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机制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第五章 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犯罪心理学第五章 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情绪性
二、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 • • • 强烈的欲求与满足方式的不当 人格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 萌发犯罪意向,形成犯罪动机 确定犯罪目的,产生犯罪决意
(一)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 一般而言,强烈欲求是动力,但是否具备 自我调控能力,选择合法还是非法途径实 现欲求满足,是其行为合法与否的关键。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2008年5月22日许霆案有了 终审结果,广东高级人民法院最 终认定许霆犯盗窃罪,判处有期 徒刑5年,并处罚金2万元。 2006年4月21日晚,许霆拿 自己的银行卡(170多元)去取 钱,本只想取出100元,不想在按 错键后取款机竟然吐出1000元, 而卡上仅被扣去1元。面对如此 大的诱惑,许霆难以自制,从2006 年4月21日22时许到4月22日晚11 时30分止, 分171次共计恶取款 17万5千元。
个人(潜在)需要
诱因
动机
(二)犯罪动机形成的基本条件
• 1、强烈的、不正当需要是基础 • 内容上:违反社会规范的;不合理的,脱 离自身实际。 • 满足方式上:非法手段
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 对行为的调控作用
个体对主客观力量 进行对比并判断作 案成功的可能性
欲求及情绪的强弱对 犯罪的影响
犯罪
(四)确定犯罪目的,形成犯罪决意
• 确定犯罪目的,即当事人主观希望实现的 目标(特指故意犯罪)。 • 当犯罪动机和目的都明确时,就进入犯罪 决意阶段。此时犯罪的决定和决心已下。 行为手段的选择 行为时机的捕捉
情绪方面
主导心境
消极的负面情绪 占据主导地位
不良的意志(行为)
• 行为的动力性:强烈、畸变的需要;不良 的兴趣;错误的价值观和信念。 • 行为的特征:不良的行为习惯;参与错误 的行为活动。 • 行为的调控系统:自我意识、道德意识和 法律意识 • 意志的品质:薄弱;自制性差;易盲从或 草率。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一)犯罪动机的变化 1、影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件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2、犯罪பைடு நூலகம்机强化的形式 (1)动机的实现 (2)动机的派生 (3)动机的转移 (4)动机的重合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 1、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2、非法欲望更强烈 3、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 4、犯罪活动向多方向性发展 5、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 6、犯罪观念进一步确立 7、形成犯罪人格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
二、主体因素 (一)个性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 1、良知与罪责感的萌发 2、需要的转换、满足与代偿 3、条件限制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
(二)主体其他影响因素 1、需要 2、情绪 3、认识 4、意志 5、犯罪经验 6、犯罪习惯 7、犯罪模仿 8、犯罪准备 9、生理状况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 一、主体外因素 (一)外界积极因素 1、惩罚的正面效应 2、教育与综合治理 3、情境变化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
(二)外界其他影响因素 1、犯罪机遇和现场条件的变化 2、犯罪目标或侵害对象的变化 3、被害人的态度 4、共同犯罪人的影响 5、惩罚的负效应
第四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
一、概念和机制 (一)概念与动因 1、概念: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由于受到内外因 素的刺激和影响,由显著的变动状态转为相对静 止的状态,或者由较强活动变为较弱活动的渐进 过程。 2、动因: 外抑制:外部强大抑制力的控制与引导。 内抑制:犯罪人内在积极因素的配合
第四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5第五章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5第五章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9.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存在着犯罪动机的实现,犯罪 犯罪动机的实现, 犯罪动机的实现 动机的受阻,犯罪动机的放弃,犯罪动机的衍生, 动机的受阻,犯罪动机的放弃,犯罪动机的衍生,犯罪 动机的转移,犯罪动机的重合等多种形式. 动机的转移,犯罪动机的重合 10.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是指犯罪心现形成后的恶性 发展过程,也就是犯罪心理定型化,个性化,多方向化的 过程.以及初犯到惯犯的变化过程. 11.犯罪心理强化的原因,主要是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的 反馈影响,其他犯罪人的示范作用和刑罚惩罚的负效应造 成的,既表现为犯罪心理结构各要素的强化,也表现为犯 罪心理结构整体性的强化.
第五章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 1.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类型和过程. 2.实施犯罪过程中一般的动机变化. 3.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原因及其对犯罪者人格的影响. 4.犯罪心理的抑制的条件与机制. 5.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心理状态的变化.
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和阶段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主要是指犯罪 主体在已经形成的犯罪心理的基础上,在 犯罪实施过程中和犯罪后,所经历的动机 变化,深度变化和心理状态的变化.
第二节 犯罪过程中的动机变化
一,影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件和因素
(一)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二)内在因素的发展变化 (三)外在因素的发展变化
二,犯罪动机发展变化的形式(一是同一动机 犯罪动机发展变化的形式(
的强化或弱化;二是一种动机转变为另一种犯罪动机;三 是单一犯罪动机发展为多种犯罪动机.)
(1)认罪侮罪: (2)被迫供述: (3)吞吞吐吐:
(二)法庭审理阶段 二 法庭审理阶段
1.审判前(1)恐惧与不安; (2)预测刑期: 3)积极防御: (4)敬畏和期望; 2.审判时(1)羞耻; (2)忏悔; (3)怀疑; (4)恐惧: (5)抗拒; (6)防御: 3.判决后(1)稳定: (2)不满: (3)悲观: (4)狂躁:

经典---犯罪心理学

经典---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5.犯罪心理结构机制

5.犯罪心理结构机制


第五章 犯罪心理结构机制
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机制 一,犯罪心理机制的概念 指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机制和犯罪行为 的发生机制.它是犯罪心理, 的发生机制.它是犯罪心理,特别是犯 罪动机引起犯罪行为的工作方式与过程 的总称. 的总称. 研究犯罪心理机制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犯 罪心理如何推动犯罪行为产生的原理. 罪心理如何推动犯罪行为产生的原理.
投 射
认同 反 向
合理化作用:否认责任;否认损害;否认被害 合理化作用:否认责任;否认损害; 责备批评者;效忠团伙. 人;责备批评者;效忠团伙. 投射作用:利用投射打消对被害人的同情和怜 投射作用: 利用投射攻击被害人的理由; 悯;利用投射攻击被害人的理由;利用投射转 移造成紧急情况的责任. 移造成紧急情况的责任. 认同作用(自居作用):在群体犯罪中模仿; 认同作用(自居作用):在群体犯罪中模仿; ):在群体犯罪中模仿 在个人陷入困境时模仿; 在个人陷入困境时模仿;冒充 反向作用:当个人产生不能被他人或社会所接 反向作用: 受的欲望时,为了避免引起对自己不利的后果, 受的欲望时,为了避免引起对自己不利的后果, 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举动,以减轻焦虑. 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举动,以减轻焦虑.
1,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犯罪心理 的内化机制
认知选择与加工机制 模仿学习机制
个体内化 机制
角色扮演机制 自我强化机制
四种方式, 四种方式, 相互关联. 相互关联. 既非单独, 既非单独, 也非平行, 也非平行, 共同实现 犯罪心理的 内化
2,外化机制的特点
预谋发动机制 意识参与 犯罪需要迫切, 犯罪需要迫切, 犯罪动机强烈 情境诱发性较小 实施犯罪行为 情境互动机制 情境诱发性大 犯罪动机不一定 转化为犯罪行为 意识参与 挫折攻击机制 挫折情境的诱发 作用大 自我意识水平低, 自我意识水平低, 自我调控能力弱 挫折导致犯罪行 为

犯罪心理第五章 犯罪心理的应用

犯罪心理第五章 犯罪心理的应用

犯罪人特征描述指标的建立是犯罪心理画像 技术趋于完善的标志。因此 ,要建立一个针 对中国人的犯罪心理指标系统。 接到报案的时候有一个行为指标的登记,在 案件破了以后,通过讯问再建立一个人格指 标的登记,积攒起来,形成一个犯罪心理指 标的系统。

第五章 犯罪心理的应用
第一节 犯罪心理画像 第二节 犯罪心理测试

第一节

犯罪心理画像
在刑事案件的侦破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辅 助手段,就是根据证人对犯罪嫌疑人体貌特征 的描述完成画像。但另一种在西方被广泛采用 的“心理画像”方式,虽然20世纪90年代开 始在我国得到局部运用,但更多的只是对前期侦 破工作提供参考,事实上它本可以在研究和预防 犯罪方面做得更多。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测试技术

