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 学案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也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和学习。

其中,古代文学作品更是深受人们的关注和赞赏。

而《屈原列传》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材,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

一、基本情况1. 教学内容:《屈原列传》2. 教学年级:高一3. 教学人数:40人4. 教学时间:2周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屈原的主要思想和成就。

2. 能够分析屈原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3. 能够在阅读屈原的作品时,能够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理解其中的生命智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屈原列传》,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视野并推进学生的语言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对《屈原列传》的阅读和分析,老师要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也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2)小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四、教学步骤1. 屈原事迹讲解在开始读《屈原列传》之前,首先要对屈原的事迹和主要成就进行清晰详细的讲解,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屈原列传》。

2. 阅读和分析《屈原列传》在掌握屈原事迹的同时,还需要通过阅读《屈原列传》来理解屈原的思想和主要贡献。

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同时分析作品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般认为太史公变调是由于司马迁寄寓个人政治忧愤的需要,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史记以前文献较少,无法表达屈平之伟大)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

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

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

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屈原列传》教案《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 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9课 《屈原列传》文言基础知识学案学生版

第9课 《屈原列传》文言基础知识学案学生版

第9课《屈原列传》学案班级:学号:姓名:学习目标:1.领略《史记》所展现的屈原的人物风采(包括屈原的政治远见、高洁志向、爱国情怀以及人格魅力等);2.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这一形象中的情感,进而了解司马迁通过《史记》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和进步观点。

3.理解作者在叙事中融人大段议论的用意,鉴赏作者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来展现的叙事艺术;4.体会司马迁所创造的以记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特点,了解《史记》的实录精神。

学习内容:一、课前阅读:P81单元提示、文言文全文及P86学习提示。

二、知识积累。

1.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0~前278)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是春秋三小霸之一的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屈原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代表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招魂》等。

屈原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因为才华出众而担要职,但因为受人嫉妒,楚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他,后被放逐。

从此,楚国日益衰微,楚怀王受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国断交,使楚国陷入孤立境地,发兵攻秦后丧失大片国土。

楚怀王晚年时,不听屈原的劝阻,亲自到秦国被扣留,客死他乡。

楚顷襄王即位后,楚国继续对秦投降,此时屈原又遭小人陷害,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屈原对国家命运忧心如焚,痛恨误国,不肯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始终坚持自己高尚的理想。

后来楚国郢都被攻破,屈原自沉汩罗江,以身殉国。

2.司马迁简介及《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少时随父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研习课文1—3节。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一1、初读课文1—3节,读准字音。

博闻强志∕识()娴()于辞令属()草稿疾痛惨怛( ) 帝喾( ) 靡不毕见( ) 举类迩()濯( )淖( ) 蝉蜕( ) 滋垢( ) 浊秽( ) 皦()然泥()而不滓( )者履忠被谮( )2、识记1—3节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糜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皦然泥而不滓者(7)、博闻强志3、关注以下重点字词的含义:(1)、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太史公自序》(3)、屈平属草稿()(4)、造为宪令()见而欲夺之()(5)、平伐其功()(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7)、可谓穷矣()(8)、疾痛惨怛()(9)、谗人间之()(10)、《国风》好色而不淫()(11)、以刺世事()(12)、明道德之广崇()(13)、治乱之条贯()(14)、举类迩而见义远()4、词类活用(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谗谄之蔽明也(3)、邪曲之害公也(4)、蝉蜕于污秽(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5、文言句式(1)、方正之不容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其行廉,故死而不容6、重点句子的翻译(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二文本探究请思考:1、屈原在《离骚》中写到自己出身的是哪两句,本文中又提到他与楚国王族的关系如何?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是否是自夸呢,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从“王甚任之”,我们能想到屈原当时是种什么状态?3、“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才高遭人妒,楚王对屈原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4、第3段中,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司马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离骚》的?对屈原的人品做出了什么样的评价?《屈原列传》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课文比较难懂,选文较长,教学时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段疏通,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

专题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时间设定:3教时第1教时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一、导入《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了《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朗读1、注意读音惨怛(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喾( ) 皭然( ) 汶汶( ) 汨罗( ) 屈匄( ) 随属( ) 唐眛( )娴于辞令( ) 谗谄( )举类迩滋垢( ) 滓( )商於( ) 顷襄王令尹( ) 咎( ) 行吟泽畔( ) 枯槁( ) 三闾大夫( ) 怀瑾握瑜( ) 皓皓() 郢( ) 绌( ) 从亲( ) 不内( ) 汶汶( )2、指名朗读三、疏通1、2段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楚之同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争宠而心害其能——属草稿——众莫不知——平伐其功2、提问交流(楚之同姓——是楚王的同姓。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明于治乱——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第9课《屈原列传》学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9课《屈原列传》学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和文言知识,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的生平。

