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屈原列传》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阅读题及答案

屈原列传阅读题及答案

屈原列传阅读题及答案屈原列传阅读题及答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离不开练习题,只有多做题,学习成绩才能提上来。

学习就是一个反复反复再反复的过程,多做题。

一份什么样的习题才能称之为好习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列传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屈原列传阅读题及答案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①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②放。

”渔父曰:“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③而啜其醨④?”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⑤,受物之汶汶⑥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史记·屈原列传》(节选)【注】①[三闾大夫]指屈原。

②[见]表被动,译为“被”。

③[糟]酒渣。

④[醨]薄酒。

⑤[察察]洁白的样子。

⑥[汶汶]浑浊的样子。

15. 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A.行吟泽畔一目十行B.颜色憔悴声色俱厉C .形容枯槁花容月貌 D.何故而至此无缘无故1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1)屈原至于江滨翻译:(2)是以见放翻译:17.本文记叙了屈原与渔父之间的对话,从中我们得知屈原因为“ ① ,② ”而“见放”,又因不愿③ 而最终怀石投江,以身殉国。

(3分)18.本文中有不少流传至今仍为人们所使用的成语,请你任选其一,用规范的正楷字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2分)答:19.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将他投江自沉的农历五月初五定名为“ ① ”,并通过② 、③ 等一系列活动来纪念、歌颂屈原。

(3分)15. 答案:A (2分)16. 答案:⑴ 屈原来到江边。

⑵ 因此被流放。

(共2分。

每题1分)17. 答案: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②众人皆醉而我独醒③同流合污(共3分。

每空1分)18. 答案:随波逐流(形容枯槁)(共2分。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刘向所写的一篇传记性文章,主要讲述了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的杰出代表,他既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政治家,他的作品不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还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下是《屈原列传》的知识点整理:一、屈原的生平背景:1.屈原出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他的家庭背景和荣誉地位都非常突出。

2.屈原天资聪慧,热爱学问,年轻时便游学四方,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并深受古代文学作品的影响。

二、屈原的文学成就:1.屈原是楚国的一位杰出诗人,代表作有《离骚》、《天问》等。

2.他的诗歌充满激情和力量,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3.屈原的诗歌风格独特,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充沛的想象力。

三、屈原的政治活动:1.屈原曾经担任楚国官员,他积极参与了楚国的政治活动,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屈原主张和平统一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守土有责,攘外有功”的口号,呼吁楚国加强内外交战的准备。

四、屈原的悲剧遭遇:1.屈原的忠诚和才华招致了一些官员的嫉妒和排斥,他被诬陷为奸臣。

2.屈原遭受了楚王的冷落和追杀,最终被迫投江自尽。

五、《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意义:1.《屈原列传》以宣扬爱国主义为主题,传递了伟大的爱国精神。

2.屈原的悲剧遭遇引发了后人的深思,使人们认识到了保护国家独立和尊严的重要性。

3.屈原以其丰富的文学才华和崇高的爱国情怀成为后世文人所敬仰和崇尚的榜样。

六、《屈原列传》与屈原的评价:1.《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2.屈原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屈原的忠诚精神和爱国情怀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被视为中国民族英雄和文化偶像。

综上所述,《屈原列传》通过对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和创作的记载,展示了他丰富的文学才华和崇高的爱国情怀。

课时作业15:第9课 屈原列传

课时作业15:第9课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语言建构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3分)A.皭.然(jiào)汶.汶(wén)啜其醨.(lí) 博闻强.志(qiánɡ)B.温蠖.(huò) 诡.辩(ɡuǐ)帝喾.(ɡù) 眷.顾楚国(juàn)C.憔悴.(cuì) 惨怛.(dá)枯槁.(ɡǎo) 靡不毕见.(xiàn)D.濯淖.(nào) 屈匄.(ɡài)属.草稿(zhǔ) 谗谄.(xiàn)答案C解析 A.“汶”应读mén;B.“喾”应读kù;D.“谄”应读chǎn。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离骚”者,犹离忧也B.屈平属草稿未定C.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D.亡走赵,赵不内答案B解析 A.“离”通“罹”;C.“从”通“纵”;D.“内”通“纳”。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短.屈原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行列,位次。

C.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答案B解析 A.短:诋毁,说坏话。

C.迁:放逐,流放。

D.祖:效法。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父母者,人之本也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答案 D解析 A.判断句/被动句;B.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C.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D.均为被动句。

