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复习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鲁人版必修第三册《屈原列传》学案含答案

鲁人版必修第三册《屈原列传》学案含答案

《屈原列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及翻译。

【重难点】1.重要的文言知识点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自学自测】1.知人论世:阅读《非常学案》“识作者”“知常识”部分,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情感,并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3完成《非常学案》“知识梳理”部分。

【自研自悟】1.关于《屈原列传》,古人有这样的评论:“通体以叙事夹议论,一唱三叹出之”。

请找出文中记叙性质的语段,认真阅读这些语段,概括屈原一生的遭遇。

并谈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屈原。

2、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楚国的命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自练自提】整理重点文言词,落实记叙语段的翻译第二课时【自学自测】批注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抒情议论文段【自研自悟】1、阅读第三段,谈谈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的。

2、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自练自提】1、你如何看待屈原的生死抉择?第三课时【自学自测】落实全文翻译以及第3、11段的背诵【自研自悟】翻译重点句子:1、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6、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8、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秀。

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自练自提】1、完成“训练——落实提升”和“课时作业五”2、美文阅读读懂屈原南宋有文天祥,七国有你。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屈原列传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屈原列传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屈原列传阅读试题及答案总分:110分时间:90分钟得分:教学目标:1、积累“夺、伐、疾、间”等实词,“与、而”等虚词2、熟读全文,背诵重点段落,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流程:一、解释加点的词语(12分)1、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记忆)(熟悉)2、争宠而心害其能(妒忌)3、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4、“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5、王怒而疏屈平(疏远)6、可谓穷矣(处境困难)7、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 8、惠王患之(担忧)9、大兴师伐秦(发动)(军队) 10、臣请往如楚(到,往)11、奈何绝秦欢(断绝) 12、屈平既嫉之(恨)13、人君无愚、智(无论) 14、顷襄王怒而迁之(放逐,流放)15、楚有宋玉、景差之徒,皆祖屈原之沉着辞令(类)(效仿)(说话得体,善于应酬) 16、然亡国破家相随属(接连)17、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18、怀瑾握瑜(保持) 19、竟死于秦而归葬(终于) 20、被发行吟泽畔(通“披” )二、一词多义(43分)夺 1、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抢夺)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失,耽误)、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强行改变)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伐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夸耀) 2、近者奉辞伐罪(讨伐)3、其后秦欲伐齐(攻打)4、此五霸之伐也(功绩)疾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痛苦)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迅猛)4、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5、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6、君有疾在腠理(病)间 1、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2、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从小路)3、侯生乃屏人间语曰(秘密地、悄悄地)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时间有时、偶然)6、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7、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顷刻)8、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 9、间不容发(空隙)信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 2、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言语真实)4、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5、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意,随便)6、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确实) 7、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8、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人)9、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诚的誓言)如 1、使使如秦受地(到……去,往) 2、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去,往)3、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顺,符合)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5、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重点篇目-《屈原列传》、《苏武传》(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重点篇目-《屈原列传》、《苏武传》(含答案)

《屈原列传》《苏武传》《屈原列传》一、课文再读挖空落实请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____________]楚怀王左徒..[____________]。

博闻.[____________]强志.[____________],明于治乱....[____________],娴.[____________]于辞令..[____________]。

入.[____________]则与王图议国事,以.[____________]出号令;出.[____________]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____________],争宠.[____________]而心害.[______________]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__________]宪令..[____________],屈平属.[____________]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__________]之,屈平不与.[__________]。

因.[__________]谗.[__________]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____________]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____________]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____________]王听.[____________]之.[__________]不聪.[____________]也,谗.[____________]谄.[____________]之蔽明也,邪曲..[________]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________]也,故忧愁幽思..[________]而作《离骚》。

