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导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同学版《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导入1. 复习:“屈原列传”是何时写的?它是哪个时期的文学作品?2. 同学自主学习:二、学习目标1. 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和背景;2. 了解《屈原列传》中的主要内容;3. 理解《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意义。

三、新学习1. 授课:导读《屈原列传》屈原,字季明,中国古代宏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列传》是西汉蒯通所作的一篇小说,主要叙述屈原辞职后浪迹天际,怀念故土楚国,最终选择投江自尽的故事。

这篇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人生思考。

2. 同学自主学习:四、达标检测1. 什么是《屈原列传》?它的作者是谁?2. 屈原是中国古代宏大的什么?3. 《屈原列传》中叙述了什么主题的故事?4. 你认为《屈原列传》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联系?五、深度思考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你认为《屈原列传》中有哪些故事场景或角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2. 屈原为什么选择了投江自尽?3. 你认为《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意义是什么?4. 以《屈原列传》为基础,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六、拓展延长进一步阅读《屈原列传》的相关文献或文章,深化了解《屈原列传》的背景和影响。

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屈原列传》与楚国文化、《屈原列传》与爱国情怀等。

七、总结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你学到了哪些关于《屈原列传》的学问?对《屈原列传》有何新的生疏和理解?八、课后作业1. 通过阅读《屈原列传》中的名句,选择一句你认为最能表达屈原心境的句子,并解释其含义;2. 阅读相关文献或文章,了解更多关于《屈原列传》的背景和影响,并写一篇读后感。

以上是《屈原列传》导学案的同学版,共。

这个导学案旨在引导同学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和背景,学习《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理解该文的主题和意义。

通过深度思考,拓展延长,同学可以对《屈原列传》有更全面的理解,并对爱国主义有更深化的生疏。

《屈原列传》优质教学设计2(第3课时)

《屈原列传》优质教学设计2(第3课时)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2第3课时课时目标1.分析第10~12段的内容。

2.概括屈原的形象特点。

3.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重点难点概括屈原的形象特点。

教学设计一、检查作业检查课文第3段的背诵情况。

二、翻译课文,把握大意(一)翻译、学习第10段1.熟读第10段。

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要求准确翻译重点实词和句式。

2.理解内容。

明确:这部分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清醒的人必然不被坏人所容。

第二次对话突出屈原的高洁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

这部分形为记叙,实为议论,以转述人物对话代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也抒司马迁之情,从不同意见的争论中突出屈原的品德。

(二)翻译、学习第11、12段1.熟读第11、12段。

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要求准确翻译重点实词和句式。

2理解内容。

明确:(1)写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从辞赋的影响来说,他的后来者“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思想态度来说,屈原死后,楚国的其他人不敢直谏。

(2)太史公的评论。

三、内容探究1.通过归纳屈原一生的主要经历与遭遇,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品德高洁、忠君爱国、才华出众却怀才不遇的人。

2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与一般文章有何不同?明确:(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的“忠君爱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浮沉而动摇。

他对待楚国是一片赤诚,坚贞不移,至死不悔四、拓展阅读1.再次朗诵《屈原列传》结尾的“太史公曰”一段。

2.拓展阅读《报任安书》,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

五、课堂总结通过对课文的简单梳理与学习,我们可以归纳司马迁对屈原的态度与感情。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重要作品。

2. 掌握《屈原列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3. 能够分析《屈原列传》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二、导学内容1. 屈原的生平事迹A. 出身背景B. 治理楚国C. 遭受流放和自杀2. 《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A. 描写屈原的才华和志向B. 展现屈原和君王的矛盾C. 展示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3. 《屈原列传》的主要思想A. 忠诚于国家B. 奉公守法C. 爱民如子D. 忧国忧民4. 《屈原列传》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A. 寓言性质的写作手法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批判C. 对爱国情怀的表达D. 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三、导学重点问答1. 屈原的生平事迹有哪些?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曾担任楚国宰相,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但遭到贵族阶层的反对,最终被流放。

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离骚》等重要作品,并最终选择自杀以表达对楚国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忧国忧民之情。

