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重要作品。

2. 掌握《屈原列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3. 能够分析《屈原列传》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二、导学内容1. 屈原的生平事迹A. 出身背景B. 治理楚国C. 遭受流放和自杀2. 《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A. 描写屈原的才华和志向B. 展现屈原和君王的矛盾C. 展示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3. 《屈原列传》的主要思想A. 忠诚于国家B. 奉公守法C. 爱民如子D. 忧国忧民4. 《屈原列传》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A. 寓言性质的写作手法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批判C. 对爱国情怀的表达D. 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三、导学重点问答1. 屈原的生平事迹有哪些?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曾担任楚国宰相,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但遭到贵族阶层的反对,最终被流放。

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离骚》等重要作品,并最终选择自杀以表达对楚国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忧国忧民之情。

2. 《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屈原列传》主要描写了屈原的才华和志向,展现了他与君王的矛盾,同时也展示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3. 《屈原列传》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屈原列传》主要表达了忠诚于国家、奉公守法、爱民如子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4. 《屈原列传》有哪些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屈原列传》采用了寓言性质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批判和对爱国情怀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四、拓展延伸1. 你觉得《屈原列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什么?2. 你认为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什么?3. 除了屈原,《屈原列传》中还提到了其他什么人物?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五、导学反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们了解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重要作品《屈原列传》,理解了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同时,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了学生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了解《屈原列传》的文化背景与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
2.理解《屈原列传》所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3.学习分析《屈原列传》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二、课前预习
1.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屈原的相关信息;
2.了解楚国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3.阅读《屈原列传》原文,了解故事梗概;
4.思考并记录下你对《屈原列传》的理解和感受。

三、课堂导学
1.导入新课:引出故事背景,带领学生思考:屈原为什么会被放逐?
2.讨论《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思想:屈原的忠诚、爱国精神等;
3.分析《屈原列传》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
4.学习《屈原列传》中的生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5.小组合作,分析《屈原列传》中的典型句子,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表达的意思;
6.课堂讲解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发表个人观点。

四、课后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复习所学内容;
2.思考一个问题:你认为屈原的思想和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启示?
3.预习下一篇课文《范仲淹列传》,了解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第1页/共1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III)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III)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III)人教版教学目的: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一、由《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导入新课,并回顾学过的屈原的诗歌:《离骚》与《涉江》堪称姐妹篇,让学生背诵两篇诗歌中诗句,明确屈原思想的内核:正直与爱国政治理想诗人形象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刚直不阿,一身正气不能变心……固将愁苦……董道…重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任——疏——黜——迁——投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迁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投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身后影响四、布置作业: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一中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一中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一中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文言知识】1、读准字音。

属()草稿屈平不与()惨怛( )帝喾( ) 靡不毕见( ) 举类迩()濯( )淖( ) 蝉蜕( ) 滋垢( )浊秽( ) 皭()然泥()而不滓( )者也既绌()商于( ) 屈匄()既咎( ) 眷( )顾相随属( )憔()悴( ) 啜( )其醴( ) 物之汶汶( )者乎罹( )难枯槁( ) 温蠖( )汨( )罗被( )发渔父( )2、重点字词解释娴.于辞令造为..宪令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平属.草稿未定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齐与楚从.亲人君无.愚智贤不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离骚者,犹离忧也齐与楚从亲其指极大人穷则反本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皭然泥而不滓者屈平既绌被发行吟泽畔厚币委质事楚亡走赵,赵不内4、写出特殊句式5、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颜色憔悴:(3)形容枯槁:(4)从容辞令:(5)设诡辩于怀王:6.名句默写(1)博闻强志,,。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能无怨乎?(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推此志也,。

(6),,是以见放。

7.翻译句子[诗歌鉴赏]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译文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

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

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

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赏析全诗虽然有些简单,但是就如译文所述,是极其美丽的画面。

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辨析掌握本课常见虚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学习本文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学导入:司马迁、《史记》、屈原、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回顾所学:1、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2、作者司马迁以其“,,”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

3、《史记》与后来的、、合称“前四史”。

(二)习得新知:1、屈原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7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今湖北宜昌秭归县人。

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徙,后因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馋,被免去左徙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

这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的问题,屈原也多年流亡,最终悲愤交加,自沉于汨罗江。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开创了浪漫主义创作的道路,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2、介绍《离骚》。