“离骚.[________]”者,犹离.[__________]忧也。

夫.[__________]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________]则反.[________]本,故劳苦倦极..[________],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________],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一、字音字形:
• 谗言 • 谄媚 • 罹难 • 蝉蜕 • 罢黜 • 枯槁 • 诡辩 • 既往不咎
chá n chǎn lí tuì chù gǎo guǐ jiù
二、解释加点的字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识;记 1博闻强志 嫉妒 2争宠而心害其能 写作 3屈平属草稿未定 夸耀、自夸 4平伐其功 5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恨、痛心 6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深 处境困难;“返” 7人穷则反本 8其文约,其辞微 简约;含蓄 9而齐竟怒不救楚 最终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 于王之宠姬郑袖。
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 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 编造谎言。 4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逃跑到赵国,赵国拒不收留。又到秦国, 最终死在秦国,后来才弄回来葬在楚国。
5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 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一个国君无论他是愚昧还是聪明,贤 能还是不贤能,没有不想寻求忠臣, 任用贤良来辅佐自己的。
6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 笑。
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个郡,自 身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7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面行走一 面吟唱,脸色憔悴,身体和相貌都像干枯的树木 一样。
10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臣请往如楚 11冀幸君之一悟, 俗之一改也 1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13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1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 襄王 1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抵;到…去 希望;全
连接
太平、清平; 出现
诋毁 效法
三、翻译句子:
1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文言文复习学案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文言文复习学案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文言文复习学案【使用准备与要求】一、请准备红、黑双色笔及《语文必修三》. 一轮《复习方略》P85-89二、课代表负责本组“目标流程”的收发和对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督促.【目标一】通读课文,注意句读以及易错字的翻译。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着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目标二】掌握重点实词,《复习方略》P88高考演练翻译绝:(1)(2020·新高考全国卷Ⅱ)小民罢市。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理解“闻”“治”“害”等25个(组)实词的意义;2、掌握“见”“靡”“诚”等12个(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实词识记1、博闻.强志学识2、明于治.乱治国的道理3、争宠而心害.其能妒忌4、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5、屈平不与.给.6、平伐.其功夸耀《信陵君窃符救赵》——此五霸之伐.也:功业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恨 8、离骚者,犹离.忧也遭遇9、举类迩.而见义远近闻名遐迩.:近10、惠王患.之担心 11、厚币委质...事楚礼物呈现通贽,见面礼12、使使如.秦受地到沛公起如.厕到1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掌权的人14、追张仪,不及.赶得上...15、顾.反还16、复之.秦到《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到17、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责备18、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希望19、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爱护 20、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2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说坏话22、顷襄王怒而迁.之放逐,流放23、被.发行吟泽畔披,披散 2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效法25、其文约,其词微.含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解释成语“微言大义....”: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二、虚词识记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靡.不毕见没有3、楚诚.能绝齐果真4、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用因.人之力而敝之凭借5、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呢,句末语气词.......《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呢句末语气词6、为.天下笑被7、数十年为秦.所并被8、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的标志②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这③乃作《怀沙》之.赋这④《师说》——郯子之.徒这⑤《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1 / 4⑥《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这9、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于 10、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11、以①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来②以.一张仪而当汉中地用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因为④是以.见放因为⑤其后楚日以.削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⑥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相当于而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拿,让12、竟①而齐竟.怒不救楚终究②有志者事竟.成最终③秦王竟.酒结束④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完成⑤竟.郅都死不近雁门竟然到了郅都死了都不敢靠近雁门关。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2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2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2高三《屈原列传》复习学案(一)熟记文化常识1、【官职的任免升降】(1)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

拜官授职(3)擢。

提升官职 (4)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7)去。

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

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2、古代地理【中国】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四海】参见“海内”条。

指天下、全国。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淮左】淮水东面。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复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被(讲义73)、属(讲义67、78)、见(讲义75)、伐、害等2、掌握句式:被动句(讲义92)、定语后置句(讲义94)3、背诵默写课文第三段4、了解屈原精神,积累写作素材5、本文出现的成语1)、怀瑾握瑜: 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屈原生平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在楚怀王时期,他曾任左徒、三闾大夫,负责管理内政外交事务,一心期望国家强盛。 然而屈原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导致屈原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在流放期间,屈原深感国家沦亡之痛,最终在公元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他选择了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在其他艺术形式中表现
01
诗歌
后世诗人对屈原的缅怀和纪念,以诗歌形式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对其作品的解读。
戏曲
屈原的故事被改编成戏曲,如《屈原沉江》等,通过表演艺术传承和弘扬屈原精神。
02
03
绘画
以屈原及其作品为题材的绘画作品,通过视觉艺术展现屈原的形象和楚辞的意境。
当代文化现象中屈原元素
端午节
端午节与屈原紧密相关,节日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等,都源于对屈原的纪念。
对后世文学创作启示
屈原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启示。 其爱国主义精神和独立不屈的人格魅力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屈原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价值
屈原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屈原的作品在跨文化交流中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屈原列传》学案及答案

