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探讨屈原的精神品质及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本文语言的艺术特色,感受其情感之美和文化之美。

鉴赏屈原的文学作品,体会其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人生经历,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承屈原的爱国精神、刚正不阿的品德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二)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探讨屈原的精神品质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屈原的精神品质及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屈原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屈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屈原的了解,如屈原的作品、屈原的精神等,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介绍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是司马迁为屈原所作的传记。

背景介绍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各国纷争不断,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国家构成了严重威胁。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

然而,他的主张遭到了楚国贵族的反对,被流放。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秀导学案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秀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秀导学案导学案一:课文梗概:本文主要讲述了楚昭王三十三年,屈原在郢都贪污,被秦穆公或者孟子说害了楚国而自杀的故事。

一、讲解课文重点词语和短语。

1. 侍中:屈原在楚国的时候担任的官职,负责辅佐国君。

2. 慎密:形容思维周密,不敢轻易泄露或泄底。

3. 鄙俚:指省视别人,自己觉得自己很高尚而别人都很低俗。

4. 跃马弯弓:指骑马在竞技场上表演射箭技巧。

二、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 屈原担任什么官职?答:侍中。

2. 《屈原列传》主要讲述了什么?答:楚昭王三十三年,屈原在郢都贪污,被秦穆公或者孟子说害了楚国而自杀的故事。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思考问题1. 屈原为什么要贪污?答:屈原可能是因为物质欲望的驱使,或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骄傲心理而贪污。

2. 如果屈原没有贪污,他的命运会有所不同吗?答:如果屈原没有贪污,他可能还能担任更高的官职并做出更多的贡献,而不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导学案二:课文梗概:本文主要讲述了楚昭王三十三年,屈原在郢都贪污 but没能得到好处。

最后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屈原将自己的《离骚》投入汨罗江,然后自杀身亡。

一、理解课文1. 请总结楚昭王三十三年,屈原身份、所在地与主要事项。

答:身份:侍中。

所在地:郢都。

主要事项:贪污但没能得到好处。

2. 屈原写作《离骚》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答:目的是表达自己的苦闷和对国家的忧虑,寄托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意义是成为后世文学的瑰宝和经典之作,影响了后来的文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选做题1. 请选用你最欣赏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答:我最欣赏的段落是“毅拂毫去佞邪,存忠贞摄魑魅。

跻车践辂,驾云阳上。

腾窈窕,兰蕙亨娱心悦,霄汉敬瞻敞且开,紫浸明皇”这段。

我喜欢这段是因为它展现出屈原自强不息、忠诚正直的品质,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屈原追求理想的决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 请谈谈你最想了解的地方、问题、情节。

9.《屈原列传》说课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9.《屈原列传》说课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屈原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屈原作品中描述的自然景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屈原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作业反馈:
-及时批改:在学生提交作业后,我会及时批改并给出反馈,确保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具体指出问题:在批改作业时,我会详细指出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
-鼓励优点:同时,我也会注意到学生在作业中的亮点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离骚》等屈原的作品,对屈原的文学成就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也学习过一些古代历史知识,对于屈原所处的战国时期的政治背景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深入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提高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置:
-阅读理解作业:布置一篇文章,要求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问题应涵盖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细节,以巩固学生对《屈原列传》的理解。
-写作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论述他们对屈原的政治理念和文学成就的看法,以及屈原对后世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研究作业: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与屈原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如屈原的楚辞创作风格、屈原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并撰写研究报告,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屈原列传》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2.将屈原的个人身世放在楚国兴衰历史中的叙事艺术;体会在叙事中融入抒情、议论的特点。

(难点)3.理解司马迁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预习提示:1.《史记》《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全书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屈原,《楚辞》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屈原列传》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内容和时代背景;2.熟悉《屈原列传》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文学特点;3.分析《屈原列传》的主题、情节和意义;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屈原列传》的作者、内容和时代背景;2.重要人物、事件和文学特点;3.主题、情节和意义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1.掌握《屈原列传》的作者、内容和时代背景;2.理解《屈原列传》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文学特点;3.分析《屈原列传》的主题、情节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1.分析《屈原列传》的主题、情节和意义;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五、教学方法1.独立阅读和理解《屈原列传》的文本;2.多媒体教学,呈现相关图片、动画和音频;3.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4.课堂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与讲解1.利用多媒体展示《屈原列传》的图片和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节:阅读与分析1.学生独立阅读《屈原列传》,理解文本,标注关键词和句子;2.分析《屈原列传》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文学特点,进行讨论和展示。

