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成瘾行为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社会学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社会背景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定义与特征青少年网络成瘾是指青少年在使用互联网时出现过度依赖、沉迷、无法自控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会对青少年的学业、家庭关系和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特征包括:长时间沉浸于网络世界、忽视现实生活、影响日常作息、出现戒断反应等。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原因1. 社会压力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学业压力、家庭期望、同伴压力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逃避现实的冲动,进而沉迷于虚拟世界。
2. 心理因素一些青少年存在自卑感、人际交往问题、注意力缺陷等心理问题,寻求在虚拟世界中获得满足和认可成为一种途径。
3. 网络环境互联网世界丰富多彩,资源丰富且更新快速,各种吸引人的游戏、视频、社交平台层出不穷,为青少年提供了难以抗拒的诱惑。
4. 家庭教育一些家庭对于孩子的网络使用缺乏有效监管和引导,导致青少年陷入网络泥沼而无法自拔。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社会背景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不仅是个体行为,也受到社会背景的深刻影响。
1. 教育体制当前教育体制下,功利化倾向严重,注重分数与结果而非个体发展,导致一些青少年选择通过网络逃避现实教育压力。
2. 媒体文化流行文化中对网络使用的美化和宣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对网络的认知和使用行为。
3. 社会认知社会普遍对于互联网的看法和态度也影响了青少年对网络的偏好和使用方式。
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建议1. 家庭教育加强家庭对于孩子网络使用行为的监管和引导,建立健康的家庭氛围。
2. 学校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网络并培养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意识。
3. 社会支持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关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建立相关支持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为需要帮助的青少年提供支持和援助。
如何看待学生游戏成瘾
如何看待学生游戏成瘾标题:如何看待学生游戏成瘾现象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游戏已经成为了许多年轻人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过度沉迷于游戏却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学生群体来说,游戏成瘾问题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如何正确看待学生游戏成瘾现象进行探讨。
二、游戏成瘾的危害1. 学习成绩下降:长时间玩游戏会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业。
2. 健康问题:长时间对着电脑或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久坐不动也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 心理问题:过度沉迷于游戏世界,可能会使学生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造成心理上的孤立。
三、如何看待游戏成瘾1. 正视问题:首先,我们要正视游戏成瘾是一个确实存在的问题,不能因为是新兴事物就忽视其可能带来的危害。
2. 平衡对待:其次,我们也不能把游戏完全妖魔化,适度的游戏可以放松身心,提升反应速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在于如何找到游戏与学习、生活的平衡点。
3. 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家长和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对游戏行业的监管,比如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减少游戏中可能存在的不良因素等。
四、应对策略1. 提高自我控制力:学生自身需要提高自我控制力,明确自己的目标,把握好游戏与学习的时间分配。
2. 家长和学校的引导:家长和学校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游戏的利弊,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3. 社会的帮助: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体育活动和社交活动,让学生有更多元化的娱乐方式。
五、结语总的来说,对待学生游戏成瘾问题,我们需要全面考虑,既要看到其可能带来的危害,也要看到适度游戏的好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享受游戏的乐趣的同时,也能保证学业和身心健康。
心理学中的心理依赖与成瘾行为研究
心理学中的心理依赖与成瘾行为研究心理依赖和成瘾行为一直是心理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人们对于某种物质或行为的过度依赖和对其难以割舍的渴求,不仅对个体自身造成了危害,也对社会稳定和人类福祉构成威胁。
本文将从心理依赖和成瘾行为的定义、成因、影响因素和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心理依赖和成瘾行为的定义心理依赖是指个体对某种物质或行为产生的需求和渴求,表现为无法自拔、难以控制的心理状态。
