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充电电源并联均流技术
动力电池并联均衡技术

动力电池并联均衡技术动力电池并联均衡技术动力电池并联均衡技术是一种旨在提高电动汽车电池组性能的关键技术。
在电动汽车中,电池组由多个电池单体组成,而电池单体之间存在电化学特性的差异,这会导致电池组内部的电荷和放电不平衡,进而影响整个电池组的性能和寿命。
因此,采用并联均衡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了解电池并联均衡技术的原理。
在电池组中,通过将多个电池单体连接在一起,可以增加整个电池组的电流和电容量。
然而,由于电池单体之间有不同的内阻和容量,这些差异会导致一些电池单体容易充电和放电过度,而其他电池单体则无法充电和放电到设计值。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并联均衡技术,即在电池单体之间增加均衡电路,通过调节电池之间的电流和电压,使得电池单体的充放电过程更加平衡。
其次,要了解电池并联均衡技术的实现方法。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采用均衡电路,将多个电池单体连接在一起,通过控制电流和电压,使得电池单体之间的电荷均匀分布。
这可以通过监测每个电池单体的电压和温度,然后通过控制均衡电路中的开关和电阻,来实现电荷的均衡。
另外,还可以采用外部能量储存器,如超级电容器,来辅助电池组的均衡。
超级电容器可以接收电池单体之间的过剩电荷,并在需要时释放电荷,以实现电池单体之间的均衡。
最后,要了解电池并联均衡技术的应用。
电池并联均衡技术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电动汽车领域。
在这些车辆中,电池组是核心部件,直接影响车辆的续航里程和性能。
通过采用并联均衡技术,可以提高电池组的能量利用率,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并提高整个电动汽车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此外,电池并联均衡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储能系统和可再生能源系统,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综上所述,电池并联均衡技术是一种关键技术,可以提高电动汽车电池组的性能和寿命。
通过了解并应用电池并联均衡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可以有效解决电池组内部的充放电不平衡问题,提高整个电动汽车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dcdc电源模块并联均流

dcdc 电源模块并联均流DC/DC,表示的是高压(低压)直流电源变换为低压(高压)直流电源。
例如车载直流电源上接的DC/DC 变换器是把高压的直流电变换为低压的直流电。
什幺是DC(Direct Current)呢?家庭用的220V 电源是交流电源(AC)。
若通过一个转换器能将一个直流电压(3.0V)转换成其他的直流电压(1.5V 或5.0V),我们称这个转换DCDC 原理器为DC/DC 转换器,或称之为开关电源或开关调整器。
DCDC 的意思是直流变(到)直流(不同直流电源值的转换),只要符合这个定义都可以叫DCDC 转换器。
具体是指通过自激振荡电路把输入的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再通过变压器改变电压之后再转换为直流电输出,或者通过倍压整流电路将交流电转换为高压直流电输出。
利用多个DC-DC 模块电源并联均流并实现输出电压的稳定保持,是工程师在实际操作中比较常见的工作之一。
此前我们曾经为大家介绍过多种不同的并联均流技术,那幺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选择?下面我们将会通过一个案例进行实例说明,看在实际操作中怎样选择最恰当的并联均流输出方法。
在本案例中,我们要求设计并制作一个由两个额定输出功率均为16W、8V 的DC-DC 电源模块构成的并联供电系统,其具体的电路系统设计如下图所示:在该案例中,具体的设计要求主要有一下四个方面:调整负载电阻至额定输出功率工作状态,供电系统的直流输出电压UO=8.0±0.4V;额定输出功率工作状态下,供电系统的效率不低于60%;调整负载电阻,保持输出电压UO=8.0±0.4V,使两个模块输出电流之和IO=1.0A 且按I1:I2=1:1 模式自动分配电流,每个模块的输出电流的相对误差绝对值不大于5%。
具有负载短路保护及自动恢复功能,保护阈值电流为4.5A。
依据上述的设计要求,我们开始选择相应的多个DC-DC 电源模块并联均流输出方案。
DCDC变换器并联均流技术

