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化研究与电视

合集下载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与受众研究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与受众研究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与受众研究注释:[1]JohnHartley,Communication,CulturalandMediaStudies:TheKeyConcepts,Routledge,2002,P11. [2]JohnCorner,StudyingMedia:ProblemsofTheoryandMethod,EdinburghUniversityPress,1998,P14.[3]PerttiAlasuutari,RethinkingTheMediaAudience:TheNeorley,冯建三译:《电视,观与文化研究》,台湾远流出版事有限公司,2001年,第131页[5]PerttiAlasuutari,RethinkingTheMediaAudience:TheNeediaInstitutionsandAudiences:Key ConceptsinMediaStudies,Palgrave,2002,P156.[8]参见DavidMorley著,建三译:《电视,观众与文化研究,第139页。

[8]DavidMorley著,冯建三译:《电视,观众文化研究》,第184。

[19]约翰·费斯著:《英国文化研和电视》,见罗伯特C·艾伦编:《重组话语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05页。

[11]参约翰·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2—122页。

[12]AndreethodinCultureStudies,SagePublications,1999,P165。

[13]DavidMorley著,冯建三译:《电,观众与文化研究》第211页。

[14]JohnCorner:《意义、类型与脉:新阅听人研究中的‘共知识’的问题意识》见JamesCurranMichaelGurevitch编:《众媒介与社会》,台湾五南图书出公司,1999年,386页。

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的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的文化

所谓文化产业,就是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
务的企业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产业是“结合创造、生产 与商品化等方式、运用本质是无形的文化内容。这些内 容基本上受到著作权的保障,其形式可以是商品或服 务。” “一般来说,文化产业形成的条件是,文化产品和 服务在产业和商业流水线上被生产、再生产、储存或者
式和价值观的竞争日益凸显,意识形态也
受到了人们的高度的重视。
约瑟夫▪奈: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
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
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
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约瑟夫.奈
一个国家行为改变,可能是由于: (1)外在军事压力(大棒);
(2)财富的诱惑力(胡萝卜);
(3)被某一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等吸
1950年,部分成员返回联邦德国重建研究所,部
分成员仍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社会政治理论研究。
1930年,霍克海默就任所长时明确地提出:社会 研究所的任务是建立一种社会哲学,它不满足于对资本 主义社会进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实证分析,而是以“整 个人类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对象揭示和阐释 “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命运”,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 行总体性的哲学和社会学批判。
其中,关于文化产业社会功能的研究路径,得出了
两种不同的结论: (1)文化产业社会功能的“悲观结论”,以法兰克 福学派为代表。 (2)文化产业社会功能的“乐观结论”,以英国文
化研究(伯明翰学派)为代表。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产业理论
(一)法兰克福学派概述 法兰克福学派: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成员构 成的学术团体。20世纪最大的新马克思主义流派,也是 现代西方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 代表人物有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

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之差异

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之差异

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媒介文化观差异之比较一、两个学派媒介文化观相同之处1、属于广义的批判学派众所周知,经验学派(emperical school)和批判学派(criticle school)是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学派。

学者李彬认为,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正是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学术基础,人本主义和终极价值也正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思想根基。

[1]毫无疑问,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都属于批判学派,他们关注的都是媒介存在的意义.前者注重的是“对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病理学的宏大批判”(理查德•约翰生语)[2] ,后者关注的则是媒介文本意义产生的要素及其受众对媒介文本的能动解读能力。

他们的媒介文化研究都是与美国传统的传播学研究大异其趣的。

这也是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在宏观研究上的相同之处。

笔者认为,两个学派在媒介文化研究中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焦点,那就是“媒介权力”。

“权力”一词的本意是做某事的能力,往深处想来,权力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纽带,权力的深层总是包含着某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两个学派的学者都认为媒介权力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比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揭示统治阶级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压迫、愚弄民众的真相,无情地鞭挞作为虚假意识形态帮凶的大众传媒,实际上是对统治阶级滥用媒介权力的批判。

马尔库塞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导致了一种单向度文化的产生,这种媒介文化像巫术一样被硬塞进人们的头脑中,造成的却是民众精神的压抑。

