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隐性失业人口状况
我国失业问题现状分析

我国失业问题现状分析提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失业现状,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中国特色三方面探讨我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键字:失业;现状;原因一、我国失业问题现状及特征(一)现状。
失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
从建国至今,我国历经了两次失业高峰。
第一次发生在1979年,失业群体主要是返城知青,当年失业人员达560万人,失业率为5.4%;第二次发生在1993年,失业人员多为国有企业职工,当年登记失业人员为420.1万人,失业率为2.6%。
之后,失业率逐渐增长,来势汹涌。
到200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失业人数已达800万人。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失业人口数量持续上升,失业人口结构不断变化。
(图1,图2)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截至2005年底,我国公开的城镇失业人口达839万人,失业率为4.2%,与2004年基本持平。
总体看来,我国的失业人口从1995年的519.6万增加到2005年的839万人,失业率从1995年的2.9%增加到2005年的4.2%。
失业人口、失业率都在不断地增加与提高。
截至2007年6月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8万人,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虽然从2004年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所下降,但是它不能说明我国失业问题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就业压力巨大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期性问题之一。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特征1、经济高增长与失业率高增长并存,就业弹性系数开始下降。
目前,我国出现了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与较缓慢的就业增长的矛盾。
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百分点。
但自九十年代以来,这种效应逐步缩小。
2、失业人数逐年增多,失业率逐年提高。
从绝对数来看,我国城镇失业人口的数量已由1997年的576.8万上升到2005年的839万,增加了262.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9万人。
中国失业现状分析

中国失业现状分析失业是当今的一个社会问题,中国的失业群体巨大,其存在的原因有社会的也有个体的,如经济体制的转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者自身的诸多因素。
他们的现状也令人担忧,整体年轻化,文化程度低的占很大比例,生活质量低下,就业环境趋紧,这些都影响着他们的再就业。
关键词:中国;失业;原因;现状一、失业人员存在的原因1.经济体制转型加速了隐蔽性失业的公开化。
计划经济时代,“全面就业”政策的实施造成了企事业单位大量冗员。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和使用实行统一招收、统一调配、统一使用和统一管理的制度,大部分的劳动力是通过行政干预和统配的方式实现就业。
这种计划型的就业政策是以牺牲生产效率为代价来换取高的就业率,形成了“一个人的活三个人干”、“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的现象。
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使这种国有企事业的隐蔽性失业显性化。
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冗员成了下岗失业人员。
国有单位职工大约有1.3亿,按市场机制标准衡量,大约有30%的“在职失业者”,即绝对人数在3 000万以上。
这些人员虽然表面上看他们有工作,但实际上他们对生产没有作出贡献。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这种隐性失业必然逐渐显现出来。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生了农村失业人员。
中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城市工业经济和传统农业经济并存,传统农业经济依然占有相当的比重。
中国在城乡不平衡增长的基础上,以农村和农业的巨大牺牲为代价,推动了城市工业经济的突飞猛进,这种城乡差距带动了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也进一步拉大了城乡的经济差距。
农村失业人员的就业工程将是长期的。
因为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内,中国社会经济仍然是以农业为主体,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将会是漫长的。
随着农业现代化,农村中出现的富余劳动力急需转移,但目前社会上适合这部分劳动力的工作却非常有限,因此形成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游荡于社会之中,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部分。
国家及失业人口现状分析及措施

国家及失业人口现状分析及措施简介本文旨在分析国家的失业人口现状,并提出应对这一问题的措施。
现状分析失业人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失业人口数量逐年增加。
失业率的增长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失业人口的增长问题愈发突出。
失业人口的增加不仅给他们自身带来了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也对社会安定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措施建议为了应对失业人口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措施:1. 创造就业机会:政府应该加大对就业市场的投资,鼓励创业和吸引外商投资,促进企业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扶持中小企业和推动科技创新等方式来促进就业增长。
2. 提高职业培训:为失业人口提供适合的职业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竞争力。
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3. 发展新兴产业:政府应重点发展新兴产业,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失业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 改善教育体系:加强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使得更多的人才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提高他们就业竞争力。
5. 政府扶持政策:政府应该制定更多的扶持政策来帮助失业人口融入就业市场,如提供生活补贴、减免税收等。
同时,政府也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失业人口必要的保障。
结论失业人口问题是一个复杂且严峻的挑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提供职业培训、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应对失业问题,并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分析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毕业论文

分析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毕业论文分析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摘要失业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上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如何促进就业、降低失业率,是我国政府调控的目标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使失业者从新就业,提升就业率,不仅关系着失业者自身的利益关系,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能否健康地发展和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
伴随着我国失业问题的不断涌现,解决失业问题,加强法律保障制度,提高公平意识,发展中小型企业,完善就业培训以及鼓励失业者自主创业或者再就业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
