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屈原列传》第二课时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研习课文1—3节。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背诵第三段。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默写背诵文段。
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涵咏背诵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知识衔接】1、简介屈原的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
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2、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
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
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
《屈原列传》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重要作品。
2. 掌握《屈原列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3. 能够分析《屈原列传》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二、导学内容1. 屈原的生平事迹A. 出身背景B. 治理楚国C. 遭受流放和自杀2. 《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A. 描写屈原的才华和志向B. 展现屈原和君王的矛盾C. 展示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3. 《屈原列传》的主要思想A. 忠诚于国家B. 奉公守法C. 爱民如子D. 忧国忧民4. 《屈原列传》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A. 寓言性质的写作手法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批判C. 对爱国情怀的表达D. 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三、导学重点问答1. 屈原的生平事迹有哪些?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曾担任楚国宰相,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但遭到贵族阶层的反对,最终被流放。
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离骚》等重要作品,并最终选择自杀以表达对楚国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忧国忧民之情。
2. 《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屈原列传》主要描写了屈原的才华和志向,展现了他与君王的矛盾,同时也展示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3. 《屈原列传》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屈原列传》主要表达了忠诚于国家、奉公守法、爱民如子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4. 《屈原列传》有哪些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屈原列传》采用了寓言性质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批判和对爱国情怀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四、拓展延伸1. 你觉得《屈原列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什么?2. 你认为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什么?3. 除了屈原,《屈原列传》中还提到了其他什么人物?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五、导学反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们了解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重要作品《屈原列传》,理解了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同时,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了学生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了解《屈原列传》的文化背景与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
2.理解《屈原列传》所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3.学习分析《屈原列传》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二、课前预习
1.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屈原的相关信息;
2.了解楚国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3.阅读《屈原列传》原文,了解故事梗概;
4.思考并记录下你对《屈原列传》的理解和感受。
三、课堂导学
1.导入新课:引出故事背景,带领学生思考:屈原为什么会被放逐?
2.讨论《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思想:屈原的忠诚、爱国精神等;
3.分析《屈原列传》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
4.学习《屈原列传》中的生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5.小组合作,分析《屈原列传》中的典型句子,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表达的意思;
6.课堂讲解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发表个人观点。
四、课后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复习所学内容;
2.思考一个问题:你认为屈原的思想和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启示?
3.预习下一篇课文《范仲淹列传》,了解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第1页/共1页。
《屈原列传》名师导学案(2课时)
《屈原列传》导学案设计人:王新华审查:贾向玲【文言文新课标解读】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3、阅读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释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现象,探索有关问题。
【总体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言的实虚词,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文句内涵。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翻译。
体悟诗人爱国情怀。
学习课时:2课时1.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
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天问》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
屈原是伟大的政治家,他的命运影响着楚国的命运,楚国的命运又决定了屈原的命运。
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屈原列传》一文。
重点记述了楚国的重大政治事件,记述了屈原与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等的矛盾和斗争,痛斥怀王的昏庸,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和楚国的命运交织地叙述并进行描写,从而突出了屈原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疾苦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2司马迁: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
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
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
他和李陵本无交情。
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土”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失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
《屈原列传》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人教版)】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3.掌握本课涉及到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语言知识。
教学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第三段)教学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研读第二部分(4—10)一、研读4-8节,疏通字词,翻译难句: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市委质事楚……”明确:“佯”,假装;“去”,离开,“厚市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市”,是指丰厚的礼物,“市”,礼物。
