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基础知识(2)

合集下载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2)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2)

第一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第一节概述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条件或要素,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导致职业性损害的致病原,其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有害因素的性质和接触强度(剂量)。

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2)物理性有害因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高低气压等),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电离辐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中子射线等);(3)生物性有害因素: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真菌、寄生虫及某些植物性花粉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职业心理紧张、个别器官或系统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工作环境中有害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如太阳辐射)、厂房建筑或布局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如通风不良、采光照明不足、有毒工段和无毒工段在同一个车间内)和作业环境空气污染等第二节职业病危害因素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很多,导致职业性病损的范围很广,不可能把所有职业性病损的防治都纳入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范围。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参考国际通行做法,当务之急是严格控制对劳动者身体健康危害大的几类职业性病损。

因此,职业病防治法将职业病范围限定于对劳动者身体健康危害大的几类职业性病损—职业病,并且授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

目前我国的职业病种类为10类、115种。

职业病危害因素可分为10类。

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较小的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急性或慢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

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

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教材2(职业卫生相关标准)

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教材2(职业卫生相关标准)

GBZ 1-2010 4.2.1.8
厂房建筑方位应保证室内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相邻两 建筑物的间距一般不得小于相邻两个建筑物中较高建筑物的高度。 高温、热加工、有特殊要求和人员较多的建筑物应避免西晒。
GBZ 1-2010第4.2.2.2
噪声与振动较大的生产设备应安装在单层厂房内。如设计需要将 这些生产设备安置在多层厂房内时,则应将其安装在多层厂房的 底层。对振幅大、功率大的生产设备应设计隔振措施。
GBZ70尘肺病诊断标准 GBZ71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总则) GBZ72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的诊断规则 GBZ73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 GBZ80职业性急性一甲胺中毒诊断标准 GBZ81职业性磷中毒诊断标准 GBZ82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诊断标准 GBZ83职业性慢性砷中毒诊断标准 GBZ84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诊断标准 GBZ85职业性急性二甲基甲酰中毒诊断标准 GBZ86职业性急性偏二甲基肼中毒诊断标准 GBZ87职业性慢性铊中毒诊断标准 GBZ89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 GBZ90职业性氯乙烯中毒标准 GBZ91职业性急性酚中毒诊断标准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代号由大写汉语拼音字母构 成。强制性标准的代号为“GBZ”,推荐性标 准的代号为“GBZ/T”。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编号由国家职业卫生标 准的代号、发布的顺序号和发布的年号构成。示 例:
GBZXXXX-XXXX、GBZ/TX XXX-XXXX;
(一)工作场所作业条件的卫生标准
GBZ 1-2010第7.2.4.1
生活用室的配置应与产生有害物质或有特殊要求的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隔开,应尽 量布置在生产劳动者相对集中、自然采光和通风良好的地方。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三、毒效应(毒性效应、毒性作用、毒作用):毒 物或药物对机体所致的、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四、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 )是指 一种外源性化合物的接触剂量与其所产生的某种健 康效应的严重强度之间的关系。 五、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接触剂 量与人群中特定健康效应的出现频率之间的关系。



(3) 生物因素
炭疽杆菌---炭疽(处理动物尸体作业) 布氏杆菌---布鲁氏菌病(兽毛、皮革等作业); 森林脑炎病毒---森林脑炎(伐木工人); 艾滋病毒—艾滋病(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 伯氏疏螺旋体(蜱叮咬)----莱姆病; 蘑菇孢子----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2、 法定的职业病
在广义职业病的基础上,各国政府根据本 国的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以法规形式规 定的,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劳保待遇的职 业病。国外又称需补偿的疾病 (Compensable disease)。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条 第二款: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 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 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 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刺激性气体:氯、氨、光气、氮氧化物、 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氟化氢、甲醛、 、 硫酸二甲酯、酸等。 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氢、 甲烷、氮气、二氧化碳等。 高分子化合物:二异氰酸甲苯酯(TDI)、 氯乙烯、含氟塑料等。 农药:有机磷农药等。