第三节:主题与意义分析1.分析《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情节,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2.探讨《屈原列传》的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深层含义。

第四节:课堂辩论1.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课堂辩论,讨论《屈原列传》中的争议和解读;2.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培养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估1.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给予评价;2.针对学生的作业和口头回答,进行评估。

八、课后作业1.完成《屈原列传》的阅读笔记;2.就《屈原列传》的主题及其意义,写一篇文章。

以上为《屈原列传》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共1200字。

9屈原列传学案-【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无答案)

9屈原列传学案-【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无答案)

第三单元第9课导学案
屈原列传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预习案
【预习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参照注释和资料疏通文句、翻译课文,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重点难点】
1、参照注释和资料疏通文句,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情景导学】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会想起一个名字:屈原。

那么司马迁笔下的屈原,是个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屈原列传》,去认识一下他吧!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了《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通读全文,完成文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第1-3自然段:
2、第4~9段:
3、第10~12自然段:
三: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屈原列传》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解释下面的词语2.解释下面的词语①离忧( ) ②倦极( ) ③惨怛( )④间( ) ⑤淫( ) ⑥明( )⑦条贯( ) ⑧毕( ) ⑨获( )⑩滋( ) ⑪皭( ) ⑫滓( ) ⑬推( )答案①遭遇忧患。

“离”同“罹”,遭受②疲倦困苦③忧伤,悲痛④离间⑤过度,无节制⑥阐明⑦条理⑧全部⑨辱,被辱⑩黑⑪清白、洁净⑫污染⑬推赞,推许3.理解性默写①《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文笔简约而含蓄精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描述的是寻常事物,但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屈原列传》中,作者高度评价屈原光辉人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其文约其辞微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③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4.翻译画线的句子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屈原痛心于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写了《离骚》。

(得分点:疾、“谗谄”“邪曲”“方正”等词活用)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的文笔简约,他的用语含蓄隐晦,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

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得分点:约、微、廉、指)(第4段)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传》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9《屈原列传》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二、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三、教材分析选择性必修学习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四、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基础薄弱,要让学生先提前预习,上课时教师用自己的方式带学生从字、词开始,让学生注意重点字词并勾画,随后逐段翻译,教师带领总结段意并及时提问,让学生在掌握文意的同时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主旨。

五、教学目标带领学生学懂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然后品读文章内容,了解段与段间的联系,最后得出作者写作手法及论证的中心论点。

六、教学重点带领学生学懂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然后品读文章内容。

七、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及思想情感。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划龙舟是屈原故乡人民为了纪念爱国的他而一直保留的传统节日,证明他为人很好,而他最后选择投江,如此受老百姓爱戴的人为何投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屈原列传》,一探究竟。

讲授新课学生学习主线:古代诗文阅读“五看”一看整体,知体裁二看题目,知题材三看作者,知背景四看注释,知大意五看内容,知情感1.看整体,知体裁学生活动1:让学生泛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体裁。

教师总结:此篇文章的体裁是历史散文。

2.看题目,知题材学生活动2:让学生分析课文题目,思考文章题材。

教师总结:文章的题目是《屈原列传》,可得知是一篇人物传记。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官至左徒,相当于丞相)。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导学案导学案《屈原列传》是《战国策》中的一篇列传,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较完整的传记式作品之一。

通过《屈原列传》,我们可以了解到屈原逝世以后,秦国统一六国之前的时期,楚国政治和文化的状况,以及屈原对政治现实的忧虑和对楚国复兴的希望。

本次导学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作品背景2.作品内容及结构3.作品主题及思想4.作品艺术特点一、作品背景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在楚国(今湖北省一带)出生。

他曾任楚怀王的左徒,为楚国政治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楚怀王死后,楚国政权发生了变化,屈原遭到了排挤和迫害。

最终,他终身流放,投江自尽,这也成为了他一生最悲壮的经历。

《屈原列传》是对屈原生平的一个总结,表达了屈原对楚国命运的思考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二、作品内容及结构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屈原列传》主要描写了屈原生平中的两个重要事件:屈原辅佐楚怀王和屈原被流放的遭遇。