“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
“委”,呈献;“质”通“贽”,当作信物解。
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
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明确:“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
句意: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
3.“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明确: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
“臣”,均为“靳尚”的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
据(史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出之。
今将以上庸之地赔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
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二、重点研读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两段。
做法:先疏通文意和难句,并分析两段的行文思路;最后介绍点司马迁的政治遭遇,讲明议论中寄托着司马迁本人的政治幽愤。
(1)关于文意、难句的疏通:“屈原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语,俗之一改也。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辨析掌握本课常见虚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学习本文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学导入:司马迁、《史记》、屈原、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回顾所学:1、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2、作者司马迁以其“,,”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
3、《史记》与后来的、、合称“前四史”。
(二)习得新知:1、屈原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7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今湖北宜昌秭归县人。
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徙,后因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馋,被免去左徙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
这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的问题,屈原也多年流亡,最终悲愤交加,自沉于汨罗江。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开创了浪漫主义创作的道路,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2、介绍《离骚》。
屈原首先是一位伟大诗人,最能表现诗人的政治思想和伟大人格的诗就是《离骚》。
《离骚》共二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余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壮丽的浪漫主义抒情诗。
《离骚》可分前后两部分:前半篇侧重于对斗争历史的回顾,后半篇侧重对于未来道路的探索。
全诗抒发了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怀,对腐朽势力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现了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
《离骚》的艺术价值很高,从神话和历史传说中吸取大量素材,驰骋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用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多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思想,抒发激情,坦露性格,塑造了伟大诗人的形象;“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比兴手法的运用,比《诗经》更丰富多彩、灵活生动;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句式多变、句尾用语气助词“兮”的骚体,恰切的表现了复杂的思绪和炽热的情感;文采绚烂,结构宏伟。
《屈 原列传》 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体会其爱国精神。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理解屈原的遭遇与楚国命运的关系,认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他对后世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屈原的形象,把握其爱国精神的内涵。
2、难点(1)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
(2)探讨屈原投江自尽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 145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 108 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 3000 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
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力图富国强兵。
楚国在楚悼王时,曾任用吴起变法,但由于旧贵族的反对,变法失败。
楚威王时,楚国国力强盛,但到楚怀王时,楚国的政治日益腐败,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又面临着秦国的威胁。
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
他出身贵族,学识渊博,善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
但由于他的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谗害,被楚怀王疏远流放。
《屈原列传》导学案(含答案)
屈原列传一、情景默写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这三方面。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
二、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的文化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能灵活运用。
3.突破重难点,链接高考,学以致用。
4.背诵第三段。
课前案自主练习请解释加点的字,注意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作出标志。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担任)楚怀王左徒。
博闻(学识)强志(记),明(明白,通晓)于治乱,娴(熟悉)于辞令。
入(对内)则与王图议(谋划计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对外)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信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朝列),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撰写)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强取为己有)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自夸)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疏远)屈平。
屈平疾(痛心)王听之不聪(明察)也,谗谄之蔽明(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也,邪曲(奸邪之人)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馋臣所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通“罹”,遭受)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忧伤,悲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被)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大概)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度,无节制。
),《小雅》怨诽(指责)而不乱。
《屈原列传》名师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名师导学案导学案之《屈原列传》导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了解《屈原列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3.理解《屈原列传》中所体现的主题和思想。
学习重点:学习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学习《屈原列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学习《屈原列传》中所体现的主题和思想。
学习难点:理解《屈原列传》中所体现的主题和思想。
学习《屈原列传》中的文学形式和语言表达。