职业卫生基本知识

职业卫生基本知识

职业卫生基本知识一、有关术语和定义1. 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 职业危害:是指存在于工作场所或接触特定职业相伴随,对从事该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造成健康损害或者影响的各种危害。

3. 有害作业:是指在施工生产环境和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4. 职业禁忌症:是指从事特定职业或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耿易遭受职业危害和易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情加重。

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可能导致对他人健康构成危害的特殊生理或病态状态二、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分析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峻。

主要表现为:1.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

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数以亿计,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三十多个行业,法定职业病名单达115种。

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及新发病人数量,都居世界首位。

2.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

近十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呈现明显的凹形反弹倾向。

发病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后又呈反弹趋势。

其中主要是尘肺病检出率显著回升。

3.我国的职业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病为主,占全部职业病的71 %,中毒占20%,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90%。

尘肺病又以煤工尘肺、矽肺最为严重,尘肺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为煤工尘肺。

4.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000 亿元。

5.职业性疾患是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所波及的后果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

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社会影响大。

6.对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现状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之二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之二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之二职业卫生:是对工作场所内产生或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健康损害进行识别、评估、预测和控制的一门科学,其目的是预防和保护劳动者免受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健康影响和危险,使工作适应劳动者,促进和保障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福利。

职业卫生标准:为实施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保护劳动者健康,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由法律授权部门制定的、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的技术要求。

职业危害: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的工作有关疾病、职业病和伤害。

职业性有害因素:又称职业病危害因素,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

职业病: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禁忌证: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性有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透发可能导致对劳动者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职业性伤害:职业活动中所发生的伤害。

高危人群:在职业活动中易遭受工作有关疾病、职业病和伤害的人群和(或)接触高浓度(高强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人群。

密闭空间: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自然通风不良,足够容纳一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有限空间[如炉、塔、釜、罐、槽车以及管道、烟道、隧道、下水道、沟、坑、井、池、涵洞、船舱(船舶燃油舱、燃油柜、锅炉内部、主机扫气道、罐体、容器等封闭空间和大舱)、地下仓库、储藏室、地窖、谷仓等,分为无需准入密闭空间和需要准入密闭空间。

物质安全数据说明书:又称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是化学品的供应商向下游用户传递化学品基本危害信息(包括运输、操作处置、储存和应急行动信息)的一种载体。

同时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还可以向公共机构、服务机构和其他涉及到该公学品的相关方传递这些信息。

2024年职业卫生培训知识(2篇)

2024年职业卫生培训知识(2篇)

2024年职业卫生培训知识什么是职业病?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的范围我国卫生部规定的职业病共分为九大类:1.职业中毒:(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4)镉及其化合物中毒;(5)铍病;(6)铊及其化合物中毒;(7)钒及其化合物中毒;(8)磷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9)砷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砷化氢);(10)砷化氢中毒;(11)氯气中毒;(12)硫化氢中毒;(13)光气中毒;(14)氨中毒;(15)氮氧化合物中毒;(16)一氧化碳中毒;(17)二硫化碳中毒;(18)硫化氢中毒(19)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铅中毒;(20)工业性氟病;(21)氰及腈类化合中毒;(22)四乙基铅中毒;(23)有机锡中毒;(24)羰基镍中毒;(25)苯中毒;(26)甲苯中毒;(27)二甲苯中毒;(28)正乙烷中毒;(29)汽油中毒;(30)有机氯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31)二氯乙烷中毒;(32)四氯化碳中毒;(33)氯乙烯中毒;(34)三氯乙烯中毒;(35)氯丙烯中毒;(36)氯丁二烯中毒;(37)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38)三硝基甲苯中毒;(39)甲醇中毒;(40)酚中毒;(41)五氯酚中毒;(42)甲醛中毒;(43)硫酸二甲酯中毒;(44)丙稀酰胺中毒;(45)有机磷农药中毒;(46)溴甲烷中毒;(49)拟除虫菊脂类农药中毒;(50)根据《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可以诊断的中毒性肝病;(51)根据《职业急性中毒诊断标准及自理原则总则》可以诊断的其它职业性急性中毒。

