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12ec45d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e.png)
三十六计故事1. 瞒天过海。
从前有一个国家,国王听说邻国要进攻自己的国家,于是他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希望他能想出一个对策。
谋士想了一下,告诉国王说,可以派人去邻国投降,然后在敌人的内部进行破坏,煽动内乱,这样就能瞒天过海,化解危机。
2. 围魏救赵。
赵国被强大的魏国围困,形势非常危急。
赵国的国君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君,可以派人去魏国的后方进行破坏,引开魏国的注意力,让他们分兵前往对付,然后赵国就能趁机解围,救赵国于水火之中。
3. 借尸还魂。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借尸还魂,假装自己已经死去,然后派人偷偷地抬着国王的尸体逃出围困,引开敌人的注意力,然后趁机逃脱围困。
4. 连环计。
有一个国家被敌国连续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使用连环计,即在外围设下多个陷阱和诱敌的计策,引诱敌人进入陷阱,然后趁机解围。
5. 假途伐虢。
古代有一个国家要进攻虢国,但是虢国有强大的防御力量,于是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假装要进攻虢国,引诱虢国的军队出来迎战,然后趁虚而入,攻占虢国的要害地带,取得胜利。
6. 声东击西。
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声东击西,即在敌人的东部发起假攻,吸引敌人的主力,然后在敌人的西部发起真正的攻击,取得胜利。
7. 无中生有。
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利用无中生有的计策,即假装自己有强大的援军,吓唬敌人,让敌人望风而逃。
8. 暗渡陈仓。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利用暗渡陈仓的计策,即在夜间偷偷地派兵渡过险要地带,偷袭敌人的后方,取得胜利。
9. 隔岸观火。
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36计孙子兵法故事
![36计孙子兵法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c560a0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d.png)
36计孙子兵法故事36计是中国古代兵法中的经典之作,它是由《孙子兵法》所衍生出来的一套实用策略,用来指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智慧去解决各种问题。
这36计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通过故事的形式来传达,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些典型的36计故事来深入了解这些策略的实际运用。
第一计,瞒天过海。
春秋时期,晋国攻打楚国,楚国大将伍子胥被困在了楚国都城郢城中。
晋国派人向楚国示好,表示愿意和解,但实际上是为了进一步削弱楚国的力量。
伍子胥深知晋国的阴谋,于是他向楚国国王建议说,晋国的军队已经退兵了,楚国可以趁机出兵追击。
楚国国王听信了伍子胥的话,果断出兵追击,结果晋国军队果然遭到了重创。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赵国遭到了强大的魏国的围攻,形势十分危急。
魏国的军队已经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国王派遣大将王翦前去救援。
王翦采取了迂回作战的策略,先攻打了魏国的后方要害,迫使魏国不得不撤军回援。
在魏军撤退的过程中,王翦趁机突围,成功解救了被围困的赵国。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楚国将领春申君率军攻打齐国,不料却中了齐国的埋伏,被困在了围困之中。
春申君军队士气低落,处境十分危急。
这时,春申君派出了一支军队,假装要发动反击,结果被齐国军队击溃。
齐国军队见到楚国军队的尸体后,以为他们已经取得胜利,士气大振,松懈了警惕。
春申君趁机突围,最终成功脱困。
这些36计的故事,不仅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运用。
通过这些故事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智慧和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些策略,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故事,深入了解36计,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取得更好的成就。
36计小故事
![36计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3f83e2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5d.png)
36计小故事在古代,有一位智慧过人的军事家——吴起。
他精通兵法,善于运用各种计谋,被后人誉为“兵家第一”。
他在军事上的智慧和谋略被总结为了“三十六计”,这些计谋既可以用于军事战争,也可以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处世之道。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三十六计”的小故事。
第一计,瞒天过海。
故事一:从前有一位国王,他的国家正面临着外敌的入侵。
国王找来了一位智慧过人的军事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说,“陛下,我们可以利用瞒天过海的计谋,让敌人措手不及。
”于是,国王派出了一支假装要进攻敌国的军队,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
与此同时,真正的主力军队则悄悄地从海上绕到了敌人的后方,成功地打了一场出乎意料的胜仗。
第二计,围魏救赵。
故事二:在一个国家里,有两个相邻的国家经常发生战争。
其中一个国家的国王得知自己的盟友——赵国正面临敌国的侵略,于是决定出兵相救。
但是,他又担心自己的国家会受到敌国的进攻。
于是,他决定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他率领一支军队向敌国的边境进发,引诱敌人的主力军队前来阻截。
与此同时,他派出另一支军队从敌人的后方偷袭,成功地解救了赵国。
第三计,借刀杀人。
故事三:在一个古代国家里,有两个互相对立的官员,他们互相嫉妒,想要对对方加害。
其中一个官员找到了一位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说,“你可以利用借刀杀人的计策,让别人替你去除掉对手。
”于是,官员找到了一个与对方有矛盾的人,让他去杀害对方。
这样,官员成功地摆脱了对手的威胁。
第四计,以逸待劳。
故事四:在一个古代国家里,有一位将军带领着自己的军队与敌人作战。
敌人的军队非常强大,将军深知自己的军队不是对手。
于是,他决定采用以逸待劳的计策,让敌人在长途跋涉中疲惫不堪,等敌人疲惫不堪的时候再出其不意地攻击。
最终,他成功地打败了敌人。
第五计,趁火打劫。
故事五:在一个古代国家里,有一位国王的国家正面临着内部叛乱的危机。
国王找来了一位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说,“陛下,我们可以利用趁火打劫的计策,趁乱夺权。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8e8c33c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66.png)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国姓爷郑成功为了收复台湾,他利用了瞒天过海的计策,让敌人措手不及,最终成功收复了台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隐忍和谋略,才能在困难的局面中取得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
