚明海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虽然身处寺庙之中,却有着一颗自由而纯真的心灵。
“人生如梦,岁月无情。
”这句话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小说中的人物们都在经历着生活的变化和生命的轮回,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和善良。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每天都有新的变化。
”这句话强调了生活中不断变化的细节和情感。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
“人总要有点寄托才好。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有一些精神上的寄托来支撑我们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的小和尚明海正是因为对佛法的信仰和对自由的追求,才能够在寺庙中过上宁静的生活。
“人生有聚必有散。
”这句话表达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离别和重逢。
小说中的人物们最终都要面对分离和重逢的现实,但他们的友谊和爱情却永远留在彼此的心中。
“三宝殿里的泥菩萨,到人家去做法事就赚钱;我们烧香拜佛也为了求点福。
”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人们往往通过烧香拜佛来祈求幸福和平安,但是这种行为并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出家人讲究个‘缘’字。
”这句话表达了出家人的心态和生活方式。
他们相信因果报应和缘分天定,因此不会强求什么,而是顺其自然地生活。
汪曾祺的文笔非常细腻,他通过对人物心理、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同时,他还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世界中。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受戒》看标题感觉很神圣,第一感觉应该是讲一个和尚如何晋级的故事。
看完以后才发现,它原来讲的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和一个情窦初开的小伙子“相爱”的故事。
《受戒》这篇短篇小说的结构很简单,描写的故事也很简单。
每一个部分的开头都是独立的一行,开头总能起到启下的作用。
第一个部分,开头就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顺着“出家”,描写了明海是怎么出家的及出家的过程,之后就顺其自然地描写了和尚的庙宇生活。
明海出家的理由很简单,也很理所当然。
正如原文说的:“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
”一下子就把“和尚”两个字跟真正的出家拉开了距离。
明海的和尚老家是一种职业,或者说是一种手艺,和编席子、打棉花等其他手艺没什么区别。
明海家兄弟很多。
他在家里排行老四,土地不够,就把明海送出去当和尚。
很正常,连明海都觉得理所当然。
我突然想到了我家乡的”和尚”。
我家乡“当和尚”也算是一种手艺,甚至那“和尚”当的还不如明海他们。
明海他们“当和尚”至少是全职的,我家乡的那些“和尚”都是兼职的。
只有谁家死了人,叫他们来念经超度的时候,他们才会穿上和尚服,看起来像个和尚。
平时跟正常人没什么两样,一样的娶妻生子,一样的干农活,没有一丝丝神圣与庄严的味道。
在我们家乡,“当和尚”这个职业是很赚钱的。
汪曾祺在谈到和尚的寺庙生活时,并没有想象中的烟雾缭绕、神秘莫测、庄严肃穆。
他把所有的僧侣都写得非常世俗。
菩提寺有六个人。
一个老和尚带着三个大和尚,一个和尚的老婆和一个小和尚。
他们都有自己世俗的一面,也不像真正的和尚,而像一个普通家庭里的普通人。
老前辈叫普照,一个枯井无波的老和尚。
但却说“他是吃斋的,过年时除外。