2.尘肺(1)矽肺;(2)煤工尘肺;(3)石墨尘肺;(4)炭黑尘肺;(5)石棉肺;(6)石棉肺;(6)滑石尘肺;(7)水泥尘肺;(8)云毒尘肺;(9)陶工尘肺;(10)铅尘肺;(11)电焊工尘肺;(12)铸工尘肺。

关于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内容(精选)

关于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内容(精选)

关于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内容(精选)关于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内容(精选篇1)(1)预防和减少工作伤害:采取各种预防性措施,如定期检查、培训和教育,以及提供必要的安全装备等,确保员工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少因工作所造成的身体伤害。

(2)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对员工心理健康的保护和关注,通过消除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满意度等措施,有利于员工心理健康。

(3)提高员工健康水平:鼓励员工通过健康生活方式、营养饮食、适量运动等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从而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和挑战。

(4)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通过减少污染和浪费、优化工作流程和能源使用等措施,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员工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宜居的工作环境。

总之,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是确保员工在工作环境中得到良好的健康和安全保障,它的关键是要将员工的健康和安全置于首要位置,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或避免工作伤害,提高员工的心理与身体健康水平,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环境。

关于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内容(精选篇2)职业病概论一、职业病危害与职业病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职业卫生?职业卫生是指人们在从事行业和工作活动中,保持符合保护健康、防止疾病所必须的情况、状况以及达到这种状态所实施的行为和过程。

2、什么是职业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哪几类?职业危害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由于受不良的生产条件和工作环境的影响,给劳动者带来危险和伤害,其中包括事故和疾病等多种危害因素对人体的伤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3、什么叫职业病?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4、什么叫法定职业病?法定职业病是指国家规定并正式公布的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引起的疾病。

职业卫生知识简答题题库及答案二

职业卫生知识简答题题库及答案二

职业卫生知识简答题题库及答案二85、职业卫生名词解释:三级预防答:对患有职业病和遭受职业伤害的劳动者进行合理的治疗和康复。

86、职业卫生名词解释:手传振动答:又称手臂振动或局部振动,指生产中使用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动工作时,直接作用或传递到人手臂的机械振动或冲击。

87、职业卫生名词解释:全身振动答: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并通过下肢或躯干传导到全身的振动。

88、职业卫生名词解释:劳动强度答:劳动的繁重和紧张程度的总和。

89、职业卫生名词解释:中等强度作业答:氧需不超过最大摄氧量状态下进行的作业。

90、职业卫生名词解释:大强度作业答:氧需超过了最大摄氧量状态下进行的作业。

91、职业卫生名词解释:极大强度作业答:几乎在无氧状态下进行的作业,此时的氧债≥氧需。

92、职业卫生名词解释:劳动时间率答: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工作时间与日工作时间(8h)的比率,以百分率表示。

9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内容及任务是什么?答: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内容及任务是以职业人群和职业环境为主要对象,旨在阐明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影响职业从事者健康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论述如何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和研究不良职业环境和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从事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健康损害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提出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因素的方法和措施;从而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职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职业从事者的身心健康。

94、简述职业卫生学与职业医学的异同。

答:职业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分支学科,是以职业人群的作业环境为主要对象,研究职业场所工作环境或条件对职业从事者健康状况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质和量两方面阐明职业场所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与职业从事者健康水平的关系,为保护职业从事者健康、提高作业能力、改善工作条件所应采取的措施及卫生要求提供科学依据。