一、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概述 1、定义:根据案件情况,用事先编制 好的题目提问,以形成对被测试人的心 理刺激,再用心理测试仪记录其情绪的 生理反应,以此分析被测试人与案件的 关系,帮助侦查、甄别的一种心理鉴定 技术。 俗称“测谎技术”或“测谎”。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画像
又称为犯罪人特征描述,它被看成是一种提供 某些类型犯罪嫌疑人的信息的经验性尝试,是 一种对行为模式、趋势和倾向进行的个人传记 性简要描述。 它的基本假设是,个人的思维方式指导个人行 为。

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

我国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犯罪心理 画像 。 但是在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最缺乏的就是可 供研究的案例,破案单位在破案之后,根本没 有精力和兴趣接待犯罪心理学专家,而罪犯很 快被处决之后,这些专家更失去了最好的“临 床”研究标本。因此至今我们在这方面,还要 借鉴国外的经验。

最新犯罪心理学4教学课件

最新犯罪心理学4教学课件
机,它是行为人推动、引发犯罪行为 的内心起因。一般来说,它历经犯罪 意向(朦胧的犯罪意图)、行为动机 (有了明确的指向和侵害目标)、犯 罪决意(由意志决定转向意志执行) 三个环节,在此之后,才能引发犯罪 行为。
犯罪动机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1)萌发阶段, (2)过渡阶段。 (3)定型阶段。 (4)消失阶段。
2、确定犯罪目的。
犯罪目的,是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行 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是紧密联系的, 两者在很多情况下是一致的,而在另一 些情况下又有所区别。犯罪动机、犯罪 目的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 的联系。
(五)犯罪决意 当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均已产生和
确定时,也就进入了犯罪决意阶段。 犯罪决意是指行为人已就实施犯罪行 为做出了最后决定。
1、刺激信息的输入过程: 2、信息的选择过程: 3、信息的输出过程: 4、信息的反馈过程: 5、信息的加工过程:
(三)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的三种 形态
1、刺激——反应形态(或S——R法则) 2、个体——反应形态(或O——R法则) 3、前后反应形态(或R——R法则)
三、量变质变机制 (一)质与量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二)主体犯罪前社会化的缺陷 1、不完全的社会化 (1)知识经验与技能方面的不完全社会化。 (2)社会规范方面的不完全社会化。 (3)家庭与人际关系方面的不完全社会化。 (4)特定年龄阶段的不完全社会化。 (5)文化冲突方面造成的不完全社会化。
2、错误的社会化 错误的社会化是指少数青少年在其
成长过程中,受到反社会的精神文化 的影响,接受了与社会规范背道而驰 的反社会观念,养成恶劣的生活习惯 (如流浪、吸毒、淫乱),形成反社 会的个性心理,以致同正常的社会生 活格格不入,极易走向违法犯罪。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

(四)社会学习论
美国学者班杜拉认为,攻击行为 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习得的。 最重要的学习机制是客观学习, 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一是家庭影响 二是文化影响 三是符号示范
六、认知与道德发展原因论
科尔伯格研究发现,大部分少年犯罪人的道 德发展处在第一或第二阶段,而大部分非少 年犯罪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三或第四阶段。
六、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1.一般模式
(1)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2)稳固、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需要型的犯罪心理结构
2.特殊模式 (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宣泄型的犯罪心理结构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1.潜在的形态 当个体只具有某些不良心理因素,尚未形成 特定的犯罪心理结构时,各因素之间处于混 饨状态,缺乏明晰的指向性与稳定性。个体 犯罪意向的产生标志着犯罪心理结构开始形 成。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测量
对犯罪心理结构的测量可综合运用自然 观察法与现场准实验法、谈话法与调查 法、能力测验与个性测验法等。
1.使用个性测验量表 (1)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量表 (2)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量表
2.使用专门用于犯罪者的量表
(1)1928年伯吉斯编制的假释成败的预测量表 (2)1950年格卢克夫妇编制的早期违法行为预 测表 (3)1994年上海市监狱编制的罪犯心理素质测 定量表 (4)1994年司法部监狱管理局编制的罪犯心理 评估(COPA)系统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 展
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概述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 (一)概念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 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 的那些畸变的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 合。