关键词:失业,解决,制度ABSTRACTUnemployment is our country socialist road face a dilemma. How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reduce unemployment, is our country government regulation goal and responsibility. The unemployed from new obtain employment, promote employment, not only affects the unemployed 's own interests, but also directly affects our country economy whether develop healthily and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are closely linked. Along with China's unemployment is ceaseless emerge in large number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strengthen the legal guarantee system, enhance the sense of justi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perfecting the employment training and encourage unemployed self-employed or again obtain employment becomes the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problem.Keywords:Unemployment; Soive; system目录一.失业问题的相关研究 (5)(一)失业的定义 (5)(二)失业的国内外研究实践 (5)(三)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的研究思路 (7)二.分析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5)(一)我国就业人口比例庞大 (5)(二)大量农民工向城镇转移导致城镇的失业不断加剧 (5)(三)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就业的程度 (5)(四)国家政治体制不完善及失业保险立法不足 (5)三.失业问题对社会的影响 (5)(一)人力资源的浪费 (5)(二)高失业率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停滞 (5)(三)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5)四.我国失业问题对策的思考及制度的完善 (5)(一)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 (5)(二)提高劳动者素质,控制人口增长 (5)(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做好失业保险和再就业工作 (5)(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5)(五)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就业 (5)五.结论 (14)六.参考文献 (16)致谢一、失业问题相关研究(一)失业的定义国际劳工组织对失业所做的定义是:失业是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能力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我国当前失业情况及应对措施 -回复

我国当前失业情况及应对措施-回复标题:我国当前失业情况及应对措施引言:失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当前的失业情况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本文将从失业现状、原因分析以及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失业现状1. 失业率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失业率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
例如,去年失业率为xx,较上年度增加了x。
此外,城乡失业率之间也存在差异。
2. 失业人口特征我国失业人口主要分布在年轻人群体中,尤其是在大中城市。
大多数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高,且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
另外,农民工等特殊群体也是失业人口的一部分。
二、失业原因分析1.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传统产业逐渐萎缩,导致了失业人口的增加。
此外,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全弥补传统产业的空缺。
2. 技术进步科技的发展改变了生产方式,使得一部分劳动力面临技能过时的困境。
某些行业和职位逐渐自动化,导致了劳动力的失业。
3. 就业信息不对称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求职者往往无法准确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用人单位也无法准确了解求职者的能力和经验。
这使得就业市场上的匹配程度下降,增加了失业的风险。
4. 教育体系问题教育体系与就业市场的对接不紧密,很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自己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符,使得求职难度增加。
三、应对措施1. 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政府应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同时,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政府可以增加对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投入,帮助劳动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此外,应提供相应的教育与培训资源,鼓励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增加就业竞争力。
3. 完善就业信息发布与匹配机制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平台,提高就业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使求职者和用人单位能够更为准确地获取对方的需求和信息。
中国隐性失业问题隐忧

中国隐性失业问题隐忧1. 中国隐性失业问题的背景和定义中国隐性失业问题是指在就业市场上,有一部分人口虽然有就业,但其实并没有发挥其全部的劳动能力,或者劳动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现象。
这部分人口虽然不被计入失业人口统计中,但实际上存在就业质量低、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行,这一问题日益凸显。
2. 中国隐性失业问题的原因2.1 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不匹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出现了严重失衡。
一方面,传统产能过剩、低附加值行业就业岗位减少;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高技术行业对高素质、技术熟练度高的人才需求增加。
这导致了大量劳动者在转岗、转行过程中出现了技能匹配不上、岗位适应度低等情况。
2.2 劳动力结构与产出结构不匹配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产业结构失衡问题。
一方面,一些传统产业或工艺技术相对落后的行业仍然存在,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另一方面,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受到人才短缺的制约。
这导致了劳动力供给与产出结构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匹配。
2.3 教育与人才培养不足中国教育体制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了一些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另一方面,传统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这导致了大量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3. 中国隐性失业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3.1 低劳动生产率隐性失业问题导致了劳动者无法发挥其全部潜力和能力,从而降低了整体劳动生产率。
这不仅影响到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也制约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3.2 社会不稳定因素隐性失业问题导致了一部分劳动者的就业质量低下,收入水平不稳定,使得社会阶层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扩大。