文化传承与理解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含答案)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

《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含答案)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

《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练习1.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草美人做比喻,寄托了他高洁的品性。

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解释:“,。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两句,指出屈原志向高洁,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这个判断句对“离骚”一词作出解释。

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和“”这两句直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5.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三句,高度评价了《离骚》的写作内容。

7.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的文风特点,认为《离骚》文字简约、用辞精到的句子是“,”。

8.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连用“,”这两个被动句写屈原诚信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冤情。

10.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

12.一个人在辛苦疲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两句来描述这种情况。

1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三句写屈原品行端正、竭尽忠心侍奉君王。

1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尖锐地指出了朝廷奸佞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15.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指出小人的离间令屈原处于困厄的处境。

1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自怨生”,而导致屈原怨愤的直接原因是他“,”。

17.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三句指出《离骚》中讲述的古代明君治国的例子。

18.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的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

1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不获世之滋垢,”。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课文比较难懂,选文较长,教学时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段疏通,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

专题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时间设定:3教时第1教时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一、导入《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了《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朗读1、注意读音惨怛(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喾( ) 皭然( ) 汶汶( ) 汨罗( ) 屈匄( ) 随属( ) 唐眛( )娴于辞令( ) 谗谄( )举类迩滋垢( ) 滓( )商於( ) 顷襄王令尹( ) 咎( ) 行吟泽畔( ) 枯槁( ) 三闾大夫( ) 怀瑾握瑜( ) 皓皓() 郢( ) 绌( ) 从亲( ) 不内( ) 汶汶( )2、指名朗读三、疏通1、2段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楚之同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争宠而心害其能——属草稿——众莫不知——平伐其功2、提问交流(楚之同姓——是楚王的同姓。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明于治乱——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屈原列传》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的生平和事迹。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篇不仅在古代享有盛名,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以下将对《屈原列传》中的几位主要人物进行浅析。

一、屈原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是楚国的人,被誉为楚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在楚国的官职很高,曾任楚怀王的宰相,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但由于忠言逆耳,屡遭忤逆,最后被楚怀王所嫉妒,遭遇驱逐。

在流亡期间,他写出了许多极富民族感情和深刻思想的著作,成为后人传诵不衰的经典。

屈原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为楚国和百姓谋福利,痛苦其不达目的,感慨缠绵寂寞,最终选择了投江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以其高尚的品质和深厚的爱国情怀,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闪亮的名字。

二、楚怀王楚怀王是楚国的君主,他是屈原的反面人物,是屈原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之一。

楚怀王性情暴躁,嫉妒心强,不容忍有人比自己更出色。

对于屈原言论的忠告和反对,他总是不闻不问,甚至还陷害和驱逐屈原。

楚怀王不仅糟蹋了屈原这样一位忠臣,而且对待百姓也是残暴无情。

在《屈原列传》中,楚怀王不断对抗屈原,最终导致了屈原的悲惨结局。

楚怀王的冷酷无情和独断专行成为了屈原悲剧的推手。

三、妻子《屈原列传》中并没有交代屈原的妻子,但屈原诗作中曾提及他的妻子。

在《离骚》一诗中,屈原写道“妾妇将子”,可见屈原心中对妻子的思念和牵挂。

传说中,屈原的妻子是一个温柔贤淑、聪明能干的女性,她和屈原共同面对着艰难的流亡生活,毫无怨言地陪伴在屈原的身边。

她成为了屈原在凄凉岁月中的一丝温暖,为屈原在逆境中的奋发与坚韧提供了不少力量。

虽然在《屈原列传》中她没有被重点描写,但她也是屈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四、百姓《屈原列传》中,虽然没有直接描述百姓的形象,但从屈原的诗篇中可以看出屈原对百姓的深情厚意。