哈贝马斯把大众传播媒介看作为一种公共领域,但是这个理应发挥公共性功能的领域却被国家主义和资本势力所盘踞,于是,大众传媒具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国家意识形态工具,又是文化产业,其造成的只能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和公共性的瓦解。

英国文化研究视野中的媒介权力,则变成了一种意义和快感的经济学。

霍尔指出,媒介文化并不像法兰克福学派所认为的那样是铁板一块的,也不否认它是欺骗群众的意识形态工具,他的理论兴趣点更侧重认为媒介是一个“场”,里面存在着差异和斗争,是统治阶级为获得文化领导权的努力与被统治阶级对领导权的抵抗共同组成的。

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

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

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一、引言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软实力,它承载着历史、价值观和民族精神。

英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伯明翰学派作为英国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学派,对英国文化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将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探讨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

二、伯明翰学派的产生与背景伯明翰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股重要文化研究力量,得名于其成立地伯明翰大学。

伯明翰学派在当时的英国文化研究领域崭露头角,以其新颖的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的研究范式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当时,英国正处于一场动荡不安的社会变革中,伯明翰学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三、伯明翰学派的理论基础伯明翰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安东尼奥·格拉姆希(Antonio Gramsci)的思想。

格拉姆希认为,文化是统治阶级实现意识形态领导的重要手段,因此文化的研究对于探讨权利和话语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伯明翰学派吸收了格拉姆希的思想,强调对于英国文化中权利和话语的探讨。

此外,对于伯明翰学派来说,文化研究与社会变革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关注文化如何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以及文化变革的影响。

四、伯明翰学派的具体研究领域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于流行文化和媒体的研究。

伯明翰学派认为,流行文化和媒体不仅仅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对社会变革的反映和推动力量。

在他们看来,流行文化和媒体的研究能够揭示出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的深层内容。

此外,伯明翰学派还研究了民族认同、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等方面,构建了一系列关于英国文化的理论框架。

五、伯明翰学派的学术贡献伯明翰学派的学术贡献不仅仅体现在理论上,更表现在实践和成果上。

他们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的研究范式,从批判的角度审视了英国文化的现象和问题。

为什么一定要去英国读传媒?6个理由看到你心服口服

为什么一定要去英国读传媒?6个理由看到你心服口服

媒体与大众传媒领域发展迅速,正在逐渐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全新热门就业领域,因此,媒体与大众传媒专业也变得炙手可热。

今天我一定要告诉你,为什么一定要去英国读传媒!#1世界传媒的鼻祖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简称BBC,成立于1922年,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也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

电台:BBC最早成立的宗旨是为英国大众提供高质量的电台广播服务,最早的两个电台是国内服务(Home Service)和全球服务(World Service),后来又提供软性节目(Light Programme)。

今天BBC拥有10个电台频道,面对不同的听众。

电视:今天的BBC ONE是世界上第一个电视台,它在1936年11月2日就开始提供电视节目,当时叫作“BBC 电视服务”(BBC Television Service)。

BBCi:BBCi(即BBC互动)包括所有BBC的互动服务,包括数字电视和互联网。

目前BBCi是访问量最大的英语网站之一。

此外,英国也有众多世界知名的媒体机构,诸如:《泰晤士报》(Times):1785年由约翰•沃尔特在创敦创刊,誉为“世界第一大报纸”(the First Newspaper inthe World);《卫报》(The Guardian):原名《曼彻斯特卫报》,1821年创刊于曼彻斯特,后迁伦敦,1959年改称《卫报》;《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 :1888年于伦敦创刊,是英国金融资本的晴雨表;《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1855年于伦敦创刊,该报以“时效性”而著称;《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 :1843年创刊,与《金融时报》同属“皮尔逊父子公司”所有;《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The TLS):每周出一期,是英国最有影响的文学周刊之一;科普(Scientific periodicals)类期刊有:《发现》(Discovery)、《自然》(Nature) 、《地理杂志》(The Geographical Magazine)、《未来》(Future)等等,均享有世界声誉。

文化研究学派

文化研究学派

第一节“文化研究”的概念、特点、历史与动因一、什么是“文化研究”所谓“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在西方学术界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顾名思义地简单理解为对于文化的研究(the study of culture);它与一般所说的(更宽泛意义上的)文化的研究(cultural research),以及文化理论、文化批评也不同,更不等同于传统的文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文化分析”。