犯罪心理第五、六章

犯罪心理第五、六章


个体生活的具体环境。包括: 家庭环境消极因素 学校环境消极因素 居住环境中的不良因素 工作环境和职业性质的消极因素 人际交往中的消极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与犯罪人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时空因素。
包括: 地域因素 季节因素 时间因素 自然灾害因素
情景因素
直接影响犯罪人形成犯罪动机的现场周围环境因 素。 A、现场侵害对象的态度和特点 B、现场其他人的态度和特点 C、现场条件和气氛 D、机遇
二、综合动因系统的要素分析
(一)主体因素 指犯罪心理赖以形成的生理状况、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等。 1、生理因素 1 年龄 2 性别 3 神经类型 4 异常的生物学因素 2、心理因素 5 个性倾向性 6 性格结构 7 控制系统缺陷 8 个性异常 3、行为因素 9 错误的活动 10 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 11 有害的行为习惯 12 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
强调犯罪是由后天学习得来的。 1、塔尔德的模仿论(画小人)
所有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与现象均因模仿 而引起,犯罪行为也是模仿而来的 。其模仿法 则是: A、距离法则 B、上至下法则
C、插入法则
2、萨瑟兰的不同接触论
个体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是向与己关系密切的人 学习来的;当一个人认为犯罪的结果是利大于 弊时,他就会犯罪。 “维护正义”
现场条件和气氛
机遇
社会环境因素是指社会生活中影响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种因素的总称, 可以分为大社会环境因素和小社会环境因素。
大社会(宏观)环境因素 个体生活的整个社会环境,影响着犯罪心理的性质和类型,以及全社
会犯罪率的高低。包括: 政治环境消极因素 经济环境消极因素 精神文化环境消极因素 法治环境消极因素
题内外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的地位
主体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因,是犯罪心 理形成的根据;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犯罪心理机制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犯罪心理机制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犯罪心理机制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犯罪心理机制”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犯罪心理机制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机理和规律。

是以内外化机制为主,包括防御机制在内的多种机制的综合运作系统:(1)内外化机制。

此为犯罪心理机制中最主要的机制。

从吸收外界消极因素到犯罪心理形成,称内化机制;由犯罪心理发动犯罪行为,称外化机制。

两者互相衔接、渗透,相互作用。

内化过程中包含若干消极行为活动,实际是不良个性倾向的外化;外化过程中犯罪行为的发生是对犯罪心理的又一次内化。

(2)刺激一反应与反馈机制。

从主体实施犯罪行为与情境诱因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考察,存在外在不良情境因素、主体不良心理因素与各种违法行为活动因素三种基本变量的相互作用,而违法行为的实施又成为反馈刺激作用于犯罪人头脑,强化(或弱化)了犯罪心理。

(3)量变质变机制。

犯罪心理在品德发展、法律意识、需求结构、动机体系、自我意识等综合品格方面与守法心理存在质的区别。

犯罪心理形成过程中的量变主要表现在主体犯罪前品德缺陷的加深;萌发和产生犯意是质变的标志。

(4)防御机制。

人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一种被称为防御机制的自我适应和自我保护方式。

当受到挫折进行自我防御时,有些人出于解除焦虑、恢复心理平衡、维护自尊、缓解痛苦的需要,不惜采取危害他人和社会的手段,实施危害行为,以致犯罪。

研究犯罪心理机制的目的在于阻断这种机制,做好犯罪预防,并根据所揭示的规律,做好对犯罪人的心理矫治。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学


气质类型一览表
气质类型 情感 活动 情感 情感 发生 表现 运动 情感和行为的特征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制质
强烈 强烈 微弱 微弱
迅速 迅速 迟缓 迟缓
明显 明显 不明显 不明显
迅速 灵活 迟缓 不灵活
容易激动、果敢
机敏、愉快、不稳定、浮 躁 迟缓、冷淡、沉着、细心
悲观、胆小、孤僻
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二)多因并列
(三)递进或递减 (四)循环往复
惯犯、累犯
职业犯罪 多种犯罪 弃恶从良


歪曲的自我意识
反社会意识
与犯罪活动相 适应的智能
强烈畸变的社会需要
消极的 性格特征
不良习惯
犯罪动机
第五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测量
一、犯罪心理结构可测量性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实证依据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测量
反社会意识
畸变的需要
犯罪动机
不良兴趣
1、反社会意、思想体系相违背,与正 常的社会秩序相对立,以损害公共利益满足一己私 利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各种错误观念的总称。 表现:错误的社会态度、社会动机 对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的否定 作用: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对犯罪行为起支 配作用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要素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 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一)概念:在犯罪心理结构中对犯罪心理活动与犯 罪行为具有发动力意义的要素 (二)要素
动力结构
促进、加固 定向 内在动力
特定的气质
消极的 性格特征
与犯罪活动相 适应 的能力