《屈原列传》优秀课件ppt

《屈原列传》优秀课件ppt

坚韧不拔
屈原在遭受流放和排挤的 困境中,依然坚持自己的 信念和追求,不屈不挠地 奋斗。
对后世影响及现实意义
文学影响
屈原的诗歌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对后世 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想启示
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对于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怀和 民族责任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人格典范
屈原的高尚品德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人们树立了 人格典范,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坚守正义。
楚辞体裁特点分析
1 2
独特的诗歌形式
楚辞采用独特的诗歌形式,每句字数不等,押韵 灵活,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浓郁的地方色彩
楚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 俚语和民间歌谣,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3
对古代神话的继承和发扬
楚辞对古代神话进行继承和发扬,创造出众多神 奇的艺术形象,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文章结构梳理与段落大意
引言部分
屈原被贬原因及经过
简要介绍屈原生平和时代背景,为后文做 铺垫。
详细叙述屈原因直言进谏而被流放的过程 ,展示其忠贞不屈的性格。
屈原在流放期间的创作
屈原投江自尽及后人对其评价
介绍屈原在流放期间的苦闷与抗争,以及 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内心情感的经历。
描述屈原投江自尽的悲壮结局,以及后人 对其诗歌和品格的高度评价。
爱国情感的流露
分析屈原作品中的爱国情感,如对故土的眷恋、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等。
对忠君爱国思想的理解
分享个人对屈原忠君爱国思想的理解和看法,探讨这一思想在当今 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思考题:如何将屈原精神传承下去?
01
传承屈原精神的重要性
阐述传承屈原精神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意

屈原列传 PPT课件 15 人教版

屈原列传 PPT课件 15 人教版

影 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
响 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
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
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
第1段 “ 王甚任之” 第2段 “王怒而疏屈平” 第4段 “屈平既绌” 第10段 “王怒而迁之” 第11段 “于是怀石,遂投汨罗以死”

11、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

12、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

13、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不断担心会犯错。

14、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别人得不到的收获。

15、不管怎样,仍要坚持,没有梦想,永远到不了远方。

16、心态决定命运,自信走向成功。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
简 介 屈 原
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 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 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 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
屈原这一人物形象是怎样的?作者 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
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 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 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 纯净。
试分析本文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区别,并归 纳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
明确:
《屈》文叙述事件和分析评价相结合,是一篇人物评传; 《廉》文基本上是记述人物事迹,以记叙为主。

文言文:《屈原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屈原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本⽂所记叙的屈原的⽣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他确实是竭忠尽智了。

下⾯是分享的⽂⾔⽂:《屈原列传》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屈原列传》 两汉: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夫与之同列,争宠⽽⼼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夫见⽽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令出,平伐其功,⽈以为‘⾮我莫能为也。

’”王怒⽽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之始也;⽗母者,⼈之本也。

⼈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母也。

屈平正道直⾏,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间之,可谓穷矣。

信⽽见疑,忠⽽被谤,能⽆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怨⽣也。

《国风》好⾊⽽不*,《⼩雅》怨诽⽽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约,其辞微,其志洁,其⾏廉。

其称⽂⼩⽽其指极⼤,举类迩⽽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廉,故死⽽不容。

⾃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

”楚怀王贪⽽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仪与王约六⾥,不闻六百⾥。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破楚师于丹、淅,斩⾸⼋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击秦,战于蓝⽥。

魏闻之,袭楚⾄邓。

楚兵惧,⾃秦归。

高中必背古诗词完整版

高中必背古诗词完整版

高中必背古诗词必修上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2.《短歌行》曹操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4.《登高》杜甫5.《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6.《劝学》《荀子》7.《师说》韩愈8.《赤壁赋》苏轼必修下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10.《阿房宫赋》杜牧11.《六国论》苏洵选修上12.《论语》十二章13.《大学之道》《礼记》14.《老子》四章选修中15.《屈原列传》司马迁16.《过秦论》贾谊选修下17.《离骚》(节选)屈原18.《蜀道难》李白19.《蜀相》杜甫20.《陈情表》李密21.《兰亭集序》王羲之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携来百侣曾游,看万山红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层林尽染;恰同学少年,漫江碧透,风华正茂;百舸争流。

书生意气,鹰击长空,挥斥方遒。

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万类霜天竞自由。

激扬文字,怅寥廓,粪土当年万户侯。

问苍茫大地,曾记否,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2.《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屈原列传全篇超详细注释

屈原列传全篇超详细注释

屈原列传全篇超详细注释
《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中国战国时期
楚国的政治家、诗人屈原的生平和事迹。

以下是对《屈原列传》全
篇的超详细注释:
1. 背景介绍,《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作者是
司马迁。

屈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是中国
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2. 家世和成就,屈原出生在楚国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楚国宰相。