DCDC变换器并联均流技术第卷第期. .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旦垫生竺竺坚 :坚墅墅堕竺垫里堂竺墅型墅型.兰堑竺生.?;??‘。
’。
’’。
’’。
一一文章编号:/变换器并联均流技术刘晓东。
姜婷婷,方炜安徽工业大学电气信息学院,安徽马鞍山摘要:开关电源多模块并联系统发挥了分布式电源供电大容量、高效率和低成本等优势,同时提高了整个电源系统的可靠性,实现平均分配各模块负载电流的并联均流技术是开关电源模块并联的关键技术之一。
常用/并联均流技术有无源法与有源法,有源法依据输出电压调节方式和均流母线产生方式不同而有多种组合控制方法。
对目前电源并联均流技术原理、主要均流方法进行分析,综述无主模块均流控制和无均流线控制等新型均流策略,指出并联均流技术朝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多模块并联;/;均流;控制策略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 . / 删... ①田。
.: ;/;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大量电子设备需要安全、可靠、大容量的电源供电,单电源难以实现这方面的需求。
分布式电源系统具有大容量、高效率、高可靠性等优点,,其广泛采用多模块并联方式,但模块间因为控制参数不同,且各模块输出是电压源性质,如果没有特殊的均流措施,输出电压的微小偏差会导致输出电流很大的差别,一旦某个模块过载,将造成一个或多个功率器件热应力过大,从而降低系统的稳定性。
为了获得并联电源的理想特性,已经提出一系列并联均流方法酬,现有的/并联均流技术具体可分为两大方法【”,即无源法和有源法。
无源法又叫输出阻抗法,有源法由控制方法和均流母线形成方法组合而成,其控制方法主要用来调节各并联电源的输出电压,有种,即改变输出电压基准或反馈。
改变电流内环的给定或反馈,同时改变输出电压和电流基准以及采用外部闭环控制。
这种方法对应有种均流控制方法,即外环调节、内环调节、双环调节和外控制器法。
从均流母线产生方法来看,有源法可分为两大类,即平均法和主从法包括指定主从法和最大电流自动均流法。
什么是并联均流技术

什么是并联均流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由于一台直流稳定电源的输出参数(如电压、电流、功率)不能满足要求,而满足这种参数要求的直流稳定电源,存在重新开发、设计、生产的过程,势必加大电源的成本、延长交货时间、影响工程进度。
因此在实用中往往采用模块化的构造方法,采用一定规格系列的模块式电源,按照一定的串联或并联方式,分别达到输出电压、输出电流、输出功率扩展的目的。
但是电源输出参数的扩展,仅仅通过简单的串、并联方式还不能完全保证整个扩展后的电源系统稳定可靠的工作。
不论电源模块是扩压还是扩流,均存在一个均压、均流的问题,而解决方法的不同,对整个电源扩展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都有很大的影响。
并联均流技术就是并联以后,每个电阻元件的两端电压是相等的,而总电路电流等于两个电阻上电流之和,所以说起到了一定的分流作用。
均流技术应满足条件:
-所有电源模块单元应采用公共总线。
大功率直流电源并联运行的均流控制

ai n o o r s p l s i a o td t ov h s p o l m. w t c iv u r n h rn o t l i h a a ll o e a t f p we u p i s d p e o s le t i r b e Ho o a h e e c re t s a g c n r n t e p r l p r — o e i o e t n o o r s p l s i p e e t d, n he a v n a e n ia v n a e f t e ma i l c re t s a n t o i f DC p we u p i s r s n e a d t d a tg s a d d s d a t g s o h x ma u n h r g me h d o e i
目前 , 并 联 的 电源 系 统 中 , 现 均 流 控 制 常 在 实
用 的 技 术 有 : 出 阻 抗 法 、 从 设 置 法 、 均 电流 输 主 平
均 流 法 l、 大 电流 均 流 法 l、 应 力 自动 控 制 法 1最 1 2热 1
的 需求 目益 迫切 。受 目前 半 导 体 开 关 器 件 水 平 的 限制 。 台大 容 量 ( 瓦 级 ) 单 兆 电源 技术 尚 不 成 熟 , 因 此 模 块 化 的大 功 率 电源 系 统 应 运 而 生 , 即 多个 并 联 运 行 的大 功 率 电源 模 块 共 同为 负 载 提 供 电能 。 受 误 差 的 不 可 避 免 性 和 工 艺 水 平 的 限 制 等 因 素 影 响 , 联 运 行 的各 电源 模 块 的 参 数 都 会 存 在 并
摘要 : 随着各 种用 电设 备容量 的增 加 , 大 功率 电源 的需 求 日益迫 切 。 由于大 容量 的单 体 电源技 术 尚不成 熟 . 对 因此多 电源模 块 并联运 行技术 成 为解 决当前 实 际需求 的有 效手段 之一 。针 对大 功率 直流 电源模 块并 联运 行时 的均流 问题进 行 了研究 , 以最大 电流均 流 法为 主 , 过对 均 流 电路和 均流 控制 的合 理 设计 , 并 通 以及相 应 的仿 真 分 析和 实验验 证 , 现 了大功 率直流 电源 模块 的并联 运行 均流 控制 。 实 关 键词 : 流 电源 :均流控 制 :最大 电流均 流法 直
电源并联 均流