2.分析屈原的形象,领会其独特的人格风采。

3.分析文章艺术特色,学习叙议结合、虚实相生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一、辨识通假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2.屈平既绌( )3.齐与楚从亲( )4.乃令张仪详去秦( )5.厚币委质事楚( )二、词类活用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蝉.蜕于浊秽( )4.其后楚日.以削( )5.谗谄..之蔽明也( )6.悲.其志( )7.邪曲..之不容也( )..之害公也,方正8.明.道德之广崇( )9.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0.正.道直.行( )11.惠王患.之( )1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13.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14.同.死生,轻.去就( )三、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3.颜色..憔悴古义: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4.形容..枯槁古义: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6.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古义: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

四、文言句式1.“离骚”者,犹离忧也。

( )译文:2.秦,虎狼之国。

( )译文: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译文:4.为天下笑。

( )译文:5.方正之不容也。

( )译文:6.不凝滞于物。

( )译文:7.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 )译文:8.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 )译文:9.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译文:1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文:五、作者简介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学案
一、课文导入
1.请简要介绍《屈原列传》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内容概要。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他在楚国从事了哪些职务?他的政治历程是怎样的?为什么最终被贬谪?
二、课文阅读
1.课文第一段描述了屈原在离任前后发生的一件事情,请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a)屈原所奏的“节义记”是什么内容?
b)屈原为什么要给楚怀王上奏“节义记”?
c)楚怀王对屈原的奏章有何回应?
d)屈原为什么感到失望?
2.课文接下来介绍了屈原作为楚国官员在楚怀王统治下的非议和遭遇,请回答下列问题:
a)屈原在楚国从政期间的功绩是什么?
b)屈原主张怎样治理国家?
c)楚怀王为什么厌恶屈原?
d)屈原遭到楚怀王怎样的贬谪?
三、思考探讨
1.屈原在《离骚》中对现实社会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愤懑,请列举其中几个关键的观点和情感。

2.屈原的离骚思想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请阐述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意义。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拓展延伸
请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流传情况,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离骚》是屈原在什么时候创作的?创作背景有哪些?
2.《离骚》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是什么?
3.《离骚》的传世情况如何?对后世文学和文化传承有何影响?
五、写作练习
以《屈原列传》为题,结合以上的学习内容,以屈原的生平事迹为主线,撰写一篇小论文。

可以从屈原的政治经历、文学创作和影响等方面展开,自由发挥,有条理和逻辑。

六、课后反思
根据整个学习过程,你对于《屈原列传》这篇文言文作品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你对屈原的一生有何感悟?。

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补充材料一、被动句的几种类型: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数十年,竟为.秦所.灭5.是以见.放6.而自令见.放为7.皆好辞而以赋见.称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9.方正之不容也10.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二、、特殊句式1.判断句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秦,虎狼之国2.省略句遂绝(于)齐(省略介词)又因厚币(赂)用事者臣勒尚(省谓语)以(之)出号令(省介词宾语)3.介词结构后置1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战于蓝田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4.被动句:略5.定语后置: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6.宾语前置: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自为(wéi)”与下文的“自佐”相对)7.固定结构:奈何绝秦欢(表疑问,怎么。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表反问,怎么……呢 ?)三、成语典故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王逸注:“在衣为怀,在手为握;瑾、瑜,美玉也。

”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语出本文。

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随波逐流语出本文。

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语出本文。

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四、翻译: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6、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7、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精品3篇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精品3篇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5【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

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通假字】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主旨;濯通浊浊水;绌通黜罢黜;质通贽见面礼;内通纳接纳;被同披披散;【古今异义】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平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平伐其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同形异义】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四、练习与实践1、巩固梳理字词知识2、诵读全文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课时学习的字词二、学生找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三、重点语句翻译训练【多媒体辅助】〖口述与书面练习结合〗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研习课文1—3节。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背诵第三段。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默写背诵文段。

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涵咏背诵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知识衔接】1、简介屈原的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

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2、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

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

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

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屈 原列传》学案

《屈 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屈原列传>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其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 145 年或前 135 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2、作品简介《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 104 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前后经历了 14 年,才得以完成。

3、关于列传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种传记文体,主要记载各类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活动,展示他们的思想、品质和功绩。

三、背景介绍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

当时,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

楚国在政治上腐败,贵族集团内部争斗激烈,对外政策摇摆不定。

屈原力图改革楚国的政治,主张联齐抗秦,但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诽谤,最终被流放。

四、课文解读1、第一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这段文字介绍了屈原的姓名、身份以及他的才能和在楚国受到的重用。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简洁地概括了屈原的优秀品质和卓越才能。