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对象不仅仅限于文化。

这里所介绍的“文化研究”,是特指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生发出来,20世纪80年代开始风靡英语世界,然后逐步影响到全世界的一种学术思潮或一个知识流派,所以又称文化研究学派。

在西方,有些文章为了区别这个特定意义上的“文化研究”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研究,常常把前者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作Cultural Studies。

“文化研究”是由1964年成立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发展而来的,其理论基础由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几位奠基人的研究及其成果,如理查·霍加特(Richard Hoggart)的《识字的用途》、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文化与社会》和《漫长的革命》、爱德华·汤普森(E.P.Thompson)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电视话语中的编码/解码》等著作所奠定。

“文化研究”涉足的领域非常广,几乎横跨全部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但与“文化研究”联系特别紧密的,一般认为有四大学科,它们是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大众传播学。

因为“文化研究”为研究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媒及其它大众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也为世界范围的大众传播研究、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因此,它被公认为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一大重要流派。

电视文化约翰菲斯克读后感

电视文化约翰菲斯克读后感

电视文化约翰菲斯克读后感“文化研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英美学界,1964年霍加特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创办“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后,媒体研究一直是伯明翰学派研究的重要议题,出现了诸如《家庭电视》《十字路口:电视连续剧的戏剧特征》《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等重要的研究著作,形成了具有自身标志性的研究范式。

他们运用意识形态、符号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史学等多种研究路径和理论视角,将文化研究拓展成一种跨学科的批评实践,逐渐成为显学。

《电视文化》的作者约翰·菲斯克虽然是美国人,但这本著作却继承了伯明翰学派莫利、霍尔的研究范式,成为电视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意识到大众文化的冲击,于是展开了有关大众文化的探讨,法兰克福学派有关大众文化的探讨和方法论被陶东风、李彬等学者介绍到中国来。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李泽厚的质疑以及对“走出阿多诺模式”的呼吁,菲斯克的几部著作在世纪末被介绍到中国来。

这项工程由南京大学张一兵、周宪等学者主持。

2001年《解读大众文化》出版。

而《电视文化》出版稍迟,在2005年由祁阿红,张鲲两位学者译出面世。

2005年是中国电视行业具有标志性的年份。

随着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火爆,标志性开启了中国电视娱乐文化的黄金时代。

这十年里,电视剧产量连年增长,海外娱乐节目版权买进,收视率的争夺几乎进入白热化阶段。

网络平台与电视平台双向互动,中国学界对于电视文化的研究,也从过去主流喉舌理论话语转向多元化,所倚靠的理论资源也呈线出多元性倾向。

由于没有原创的理论,因此对西方理论资源的选择往往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这本书写于1987年,18年后在国内面世,至今已经过去28年。

这28年几乎等于中国电视行业整个青年时代。

如果说学术理论注定要过时,要被超越,那么直到今天可以说约翰·菲斯克有关电视文化的理论研究还没完全被我们理解和吸收。

面对如同时装秀一样的不断更换不断过时的遗忘的电视文化评论,困惑随之而来:我们今天的电视文化研究是否需要重返约翰·菲斯克的思想世界,理清来说及其文化背景,从而找到自己的位置?作者对电视文本的定义相对老旧,即“文本是对电视节目进行解读的阐述,节目一旦被解读,就成了文本,由于观众社会情况不同,一个节目产生许多不同的文本”。

互文性的电视和主体性的观众_约翰_菲斯克电视文化理论研究之二_陆道夫

互文性的电视和主体性的观众_约翰_菲斯克电视文化理论研究之二_陆道夫

第2卷第2期2004年2月经济与社会发展ECONOM 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VOL.2No.2FEB.2004互文性的电视和主体性的观众)))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理论研究之二陆道夫(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5)[摘要]约翰#菲斯克是当今西方有影响的传媒学者和大众文化理论家,他深受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传统和法国结构主义的影响,同时又能广泛吸收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开创了电视研究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观众如何解读电视,观众在解读过程中怎样创造意义、快感和社会身份,观众的角色和价值何在,这些都是菲斯克电视理论的旨趣所在。

[关键词]电视;电视观众;意义;互文性;主体性[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04)02-0098-04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的电视文化理论一方面得益于英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电视研究的深厚学术背景,另一方面又继承了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 all)和大卫#莫雷(David Morley)的研究路径。