职业卫生学的内容涵盖职业从事者接触的各种可能产生健康损害的作业环境,包括各种生产性毒物、粉尘,生物学有害因素,不良气象条件和其他物理因素,职业性伤害,不良体位,作业组织安排和管理等。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二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二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二
汇报人: 202X-01-06
contents
目录
• 职业卫生概述 • 职业病及其预防 • 职业环境卫生管理 •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 • 职业卫生教育与培训 • 未来职业卫生的挑战与展望
01
职业卫生概述
职业卫生概述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2
职业病及其预防
常见职业病种类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职业卫生培训内容与方式
培训内容
包括职业病防护知识、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和维护、工作场所危害识别、应急救 援措施等。
培训方式
可以采用线上或线下课程、专题讲座、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根据企业需求和 员工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
提高职业卫生意识与技能的方法
制定培训计划
企业应制定系统的职业卫生培 训计划,针对不同岗位员工
新兴职业病种类的出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兴行业的涌现, 一些新的职业病种类也随之出现,例 如长期操作电脑导致的肌肉骨骼疾病 、长时间使用手机导致的视疲劳等。
由于新兴职业病种类具有多样性和隐 蔽性,因此需要加强对其认识和研究 ,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职业卫生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职业卫生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例如远程监测技术、智能穿戴设 备等在职业卫生领域的应用,使得职业卫生工作更加便捷和高效。
需求进行培训。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职业卫生培 训,建立奖励机制,提高员工 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定期评估与反馈
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确保 培训质量。
加强监管与合作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职业卫生培 训的监管,同时鼓励企业与专 业机构合作,提供更专业的培
训服务。

职业卫生知识

职业卫生知识

职业卫生知识职业卫生知识知识第一部分职业卫生知识的基本概念(1)职业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所称的定义,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职业病危害:是指可能导致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发生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3)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危害劳动者健康的有害因素。

第二部分职业卫生知识一、职业卫生知识概述1.职业卫生工作方针与工作内容职业卫生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是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和增进劳动者健康,提高工作生命质量,依法采取的一切卫生技术或者管理措施。

它的首要任务是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2.职业有害因素与职业病在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多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因素,可以分为五大类: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目前我国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

2002年4月18日新公布的职业病目录范围共有十类、115种。

尘肺有13种:如矽肺、煤工尘肺、石棉肺、水泥工尘肺、电焊工尘肺等;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有11种:如外照射急性、亚急性、慢性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病等;职业中毒56种:如铅、苯、汞、锰、有机磷农药中毒等;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如中暑、高原病等;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如布氏杆菌病、森林脑炎等;职业性皮肤病8种:如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等;职业性眼病3种:如职业性白内障、电光性眼炎等;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如噪声聋、铬鼻病等;职业性肿瘤8种:如苯所致的白血病、石棉所致的肺癌、间皮瘤等;其他职业病5种:如职业性哮喘、棉尘病、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等。

职业卫生培训资料之职业卫生相关基础知识点

职业卫生培训资料之职业卫生相关基础知识点

职业卫生培训资料之职业卫生相关基础知识点1、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的区分?(1)职业安全:是以防止职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发生各种伤亡事故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主要研究的是如何防止职工在职业活动中的意外事故的发生。

(2)职业卫生:是以职工的健康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免受职业危害因素侵害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和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主要研究的是如何防止职工在职业活动中职业病的发生。

2、新《职业病防治法》2011年12月31日施行,共7章90条。

3、《工伤保险条例》于2011年1月1日实施;《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方法》2012年6月1日施行。

4、职业危害因素:工作场所中存在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对人体产生健康损害的因素。

分为: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危害因素、生产环境中的危害因素。

(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因素:①化学因素;②物理因素:a、异常气象条件;b、异常气压;c、噪声、振动;d、非电离辐射;e、电离辐射;③生物因素(2)劳动过程中危害因素: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②心理性职业紧急;③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④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急;⑤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使用不合理的工具。

5、常见职业性有害因素:①金属与类金属;②刺激性气体与窒息性气体;③一氧化碳;④有机溶剂;⑤苯;⑥粉尘;⑦物理因素。

6、职业危害因素的物理因素:①高温;②噪声。

分为机械性噪音、流体动力噪音、电磁性噪音三种;③振动。

分为局部振动(手传振动)和全身振动两种。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①中暑;②减压病;③高原病;④航空兵;⑤手臂振动病。

7、我国实行企业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职业卫生安全管理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8、我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机制,遵循国家-企业-员工三方需要的原则,建立“五方结构”的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职业卫生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进行评价、控制和预防,以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以下是职业卫生基础知识的详细介绍。