他自幼聪颖,深受父亲的教导,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人才。

他在楚国政治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过楚国的官职。

3. 政治生涯,屈原在楚国担任过重要的官职,他主张改革,希
望通过改革来振兴楚国,但是遭到了保守势力的排斥和打压。

最终,他因为政治斗争失败,被流放到了汨罗江。

4. 流放生活,在汨罗江流放期间,屈原写下了著名的《离骚》
等诗篇,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和对国家的忧虑。

他的诗篇具有深刻的
思想和优美的艺术表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身亡原因,关于屈原的死因有多种传说,传统说法认为他因为对楚国的忧虑和不满,在汨罗江投河自尽。

但也有其他说法认为他是为了抗议楚国的腐败统治而自杀的。

6. 影响,屈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不屈的精神,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诗篇被后人传颂不衰,影响深远。

他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之一。

总结,《屈原列传》通过对屈原生平和事迹的描述,展现了他的政治抱负、文学成就和不屈的精神。

这篇传记不仅是对屈原个人生平的记录,也是对战国时期政治斗争和文化风貌的生动表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第15练 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五代史伶官传序》理解性默写(附答案和解析)

第15练 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五代史伶官传序》理解性默写(附答案和解析)

第15练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五代史伶官传序》1.根据课文《屈原列传》(节选)相关内容,完成默写。

(1)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士遭受排挤的社会现实。

(2)司马迁连用两个被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屈原诚实不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引出下文写屈原由于心生怨愤而作《离骚》。

(3)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约,用词含蓄隐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其文约其辞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邪”“疑”“谤”“微”。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出身高贵的句子的:“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写出诗人身上披着香草,佩秋兰表明自己高洁品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

【答案】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其志洁故其称物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裔”“庸”“扈”“芷”“纫”“佩”。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_______,________”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做了铺垫。

(2)我们读屈原的《离骚》,会发现屈原在诗中经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了解释: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 15 屈原列传(节选)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6册

高中语文 15 屈原列传(节选)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6册

15屈原列传(节选)1通假字“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受。

靡不毕见.见,通“现”。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通“旨”。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濯,通“浊”。

屈平既绌.绌,通“黜”。

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

厚币委质.事楚 质,通“贽”。

被.发行吟泽畔 被,通“披”。

2古今异义奈何..绝秦欢 古义:怎么,为什么;今义:对付,处置。

颜色..憔悴 古义:脸色;今义:指色彩。

形容..枯槁 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的样子。

3文言实词属⎪⎪⎪⎩⎪⎪⎪⎨⎧词,类似)神情与苏、黄不属(动(名词,类,这些人)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①名属教坊第一部嘱”,嘱托,动词)属予作文以记之(通“”,连接),“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连缀,引申为写作,“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ǔzh zh ǔ 伐⎪⎪⎪⎪⎩⎪⎪⎪⎪⎨⎧功业)此五霸之伐也(名词,,打败)其次伐兵(动词,战胜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口诛笔伐(动词,砍伐,讨伐,进攻)②季氏将伐颛臾(动词①其后秦欲伐齐动词,耀,自夸)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疏⎪⎪⎪⎩⎪⎪⎪⎨⎧”)注的文字,旧读“解的一种,为“注”作十三经注疏(名词,注”)(动词,陈述,旧读“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形容词,稀疏)以蔬为美,密则无态(忽)其于计疏矣(动词,疏疏远)王怒而疏屈平(动词,sh?sh?迁⎪⎪⎪⎩⎪⎪⎪⎨⎧词,迁移,迁都)战、守迁皆不及施(动变更)国迁灭(动词,变迁,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贬官)词,调动官职。

左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动官职,此指升迁)为太史令(动词,调动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放逐,流放)顷襄王怒而迁之(动词 弹⎪⎩⎪⎨⎧发)权贵(动词,检举,揭拜监察御史,弹劾不避,弹奏)莫辞更坐弹一曲(动词用手指轻轻弹击)新沐者必弹完(动词,矫⎪⎩⎪⎨⎧矫枉过正(矫正))矫首怒步(抬起,举起,假托)矫魏王令代晋鄙(假传4词类活用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4.司马迁连用了“,”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这三方面。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10.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1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1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1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14.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

15、《屈原列传》中,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通用4篇)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通用4篇)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通用4篇)写作特色篇一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陈涉世家》)相比,本文的特色是: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

