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重要作品。
2. 掌握《屈原列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3. 能够分析《屈原列传》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二、导学内容1. 屈原的生平事迹A. 出身背景B. 治理楚国C. 遭受流放和自杀2. 《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A. 描写屈原的才华和志向B. 展现屈原和君王的矛盾C. 展示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3. 《屈原列传》的主要思想A. 忠诚于国家B. 奉公守法C. 爱民如子D. 忧国忧民4. 《屈原列传》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A. 寓言性质的写作手法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批判C. 对爱国情怀的表达D. 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三、导学重点问答1. 屈原的生平事迹有哪些?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曾担任楚国宰相,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但遭到贵族阶层的反对,最终被流放。
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离骚》等重要作品,并最终选择自杀以表达对楚国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忧国忧民之情。
2. 《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屈原列传》主要描写了屈原的才华和志向,展现了他与君王的矛盾,同时也展示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3. 《屈原列传》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屈原列传》主要表达了忠诚于国家、奉公守法、爱民如子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4. 《屈原列传》有哪些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屈原列传》采用了寓言性质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批判和对爱国情怀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四、拓展延伸1. 你觉得《屈原列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什么?2. 你认为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什么?3. 除了屈原,《屈原列传》中还提到了其他什么人物?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五、导学反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们了解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重要作品《屈原列传》,理解了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同时,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了学生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了解《屈原列传》的文化背景与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
2.理解《屈原列传》所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3.学习分析《屈原列传》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二、课前预习
1.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屈原的相关信息;
2.了解楚国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3.阅读《屈原列传》原文,了解故事梗概;
4.思考并记录下你对《屈原列传》的理解和感受。
三、课堂导学
1.导入新课:引出故事背景,带领学生思考:屈原为什么会被放逐?
2.讨论《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思想:屈原的忠诚、爱国精神等;
3.分析《屈原列传》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
4.学习《屈原列传》中的生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5.小组合作,分析《屈原列传》中的典型句子,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表达的意思;
6.课堂讲解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发表个人观点。
四、课后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复习所学内容;
2.思考一个问题:你认为屈原的思想和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启示?
3.预习下一篇课文《范仲淹列传》,了解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第1页/共1页。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秀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秀导学案导学案一:课文梗概:本文主要讲述了楚昭王三十三年,屈原在郢都贪污,被秦穆公或者孟子说害了楚国而自杀的故事。
一、讲解课文重点词语和短语。
1. 侍中:屈原在楚国的时候担任的官职,负责辅佐国君。
2. 慎密:形容思维周密,不敢轻易泄露或泄底。
3. 鄙俚:指省视别人,自己觉得自己很高尚而别人都很低俗。
4. 跃马弯弓:指骑马在竞技场上表演射箭技巧。
二、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 屈原担任什么官职?答:侍中。
2. 《屈原列传》主要讲述了什么?答:楚昭王三十三年,屈原在郢都贪污,被秦穆公或者孟子说害了楚国而自杀的故事。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思考问题1. 屈原为什么要贪污?答:屈原可能是因为物质欲望的驱使,或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骄傲心理而贪污。
2. 如果屈原没有贪污,他的命运会有所不同吗?答:如果屈原没有贪污,他可能还能担任更高的官职并做出更多的贡献,而不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导学案二:课文梗概:本文主要讲述了楚昭王三十三年,屈原在郢都贪污 but没能得到好处。
最后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屈原将自己的《离骚》投入汨罗江,然后自杀身亡。
一、理解课文1. 请总结楚昭王三十三年,屈原身份、所在地与主要事项。
答:身份:侍中。
所在地:郢都。
主要事项:贪污但没能得到好处。
2. 屈原写作《离骚》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答:目的是表达自己的苦闷和对国家的忧虑,寄托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意义是成为后世文学的瑰宝和经典之作,影响了后来的文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选做题1. 请选用你最欣赏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答:我最欣赏的段落是“毅拂毫去佞邪,存忠贞摄魑魅。
跻车践辂,驾云阳上。
腾窈窕,兰蕙亨娱心悦,霄汉敬瞻敞且开,紫浸明皇”这段。
我喜欢这段是因为它展现出屈原自强不息、忠诚正直的品质,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屈原追求理想的决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 请谈谈你最想了解的地方、问题、情节。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重回历史现场感悟传统文化09《屈原列传》同步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基本文体知识。
2.细读、精读文本,明确文本内容,领会屈原精神内涵。
3.梳理归纳文中重点文言知识,提升文言文学习能力。
4.横向对比,进一步领会屈原精神及作者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课前学习任务:知人论世,筑牢知识基础*夯实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2.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3.史记的基本知识4.走进屈原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我国第一位诗人,被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代表作品有《九歌》《天问》等。