当个体失去对特定物质或行为的依赖时,会出现不适感、抑郁等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症状。
成瘾行为则是指个体在满足特定物质或行为的依赖时,对其产生的强烈愉悦感而反复追求和使用的行为。
成瘾行为不仅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还会对家庭、社会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二、心理依赖和成瘾行为的成因1. 遗传因素:心理依赖和成瘾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
一些人由于基因突变或遗传上的脆弱性,更容易对某些物质或行为形成依赖。
2. 生物因素:成瘾行为涉及到多种神经途径和神经递质的调节。
例如,多巴胺是一种与奖赏机制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过度刺激多巴胺系统可能会导致成瘾行为的形成。
3. 心理因素:心理上的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以及个体对自我认同、自尊等心理需求的满足,都可能与心理依赖和成瘾行为密切相关。
4.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认同、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社会环境因素也对心理依赖和成瘾行为的形成产生影响。
社交圈子、家庭教育和媒体等都可能对个体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三、心理依赖和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1. 生理影响:长期的成瘾行为会导致身体机能的退化和健康问题的加重。
例如,吸烟会引发肺癌和呼吸系统疾病;酗酒会对肝脏和胃肠道造成损害。
2. 心理影响:成瘾行为给个体心理带来的主要影响是成瘾行为对于奖赏回路的过度刺激,导致正常的奖赏机制被破坏,进而降低个体对其他正常奖赏的感受能力。
3. 社会影响:成瘾行为对个体的社交和家庭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导致个体与社会的脱节和家庭矛盾。
成瘾行为的心理原因与克服方法
成瘾行为的心理原因与克服方法成瘾行为是指个体在某种刺激或活动上形成的强烈依赖,虽然这种行为可能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但个体在短期内却难以自控。
现代社会中,各种成瘾现象层出不穷,从物质成瘾(如酒精、药物)到行为成瘾(如网络、购物、游戏)均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成瘾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并提供有效的克服方法。
成瘾行为的定义成瘾行为是一种重复性使用某种物质或沉迷于某项活动的状态,个体往往对这种行为产生强烈渴望,尽管已意识到它可能带来的危害。
在药物依赖中,个体会对药物产生耐受性,同时在中断使用时经历戒断症状;而在行为成瘾中,个体则可能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负面情绪。
成瘾行为的心理原因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个体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饮酒被视为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形成酒精依赖。
家庭角色家庭功能失调、缺乏支持和关怀的家庭环境往往使个体易于形成依赖行为。
研究显示,来自单亲家庭或存在家庭暴力的孩子更易于发展成瘾问题。
个人心理因素个体特征一些人格特征如冲动性、低自尊和高敏感性会增加成瘾风险。
这些人可能寻求快感来逃避现实的压力和痛苦,从而沉迷于某种活动或物质。
认知扭曲成瘾者往往存在认知扭曲,例如,他们可能认为“我能控制这件事”或者“这不会对我造成影响”,这种自我欺骗使他们持续陷入成瘾。
情绪调节失败一些个体通过成瘾行为来调节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
短期内,这种方式似乎有效,但长期来看,却使问题更加严重。
生物学因素遗传易感性科学研究表明,成瘾行为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有些个体可能由于遗传因素,对成瘾物质或活动具有更高的敏感度。
大脑化学反应成瘾行为通常与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有关。
当某种活动或物质带来快感时,大脑分泌多巴胺,使个体产生愉悦体验,从而促进其反复进行该行为。
克服成瘾行为的方法建立良好的社交支持系统身处于关心和支持的社交环境中,可以有效帮助个体抵御成瘾。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建立友谊关系,使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有更多可以依赖的人。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上瘾行为和戒断症状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上瘾行为和戒断症状上瘾行为和戒断症状是人们在面对各种成瘾物质或行为时出现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心理学通过研究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等领域,为人们上瘾行为和戒断症状提供了一种解释。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上瘾行为和戒断症状的原因及相关理论,以期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一、上瘾行为的心理解释上瘾行为是一种对某种物质或行为产生依赖的现象。
心理学通过多种解释来说明上瘾行为的心理机制。
首先,对于成瘾行为的认知解释认为,上瘾行为是人们对某种奖赏刺激的强烈渴求。
例如,毒品和赌博等成瘾物质和行为能够刺激人体内的奖赏神经系统,释放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使人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
人们在获得奖赏刺激后,大脑的奖赏系统会形成条件反射,进一步加强对成瘾物质或行为的依赖。
其次,心理学在解释上瘾行为时,还强调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环境和社会认同的影响。