第05章 犯罪心理机制及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05章 犯罪心理机制及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返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五章 犯罪心理机制及犯罪心理 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犯罪心理形成机制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犯罪心理形成机制
一、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二、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 三、萌发犯罪意 即行为人实施犯罪活动之前处于朦胧状态的冲 动或意图 四、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 五、犯罪决意 行为人已就实施犯罪行为做出了最后决定
返回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一、内外化机制 基本含义: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 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 制;从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 律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一)内化机制 1.认知的选择与加工机制 2.模仿学习机制 3.角色扮演机制 4.自我强化机制
(二)外化机制 1.预谋发动机制 2.情境互动机制 3.挫折攻击机制 二、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 三、量变质变机制 四、防御机制 个体在无意识中,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 所引起的焦虑,维持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 自我保护的方法。
返回
第三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一、以犯罪动机为核心的发展变化 二、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心理状态的发展变化 (一)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 1.犯罪前 2.犯罪过程中 3.犯罪后 (二)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心理 1.在侦查过程中 2.在讯问中 3.在审判中

犯罪心理学第五章

犯罪心理学第五章
• 与没有成功辩护的被告相比,被无罪释放 与没有成功辩护的被告相比, 被告可能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的NGRI被告可能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被告可能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 年长 – 女性 – 单身 – 受过良好教育 – 有住院史,曾被诊断患有非常严重的精神障碍 有住院史,
四、作为特殊辩护的精神障碍
• 被告在力争免除刑事责任,或者证明自己 的能力或责任能力降低时,常使用几种特 殊的精神障碍作辩护。
个体在受到极度创伤性压力亲身体验到真实的或威胁性的死亡或者严重伤害经历威胁自己人身安全的时间或者目击伤害威胁他人身体安全等或致他人死亡的事件或者得知家人或其他朋友发生意外或暴力致死或者被严重伤害或威胁生命之后个体特异性症状发展的结果
第五章 犯罪与精神障碍
赵景欣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主要内容
• • • • • 关于精神疾病的界定 精神障碍与暴力犯罪 患有精神障碍的被告人和罪犯 作为特殊辩护的精神障碍 危险性与风险评估
• 诊断反社会人格障碍之前,必须通过观察到以下 诊断反社会人格障碍之前, 行为中的至少三种, 行为中的至少三种,以证明漠视和侵犯他人权利 是个体一贯的行为方式: 是个体一贯的行为方式:
– 不遵守社会规范或刑法,而且这种行为成为频繁被捕 不遵守社会规范或刑法, 的理由; 的理由; – 易激惹性和异常的攻击性,表现为屡次斗殴或伤害行 易激惹性和异常的攻击性, 为 – 一贯的无责任感,反映为工作表现差或拖欠债务 一贯的无责任感, – 冲动性或不能提前计划(所有年龄段均出现该特征) 冲动性或不能提前计划(所有年龄段均出现该特征) – 欺诈,反映为经常撒谎、使用假身份,或者为了获得 欺诈,反映为经常撒谎、使用假身份, 个人利益或享乐而欺骗他人 – 不顾他人或自己的安全,不考虑后果 不顾他人或自己的安全, – 对所犯错事缺乏自责和罪恶感,表现为对伤害、虐待 对所犯错事缺乏自责和罪恶感,表现为对伤害、 或偷窃行为的满不在乎或合理化辩解。 或偷窃行为的满不在乎或合理化辩解。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情绪不稳定、缺乏同理心 等情感问题可能导致犯罪 行为的产生。
个人经历对犯罪影响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不良、缺乏关爱和教育 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犯罪心理。
教育经历
缺乏教育或教育质量低下可能导致 个体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技 能,从而增加其犯罪的可能性。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贫困 、暴力等,可能对个体产生负面 影响,导致其走上犯罪道路。
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依法惩处各类违法犯罪分子,坚决遏制刑事犯罪高发态势,营造良 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和方法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关系,注重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为孩子 的成长提供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
惩罚方式
体罚、心理虐待等不合理的惩 罚方式可能导致个体产生逆反 心理,进而形成犯罪心理。
父母榜样作用
父母的不良行为或犯罪史 可能对子女产生示范效应 。
家庭关系对个体影响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紧张、缺乏沟通 可能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问 题,增加犯罪风险。
兄弟姐妹关系
兄弟姐妹间的冲突、欺负 等行为可能对个体产生不 良影响。
Part
02
社会因素与犯罪心理
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贫困与经济压力
长期贫困、失业、经济不平等可 能导致个体产生挫败感、绝望感
,进而诱发犯罪动机。
财富与物质诱惑
对财富和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通 过非法手段获取财富的诱惑,也可 能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社会经济变迁
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如城市 化、工业化等进程,可能导致社会 规范和价值观的混乱,增加犯罪风 险。