屈原首先是一位伟大诗人,最能表现诗人的政治思想和伟大人格的诗就是《离骚》。

《离骚》共二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余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壮丽的浪漫主义抒情诗。

《离骚》可分前后两部分:前半篇侧重于对斗争历史的回顾,后半篇侧重对于未来道路的探索。

全诗抒发了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怀,对腐朽势力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现了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

《离骚》的艺术价值很高,从神话和历史传说中吸取大量素材,驰骋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用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多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思想,抒发激情,坦露性格,塑造了伟大诗人的形象;“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比兴手法的运用,比《诗经》更丰富多彩、灵活生动;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句式多变、句尾用语气助词“兮”的骚体,恰切的表现了复杂的思绪和炽热的情感;文采绚烂,结构宏伟。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被动句的几种形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本传记中大量议论对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3.了解屈原生平,认识他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自主学习】一、知人论世: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天》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屈原列传》一文记叙、、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的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二、注音。

属()草稿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蝉蜕()滋垢()浊秽()皭()然泥()而不滓()既绌()商于()既咎()眷()顾被()发渔父()憔()悴()哺()育啜()泣罹()难()三、解释句中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亡走赵,赵不内()9.被发行吟泽畔()四、解释加点词的古今义:1.明年:古义:今义:2.颜色:古义:今义:3.形容:古义:今义:4.从容..辞令:古义:今义:5.设诡辩..于怀王:古义:今义: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今义:五、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1.厚币..委质事楚 4.其后楚日以削.2.内.惑于郑袖 5.短.屈原于顷襄王3.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六、判断文言句式:1.“离骚”者,犹离忧也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3.求人可使报秦者 7.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是以见放七、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屈 原列传》 导学案

《屈 原列传》 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体会其爱国精神。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理解屈原的遭遇与楚国命运的关系,认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他对后世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屈原的形象,把握其爱国精神的内涵。

2、难点(1)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

(2)探讨屈原投江自尽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 145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 108 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 3000 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

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力图富国强兵。

楚国在楚悼王时,曾任用吴起变法,但由于旧贵族的反对,变法失败。

楚威王时,楚国国力强盛,但到楚怀王时,楚国的政治日益腐败,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又面临着秦国的威胁。

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

他出身贵族,学识渊博,善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

但由于他的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谗害,被楚怀王疏远流放。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示范教案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示范教案

《屈原列传》教学方案教学目的1 .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2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3 .掌握本课涉及到的•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语言知识。

教学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教学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研读第三、四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重点研读与渔父的对话段(10段)。

这段的议论,性质跟前两处沉然不同,因此研读的方法也应跟前两处有些差异。

具体步骤是指名学生朗读,正音正读后,教师先用导语引路,然后才流通文意、难句,分析行文思路,最后反复诵读。

无论哪个步骤,都要引导学生体味议论的形象化特征。

(1)导语引路教师提示:这段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篇写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

原作是一篇辞赋,是一种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

它的作者历来有争论,有的认为是屈原本人所作,有的认为是楚人思念屈原所作。

但不管作者是谁,创作的目的都是设为问答来形象化地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虽是议论,却跟一般的议论不同。

作品中的渔父是一个避世陷者,不是一般的渔父。

因此研读这一段要紧紧扣住两个问题:①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②屈原的两次回答都是议论,这些议论是怎样形象化了的?(2)关于文意、难句的疏解“众人皆醉,何不fiHi其糟而啜其酿?”明确:“铺,“食”的意思。

这句话是用譬喻的说法问屈原为什么不同流合污。

上句的“随流场波”,下句的“怀瑾握瑜”,都是譬喻说法。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明确:“沐”,指洗头;“浴”,指洗澡。

这里是用“洗头洗澡”的比喻说明不愿让干净的身子再被灰尘玷污。

“人乂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明确:“察察”、“汉汉”均定语后置,整句可译为“人们又谁肯让洁净的身子,受到污浊的东西(玷污)呢。

”这句仍是切“沐浴”而言。

高中语文_屈原列传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屈原列传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第三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文言知识。

(二)能力目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理解屈原的人生抉择,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梳理文言知识,思考讨论屈原的人生抉择。