齐国国君派出了大军攻打魏国的都城,魏国不得不放弃围攻,转而回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力打力,才能解决自身的困境。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在战场上被敌人杀死,赵国军队为了振奋士气,将赵奢的尸体放在战车上,冒充他还活着,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助虚实,才能战胜强敌。
第四计,以逸待劳。
古代战争中,有一次晋国和楚国的军队对峙,晋国军队利用地利之便,以逸待劳,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等待时机,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五计,趁火打劫。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国的都城被燃烧,赵国趁乱打劫,最终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抓住机会,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六计,声东击西。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韩国军队攻打赵国,赵国军队利用了声东击西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韩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七计,无中生有。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利用了无中生有的计策,制造了一场假战,最终成功打败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八计,暗渡陈仓。
相传战国时期,秦国军队利用了暗渡陈仓的计策,成功攻占了敌人的都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隐秘的方式,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九计,隔岸观火。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发生了一场战争,晋国军队利用了隔岸观火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齐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观察敌人的动向,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f162f72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08.png)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古时候,有位将军名叫孙膑,他的谋略非常高超。
在一次战斗中,敌军设下埋伏,孙膑便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的计策。
他命令士兵们将战马和粮草都藏起来,然后让士兵们穿上敌人的服装,冒充敌人。
这样一来,敌军便无法分辨出哪是真正的敌人,哪是冒充的。
孙膑还让士兵们在敌人必经之路上设置障碍,使得敌人无法顺利前进。
最终,敌军陷入了困境,孙膑趁机发动攻击,大获全胜。
第二计:围魏救赵战国时期,赵国被魏国包围,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向各国求援,但其他国家都不愿意出兵相助。
此时,齐国的大臣孙膑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建议齐国出兵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国撤军救援。
魏国果然中计,撤军回防,赵国得以解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才能取得胜利。
第三计:借刀杀人古代,有位官员名叫庞涓,他嫉妒同僚孙膑的才能,便想方设法陷害他。
庞涓向魏王进谗言,说孙膑想要谋反。
魏王信以为真,将孙膑投入监狱。
庞涓趁机篡夺了孙膑的职位。
然而,庞涓并没有料到,孙膑在监狱中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他设法向齐国求援。
齐国派兵攻入魏国,庞涓被俘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力量,才能保护自己。
第四计:以逸待劳在古代战争中,以逸待劳是一种常见的战术。
有一次,齐国和楚国交战,齐国的将领田忌便采用了这种策略。
田忌命令士兵们在战场上休息,不主动出击,而是等待楚国的士兵疲惫不堪时再发动攻击。
楚国士兵连续几天攻打齐国阵地,但却始终无法突破齐国的防线。
最终,楚国士兵疲惫不堪,田忌趁机发动攻击,楚国士兵无法抵挡,齐国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耐心等待,以逸待劳,也是一种取胜的策略。
第五计:趁火打劫古代,有位官员名叫曹操,他善于利用敌人的困境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有一次,曹操得知袁绍的军队在官渡之战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曹操趁机发动攻击,攻占了袁绍的城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趁火打劫,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三十六计的故事 三十六计的故事范文大全
![三十六计的故事 三十六计的故事范文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04b435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15.png)
三十六计的故事三十六计的故事范文大全三十六计的故事一公元前354年,赵攻打魏国,迫使魏国投降。
魏本来是魏国的一员,后来转投赵国。
魏惠王很生气,于是他决定派庞涓去讨伐赵。
邯郸危在旦夕。
赵国国君赵成侯竭力坚守,同时派人火速赶往齐国求援。
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
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
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
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国救援。
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
所以大败。
三十六计的故事二三国时期,吴杀了关羽,刘备大怒,亲自率领70万大军攻打吴。
蜀军从长江上游向下游挺进,指挥扫荡。
深入吴腹地五六百里。
孙权任命年轻的将军鲁迅为大都督,带领五万人作战。
鲁迅懂兵法,正确分析形势,认为刘备气势汹汹,居高临下,吴军难以攻下。
所以我决定实施战略撤退,看看它是如何改变的。
吴军完全退出山区,蜀军很难在五六百里的山区展开。
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无力作战,兵疲力尽。
鲁迅见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难以顾及首尾。
他在山上扎营,犯了兵家大忌。
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
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
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三十六计的故事三公元589年,隋朝将大规模进攻陈。
战前,隋朝大将何若璧奉命负责河防,经常组织沿河守备部队,调整防御。
每次调部队,都是奉命向溧阳集中。
还下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在各地立旗,设警帐,宣传声势,迷惑陈果。
如果陈真的分不清虚实,一开始以为大军来了,让全国的兵马都做好了迎敌的准备。
但不久,有人发现的驻军部署,而不是攻击,陈撤回了集结的部队。
所以三番五次,隋军都是频繁部署,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暴露。
陈果也是司空见惯,他的警卫是松懈的。
直到隋军从何若壁渡河,陈都不知情。
如山兵,乘不备,一举拔陈徐州南。
三十六计的故事四空城计——孔明智设空城计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36计孙子兵法故事