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

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司马迁推崇屈原有两个方面:推崇他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推崇他在语言艺术上的高深造诣。

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

当时,秦国兵力最强。

但是楚国和齐国从亲,是可以抵抗强秦的,因为楚国疆土最大,齐国财力最富,而且楚、齐从亲,其他山东之国也会跟楚齐一道合纵来共同对付秦国。

如果楚王能始终用屈原的外交主张,并且修明内政,那当时的天下还不知鹿死谁手。

本传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楚国和齐、秦的关系,从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的正确。

当楚怀王重用屈原任为左徒的时候,齐、楚从亲,秦国不敢侵犯。

等到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毁谤而疏远了屈原之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

张仪骗楚王说,楚国如能和齐国绝交,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图便宜,便当真和齐国绝交。

张仪又说是献地六里,不是六百里。

楚怀王大怒,就兴兵伐秦。

楚国没有了齐国的援助,弄得损兵折将,丧权失地。

这才又命屈原出使于齐,和齐国恢复邦交。

秦国又说把汉中地还给楚国来讲和。

楚怀王因为恨透了张仪,说不愿得地,愿得张仪才甘心。

张仪居然来到楚国,收买了楚王的宠臣靳尚和宠姬郑袖,竟又安然返国。

等到屈原从齐国回来,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他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这样,又上了秦国的当。

其后,诸侯兵击楚,楚又大败。

其后,秦又骗楚怀王到秦国去,屈原劝他不要去,可是他听了他的幼子子兰的话到秦国去了。

《屈原列传》课文赏析

《屈原列传》课文赏析

《屈原列传》课文赏析原文呈现娴于辞令(4)。

入则与王图议(5)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6)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7)之【1】。

屈原,名叫平,是楚王的同族。

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就与楚怀王谋划计议国家大事,用来发布号令;对外接待他国使者,应酬各国诸侯。

楚怀王很信任他。

思路导引:首先简要介绍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写楚怀王“甚任之”。

“王甚任之”的原因有两个:一则屈原与楚王是同族;二则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这也是下文屈原受到上官大夫嫉妒的主要原因。

段解:开篇介绍屈原的姓名、出身、官职、政治才干和重要地位。

名师圈点:(1)左徒:官名。

(2)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

闻,学识。

志,记。

(3)明于治乱: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治,指国家安定。

乱,指国家动荡。

(4)娴于辞令:擅长外交辞令。

娴,熟练、熟悉。

辞令,应对的言辞。

(5)图议:谋划计议。

(6)接遇:接待。

(7)任:信任。

名师赏评:【1】此段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才能。

以“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反映屈原的卓越能力;以“王甚任之”总括楚怀王对他的信任程度;以“博闻”“强志”“图议”“接遇”交代他受楚怀王信任的原因,也点明下文上官大夫嫉妒他的原因。

②上官大夫与之同列(8),争宠而心害其能(9)。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10),屈平属(11)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12)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13)其功,曰以为(14)‘非我莫能为’也。

”【2】王怒而疏(15)屈平。

【3】上官大夫和屈原地位相同,想争得楚怀王的宠幸而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楚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撰写好了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取,屈原不给他。

于是他就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

每一项法令公布后,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出来’呢。

语文:15《屈原列传(节选)》第三课时教案(人教大纲第六册)

语文:15《屈原列传(节选)》第三课时教案(人教大纲第六册)

第三课时(三)重点研读与渔父的对话段。

1。

指名学生朗读,正音正读。

2。

导语引路。

提示:这段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篇写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

原作是一篇辞赋,是一种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它的作者历来有争论,有的认为是屈原本人所作,有的认为是楚人思念屈原所作。

但不管作者是谁,创作的目的都是设为问答来形象化地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虽是议论,却跟一般的议论不同。

作品中的渔父是一个避世隐者,不是一般的渔父。

因此研读这一段要紧紧扣住两个问题:①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②屈原的两次回答都是议论,这些议论是怎样形象化了的?3.文意、难句的疏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粹,形容枯槁."——明确:“至于”,至,到;于,介词。