他的研究既注重运用符号学方法去研究电视文本、电视观众和电视文化在意识形态中的霸权建构关系,又注意将欧洲的符号学研究传统与北美的过程学派方法加以比较。

菲斯克非常推崇符号学派的研究方法,他对传播过程中的/文本0、/读者0(或受众)、/阅读过程0格外重视。

观众如何解读电视文本,观众在解读过程中充当何种角色,观众在解读过程中怎样创造意义、快感和社会身份,这些都是菲斯克电视理论研究的重点所在。

一菲斯克的电视文化理论深受斯图尔特#霍尔和大卫#莫雷的影响。

作为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理论大师,霍尔在1973年写就的代表作5电视话语的编码和解码6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集中体现了他的电视媒介观[1](P507-517)。

霍尔把电视话语的流通划分为/编码0阶段、/成品0阶段和/解码0阶段。

英国广播电视史

英国广播电视史

安阳工学院英国广播电视史姓名学号:院(系):专业班级:教师:英国广播电视史摘要: 英国是世界上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最早,也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在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欧洲,英国是除意大利外最爱看电视的国家.传统上英国人认为电视和广播原则上是对大众负责的公共服务设施并通过国会对其进行监督。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当今英国也在广播电视事业中引入商业机制和竞争,为大众提供更多的收视选择。

关键字:商营公共体制产业化一、英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历史沿革1、早期的商营体制1922年12月15日,经过邮电大臣的授权,6家大电器制造商包括马可尼(Marconi)、英国通用电气公司(GEC)、British Thomson Houston等及数家小电气公司联合组建的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开始广播紧接着都铎王朝经由文具商对出版物进行垄断经营的传统。

2、公共广播体制的确立和发展(1)公营BBC的建立公营BBC于1927年开始广播,其后垄断英国广播业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2)BBC延伸到电视BBC于1937年获得第二个十年的广播电视特许状,并于1936年11月开办电视。

(3)探讨双重体制之所以英国广播体制会由商营体制向公共广播的转变和发展是有原因的。

纵观当时经济的趋向、商营体制的有力竞争、利益的驱动,自然而然地公共广播也应运而生了。

当时的英国广播频率和电视频道的稀缺、国土狭小、政府的相对强大、社会政治运动活跃的、公共文化理念传统的发达、广播电视巨大的社会与政治影响力等是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形成的主要原因。

3. 商营电视广播的创办1954年7月30日,《独立电视法案》终于通过了,该法案规定,成立一个与BBS性质相近的公共机构,管理商营电视广播。

从此,英国开始了商营广播电视历史的篇章;同时,出现公商并营的广播电视体制,根据《独立电视法案》,独立电视局(ITA)于1954年8月4日建立,这是一个管理商营电视的公共机构。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与受众研究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与受众研究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与受众研究在当代文化研究和媒介研究中,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和受众研究具有重要的地位。

两者虽然有各自独特的学术传统和研究方法,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和互动。

本文将简要概述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和受众研究的基本概念,分析两者的和区别,并探讨它们的未来研究方向。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是一个涵盖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学派。

该学派注重对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分析,旨在揭示隐藏在文化表象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特点是强调文化的多样性、矛盾性和流动性,以及受众在文化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受众研究是媒介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受众对媒介产品的接受、解读和反应。

受众研究从早期的以传播者为中心的视角逐渐转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视角,即受众的需求、行为和体验。

受众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定量调查、内容分析、文本分析和田野调查等。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和受众研究之间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两者都文化现象和媒介产品的接受者,尤其是受众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和体验。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强调受众在文化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而受众研究则受众对媒介产品的消费、解读和反应。

两者都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和传播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学科的方法论为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和受众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

然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和受众研究也存在明显的区别:研究重点不同。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更注重对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分析,旨在揭示隐藏在文化表象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

而受众研究则更受众对媒介产品的接受、解读和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如何受社会、文化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方法不同。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通常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如深入访谈、焦点小组和文本分析等,以获取对文化现象的深入理解和阐释。

而受众研究则可能采用定量方法,如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以获取受众对媒介产品的客观数据和信息。