例如,当一个人身处于一个充斥着吸毒人群的环境中,他更可能选择使用毒品,并对该行为形成认同感。
此外,成瘾行为也可能是人们通过模仿和学习获得的,特别是在来自家庭、朋友和社会的压力下。
最后,认知心理学从认知加工的角度解释了上瘾行为。
认知加工理论认为,人们对成瘾物质或行为的认知处理方式会影响他们对奖赏刺激的感受和反应。
例如,一些认知偏差,如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评估、过度乐观和对自我效能的高估,可能会导致人们更容易对成瘾物质或行为产生依赖。
二、戒断症状的心理解释戒断症状是人们在停止使用成瘾物质或行为后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
心理学通过多种解释来解析戒断症状的心理机制。
首先,荷尔蒙适应理论认为,戒断症状是由荷尔蒙失衡引起的。
当人们长期使用某种成瘾物质后,身体会对该物质产生适应性反应,出现药物耐受性。
当人们停止使用该物质时,身体就会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如焦虑、抑郁、疲劳等。
其次,行为学习理论认为,戒断症状是一种条件反射。
网络成瘾的看法和应对措施
网络成瘾的看法和应对措施网络成瘾的定义网络成瘾是指对互联网使用过度、无法自控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对在线游戏、社交媒体和虚拟世界的过度沉迷,进而影响到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瘾已成为一种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成瘾的影响1. 生理健康问题过度使用互联网会导致长时间的久坐和眼睛疲劳,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长时间过度使用互联网还可能导致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从而引发多种健康问题。
2. 社交能力受损网络成瘾者过度依赖虚拟社交,与面对面的交流相对较少,缺乏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这给他们的现实生活和职业发展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3. 学业和工作受影响过度使用互联网会使人分心,无法有效地集中注意力于学习或工作,影响学业成绩或工作表现。
对于学生来说,长时间的游戏或社交媒体使用可能导致成绩下降和学业困扰。
网络成瘾的应对措施为了解决网络成瘾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意识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成瘾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对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学校可以开展网络成瘾教育课程,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和技能,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2. 制定合理的互联网使用计划制定合理的互联网使用计划,包括合理分配上网时间和限制特定应用程序的使用。
通过设置上网时间限制,使个人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避免过度依赖互联网。
3. 培养多样化的兴趣爱好通过培养多样化的兴趣爱好,让个人能够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乐趣和满足感,从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参加体育活动、加入社交团体或学习新的技能等,都是良好的选择。
4.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摆脱网络成瘾非常重要。
定期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规律的睡眠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
5. 寻求专业帮助对于那些已经陷入严重网络成瘾的个人,寻求专业帮助是必要的。
心理咨询、康复治疗和支持团体可以提供相关支持和指导,帮助个人摆脱网络成瘾。
结论网络成瘾对个人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都有负面影响,因此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解决网络成瘾问题。
成瘾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成瘾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精神分析心理学对成瘾行为的分析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对成瘾的解释Freud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指人的本能,欲望,是原始的力量源泉,有即刻要求满足的冲动倾向,处于潜意识的最深层,遵循的是享乐原则。
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学者认为,药物成瘾者要从药物中寻求"享乐"的感觉,以使得自己心理踏实,适应环境。
克里斯特尔(Krys-tal)和拉斯金(Raskin)在1970年的研究中说::"在自我不足的人格中,毒品被用来逃避他们面临的也许对别人来说并不构成潜在损害的精神创伤…通过使用毒品,虽然现实被逃避开来,但这只是暂时的,当化学反应消退时,充满邪恶的现实世界又重新回到眼前,他们不得不再次从毒品中获得安慰,从而形成对毒品的依赖。
"成瘾者的自我调节能力有缺陷;对于生活中的请客威胁缺乏警惕,如对药瘾的严重后果视而不见;当遇到困难时不善于冷静处理看,摆脱困境;追寻人格发育史,发现未曾得到父母恰如其分的爱护,缺乏自尊心、责任感、理想和抱负,有过多的愤怒、仇恨、自暴自弃,感觉不到世界的美好。
精神分析的性发展理论对成瘾的解释Freud的性心理发展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受性的本能和欲望来支配的,性的背后就是潜在的心理能量叫力比多(libido)也就是性力或欲力,常常驱使人们去寻找快感。
当然这个性不仅仅是指以生育为目的成熟的两性行为,它还包括广泛的身体愉快,甚至还包括心情的愉快和友谊。