![36计孙子兵法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772539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d.png)
36计孙子兵法故事36计,是中国古代兵法中的一种策略,由战国时期的军事家苏轼所创。
它是以《孙子兵法》为基础,结合了中国古代兵法、智慧和策略的精髓,总结出的一套兵法策略。
36计被誉为中国古代兵法中的绝学,它的精髓在于灵活运用,善于变通,以小搏大,以弱胜强,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36计在《孙子兵法》中的一些故事。
第一计,瞒天过海。
春秋时期,晋国攻打齐国,晋国的将军荀息计划要渡过齐国的河流,但齐国的将军田忌派出了自己的弟弟田单率领部队在河边布下了重兵,以防止晋国军队渡河。
荀息得知后,便命令士兵们在夜间悄悄地挖了一个地道,绕过了田单的部队,成功地渡过了河流,最终打败了齐国的军队。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赵国被魏国围困,魏国的军队已经准备攻打赵国的都城,赵国的国君派出使者向齐国求救。
齐国的国君派出了平原君率领一支军队前去救援赵国。
平原君采取了假意向魏国示好的策略,魏国误以为齐国不会出兵救援赵国,便撤回了围困赵国的军队。
平原君趁机率领军队突袭了魏国的军队,最终成功解救了赵国。
第三计,借刀杀人。
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向晋国的国君借刀杀了自己的大臣,晋国的国君为了表示友好,便答应了楚国的请求。
楚国的国君借刀杀人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借助晋国的力量来削弱自己的内部敌人,最终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第四计,以逸待劳。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率领军队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采取了以逸待劳的策略,让齐国的军队在鲁国的边境上长时间地等待,消耗了齐国的军队的体力和精力。
最终,鲁国的军队趁机发动了反击,打败了齐国的军队。
第五计,趁火打劫。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趁着赵国内乱之际,率领军队进攻了赵国。
赵国的国君为了稳住局势,便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国君趁机派出军队进攻了魏国。
魏国被迫撤回了进攻赵国的军队,最终赵国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以上就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些关于36计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展现了36计在实战中的灵活运用和智慧之处。
希望这些故事能够启发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智慧和策略,让我们能够以更加灵活的思维和更加智慧的策略面对各种挑战。
36计的故事
![36计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b3794b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aa.png)
36计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本名为《三十六计》的兵法书籍,这本书以36计分别为“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尸还魂”等,是中国古代兵法中的经典之作。
这36计不仅仅是用于军事上,更是可以在生活中运用的智慧宝库。
下面,就来讲述一些与36计相关的故事。
故事一,瞒天过海。
故事背景,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大将赵括带领军队在横山一带与秦军对峙。
为了迷惑秦军,赵国派遣士兵在黄河上游放水,制造洪水,使秦军误以为是赵军要渡河攻打秦国,于是秦军撤回了主力。
故事寓意,瞒天过海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强敌时,有时候需要采取一些迂回的策略,以迷惑对方,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个策略,比如在工作中,可以巧妙地隐藏自己的意图,以便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故事二,围魏救赵。
故事背景,战国时期,赵国与魏国交战,赵国国君派遣大将李牧率军攻打魏国。
李牧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先用兵围困魏国都城,然后在魏国的外围设伏,引诱魏国军队出城追击,最终成功将魏国军队歼灭。
故事寓意,围魏救赵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主动出击,以制造一些诱饵,来引诱对手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个策略,比如在商场竞争中,可以采取一些行动,来诱使竞争对手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获得竞争的优势。
故事三,借尸还魂。
故事背景,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忌与晋国国君进行赛马比赛。
田忌的马虽然速度较快,但是体力不足,而晋国的马则体力充沛。
田忌派遣使者去告诉晋国国君,他的马是“赤兔马”,而晋国的马是“骆驼马”,以此来安抚晋国国君。
比赛中,田忌采取了借尸还魂的策略,先让自己的马慢下来,然后突然加速,最终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故事寓意,借尸还魂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在关键时刻出其不意,以获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个策略,比如在谈判中,可以先故意放弃一些利益,然后在关键时刻突然出击,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以上就是关于36计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古代兵法的运用,更是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三十六计小故事
![三十六计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aedb2e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17.png)
三十六计小故事
1. 瞒天过海:战国时期,赵国将军廉颇率领军队围攻魏国卫国城。
卫国城守将想出了一个计策,将城门打开,出城欢迎进攻的赵军。
赵军大胜后,发现城中空无一人,原来魏国卫国城守将已带领精兵潜至敌后夺取了赵军的主帅。
2. 围魏救赵:春秋时期,晋国面临着强敌齐国的围攻。
晋国国君姜子牙想出一计:袭击魏国都城手牵手,将手中的火炬放到城门处燃烧,齐兵看到烟火以为晋国援军已经来到,最终成功围魏救赵。
3. 调虎离山:三国时期,诸葛亮和魏国将领马谡在街亭阵地作战。
诸葛亮利用马谡自负的脾气,将他带走。
魏国主帅司马懿看到马谡不在,以为街亭已经攻克,率领兵力过度,最终被晋军大败。
4. 走为上策:春秋时期,孟子来到晋国应邀进谏,请晋国国君尽快修行,减少军备,以实现和平。
但是晋国国君不听劝,对孟子采取恶言相待。
孟子不为所动,离开晋国。
后来,晋国不断内乱,外被侵略,而孟子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5. 敌战千里:三国时期,曹操派军攻打东吴,孙权派出诸葛亮墨家兵器大师鲁肃去向刘备求援。
鲁肃劝刘备趁机夺取荆州,屯兵南阳。
军队千里反攻东吴,成功扰乱曹操的后方,给孙权争取了时间。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pdf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pdf](https://img.taocdn.com/s3/m/037ec5b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d.png)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1.瞒天过海:唐朝薛仁贵征东时,利用大雾天气巧妙渡海,成功突袭敌人。