文化研究学派

文化研究学派

第一节“文化研究”的概念、特点、历史与动因一、什么是“文化研究”所谓“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在西方学术界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顾名思义地简单理解为对于文化的研究(the study of culture);它与一般所说的(更宽泛意义上的)文化的研究(cultural research),以及文化理论、文化批评也不同,更不等同于传统的文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文化分析”。

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对象不仅仅限于文化。

这里所介绍的“文化研究”,是特指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生发出来,20世纪80年代开始风靡英语世界,然后逐步影响到全世界的一种学术思潮或一个知识流派,所以又称文化研究学派。

在西方,有些文章为了区别这个特定意义上的“文化研究”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研究,常常把前者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作Cultural Studies。

“文化研究”是由1964年成立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发展而来的,其理论基础由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几位奠基人的研究及其成果,如理查·霍加特(Richard Hoggart)的《识字的用途》、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文化与社会》和《漫长的革命》、爱德华·汤普森(E.P.Thompson)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电视话语中的编码/解码》等著作所奠定。

“文化研究”涉足的领域非常广,几乎横跨全部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但与“文化研究”联系特别紧密的,一般认为有四大学科,它们是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大众传播学。

因为“文化研究”为研究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媒及其它大众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也为世界范围的大众传播研究、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因此,它被公认为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一大重要流派。

雷蒙德·威廉斯电视理论解析

雷蒙德·威廉斯电视理论解析

摘要威廉斯作为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理论家之一,他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本人论文的重点是威廉斯的电视理论,论文共分为三个章节。

第一章集中分析电视的先进性。

威廉斯为电视正名,充分肯定电视作为独特的文化形式,在提高民众文化水平、推动民主建设、促进全球范围的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二章集中分析电视的局限性。

随着电视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威廉斯对电视也存在进一步的认知。

他认识到在电视美丽的外表下,暗藏着某些利益者的祸心,这些破坏民主的邪恶力量充斥在电视发生作用的每一个环节。

具体表现在知识的全景展示带有选择性,民主的表现带有局限性,更重要的是电视推动了文化帝国主义的进程。

第三章,在威廉斯对电视正反两当面作用的分析之后,我们面对电视需要树立理性态度。

首先重视知识给予和体验的有机结合,其次,突破电视民主体现的局限性,追求表象与实践的统一。

再次,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背景下,追求文化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完美融合。

总之,威廉斯的电视理论是其反精英文化思想的有力呈现,了解思想的具体内容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威廉斯的文化理想,另一方面,我们以威廉斯的电视理论为武器,全面分析电视利与弊,理性面对电视推动的全球文化交流的碰撞与融合。

关键词雷蒙德·威廉斯电视文化利与弊AbstractWilliams as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theorist is one of the founder of the Birmingham School, and his book "Culture and Society" and the "long revolution" has opened up the culture of anti-elitist way for the laid the foundation of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Williams scope of the study involving almost all fields of social science, and have made high attainments. Our focus of this paper is to focus on Williams's television theory, his theory is the television part of the study the entir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The main research focus on "communication" and "Televis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Materialism and cultural issues" (1980) monograph. Williams opened up the research results spread Marxist theory of the British precedent, and through his writings on the field had a lasting impact.Williams, the television we hav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or analysis theory, the first part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 nature of television. Williams TV rectification of names, fully affirmed the TV as a unique form of culture, in raising the level of popular culture, promoting democracy, promoting global cultural exchange active role.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limitations of television.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systems, Williams on the TV there are further awareness. He recognized the beautiful appearance on the television, the hidden interests with those of the evil in some of these undermine the democratic forces of evil play a role in the television filled with every step. Embodied in the knowledge of the panoramic display with a selective, with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erformance of democracy, is more important is television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imperialism. The third part, in William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e of television analysis of the role, we need to establish a rational approach to face television. First, given the importance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of the combination, followed by the breakthrough of democracy reflects the limitations of television, the pursuit of the unity of appearance and practice. Agai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cultural exchange, the pursuit of cultural nationalization of the perfect integration with the world.Key Words Raymond Williams the television Cultur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引言引言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是英国文化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伯明翰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

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

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引言伯明翰学派是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对于电视媒体的研究和理解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