《屈原列传》学案及答案

高二语文学案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 座号:排号【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课前预习案】一、导入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 欺于张仪 怀王因为不知道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 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 而迁之。 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诋毁屈原, 顷襄王生气放逐了屈原。
• 5、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 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 张仪。
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 迁之。
5、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 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7、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8、吾属今为之虏也 9、若属皆且为所虏 名词,类。吾属,我们。
若属,你们这些人
1、博闻强志
记忆力 记述 志向
2、聊斋志异
3、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
4、寻向所志
作标记 志趣 意愿
5、其志洁,其行廉 6、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1)推举,举荐。如:举贤以自佐。 (2)全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举国欢腾,举世无双 (3)举起,抬起。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 诀以示者三。 (4)攻下,占领。如:戍卒叫,函谷举。 (5)拿,拿出来。如: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屈原列传》 • 总结检查
1. ,死当结草。 2. __,晚有儿息。 ,内无应门五尺之-. 3. ,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 行, ,谗人间之, 。 4. , ,能无怨乎? 5. ,形影相吊。 6.臣欲奉诏奔驰, ; ,则告诉不许。 7. ,治乱之条贯, 。 8. , 。其志洁,其行廉。 , 。 9. , ,以浮游尘埃之外, , 。 10. ,愿乞终养。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屈原列传》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屈原列传》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屈原列传》1.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属:屈平属草稿未定()亡国破家相随属()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其后秦欲伐齐()疏:王怒而疏屈平()离: "离骚"者,犹离忧也().本:父母者,人之本也()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博闻强志()其志洁,其行廉()指: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闻:博闻强志()留:因留怀王以求割地()迁:顷襄王怒而迁之()父:渔父见而问之曰()弹:新沐者必弹冠()害:争宠而心害其能()邪曲之害公也()2. 词类活用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明道德之广崇:()蝉蜕于浊秽()厚币委质事楚:()泥而不滓:()其后楚日以削:()亡国破家相随属:()时秦昭天与楚婚:()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身客死于秦:()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3. 偏义复合词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 古今异同词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古今同义: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 ()今义: ().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 ()今义: ()奈何绝秦欢古义: ()今义: (),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 ().今义: ()颜色憔悴古义: ().今义:()形容枯稿古义: ()今义: ()而能与世推移古义: ()今义()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认: ().今义: ()5. 特殊句式A 下列局句子是()句式。

"离骚"者,犹离忧也B 下列局句子是()句式。

遂绝(于)齐(省略介词)又因厚币(赂)用事者臣勒尚(省谓语)以(之)出号令(省介词宾语)C 下列局句子是()句式。

方正不容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D 下列局句子是()句式。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 )明道德之广崇 (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 )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 )E 下列局句子是()句式。

屈原列传学案及答案 (1)

屈原列传学案及答案 (1)

《屈原列传》学案班级姓名制定人:审核人:主任签字:一、解释下列加点实词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3.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4.屈平属.草稿未定5.因谗.之曰6.平伐.其功7.王怒而疏.屈平8.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9.谗谄..也..之蔽明10.邪曲..之害.公也11.方正..之不容也12.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13.“离骚..”者,犹离忧..也14.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15.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1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17.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8.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19.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0.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21.令张仪佯.去秦22.厚币委质...事楚23.楚诚.能绝齐24.使使如..秦受地25.张仪诈.之曰26.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7.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28.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29.怀王卒.行30.亡走.赵,赵不内.。

31.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32.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33.屈平既嫉.之34.眷顾.楚国35.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36.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37.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38.然亡国破家相随属..39.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41.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二、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上官大夫与.之同列3.屈平不与.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5.父母者,人之.本也6.人穷则.反本7.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8.举类迩而.见义远9.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10.屈原既.绌。

《屈原列传》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复习学案(共41分)【导】(2分钟)何其芳:《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里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

【学:12分钟】诵读全文及课下注释。

【检:16分钟】一、基础知识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A.博闻强志.(记)B. 娴.于辞令(熟练、熟悉)C. 屈平属.草稿未定(撰写)D.平伐.其功(功劳)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穷.则反本(贫穷)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学习 )C.举类迩.而见义远(近)D. 靡.不毕见(全)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A.厚币委质.事楚(人质)B.“离骚”者,犹离.忧也 (遭受)C.乃令张仪详.去秦 (假装)D.齐与楚从.亲(合纵,联合抗秦)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及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A.①故内惑于.郑袖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B.①信而见.疑②是以见.放C.①数十年竟为.秦所灭②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D.①忠而被.谤②被.发行吟泽畔5.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雅》是周代各地的歌谣,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B.帝喾:帝喾是五帝之一。