2.围魏救赵:源自战国时期孙膑指挥齐军,不直接救援被魏国攻打的赵国邯郸,而是攻打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军撤回,从而解除了赵国之困。
3.借刀杀人:典故如春秋时期晋献公欲除掉虞国大夫百里奚,通过向虢国“借道”来完成对虞国的侵略,同时除掉了虞国重臣。
4.以逸待劳:楚汉战争中,韩信在井陉之战中,利用地形优势,让疲惫的敌军长途奔袭后作战,而己方军队则以逸待劳,最终取得胜利。
5.趁火打劫:三国时期,曹操进攻袁绍后方乌巢粮仓,就是利用袁绍与刘备激战正酣之际,趁机烧毁其粮草,削弱了袁绍的战斗力。
6.调虎离山:《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使用此计诱使闻太师离开朝歌城,从而使周军得以顺利进入并攻克朝歌。
7.抛砖引玉:比喻用小利或表面的事物去诱导对方,使其露出真实意图或者拿出更珍贵的东西。
历史上没有特定的故事与该计对应,但这一策略常在外交、商业谈判等场合中运用。
8.声东击西: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策划攻打孤竹国。
他们先对外宣布要攻打南方的莒国,然后暗中率军奔袭北方的孤竹,成功攻下孤竹。
9.欲擒故纵:战国时期,秦穆公为了招降西戎的大将由余,先是释放了由余,并赠送礼物给他,使他放松警惕后,再将其招入秦国效力。
10.釜底抽薪: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时,不直接硬拼,而是通过不断削弱其部族支持和切断粮草供应,从根本上瓦解了孟获的反抗力量。
11.树上开花:明朝末年,李自成在起义初期兵力不足,为壮大力量,常利用假旗假象,制造出军队众多、实力强大的假象,以达到震慑敌人的目的。
12.指桑骂槐:春秋时期,齐景公宠爱幼子荼,晏子为了让景公意识到错误,故意当着群臣的面严厉训斥他的仆人,实际上是指责景公溺爱幼子、忽视国家大事的行为。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2b8c53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2.png)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犨在齐国任职,他带着晋国的军队,准备回国。
可是,齐国不放他回去,他只好带着军队在齐国边境等待。
郤犨想了一个计策,他让士兵们在河边挖了一个大坑,然后把坑里的泥土运到河对岸,慢慢地把坑填满。
齐国人看到这一幕,以为晋国要在河对岸修筑营垒,便不再阻拦郤犨,让他顺利回国。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遣了名将孙膑前去相助。
孙膑利用魏国内部的矛盾,向魏国宰相廉颇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说服魏国国君,让他相信魏国内部有人勾结赵国,于是魏国国君下令撤军。
魏国宰相廉颇得知孙膑的计策后,非常愤怒,他说,“孙膑是个奸诈的小人,我们应该坚持围攻!”可是魏国国君已经下令撤军,于是魏军撤退了,赵国得以解围。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忌率领齐国军队与楚国军队进行战争。
田忌派遣骑兵与楚国军队交战,然后故意让部下的马跑得很慢,引诱楚国军队追击。
当楚国军队追上齐国军队时,田忌派出精锐部队夹击楚国军队,取得了胜利。
这个计策被称为“借尸还魂”,意为借用敌方的力量来反击。
第四计,以逸待劳。
公元前208年,刘邦与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刘邦率领的汉军被项羽困在巨鹿城中。
刘邦派遣使者向项羽求和,项羽得知刘邦军中缺乏粮草,便放松了戒备。
刘邦趁机派出精兵夜袭项羽军营,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就是“以逸待劳”的典型案例,利用敌方的疏忽大意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以上就是关于三十六计历史故事的一些案例,这些故事充分展现了三十六计的智慧和策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这些历史故事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努力奋斗。
关于三十六计的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关于三十六计的中国古代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3fa66f1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3e.png)
关于三十六计的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法之一,在历史上曾有过许多传说和故事与之相关。
以下是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
第一计:瞒天过海相传春秋时期,楚国在与秦国对峙的时候,想要借助齐国的力量。
楚相郑国莫派遣大将军赵盾前往齐国求援,但齐国并不想与获胜的秦国为敌,于是将赵盾关押在监狱中。
赵盾知道自己的处境十分危险,便想出了“瞒天过海”的计策。
他嘘寒问暖地与狱卒交谈,利用狱卒的痴心妄想,让他打造了一艘“战船”,装载着一些行船必需品和金银财宝。
狱卒到了晚上便将赵盾带至船上,让他乘船逃跑。
第二计:围魏救赵战国时期,楚国想要攻打赵国,但秦国则想要保护赵国,于是与楚国相互对峙。
魏国则幸灾乐祸,想要趁机吞并赵国。
面对这样的局面,智囊韩信便想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利用楚国想要攻打赵国的心理,在城门口故意留下一些装满石头的大车,让魏国的军队以为楚国要对他们进行攻击。
魏国便马上囤积起粮食,准备与秦国对抗。
当楚军趁机突袭魏国时,魏国的粮食几乎耗尽,只好向秦国求援。
秦国为了保护赵国,便派兵前往攻打楚国。
这样一来,魏国和秦国就成了同盟,而赵国也得以保护。
第三计:借刀杀人东汉时期,曹操想要消灭宿敌袁绍。
他刻意让自己的信使故意被抓住,让袁绍误以为曹操和刘备有矛盾,便派人前去劝说刘备与自己共同攻打曹操。
曹操从中得到了情报,并且知道袁绍和刘备之间存在矛盾,于是想出了“借刀杀人”的计策。
他派遣大将于禁,悄悄前往袁绍处,装作投降者的样子,并将一把锋利的刀送给袁绍。
袁绍很高兴,认为这意味着曹操的失败,于是便将这把刀交给自己手下的将领——许攸。
曹操利用这个机会,在离许攸营地不远的地方埋伏了自己的军队,然后放出消息说曹操正在攻打许攸。
许攸便急急忙忙地想要出击,却被曹操的军队杀了个措手不及,曹操成功消灭了袁绍的势力。
以上是三十六计中的三个经典计策,它们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计谋之一,对今天的管理和领导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6计故事_历史故事
![36计故事_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3e7e7c2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1d.png)
36计故事_历史故事36计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历史故事,给予人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36计历史故事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36计故事_历史故事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薛仁贵瞒天过海贺若弼智取京口之役吕子明白衣过江第二计围魏救赵晋国攻蕾、卫,救宋国奇兵保天京第三计借刀杀人周瑜借刀杀曹将子贡救鲁第四计以逸待劳王翦以逸待劳胜楚军荀萤分军制敌第五计趁火打劫妖怪趁火盗袭裟齐国趁火打劫天燕国沙俄趁火打劫中国刘邦“趁火”灭项羽多尔衮入主中原第六计声东击西郑成功收复台湾拿破仑巧计占埃及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草船借箭宗太祖杯洒收钱财张仪无中生有骗怀王张兴世袭击钱溪第八计暗渡陈仓喑渡陈仓诺曼底登陆战第九计隔岸观火陈轸献计苏代点“火”天白起晋武帝借“火”天吴第十计笑里藏刀公孙鞅笑里藏刀杯酒释兵权第十一计李代桃僵赵氏孤儿李牧败匈奴巧出赛马计第十二计顺手牵羊淝水之战希特勒占领希腊第三套攻战计第十三计打草惊蛇大败孟明视赔了夫人又折兵姚束之审案第十四计借尸还魂陈胜王楚项兴兵灭秦之战第十五计调虎离山孙策取泸江红四军奇袭永新妙除大患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石勒取幽州诸葛亮七擒孟获尚婢婢退敌五十里第十七计抛砖引玉以鱼饵钓大鱼契丹诱敌第十