2.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

破绽,甚至在说德语的人最容易说漏嘴的地方他也能说得很熟练。 于是,他被押回小屋去了。 过了一会,哨兵用德语大声喊:“着火了!”“流浪汉” 仍然无动无衷,仿佛果真听不懂德语,照样睡他的觉。
智审间谍
后来,吉姆斯又找来一位农民,和“流浪汉”谈论起庄稼的 事,他谈的居然也颇不外行,有的地方甚至比这位农民更懂行。 看来吉姆斯凭外观判断的第一印象是不能成立的了。然而,殊不 知,这正是吉姆斯高明之处。
Lynch 1997等对1000名持续贫穷30年以上的参与者的研 究发现,长期的经济困难会导致更糟的生理、心理和 认知功能。
3倍的抑郁、5倍的敌意和4倍的认知障碍
长期忍受精神压力,生病概率会增加3—5倍



一旦遇到压力,人的身体会分泌交感神经素与肾上腺皮质 类固醇等荷尔蒙,其中交感神经素会让人的心跳加快,而 交感神经长期太兴奋,首先会影响心脏血管。 交感神经素太多,血液会较浓稠,易阻塞,易发生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等。压力太大时,身体所分泌的肾上腺皮质类 固醇会减少免疫系统淋巴球的数量,而使人的抵抗力减弱。 越觉得有压力的人,接触呼吸道的病毒时,越容易受到感 染而得感冒。处于长期精神压力下,生病的概率会增加 3—5倍。而免疫力一低,等于身体内部的防御力不足,生 病的概率便增多。小至感冒,大至癌症,都有可能。
大。
犯罪人的情绪
2、应激: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模式。
在意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产生的极度紧张的情绪。 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出现心神紊乱,惊慌失措,认识 能力和控制能力急剧减弱,难以做出适当行为。
动机恶化型,防卫过当,避险过当
药家鑫案
药家鑫是不是激情犯罪? 药家鑫是不是刑法上的激情犯罪?
“激情”,以心理学为基础,是指一种迅猛爆发、激动 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心理学研究证明,处于“激情”中的人 理智大为减弱,认识和控制能力降低,容易导致不顾一切、 孤注一掷的行为和严重后果。