一、职业病职业病是指长期接触某种有害物质或工作条件,导致身体某些器官或系统发生病变,并与该种有害物质或工作条件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常见的职业病包括尘肺病、噪声性听力损失、放射性损伤等。

二、职业卫生法规我国对于职业卫生问题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

这些法规对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以及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评价有害因素在进行职业卫生管理时,需要对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进行评价。

这些有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评价方法主要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

四、控制有害因素在评价出存在的有害因素之后,需要采取控制措施来降低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减少职工接触。

控制有害因素的方法包括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体防护等。

五、职业卫生监测职业卫生监测是指对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进行定期监测,以确定是否达到国家标准和企业内部标准。

职业卫生监测包括空气质量监测、噪声监测、辐射监测等。

六、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是指对从事特定工种的劳动者进行全面体检,以发现早期职业病病变和身体其他异常情况。

职业健康检查应该由专门机构或者医院进行。

七、职业卫生教育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方面,职业卫生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开展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宣传等活动,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和职业卫生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职业卫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对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进行评价、控制和预防,以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遵循相关法规,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来降低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减少职工接触。

同时,也需要加强职业卫生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并通过开展职业卫生教育等活动来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和职业卫生保护意识。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职业卫生是指通过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防止和控制工作场所可能对工人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因素的一门科学。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是职业卫生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下面将从职业卫生的基本概念、危害因素、评价方法、防护措施和职业病防治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职业卫生的基本概念职业卫生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对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进行保护的一系列措施。

职业卫生的目的是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防止职业病的发生,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职业卫生的危害因素职业卫生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精神因素。

其中,化学因素包括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粉尘、烟雾等;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生物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动植物等;精神因素包括工作强度、工作环境、工作组织等。

三、职业卫生的评价方法职业卫生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卫生监测和职业病诊断。

职业病危害评价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对危害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确定职业病的危害程度;职业卫生监测是指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职业卫生问题;职业病诊断是指对患有职业病的工人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职业卫生的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

技术措施是指通过改变工艺流程、改进设备和工具等方式,减少或消除危害因素的产生和传播;管理措施是指通过制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加强职业卫生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工人的职业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个人防护措施是指通过佩戴防护用品、穿戴防护服装等方式,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

五、职业病防治职业病防治是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职业病防治包括职业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

预防职业病主要是通过加强职业卫生管理、提高工人的职业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改进工艺流程、改进设备和工具等途径,减少或消除危害因素的产生和传播。

治疗职业病主要是通过对患有职业病的工人进行诊断和治疗,帮助他们尽早恢复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第一节概述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条件或要素,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导致职业性损害的致病原,其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有害因素的性质和接触强度(剂量)。

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2)物理性有害因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高低气压等),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电离辐射(a射线、B射线、丫射线、X射线、中子射线等);(3)生物性有害因素: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真菌、寄生虫及某些植物性花粉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职业心理紧张、个别器官或系统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工作环境中有害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如太阳辐射)、厂房建筑或布局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如通风不良、采光照明不足、有毒工段和无毒工段在同一个车间内)和作业环境空气污染等第二节职业病危害因素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很多,导致职业性病损的范围很广,不可能把所有职业性病损的防治都纳入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范围。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参考国际通行做法,当务之急是严格控制对劳动者身体健康危害大的几类职业性病损。

因此,职业病防治法将职业病范围限定于对劳动者身体健康危害大的几类职业性病损一职业病,并且授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

目前我国的职业病种类为10类、115种。

职业病危害因素可分为10类。

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较小的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急性或慢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

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0一、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一)来源生产性毒物的主要来源于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副产品、夹杂物或废气物;有时也可来自热分解产物及反应产物,例如聚氯乙烯塑料加热至160〜170 C 时可以分解产生氯化氢;磷化铝遇湿分解产生磷化氢等。

(二)存在的形态毒物可以固态、液态、气态或气溶胶的形式存在于生产环境中。

气态毒物是指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例如氯气、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刺激性气体和窒息性气体;固态升华、液体蒸发或挥发可形成蒸汽,如碘等可经升华,苯可经蒸发而呈气态。