“被”通“披",散开。

“被发”是描写屈原的形态。

“行吟”是叙述屈原的动作、行为。

“行”是“吟”的状语,表示方式。

“泽畔”,湖边.“颜色",指面容,脸色。

“形容”,指整个身影.“枯槁”,瘦弱得像干枯的树木。

作者描写屈原“被发行吟”,是写屈原的举止此时此刻已是潦倒到了极点,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是在写一种近死的容色。

作者一句生动形象的描述,把读者一下子推到了充满悲剧气氛的境地。

正因为如此,所以渔父见到屈原便问“何故而至此(怎么弄到这种地步呢)”。

“何故怀瑾握玉,而自令见放为?"—-明确:这是一个疑问句,谓语“怀瑾握玉”与“自令见放”是承接关系,中间用“而”连接。

“怀",抱着。

“握",紧握着。

“瑾”和“瑜”都是美玉,这里用来比喻坚贞不渝的节操。

“自令”,即令自,自己使自己的意思。

“为",语气词,表示疑问语气。

“见”是“被”的意思,表被动。

这句话的意思是:您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而让自己被放逐呢?作者借渔父之口,既赞扬了屈原志向高远和坚持真理的品质,又表达了对迫害自己(即司马迁)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屈原列传》的叙事分析

《屈原列传》的叙事分析

《屈原列传》的叙事分析《屈原列传》是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中的第一篇。

《屈原列传》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组成,其主要内容有三个:一是叙述了屈原的家世、身世、政治抱负、理想和遭遇,并揭示了其悲剧的社会根源;二是叙述了他游说楚怀王,以及楚王和群小的种种表现,并深刻分析了其失败的原因;三是记载了他流放期间,怀王两次召他回朝任职,而他都委婉地予以拒绝,最后悲愤地自沉于汨罗江。

作者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叙事的,全文以屈原同楚国上层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人物或一类人物相比照,来表现他们的优劣,他把他们一一加以铺陈和描写,让读者比较得出自己的评价。

例如《屈原列传》第二节中,就有多处这样的描写,既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又点明了故事所处的环境和气氛,还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又如《国语》中有“人材”、“小材”、“大才”、“小材”、“不材”等形象的比喻,来概括描写不同人物的才能特点,而司马迁则是用《左传》中“材”的意义,将“小材”、“不材”置换为“小节”、“大节”、“名节”。

同时,文章还运用互文手法,用“接着以伯昏无人与(以)命矣”一句,使前后上下文连贯起来,既表明屈原的品德和节操,也含蓄地透露出作者对当时楚国上层统治集团的批判和谴责。

在与楚怀王交往之前,屈原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实现,却仍满怀信心地前去进谏,而当怀王被上官大夫等谗毁赶下台后,屈原的理想更加幻灭,又无力挽回,遂以沉江殉国来证明自己的忠贞不贰。

此外,文中还对上官大夫和怀王佞臣郑袖,以及楚国贵族群小,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抨击,这些描写对塑造屈原的形象,无疑是很重要的。

但由于这是司马迁受时代的局限,是带有某种偏见的,所以难免会对某些人物做过分的褒扬或贬抑,如关于怀王,虽然文中极力渲染其“美丽”、“贤明”、“修明”,却没有指出其致使楚国衰弱的三个原因,即不能修明法度,不能严明赏罚,不能明辨是非,最后只能落得身死国亡的结局。