本文将简要介绍伯明翰学派和电视观的背景,并通过对伯明翰学派电视观的理论阐释、实证分析以及思考总结,揭示其对当代电视媒体研究的启示和建议,以及电视观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理论阐释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以文化研究和媒介研究为理论基础,其核心观点是强调电视媒体在当代社会中的批判性解读和文化抵抗作用。

该学派认为,电视媒体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

在这种斗争中,电视观众通过解码和批判性思考,能够认识并抵制主导意识形态的压迫,从而发挥其文化抵抗的作用。

伯明翰学派电视观的基本原则包括文化多元性、观众的主动性和电视文本的开放性。

这些原则强调,电视媒体应尊重和展现文化的多样性,激发观众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鼓励观众对电视文本进行多重解读。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伯明翰学派电视观的发展趋势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电视、短视频等新媒体的融合,使得电视观众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参与权。

这进一步推动了电视媒体的文化抵抗作用,使其成为更加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代表。

第二部分:实证分析本部分将结合伯明翰学派的理论框架,通过对电视观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其现实意义和价值。

首先,在商业领域,电视媒体对消费文化的塑造和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

许多电视节目通过广告、软广以及特定的叙事手法,引导观众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以某热门购物类综艺节目为例,它通过展示各类商品及其背后的故事,激发了观众的购买欲望,从而实现了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在政治领域,电视媒体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动员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例如,某些政治类电视节目通过公开辩论、公民投票等形式,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度和国家治理水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有关社会现实问题的纪录片,如《地球之盐》,通过真实的故事和影像,唤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和反思,激发了社会变革的动力。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
态或过程‛; 存在着‚文献记载‛即有记录的文化作品和活动。根据这 种定义,‚文化是智力和想象性作品的总称,用丰富多彩 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和精力。‛ ‚存在着文化的‘社会’定义。在这个定义里,文化是对 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
关于媒体话语和传媒受众
威廉斯的四种理想型的传播模斯克关于阅听人的抵抗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他认为,阅听人完全有能力将文化产品改制成他们愿 意接受的心态。他在罗兰·巴特‚文本理论‛的基础上提 出了大众文本(popular text)‚生产性文本‛(the producerly text)的主张。这种‚生产性文本‛是一种 ‚大众性‛的作者性文本(popular writerly text), 它既是通俗移动的,又是开放的。大众文本允许并且欢迎 这种抵抗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大众文本时多义的、模糊 的,混杂了不同的声音,它因此是一种‚活的文本‛,可 以透过阅听人的挪用而生产出新的额意义。
家长式的传播模式 商业式的传播模式 民主式的传播模式 他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只有在体制上从政府和市场中 分离出来,在言论自由的社会语境下,大众传播媒介才会 做出文化上的贡献。
斯图尔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 : 他认为,阅听人在解读电视讯息时会建构起三 种立场: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和反对立场。 这三种立场带来三种取向的解读:偏好阅读、协 商阅读和对立阅读。这一理论开拓了伯明翰学派 的一个研究传统,即对大众文化消费主体——阅听 人的研究。
民族志研究方法
民族志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 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 俗的撰写。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 人的生活方式,并解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 各因素之交互影响过程。研究者必须‚长时间参与‛或以 ‚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 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 加以诠释等问题。 传播的民族志(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 新分支,在此,阐释者试图理解的是某一文化或群体成员 所采用的传播方式。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