”一个资深的和尚是“吃斋的”不是很正常吗?偏要强调,过年的时间他不吃斋。
这和尚当的就颇有我家乡的和尚的味道了。
大师父仁山,也就是明海的舅舅,他其实是庙里的方丈,可说他不叫方丈,叫“当家的”,感觉像土匪的头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汪曾祺《受戒》两个人像红杏一样闹———读汪曾祺《受戒》毕飞宇文汇报2016-07-02第8版《受戒》很著名,是汪曾祺先生标志性的作品,简单,明了,平白如话,十分好读。
小说写的是什么呢?自由恋爱。
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爱上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小伙子,明海和小英子,他们相爱了。
一、文人气的包浆《受戒》是一个恋爱的故事。
有趣的事情却来了,这个有趣首先是小说的结构。
《受戒》总共只有15页,分三个部分。
它的结构极其简单,可以说眉清目秀。
每一个部分的开头都是独立的一行,像眉毛:第一个部分,“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顺着“出家”,作者描写了神职人员的庙宇生活,篇幅是十五分之七,小一半;第二个部分,“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
”沿着“英子家”的这个方向,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农业文明里的乡村风俗,篇幅是十五分之六,差不多也是小一半;第三个部分,“小英子把明海接上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在水面上私订了终身,篇幅却只有十五分之二。
这样的结构比例非常有趣。
我敢说,换一个作者,选择这样的比例关系不一定敢,这样的结构很特殊。
就篇章的结构比例来说,最特殊的那个作家可不是汪曾祺,而是周作人。
关于周作人,我最为叹服的就是他的篇章。
从结构上说,周作人的许多作品在主体的部分都是“跑题”的,他的文章时常跑偏了。
眼见得就要文不对题了,都要坍塌了,他在结尾的部分来了小小的一“俏”,又拉了回来。
这不是静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很惊险,真是风流倜傥。
鲁迅的结构稳如磐石,纹丝不动。
可周作人呢?却是摇曳的,多姿的,像风中的芦苇。
鲁迅是战士,周作人是文人。
汪曾祺不是战士,汪曾祺也是个文人。
这一点非常重要。
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无法了解汪曾祺在八十年代初期为什么能够风靡文坛。
1980年,汪曾祺在《北京文学》的第十期上发表了《受戒》,所有的读者都吓了一大跳———小说哪有这么写的?什么东西吓了读者一大跳?是汪曾祺身上的包浆,汪氏语言所特有的包浆。
这个包浆就是士大夫气,就是文人气。
它悠远,淡定,优雅,暧昧。
那是时光的积淀,这太迷人了。
汪曾祺是活化石,1980年他还在写,他保住了香火———就这一条,汪先生就了不起。
是汪曾祺连接了中国的五四文化与新时期文学。
我说了,汪曾祺是文人,深得中国文化的精髓。
这样的文人和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有区别的,他讲究的是腔调和趣味,他有他芦苇一样的多姿性和风流态。
所以,我们看不到他的壮怀激烈、大义凛然,他平和、冲淡、日常,在美学的趣味上,这是有传承的,也就是中国美学里头极为重要的一个标准,那就是“雅”。
二、汪曾祺的风俗画在第二部分,汪曾祺是这样“起承转合”的:明子老是往小英子家里跑。
汪曾祺真的是一个不玩噱头的作家,不来玄的,就往明白里写。
这是好的文风,是作家自信的一种标志。
从明海“往小英子家跑”开始,汪曾祺的笔端离开了庙宇,来到了真正的世俗场景。
但是,对汪曾祺来说,这个世俗场景却是特定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风俗画”。
汪曾祺的“风俗画”给他带来了盛誉,他写得确实好,有滋有味,我们必须向汪先生致敬。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所谓的“汪味”,说到底就是诗意。