医学课件第五章不同动机的犯罪心理

医学课件第五章不同动机的犯罪心理
八、性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1、错误、扭曲的性意识。 2、强烈、非道德的性欲望。 3、放荡的、缺乏自我控制的个性。 4、缺乏道德、法律意识,无视女性人格尊严。 5、精神空虚,寻求刺激、腐朽生活方式。
九、性欲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
1、行为残暴或威逼利诱,作案方式多样性。 2、出于不同目的和心理,作案手段的复杂性。 3、犯罪行为的残忍性及较大社会危害性。
第一节、物欲型动机犯罪
一、物欲型动机犯罪概述:
1、概念:指为了满足物欲需要,或为了聚敛财 富而引起的犯罪动机,并引发的犯罪行为。
2、类型:物欲型犯罪类型很多。指我国刑法规 定的侵犯财产罪中的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 抢夺罪、走私罪、敲诈勒索罪、贪污罪等。
(1)抢劫罪
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行 为。是侵犯财产罪中社会危害性最大的犯罪,具有暴力性、威胁 性特征,是严重的刑事犯罪之一。
(4)角色错觉。贪污、受贿的犯罪人多为国家工作人员,他们职务 是国家、政府和人民赋予他们的,他们应当认真地履行他们的职 务行为。但往往由于权力较大,想利用他们权利的人就会使他们 产生角色错觉,认为权力是自己的私人产品,可以用它换来自己 的利益,这是一种公平合理交易。
第二节 性欲型动机犯罪
一、性欲型动机犯罪概述
C、投机抢劫犯:”情境”在其犯罪行为里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他们少有计划与组织,被抢对象主要是年老妇女、小孩或醉汉。
D、酗酒抢劫犯:此类型抢劫犯因酗酒导致抢劫行为的发生。 抢劫犯罪的历程: 结伙——〉拟定计划与目标——〉强盗、抢劫
行为 ——〉拟定逃走路线
(2)盗窃罪:
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且数目 较大的行为。是一种隐蔽方式的物欲型动机犯罪。盗 窃罪是整个刑事犯罪中和青少年犯罪中最常见、比例 最大的一种犯罪。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一)个性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
3.条件限制。包括生理条件(年龄、体力、 精力不足)、心理条件(信心不足、畏惧刑 法)和强制性条件(如被禁锢)限制。结果 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状态。条件限 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犯罪心理结构弱化。
(二)主体其他影响因素
1.需要的变化。需要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 犯罪动机的强弱变化,影响犯罪行为的发展 方向。需要增强,动机增强,犯罪行为持续; 反之亦然。
(一)从情境与主体的相互关系上划分
这一分类,是根据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 情境与主体意识的相互关系谁起主导作用来划 分的。一般犯罪人都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阶 段性变化。由被动到主动,是犯罪心理结构深 化的重要标志。
(二)从主体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划分
1.因社会化缺陷而犯罪的类型:由于主体社会 化不足,不能按社会对其要求满足自身的欲望, 违反社会规范而犯罪。 2.因反社会态度而犯罪的类型:主体在内心排 除了“良心”的干预,有明确的反社会的态度, 有意识地犯罪手法,实现反社会的目的。
犯罪心理的固着化和犯罪行为深度的变 化,必然会带动人格状况的恶化。在累犯、 惯犯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犯罪心理由其心理 活动的一部分,最终将发展成为以 犯罪心理 为核心的由人格特征。见书之117页图。
二、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阶段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狭义上指犯 罪心理恶化。大体上分为孕育形成的初始阶 段和恶性发展的深化阶段。标准不同,分类 有别。
(四)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是犯罪心 理结构强化的结果
犯罪心理结构强化后,仍有待于外界刺激 的引爆。当各种因素都叠加在一起时,犯罪心 理就外化为犯罪行为。 有些突发性、激情性犯罪人,表面看来其 犯罪动机与行为发生是偶然的,但其不良心理 结构、消极心理因素,已经深藏其中,在瞬间 内外合力的情况下爆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参与
犯罪需要迫切, 犯罪动机强烈
情境诱发性大
犯罪动机不一定 转化为犯罪行为
挫折情境的诱发 作用大
自我意识水平低, 自我调控能力弱
情境诱发性较小 意识参与 实施犯罪行为
挫折导致犯罪行 为
12
二、量变质变机制
• 量变:个体将外界的消极因素多次的内 化吸收转化为内在的不良因素,变成犯 罪人个性中的各种消极因素。
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典型的方式。 • 意志选择行为包括主动选择行为和被动选择行
为 • 意志选择行为的特点: • 1、犯罪动机强烈、具体、明确 • 2、刺激情境,特别是受害人与犯罪行为的相
关性较小 • 3、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犯罪行为的发生往往
经过较为清晰的几个心理阶段
20
• 三、反应性行为 • (一)反应性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 含义:犯罪人实施的犯罪不是出于预谋,也未经过明
• 质变:由不断的量变,从一般的品德不 良到形成犯罪的意向。
• 影响犯罪心理从量变到质变的因素主要 是犯罪人的社会化过程的缺陷。包括不 完全的社会化和错误的社会化。
13
三、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
外在不良情景因素 刺激变量
输入 选择
主体不良因素 中介变量
输出 反馈
违法行为因素 行为变量
加工
14
四、防御机制
3
三、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
• 需要
动机
目的
犯罪决意
• 强烈的、畸形的需要与非法手段的选择
• 人格缺陷导致抑制力的缺乏
• 萌发犯罪意向
• 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