Freud曾经指出,对成瘾者而言,毒品充当了其性满足的替代品,除非重建正常的性功能,否则戒断后的复发在所难免。
Rado称药物滥用是一种自恋障碍,是"对天然自我结构的人为的破坏"。
当药物作用减弱后,用药者的抑郁情绪便会再度出现,与用药引起情绪高涨形成鲜明对比,个体自然会产生强烈的用药渴求。
此时,自我形成了药物的奴隶,只好继续用药。
一般认为,"阴胜阳衰"的家庭(即家庭中以母亲为主,而父亲处于被动地位,缺乏阳刚之气)易于培养出滥用药物的子女。
心理学对于成瘾行为的理解与干预方法
心理学对于成瘾行为的理解与干预方法引言:成瘾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都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干预成瘾行为,心理学在这个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对成瘾行为的理解以及常用的干预方法。
一、成瘾行为的定义1. 成瘾行为特征:成瘾行为是指对某种物质或活动产生强烈的依赖和渴求,无法自主控制的现象。
2. 与习惯的区别:成瘾行为与习惯不同,它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会导致个人身心健康的长期负面影响。
二、成瘾行为的心理机制1. 奖赏回路:成瘾行为的背后有一个与奖赏相关的神经回路,这使得成瘾行为能够带来短期的快感,引发人们的渴求。
2. 外在因素:外部环境刺激和社会因素也会对成瘾行为产生影响,如同伴压力、广告宣传等。
三、心理学对成瘾行为的理解1. 奖赏理论:心理学家认为成瘾行为是基于奖赏刺激的学习过程。
行为反复受到奖赏,增加了成瘾行为的加强。
2. 自我控制理论:成瘾行为被认为是自我控制能力的失调,缺乏对诱惑的抵抗力。
四、常见的成瘾行为类型1. 物质成瘾:对药物、酒精等物质的依赖。
2. 行为成瘾:对赌博、购物、游戏等行为的过度依赖。
五、成瘾行为的干预方法1. 心理治疗:a.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识到成瘾行为对其生活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应对策略。
b. 动机激发疗法:帮助患者发现成瘾行为的潜在动机,提高内部动机以戒除成瘾行为。
2. 药物治疗:a. 代替疗法:用其他物质替代成瘾物质,减少戒断症状。
b. 替代疗法:使用特定药物减少对成瘾物质的渴求,帮助戒除成瘾行为。
3. 社会支持:a. 群体治疗:组建成瘾者康复群体,共享经验,互相支持。
b. 亲友支持:家庭和亲友的支持对成瘾者的康复至关重要,鼓励他们参与康复过程。
六、心理学在成瘾行为干预中的挑战1. 复发率:成瘾行为往往具有高复发率,需要长期坚持治疗。
2. 心理因素: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可能导致成瘾行为的发生和复发。
3.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成瘾行为都有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需要个性化的干预方法。
人生感悟如何帮助克服成瘾问题
人生感悟如何帮助克服成瘾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成瘾问题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可能是对酒精的依赖,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对购物的无法自控,甚至是对某种不良习惯的难以戒除。
这些成瘾问题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我们的家庭、工作和社交生活造成严重的破坏。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克服这些成瘾问题呢?人生感悟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宝贵的启示和帮助。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成瘾。
成瘾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习惯,而是一种强大的、难以抗拒的欲望和冲动,它让我们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使我们陷入一种不断重复的循环中。
而成瘾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需求未得到满足,或者是某种情绪、压力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理。
当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时,我们会发现成瘾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我们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生活环境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一个在童年时期缺乏关爱和安全感的人,可能会通过沉迷于网络游戏来寻找安慰和逃避现实;一个在工作中承受巨大压力的人,可能会借酒消愁,从而逐渐形成酒精依赖。
那么,人生感悟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呢?人生感悟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通过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回顾和思考,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导致我们成瘾的潜在因素。
是因为内心的空虚?是因为对成功的过度渴望?还是因为无法应对挫折?当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这些问题时,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它们,而不是仅仅依靠成瘾行为来暂时麻痹自己。
人生感悟还能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陷入成瘾的陷阱,是因为我们对生活中的事物有着错误的价值判断。
比如,我们可能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购物才能获得快乐和满足,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如亲情、友情和健康。