2. 《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屈原列传》主要描写了屈原的才华和志向,展现了他与君王的矛盾,同时也展示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3. 《屈原列传》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屈原列传》主要表达了忠诚于国家、奉公守法、爱民如子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4. 《屈原列传》有哪些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屈原列传》采用了寓言性质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批判和对爱国情怀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四、拓展延伸1. 你觉得《屈原列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什么?2. 你认为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什么?3. 除了屈原,《屈原列传》中还提到了其他什么人物?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五、导学反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们了解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重要作品《屈原列传》,理解了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同时,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了学生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导学目标:1. 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屈原和他的生平故事;2. 理解《屈原列传》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3. 掌握《屈原列传》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4. 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1.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代楚国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是《楚辞》的创作者。

2. 屈原一生坎坷,曾担任楚国宰相,后因连环计被楚怀王所排斥,最终自沉于汨罗江。

二、《屈原列传》故事梗概1. 屈原是楚国宰相,他忠诚于国家,劝谏国君,但遭到排斥。

2. 楚怀王被欺骗,将屈原贬为诸侯。

3. 屈原贬官后,生活贫困,沉溺于酒色之中。

4. 屈原为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忧心忡忡,写下了著名的《离骚》。

5. 楚怀王被秦国侵略,屈原忧心忡忡,最终选择自杀。

三、主题和思想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屈原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良多,但最终却遭到了背叛。

2. 忧国忧民:屈原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充满忧心忡忡之情。

3. 自杀与写作:自沉之前,屈原写下了《离骚》,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沉痛之情。

四、重要人物和事件1. 屈原:楚国宰相,被贬为诸侯后自杀;2. 楚怀王:楚国国君,被欺骗后贬斥了屈原;3.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4. 秦国侵略:屈原遭遇到的重大事件之一,加剧了他的忧心忡忡。

五、思考和讨论1. 你觉得屈原为何会遭到楚怀王的排斥?2. 你能理解屈原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吗?你认为屈原的选择正义吗?3. 《屈原列传》中的思想和主题与当今社会有哪些共通之处?导学要求:1. 提前预习《屈原列传》的内容;2. 阅读并理解本文提供的《屈原列传》导学内容;3. 准备回答导学问题,并能够进行相关的讨论;4. 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于自己理解不足的问题提出疑问。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了解《屈原列传》的文化背景与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
2.理解《屈原列传》所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3.学习分析《屈原列传》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二、课前预习
1.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屈原的相关信息;
2.了解楚国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3.阅读《屈原列传》原文,了解故事梗概;
4.思考并记录下你对《屈原列传》的理解和感受。

三、课堂导学
1.导入新课:引出故事背景,带领学生思考:屈原为什么会被放逐?
2.讨论《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思想:屈原的忠诚、爱国精神等;
3.分析《屈原列传》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
4.学习《屈原列传》中的生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5.小组合作,分析《屈原列传》中的典型句子,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表达的意思;
6.课堂讲解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发表个人观点。

四、课后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复习所学内容;
2.思考一个问题:你认为屈原的思想和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启示?
3.预习下一篇课文《范仲淹列传》,了解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第1页/共1页。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

选修《史记选读》课题:《屈原列传》[学习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准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课前自主学习汨罗江上的殉道人——屈原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意象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怀王宠佞臣,屈原自沉江屈原,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

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

苏秦说:“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战国策》)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

因为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臣(如令尹子兰、南后郑袖等人),对秦实行投降政策。

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放逐到江南一带。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传就在这个年五月初五(农历),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

后来,这个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本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有着直接的关系,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课文基础知识一、通假字1.博闻强志.同“”,译为“记忆力”2.离骚者,犹离.忧也同“”,译为“遭遇”3.人穷则反.本同“”,译为“返回”4.靡不毕见.同“”,译为“显现”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译为“旨趣”6.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同“”,译为“污浊”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译为“染黑”8.屈平既绌.同“”,译为“罢免官职”9.厚币委质.事楚同“”,译为“见面礼”10.亡走赵,赵不内.同“”,译为“接纳”11.齐与楚从.亲同“”,译为“合纵”12.被.发行吟泽畔同“”,译为“披散”二、古今异义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古义:今义: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2.颜色..憔悴古义:今义:色彩3.形容..枯槁古义:今义:对事物的性质或形象加以描述4.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古义:今义:凭感情、义气行事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今义:今年的下一年6.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今义:无理狡辩7.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三、一词多义1.闻⎩⎪⎨⎪⎧ 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名词,见闻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 名词,名气④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动词,听到2.志⎩⎪⎨⎪⎧ 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名词,记忆力③其志.洁,其行廉 名词,品行④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名词,意愿⑤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动词,作标志3.疏⎩⎪⎨⎪⎧①王怒而疏.屈平 动词,疏远②谏太宗十思疏. 名词,一种文体 四、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 (2)名词作状语①蝉蜕..于浊秽 蝉蜕: 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虎狼: ③其后楚日.以削 日: ④厚币..委质事楚 厚币: ⑤内.惑于郑袖 内: ⑥外.欺于张仪 外: ⑦身客.死于秦 客: 2.动词活用(1)动词作名词 谗谄..之蔽明也 谗谄: (2)动词使动用法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亡: 破: 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 ①邪曲..之害公也 邪曲: ②方正..之不容也 方正: (2)形容词作动词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 ②明.道德之广崇 明: (3)形容词意动用法 惠王患.之 患: 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学法指导】《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

