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

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遗传决定论: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理论称为遗传决定论。

①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②心理发展过程只是这些先天内在因素的自然显现是;③环境(包括教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因素的自我显现而已。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因1/2来自父母,1/4来自祖父母,1/16来自曾祖父母。

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环境决定论: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理论。

①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②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因素或

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

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将他们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和富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强盗。让我们把能力倾向、心理特征、特殊能力遗传的鬼魂永远赶走。

三、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二因素论:①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②把遗传和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看成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③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只是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二者的简单而机械的拼凑,尚不能科学地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因问题。

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

社会学习论:通过社会学习获得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①观察学习;②替代性强化。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替代性强化: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抵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学习社会行为的机制是对榜样的认同,即儿童有意识地模仿人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儿童的言语发展、社会行为的习得、道德和价值标准的形成等都是通过社会学习得来的。

榜样示范作用和观察学习的观点,在发展心理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班都拉将社会学习称为社会认知,认为儿童的模仿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从而突出了儿童自身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儿童逐渐形成了自我认同的社会行为标准,能主动控制自我的行为,指导自己行为,成为积极主动的发展者。这些观点超越并修正了华生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使班都拉成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历史理论,指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一)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其发展是由生物成熟因素所制约的)、高级心理机能(人类所特有的,其发展是由文化历史因素所制约的)两类。

维果茨基对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标志作出明确的论述,归纳为四个指标:

一是随意化: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的形成和发展;

二是概括-抽象化:心理活动抽象概括机能的形成和发展;

三是整体化:各种心理机能相互作用并重新组合,形成高级心理结构;

四是个性化:心理活动越发突出个性特征,突显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二)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1、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

文化历史论主张,儿童主体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社会交往)决定着儿童个体的心理发展。因此儿童活动的质量、社会交往的质量也就决定着儿童成长的质量,智力过程起源于活动,儿童与教养者、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共同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源泉。

2、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

维果茨基认为,各种符号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心理工具),语言符号是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变化的中介。儿童掌握了语言,才能真正使低级心理机能转化为高级心理机能。

(三)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独立解决问题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水平的差距。

1、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1)以个体发育成熟为前提。(2)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最重要的是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而尚未达到成熟的地步时,进行有关教学效果最佳。

任何学习都存在着最佳期限,如果在这个最佳时期提供教学,能促进儿童智力发展;而过早的教学可能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样,

过晚开始,即长期缺乏教学也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某种障碍。

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客体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在心理发展中,主体与客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二者相互储存,缺一不可。

第二,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下,可以改变遗传特性。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构建学说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1、图式:即认知结构,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不断发展经历着不断构建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

2、同化:指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过程,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3、顺应:指主体图式不能适应客观要求,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4、平衡: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皮亚杰认为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皮亚杰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

(四)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因素

1、成熟:是指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成熟的作用是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条件;

2、经验:物理经验(客体本身的知识),数理逻辑经验(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

3、社会环境: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要指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