这个诗意也是特定的,也就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意境。
如果我们对中国的诗歌史比较了解的话,我们立即就可以看出来了,汪曾祺的背后站立着一个人,那个人就是陶渊明。
假如我们愿意,还可以把话题拉得再远一点,汪曾祺的背后其实还有人,那就是老庄,他受老庄的影响的确是很深的。
《受戒》的第二章到底写了什么?是小英子的一家的世俗生活。
它不是乌托邦。
它是“小国寡民”,是所谓的“净土”。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的大国在美学的趣味上反而向往“小国寡民”,这一点非常有意思。
《受戒》的故事背景汪曾祺没有交代,但是,背景其实是一个乱世。
我怎么知道的?在《受戒》的一开头汪曾祺自己就交代了,明海家的那一带有一个风俗,但凡有弟兄四个的家庭老四都要去做和尚。
为什么?老四养不活。
就这么一个细节,我说《受戒》的大背景是一个乱世就站得住脚。
然而,汪曾祺不是鲁迅,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一个文人,他感兴趣的是乱世之中“小国寡民”的精致人生。
安逸,富足,祥和。
可以说,在任何时候,“美”和“诗意”一直是汪曾祺的一个兴奋点。
他在意的是乱世之中的“天上人间”。
我来解开《受戒》的美学之谜吧:当汪曾祺描写“释”,也就是佛家弟子的时候,他是往下拉的,他是按照世俗来写的,七荤八素;可是,当汪曾祺果真去描绘世俗生活的时候,他又往上提了,他让世俗生活充满了仙气,飘飘欲仙的,他的精神与趣味在“道”。
李泽厚说中国人的精神是儒、道、释互补的,这个判断很有道理。
汪曾祺也是这样。
所以,汪曾祺写《受戒》,“1980年”既是一个写作日期,也是一个写作前提。
我常说,作家在什么时候生是重要的,作家在什么时候死也重要。
汪曾祺如果没有熬到改革开放,没有熬到新时期,他的价值远远没这么贵重。
现在,回到小说。
这一次我要说的是小说人物的出场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不好的作家,“你给我出来!”人物就出来了,小说人物会听你的;可是,如果你是一个好作家,小说人物在什么时候出场,这就要商量。
好,在第二章里头,汪曾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人物关系也极为简单。
除了小英子、小英子的爸爸、妈妈、姐姐这四个人以外,汪曾祺着力描写的那个人物是谁?是17岁的明子,那个即将受戒的小沙弥。
这是很有意思的。
小沙弥是怎么出来的呢?是小英子的姐姐需要画图样,这一来,小沙弥就被请出来了。
再回到第一章,也就是庙里头。
从理论上说,既然写的是庙里头,应该都是写和尚才是,但是,汪曾祺还写了别人。
谁?小英子。
这是必须的,小英子在小说的第一章里必须出现。
但问题是,第一章写的是庙宇,如何才能把小英子给“请”出来呢?这才是“写”小说的关键。
———让小英子来烧香?然后,让小英子和小沙弥眉来眼去的?可不可以?当然可以。
但是,那多么猥琐。
汪曾祺怎么可能猥琐呢。
我们来看看汪曾祺是怎么做的。
———前面出现过一个偷鸡的人,这个人物重要极了。
第一,汪曾祺写了三个可以自由行动的和尚。
他们要打麻将,三缺一,结果呢,“打兔子兼偷鸡”的这个人物出场了。
第二,因为偷鸡,这个连姓名都没有的“正经人”就必须有一个偷鸡的工具,铜蜻蜓。
明子很年轻,他对这个偷鸡的工具产生了好奇,这是当然的。
他想试试,可到哪里试呢?庙里头不行啊,只能到庙外去。
这一来就到了小英子的家门口了。
第三,小英子,她同样年轻,她对铜蜻蜓同样好奇,这一来她就在小说的第一部分出现了。
多么自然,一点痕迹都没有。
在这里,铜蜻蜓哪里还是作案工具?铜蜻蜓就是青梅,铜蜻蜓就是竹马。
生气盎然,洋溢着玩性,小英子她不出场都不行。
因此,铜蜻蜓的主人,那个偷鸡的复合型人才,他对小说的结构是多么的重要。
他简直就是小说内部的一个枢纽。
听我这么一解释,有人也许会说,天哪,小说家太辛苦了,太苦思冥想了。
就为了小英子的出场,汪曾祺就要想那么多。
不是这样的。
千万不要去可怜汪曾祺,他不会想这么多,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是不会这样分析的,小说家主要靠直觉。
