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
新课程标准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但是正如列宁所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实实在在地学会读书,语文课堂就会变得实惠了,就不可能出现语文课上不上无所谓,语文书本读不读没关系,反正考试都是考课外的这种状况,就会提高语文作文课堂的吸引力。
学生怕作文,怕上作文课,一提作文就没情绪。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的生活是比较丰富多彩的,每天耳闻目睹的事并不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针对这些情况,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写作文前的准备
在学习课文之前,要求他们写或口述与课文相同的景物,然后与课文对照,转入学习课文,这样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作者的匠心与自己的不足,学完课文后再引导学生用课文方法写类似的景物。
这样在写--读--写过程中,学生既把课文读透了又能把刚吸收来的知识运用于写作。例如:我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之前,要求学生写家乡自己喜欢的水果;尽管他们没有比课文写得好,但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生动,采用了哪些好方法;
学完课文后,要求学生观察家乡的水果,布置学生动手写一写。此时学生就会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官,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事实证明,这种方法使学生写作有了明显提高。
二、作文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
陶行知先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的”。学生对自然环境缺乏观察,对人更缺少观察,甚至对他们最常接触的家人、老师和同学都缺乏观察。为此我着重引导他们观察家人、老师和同学。有一回布置学生写自己的母亲,在学生的笔下母亲大都是中等身材、不胖不瘦、不高不矮……。针对这个问题,评讲作文时,我先把母亲写得相同的作文读一读,然后问学生是否拥有同一个母亲?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此时,学生才知道因为缺少认真的观察,连自己的家人外貌也不大清楚。为此我启发学生写人物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这样才会写出人物的特点。又如:老师因性别、年龄等差异,他们的形象也是不同的。为此要求学生先观察任课老师,看看他们上课时的姿态动作是否一样?他们对不做作业或作业马
虎的学生、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的处理是否一样?也观察他们在业余时间里做什么?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否一样?……这样有了范围,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观察起来具体容易得多,写出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己的个性。总之,作文就是生活,只要平常细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写出好作文。
三、作文要遵循从说到写的原则
人类口头语言发展总是先于书面语言,作文要遵循从说到写的原
则,要让孩子们先随意说出重要的内容,再进行评议,然后按一定顺序,有条理,有中心具体说。再过渡到书面语言,在学生习作时,教师要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教给学生习作的构段,布局谋篇和一些写作特点、方法,也可让学生自由发挥,往往自由发挥的文章更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潇洒自身,不拘一格。
四、多写多练多积累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必须有经验积累,也要有灵感,这些经验与灵感也是平时训练出来的,不是有言:业精于勤,荒于嬉吗?因此,多练也是提高孩子作文能力的途径,如写人物可根据人物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抓住不同人物特点去训练写作;写事可以训练学生按时间、方位、地点变换、游览顺序去训练习作;状物可按事物的种类、特点、功能,运用不同体裁去训练写作。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真实地反映他们自己的生活,写出他们对社会生活与客观事物的真情实感。
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文本的一个积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解读,这样才能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可能存在的障碍,面临的难题,对之进行分析,理出解决的途径,以便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有效的帮助,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一味要求学生自己去“创造”作品,“发现”意义,结果只能是乱了套,只能是“语文课上不上无所谓”。如教学案例中这一类散文,如果为了张扬“人文性”,过分增大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其结果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如同没有学过一样。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这一点也是教学的生命所在。
总之多练,熟能生巧,不会怕无米之炊,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