作品采用了叙述的方式来展示屈原的事迹,揭示了楚国政治和文化的现实情况。

全文共分为三十六段,由自序、屈原辅佐楚怀王、屈原被流放、结语等部分组成。

三、作品主题及思想《屈原列传》的主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作品揭示了楚国政治现实的黑暗面,反映了屈原对这种政治腐败的强烈愤懑之情。

另一方面,作品表达了屈原对楚国复兴和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希望。

四、作品艺术特点《屈原列传》在艺术表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用诗史的方式来叙述屈原的事迹,突出了屈原的政治成就和爱国情怀。

2.结合了实事和虚构,通过描写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展示了楚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以此来批评时代的败坏和国家政治制度的不完善,体现了屈原的思想和情感。

3.作品运用了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如用“司马法文武子之辞,承谳离别曹之馀烛”来描述屈原的才能和政治抱负,以及用“钟鸣鼎飧,人和鬼惊”来描写屈原被迫害和身世坎坷等等。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屈原列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尝试寻求《史记》和《离骚》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在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前提下,疏通文意。

例如:“明年”“诡辩”“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的现象。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把握屈原的精神品质,品味作品精湛的叙事艺术。

【教学目标】1.借助参考资料,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建立全面的背景知识体系;2.通过梳理文意,能够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3.借助文本的深入分析,能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4.鉴赏并能够掌握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升自己将具体的语言现象置于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知识,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评价标准】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能够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3.能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能够掌握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图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梁启超,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

鲁迅曾赞《离骚》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任务一:知人论世活动1.了解作者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屈原列传》探究性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探究性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探究性教学设计【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两段文字涉及的重点实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两段文字议论和记叙的关系,体会二者相通之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屈原决不妥协的精神,学习其志洁行廉的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的目的,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屈原决不妥协的精神,学习其志洁行廉的品格。

教学难点: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的目的,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生。

【教学方法】品读赏析、合作探究、讨论点拨【教学过程】一、问题激趣《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是在每篇之后都有一段“太史公曰”,代表司马迁对传主的态度。

在《屈原列传》的最后,作者写道: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屈原的“志”与“为人”为何能引起太史公“悲”与“垂涕”的感慨?司马迁对于屈原的理解,跟屈原对自己的评价是否一致呢?二、文本细读(课文第三段与第十段)夹叙夹议的结构,是《屈原列传》的特点之一。

课文的第三段是太史公对于屈原的评价: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而在课文的第十段,太史公也记录了屈原对于自己的评价: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请结合这两段文字的内容,找出它们的共通之处。

【明确】①“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表现就是“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②“我独清,我独醒”的表现就是“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③“见放”两个字表现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情。

三、“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重读课文第三段文字,回答:《离骚》如何表达了屈原的“怨”?……《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第9课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9课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教学设计课题名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核心素养目标激发学生心理认同感,培养学生爱国之情。

学习目标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基础文言知识,理解文章结构和内容教学难点体会屈平的爱国之情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案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教学过程一.初步导入有这么一个人,他身着白衣,手挽佩剑,踱步于汨罗江畔。

眼望着满目疮痍的家国,心念着颠沛流离的百姓,为守护内心的一片赤诚,毅然决然地投进了汨罗江,那这个人是谁呢?(教师语言导入,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人物,进入导入本课)[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香草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

(邀请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强调标红内容,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重点标注并对之前知识进行提问。

)(二)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学生诵读,教师进一步讲解。

)(三)相关链接《史记》为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分别记述的是帝王、诸侯、名人、简单大事记和制度发展,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设计意图]引入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对文本初步了解;同时及时补充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明确考试出题方向。

《屈原列传》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 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 立传。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 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 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 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 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过分而失当
离间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 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 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 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 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 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 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 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 争光可也。
明:阐明 靡:无、没有
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
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
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
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
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
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
楚,楚大困。
见绌
绌:同“黜”指官职被罢免。 伐:攻打 从亲: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从亲, 合纵相亲。 患:担忧 详:同“佯”,假装。币:礼物 委:呈献 质:同“贽”,见面礼 绝:断绝,与……断绝关系。 使使:第一个使,动词,派遣;第二个使, 名词,使者。 如:到、往

9.《屈原列传》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9.《屈原列传》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教案新课导入在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有一副薯名的对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的文章今天我们就通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起走近伟人一屈原。

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等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并把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和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结合凸显人物品格的手法;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明确屈原的政治主张及其高洁的品质,理解其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4、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屈原的人生经历作出评价;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二、屈原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因为才华出众而担任要职,但因为受人嫉妒,楚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他,后被放逐。