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课前自读课文4-10段,完成下面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江滨.()渔父.()三闾.大夫()啜.()弹冠.()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2.解释加点字子.非三闾大夫欤.()()自令见放为.()新沐.者必弹冠()葬乎.江鱼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遂自投汩罗以.死()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竟.为秦所灭()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而自令见放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合作探究1.文章第11节,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写出了几种人生观,有什么作用?明确:二人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品格操守及政治倾向。

渔父:对人生、世事均不要太过认真,太过执着,最好得过且过,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与世推移。

屈原:绝不苟且,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屈原列传》优质教学设计1(第3课时)

《屈原列传》优质教学设计1(第3课时)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者司马迁的遭遇2.学习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

4.学习屈原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及伟大的爱国精神。

5.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重点难点1.学习并掌握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2.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课时安排3课时第3课时课时目标1.总结与探讨屈原的事迹,明白作者寄托的情怀。

2理解屈原的精神意义,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重点难点理解屈原的精神意义,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教学设计一、欣赏文字,情景导入“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汨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后人的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屈原的精神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回忆巩固,解答问题屈原为何一定要自投汨罗江?明确:(1)楚国政治黑暗,楚怀王、顷襄王听信小人谗言,屈原屡遭流放。

他志洁行廉,不能被小人所容,充满怨愤。

(2)屈原热爱楚国,但楚国在秦国的攻击下日渐衰亡,他却无力回天,心中的理想破灭。

屈原选择自投汨罗江的方式可以表达他对国家的热爱,使他的清白不受到玷污。

三、合作探究,研读文章1.认真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写屈原的?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2)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3)人物传记一般不需要作者直接评论,而司马迁为什么会发表自己的议论?2.小组交流。

明确:(1)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先以评价《离骚》“推其志”,再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最后以渔父和屈原之间的问答来表现屈原的志向。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3课时)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3课时)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一)词类活用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谗谄之蔽明也
(3)邪曲之害公也(4)蝉蜕于污秽
3、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 )至( )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 》。
第二部分(4---10)写屈原由( )到( )和楚国由( )到( )的过程。
第三部分(11---12)屈原( )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 )。
【问题展示 合作探究】
(二)掌握下面的加点虚词用法
1、①楚之同姓也。 ②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④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2、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②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④皆以美于徐公。
3、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而母立于兹。
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①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②丞相祠堂何处寻?
(5)方正之不容(6)明道德之广崇
(二) 文言句式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2)方正之不容也
(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离骚者,犹离忧也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7)明道德之广崇
【预习指导 新课链接】
背诵第三自然段,完成优教导学案(第2课时)。
课 题
屈原列传(二)
时间:
(三)翻译句子
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市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示范教案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示范教案

《屈原列传》教学方案教学目的1 .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2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3 .掌握本课涉及到的•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语言知识。

教学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教学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研读第三、四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重点研读与渔父的对话段(10段)。

这段的议论,性质跟前两处沉然不同,因此研读的方法也应跟前两处有些差异。

具体步骤是指名学生朗读,正音正读后,教师先用导语引路,然后才流通文意、难句,分析行文思路,最后反复诵读。

无论哪个步骤,都要引导学生体味议论的形象化特征。

(1)导语引路教师提示:这段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篇写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

原作是一篇辞赋,是一种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

它的作者历来有争论,有的认为是屈原本人所作,有的认为是楚人思念屈原所作。

但不管作者是谁,创作的目的都是设为问答来形象化地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虽是议论,却跟一般的议论不同。