八计擒贼擒王箭射尹子奇英宗被俘刺杀王僚第四套混战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官渡之战周亚夫天刘濞第二十计浑水摸鱼诸葛亮巧取南部张守圭平定契丹二战中德军浑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悬羊击鼓假谙葛吓走直仲达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纸上谈兵黄巢巧占长安袁绍夺取幽州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范雎献计郑宋争霸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假道伐虢楚国天綦第五套并战计第二十五计偷粱换柱密谋夺皇位凤姐设奇课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孙武练兵文德皇后巧劝夫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煮洒论英雄单子冒顿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诸葛亮中计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长坂坡之战献娇妹“移花”夺政权第三十计反客为主袁绍占领冀州火并王伦第六套败战计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王允献貂蝉洪德献美女替父黩罪第三十二计空城计诸葛亮巧设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韩世忠智用反间计陈平巧施反问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系庆忌委离献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周瑜巧用连环计扑朔述离游击术王允献貂蝉第三十六计走为上晋文公败楚鸿门宴拓展阅读:偷粱换柱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附近),突然一病不起。
三十六计趣味故事
![三十六计趣味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7c7438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62.png)
三十六计趣味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话说唐太宗李世民要御驾亲征高句丽。
大军浩浩荡荡来到海边,那大海波涛汹涌,可把将士们愁坏了。
这时候啊,薛仁贵想出了一个妙招。
他找来了很多大船,然后把船都伪装成了大房子的样子,周围还弄上了好多幕布。
他跟唐太宗说:“陛下啊,咱们这有个大院子,里面有好多美景呢,您去看看解解闷呗。
”唐太宗就这么被忽悠着走进了这个“大院子”,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在船上,船都开到海中央啦。
这薛仁贵啊,就是用瞒天过海这一招,让唐太宗不知不觉就过了海。
第二计: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派庞涓攻打赵国。
赵国那是节节败退,最后只能向齐国求救。
齐国的军师孙膑就出了个主意。
他没有直接去赵国和庞涓硬刚,而是带着大军直奔魏国的都城大梁。
这庞涓一听,可就慌了神儿了。
为啥呢?因为都城要是被攻破了,那魏国可就完了。
于是庞涓只能放弃攻打赵国,带着军队往回赶。
这时候啊,孙膑就在庞涓回国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伏。
庞涓的军队一路奔波,又累又慌,结果就中了孙膑的埋伏,被打得屁滚尿流。
这就是围魏救赵,不直接救赵国,而是通过攻打魏国的要害,来解赵国之围。
第三计:借刀杀人东汉末年,有个叫祢衡的人,那是才华横溢,但是性格特别高傲。
曹操想收拾他,可是又不想落个杀害贤才的名声。
于是曹操就想了个借刀杀人的法子。
他把祢衡送到了刘表那里。
祢衡到了刘表那儿啊,还是老样子,整天对刘表冷嘲热讽的。
刘表心里那个气啊,可也不想自己担这个骂名。
后来刘表又把祢衡送到了黄祖那儿。
黄祖可没那么多心眼儿,祢衡一惹他,他就直接把祢衡给杀了。
曹操这一招借刀杀人,既除掉了祢衡,还保全了自己爱才的名声。
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打仗。
越国被吴国打得很惨,越王勾践都被迫去吴国当奴隶了。
后来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努力发展越国。
这时候的吴国呢,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之后啊,就开始变得骄傲自大了。
他还去攻打齐国,虽然打赢了,但是自己的兵力也损耗不少。
而且啊,吴国国内还发生了饥荒。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文字版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文字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b61b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d5.png)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文字版1.瞒天过海,曹操借东风,假装要渡江攻打南方,实际上却趁机袭击了刘备的荆州。
2.围魏救赵,韩信设法引诱赵国的敌人魏国,使他们放松对赵国的围剿,最终成功解救了国家。
3.借刀杀人,刘备借刀杀了黄巾军领袖张角,借此巩固了自己的势力。
4.以逸待劳,诸葛亮设伏,故意让曹操追击,最终曹操部队疲惫不堪,被诸葛亮一举击败。
5.趁火打劫,刘备在火灾之后,趁机夺取了荆州。
6.声东击西,刘备派关羽攻打曹操的西边,以分散曹操的注意力,自己则趁机夺取了荆州。
7.无中生有,诸葛亮借助草人木马计,让敌人误以为自己有大军,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
8.暗渡陈仓,刘备派关羽夜渡陈仓,出其不意地攻击了曹操的后方。
9.隔岸观火,刘备不参与争斗,只观望敌人内部自相残杀,最终取得了胜利。
10.笑里藏刀,曹操借机杀死了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
11.李代桃僵,刘备派赵云代替自己去迎娶孙尚香,成功化解了孙刘之间的矛盾。
12.顺手牵羊,曹操趁袁绍大军出征时,派人偷袭袁绍的后方,夺取了粮草。
13.打草惊蛇,刘备假装要进攻曹操,以震慑敌人,实际上却暂时退兵,等待时机。
14.借尸还魂,刘备借尸还魂,将自己的名义借给已故的刘璋,以便取得益州。
15.调虎离山,刘备借助诸葛亮的计策,成功引诱了张飞,使敌人失去了重要的将领。
16.欲擒故纵,曹操故意放走了被围困的敌人,使敌人产生松懈,最终实现了擒敌。
17.抛砖引玉,曹操故意放出一些虚假情报,引诱敌人洩露真实情报。
18.擒贼擒王,刘备设伏擒住了曹操派来的间谍,从中获得了对曹操的情报。
19.釜底抽薪,刘备派关羽袭击曹操的后方,破坏了曹操的粮草供应。
20.混水摸鱼,刘备在战乱中混水摸鱼,逃过了敌人的追捕。
21.金蝉脱壳,曹操借机杀死了袁绍的谋士逢纪,瓦解了袁绍的军事力量。
22.关门捉贼,刘备设伏在城门口,等待敌人进城后才出击,最终成功捉拿了敌人。
23.远交近攻,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
24.假痴不癫,刘备装疯卖傻,使敌人对他不加防备。
三十六计趣味故事
![三十六计趣味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db2e5b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f.png)
三十六计趣味故事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古代中国有许多智慧的典故,其中最受欢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十六计”。
这些计谋不仅应用于战争中,也能指导人们在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一些以三十六计为背景的趣味故事,希望能够让你在阅读中收获乐趣并能够引发思考。
第一计:瞒天过海从前,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名叫张任。
有一天,他接到了一项任务:“敌军将会在几天后发动进攻,你必须阻击他们!”于是,张任决定采用瞒天过海的计策。
他派遣侦察兵故意放出一些假情报,让敌军误以为我方将要在山区部署,于是敌军果断出动。
而实际上,张任早已率军绕道,突袭了敌方阵地,最终大获全胜。