这可能引发社会不满情绪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3.3 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隐性失业问题导致了大量的人才流失和浪费。
一方面,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可能因为就业困难而选择出国或者转行他业;另一方面,低技能、低学历的劳动者可能被迫接受低收入、低技能工作。
我国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的不协调局面,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体制转轨与政策的脱节,结构性调整与人口基数过大,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减弱。
因此,要解决我国就业问题,需要针对性的采取将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协调就业与产业结构,加大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力度,加快税制改革,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促进劳动就业的提升。
【关键词】失业经济政策产业结构税制改革自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三次高速增长的周期,经济增长一直在10%的平台上加速,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更是高达10.7%。
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失业压力也在明显加大,自2002年起一直在4%以上,到2006年底,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到835万人,登记失业率达4.1%。
需要指出的是,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目前的失业率并不算高,可我国政府向社会公布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直言,“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不纳入这个范围,因为他没去登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不算失业率。
我们做过一个调查,事实上,将大中城市下岗、待业等情况包括在内,总失业率接近8%。
”一、导致我国目前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1、体制、政策性因素(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表面上人人有活儿干,实际上大量的过剩劳动力以隐性失业形式存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转换,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
市场的竞争迫使企业对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自身就业存量结构进行调整,对历史积淀下来的大量富余人员进行剥离。
企业要减人增效,不仅向劳动力市场排放富余人员,而且还要减少招人的数量。
(2)我国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也使一些企业因经营不佳而减产、停产甚至破产,也必定引起失业。
加上我国当前还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全面建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完善,就业信息不充分,劳动力流动遇到种种壁垒,这些都加重了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脱节,导致下岗失业的增加。
隐性失业情况汇报

隐性失业情况汇报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隐性失业情况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正逐渐凸显。
隐性失业指的是那些在就业形势不佳的情况下,尚未完全失业却处于缺乏工作机会或者工作能力无法得到合适岗位的一类人群。
与显性失业相比,隐性失业更加难以观察和衡量,但却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首先,隐性失业的一大特点是人们的就业能力与劳动力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匹配。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许多传统产业逐渐萎缩,而新兴产业则呈现迅猛发展之势。
然而,由于教育和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大部分失业人员无法及时掌握新兴产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从而导致他们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他们往往只能选择较低技能要求的劳动力密集型工作,将劳动力资源浪费在了低效的领域,从而加剧了就业失调。
其次,隐性失业还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有关。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很多求职者并不了解岗位的真实需求和工作环境,使得他们往往为了找到工作而盲目应聘,导致工作内容与自身能力并不匹配。
这种情况下,虽然这些人在纸面上是有工作的,但实际上并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难以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
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劳动力资源浪费,也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此外,隐性失业还与结构性失业问题相互交织。
我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等。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这些问题更加凸显,导致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难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虽然在统计数据中这些人员没有被纳入失业人员范畴,但实际上他们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
针对隐性失业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改善就业环境。
首先,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提高求职者的信息获取渠道,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力度,使其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还应该加大对结构性失业问题地区和行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总之,隐性失业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失业人员现状分析报告

加强培训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培训效果。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实用 性和针对性。
建立有效的就业信息平台
1 2
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平台 整合各地区的就业信息,为失业人员提供全面的 就业信息服务。
加强信息发布和更新 及时发布和更新就业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 时效性。
失业人员结构分析
年龄结构
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上的 中青年人群,这部分人群往往面
临更大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
性别结构
女性失业率略高于男性,这与女性 在家庭和职场中的角色有关,也与 一些行业对女性就业的限制有关。
学历结构
失业人员中,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占 比较大,这也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 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足。
3
提供在线咨询和指导服务 为失业人员提供在线咨询和指导服务,帮助他们 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和求职技巧。
01
鼓励创业、支持灵活就业,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优化就业服务
02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失业人
员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03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减
轻其生活压力。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根据失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职业技能培 训计划。