学习步骤: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一步:背景知识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和课堂讲解,了解《屈原列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第二步:生平事迹学习阅读《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关注屈原的政治活动、诗歌创作和悲剧结局。
第三步:主题和思想分析分析《屈原列传》中所体现的主题和思想。
关注屈原对权力腐败和社会矛盾的批判,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倡导,对忧国忧民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第四步:文学形式和语言表达分析分析《屈原列传》中的文学形式和语言表达。
关注屈原的抒情诗歌和叙事技巧,以及其独特的修辞手法和韵律变化。
第五步:讨论和总结就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主题和思想以及文学形式和语言表达展开讨论。
总结所学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课后作业:1.阅读《屈原列传》,做好阅读笔记。
2.写一篇关于屈原的作文,讨论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分析一首屈原的诗歌,探讨其主题和艺术特点。
4.整理课堂讨论的笔记和自己的感悟,形成一篇小结。
第3页/共3页。
屈原列传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讲述了古代楚国辞章家、文
学家屈原的生平事迹。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离骚》被誉为楚辞之首。
这篇文学案主要对《屈原列传》进行导学,帮助读者更好地
理解和欣赏这一传记。
一、简介:介绍《屈原列传》的背景和大致内容,提及屈原的身份和价值。
二、人物形象:分析屈原的性格、才华和政治理想,以及他在楚国政治中
的地位和影响。
三、生平事迹:详细叙述屈原的成长经历、参与政治、贬谪流亡的过程,
以及最终选择投江自尽的原因和过程。
四、作品分析:介绍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分析其艺术风格、主题内容
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五、价值评析:评价《屈原列传》对于研究屈原及其作品的意义,以及对
于古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六、思考题:提出几个思考性的问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屈原的悲剧命运
和他的文学才华在当时社会中的得与失。
通过这样的导学案,读者可以学习到关于屈原的基本知识,了解他的生平
和作品,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
力和批判思维。
同时,也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屈原列传》这一传记文
学作品。
第1页/共1页。
《屈原列传》导学案2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悟屈原的其志、其为人,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掌握记叙部分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句式学习重点:1.梳理全文,感悟屈原的其志、其为人2.掌握记叙部分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句式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设想:本文不是以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取胜,而是以具有《离骚》那样的文情笔意取胜,要学生领会这样的文情笔意难度较大。
但本文所具有的《离骚》那样的文情笔意,反映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文字,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几处议论段节;至于叙事部分,不但文笔平实,语言平易,而且抒情色彩也较小。
我就准备第一课时带领学生重点阅读记叙部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理清课文脉络时,只要疏通少许难句,略作点拔就够了。
第二课时在前面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几处议论段节的导读,通过导读,使学生不但掌握本课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而且能充分体会文中反映的屈原那种眷顾祖国、宁死也要保持自己高洁品格的缠绵悱恻之情,回肠荡气之情。
第三课时检测文意字词句的理解,积累记忆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3课时;此为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引【走近文本】1、走近屈原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2、走近司马迁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
《屈原列传》优质教学设计2(第2课时)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2第2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第3~9段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圈点勾画,体会作者在记叙、议论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圈点勾画,体会作者在记叙、议论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段,知道了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楚怀王很信任他,但因为上官大夫嫉妒他的才能,在楚怀王面前污蔑他,导致他被楚怀王疏远。
那遭受打击的屈原如何排解心中的苦闷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后面的段落。
二、翻译课文,把握大意(一)翻译、学习第3段1.学生读熟本段,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要求准确翻译重点实词和句式。
2.理解内容。
明确:第3段写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以及司马迁对《离骚》的高度评价。
屈原的《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是其外因;“穷”和“怨”是其内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怨”的具体内容。
“穷”则“怨”,“怨”则“歌”,于是司马迁作出推断:“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这里把《离骚》与楚国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和屈原的主观感受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写作《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
司马迁对《离骚》内容和价值的评价,是结合屈原的品德修养一起进行的。
“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其内容,下面对“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
文章特别突出“志洁”这个特点,以污泥、浊秽、尘埃、滋垢喻邪恶;以美人香草喻高洁的志趣。
面对种种邪恶,屈原坚持自己的理想,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
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赞扬屈原,认为他的这种高尚品德可“与日月争光”(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翻译、学习第4~7段1.熟读第4~7段。
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要求准确翻译重点实词和句式。
2.理解内容。
明确:写屈原被楚怀王罢黜后,楚怀王三次被秦所骗最终客死于秦,揭示屈原的个人遭遇与楚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翻译、学习第8、9段1.熟读第8、9段。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研习课文1—3节。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背诵第三段。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默写背诵文段。
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涵咏背诵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知识衔接】1、简介屈原的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
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2、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
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
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
《屈原列传》导学案 共3课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共3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屈原和《屈原列传》的背景
1. 屈原是谁?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成就。
2. 《屈原列传》是何时出现的?它是由谁写的?为什么会被列为历史上的名篇?