(二)难点:比较屈原和司马迁的生死抉择。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幻灯片【教学过程】一、朗读第九段、第十段,梳理文言知识1、重要词语①无:无论②不肖:不成材③属(zhǔ):连接④治国:太平安定的国家⑤短:诋毁,说坏话⑥迁:流放2、特殊句式①內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②兵挫地削被动句③为天下笑被动句3、翻译第九段: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谁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

二、朗读第十一段,梳理文言知识1、重要词语①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对事物进行补充说明或处理;表示另提一件事②颜色(古今异义)古义:脸色今义:色彩③形容(古今异义)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2、特殊句式①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被动句②不凝滞于物被动句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被动句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3、翻译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译文: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一起变化。

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②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屈原列传》导学案教师版

《屈原列传》导学案教师版

<<屈原列传>>导学案教师版汨罗江上的殉道人——屈原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意象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怀王宠佞臣,屈原自沉江屈原,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

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

苏秦说:“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战国策》)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

由于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臣(如令尹子兰、南后郑袖等人),对秦实行投降政策。

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放逐到江南一带。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传就在这一年五月初五(农历),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

后来,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本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有着直接的关系,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一、通假字1.博闻强志.同“记”,译为“记忆力”2.离骚者,犹离.忧也同“罹”,译为“遭遇”3.人穷则反.本同“返”,译为“返回”4.靡不毕见.同“现”,译为“显现”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译为“旨趣”6.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同“浊”,译为“污浊”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译为“染黑”8.屈平既绌.同“黜”,译为“罢免官职”9.厚币委质.事楚同“贽”,译为“见面礼”10.亡走赵,赵不内.同“纳”,译为“接纳”11.齐与楚从.亲同“纵”,译为“合纵”12.被.发行吟泽畔同“披”,译为“披散”二、古今异义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古义:“贤”的反面,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2.颜色..憔悴古义:脸色今义:色彩3.形容..枯槁 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性质或形象加以描述 4.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古义:当权今义:凭感情、义气行事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6.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骗人的假话 今义:无理狡辩7.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名词,见闻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 名词,名气④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动词,听到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名词,记忆力③其志.洁,其行廉 名词,品行④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名词,意愿⑤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动词,作标志3.疏⎩⎪⎨⎪⎧①王怒而疏.屈平 动词,疏远②谏太宗十思疏.名词,一种文体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2)名词作状语①蝉蜕..于浊秽蝉蜕:像蝉蜕壳那样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虎狼:像虎狼那样③其后楚日.以削日:一天天地④厚币..委质事楚厚币:用厚礼⑤内.惑于郑袖内:在内⑥外.欺于张仪外:在外⑦身客.死于秦客:以客人的身份2.动词活用(1)动词作名词谗谄..之蔽明也谗谄:中伤别人的小人(2)动词使动用法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亡:使……灭亡破:使……破败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邪曲..之害公也邪曲:邪恶的小人②方正..之不容也方正:端方正直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说坏话②明.道德之广崇明:阐明(3)形容词意动用法惠王患.之患:以……为患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列传》名师导学案

《屈原列传》名师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名师导学案导学案之《屈原列传》导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了解《屈原列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3.理解《屈原列传》中所体现的主题和思想。

学习重点:学习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学习《屈原列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学习《屈原列传》中所体现的主题和思想。

学习难点:理解《屈原列传》中所体现的主题和思想。

学习《屈原列传》中的文学形式和语言表达。

学习步骤: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一步:背景知识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和课堂讲解,了解《屈原列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第二步:生平事迹学习阅读《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关注屈原的政治活动、诗歌创作和悲剧结局。

第三步:主题和思想分析分析《屈原列传》中所体现的主题和思想。

关注屈原对权力腐败和社会矛盾的批判,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倡导,对忧国忧民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第四步:文学形式和语言表达分析分析《屈原列传》中的文学形式和语言表达。

关注屈原的抒情诗歌和叙事技巧,以及其独特的修辞手法和韵律变化。

第五步:讨论和总结就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主题和思想以及文学形式和语言表达展开讨论。

总结所学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课后作业:1.阅读《屈原列传》,做好阅读笔记。

2.写一篇关于屈原的作文,讨论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分析一首屈原的诗歌,探讨其主题和艺术特点。

4.整理课堂讨论的笔记和自己的感悟,形成一篇小结。

第3页/共3页。

《屈原列传》导学案 共3课时

《屈原列传》导学案   共3课时

《屈原列传》导学案制作人岳建华审核人高二语文组使用时间2017年5月15日【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现象。