作品中的渔父是一个避世陷者,不是一般的渔父。

因此研读这一段要紧紧扣住两个问题:①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②屈原的两次回答都是议论,这些议论是怎样形象化了的?(2)关于文意、难句的疏解“众人皆醉,何不fiHi其糟而啜其酿?”明确:“铺,“食”的意思。

这句话是用譬喻的说法问屈原为什么不同流合污。

上句的“随流场波”,下句的“怀瑾握瑜”,都是譬喻说法。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明确:“沐”,指洗头;“浴”,指洗澡。

这里是用“洗头洗澡”的比喻说明不愿让干净的身子再被灰尘玷污。

“人乂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明确:“察察”、“汉汉”均定语后置,整句可译为“人们又谁肯让洁净的身子,受到污浊的东西(玷污)呢。

”这句仍是切“沐浴”而言。

高中语文_屈原列传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屈原列传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第三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文言知识。

(二)能力目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理解屈原的人生抉择,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梳理文言知识,思考讨论屈原的人生抉择。

(二)难点:比较屈原和司马迁的生死抉择。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幻灯片【教学过程】一、朗读第九段、第十段,梳理文言知识1、重要词语①无:无论②不肖:不成材③属(zhǔ):连接④治国:太平安定的国家⑤短:诋毁,说坏话⑥迁:流放2、特殊句式①內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②兵挫地削被动句③为天下笑被动句3、翻译第九段: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谁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

二、朗读第十一段,梳理文言知识1、重要词语①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对事物进行补充说明或处理;表示另提一件事②颜色(古今异义)古义:脸色今义:色彩③形容(古今异义)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2、特殊句式①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被动句②不凝滞于物被动句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被动句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3、翻译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译文: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一起变化。

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②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屈原列传 第三课时 学案

屈原列传 第三课时  学案

银星学校学案教学设计页高一年级语文学科主备人:吴剑锋审核人:张冰第三课时总第_一节_____月____日学习内容《屈原列传》个性设计教学环节设计(13)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课文总结: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相比,本文的特色是: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

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

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学习目标11-13段重点重点字词及句式难点教学环节设计(1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学案(3)人教版 学案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学案(3)人教版 学案

某某省江阴市澄西中学高二语文《屈原列传》学案(3)人教版【学习目标】1、学习11—13节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被、祖等;以及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常识。

2、继续体会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屈原的遭遇与楚国的命运紧密相连,领会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难点】1、学习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被、祖等;以及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常识。

2、重点研读第十一节,继续体会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一、温习回顾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厚币委质..事楚()(2)使使如.秦受地()(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4)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二、整体感知课文第三部分(11节)写屈原自沉汨罗的经过。

这部分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第二次对话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

这部分形式为记叙,实为议论,以转述人物对话代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也抒司马迁之情,从不同意见的争论中,突出屈原的观点。

第四部分(12节),写屈原死后的影响。

屈原创造了楚辞一体且后继有人,但都不能像屈原那样直谏,因而楚终为秦所灭。

第五部分(13节)司马迁对屈原爱国精神的深沉赞颂。

这篇课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见任——见疏——————自沉),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三、重点研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11—13节,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被.发行吟泽畔()(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3)餔.其糟.而啜.其醨.()(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者乎()..,受物之汶汶(5)又安能以皓皓..乎()..之白,而蒙世之温蠖(6)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7)适.某某,观屈原所自沉渊()(8)及见贾生吊.之()(9)同死生,轻去就..自失矣()..,又爽然(10)数十年竟.为秦所灭()2、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1)其后楚日以削()(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3)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被发行吟泽畔()(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而自令见放为()(4)数十年竟为秦所灭()(5)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明年,秦割某某地与楚以和()(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X袖()(3)奈何绝秦欢()(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5)颜色憔悴()(6)形容枯稿()(7)而能与世推移()(8)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5、翻译下列句子(注意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1)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译文:(2)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文:6、问题探讨(1)课文第11节写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答:(2)课文末段是司马迁的赞词,这段文字共四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每句的内容。

《屈原列传》导学案 共3课时

《屈原列传》导学案   共3课时

《屈原列传》导学案制作人岳建华审核人高二语文组使用时间2017年5月15日【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现象。

2、了解屈原生平,体会他的理想追求和高尚人格。

3、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并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凸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第一课时【预习导航】1、简介屈原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