“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唐尧、虞舜。

C.太史公是司马迁的自称,“太史公曰”一段是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总结。

D.怀瑾握瑜,瑾、瑜都是美玉,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

二、一词多义:(8分)之:1.代词: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②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2.助词: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②此不知人之祸也。

()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句读之不知()⑤顷之,持一象笏至()3. 动词: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三、情境式默写:(10分)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附参考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附参考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复习学案(附参考答案)《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左徒:战国时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

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二、官职变动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召:由皇帝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选、简:通过推荐或选拔任以官职。

除:任命,授职。

授:授给、给予官职。

封、赏、赐: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起:重新任以官职。

复:恢复原职。

仕、仕宦、仕进:做官,任官职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

绌、黜:废除官职。

免:罢免官职。

夺:削除官职。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擢:在原官上提拔。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陟:晋升,进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

超擢、超迁:破格或越级提拔。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贬:①降职。

②降职并外放。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窜:放逐,贬官。

左迁、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出、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上课)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上课)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被动句常见的几种格式 1、没有标志词 。 兵措地削,亡其六郡。 2、以介词“于”为标志 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以介词“见” 为标志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 放。 4、“见……于”为标志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以介词“为” 为标志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6、以“为……所” 为标志 其后楚日益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以介词“被”为标志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8、以“为所”为标志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一个国家的君王无论他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也无论 他是有才能的还是没有才能的,没有一个不想任用忠臣来 侍奉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 连发生,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 就是因为所说的忠诚的臣子并不忠诚,所说的贤明的大臣 并不贤明啊。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
6.文言翻译
(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秦惠王畏惧齐楚两个大国联合,于是就命张仪假装背离 秦国,并用丰厚的礼物作为见面礼,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张仪听说了,就说:“拿我一个张仪就能抵上汉中的 大片土地,我请求您允许我到楚国去。”
(3)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 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 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 宠姬郑袖。
到了楚国,张仪又用丰厚的礼物收买了当权的大臣靳 尚,并在怀王宠爱的妃子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言。
1.C(意:心情 ) 2.A (以:凭借/用) 3.C (⑤⑥ 明显不是) 4.D(无中生有,无勾通谋反之迹。) 5、 (1)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从前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被征召为廷尉。 (2)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 太中大夫。 各位老先生于是就都认为贾生很有才能,自己比不上他.孝文帝非 常喜欢他,破格提拔他,一年之内(贾谊)就升任了太中大夫。 (3)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 绛侯、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 (4)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鹗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 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鹗鸟飞进他的住宅, 停在了座位旁边。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说,其中《屈原列传》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品,也是国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教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需要特别设计复习学案以及教学计划。

学生应该首先通过阅读背景资料来更好地了解《屈原列传》的起源和作者背景,以及描写的是什么时代的历史背景,都包含哪些文化元素等等。

接下来,学生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文本,并学习其中涉及的经典诗句和古文互文。

学生可以分组合作,进行分段朗读,提高朗读口语和语音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也应该掌握主要角色的性格和情感、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以及屈原和节令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

除了阅读和个人理解外,还应该设置多种互动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

例如,设计学生小组讨论、辩论活动等等,让他们思考《屈原列传》探讨的主题,例如人性、伦理、政治和历史等等。

学生也可以通过节令文化体验、诗歌创作等形式,深刻了解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采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和实例来进行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其中蕴含的思想深度和具体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交流,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表达方式。

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如科学的朗读技巧、文本分析、思维借鉴,观点表达等。

而在考试前,则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例如分析原文、短文写作等,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语文素养。

总之,《屈原列传》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古代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历史文化和人类智慧,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综上所述,对于《屈原列传》这一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我们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同时也能够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实词和虚词。

2、积累写作素材,拓展思维空间。

教学流程:一、解释加点的词。

(13分钟)1、“离骚”,犹离.忧也()2、争宠而心害.其能(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5、人穷.则反本()6、一篇之中,三致.之焉()7、颜色..憔悴,形容..枯槁()8、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9、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10、志博闻强志.()11、伐平伐.其功()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其后秦欲伐.齐()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自矜功伐.()12、属屈平属.草稿未定( )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属.予作文以记之()举酒属.客(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名属.教坊第一部()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命之所属.()二、翻译句子。