他的直觉会让他自然而然地那样写,回过头去一分析,我们会发现作家的直觉原来是如此的精确。
我一直强调,多次强调,直觉是小说家最为神奇的才华,直觉也是小说家最为重要的才华。
在作家所有必备的素质当中,唯一不能靠后天培养也许就是直觉。
直觉没有逻辑过程,没有推理的过程,它直接就抵达了结果,所以它才叫直觉。
所以,写小说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辛苦。
在写作的过程中,思考极为重要,但思考往往不能带来快乐,是不断涌现的直觉给作家带来了欣喜,有时候,会欣喜若狂。
这是写作最为迷人的地方。
老实说,我个人之所以如此热爱写作,很大的原因就是为了体验直觉。
决定目标的是作家的价值观,也就是思想,而敏锐的、幽灵般的直觉可以辅助我们抵达。
第一章描写和尚,把小英子安排进来;第二章描写世俗生活了,再把小和尚安排进来。
这样的镶嵌就是《受戒》的结构。
好,到了第二章,小沙弥明子出现在了世俗生活里头了,他给小英子家做义务劳动来了。
明子就是在义务劳动的过程中爱上了小英子的。
———这里头有没有讲究?也有讲究。
写明海在庙里头萌发春心可以不可以?当然可以。
———小英子来进香,明子爱上她了,一点问题也没有。
但是,汪曾祺不会那么写。
汪曾祺写别人的爱情可以这样写,写明海和小英子却不可以。
为什么?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很唯美,很单纯。
说到这里就吊诡了,单纯的爱情因为不牵扯社会内容,它就比较原始,原始的情感恰恰就肉欲。
肉欲可以极脏,也可以极干净,这完全取决于作家。
把肉欲放在哪里写比较好呢?庙宇还是大自然?当然是大自然。
就在明海和小英子的情感开始升温的时候,汪曾祺静悄悄地又为小说安排了一条线索:明海的受戒。
受戒与爱情是什么关系?是矛盾的关系,是冲突的关系,是不可调和的关系。
小说到了这个地方,戏剧冲突开始凸显,一个尖锐的矛盾业已存在于小说的内部。
它有可能牵扯到命运、道德、宗教教义、社会舆情等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有可能牵扯到挣扎、焦虑、抗争、欲罢不能、生与死等重大的内心积压。
事实上,这正是文学或者小说时常面对的一个题材,种种迹象表明,一场悲剧即将上演。
三、石破天惊,但是透明小说终于来到了它的第三个部分了。
戏剧冲突出现了吗?悲剧上演了吗?没有。
一点影子都没有。
我们还是来看文本吧。
这时的明子已经受戒了,小英子划船接他回去。
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 “好,不当。
”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好,不当。
”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苇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明子大声地说:“要———!” 然后呢?然后两个年轻人兴冲冲地划船,把小船划进了芦花荡,也就是水面上的“高粱地”。
再然后他们就有了爱的行为,“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苇,噗噜噜噜飞远了。
” 这个结尾太美了,近乎诗。
正如我们的古人所说的那样,言已尽而意无穷。
这正是汪曾祺所擅长的。
这一段文字里究竟有没有冲突?其实是有的。
那就是受戒与破戒。
我先前已经说了,汪曾祺有他顽固的文学诉求,那就是生活的基本面。
在汪曾祺看来,这个基本面才是文学最为要紧的重大题材。
具体一点说,那就是日常,那就是饮食男女。
落实到《受戒》这篇小说,他的基本面就一个字,爱。
这是人性的刚性需求,任何宏大的理由和历史境遇都不可阻拦。
你要是想阻挡我,那我就一定要突破你。
但是,这种突破不是鲁迅式的,它没有爆破,不是“我以我血荐轩辕”,它是沈从文式的,当然也是汪曾祺式的,它是绵软的,低调的,它的基本器械与工具就是美。
落实到小说的文本上,那就是两条,一,轻逸,二,唯美。
汪曾祺写小说通常不做刚性处理,相反,他所作的是柔性处理。
柔性处理就是小说不构成势能,也就是无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