课上学习任务任务活动二通读文本,明确字词结构任务活动三细读文本,掌握文言知识任务活动四精读文本,探究文本内容任务活动五再读文本,探究艺术特点任务活动二通读文本,明确字词结构【情境设计】文言文阅读理解难度较大,需要梳理文本基本字音和基本结构,为进一步掌握文本文言知识,精读文本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1.基本字音屈匄()渔父()皓皓( )温蠖 ( ) 哀郢()啜()其醨汨 ( )罗帝喾()三闾()大夫2.通读文本,明确文章基本结构第一部分(1-3):第一层(1-2):因才而被“任”,因“谗”而被“疏”(记叙)。
第二层(3):创作《离骚》的缘由,对屈原志向和人格评价。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被动句的几种形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本传记中大量议论对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3.了解屈原生平,认识他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自主学习】一、知人论世: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天》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屈原列传》一文记叙、、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的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二、注音。
属()草稿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蝉蜕()滋垢()浊秽()皭()然泥()而不滓()既绌()商于()既咎()眷()顾被()发渔父()憔()悴()哺()育啜()泣罹()难()三、解释句中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亡走赵,赵不内()9.被发行吟泽畔()四、解释加点词的古今义:1.明年:古义:今义:2.颜色:古义:今义:3.形容:古义:今义:4.从容..辞令:古义:今义:5.设诡辩..于怀王:古义:今义: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今义:五、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1.厚币..委质事楚 4.其后楚日以削.2.内.惑于郑袖 5.短.屈原于顷襄王3.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六、判断文言句式:1.“离骚”者,犹离忧也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3.求人可使报秦者 7.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是以见放七、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屈 原列传》 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体会其爱国精神。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理解屈原的遭遇与楚国命运的关系,认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他对后世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屈原的形象,把握其爱国精神的内涵。
2、难点(1)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
(2)探讨屈原投江自尽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 145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 108 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 3000 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
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力图富国强兵。
楚国在楚悼王时,曾任用吴起变法,但由于旧贵族的反对,变法失败。
楚威王时,楚国国力强盛,但到楚怀王时,楚国的政治日益腐败,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又面临着秦国的威胁。
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
他出身贵族,学识渊博,善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
但由于他的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谗害,被楚怀王疏远流放。
屈原列传-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导学目标】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追求的理想;领悟屈原的忠诚和坚持,并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
【导学内容】《屈原列传》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辞之一,讲述了楚国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本文通过屈原的传记形式,以文学的方式展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追求的理想,以及他在政治上的坚持和忠诚。
【导学提纲】一、《屈原列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1. 《屈原列传》是屈原的弟子乐毅所编写的,他从屈原的口述中整理出来。
2. 《屈原列传》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战国时期,楚国正处于霸主地位,但内外交困,社会动荡。
二、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1. 屈原是楚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被誉为“楚国之隐”。
2. 屈原曾多次担任楚国的重要职务,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屈原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原则,始终不屈服于权力的压力,表现出了忠诚和坚持的精神。
三、屈原的爱国情怀和追求的理想1. 屈原痛心于楚国政治上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积极投身于为国家谋划、改革和发展。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屈原主张反对尊官爱民,主张以民众的福祉和幸福为出发点,希望国家能够安定和繁荣。
3. 屈原追求并倡导以道德和仁爱为基础的统治方式,希望国家能够实现和谐、稳定和繁荣。
四、从屈原身上汲取勇气和力量1. 屈原在面临权力和困境的时候,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屈服于压力。
2. 屈原的忠诚和坚持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导学案】【导学提示】本文主要讲述了楚国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屈原的生平和事迹,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追求的理想,以及他在政治上的忠诚和坚持。
阅读时,请注意抓住屈原的爱国情怀、忠诚和坚持这几个重要的主题,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一、预习导学阅读《屈原列传》前,请先回答以下问题:1. 《屈原列传》的作者是谁?2. 《屈原列传》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时代背景的人物?3. 屈原的主要事迹有哪些?4. 屈原的爱国情怀和追求的理想是什么?5. 从屈原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二、快速阅读快速阅读《屈原列传》全文,了解大致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1. 《屈原列传》中主要讲述了屈原的哪些生平和事迹?2. 屈原的爱国情怀和追求的理想体现在哪些方面?3. 从屈原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3课时)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一)词类活用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谗谄之蔽明也
(3)邪曲之害公也(4)蝉蜕于污秽