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面临一些困扰时,可以善于利用信息和资源,寻找突破口,找到改变困局的方法。
第十计:声东击西在古代,有一位聪明的商人名叫李白。
他的店铺位于城市的东边,生意非常好。
然而,一天,一位强盗阴差阳错地得知了李白家财万贯的消息,并打算抢劫他的店铺。
得知消息的李白决定利用声东击西的计策。
他在店内人来人往的时候,装作很慌张的样子,大声说:“敌人要来抢劫!我们快逃!”一听到“抢劫”这个词,顾客们都纷纷逃离店铺。
而李白则趁机报警,将强盗抓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当我们面临危机时,可以利用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人们的恐慌心理来转移注意力,以便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第二十计:围魏救赵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被强大的魏国围困,岌岌可危。
而智勇双全的赵王决定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派遣使者前往魏国,以“合纵连横”的方式化解敌对态势,并拉拢与魏国敌对的其他国家结成联盟。
最终,联军围攻魏国,成功解围赵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要善于运用外交手段,善于调动资源,以达到解决问题、转变困局的目的。
第三十计:暗渡陈仓在秦朝时期,中国面临着强大的敌人六国联军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决定采用暗渡陈仓的计策。
他本人率领三十万大军,绕道进攻敌方的后方陈仓,并且行军速度极快。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af8dd5d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50.png)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故事一,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故事发生在中国南宋时期,当时南宋国力衰弱,面临着金国的威胁。
南宋的宰相秦桧为了掩盖自己的软弱无能,便采取了一系列掩人耳目的手段。
他在政务上推卸责任,将自己的错误归咎于别人,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形象。
然而,这些手段最终并没有挽救南宋的命运,反而导致了国家的更加衰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盖错误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真诚面对问题才是解决困境的根本。
故事二,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春秋时期,当时晋国的国君重耳被迫流亡他国,过着贫苦的生活。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晋国的向往,而是一直在努力准备,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最终,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重返晋国,夺取了王位,成为了晋国的国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想要得到权力和地位,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压力,只有经过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故事三,兵不厌诈。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当时齐国的国君田忌利用兵法中的“兵不厌诈”战胜了强大的晋国。
田忌在作战中采取了诸多欺敌的策略,虽然看似退让,实则暗藏杀机,最终成功地打败了晋国的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战争中,诈术也是一种重要的战术手段,通过诈术可以迷惑敌人,获得战争的胜利。
故事四,围魏救赵。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当时赵国被强大的秦国围困,陷入了绝境。
魏国的国君想要救赵国,便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最终成功地将秦国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魏国,从而救了赵国于水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需要巧妙地转移敌人的注意力,寻找突破口,才能够获得战争的胜利。
这些历史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三十六计的智慧和实用性,它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三十六计,还可以启迪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思考和行为。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和传承三十六计的同时,也能够运用这些智慧,成就自己的人生。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07caeb1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0f.png)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中国古代的兵法总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策略。
这些计谋不仅可以用于军事战争,也可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合,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化解危机,取得成功。
《三十六计》一书中,每一计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背景,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计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三十六计》中的一些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
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大将项羽率领大军攻打秦国,秦国的将领白起在城墙上高喊,“项羽,你的兵马已经被我军歼灭了!”项羽听后大笑,他知道白起这是要迷惑自己,于是继续实施他的渡江计划,最终成功地瞒过了秦军,取得了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楚国求救。
楚国的将领春申君率军前往救援,他派出假装要攻打楚国的假冒军队,成功地吓退了魏国的军队,最终救了赵国。
第三计,借刀杀人。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的文公想要除掉叛逆的贵族,于是他派人去找齐国的大夫田恒,借刀杀了叛逆的贵族,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第四计,以逸待劳。
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白起在攻打楚国的过程中,采用了以逸待劳的策略,等待楚国军队疲惫后再出其不意地攻击,最终取得了胜利。
第五计,趁火打劫。
故事发生在宋朝,岳飞在对金国作战时,金国的粮仓起火了,岳飞趁机派出部队趁火打劫,夺取了大量粮食,为宋军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保障。
第六计,声东击西。
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廉颇采用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制造假象,声称要攻打齐国,实际上却突袭了魏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七计,无中生有。