• 产生犯罪决意
4
四、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1、一般模式
原发型
继发型
从小社会 化过程出 现障碍
渐变型
早期发展 良好,以后 逐步蜕变
5
事先无预谋 本人无劣迹 受环境刺激
• 认同作用(自居作用):在群体犯罪中模仿; 在个人陷入困境时模仿;冒充
• 反向作用:当个人产生不能被他人或社会所接 受的欲望时,为了避免引起对自己不利的后果, 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举动,以减轻焦虑。
17
• 例:为人民而受贿
• “他(指行贿者程某)在我办公室里谈完事 后放下5万元就走,如果我追出去拒收,很有 可能伤害了我们县民营企业家的自尊心,万 一导致项目夭折,我岂不是成了人民的罪 人。”
的适宜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需要个 体自身还存在着某些积极的心理因素
23
• (二)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形式 • 1、渐进型 • 2、顿悟型 • 3、反复型
第五章 犯罪心理结构机制
1
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机制
• 一、犯罪心理机制的概念 • 指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机制和犯罪
行为的发生机制。它是犯罪心理,特别 是犯罪动机引起犯罪行为的工作方式与 过程的总称。 • 研究犯罪心理机制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犯 罪心理如何推动犯罪行为产生的原理。
2
• 二、犯罪心理机制的主要理论 • 1、本质相异论 • 生理上的异质论、心理上的异质论 • 2、犯罪倾向论 • 3、欲求不满论 • 4、刺激反应论 • 5、心理冲突论 • 6、动机作用论 • 7、防御机制论 • 8、犯罪亚文化论
把自己当作是生活中存在的或想象中的 某个 人,力图模仿这个人的言行举止。
故意做出和自己意愿相反的事,以减轻
焦虑感和罪恶感
16
• 合理化作用:否认责任;否认损害;否认被害 人;责备批评者;效忠团伙。
• 投射作用:利用投射打消对被害人的同情和怜 悯;利用投射攻击被害人的理由;利用投射转 移造成紧急情况的责任。
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 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 以内部需要和外部刺激为动因,以不健全人 格和犯意作中介,以特定情景和机遇作条件。
9
1、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犯罪心理 的内化机制
个体内化 机制
认知选择与加工机制
模仿学习机制 角色扮演机制 自我强化机制
21
• (二)反应性行为的表现形式 • 1、防卫反应和避险反应 • 2、应激反应和激情反应 • 3、习惯性犯罪行为 • 习惯性犯罪行为反应引起的违法犯罪,
较常见的类型有:盗窃、赌博、吸毒、 伤害、诈骗、性犯罪等 • 4、变态反应
22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 一、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 • (一)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条件 • 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需要有来自外界
• ——甘肃庆城原县委书记张畅钰受审时所说
18
第三节 犯罪心理向犯罪行 为的转化
• 一、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 犯罪行为的发生除了需要有犯罪心理外,
还需要有适宜的情境条件。 • 犯罪心理+情境→犯罪行为 • 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的转化,概括为两
种模式:意志选择行为模式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应性行 为模式
19
• 二、意志选择行为 • 通过意志活动实现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四种方式, 相互关联。 既非单独, 也非平行,
共同实现 犯罪心理的
内化
10
• 个体犯罪心理的内化一般要经历下列阶段: • 1、不良交往与模仿 • 2、个体对消极社会信息的选择 • 3、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 • 4、违法尝试获得体验 • 5、犯罪意向萌发
11
2、外化机制的特点
预谋发动机制 情境互动机制 挫折攻击机制
显的意志活动,而是个体在外部诱因刺激下产生的应 答性反应。 • 特点: • 1、反应性行为引起的犯罪,不是事先预谋,而是个体 对外部刺激的应答性反应 • 2、刺激情境的出现对反应性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 3、反应性行为的出现,没有或只要短促的心理过程 • 刺激——反应 • 或 刺激——心理冲动——行为反应
突变型
人际 特定 冲突 环境
气氛
避险 自御
6
事先无犯意 受机遇刺激
机遇型
机境 会遇 型型
刺激型 胁迫型 从众型
7
2、特殊模式
变态心理 引起,情 不自禁
变态型
习惯型
下意识实 施行为
犯罪意向直 接引起
朦胧型
8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 一、内外化机制 •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最重要的机制。 • 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
• 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 的焦虑,维持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 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常见的引起犯罪 行为的防御机制主要有:
15
合理化 投射 认同 反向
用自认为合适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 解,从而心安理得地去实施犯罪行为
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欲望观念、 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 有这些特征,以己度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