当我们通过人生感悟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时,我们会发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并不在于物质的堆积或者短暂的刺激,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充实。
同时,人生感悟能培养我们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
克服成瘾问题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而这些能力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培养和锻炼。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习惯和成瘾行为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习惯和成瘾行为心理学解释人类习惯和成瘾行为的原因主要涉及到动机、奖励、学习、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因素对习惯和成瘾行为的影响。
首先,动机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之一、人们在形成习惯和进行成瘾行为时,往往是出于其中一种内在的或外在的动机。
内在动机可以是个体内部的需求或愿望,如寻求快乐、满足好奇心等;外在动机可以是社会环境或他人的影响,如通过吸烟获得社交认可。
动机驱动下的习惯行为形成后可以节约个体的认知资源,因为它们自发地自动化,无需经过深思熟虑。
其次,奖励在习惯和成瘾行为的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
奖励是指个体通过其中一种行为获得的积极反馈。
习惯行为和成瘾行为的形成往往是源于个体从中获得的奖励。
比如,一开始人可能只是偶尔玩游戏,但由于获得了游戏带来的快乐或成就感,他就渐渐形成了沉迷于游戏的习惯。
成瘾行为则更为强烈,个体不断追求其中一种刺激性体验,如吸毒、赌博等,以获得快感或逃避现实。
奖励机制会在大脑中引发多巴胺的释放,增加行为的强化效果,从而加强习惯和成瘾行为的持续性。
此外,认知因素对习惯和成瘾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个体的认知偏差和误判往往使其陷入习惯或成瘾行为的循环中。
认知偏差包括选择性注意、记忆和评价等方面的失调,使个体对有害行为的后果或负面影响产生错误的判断。
比如,人可能只记住吸烟带来的舒适感,而忽略了吸烟对健康的伤害。
认知偏差还包括以往经验、期望和信仰等对行为的引导,例如个体可能基于以往的游戏经验认为自己能够轻松控制游戏时间,因此继续沉迷其中。
综上所述,心理学通过动机、奖励、学习和认知等多个层面的解释,揭示了人类习惯和成瘾行为的成因。
深入研究这些因素有助于帮助人们理解和干预习惯和成瘾行为,以提升个体和社会的健康与幸福。
成瘾行为的心理机制与戒除方法
成瘾行为的心理机制与戒除方法成瘾行为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可以使个体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对于成瘾行为的理解和戒除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成瘾行为的心理机制以及一些有效的戒除方法。
第一部分:成瘾行为的心理机制一、奖赏系统的作用成瘾行为往往与奖赏系统密切相关。
奖赏系统是人体大脑中的一种重要机制,负责使人获得快感和满足感。
当个体参与某种成瘾行为时,奖赏系统会被刺激,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给予个体快乐的感觉,进而形成对该行为的依赖。
二、条件反射的形成成瘾行为容易产生条件反射。
当个体在体验过一次成瘾行为后,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会建立相关的联系,使得当特定条件出现时,个体便会产生渴望和欲望的感觉,驱使其再次从事成瘾行为。
这种条件反射会加强个体对成瘾行为的依赖性,使得戒除成瘾行为变得异常困难。
三、自我认同与心理逃避成瘾行为往往与个体的自我认同和心理逃避有关。
对于某些人来说,成瘾行为是一种逃避现实、解决问题的方式。
例如,一些人可能通过沉迷于赌博或吸毒等行为来忘记生活中的压力和痛苦。
成瘾行为可以给予这些个体一种虚假的安慰感和满足感,使他们进一步陷入成瘾的循环。
第二部分:戒除成瘾行为的方法一、心理疗法心理疗法是戒除成瘾行为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与心理专家的交流和指导,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成瘾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提升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
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个体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个体戒除成瘾行为。
例如,某些药物可以帮助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减轻个体的瘾痛感,并帮助个体逐渐脱离对成瘾物质或行为的依赖。
然而,药物治疗仅仅是辅助手段,个体还需要通过自我努力和心理治疗来戒除成瘾行为。
三、社会支持和康复计划社会支持和康复计划对于戒除成瘾行为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参与康复计划,个体可以与其他戒除者进行经验分享,互相支持和鼓励,从而增强戒除成瘾行为的意愿和能力。
如何看待学生网络游戏成瘾
如何看待学生网络游戏成瘾标题:如何看待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了许多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如学业下滑、社交障碍等。
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现象,并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是当前教育者和家长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网络游戏对学生的负面影响1. 学业影响: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会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2. 健康影响:长时间玩游戏可能导致视力下降、颈部和腰部疼痛等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3. 社交影响:过度依赖网络世界的学生可能会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如何看待网络游戏成瘾1. 网络游戏本身并非洪水猛兽,适度的游戏可以放松身心,提高反应速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是,过度沉迷则会导致诸多问题。