他生于楚国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

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汨罗江自杀了。

2、结合注释,理解并翻译第一部分(1-3段)3、给加点的字注音属.()草稿惨怛.( ) 帝喾.( ) 靡不毕见.( ) 举类迩.()濯.( )淖.( ) 蝉蜕.( ) 滋垢.( ) 浊秽.( ) 皦.()然泥而不滓.( )者也4、文言基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2)、人穷则反本(“反”通“返”)(3)、糜不毕见(“见”通“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二)重点文言词语释义:(1)、娴于辞令(熟练、熟悉)(2)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3)、屈平属草稿(写作)(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法令,两词都是同义复用)(5)、平伐其功(自夸、炫耀)(6)、王怒而疏屈平(疏远)(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8)、可谓穷矣(处境困难)(9)、其文约(简约)(10)、其词微(含蓄精深)(11)、明道德之广崇(阐明)(12)、治乱之条贯(条理,规律)(三)、词类活用(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做名词,识别力)(2)、谗谄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为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3)、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做名词,邪恶、不正的小人)(4)、蝉蜕于污秽(名词做状语,像蝉那样;形容词做名词,污浊的环境)(5)、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做名词,端方正直的人)(6)、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做动词,阐明)(四)、文言句式(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2)、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4)、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被动句)(7)、明道德之广崇(定语后置句)5、翻译句子(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导学案:《屈原列传》第三课时

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导学案:《屈原列传》第三课时

司马迁专题之《屈原列传》导学案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志、属、夺、致、从容等;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了解屈原的政治遭遇,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教学步骤:三、第三、四段(1)难句解释:“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泪罗以死。

”--让学生明确:《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

“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

”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

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

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汨罗也在其内。

屈原在汨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

“自投汨罗以死”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让学生明确:“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

“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

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

(2)行文思路:提问: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屈原的?点拔:第三大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即宁赴请流而死也不与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

第四大段是写屈原死后对所世的影响,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

这一段的写法实际上是寓议于叙。

二、重点研读评介《离骚》一段。

这一段要重点研读:难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历来评价《离骚》的最重要文字(按:原是淮南王刘安所作《离骚经传》中语,太史公采入《屈传》内,原作已佚)。

然后引导研读,具体过程是(1)简介《离骚》内容;(2)疏通文意和难句;(3)思路分析;(4)反复朗读,要读出咏叹语气。

《屈 原列传》 导学案

《屈 原列传》 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德,体会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情怀。

2、难点(1)文中部分词句的理解和翻译。

(2)对屈原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和评价。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 145—约前 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

但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2、背景介绍屈原生活在战国中后期,当时各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激烈,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诸侯国虎视眈眈。

楚国在政治上腐败,外交上失误,导致国势渐衰。

屈原一心为国,却遭谗被疏,最终投江自尽。

四、文本解读1、第一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1)重点字词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②明于治乱: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③娴于辞令:擅长外交辞令。

④任:信任。

(2)文段大意介绍屈原的姓名、身份以及他的杰出才能,深得楚怀王信任。

2、第二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1)重点字词①同列:同在朝列,即同事。

②害:嫉妒。

③造为:制定。

④属:撰写。

⑤夺:强取。

⑥伐:自夸。

(2)文段大意写上官大夫因嫉妒屈原的才能而在怀王面前进谗言,致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3、第三段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屈原列传》导学案 共3课时

《屈原列传》导学案 共3课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共3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屈原和《屈原列传》的背景
1. 屈原是谁?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成就。

2. 《屈原列传》是何时出现的?它是由谁写的?为什么会被列为历史上的名篇?
3. 《屈原列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简要梳理故事的情节。

4. 《屈原列传》中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解释其中一个思想或价值观念的含义。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意义
1. 《屈原列传》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篇爱国主义的作品?
2. 《屈原列传》中表现了哪些关于国家和民族的思考?举例说明。

3. 《屈原列传》中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何看法?
4. 《屈原列传》对于我们今天的思考和启示有什么?请结合你的观点给出自己的回答。

第三课时:评析《屈原列传》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屈原列传》的语言风格和描写手法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2. 《屈原列传》通过怎样的叙事方式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你觉得这种方式对于故事的表达有何影响?
3. 《屈原列传》作为一篇叙事性的文章,它的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有何特点?
4. 《屈原列传》被广泛传颂和研究的原因是什么?你对这篇文章有何评价?。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教学案 鲁人版必修3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教学案 鲁人版必修3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屈原列传(第三课时)教学案鲁人版必修3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学习难点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教授法、串讲法、启发式、练习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研读最后两段。