2、了解屈原生平,体会他的理想追求和高尚人格。

3、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并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凸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第一课时【预习导航】1、简介屈原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

他生于楚国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

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汨罗江自杀了。

2、结合注释,理解并翻译第一部分(1-3段)3、给加点的字注音属.()草稿惨怛.( ) 帝喾.( ) 靡不毕见.( ) 举类迩.()濯.( )淖.( ) 蝉蜕.( ) 滋垢.( ) 浊秽.( ) 皦.()然泥而不滓.( )者也4、文言基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2)、人穷则反本(“反”通“返”)(3)、糜不毕见(“见”通“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二)重点文言词语释义:(1)、娴于辞令(熟练、熟悉)(2)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3)、屈平属草稿(写作)(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法令,两词都是同义复用)(5)、平伐其功(自夸、炫耀)(6)、王怒而疏屈平(疏远)(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8)、可谓穷矣(处境困难)(9)、其文约(简约)(10)、其词微(含蓄精深)(11)、明道德之广崇(阐明)(12)、治乱之条贯(条理,规律)(三)、词类活用(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做名词,识别力)(2)、谗谄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为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3)、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做名词,邪恶、不正的小人)(4)、蝉蜕于污秽(名词做状语,像蝉那样;形容词做名词,污浊的环境)(5)、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做名词,端方正直的人)(6)、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做动词,阐明)(四)、文言句式(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2)、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4)、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被动句)(7)、明道德之广崇(定语后置句)5、翻译句子(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研习课文1—3节。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背诵第三段。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默写背诵文段。

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涵咏背诵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知识衔接】1、简介屈原的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

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2、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

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

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1)(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2《屈原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重点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知识链接】1.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湖北省西北)。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汨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2.成语典故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语出本文。

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

” 随波逐流:语出本文。

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语出本文。

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活动过程】 一、基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属.()草稿谗.谄.( 帝喾()濯淖(... 商于()屈自(咎() .忠臣之分()被()发回甫()其糟相随属()惨怛() .皭.()然泥.( 靳()尚谗人间()之 . )而不滓().啜.()其醨.()汶.汶.()温蠖.()2.解释下列字词通假字(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2)离骚者,犹离忧也。

山东省威海市二中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山东省威海市二中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山东省威海市二中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文言文新课标解读】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3、阅读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释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现象,探索有关问题。

【总体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言的实虚词,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文句内涵。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翻译。

体悟诗人爱国情怀。

学习课时:2课时1.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

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天问》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

屈原是伟大的政治家,他的命运影响着楚国的命运,楚国的命运又决定了屈原的命运。

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屈原列传》一文。

重点记述了楚国的重大政治事件,记述了屈原与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等的矛盾和斗争,痛斥怀王的昏庸,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和楚国的命运交织地叙述并进行描写,从而突出了屈原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疾苦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2司马迁: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

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

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

他和李陵本无交情。

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土”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失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

《屈原列传》导学案 共3课时

《屈原列传》导学案 共3课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共3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屈原和《屈原列传》的背景
1. 屈原是谁?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成就。

2. 《屈原列传》是何时出现的?它是由谁写的?为什么会被列为历史上的名篇?
3. 《屈原列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简要梳理故事的情节。

4. 《屈原列传》中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解释其中一个思想或价值观念的含义。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意义
1. 《屈原列传》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篇爱国主义的作品?
2. 《屈原列传》中表现了哪些关于国家和民族的思考?举例说明。

3. 《屈原列传》中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何看法?
4. 《屈原列传》对于我们今天的思考和启示有什么?请结合你的观点给出自己的回答。

第三课时:评析《屈原列传》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屈原列传》的语言风格和描写手法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2. 《屈原列传》通过怎样的叙事方式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你觉得这种方式对于故事的表达有何影响?
3. 《屈原列传》作为一篇叙事性的文章,它的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有何特点?
4. 《屈原列传》被广泛传颂和研究的原因是什么?你对这篇文章有何评价?。

《屈原列传》导学案教师版

《屈原列传》导学案教师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教师版《屈原列传》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屈原列传》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3. 掌握《屈原列传》的重要思想和文学特点。

导学内容:1. 背景知识梳理- 《屈原列传》是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传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传记体史书。