3、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 )至( )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 》。
第二部分(4---10)写屈原由( )到( )和楚国由( )到( )的过程。
第三部分(11---12)屈原( )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 )。
【问题展示 合作探究】
(二)掌握下面的加点虚词用法
1、①楚之同姓也。 ②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④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2、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②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④皆以美于徐公。
3、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而母立于兹。
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①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②丞相祠堂何处寻?
(5)方正之不容(6)明道德之广崇
(二) 文言句式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2)方正之不容也
(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离骚者,犹离忧也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7)明道德之广崇
【预习指导 新课链接】
背诵第三自然段,完成优教导学案(第2课时)。
课 题
屈原列传(二)
时间:
(三)翻译句子
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市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导学案(含答案)
屈原列传一、情景默写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这三方面。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
二、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的文化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能灵活运用。
3.突破重难点,链接高考,学以致用。
4.背诵第三段。
课前案自主练习请解释加点的字,注意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作出标志。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担任)楚怀王左徒。
博闻(学识)强志(记),明(明白,通晓)于治乱,娴(熟悉)于辞令。
入(对内)则与王图议(谋划计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对外)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信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朝列),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撰写)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强取为己有)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自夸)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疏远)屈平。
屈平疾(痛心)王听之不聪(明察)也,谗谄之蔽明(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也,邪曲(奸邪之人)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馋臣所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通“罹”,遭受)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忧伤,悲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被)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大概)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度,无节制。
),《小雅》怨诽(指责)而不乱。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5)五、读文感知 (6)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7)一、学习目标领略屈原的崇高品格与爱国情怀。
首先,通过学习,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与作品,把握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次,感悟屈原忧国忧民、坚守理想的精神风貌,体会其高尚情操与坚定信念。
同时,学习文章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通过反思屈原的命运与选择,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与责任担当,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通过达成这些目标,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屈原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屈原列传》选自《史记》中的《______》,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2.屈原,名______,是______国的同姓,他以其强烈的爱国心和高风亮节赢得了后人的敬仰。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其中“离骚”一词的意思是______。
二、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屈原列传》中描述屈原性格特点的词?()A.嫉恶如仇B.洁身自好C.懦弱无能D.爱国忧民2.《屈原列传》通过哪些方面展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A.仅通过描述他的政治成就B.仅通过他的诗歌创作C.通过他的政治生涯、诗歌创作以及个人品质等多方面D.仅通过他的个人品质和性格特点三、简答题1.简述《屈原列传》中屈原的主要遭遇及其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2.分析《屈原列传》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三、全文翻译《屈原列传》译文如下: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姓。
他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楚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后想夺走它,屈原不肯给。
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研习课文1—3节。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背诵第三段。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默写背诵文段。
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涵咏背诵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知识衔接】1、简介屈原的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
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2、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
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
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精选3篇】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精选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精选3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
《屈原列传》导学案 共3课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共3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屈原和《屈原列传》的背景
1. 屈原是谁?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成就。
2. 《屈原列传》是何时出现的?它是由谁写的?为什么会被列为历史上的名篇?