霍加特:识字的用途
• 对于文化研究来说,霍加特最重要的著作是他具有浓厚自 传色彩的《识字的用途》。它生动了再现了二战前工人阶 级的生活和文化氛围,并且将之比较二战后美国大众文化 影响下的英国的当代生活和文化氛围。前一部分描述了霍 加特青年时代的工人阶级文化,时为20世纪30年代。(霍 加特追缅的正是这一时期的工人阶级文化)。后一部分描 述此一文化如何面临种种大众娱乐新形势,特别是美国文 化的威胁,这时是50年代。霍加特认为这些大众文化最强 烈的印象,就是他们格外忠实于读者生活的细节,故而实 在忠实地记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且认为这 些廉价出版物上的故事,描写了一个特定的、纯朴的世界, 具有一定的传统价值。虽是幼稚的华美,却富有感情。另 一方面,对于美国大众文化的长驱直入,也表现出了他对 50年代流行文化的忧虑,忧虑美国式的大众文化将会侵害 年轻人的精神面貌,认为美国电视,流行音乐、犯罪小说 等是文化赝品,缺乏大众生活文化经验中的那种有机的根 基。
结合当代的社会语境,结构主义的缺点在于它对结构的重视 走向了一种极端,为此忽视了对文本之外种种社会因素的研 究;优点在于,它虽然忽视了对文本之外社会因素的分析,过 于重视其内部的结构,但它对文本深层结构的分析却不乏深 刻与细致; 3、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各地广泛传播, 都收到了积极的回应。由于英国远离欧洲大陆,所以英国对 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没有完全按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去 理解,但它又不同于“西马”所批判的完全教条主义的马克 思主义,还带了一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色彩,这样,我们就 可以称之为教条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克思主义的缺点在于 它在英国传播时产生了教条主义的理解方式,这种理解生生 割裂了社会生活与文化文本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它也缺乏 对文化文本的细读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优点在于,虽然它在 英国传播时有教条主义的倾向,也不是很注重对文化文本的 分析,但它主张在与经济基础、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的联系 中探讨文艺。

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书单

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书单

第一类基础阅读书目一、传播学专业书目1、《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

本书为大众传播学学科奠基人施拉姆的主要著作,扼要论述了各个传播要素及传播的社会效果。

2、《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瑞典]温德尔著,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本书为美国大学大众传播学经典教材,反映了大众传播学理论的模式化阶段的研究探索。

3、《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新华出版社,1990年。

本书为20世纪70年代较为系统的美国大众传播学专业教材,较全面地反映了学科水平。

4、《人类传播史》,[美]施拉姆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

本书是从传播学的观念出发叙述的人类文明史,也可以被看作传播技术演进与文明社会构成的互动的简史。

5、《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使用最广泛的专业教材,条理清晰地论述了传播学理论观念的形成,并概括地介绍了传播学研究方法。

二、新闻学专业书目6、《中国新闻事业通史》(1~3卷),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起陆续出版。

目前国内体例和资料最完整的中国新闻史著作。

7、《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美]迈克尔·埃默里等著,展江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

根据1996年在美发行的第8版翻译而成。

信息量丰富、内容全面的标准教科书,内容涉及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公共关系、图书、因特网等大众传播的所有门类和领域,着重解释新闻传播史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潮流的互动关系。

8、《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著,开明出版社,1993年。

此为系统研究马克思新闻思想的代表作。

9、《新闻传播学》(修订版),黄旦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此书对新闻、新闻传播、党报思想等各个方面作了深入的思考,能系统了解新闻传播各要素及其本质、规律。

10、《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2版),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对大卫.莫利主要理论的简单研究

对大卫.莫利主要理论的简单研究

对大卫.莫利主要理论的简单研究大卫.莫利是英国伯明翰学派(也称作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师从斯图亚特.霍尔,并对霍尔的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下面介绍莫利的主要实验、理论和思想。

性别对家庭收视行为的影响莫利认为,当时的学者们专注于研究收看电视的原因和结果,但缺乏对“收看电视意味着什么”以及“收看电视是怎么样进行的”等问题的研究。

对此,莫利开始探究一个家庭里的个别成员之间的差异,研究在家庭这个相当有限的空间之内“如何”以及“为什么”收看电视。

以下是对这些结论进行了总结和简化以后的主要内容:1. 选择节目的权利和对电视的控制在出现节目的冲突时,很多家庭的例子都表明,男性权利是最终的仲裁力量。

遥控器通常是由家庭中的父亲角色把持。

2. 看电视时的特点男性和女性的收视方式十分不同,男性明确表示,希望专心致志地收看电视,不被打扰。

女性则把看电视描述成一种基本的社交活动,包括边看边聊,经常边看边做至少一件家务。

很多女性认为,只看电视不干家务是在浪费时间。

这些独特的看电视的风格不仅仅是男性和女性在生物特性上的差别,而且也是家庭中男性和女性角色的差别。

3. 有计划和无计划的收看电视男性参考节目预告来安排他们晚上看什么,而女性对于电视节目有一种可看可不看的态度,不会在乎漏掉一些节目(除非是他们喜欢的电视剧)。

4. 与电视相关的谈话女性们经常谈论一些电视节目,而男性则很少。

男性只谈论体育节目和新闻节目,而女性谈论的话题则更多。

即便她们看到的节目比男性少,或是看的漫不经心,她们也有更多的话题。

5. 录像机的使用莫利访问的家庭里,没有一个主妇会使用录像机,他们都靠着丈夫或者孩子帮忙进行操作。

不能很好地使用录像机的表现落入了女性传统上依赖男性帮助。

6. 独自观看和负罪的快乐很多女性认为她们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其他家庭成员不在的时候,可以享受最喜欢的电视剧。