2、第二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这一段讲述了屈原遭到上官大夫的嫉妒和陷害,从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精选3篇】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精选3篇】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精选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精选3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说,其中《屈原列传》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品,也是国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教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需要特别设计复习学案以及教学计划。

学生应该首先通过阅读背景资料来更好地了解《屈原列传》的起源和作者背景,以及描写的是什么时代的历史背景,都包含哪些文化元素等等。

接下来,学生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文本,并学习其中涉及的经典诗句和古文互文。

学生可以分组合作,进行分段朗读,提高朗读口语和语音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也应该掌握主要角色的性格和情感、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以及屈原和节令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

除了阅读和个人理解外,还应该设置多种互动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

例如,设计学生小组讨论、辩论活动等等,让他们思考《屈原列传》探讨的主题,例如人性、伦理、政治和历史等等。

学生也可以通过节令文化体验、诗歌创作等形式,深刻了解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采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和实例来进行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其中蕴含的思想深度和具体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交流,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表达方式。

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如科学的朗读技巧、文本分析、思维借鉴,观点表达等。

而在考试前,则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例如分析原文、短文写作等,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语文素养。

总之,《屈原列传》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古代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历史文化和人类智慧,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综上所述,对于《屈原列传》这一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我们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同时也能够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第11课《屈原列传》学案(含答案)

第11课《屈原列传》学案(含答案)

第11课《屈原列传》学案(含答案)第11课屈原列传至死不渝的爱国诗人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2.思维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3.审美赏析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法点拨本文记述的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

它的最大特色是司马迁将自己介入历史人物和事件之中,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来表明自己的见解,是史记中少有的人物评传,也可看做是司马迁的另一篇自传。

学习本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关键词】“任疏绌迁沉”,把握其命运浮沉及其原因,认识屈原的崇高人格和悲剧性。

2.抓住议论性文字,尤其是第3段,体会司马迁对屈原的推崇,进而了解司马迁既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又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的笔法。

诗美晨读小重山端午元舒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赏析此词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绘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

全词运用对比手法上阕把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把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同时上阕的“处处忙”与下阕的“无人解”又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浓厚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俗所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

语言感知与梳理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然泥而不滓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3屈平既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5厚币委质事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6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答案1同“罹”,遭遇2同“涅”,染黑3同“黜”,罢免官职4同“浊”,污浊5同“贽”,见面礼6同“披”,披散2.一词多义1伐2疾3害4间5属6见7明8令答案1自夸,炫耀/攻打/功劳2痛苦,疾苦/恨.痛心3忌妒/妨害4离间/一段时间5写作/连,跟着6看见/显现/被7明晓/眼睛/阐明8法令/使,让3.虚词归纳1而2乃答案1因而/表因果的连词,就/表转折的连词,却/表转折的连词,但是/表并列的连词,并且/表转折的连词,却2连词,于是/连词,于是/连词,于是/连词,于是4.古今异义词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1古义骗人的假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姓名:
《屈原列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教学重点: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教学难点: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概括屈原生平。

2、学习一、二文段,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点。

教学重点
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预习导学
一、基础知识
1、回顾作者司马迁与《史记》的相关情况。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年——约公元前90年),字,西汉、。

著成《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共130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鲁迅赞其为、。

2、了解屈原和《离骚》。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

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

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

“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
科学精神。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
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离骚》是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

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
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
曲名…劳商‟的异写”。

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
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

迄无定论。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
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
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
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诗中大量运
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
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
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

《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
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
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

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
文部分(有删节)。

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

《史记》中的这篇传记,
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它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记载屈原的
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
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
“悲其志”的叹惋
二、通读全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属()草稿惨怛( ) 帝喾( ) 靡不毕见( )
举类迩()濯( )淖( ) 蝉蜕( ) 滋垢( )
浊秽( ) 皭()然泥()而不滓( )者也既绌()
商于( ) 屈匄()既咎( ) 眷( )顾相随属( ) 唐昧()憔()悴( ) 啜( )其醴( ) 物之汶汶( )者乎
罹( )难枯槁( ) 温蠖( ) 汨( )罗被( )发渔父( )
三、整体把握
1、速度全文,把握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10) :
第一层(4-7):
第一层(8-10):
第三部分(11-12):
2、找出文中叙述和议论段落。

3、速读文中记叙性段落,用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

课堂探究
一、检查预习
1、检查司马迁与《史记》的相关知识。

2、了解屈原和《离骚》。

3、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4、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二、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大意。

三、朗读课文
分段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随时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错误。

四、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 、齐读第一段
2 、解释重点词语
闻:志:治乱:娴:
入:出:图议:任:
3、翻译句子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4、第1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一)学习第二段
1 、齐读第二段
2 、解释重点词语
同列:害:造为:属:夺:
与:莫:伐:疏:
3、翻译句子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4、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巩固升华
1、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天》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2、翻译句子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