3. 《屈原列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简要梳理故事的情节。
4. 《屈原列传》中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解释其中一个思想或价值观念的含义。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意义
1. 《屈原列传》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篇爱国主义的作品?
2. 《屈原列传》中表现了哪些关于国家和民族的思考?举例说明。
3. 《屈原列传》中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何看法?
4. 《屈原列传》对于我们今天的思考和启示有什么?请结合你的观点给出自己的回答。
第三课时:评析《屈原列传》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屈原列传》的语言风格和描写手法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2. 《屈原列传》通过怎样的叙事方式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你觉得这种方式对于故事的表达有何影响?
3. 《屈原列传》作为一篇叙事性的文章,它的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有何特点?
4. 《屈原列传》被广泛传颂和研究的原因是什么?你对这篇文章有何评价?。
屈原列传教案(8篇)
屈原列传教案(8篇)选修语文《屈原列传》教案篇一一、知人论世,识记常识1.导入新课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2.我话屈原(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篇二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人编号必修四编写时间苏武传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1)(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屈原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重点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知识链接】1.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湖北省西北)。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汨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2.成语典故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语出本文。
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
”随波逐流:语出本文。
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语出本文。
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活动过程】一、基础知识梳理1.给下列字词注音。
属.()草稿谗谄..()惨怛.()谗人间.()之帝喾.()濯淖..()皭.()然泥.()而不滓.()商于.()屈匄.()靳.()尚唐昧.()咎.()2忠臣之分.()被.()发餔.()其糟相随属.( )啜.()其醨.()汶汶..()温蠖.()2.解释下列字词通假字(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2)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和文言知识,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的生平。
2.分析屈原的形象,领会其独特的人格风采。
3.分析文章艺术特色,学习叙议结合、虚实相生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一、辨识通假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2.屈平既绌( )3.齐与楚从亲( )4.乃令张仪详去秦( )5.厚币委质事楚( )二、词类活用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蝉.蜕于浊秽( )4.其后楚日.以削( )5.谗谄..之蔽明也( )6.悲.其志( )7.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8.明.道德之广崇( )9.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0.正.道直.行( )11.惠王患.之( )1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13.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14.同.死生,轻.去就( )三、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3.颜色..憔悴古义: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4.形容..枯槁古义: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6.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古义: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
四、文言句式1.“离骚”者,犹离忧也。
( )译文:2.秦,虎狼之国。
( )译文: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译文:4.为天下笑。
( )译文:5.方正之不容也。
( )译文:6.不凝滞于物。
( )译文:7.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 )译文:8.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 )译文:9.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译文:1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文:五、作者简介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导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了解《史记》《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了上至,下至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表(大事年表)、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3.相关背景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司马迁大概是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
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
《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现已知的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4.解题①“屈原”,传记记载的对象;②“列传”,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
5.了解屈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六年,张仪由秦至楚,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后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秦楚结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楚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6.“楚辞”与《楚辞》楚辞: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楚辞》: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屈平属.()惨怛.( ) 帝喾.()齐桓.( )皭.然泥.( ) 濯淖.( ) 浊秽.( ) 从.亲()枯槁.( ) 其糟.( ) 啜.其醨.( )(二)初读课文。