2. 对于网络游戏成瘾,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游戏本身或者孩子的自制力差,而应该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这一现象。
例如,可能是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或压力,通过游戏来逃避;或者是家长和学校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使孩子在游戏中寻找乐趣。
四、应对策略1. 家长和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游戏,理性对待游戏,控制好游戏时间。
2. 提供更多的户外活动和兴趣小组,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减少他们对网络游戏的依赖。
3. 对于已经成瘾的学生,应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戒除网瘾,恢复正常的生活。
五、结论学生网络游戏成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我们应该以理解和包容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同时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
心理学对成瘾行为的解析
心理学对成瘾行为的解析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它也为我们提供了对成瘾行为的深入解析。
成瘾行为是指个体对某种物质或活动上瘾,并且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和需求。
本文将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探讨成瘾行为的成因、影响因素以及应对方法。
一、成瘾行为的成因解析成瘾行为的成因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其中心理因素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心理因素:1.情绪调节:许多成瘾行为往往与情绪调节有关。
个体可能通过某种物质或活动来逃避负面情绪或增强正面情绪,使自己获得一种短暂的快感。
这种情绪调节有时会演变为成瘾行为。
2.认知误解:个体对成瘾物质或活动存在着认知误解,认为它们可以给予他们某种积极的效果。
这种误解可能源于社交环境、社会媒体等,导致他们对成瘾行为产生兴趣并持续参与。
3.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成瘾行为中占有一定比例。
一些人天生对成瘾物质更容易产生依赖,这可能与遗传的脑内化学物质、神经传递等相关。
二、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解析成瘾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心理因素,还包括以下几个常见的因素: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成瘾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压力、同伴影响以及家庭因素等都会影响个体对成瘾行为的接受度和参与程度。
2.生物因素:成瘾行为可能与个体的生物因素有关。
脑部神经回路和激素系统的异常可能增加个体对成瘾物质或活动的需求,进而产生成瘾行为。
3.个体特征:个体的性格、自我控制、情绪管理等特征也会对成瘾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自控力薄弱的人更容易沉迷于成瘾行为。
三、应对成瘾行为的方法解析面对成瘾行为,心理学提供了一些应对方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1.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旨在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与成瘾行为相关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通过认知重构和情绪调节,个体可以逐渐减少对成瘾物质或行为的依赖。
2.社交支持:社交支持对于戒除成瘾行为非常重要。
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治疗师或专业人员的支持都可以帮助个体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减少对成瘾行为的需求。
心理学对成瘾行为的解释
心理学对成瘾行为的解释成瘾行为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心理学家们对成瘾行为的解释主要集中在奖赏系统、认知加工和心理因素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三个角度对成瘾行为进行解析。
一、奖赏系统的作用在心理学领域,奖赏系统被广泛认为是成瘾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一系统主要由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组成。
成瘾行为往往会刺激多巴胺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引发快乐和满足感。
例如,吸烟、酗酒和药物滥用等行为都能够刺激奖赏系统,使人产生愉悦感。
久而久之,个体会形成对这种刺激的依赖,从而导致成瘾行为的继续发展。
二、认知加工的影响除了奖赏系统的作用外,认知加工也对成瘾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
成瘾行为往往与一系列认知加工的过程相关。
例如,成瘾行为的起初往往与初次尝试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有关。