凡沸点低、蒸气压大的液体都易产生蒸气,对液体加温、搅拌、通风、超声处理喷雾或增大其液体表面积均可促进蒸发或挥发。

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称为雾。

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洒可形成雾,如镀铬作业时可产生铬酸雾,喷漆作业时可产生漆雾等。

悬浮于空气中直径小于0.1卩m的固体颗粒称为烟。

金属熔融时产生的蒸汽在空气中迅速冷凝、氧化可形成烟。

能够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其颗粒直径为0.1〜10卩m的固体颗粒则称为粉尘。

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粉状物混合、筛分、包装时均可以引起粉尘飞扬。

漂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

二、生产性毒物的接触机会在劳动过程中主要有以下操作或生产环节有机会接触到毒物,例如原料的开采与提炼,加料和出料;成品的处理、包装;材料的加工、搬运、储存;化学反应控制不当或加料失误而引起冒锅和冲料,储存气态化学物钢瓶的泄露,作业人员进入反应釜出料和清釜,物料输送管道或出料口发生堵塞,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化学物的采样和分析,设备的保养、检修等。

此外,有些作业虽未应用有毒物质,但在一定条件下亦有机会接触到毒物,甚至引起中毒。

例如,在有机物堆积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地窖、矿井下的废巷、化粪池、淹菜池等)作业接触到的硫化氢,含砷矿渣的酸化或加水处理时接触砷化氢而致急性中毒。

三、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在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其次为皮肤侵入;由消化道进入,在职业卫生中意义不大。

(一)呼吸道气体、蒸汽及气溶胶形式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大部分生产性毒物都由此途径进入人体。

由于肺泡呼吸膜薄,呼吸膜的扩散面积很大,正常成人达70川,故毒物可迅速大量地通过,直接进入体循环,其毒作用发生较快。

影响气态毒物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很多:1、空气中毒物的浓度,浓度愈高,吸收愈快;2、毒物的分子量及血/气分配系数,分子量越小,血/气分配系数越大,毒物吸收越快;3、毒物的水溶性,水溶性较大的毒物,易为上呼吸道吸收,除非浓度较高,一般不易达到肺泡,水溶性较差,因其对上呼吸道的刺激较小,易进入呼吸道的深部;4、劳动强度、呼吸的深度和频率、肺通气量与肺血流量,以及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

影响气态毒物经呼吸道吸收的情况颇为复杂,它们在呼吸道的滞留量与呼吸方式和其粒子直径大小、溶解度及呼吸系统的清除功能有关。

(二)皮肤有些毒物如芳香族的氨基、硝基化合物,有机磷酸脂化合物,氨基甲酸脂化合物,金属有机化合物(四乙铅)等可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引起中毒。

毒物经皮肤吸收可以通过表皮屏障到达真皮,进入血液;也可以通过皮肤的附属器官(毛囊、皮脂腺或汗腺)进入真皮。

皮肤附属器官虽然分布广泛,但其总截面面积仅占皮肤面积锝0.1 %〜1.0 %,故实际意义不大。

经皮肤吸收的毒物直接进入大循环。

影响毒物经皮肤吸收的因素:1、脂水分配系数;2、毒物的浓度和粘稠度;3接触皮肤的部位和面积;4、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5、溶剂的种类。

(三)消化道在生产过程中,经消化道摄入毒物所致的职业中毒甚为少见,常见于意外事四、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生产性毒物种类繁多、接触面广,职业中毒在职业病中占有的比例很大。

因此,控制生产性毒物,对预防职业病、保护和增进劳动者身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我国在这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和许多宝贵的经验。

为了保证作业场所安全使用有毒物品,预防、控制、消除职业中毒危害,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国务院依据职业病防治法2002年颁布了《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为生产性毒物的控制和职业中毒的预防提供了法律保障。

职业中毒的病因是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预防职业中毒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控制或尽可能减少毒物对劳动者的侵害,应当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作好前期预防。