故事发生在秦朝,秦始皇派出大臣李斯去韩国,李斯在韩国制造了一封假信,声称韩国的将领要叛变,最终成功地挑起了韩国内部的纷争。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都有其独特的智慧和策略,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计谋的运用方法,也可以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十六计的故事
![三十六计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d22c2b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4.png)
三十六计的故事三十六计是一种古老而深奥的智慧,可应用于各种战略和应对策略中。
它源自中国古代,其灵活性和实用性使得它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三十六计的故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智慧。
计一:瞒天过海在春秋战国时期,智者孟尝君曾与斗智斗勇的聪明人墨子进行过对决。
孟尝君为了取得胜利,他针对墨子是一个善于预测敌人动向的计谋家这一情况,他决定用瞒天过海的策略。
他故意散发出一个虚假的消息,让墨子误以为自己要进攻墨子所在地。
墨子因此调兵防御,最终却被孟尝君成功困住,失去了战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聪明而预测能力强的对手时,我们可以利用虚假的信息来迷惑对手,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计二:围魏救赵战国时期,赵国被强大的魏国围攻。
魏国的主将是贾将军, 他引兵进攻赵国首都邯郸,并已打到了城下。
相对而言魏国强大的兵力使赵国陷入了绝境。
赵国面临巨大困境的时候,国君派遣智者苏秦前往与魏国合作,既保护了赵国利益,也使得魏国放弃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临强敌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与其他势力的合作来反制对手,实现自身的利益。
计三:美人计相传在战国时期,一位美貌的女性名叫西施,她的美丽使得她成为了各国争夺的对象。
为了自保,她从容不迫地用美人计迷惑了王权,分化国家,最终使得战争变得错综复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美人计并非只是女性可以使用的手段,而是一种智慧和策略。
它教导我们在面对强大势力时,我们可以利用弱点和人性的弱点来避免争斗。
计四:借刀杀人借刀杀人是一个古老而富有智慧的计策,即利用他人的力量来对抗自身的敌人。
在春秋时期,智者子胥就曾利用借刀杀人来消除齐桓公对吴国的威胁。
他煽动了晋国与齐国的战争,并借助晋国的力量来对抗齐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弱者也可以通过利用外部势力来对抗强者,从而扭转局势。
计五:声东击西在战国时期,孟尝君再次展现了他出众的智慧。
当时,他的敌人越国攻打他的邻国韩国,越国的国王完全没有防备。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282499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61.png)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大将项羽在与秦国作战时,因兵力不足,便选择了瞒天过海的计策。
项羽派遣大批船只在夜晚悄悄渡过了长江,向秦国的后方发动进攻,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采取出其不意的策略,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与赵国交战,赵国处境危急。
魏国派兵包围了赵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派遣使者前往齐国求援,齐国国君听闻后,便派兵前去攻打魏国的都城,迫使魏国撤军救援,最终赵国得以解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以退为进,以弱胜强,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第三计,借刀杀人。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忌与晋国国君进行军事对抗,田忌采取
了借刀杀人的计策。
他派遣使者前去晋国,向晋国国君借用名将郭开,然后利用郭开的力量打败了晋国的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有时候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四计,以逸待劳。
三国时期,孙权与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孙权采取了以逸待劳的
计策。
他在赤壁一战中,利用风势和火攻,将曹操的船队尽数摧毁,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充分利用
自然条件和地利之便,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以上就是关于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古代战
争中的智慧和谋略,更是对于人生处世的启示和指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些智慧,灵活运用,取得成功。
希望大家能
够从中受益,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六计故事瞒天过海三十六计之第一计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
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瞒天过海庞涓又会见孙膑,说他即使给楚王抄录了兵法,楚王还是不会放过他,不如为他抄写一部兵法,他可以帮助孙膑逃离楚国。
孙膑将计就计答应庞涓的要求。
按照庞涓和孙膑定下的计策,庞涓离开楚国。
庞涓走后,孙膑拜见楚王,说兵法乃兵圣之作,必须找一类似鬼谷的山谷抄写,才可不辱圣灵,否则将受到上天惩罚。
楚人一向宠信鬼神,楚王答应了孙膑的要求。
孙膑选择了靠近楚魏边境的一条山谷,假意不敢前往。
楚王得兵法心切,派军队保护孙膑。
庞涓带兵秘密袭击孙膑所在的山谷,意欲劫持孙膑。
孙膑乘庞涓与楚军混战之机,在钟离春的帮助下,逃离楚国。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之第二计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故事:庞涓为报中山之仇,带重兵进攻赵国,赵国连战连败,国都危在旦夕。
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主张救赵,相国邹忌等人惧怕魏国,坚决反对。
齐威王力排众议,派兵救赵,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
田忌采取孙膑的计策,不去赵国,直逼魏国。
田忌的堂弟田国是一个有战功的将军,他以为孙膑怕死,怂恿数名将军不听孙膑之令,定要前往赵国和魏军一决高低。
孙膑好言相劝,田国等人不从。
孙膑按军法斩杀田国手下一个有功之将,田国等人在军法的威慑下,带军向魏国开进。
魏国告急,庞涓只好从赵国撤军。
回军途中,庞涓和齐军相遇,孙膑用计大败庞涓。
庞涓这才知道孙膑没死,率残部逃回魏都,田国等人此时对孙膑口服心服。
,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第三计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借刀杀人的故事:齐威王派人监视田忌,孙膑告诉田忌,只有交出兵权才可免去杀身之祸。
田忌听从孙膑的计策,主动交出兵权,齐威王打消斩杀田忌的念头。
公孙阅劝邹忌斩草除根,邹忌说在齐国难以得手。
公孙阅让邹忌"借刀杀人"。
邹忌向齐威王建议与楚国建立联盟,共同对付魏国,并提议让田忌和孙膑出使楚国。
齐王担心二人一去不回,邹忌说他们如果不回,就灭其九族。
邹忌随后派心腹赶往楚国,密报田、孙到楚国是为了探查虚实。
孙膑和田忌一路上几遇危险,幸遇钟离春暗中保护,才化险为夷,到达楚国。
楚国为了对付魏国,要留往田忌孙膑,并许以高官厚禄,田忌和孙膑执意要走,楚王一怒之下将二人困在楚国。
以逸待劳三十六计之第四计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以逸待劳的故事:楚、韩、燕三国军队退去。
庞涓也只好撤军。