你知道《屈原列传》的作者是谁吗?(答案:《屈原列传》的作者是司马迁。

)2. 主要内容介绍- 《屈原列传》主要讲述了楚国大臣屈原忠于国家事业,忍辱负重的故事。

在众臣的背离和中宫的阴谋中,屈原为了避免楚国陷入外患和内乱,以身殉国。

屈原之死引起了楚国人民的极大悲痛和激愤,他们纷纷划船去救屈原的遗体,并投入江中以示哀悼。

这就是我们现在过端午节的来历。

3. 人物形象分析- 屈原:他是楚国的爱国大臣,忠于国家事业,不为权力所动。

他为了维护楚国的利益,以身殉国。

他塑造了中国古代爱国主义高尚品质的典型形象。

- 中宫:她是楚怀王的王后,想要谋害屈原以夺取楚国的权力。

她代表了权力欲望和野心,是古代社会黑暗面的体现。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 重要思想和文学特点- 爱国主义:《屈原列传》通过屈原的形象宣扬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忠诚精神。

屈原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国家担忧忧国忧民,最终为保卫楚国而献身。

- 忍辱负重:屈原在中宫的阴谋和众臣的背叛中,忍辱负重,默默忍受屈辱,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

- 文学特点:《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传记体史书,以纪传体的形式叙述屈原的生平和事迹,为后来的传记文学奠定了基础。

导学过程:1. 导入讨论:你们对《屈原列传》有什么了解和认识?2. 学生阅读《屈原列传》的相关材料,了解其背景和作者。

3. 教师进行讲解,介绍《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并解释其中的重要思想和文学特点。

4. 学生分组讨论:你们认为屈原的行为有何意义?他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5. 分组发言,并进行班级讨论,总结屈原的精神和《屈原列传》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学法指导】《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

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课前自读课文4-10段,完成下面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江滨.()渔父.()三闾.大夫()啜.()弹冠.()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2.解释加点字子.非三闾大夫欤.()()自令见放为.()新沐.者必弹冠()葬乎.江鱼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遂自投汩罗以.死()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竟.为秦所灭()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而自令见放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合作探究1.文章第11节,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写出了几种人生观,有什么作用?明确:二人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品格操守及政治倾向。

渔父:对人生、世事均不要太过认真,太过执着,最好得过且过,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与世推移。

屈原:绝不苟且,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2.文章第12节又提到了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有什么作用?屈原既死,赋存国亡。

“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

“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

“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

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

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

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3.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传末赞语之外,多不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把意见寓于叙事之中。

本传却是另一种写法,这就是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

试分析。

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

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

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

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名家点评1.王逸:“屈原之辞,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2.刘勰:“故《离骚》、《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

故能气往轹(利)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3.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屈原的诗歌像高悬在天空的太阳、月亮一样光芒万丈)”。

4.杜甫立志“窃攀屈宋宜方驾(我要努力攀上屈原、宋玉诗词的高峰同他们并驾齐驱)”。

5.北宋邵博:“《楚辞》文章,屈原一人耳。

”6.苏轼:“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7.清沈德潜:“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如太空之中,不著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

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且。

”8.王国维:“大诗歌之出,必须侯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人之想象合而为一,即必通南北之驿骑而后可,斯即屈原其人也。

”9.鲁迅:“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

逸响伟辞,卓绝于世。

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

”10.郭沫若:“楚人是把在政治上统一中国的功名和产生了一位屈原的功名兑换了。

……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出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

中国人如果不灭种,中国文如果不消灭,《楚辞》没有毁灭的一天。

楚人的功劳是不朽的,屈原是会永远存在的。

”11.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董必武)12.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赵朴初题秭归屈原祠)13.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

(长沙“屈贾祠”楹联。

“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曰“亲”;“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故曰“疏”。

策:指贾谊《治安策》)二、素材运用1.话题“脊梁”:读屈原的名辞《离骚》后,有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你埋下了一坛老酒/酒坛上的红纸/沉沉地写着黑字/——魂/每当到了汩罗江悲凄的那一天/那酒坛里就溢出芦叶的清香/回荡起亘古不变的激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了/喝过这坛酒的人/都醉成了龙的脊梁……是什么使诗人心潮澎湃?是《离骚》的字字泣泪,是屈原的拳拳赤心,是涌动的爱国情,是炽热的报国心。