失业率统计数据
失业率
近年来,我国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据统计数据显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5%左右波动,而调 查失业率则更高。
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之间的失业率存在差异,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失业率较高。
中国隐性失业问题隐忧

中国隐性失业问题隐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形势日趋好转。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隐性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难题。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中国隐性失业问题的原因、影响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一、中国隐性失业问题的概念隐性失业是指某些人在形式上虽然是就业人员,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为用人单位提供有效服务,且与该单位之间的实际雇佣关系较为薄弱或不存在的一种现象。
简单来说,隐性失业是一种被用人单位所“养”但并不具备实际工作的员工。
二、中国隐性失业问题的原因1.劳动力过剩由于人口众多和持续的城镇化进程,劳动力增长快,供需失衡越来越明显,导致了隐性失业的出现。
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能够满足,所以产生了隐性失业。
2.农村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许多农村转移人口因为缺乏教育和培训,以及缺乏适应城市工作习惯,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从而被迫采取隐性失业的方式。
他们没有得到足够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很难在城市就业市场中立足。
3.严重的行业结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缺乏一些新的创新产业,当前的产业结构中,一些领域已经饱和,员工人数已经超过了市场所需。
这些产业已经很难为更多员工提供工作机会了,因此劳动力比例比较低,更助长了隐性失业。
4.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尤其对于那些没有统计人口的居民而言。
他们难以得到优质信息,并且在就业时往往面临更多的困难。
三、中国隐性失业问题的影响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隐性失业会导致劳动力的闲置和浪费,这可能排挤优秀的劳动力和市场机会,甚至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发展。
2.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劳动力的失业会给社会带来其他问题,并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这种失业现象可能导致匮乏、贫困、无政府状态和社会不安。
3.对政府的财政影响隐性失业会对有关政府的财政产生影响,因为政府通常会在失业人员中分配资源和开销。
四、解决中国隐性失业问题的策略1.发展新的创新产业中国需要发展新的创新产业,以增加未来的就业机会。
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共五则范文)

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共五则范文)第一篇: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改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解决就业问题并非易事,任务十分艰巨。
研究我国失业的特点及其成因,探讨解决失业、扩大就业的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特点失业与就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就业是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这一社会现象。
我国的失业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凸现出来的,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隐性失业显性化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时,指出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对劳动力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在绝对增加,于是出现过剩人口;这种过剩不是绝对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口过剩不仅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所以资本主义不可能消灭失业。
可见,资本主义必然存在失业,这是由制度决定的。
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为充分就业提供了制度保证,不会存在失业问题。
出于这种观念,认为“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饭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越性。
事实上我们从来就没有消灭过失业,但也未如实承认存在失业,长期以来“失业人口”与“失业率”在我国的统计中一直表现为“城镇登记待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待业率”。
直到1994年,国家统计局才把“城镇登记待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待业率”的称谓改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和“城镇登记失业率”。
这个改变,表明我国公开承认存在着失业现象和失业人口,使得过去的隐性失业显性化了。
2.就业和失业人口都呈上升趋势1978年以来,我国创造了3.3亿个就业岗位,其中创造非农就业岗位24 678万个,可以说是当今世界创造就业岗位最多的国家。
浅析我国目前失业问题

浅析我国目前失业问题摘要:失业问题是随市场经济产生而出现的一个社会经济现象,也是世界各国而临的难题。
失业问题产生以来,各国政府都将失业问题列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并通过各种政策工具进行治理。
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的人口大国,在于经济发展时期,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
日前我国的失业问题相当严重,其发展的潜在趋势不容乐见。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失业问题仍很严峻。
原因究竟在哪里?人口、结构、发展、周期、体制因素都是我国失业的成因。
我从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出发,对我国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我国解决失业问题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失业问题;资本有机构成;相对剩余人口Abstract: Unemployment is a social economic phenomenon that occurred with the market economy, is also the world faces problems. Since the unemployment problem, governments will unemployment as an important goal of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through a variety of policy tools. But as China is a socialist count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i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eriod, the unemployment problem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ecently the unemployment problem in China is very serious, the potential trend of its development is not happ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is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economies, but unemployment is still very serious. What’s the reason? Population, structure, development, cycle, institutional factors are the causes of unemployment in china. I start from Marx’s theory of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 the unemployment situation in China is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hope t o have some effect on China’s unemployment problem solving.Key words: unemployment;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 relative surplus population引言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采取了引进外资等强有力的推动措施,为我国引进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如先进的机器设备、科技资源等,在很大利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毕业论文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毕业论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毕业论文一.