3. 《屈原列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简要梳理故事的情节。
4. 《屈原列传》中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解释其中一个思想或价值观念的含义。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意义
1. 《屈原列传》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篇爱国主义的作品?
2. 《屈原列传》中表现了哪些关于国家和民族的思考?举例说明。
3. 《屈原列传》中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何看法?
4. 《屈原列传》对于我们今天的思考和启示有什么?请结合你的观点给出自己的回答。
第三课时:评析《屈原列传》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屈原列传》的语言风格和描写手法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2. 《屈原列传》通过怎样的叙事方式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你觉得这种方式对于故事的表达有何影响?
3. 《屈原列传》作为一篇叙事性的文章,它的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有何特点?
4. 《屈原列传》被广泛传颂和研究的原因是什么?你对这篇文章有何评价?。
《屈原列传》优质课第二课时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屈原列传》优质课第二课时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屈原列传》优质课第二课时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屈原列传》优质课第二课时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一、教材背景《屈原列传》为《史记》中的一篇传记文章,记载了楚国文学家屈原的一生。
作者司马迁通过对屈原各个方面的描述,表现了屈原的忠诚、爱国、执着和韧性等品质,深刻揭示了历史人物的风范和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够了解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还能够领悟到多种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通过深入阅读、讨论和探究,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屈原列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2.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使学生能够欣赏文本之美,崇尚文化之大,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拓宽学生视野:通过学习《屈原列传》,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三、教学重点1.屈原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2.《屈原列传》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四、教学难点1.理解《屈原列传》中的文化内涵和品格价格2.分析《屈原列传》中的文学成就五、教学方式1.小组讨论2.独立阅读、朗读3.课后思考,写作反思六、教学流程1.学习课文学生先阅读整篇文章,了解故事背景和屈原的生平,体会文本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品格和文化内涵。
2.小组讨论学生结合自己阅读的材料,分成小组,探讨以下问题:(1)屈原为何能成为楚国诗人的代表?(2)屈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有何特点?(3)屈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在当今社会的意义是什么?(4)屈原能够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哪些启迪和影响?3.课堂讲授老师要向学生介绍论点,让他们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政治思想和品格魅力。
同时,与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离骚》作为屈原的代表作品,具有何种文学价值?(2)《屈原列传》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是否已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部分?(3)屈原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对当今中国的国民意识意义是什么?4.课后思考学生完成课后思考任务,写出1000字以上的文章,探讨以下问题:(1)屈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特点,对现代诗歌的启迪和影响是什么?(2)屈原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对当今中国的现实生活有何启示?(3)屈原的爱国情怀是否已成为我们民族自信的文化脊梁?七、课后作业1.完成写作反思,探讨屈原的文学成就、政治思想和品格魅力的启示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第二课时)
【学法指导】
《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
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
课前自读课文4-10段,完成下面练习:
1.解释加点字
其.后秦欲伐齐()厚币.委质事楚()
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时秦昭王与楚婚.()亡.走赵,赵不内.()
冀.幸君之一.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2.找出下面句子中词类活用并解释
1)厚币委质事楚() 2)亡国破家相随属()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5)身客死于秦() 6)秦虎狼之国()
7)时秦昭王与楚婚()
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大破楚师于丹、淅()战于蓝田()秦,虎狼之国()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兵挫地削()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合作探究
二、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讨论:
1.讨论归纳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并板书:
第四段: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
第五段:④复释张仪
第六段:⑤诸侯击楚
第七段:⑥赴秦身死
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
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说明屈原与楚国命运紧密相连。
三、研读课文中第8—10自然段:
1.在课文中划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内容的句子。
明确:“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
2.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3.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
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4.“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
明确: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
怀王:屡受秦骗,至死不悟
屈原:见绌见迁,心系怀王
楚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
检测评价
翻译下列语句:
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4.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
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
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
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