(11分钟)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译:2、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译:3、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译:4、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6、其后楚日益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译:三、名句默写。

(3分钟)1、其志洁,,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08年安徽)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08年天津)3、,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

(09年湖南)四、120个实词积累(5分钟)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4以其境过清()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7今公子故过之() 8一日,大母过余曰()恨 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3、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4、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及答案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及答案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一、解释一词多义(实词)1. 属(1)屈平属草稿未定(2)骑能属者百余人(3)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4)徒属皆曰:“敬受命”。

(《陈涉世家》)(5)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6)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2. 与(1)屈平不与(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淮阴侯列传》(4)坚营勿与战(《淮阴侯列传》)3. 伐(1)平伐其功(2)自矜功伐《项羽本纪》/此五霸之伐也(《魏公子列传》)(4)其后秦欲伐齐(5)口诛笔伐4. 疾(1)臣少多疾病(《陈情表》)(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4)其疾病而死(《五人墓碑记》)7. 、间(1)遂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3)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4)间至赵矣(《廉蔺列传》)8. 见(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被动(《屈原列传》)9. 绝(1)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10类(1)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11. 迁(1)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2)时北兵以追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迁(《指南录后序》)(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4)余左迁江州郡司马(《琵琶行》)12. 劝(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2)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13.微(1)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2)今臣亡国贱,至微至陋《陈情表》)14、靡(1)靡不毕见(2)望其旗靡——(《曹刿论战》)15、本(1)父母者,人之本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临清二中高三语文一、解释一词多义(实词)1. 属(1)屈平属草稿未定(2)骑能属者百余人(3)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4)徒属皆曰:“敬受命”。

(《陈涉世家》)(5)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6)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2. 与(1)屈平不与(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淮阴侯列传》(4)坚营勿与战(《淮阴侯列传》)3. 伐(1)平伐其功(2)自矜功伐《项羽本纪》/此五霸之伐也(《魏公子列传》)(4)其后秦欲伐齐(5)口诛笔伐4. 疾(1)臣少多疾病(《陈情表》)(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4)其疾病而死(《五人墓碑记》)7. 、间(1)遂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3)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4)间至赵矣(《廉蔺列传》)8. 见(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被动(《屈原列传》)9. 绝(1)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10类(1)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11. 迁(1)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2)时北兵以追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迁(《指南录后序》)(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4)余左迁江州郡司马(《琵琶行》)12. 劝(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2)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13.微(1)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2)今臣亡国贱,至微至陋《陈情表》)14、靡(1)靡不毕见(2)望其旗靡——(《曹刿论战》)15、本(1)父母者,人之本也。

(2)人穷则反本。

(3)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4)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16、志(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其志洁,其行廉(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3)博闻强志(4)项脊轩志(5)聊斋志异17、指(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2)通豫南——《愚公移山》(3)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18、留(1)秦留楚怀王以求割地(2)乃令张良留谢(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9、害(1)争宠而心害其能(2)邪曲之害公也二、解释虚词用法和意义1. 及(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2)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3)及至秦皇,奋六世之余烈《过秦论》()(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2. 既(1)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返也《屈原列传》()(2)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六国论》()(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3. 为(1)为楚怀王左徒/以其弟子兰为令尹()(2)非我莫能为()(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4.以(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于是怀石遂自沈汩罗以死。

(2)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3)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4)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5)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5.而(1)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王怒而疏屈平。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6.乎(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7.所(1)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2)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8.也(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2)此不知人之祸也。

三、指出并解释下面句中通假字1.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举类尔而见.义远:6.自疏濯.淖污泥之中:“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8.屈平自绌.:9.乃令张仪详.去秦;10.厚币委质.事楚:11.使于秦,顾反.:12.赵不内.:。

13.不忘欲反.:14.被.发行吟泽畔:15.渔父.见而问之曰:四、解释下面加点古今异义词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3而设诡辩..与怀王之宠姬郑袖4颜色..憔悴5形容..枯槁6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7人穷.则反本8大兴师.伐秦9愚智贤不肖10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11愿得张仪而甘心..焉12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13、心害.其能14、爽然..自失五、解释下面加点活用词1.明于治乱..()2.馋谄..之蔽明也()3.邪曲..之害公也()4..方正..之不容也()5.惠王(2)之()7.故内.惑于郑袖()8.外.欺于张仪()9.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10.其后楚日.以削()11.同死生,轻.去就()12.厚币..委质事楚()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14.蝉.蜕于浊秽()15..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六、难句翻译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3.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5.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6.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7.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10.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1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1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14.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15.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16.何故怀瑾握玉,而自令见放为?17.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答案一、1. 属(1)写作(2)跟随(3)(zhǔ交付,委托)(4) (shǔ官属;部属)(5) (动词,隶属,属于。