关于失业失业是指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时期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达不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工作、如有工作可在两周内应聘就业的人员。
判断是否为失业人员的主要标志有五个:一个是劳动年龄内;二是有劳动能力,即在身体和智力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三是调查时期,国际上通行的调查时期一般为一周,如果调查对象在调查周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即确定为失业,而我国劳动部门则规定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者在一个月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不足15日者就也失业者;四是正在寻找工作;五是如有工作可以在两星期内应聘就业。
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1、自愿性失业;2、非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3、隐蔽性失业。
(一)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失业有很多种类,根据主观愿意就业与否,即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所谓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其边际生产率,或者说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业。
由于这种失业是由于劳动人口主观不愿意就业而造成的,所以被称为自愿失业,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因此不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范围。
另一种是非自愿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这种失业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管理来控制。
经济学中的所研究的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
(二)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非自愿失业又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
这种失业的性质是过渡性的或短期性的。
它通常源于劳动的供给一方,因此被看作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劳动力需求方存在职位空缺,而劳动力供给方又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备,厂商找到所需雇员和失业者找到合适工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失业作为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事关一国经济和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保持了8%以上的年平均增长率。
然而,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却从1994年的%上升到20XX年的%,20XX年、20XX年、20XX年分别为%、%、%。
如何处理经济高增长与失业高增长并存问题对策研究,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科学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关于中西方失业理论介绍对于中西方失业理论,我们应当辩证地分析、研究和借鉴。
(1)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的贡献在于:一是发现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导致劳动办供求缺口,从而引发失业人口的物质基础;二是关于失业人口的存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积极作用的论述;三是关于失业人口(相对过剩人口)三种形式的区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其不足之处在于:未论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失业人口问题,未涉及结构性失业人口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失业人口的根源或形成机理不够。
(2)西方失业理论的贡献在于:不但从总量上考察了失业人口问题,而且也注意到了结构性问题;不仅分析了发达国家的失业人口问题,而且也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的失业人口现象;既有失业人口一般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揭示,又有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对策建议;而且,菲利普斯曲线、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对研究我国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等等。
但其缺陷在于: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明显。
每一个学派的理论,都只适合于当时的特定背景。
二是失业理论研究局限于经济学角度中心。
西方各学派失业人口理论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几乎是清一色的经济学家,未能多学科、多角度地综合研究失业问题。
(3)国内学者的贡献在于:一方面从西方已成熟的理论出发对策研究,系统地整理、介绍西方的失业文献;另一方面从我国失业与就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归纳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失业理论研究与治理模式。
其缺陷在于:描述性、现象性分析较多,很少有理论建树;对于国外有关失业人口理论直接借鉴的较多,在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用以解决或说明中国实际问题的理论研究不够;所提治理对策建议角度单一,可操作性强的不多,等等。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摘要: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失业问题是各国经济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太高的失业率会危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
所以,正确认识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寻求一条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失业;问题;原因;就业;对策;劳动力下岗再就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失业问题,但是,过高的失业率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并带来一系列其他社会问题。
所以,如何降低失业率,保持社会经济的繁荣,维护社会的稳定,就成为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正视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失业现状及严峻性我国就业和失业的现状失业,是指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或根本就未曾找到就业岗位的人。