2、总结屈原精神和本文写法特色。

3、整理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回顾预习研读最后两段。

1、朗读翻译最后两段文字,强调重点词语。

2、概括文段的意思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二、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记叙屈原与渔父对话的作用。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显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品格操守、政治取向,作者把二者放在一起,形成了比照。

屈原被放,“行吟泽畔”。

他在吟什么?屈原仍在“吟”其志,他是为了其“志”而“颜色憔悴”到如此“枯槁”之状,颓废的外表之中仍透露着一种对精神追求的执著。

渔父明知故问其见放之因,屈原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

可见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没有必要“怀瑾握瑜”,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弹冠”与“振衣”)表明自己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宁弃生求死,不坠青云之志。

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惟一手段。

学法指导对作者及相关知识要做一番详细的了解。

综上所述,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

三、当堂达标探讨本文写法特色。

“传评结合”的写法。

这篇史传与我们以前学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人物传记有些不同。

前面几篇是“寓论断于叙事”,情节曲折、戏剧性强、人物性格鲜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屈原列传》【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8【课时】第三课时【使用日期】3月15日【学法指导】《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

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课前自读课文11-12段,完成下面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江滨.()渔父.()三闾.大夫()啜.()弹冠.()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2.解释加点字子.非三闾大夫欤.()()自令见放为.()新沐.者必弹冠()葬乎.江鱼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遂自投汩罗以.死()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竟.为秦所灭()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而自令见放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合作探究1.文章第11节,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写出了几种人生观,有什么作用?2.文章第12节又提到了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有什么作用?3.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传末赞语之外,多不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把意见寓于叙事之中。

本传却是另一种写法,这就是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

试分析。

评价作业一、完成《伴你学》26-29页练习二、阅读《伴你学》29-30页拓展平台撷英咀华一、名家点评1.王逸:“屈原之辞,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2.刘勰:“故《离骚》、《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

故能气往轹(利)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3.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屈原的诗歌像高悬在天空的太阳、月亮一样光芒万丈)”。

4.杜甫立志“窃攀屈宋宜方驾(我要努力攀上屈原、宋玉诗词的高峰同他们并驾齐驱)”。

5.北宋邵博:“《楚辞》文章,屈原一人耳。

”6.苏轼:“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7.清沈德潜:“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如太空之中,不著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

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且。

”8.王国维:“大诗歌之出,必须侯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人之想象合而为一,即必通南北之驿骑而后可,斯即屈原其人也。

”9.鲁迅:“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

逸响伟辞,卓绝于世。

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

”10.郭沫若:“楚人是把在政治上统一中国的功名和产生了一位屈原的功名兑换了。

……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出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

中国人如果不灭种,中国文如果不消灭,《楚辞》没有毁灭的一天。

楚人的功劳是不朽的,屈原是会永远存在的。

”11.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董必武)12.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赵朴初题秭归屈原祠)13.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

(长沙“屈贾祠”楹联。

“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曰“亲”;“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故曰“疏”。

策:指贾谊《治安策》)二、素材运用1.话题“脊梁”:读屈原的名辞《离骚》后,有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你埋下了一坛老酒/酒坛上的红纸/沉沉地写着黑字/——魂/每当到了汩罗江悲凄的那一天/那酒坛里就溢出芦叶的清香/回荡起亘古不变的激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了/喝过这坛酒的人/都醉成了龙的脊梁……是什么使诗人心潮澎湃?是《离骚》的字字泣泪,是屈原的拳拳赤心,是涌动的爱国情,是炽热的报国心。

爱国——一种神圣、深厚、热烈的情感,它藏于内心深处,居于所有情感之上。

它是一条纽带,一个号令,一个民族挺立的信念,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石。

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它的密码,它便如潮水般汹涌而出,气势磅礴。

悠悠五千年,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践约对它的承诺;纵横九万里,无数中华儿女用奋斗诠释对它的忠诚。

爱国——一种超越时间空间,最纯洁、最敏锐、最强烈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精魂。

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的人。

一个人,没有脊梁骨,便不能直立行走;一个人,不属于他的祖国,便不属于人类。

是的,爱国!谁能忘记,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慷慨凛然,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矢志不移。