男性霸权把女性喜欢的肥皂剧视为品味低俗,她们很难在丈夫面前争取到自己喜欢的节目。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与受众研究中华传媒学术网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与受众研究中华传媒学术网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与受众研究(中华传媒学术网)蔡骐谢莹曾有学者认为,受众是由设想它的范式所促成的建构物。

[1] 因此,研究范式不同,受众的角色定位便有所不同,而且研究受众所采用的方法也会不同。

早期传媒研究的主流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模式出发进行的传媒效果研究,认为传媒一旦发出刺激信号,受众必定会在态度或行为上有所反应,传播研究的任务就在于发现并测量这种受众反应。

在这一研究传统中,受众多处于被动地位,而研究主要采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量化方法来进行。

与之不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从文本—话语模式出发,关注传播过程中意义的建立,认为意义是由传播者与受众通过文本进行协商而产生的。

由此,它确立了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主动性,并具体考察两方面的情况,即受众如何解读文本,以及受众如何在日常生活语境中接受文本。

与此同时,它还开创性地把民族志方法论引入到传媒研究中来,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受众研究。

就这样,带有鲜明人文科学色彩的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开辟了受众研究的一条新路径,同时这也构成了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关注效果的传统受众研究的有益补充。

一、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与受众研究新范式的兴起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在新左派观点的影响下,他们从文化、权力、意识形态等角度切入来探讨各类社会现象,尤其是大众文化现象。

传媒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成了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

文化研究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以及它在理论上所借鉴的各种学术资源都深深地影响了该学派的传媒研究,具体到受众研究来说,受众的主动性得到了重视,一种全新的受众研究范式开始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促成了福利国家的建立,缓和了战前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

同时,以通俗性、娱乐性为特征的美国文化凭借现代传媒技术在欧美社会中广泛流行,这使得社会文化日益趋同,有人认为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及意识形态与中产阶级已经没有很大区别,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大同的时代开始降临。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文化研究与电视
刘琳
文化研究的含义
“文化”一词强调的是政治的意义。 文化研究所关注的是工业社会条件下意义的生成和流通。
理论部分
阿尔他用多重决定的理论代替了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的模式。 多重决定理论的核心--意识形态国家 机器: 社会规范是按照那些具有社会权利的 群体利益形成的。 社会规范是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日
阿尔图赛用了质询和招呼两个词
语来描述媒体的运作。
常运作中得以实现的。
意识形态是一套能动的社会行为。
安东尼奥· 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霸权理论认为权利关系是一个不
断斗争的过程。
霍尔发展了“优先式解读”理论
三种解读策略:主导性;协商性;对 抗性。 电视节目一般会选择主导意识形态的 一套意义。 身手剧。
弗拉丁· 沃洛希洛夫 “多种口音”的现象
一个符号意义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该符号使用的
社会语境。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个符号使用的社会语 境,往往是社会斗争的语境。
“统一口音”是服务于社会统治阶级利益的。
莫利的理论
检测了霍尔的优先式解读理论。
人们看电视的方式与对电视节目
的解读同样意义重大。
话语理论:
一种话语是社会谈论或思考一个话题 的方式。 把电视文本的解读界定为一个时刻, 在这一时刻,读者的话语与文本的话语 相遇。
Madonna Ciccone
通过强调她的多重话音性,文化研究揭示了她作为 斗争场所的意义。她的意义和意义中的政治性应该 用人们在社会语境中如何理解她的观点来评价。
文化研究的两个方法策略
01
族裔学研究
02
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文本分析
戏仿与双关
戏仿抓住表现对象的明确特 征,将这些特征进行夸张和 嘲弄,以此嘲弄那些被这种 意识形态效果蒙骗的人。
“给我合适的价(信任)
“提高我的兴趣(银行利息)
THANK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