另据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定义,失业是“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调往新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1]。
目前我国的就业现状情况不容乐观,总体特征是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供大于求[2]。
目前,我国出现了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与较缓慢的就业增长的矛盾。
(一)劳动力的供给强劲增长1.规模庞大的劳动力大军主要来自①大量的高校毕业生;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生毕业的第一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从2002年的65%降为50%,这就意味着212万毕业生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3]。
②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十五”期间,下岗失业人员存量超过1 000万人,到2000年底,滞留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为657万人,登记失业人员为595万人。
据统计2003年全国城镇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达2 400万人,而当年只新增就业1 000万人,年度劳动力供求差额达1 400万人[4]。
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劳动力供给队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5]。
随着农村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
目前,由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人员已达5 000多万人,其潜在的流动量将达到1亿到1.5亿之多。
对我国失业问题的探讨

对我国失业问题的探讨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
就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与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就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多种现象研究表明,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险峻。
一、我国就业问题的严峻性1、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严峻程度1.1就业的理论界定及相关内容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不以获得收入或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活动、家务劳动等不属于就业。
我国的就业人员包括:职工,就业的离退休人员,营业主,体户,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镇企业从业人员,村从业人员,他从业人员,其中包括现役军人。
1.2 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严峻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国家统计局测算数据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
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
作为一个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人口就业压力也为最大。
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成为中国当前阶段的基本国情。
截止到2003年年底,浙江省全省134.12万征地农转非人员中,仍处于就业年龄的有88.08万人,其中从征地后一直未就业的有45.64万人,占征地农转非劳动力人数的51.8%。
无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失地后应就业仍未就业的人数均超过半数,这样更多的农民涌进城镇,为寻求更多就业。
据有关方面计算,我国城镇实际失业率已超过10%;农村的实际失业率则远远大于这个数字;从绝对数看,最保守的数据是目前尚有 1.7亿左右的的剩余劳动力存量,并且每年有1000万左右(该数字与城镇新增劳动力有一定数量的重叠)的人口进入劳动年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向市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大给城镇国有经济部门带来了冲击,导致非充分就业状态的劳动者从国有经济部门被排斥出来。
毕业论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毕业论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论文题目: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内容提要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的发展中大国,正处在计划经济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失业问题在我国间长期存在,依据当前中国就业形势,失业现象的存在逐年增高,中国的失业状况是令人担忧的。
目前,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现阶段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应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本文对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对策目录一、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一)、总体表现(二)、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三)、大学生成为新的失业群体二、中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二)、人口总量过大(三)、教育与培训尚待进一步发展(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三、失业对社会的影响(一)、失业直接影响经济(二)、加剧贫困(三)、导致分配不公(四)、影响社会的稳定四、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一)、实行工资补贴政策,以增加就业岗位(二)、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三)、实施积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四)、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六)、实施积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一、中国失业问题现状(一)总体表现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失业问题开始逐步显现:进入新世纪后,失业形式依然严峻。
2008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天成平指出:这五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城乡加起来每年超过2000万人。
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庞大,历史遗留问题积压,失业问题愈发显得形势严峻。
(二)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虽然个别年份城镇登记失业率略有下降,但失业总量规模依然很大。
中国失业状况及对策分析(5篇材料)

中国失业状况及对策分析(5篇材料)第一篇:中国失业状况及对策分析中国失业状况及对策分析失业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由于各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各有其程度的不同。
在中国,自1992年经济体制进入全面调整和转轨阶段,一切社会经济行为均受到市场竞争机制的考验,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和失业的风险必然出现。
然而,因为中国国情不同,所面临的挑战又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失业现状分析转型期的失业状况的特点,一方面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结构性调整中涌现出的隐性失业人口逐步公开化,另一方面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向城镇流动。
登记失业率有上升的趋势,1985年为历史以来的最低点(1.8%),1996年上升到3%。
有专家预计到本世纪末将达到7.4%,登记失业人口的绝对量将增加到1120万人,隐性失业由1996年的15.1%上升到20%左右,失业人口的绝对量将达到5000万至6000万人。
当然,这仅是一种预测,关键还取决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
如果经济发展了,相关的政策得当,措施得力,就业面扩大,失业率自然就会下降。