【思考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结构。
【思考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三、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闻:②志:③明:④娴:⑤图议:⑥入:⑦出:活动二:问题探究1.本段最后说“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大夫:②列:③害:④宪令:⑤属:⑥夺:⑦伐: ⑧疏:活动二:问题探究1.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能看出“王”怎样的特点?【思考3】研读第三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疾:②聪:③谗谄:④邪曲:⑤离:⑥穷:⑦极:⑧惨怛:⑨见:⑩盖:⑪淫:⑫明:⑬靡:⑭指:⑮类:⑯濯淖:⑰获:⑱滋:⑲滓:⑳推:活动二:问题探究1.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2.梳理段意,划分层次【思考4】研读第四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绌:②伐:③从:④患:⑤详:⑥币:⑦委:⑧质:⑨绝:活动二:问题探究1.试概括这一段的内容【思考5】研读第五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明年:②当:③如:④因:⑤用事:⑥反:活动二:问题探究1.试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思考6】研读第六、七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稚子:②亡:③内:活动二:问题探究1.试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综合探究】1.试概括四到七段,讲述的事件。
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3.屈原被黜以后写了楚怀王三次受骗其用意何在?【思考7】研读第八、九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咎:②嫉:③一:④存:⑤反覆:⑥致:⑦自为:⑧治国:⑨以:⑩内、外:⑪挫、削:⑫短:⑬迁;活动二:问题探究1.试分析第八段的内容和结构。
【思考8】研读第十、十一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活动二:问题探究1.“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的对话有什么作用?3.屈原为何选择“自沉”的解脱方式?4.从屈原与渔夫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思想有怎样的差异?认识到屈原有着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屈原的“自沉”?【思考9】研读第十二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活动二:问题探究1.从几个方面来叙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2.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思考10】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屈原,写了其他不同类型的人物作反衬,司马迁是如何写的?【思考11】写作特色【思考12】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试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13】对比阅读吊屈原赋贾谊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
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
”遂自投汨罗而死。
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
鸾凤伏竄兮,鸱枭翱翔。
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
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
腾驾罷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
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
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螾?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
历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
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节选自《汉书·贾谊传》)问题:请用精练的语言,分析概括这篇赋的主题。
四、技法点拨—夹叙夹议【技法指引】作为一篇传记,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
如“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是叙述介绍《离骚》的内容;“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举类迩而见义远”评述了《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评传结合,既塑造了传主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写法指导】夹叙夹议“三要点”(1)以记叙为基础。
夹叙夹议的基础是记叙。
因此,要在记叙中把事件的过程写清楚,把人物或场景写具体,为下文的议论做好充分的铺垫。
(2)以“议”为灵魂。
议论,是夹叙夹议中的关键,是所叙事件、人物或场景的意义之所在。
要在议论中揭示出事例的内涵,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3)灵活安排“叙”和“议”的位置。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边叙边议,还可以先议后叙。
【迁移运用】请你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描写你心目中的屈原,体现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200字左右。
五、明晰主旨答案一、1.字子长,史学家、散文家。
2.纪传体通史,黄帝,汉武帝太初四年,十二,三十,七十,十表,八书,一百三十篇,“二十四史” “前四史”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屈平属.(zhǔ)惨怛.(dá)帝喾.(kù)齐桓.(huán)皭.然泥.(jiào nì)濯淖.(nào) 浊秽.(huì)从.亲(zòng)枯槁.(ɡǎo) 其糟.(bū) 啜.其醨.(chuò lí)(二)初读课文。
【思考1】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二部分(第4-9段),屈原由见“黜”而见“迁”。
第三部分(第10-11段),屈原自沉汨罗江及死后的影响。
第四部分(第12段),司马迁对屈原的评论。
【思考2】明确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
三、文本研究【思考1】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闻:动词作名词,见识,知识。
②志:记忆。
③明:明晓④娴:熟悉⑤图议:谋划计议⑥入:名词作状语,对朝庭内。
⑦出:名词作状语,对外。
活动二:问题探究1.明确表现:“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思考2】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大夫:官名②列:朝列,班列③害:嫉妒④宪令:国家法令⑤属:撰写⑥夺:强取为己有⑦伐:夸耀⑧疏:疏远活动二:问题探究1.明确原因:奸臣谗言,用心险恶。
“王”:昏庸无能【思考3】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疾:痛心②聪:明察③谗谄:动词活用为名词,说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