爱国——一种神圣、深厚、热烈的情感,它藏于内心深处,居于所有情感之上。

它是一条纽带,一个号令,一个民族挺立的信念,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石。

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它的密码,它便如潮水般汹涌而出,气势磅礴。

悠悠五千年,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践约对它的承诺;纵横九万里,无数中华儿女用奋斗诠释对它的忠诚。

爱国——一种超越时间空间,最纯洁、最敏锐、最强烈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精魂。

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的人。

一个人,没有脊梁骨,便不能直立行走;一个人,不属于他的祖国,便不属于人类。

是的,爱国!谁能忘记,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慷慨凛然,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矢志不移。

(出自2006年高考安徽满分作文《龙的脊梁》)2。

话题“自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记忆顺着汨罗江,流过春秋,越过战国,当秦攻破郢都的那一刻,你悲愤至极,在叹息中,在号哭中,在悲痛中,你虽背负太多的无奈与辛酸,但却做真正的自我,用生命表达你对祖国的忠贞与高洁的品行。

悲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

一缕清香一份洒脱,做真正的自我,展示高洁与傲岸,那是陶潜的五斗诗魂!一江春水一曲悲歌,做真正的自我,满载大江与汪洋,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绝唱!一页历史一面镜子,做真正的自我,昭示理性与忠贞,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3.话题“找准位置认清自我”:“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涛涛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

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出自2006年高考河北满分作文《找准位置发扬自我》)人生亦如此。

人应该有所追求,但不是盲目地追求。

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清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人生中能保持最真实的追求。

他没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他没有在污浊的官场中“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醴”,宁愿投身汨罗,也不愿污其追求。

他在人生的追求中,从不忘自我的真正价值,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的是流芳百世的美名。

(出自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满分作文《在追求中认清自我价值》)4。

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感情的力量是伟大的。

感性的潮水是不可遏制的。

在先秦的宋国富人赞扬儿子聪明而疑惑邻居是小偷的心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片浅浅的水湾,在那里只有感情的船只可以停泊;在楚王摒弃屈原的“秦,虎狼之国”的忠告而接受幼子子兰“奈何绝秦欢”的劝说的耳朵边,我们分明听到了感情的滔天巨浪掀起的震耳欲聋之声。

“亲则近,疏则远”,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劣性的必然?5.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伟大的骚客屈平,怀着对楚国无限的哀痛和热爱,自沉于汨罗江水,后人哀之敬之,推崇备至,我却不以为然。

我热爱《楚辞》,每读到《涉江》《离骚》《九章》常感激涕零,感谢屈原将自己的苦痛花作艺术的瑰宝光耀千古。

然而我常想,如果屈大夫不投身汨罗江,还会有怎样的华采篇章呢?我又设想当秦兵压境、楚国危难之际,屈大夫如果健在会否如田单般振臂一呼,击退强敌,保住云梦之地?然而这毕竟是我的空想,屈大夫在楚王昏庸、奸佞陷害下,不胜悲痛化为汨罗英魂,令我辈嗟叹。

同为伟大先贤,面对人生挫折、生命变故,庄子和屈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6.话题“心灵的选择”:人生是在一匹素锦上描绘自我,身上的每一个色点都要细细斟酌,手拿调色板的那一刻,你开始选择,暖色还是冷色?人生是在一个舞台上展示自我,动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推敲。

举手投足之间,你在选择,欢悦还是悲伤?人生的旅程有太多的十字路口,面对太多的选择,站在街口,我聆听心的呓语。

汩罗江畔,屈平素衣抱石纵身而跃,一代忠臣,他选择死来证明自己对楚国的忠贞不渝。

在他面前遗放着南后的威逼利诱,且凭他的才华,在别国闻达亦非难事。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铮铮铁骨,气吞山河,在荣华富贵和国家民族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汨罗江的每一朵浪花都是见证。

站在街中,一边是权力和地位,一边是祖国和人民,我聆听心的呓语:荣华富贵,皆乃过眼云烟,祖国人民,与自己乃有血脉肤发之连,没有国家的强盛,何来个人的幸福?所以,我选择祖国与人民。

7.话题“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生命犹如海洋,生活恰是轻舟,扬起思维的风帆,穿梭于人生的海洋。

白帆迎接的是狂风和浪花,而思维碰撞出的是或幸福,或忧伤;或积极,或消沉……从亚当和夏娃的叛逆开始,上帝就创造了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