下面我们针对有关统计数据展开分析。
见下表上表所列统计资料,至少可以说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自1985年后,失业的绝对人数逐年有所增加,而与此同时,因新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相应地失业率多年来相对稳定在3%左右的水平,接近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平均2.5%),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1990年亚洲失业率为8.3%,拉丁美洲5.5%)。
应该说,失业率维持在2~3%的水平属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正常范围,不会引起社会的震荡。
但这里所说的失业率用的是登记失业率,是指正式向政府有关机构登记失业,并希望找到工作的失业者。
2.在登记失业人数中,已达到劳动年龄等待就业的青年占了多半。
依据中国国情,每年初、高中毕业生能升入大学和专科的人数一般占到毕业生总人数的25%左右,余下的毕业生人数很大部分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因此,从登记失业人数的构成看,也应属正常范围。
浅谈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浅谈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摘要:现阶段,我国呈现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失业问题严重的状况,这已经影响了我国经济良好发展.因此要想发展好社会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必须找出导致我国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并采取正确的方案来解决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我国就业形势良性发展。
关键词:失业就业形势失业问题的原因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一我国严重的失业问题目前,我国失业问题严重,近几年来,我国的失业人数不断增多,失业率逐年攀升,尤其是大学生,已经成了失业人群的主体,这为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不利于我国的经济有好有坏发展,不利于国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因此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迫在眉睫.二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一)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力素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当前我国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很多地区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大,以及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例如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独立判断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些都不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不利于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于是大量的劳动力被挡在需求高素质人才的岗位的门槛外,这导致了失业率的急速增加,同时也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更无法刺激教育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局面。
(二)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我国劳动力市场还呈现着劳动交易成本过高,劳动交易不方便,这里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职位空缺成本招聘职位胜任机会成本.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不及时不充分不对称,并且劳资双方地位不均等,这些都是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的表现。
另外,我国劳动力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宏观管理和监督力不够,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不完善,劳动力市场还不够规范,还没有进入法制化和规范化,不能按照国际通行的市场规则运行,劳动力交易不规范甚至违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劳动力市场场所规模很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总之,劳动力市场发育滞后其整体规划,交易手段,设施建设等方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隐性失业人口状况一、引言从我国历年官方公布的城镇失业率来看,我国的失业率并不高。
但这个数据难以如实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真实失业状况,也难以为我国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统计口径和方法的不完善,我国公布的公开失业率与实际真实的失业率存在偏差;二是因为不同经营主体在劳动者就业上并没有完全市场化,存在就业者隐性失业现象。
因此,探讨我国真实的失业率水平和隐性失业人口状况一直是有关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隐性失业人口状况问题。
隐性失业一词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J. Robinson于1937年提出,后来,E.O. Edwards、Nisberg、A.K.Sen等都对隐性失业的产生和概念做了进一步诠释;[1]国内一些研究者对我国隐性失业问题也给与了关注,一般认为它是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而又在渐进性经济改革方式下得以延续的一种特有的失业。
[2]总的来看,隐性失业就是名义上就业,实际上失业,具体表现为劳动力供应超过劳动力断隐性失业人口;[12]一种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估算隐性失业人口,该方法在度量隐性经济规模上已得到广泛应用。
[13]劳动边际生产率法是如果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能够带来剩余产品就属于有效就业劳动力,否则就为隐性失业,以此来判断隐性失业人口数量;[14]与此类似,有的研究者则将劳动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就业者也作为失业人口,这实际上反映了隐性失业人口。
[15]生产函数法可以有两种研究思路,一种是建立社会或某个行业的生产函数,然后基于整个系统利润最大化求出有效劳动力需求量,进而求出隐性失业人口;[16]另一种是依据刘易斯等人的二元经济理论的原理,[17]分别建立农业和非农业系统生产函数,从利润最大化出发,探讨现有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业最优配置,进而求出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
在上述方法中,抽样调查法、有效工时法和比较分析法主要是从生产效率角度来考察的,供求差量法和计量模型构造法则根据经验系数或对有关参数系数估计来计算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法和生产函数法则是从社会、产业或厂商的效用最大化出发。
显然,不同的估算方法必然会带来不同的估算结果,例如,一个有效工时小于实际工时员工却可能是边际生产率大于零的员工,如果按有效工时法则为隐性失业的员工,如果按劳动边际生产率法则为有效供给的员工。
因此,在估算隐性失业人口时,选择合理方法十分重要。
(二)本文的测算方法不同统计和测算方法的原理不同、结果不同增加了测算隐性失业人口的难度,但是如果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部门那些边际生产率为零的过剩劳动力描述为隐性失业,那么用劳动边际生产率法和生产函数法测算的隐性失业人口也许更符合经济意义上的隐性失业人口。
为此,本文将生产函数法和劳动边际生产率结合起来,测算我国隐性失业人口。
假设社会生产满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其中表示整个社会产出、A表示技术水平、K表示物质资本存量、L表示劳动力就业数量,t 表示时间,α、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产出弹性。
则劳动力边际产出。
假定劳动力工资为,那么在满足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的有效劳动力供给量,这就意味着在产出为时对应的有效劳动力需求为。
假定社会生产事实是在产出为时实际使用的劳动力为,则隐性失业人口为,隐性失业率为。
进一步将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因素考虑进去,则生产函数可表达为其中表示劳动力平均人力资本水平。