从此,楚国日益衰微,楚怀王受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国断交,使楚国陷入孤立境地,发兵攻秦后丧失大片国土。

楚怀王晚年时,不听屈原的劝阻,亲自到秦国被扣留,客死他乡。

楚项襄王即位后,楚国继续对秦投降,此时屈原又遭小人陷害,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屈原对国家命运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不肯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始终坚持自己高尚的理想。

后来楚国郢都被攻破,屈原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四、课前预习五、初读文本,理清思路、请找出文本的线索并梳理文章结构1疏通文意,要求逐字对译,字字落实,注意重要字词、特殊句式、重点句子。

1、《屈原列传》中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屈原,写了其他不同类型的人物作反衬,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孙子膜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屈原列传》《苏武传》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苏武传》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天地忠义心,凭寄史家意
——《屈原列传》《苏武传》联读学习目标:
1.阅读史传作品,了解历史人物,感悟人物品质;
2. 分析比较《屈原列传》和《苏武传》的叙事艺术;
3. 结合阅读时的经验及成果,撰写推文。

活动情境:
我校智度文学社社刊打算新设“史家论坛”板块,向读者定期推送史传文学作品,作为小编的你,需要为《屈原列传》或《苏武传》写一段推文。

活动一:生平事迹现形象
文章人物经历精神品质
《屈原列传》
《苏武传》
活动二:技巧纷呈显风格
分析比较《屈原列传》《苏武传》的叙事艺术及表达效果,并举例说明。

文章选材特色表现手法语言特点《屈原列传》
《苏武传》
(提示:表现手法可以从叙述顺序、人物表现手法、评论方法等角度入手。


探究为什么有这样不同的叙事风格。

活动三:各抒己见评经典
请你为《屈原列传》或《苏武传》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推文。

课后延伸:
阅读《荆轲刺秦王》《信陵君窃符救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史传文学作品,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归纳出若干特点,
并举例说明。

活动评价表
活动阶段活动细目分值自评他评
学习活动一能概括人物经历,概括人
物品质
20分
学习活动二能多角度分析比较《屈原
列传》《苏武传》的叙事艺

35分
学习活动

能为两篇史传文撰写推文30分
课外延伸活动能通过课外阅读探究史传
文学的叙事艺术,并归纳
出若干特点
15分。

9.《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9.《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2 《祝福》教学设计①阅读和学习本文时,要关注人物形象,注意从性格和心理特点角度感受和分析祥林嫂这一形象,思考造成她不幸命运的社会根源。

同时,还要关注文中出现的“次要人物”,如“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和“善女人”柳妈,这两个人物并不简单,尝试分析,看看他们在作品的“环境”构成中起到什么作用。

还有故事的叙述者“我”,他面对祥林嫂的不幸命运和悲惨结局,到底抱着怎样的态度?②鲁迅小说的语言简练而深邃,善于运用勾勒式的白描,而又往往“话里有话”。

比如,通过对眼睛、神情的描写,寥寥数语,便表现出祥林嫂内心的悲苦。

在阅读时,注意品味小说的语言,感受其中丰富的内涵与深厚的韵味。

1、分析、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尝试在作文中运用。

1.了解鲁迅,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情境导入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

据说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

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

那么,这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妇人到底是谁呢,在她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今天让我们化身成福尔摩斯,侦破这一疑案,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

◆环节一:知人论世1.解题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9《屈原列传》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9《屈原列传》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常见文言实词,熟记通假字,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概括屈原的形象特点,领悟其精神魅力。

2、把握史传作品粗笔勾勒事实和工笔描绘细节的手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四、课时安排: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他是中华大地上的一个英雄,经历千年的沧桑巨变。

“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雄图壮志,更是一位爱国赤字矢志不渝的人生信约。

静静汨罗江,守护着他至高无上的灵魂;《离骚》诉说着他的忠贞。

在那样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他用血肉诠释了心存百姓的胸襟,在那样朝秦暮楚的年代,他用生命回答了世人的唾弃之言——爱国精神。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他的心与日月同辉。

不做亡国奴的他,怀着赤诚的火热爱国之心和无尽的愤恨抱石沉入汨罗江,留给人们一个永恒的高尚灵魂。

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屈原。

(二)知人论世1、作者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迁生于龙门(今山西河津),年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南北。

初任郎中。

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2、了解《史记》《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9 屈原列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

难点: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的诗作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