回军的路上庞涓越想越气,又带大军杀回。
魏国大军的突然返回,使齐国有此措手不及。
齐威王命田忌和孙膑带兵抗敌。
虽然楚、韩、燕三国的军队已经返回,齐军和魏军相比还是敌强我弱,孙膑令全军守而不出。
庞涓为激孙膑出营作战,命魏国士兵在营外高声漫骂。
孙膑仍按兵不动。
田国气愤不过,要求出兵,没想到孙膑竟然同意。
田国率精干之兵不断袭击敌人,使魏军更加疲惫。
庞涓战不能战,拖又拖不起,只好撤军,孙膑乘机出兵,大败魏军。
、趁火打劫三十六计之第五计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
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趁火打劫的故事庞涓听说孙膑被困在楚国,带着珍宝亲自出使楚国,将珍宝献给喜爱珍宝胜于自己生命的楚王,还答应将占据楚国的城邑还给楚王,以换取孙膑。
楚说可以考虑庞涓的建议。
楚王要挟孙膑,说他如果不答应留在楚国,就把他交给庞涓。
孙滨告诉楚王,庞涓要的不是他,是《孙子兵法》,有了《孙子兵法》,魏国就会称霸。
孙膑答应为楚王抄录一套《孙子兵法》,楚王同意先放田忌回国。
钟离春收买众多敢死之士,欲救孙膑,孙膑为保田忌回国,没有答应,钟离春十分不快。
庞涓得知孙膑答应为楚王抄录兵法,进见楚王,说他知道兵法的一些内容,为防止孙膑抄录假兵书欺骗楚王,他可以为楚王监视孙膑,条件是他再把兵书抄录一遍带回魏国。
楚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声东击西三十六计之第六计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
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声东击西的故事成皋是韩国北方的屏障,成皋失陷,韩国上下一片慌乱。
韩国不少大夫主张用孙膑换回成皋,韩王也打算把孙膑交给魏国。
申大夫坚决反对,他说只要孙膑在韩国,成皋就不愁不能夺回,而且魏国也不敢小视韩国。
身为大将军的韩国太子也反对交出孙膑,认为如此将是韩国的羞辱。
韩王改变主意,命太子和孙膑带兵夺回成皋。
韩国的军队没有进攻成皋,而是直逼魏国的重镇中牟。
庞涓估计孙膑会象当年围魏救赵一样故计重演,并未回兵中牟,而是率主力直逼韩国国都。
韩王立刻命太子和孙膑回军。
孙膑让太子率大军明为回国救急,实为虚晃一枪,他与钟离春率领一支精干轻装军队,夜奔成皋,乘敌不备,夺回了成皋。
(无中生有三十六计之第七计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
现形容凭空捏造。
无中生有庞涓回到魏国后,又气又恨,欲杀钟离秋。
公孙阅为保钟离秋,说他可以用计让孙膑和田忌失去兵权,然后再治他们于死地。
公孙阅带着钟离秋来到齐国,投奔在相国邹忌门下,向邹忌讲述田忌得势的利害。
邹忌本来就嫉妒田忌的功劳,便向齐威王进谗言,诬陷田忌和孙膑,齐王不信。
公孙阅告诉邹忌,无中可以生有,多说几次,齐王就会相信。
钟离春向孙膑表露爱慕之心,孙膑以占卜者的话拒绝了钟离春,钟离春一气之下,离开齐国。
公孙阅冒充田忌的门人带重金请占卜者为其占卜,所问乃谋国之事。
邹忌将此事禀告齐王,齐王终于相信了邹忌的谗言。
暗度陈仓三十六计之第八计暗渡陈仓: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
:暗渡陈仓的故事太子继位,是为宣王,齐宣王听从田忌之言,请孙膑回国,对付外敌和内乱。
钟离春带着齐宣王的亲笔信回到韩国,孙膑知韩王不会放自己回国,庞涓也将在路上派兵截杀,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安全回国。
孙膑请韩王把他当做韩国人,按照他的功绩,给他一富庶的城邑做为封地,这座城邑就是魏国的上党。
韩王早就想得到上党,若夺取上党,就将上党赐于孙膑。
孙膑率军队前往上党,庞涓派兵在上党的必经之要道长山拦住孙膑的军队。
孙膑假意准备进攻长山,暗中派钟离春寻到一路,然后带军队沿小路轻装奔袭上党。
孙膑攻克毫无防备上党后,又离开上党,前往赵国,既摆脱了韩王的控制,又躲开了庞涓截杀。
隔岸观火三十六计之第九计隔岸观火:隔着河看对岸的火。
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隔岸观火的故事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宣王派田忌和孙膑带兵救韩,孙膑不同意立即出兵,他说魏军强大,又将在魏国境内作战,胜负难定。
不如先隔岸观火,待魏韩两军队打的筋疲力尽时,再出兵救韩。
田忌派禽滑到韩国把齐国出兵的消息告诉韩王。
禽滑在韩都城外被魏兵所擒,庞涓要他向韩国军队喊话,说齐国不肯救韩,禽滑一口答应。
当禽滑来到韩都城下时,却告诉韩军孙膑亲领齐国大军不日就到。
庞涓一怒之下,当场杀死禽滑。
韩国得知孙膑将到,举国上下一片振奋,拼命抗敌,魏韩两国的军队一时相持不下。
笑里藏刀三十六计之第十计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笑里藏刀的故事庞涓请孙膑出山,孙膑推辞不过,告别鬼谷子来到魏国。
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但为得到《孙子兵法》,表面上笑脸相迎,派美女钟离秋照顾孙膑。
钟离秋钟情于孙膑。
庞涓利用孙膑的思乡之情,设下圈套,栽脏孙膑。
魏惠王听信庞涓,欲杀孙膑。
庞涓出面为孙膑说情,孙膑死罪免除,被处以膑刊。
庞涓将受伤的孙膑接回家中,请来最好的医师为他医腿,并让钟离秋继续照看孙膑,孙膑十分感激,答应将所知道的《孙子兵法》为庞涓抄录下来。
李代桃僵三十六计之第十一计李代桃疆:原指桃、李共患难。
比喻兄弟相爱相助。
后用来指互相顶撞或代人受过。
李代桃僵的故事数天后,有人在河边发现了孙膑的衣服,误以为孙膑已死,钟离秋闻此痛不欲生。
公孙阅娶钟离秋为妻,钟离春见妹妹有了归宿,悄悄离开魏国,来到齐国。
,孙膑为了不得罪魏国,暂时隐居在田忌家中。
钟离春来到田忌家,照顾孙膑。
田忌爱马,常和齐威王赛马,每赛必负。
孙膑告诉田忌,可采用"李代桃僵"之计,即牺牲三等马,用一等马对齐王的二等马,用二等马对齐王的三等马,必胜无疑。
田忌听从孙膑的意见。
下重赌和齐王赛马,果然获胜。
齐威王纳闷,询问田忌,田忌将孙膑的计策告诉齐王,齐王立即召见孙膑。
顺手牵羊三十六计之第十二计:顺手牵羊:顺手就牵了羊。
比喻不费劲,乘便得到的。
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顺手牵羊的故事齐军正准备攻城,驻守魏国边城的军队前来增援马陵,魏国将军告诉假郊师,他已派人禀报庞涓,庞涓将率大军前往马陵。
重伤的太后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十分后悔,田忌要送她回国都养伤,太后不肯,她一定要亲眼看到假郊师被杀。
田忌受太后之命,准备攻城,孙膑对田忌道:强攻必然增加齐军伤亡,如果攻城不下,魏国后续援军到达,后果不堪设想。
不如乘魏国边城空虚,顺手牵羊,占领魏国边城,再以小利变大利。
太后见齐军没有攻城,质问田忌,田忌将孙膑的计策告诉太后,太后不听,非要攻城不可。
田忌无法说服太后,只得立下军令状:两日内攻不下马陵,太后可取他脑袋。
禽滑和钟离春带着化装成魏军的齐军出现在魏国边城,喊开城门,杀进城内……打草惊蛇三十六计之第十三计打草惊蛇: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打草惊蛇郊师躲在魏国边城,时常带领手下人搔扰齐国,他还招蓦死士,准备卷土重来。
郊师手下死士曹扬,夜入王宫,刺伤了齐王,多亏钟离春相救,才保住了齐王的性命。
被钟离春刺伤的曹扬逃入太后寝宫。
曹扬一日不除,齐王一日不得安睡。
齐王命田忌立即抓获曹扬,田忌手下查遍全城,也不见曹扬的踪影。
钟离春怀疑曹扬藏在太后宫内。
太宫是齐宣王和郊师的母亲,不便强行进宫捉人。
钟离春采用孙膑打草惊蛇之计,对太后说,有人曾看到曹扬躲入太后宫中,意欲搜查。
太后否认,大闹一场。
曹扬的确藏在太后宫中,听说此事后,怕钟离春真的搜查太后住处,逃出后宫,被埋伏在宫外的钟离春抓获。
借尸还魂三十六计之第十四计;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
后用以比喻已经死亡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借尸还魂的故事庞涓打败了秦军,稳定了徐、魏边境,回师魏都,听说郊师被杀的消息后,决定用借尸还魂之计再次扰乱齐国,然后乘机图之。
他找了一个貌似郊师的人,来到齐国临淄,秘密拜见太后。
太后果然把他当作真郊师,让他纠集余党,东山再起。
假郊师带着余党潜入边城马陵,杀死守将,占领马陵,扬言奉太后旨意,废除齐宣王,自立为王。
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纷纷来投奔郊师。
田忌带兵讨伐,来到城下,果然见到"郊师",士兵以为是鬼,不敢攻城。
田忌欲杀不战者,被孙膑阻止。
孙膑命军队回撤三十里。
调虎离山三十六计之第十五计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
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