则有效劳动力供给量,进一步可求出相应的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
在上述分析中,实际上暗含了所有的劳动力是同质的。
然而事实是,不同劳动力个体间彼此素质是异质的,且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一般更容易获得组织的工作安派。
那么在此种情形下又如何计算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假定在就业人口中劳动力个体效率和工资额按其个体素质高低等比例赋予,且劳动力个体素质x服从N (u, 1)的正态分布(u表示劳动力平均素质水平,应足够大,以保证几乎所有劳动力个体素质均大于零)。
假定t年劳动力就业数为,在劳动力素质没有差异的情况下有效就业率为(对应的隐性失业率为),那么整个社会需要的劳动力素质总量为(实际上,素质总量与劳动量等价)。
当劳动力素质为异质且高素质劳动力优先分配工作时,则只有素质大于a的劳动力获得工作任务安排,且该部分劳动力提供的素质总量应等于劳动力素质无差异情况下所需要的素质总量,即进一步展开,得到。
这样,当和u 已知,就可以求出a值。
如此,可以得到有效就业比重为,对应隐性失业率为,隐性失业人口为。
这样就得到了在劳动力素质为异质情况下的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
在实际测算中,为了保证几乎所有员工劳动力素质高于零,本文取u=5,保证了99.99995%的劳动力素质高于0。
三、隐性失业人口水平的估算下面来估算1978-2008年我国隐性失业人口水平。
(一)指标数据处理全国各年就业人数、国内生产总值直接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有关资料,全国的不同年份的物质资本存量采用王小鲁、樊刚等编制的1978年价格水平数据,并补充缺少的2008年数据;[18]各年就业人员工资由社会劳动者报酬和就业人数相除获得,其中社会劳动者报酬可以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和《China’s National Income:1952-1995》中分省数据获取。
[19]各年人力资本存量采用生产函数工资法计算获得,并且该法估算的人力资本存量可靠度明显优于教育年限法、物质投资计算法等其他方法。
[20]具体做法是:假定t期的生产函数,。
其中,A表示技术水平、为固定值,代表t期劳动力平均人力资本水平。
假定工资等于劳动边际生产力,则有,进一步有,故有。
这样,当获得当期平均工资、劳动者收入份额、资本获得份额、以及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人数时,就可以求出相邻两期劳动力平均人力资本存量比。
假定基期劳动力平均人力资本为1,这样就可以算出随后或之前各期的劳动力的平均人力资本存量和整个社会人力资本存量。
(二)隐性失业人口水平的估算首先分别估算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
分别对生产函数(1)、(2)两边取对数,并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
依据数据可得性和增加样本容量原则,方程(1)使用的时间序列数据为1952-2008年(扣除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期),方程(2)使用的时间序列数据为1978-2008年。
由于采用的是时间序列分析,采用一阶差分将序列变成弱相关后,再进行回归。
回归结果见表1。
表1 两种生产函数对数回归结果根据表1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产出弹性数据,利用上述测算隐性失业人口数量的方法,可以分别得到只考虑劳动力且劳动力同质、只考虑劳动力且劳动力异质、考虑人力资本且劳动力同质、考虑人力资本且劳动力异质等四种不同情况下我国隐性失业人口规模和隐性失业率(具体结果详见表2)。
表2 四种不同情况下我国隐性人口规模和隐性失业率从表2中可以看到,四种不同情形下测算的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四种不同情形下测算的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数值存在高低不同,主要体现在两点:一、当在生产函数中只考虑劳动力时,测算的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高于在生产函数中将人力资本因素考虑进去后的情况;二、当劳动力为同质时测算的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低于劳动力视为异质的情形。
前者的原因是,将人力资本因素考虑进去后,人力资本产出弹性高于单纯的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后者的原因是因为在劳动力异质的情况下,当生产需要一定质量劳动力时,高素质劳动力首先获得工作任务,并提供高质量劳动,从而减少数量上的劳动力需求。
从现实情况来看,不同劳动力素质差异和人力资本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第四种情形(考虑人力资本且劳动力异质)下测算的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更为合理。
下面以第四种情形的结果进行分析。
从隐性失业人口来看,自1978年以来,隐性失业人口数量从3902.8万呈波浪式增加,到2002年达到21598.4万高峰,此后隐性失业人口开始迅速下降,直至隐性失业人口为0。
从隐性失业率来看,隐性失业率在2003年之前基本在9-30%之间呈波浪式、缓慢增加的趋势波动,第一个波峰在1982-1984年,第二个波峰在1990-1991年,第三个波峰在2001-2002年,此后隐性失业率快速下降,自2004年以来隐性失业率几乎为0。
我国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如此变化是有迹可循的。
如果回顾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就可以清楚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
在改革开放前,虽然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但与同期劳动者的报酬相比,城镇职工和农村居民的劳动产出并不低(例如农民除了参加集体农活外,在农闲时还需要兴修水利等),这些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1978年整个社会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并不高。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原来的生产主体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呈现逐渐累积趋势,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推进带来的经济发展又有效减缓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提高,两种趋势叠加导致了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呈增加趋势,并形成三次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的波峰,有意思的是三次波峰的时间点与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的时间点非常巧合,这在一定程度印证了改革在不断推高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同时,也不断减缓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的上升。
自2003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民工荒”开始出现,我国总体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快速下降,甚至为零[21]。
(三)与其他统计和计算方法比较在计算我国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中,有关研究者大多关注我国农村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还有部分研究者也关注城镇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少数研究者对全国的隐性失业状况做了跨时段估算。
下面我们将王诚、隗斌贤的全国隐性失业水平估算以及依据其他学者的综合概算与本文的测算结果进行比较。
王诚在各项调查基础上提出计算农村隐性失业人口公式,采用《中国统计年鉴》等公布资料和农村固定资产劳动力容纳系数,推算了1985-1994年中国农村的隐蔽失业率;然后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和中国劳动部1995年“企业富余劳动力”调查中获得的我国城镇各类企业的综合隐蔽失业率18.8%数据,给出1985-1994年全国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数据;[22]之后,王诚又估算了1998年全国的隐性失业状况,认为农村隐性失业率为22.9%,而城镇隐性失业基本显性化。
[23]隗斌贤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了1978-1998年部分年份的全国隐性失业率。
[24]还有相当部分研究者虽没有给出完整的全国隐性失业人口估算,但给出一定地区和时段的隐性失业人口估算,根据牛仁亮对80年代和其他众多学者对90年代农村隐性失业率计算,以及1995年国际劳工组织和中国劳动部对城镇各类企业的调查,取80年代、90年代农村隐性失业率分别为13%、22.5%,城镇隐性失业率为18.8%,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全国隐性失业率综合概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