具体措施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根除毒物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可用无毒或低毒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例如有硅整流器代替汞整流器,用无汞仪表代替有汞仪表,使用苯作为溶剂或稀释剂,改为二甲苯作为稀释剂等。

2.降低毒物的浓度减少人体的接触水平,以保证不对接触者产生明显的健康危害是预防职业中毒的关键。

其中心环节是加强技术革新和通风排毒措施,将环境空气中的浓度控制在最高容许浓度以下。

(1)技术革新:对产生有毒物质的作业,原则上应当采取密闭生产,消除毒物的逸散的条件。

应当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尽可能采取遥控和程序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者接触毒物的机会。

例如,手工电焊改为自动电焊;蓄电池生产中,干式铅粉灌注改为灌注铅膏等。

(2)通风排毒:在有毒物质的生产过程中,如密闭不严或条件不许可,仍有毒物逸散入作业环境空气时,应采用局部通风排毒系统,将毒物排除。

其中最常用的为局部抽出式通风。

为了充分发挥其通风排毒效果,应同时做好毒物发生源的密闭和含毒空气的净化处理。

常用的局部通风排毒装置有排毒柜、排毒罩及槽边吸风等,根据生产工艺和毒物的理化性质、发生源及生产设备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排风装置。

其基本原则是尽可能靠近毒物的逸散处,即可防止毒物的扩散又不影响生产操作,便于维护检修。

经通风排出的毒物,必须经净化处理后,方可排出,并注意回收利用,使作业场所有毒物质的浓度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3.工艺、建筑布局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而且应当符合职业卫生要求。

有毒物质逸散的作业,应当根据毒物的毒性、浓度和接触人数对作业区实行区分隔离,以免产生叠加影响。

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当布置在下风侧;如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放散有毒气体的生产工艺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

对容易积存或被吸附的毒物如汞,可产生有毒粉尘飞扬的厂房,建筑物结构表面应当符合有关卫生要求,防止粘积尘毒及二次扬尘。

4•必要的卫生设施如盥洗设备、淋浴室、更衣室和个人专用箱。

对能经皮肤吸收或局部作用危害大的毒物还应配备皮肤和眼睛的冲洗设施。

5•个人防护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辅助措施。

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呼吸防护器、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防护手套和皮肤防护用品。

选择个人防护用品应当注意防护用品的针对性、功效性。

在使用时,应对使用者进行培训;平时要经常保养、维护,在使用前注意检查,确保其功效得到很好的发挥。

6•职业卫生服务健全的职业卫生服务在预防职业中毒中极为重要,职业卫生工作人员除积极参与以上工作外,应当对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测、监测;对接触有毒物质的人群实施健康监护,认真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排除职业禁忌,及时发现早期的健康病损,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7•职业卫生安全管理管理制度不全、规章制度执行不严、设备维修不及时及违章操作等常是造成职业中毒的主要原因。

因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消除职业中毒具有重要作用。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时、如实申报存在或可能产生的职业中毒危害;从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用人单位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当提交“职业中毒危害预评价报告”、在竣工验收前提供“职业中毒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等资料,对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单位在设计阶段还应当提供职业中毒防护设施设计资料。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用人单位提供资料及时做出审核决定并书面通知用人单位。

未提交有关资料或未经审核同意的,不得批准该项目的建设、投产和使用。

做好管理部门和作业者的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使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行之有效的履行职业卫生管理职责,使有毒作业人员充分享有职业中毒危害的“知情权”,掌握职业中毒防护的基本技能,实现有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的职业中毒危害预防、控制、消除管理体系。

五、急性职业中毒现场急救原则立即将患者移至上风向或空气新鲜场所,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若患者衣服、皮肤被毒物污染,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并用清水冲洗(冬季宜温水)。

如遇水可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应先用干布抹去污染物,再用清水冲洗,以防毒物继续经皮肤吸收。

现场救治中,应注意对心、肺、脑、眼的保护,发现呼吸停止时,应进行人工呼吸。

第四节生产性粉尘粉尘是直径很小(0.1〜10卩m)固体微粒,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天然生成,或在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人为原因而生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