后代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照。

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

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1):简介屈原的姓名、家世、所任官职、为政才能,以及楚王对他的信任。

第二部分(2--3) :叙述屈原在与上官大夫的政治斗争中遭谗被疏,以致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第三部分(4--9)历叙屈原被黜之后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表现楚国的日益衰败,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

第四部分(10--11):叙述屈的放逐和自杀,交代屈原死后楚国被秦所灭。

第五部分(12):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四、学习课文1.屈原什么出身?才干如何?明确:出身:楚之同姓。

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出身高贵。

才干:才华出众。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楚怀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

而最隐晦的原因却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怀王的嫉妒和昏聩。

3.《屈原列传》主要写屈原,却用了很多笔墨写楚怀王、顷襄王,这是为什么?明确:楚怀王的贪婪、易怒、轻信、昏庸,恰恰说明了他太需要屈原这样的忠臣来辅佐了,可屈原却被他疏远了。

正因为这样,楚国才江河日下,一步一步滑向深渊。

这恰恰说明了屈原是栋梁之材,一旦被疏远,国家就有天塌地陷之祸。

这是从侧面写屈原的才干。

4.第3段包括哪几层内容?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明确: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

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5.屈原为什么作《离骚》?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6.第4—9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明确: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7.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明确: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

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8.课文第9段在表达方式与前几段有什么不同?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明确:第9段以议论为主。

作者通过议论,以结语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

此时到的屈原“既嫉之,虽放流”,但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9.第10段中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常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10.朗读课文第12段,思考这一部分内容对表现屈原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段的内容为屈原既死,赋存国亡。

“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

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

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

11.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屈原的?明确:作者认为屈原“正道直行”,忠贞为国,却遭到诽谤和打击,这是极为不公平的。

屈原自始至终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的精神可鉴日月。

自我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②。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日:“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③。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④信,遂将兵会垓下。

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

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

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①蓐食:在睡觉时用的草垫子上吃饭。

②漂:漂洗衣服。

③蒲伏:通“匍匐”,在地上爬行。

④齐王:破楚之前,韩信灭齐,被封齐王。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B.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优C.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D.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跨下/蒲伏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爵位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或功臣的封赐名号之一,传统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布衣,借指平民。

富贵人家穿绸缎,平民穿麻、葛织物;后也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高祖,刘邦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自汉高祖。

D.国,本义指疆域,引申指地区、区域,又指分封的诸侯国或国都,后泛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家境贫寒,当初为平民时,一连数月在南昌亭长家寄食,被亭长妻子赶了出来。

B.韩信知恩图报。

他尽管穷困潦倒,但对多日赐饭的漂母,仍表示将来要重重地报答。

C.韩信能屈能伸。

面对“屠中少年”的挑衅、侮辱,能够审时度势,隐忍不发,委曲求全。

D.韩信恩怨分明。

发达后,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千金;而只给了南昌亭长百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2)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5.韩信为什么没有惩治那个曾经侮辱过自己的“屠中少年”;反倒给他封了官?请简要说明。

答案与解析答案:1.B;2.C;3.A;4.(1)你虽然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

(2)(韩信)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楚国的中尉。

5.①韩信认为这个人是个壮士,有爱惜之意;②当初虽一时受辱,却并无刻骨怨恨;③如今功成名就,给少年封官,反而突显了自己气量恢弘,胸怀宽广;④在某种程度上,少年的行为促成了自己的功业。

解析:1.“不能死”是与前句“能死”相同的句式,后面跟着两种结果,“不能死”之后要断开,排除A、D两项。

“于是”是下句的状语,应与前句断开,排除C项。

2.“高祖,刘邦的年号”解说错误,高祖是庙号。

3.“被亭长妻子赶了出来”与原文不符。

原文的表述是“(亭长妻)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4.(1)若:你。

虽:虽然。

长大:高大。

好:喜欢。

中情:内心。

中情怯耳: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

(2)“召辱己之少年”省略了主语“韩信”,要补出主语。

“少年令出胯下者”这是定语后置句。

以为:以(之)为,任用他,让他担任。

5.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韩信年轻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品行也较差,后来功成名就,被封王。

当初那个曾经侮辱过他的人,反而激起他的斗志,促成他后来的功成名就,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他要感谢这个人。

同时,韩信此时已经功成名就,回到家乡,给这位曾经的“屠中少年”封官,反而突显了自己气量恢弘,胸怀宽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