)(6) (动词,类似。

)2. 与(1)动词,答应,允许(2)(动词,亲附,结交)(3)(连词和)(4)(介词和)注意(3)(4)词性不同,词义相同。

3. 伐(1)自夸(2)(名词,功劳,功业。

)(4)动词,讨伐,进攻。

)(5) (动词,声讨。

)4. 疾(1)(病)(2)(恨,痛心)(3)《劝学》(快)(4)(生疾病)7. 、间(1)(隔绝)(2)(离间)(3)(暗中)(4)(从小路)8. 见(1)(会见)(2)(被)9. 绝(1)(断绝)(2)(与世隔绝)(3)(横渡)(4)(绝交)10类(1)(像)(2)(事物)11. 迁(1)(放逐)(2)(迁都)(3)灭亡)(4)(贬谪)12. 劝(1)(劝勉,勉励)(2) (劝说)13.微(1)(不暴露,深奥,精妙)(2)(卑微,渺小)14、靡(1)(没有,无)(2)(动词,倒下)15、本(1)(名词,根本)(2)(名词,根源)(3) (副词,本来。

) (4)(名词,稿本、底本。

)16、志(1)(名词,志向,心意。

)(2)(名词,意愿。

)(3)( 动词,通“记”)(4)( 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

) (5) (动词,记述。

)17、指(1)(名词,通“旨”,意旨,旨趣。

)(2)(副词,一直,直接。

)(3)(动词,指出。

)18、留(1)(动词,扣留)(2)动词,留下)(3)(动词,保存、遗留)19、害(1)(动词,嫉妒。

)(2)(动词使动用法,损害。

)二、1. 及(1)(比得上)(2)(赶上)(3)(等到)(4)(和)2. 既(1)(尽,都)(2)(已经)(3)(……以后)(4)(不久)3. 为(1)做,担当(2)行,做事(3)。

(被)(4)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4.以(1)连词,相当于“而”(2)以为,认为(3)把,拿,用(4)竭表示目的,用来(5)楚(因为)5.而(1)(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2)转折,表示“然而”“可是”“却”(3)修饰关系。

6.乎(1)(助词,表示反问语气。

)(2)(助词,表示感叹语气。

)7.所(1) (助词,与后面的动词一起构成名词性短语,“所说的”) (2)为…所…表示被动。

8.也(1)助词,表示判断语气(2)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三、1. “离”同“罹”,遭遇。

2 “反”同“返”。

3. “见”同“现”。

4. “指”同“旨”,旨趣。

5. “见”同“现”。

6. “濯”同“浊”。

7. “泥”同“涅”,染黑。

8. “绌”同“黜”,罢免官职。

9. “详”同“佯”,假装。

10. “质”同“贽”,见面礼。

11. “反”同“返”。

12. “内”同“纳”,接纳。

13. “反”同“返”。

14. “被”同“披”。

15. “父”同“甫”。

四、1 古义:第二年 /今义:下一年2古义:执政,掌权今义:凭感情,义气行事3 古义:骗人的话/今义:无理狡辩4 古义:脸色/今义:色彩5 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6 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今义:做事不慌不迫 7古义:处于困境今义:贫穷8古义:军队今义:老师9古义:品德不好今义:不孝顺长辈/此句整理错误,误将“不肖”当“不孝”10 古义:改动,改变今义:多次重复11 古义:快意,心里舒服/今义:愿意12 古义:政治清明的国家 /今义:治理国家13、古义:嫉妒/ 今义:陷害14、古义:迷茫/今义:爽快五、1.(形容词作名词,治乱的道理)2.(形容词作名词,说好人坏话,谄媚国君的人)3.(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4.(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5.(意动,以……为患)7.(名作状,在内)8.(名作状,在外)9.(形容词作动词,诋毁)10.(名作状,一天天地)11.(意动,将……看做一样;看轻)12.(名作动,用厚重的礼物)13.(名作动,效法)14.(名作状,像蝉一样)15.(名作状,向上,向下,中间)六、难句翻译1、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辞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