又如关于屈原,虽然作者不惜笔墨地去描写他的节操、气概、才学和他作为诗人的浪漫精神,却也掩盖不了他所犯的历史错误和思想局限。

15、屈原列传_屈原列传

15、屈原列传_屈原列传

15、屈原列传_屈原列传贾红教学目的: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一、由《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导入新课,并回顾学过的屈原的诗歌:《离骚》与《涉江》堪称姐妹篇,让学生背诵两篇诗歌中诗句,明确屈原思想的内核:正直与爱国政治理想诗人形象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刚直不阿,一身正气不能变心……固将愁苦……董道…重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任——疏——黜——迁——投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迁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投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身后影响四、布置作业: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这两段本身的脉络来看
从两个角度来写: 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 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 家命运息息相关; 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 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 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两相结合,在文笔 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
第三部分: (11—12)
下面的对联说的是谁?
司马迁
• 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 原 • 2)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司马迁
课文学习要点
①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掌握“令”、 “伐”、“疾”、“使”等多义词。 ②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 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 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屈原的影响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 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 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 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 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 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 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屈 原的诗作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 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它继 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 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 了营养。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使动,使国兴 9.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使动,使国亡,使家破 10.于是怀石投汨罗以死 名作动,怀抱 11.蝉蜕于污秽 名作状,像蝉那样……
形作名,污浊环境。
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作动,说短处,诋毁
13.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形作名,忠诚之士,贤能之士
判断句 :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秦,虎狼之国 省略句:亡走赵,赵不内 倒装句: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相王 战于蓝田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文章写作特色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 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 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 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 “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 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 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 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 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①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 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第三段)
②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屈原生平简介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 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楚国贵族家庭,知识渊博 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但由于上官 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 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 当权者靳尚和怀王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 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 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 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 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汨罗江自杀了。
1.楚辞体后继有人,但都不 能像屈原那样直谏。 2.楚为秦所灭。
第四部分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 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 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 这一部分的写法实际上是寓议于叙。
以屈原的活动时间为序,用课文中的五个 字概括屈原的一生。 屈原 任 疏 绌 迁 沉 明线 命运
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遇。) 2.人穷则反本 (反,通“返”,返回、追 3.靡不毕见 念)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见,通“现”,通晓、明 5.屈平既绌 白) 6.亡走赵,赵不内 (指,通“旨”,旨趣。) 7、齐与楚从亲。 (绌,通“黜”,罢免。) 8、厚币委质事楚。 (内,通“纳”,收留。) (从,同“纵”,合纵 ) (质,通“贽”,信物)
翻译句子
1、信而见疑,忠而ຫໍສະໝຸດ 谤,能无怨乎?生字读音zhǔ dá zhuó nào jiào wū
相属

惨怛
gòu
濯淖
chù
皭然
chuò
商於
lí nàn
帝喾

滋垢
jiù
既绌
huì
啜泣
罹难
xiàn
被发
既咎
浊秽
靡不毕见
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1-3) 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 思考: 1.这一部分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 作用是什么? 2. 王为什么会“甚任”屈原?
屈原的作品
计有《离骚》、《天问》、《九歌》 (11篇)、《九章》(9篇)、《招魂》, 凡23篇。 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 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 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 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 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 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 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 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 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 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3.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1、三件事:… …
作用: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 和因谗见疏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2、“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 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3、王怒而疏屈原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 宠而心害其能”。
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 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 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 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 的绝对纯净。
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沉”这种解脱方式?
楚王的屡次疏远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观原因,他实 在幽愤难解,所以自沉以求解脱。其次,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观 上的原因。他太热爱楚国,他爱国胜于爱“志”,所以他不能 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另外,在 古人的思想意识里,人死魂去,死亡是对肉体的否定和对灵魂 的驱逐,灵魂可以离开肉体开始新的漫游和寻找新的存在方式。 因此,死亡的可畏性被灵魂的延续性冲淡了,这属于情感的自 慰和精神信仰所带来的诗化的自我欺骗。屈原也是相信神灵的 他的很多作品都通过神游的方式与先圣交流。在虚幻的梦游之 境,他可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所以死后灵魂的存在是解脱 死亡可畏的一剂良药。他留念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 香草美人之时,惟有死亡。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 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惟有“自沉”才可以实现对人生 价值的肯定,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高扬,才可以在异域实现自己 的社会理想,达到生命的另一种辉煌。
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 研读与渔父的对话段
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分别有何作用?
第一次对话
揭示出屈原的悲 剧是时代的悲剧
第二次对话
突出屈原的 高贵品质
第三部分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 即宁赴清流而死也不与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 己的高洁品格。
第四部分:写屈原死后的影响。
屈原死后有哪些影响?
本段的思路 :
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纲领。 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 章的第二大段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 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写屈 原与渔父的对话,自沉汨罗。
第二部分: (4-10)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 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 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
研读第三段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
“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 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 正之不容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第3段有几层?作者怎样对《离骚》进行记 叙和议论的? 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 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 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 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 见”简述了《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 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 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 贵品质。
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方正之不容也
是以见放
不凝滞于物
而自令见放为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竟为秦所灭
1、无专门词语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兵措地削,亡其六郡。 2、介词“于” 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3、介词“见”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4、“见……于”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介词“为”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6、“为……所” 夫直议者 ,不为人所容。 其后楚日益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为所”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8、介词“被”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古今异义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过去将来时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假话,名词 今义:狡辩,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