(出自2006年高考安徽满分作文《龙的脊梁》)2。

话题“自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记忆顺着汨罗江,流过春秋,越过战国,当秦攻破郢都的那一刻,你悲愤至极,在叹息中,在号哭中,在悲痛中,你虽背负太多的无奈与辛酸,但却做真正的自我,用生命表达你对祖国的忠贞与高洁的品行。

悲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

一缕清香一份洒脱,做真正的自我,展示高洁与傲岸,那是陶潜的五斗诗魂!一江春水一曲悲歌,做真正的自我,满载大江与汪洋,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绝唱!一页历史一面镜子,做真正的自我,昭示理性与忠贞,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2006年高考满分作文全国卷一《做真正的自我》)3.话题“找准位置认清自我”:“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涛涛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

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出自2006年高考河北满分作文《找准位置发扬自我》)人生亦如此。

人应该有所追求,但不是盲目地追求。

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清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人生中能保持最真实的追求。

他没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他没有在污浊的官场中“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醴”,宁愿投身汨罗,也不愿污其追求。

他在人生的追求中,从不忘自我的真正价值,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的是流芳百世的美名。

(出自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满分作文《在追求中认清自我价值》)4。

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感情的力量是伟大的。

感性的潮水是不可遏制的。

在先秦的宋国富人赞扬儿子聪明而疑惑邻居是小偷的心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片浅浅的水湾,在那里只有感情的船只可以停泊;在楚王摒弃屈原的“秦,虎狼之国”的忠告而接受幼子子兰“奈何绝秦欢”的劝说的耳朵边,我们分明听到了感情的滔天巨浪掀起的震耳欲聋之声。

“亲则近,疏则远”,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劣性的必然?(出自2003年高考安徽满分作文《你有两颗心吧》)5.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伟大的骚客屈平,怀着对楚国无限的哀痛和热爱,自沉于汨罗江水,后人哀之敬之,推崇备至,我却不以为然。

我热爱《楚辞》,每读到《涉江》《离骚》《九章》常感激涕零,感谢屈原将自己的苦痛花作艺术的瑰宝光耀千古。

然而我常想,如果屈大夫不投身汨罗江,还会有怎样的华采篇章呢?我又设想当秦兵压境、楚国危难之际,屈大夫如果健在会否如田单般振臂一呼,击退强敌,保住云梦之地?然而这毕竟是我的空想,屈大夫在楚王昏庸、奸佞陷害下,不胜悲痛化为汨罗英魂,令我辈嗟叹。

同为伟大先贤,面对人生挫折、生命变故,庄子和屈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出自2004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化苦药为甘霖》)6.话题“心灵的选择”:人生是在一匹素锦上描绘自我,身上的每一个色点都要细细斟酌,手拿调色板的那一刻,你开始选择,暖色还是冷色?人生是在一个舞台上展示自我,动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推敲。

举手投足之间,你在选择,欢悦还是悲伤?人生的旅程有太多的十字路口,面对太多的选择,站在街口,我聆听心的呓语。

汩罗江畔,屈平素衣抱石纵身而跃,一代忠臣,他选择死来证明自己对楚国的忠贞不渝。

在他面前遗放着南后的威逼利诱,且凭他的才华,在别国闻达亦非难事。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铮铮铁骨,气吞山河,在荣华富贵和国家民族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汨罗江的每一朵浪花都是见证。

站在街中,一边是权力和地位,一边是祖国和人民,我聆听心的呓语:荣华富贵,皆乃过眼云烟,祖国人民,与自己乃有血脉肤发之连,没有国家的强盛,何来个人的幸福?所以,我选择祖国与人民。

(出自2002高考广东满分作文《站在街口,聆听心的呓语》)7.话题“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生命犹如海洋,生活恰是轻舟,扬起思维的风帆,穿梭于人生的海洋。

白帆迎接的是狂风和浪花,而思维碰撞出的是或幸福,或忧伤;或积极,或消沉……从亚当和夏娃的叛逆开始,上帝就创造了人类。

它赋予人类的不仅仅是血肉之躯,更是思维的方式。

思维是最敏感,也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改变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我们就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

纵观古今,历览中外,莫不如此。

楚之屈原,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决不合流同污,投身汩罗江,死亡的虽然是血肉的身躯而升华的却是永恒的幸福。

(出自2004年高考海南满分作文《思维解读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