电源并联均流
电源并联均流是一种电源管理技术,它可以将多个电源并联起来,使它们的电流和电压保持一致,从而实现对负载的均分供应。
在这种技术中,多个电源被并联连接在一起,它们共享同一个公共总线,通过控制电流和电压的分配比例,使得每个电源都能够输出相同的电流和电压。
电源并联均流的优点包括:
1. 提高电源的利用率,减少电源的闲置时间,降低电源的能耗。
2. 提高电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电源的故障率和波动。
3. 提高负载的响应速度和平稳度,减少负载的波动和噪声。
电源并联均流的缺点包括:
1. 需要较高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否则会出现电流和电压的不均衡现象。
2. 需要较高的成本和复杂度,因为需要多个电源和控制器。
3. 在一些特定的应用场景中,可能会出现电源之间的干扰和影响,例如电磁干扰等。
因此,电源并联均流技术适用于需要高效、可靠、稳定
和高精度的电源管理的应用领域,如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通信设备等。
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内部串并联切换技术的原理

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内部串并联切换技术的原理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内部的串并联切换技术主要是为了提高电池包的性能、可靠性和灵活性。
其原理如下:1. 串联连接:在串联模式下,电池包中的各个电池单体依次连接,形成一个高电压的电池组。
电流在电池单体中依次流过,电压相加。
串联连接可以提高电池包的总电压,从而提供更高的动力输出。
2. 并联连接:在并联模式下,电池包中的各个电池单体并联连接,形成一个低电压、高电流的电池组。
电流可以同时流过多个电池单体,电流相加。
并联连接可以增加电池包的总电流容量,提供更长的续航里程。
3. 切换机制:串并联切换技术通过特定的电路和控制系统来实现电池单体之间的连接切换。
这个切换机制可以根据车辆的工作条件和需求,自动或手动地将电池单体进行串联或并联连接。
4. 优化性能:通过切换电池单体的串并联连接方式,电池包可以在不同的工况下实现最优的性能。
例如,在高速行驶或需要高功率输出时,采用串联连接以提供更高的电压;而在续航里程更为重要时,切换到并联连接以增加电流容量。
5. 电池管理系统:为了确保串并联切换的安全和有效性,电池管理系统(BMS)起着关键作用。
BMS 监测电池单体的状态,包括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并根据这些信息来控制切换过程,以防止过充、过放、过热等问题。
6. 平衡和保护:在串并联切换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电池单体之间的平衡和保护。
不平衡的电池单体可能会影响整个电池包的性能和寿命。
因此,BMS 通常会采用均衡充电等技术来保持电池单体之间的电量平衡,并在必要时进行保护措施,如断开故障电池单体的连接。
通过电池包内部的串并联切换技术,新能源汽车可以根据不同的行驶需求和工况,灵活调整电池组的连接方式,以实现更好的能量利用效率和性能。
这有助于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加速性能和整体可靠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串并联切换技术的实现需要复杂的电路设计和高效的控制系统,同时也对电池管理和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关电源并联的均流技术

开关电源并联的均流技术詹新生1,2(1.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 430068; 2.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140)[摘 要]采用多个电源模块并联运行来提供大功率输出是电源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均流技术是实现大功率电源和冗余电源关键。
本文主要讨论了常见开关电源均流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关键词]开关电源;均流 中图分类号:TP303+13文献标识码:C1 引 言采用多个电源模块并联运行来提供大功率输出是电源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
并联运行的各模块特性不一致,可能使电压调整率小的模块承担较大的电流甚至过载,热应力大;外特性较差的模块运行于轻载其至是空载。
其结果必然使电源可靠性降低,寿命减小。
因此需要实现均流措施,来保证模块间电流应力和热应力的均匀分配,防止单个模块运行在电流极限值状态[1]。
2 开关电源并联均流的方法211 输出阻抗法(下垂法、斜率法)其实质是利用电流反馈调整各模块的输出阻抗或直接改变模块单元的输出电阻,使外特性斜率趋于一致,以达到并联模块接近均流的目的。
这种方法是一种简单的大致均流的方法,精度比较低。
图1为输出阻抗法均流原理图,左图为并联开关电源外特性V o =f (I o ),右图中的R 为开关电源的输出阻抗。
图1 输出阻抗法均流原理图 由上图可知,当负载电流为I L =I O1+I O2时,负载电压为V o ,按两个模块的外特性倾斜率分配负载电流,斜率不相等,电流分配也不等;当负载电流增大到I L ′=I O1′+I O2′时,负载电压为V o ′。
可知,模块1外特性斜率小,分配电流的增长比外特性斜率大的模块2增长大。
如果能设法将模块1的外特性斜率调整得接近模块2,则可使这两个模块的电流分配均匀。
只要调整图1中的输出阻抗R ,使各个模块的外特性基本一致即可。
电阻R 不宜选的太大,以减少损耗。
这种方法是最简单的实现均流的方法,在小电流时电流的分配特性较差,大电流时较好。
缺第29卷 第3期2009年 6月农业与技术Agriculture&T echnology V ol.29 N o.3Jun.2009・136 ・点是:电压调整率下降,为了均流,每个模块必须分别调整;对于不同额定功率的模块难以实现均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