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鲜为人知的“房陵文化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县:鲜为人知的“房陵文化圈”
房县古称房陵,介于大巴山与秦岭之间,素称“千里房县”,为湖北省第一大县。房县民间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房陵文化圈。其中心地域在房县,整个地域范围大致可以概括为“东西两康,南北两江”。即东起湖北保康,西至陕西安康;南起长江,北至汉江。房陵文化圈有如下四个特点:
1.神农文化是房陵文化的根基。
历史上神农架系房县辖地(1970年5月国务院批准神农架从房县划出设立县级神农架林区),炎帝在这里“斫木以耜,揉木为耒“,采集草药,医治病患,开创了农耕文明和医药文明,体现在民歌里有采药歌、农耕歌。被称为汉民族文化创世史诗《黑暗传》在此发现,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原始信息。此外尧子丹朱被封为房邑候,他为儿子取名为房陵,因此,房陵的来历与其历史文化的传承有直接关系,应在神农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2.诗经文化渊源流长。
房陵人有好歌传统,其地又紧傍西周五畿之地,周王室定期派“行人”(行人是西周王室定期派出的到民间采风搜集民间歌谣的人)到这里采风,使诗经文化承载着民间诗歌和宫廷诗风互动与整合的轨迹,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的作者和编撰者是西周周宣王时期的大臣尹吉甫。他是房县青峰镇人,有“宝堂寺”、“天官坟”和有关墓碑佐证。至今这里还有诗经有关民歌的传唱。
3.流放文化是房陵文化最具特色的文化。
房陵是我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流放地。从秦朝到明朝的1400年里,史书记载有14位帝王被流放到这里,此外还有几千户的亲戚、誊属的整体流放也有多起。被流放的帝王把宫廷文化带到了这里,使这块并不是陪都的地域成为当朝的“文化陪都”。尽管历史上全国有不少的流放地,但像房陵这样的几乎是专供王室成员和高品级人等流放的地域,全国是唯一的。
4.秦巴文化颇具特色。
它不等同于大巴山山脉地域的文化,它蕴涵着楚文化,秦文化,巴文化及汉水文化。房陵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属陕西
汉中郡管辖,尤其是地处秦巴交界,朝秦暮楚,其民俗文化具有“楚调、巴音、秦韵”等。
总之,房陵文化圈所产生的神农文化,流放文化、巴山文化和诗经文化在湖北地域是唯一的。一个并不很大的地域,能蕴涵着四种“唯一”存在的文化,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知识链接
房县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境内有著名的兔子凹古人类活动遗迹点,出土的石器经考古专家鉴定为四、五十万年前人类使用的工具,相当于北京周口店猿人时期;还有羊鼻岭旧石器时代、七里河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和樟脑洞珍稀动物化石、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据《房县志》载:房县古为彭氏族集居区,西周以前为彭部落方国,属梁州域。春秋为防渚,属麋、庸二国之地。战国为房陵,属楚。秦置房陵县,属汉中郡,西汉因之。东汉末为房陵郡治所,改属荆州。三国魏黄初元年合房陵、上庸二郡置新城郡,房陵为治所,领房陵、夷陵、上粉、秭归、昌魏等六县。梁末置歧州,房陵为歧州治兼新城郡治所。西魏为光迁国,隋为房陵郡,唐为房州。宋升房州为保康军,领房陵、竹山二县。元复称房州。
明洪武十年降州为县,始称房县。明孝宗宏治五年割房县东修文、宜阳各二乡置保康县,属郧阳府。清代房县属郧阳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