然而,随着反复尝试,成瘾行为会逐渐形成习惯性的动作,并与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
这种情境联结会导致成瘾行为的记忆和地位加强,从而形成自动化的反应。
因此,认知加工在成瘾行为的形成和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因素也是解释成瘾行为的重要方面。
个体的内在心理状态和需求可以促使成瘾行为的发生。
例如,压力、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经常被认为是成瘾行为的一个重要诱因。
通过参与成瘾行为,个体可以短暂地摆脱这些负面情绪,获得暂时的安慰和满足感。
此外,个体的人际关系、个性特征和生理因素等也可能会对成瘾行为产生影响。
总结起来,心理学对成瘾行为的解释主要涉及奖赏系统、认知加工和心理因素三个方面。
奖赏系统的活动与成瘾行为的愉悦感密切相关,而认知加工的作用导致成瘾行为的形成和维持。
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的心理状态和需求,通过满足这些需求来驱动成瘾行为的发生。
了解这些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成瘾行为,从而对成瘾行为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
以上是对心理学对成瘾行为解释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奖赏系统、认知加工和心理因素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成瘾行为及其形成机制。
成瘾行为的心理原因与克服方法
成瘾行为的心理原因与克服方法成瘾行为在现代社会中愈发普遍,这不仅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要理解成瘾行为,我们必须深入探讨其心理原因以及应对方法。
本文将从成瘾行为的定义、心理原因、常见类型、影响因素以及克服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成瘾行为的定义成瘾行为是指个体对某种物质或活动产生强烈、持久的依赖,尽管知晓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个体仍然无法自我控制。
成瘾可分为物质性成瘾和非物质性成瘾。
物质性成瘾包括毒品、酒精等,而非物质性成瘾则包括网络游戏、购物、赌博等。
二、成瘾行为的心理原因1. 生物因素生物学层面的因素在个人的成瘾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大脑内的奖赏系统负责释放多巴胺,这是一种与愉悦感有关的神经递质。
当个体参与某些活动时(如吸毒、饮酒等),会激活大脑中的奖赏系统,导致强烈的愉悦感。
这种愉悦感会强化行为,使个体不断重复该行为,从而形成成瘾。
2. 心理因素许多心理因素也会导致成瘾行为的产生。
情绪调节是一个重要方面。
有些人可能在面对压力、焦虑或抑郁时,选择通过某种成瘾行为来逃避痛苦。
例如,通过酗酒来减少生活中的焦虑或通过沉迷网络游戏来忘却现实生活中的挫折。
此外,自我效能感低下、自尊心欠缺等也会使个体更容易寻求成瘾行为作为一种应对机制。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成瘾行为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在某些社交圈中,特定的嗜好(如吸毒或赌博)可能被视为一种文化或习俗,一些人出于归属感而参与其中。
此外,家庭支持系统及教育背景也会影响个体是否易于形成成瘾行为。
例如,成长于酒精滥用家庭中的孩子可能在成年后更倾向于酗酒。
4. 遗传因素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可能在成瘾倾向中占据一定比例。
有些人天生对某些物质(如酒精或尼古丁)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这使他们更容易上瘾。
此外,家族史也表明,如果家庭成员中存在酗酒或药物滥用问题,个体自身患上相关成瘾问题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三、常见类型1. 物质性成瘾药物滥用:如海洛因、可卡因等毒品及药物的使用。
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看法范文
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看法范文第一篇: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看法范文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看法20823D张双梁摘要:大学生网络成瘾已经成为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正确引导大学生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是社会需求也是我们的责任。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深入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瘾;需要;对策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得到了极大的普及,2009年3G网络的正式开通,使网络作为传播媒体对人们的影响日益巨大。
2010年1月22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一b(CNNIC)在京发布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指出,截止g~2009年l2月30号,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普及率达到28.9%,年增长率为28.9%,网民基数庞大,网民数、宽带网民数、国家CN域名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第一,无不例证中国互联网规模的更加庞大,愈来愈多的人们开始利用网络丰富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然而,不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使人们对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形成“网瘾”。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栋梁,同样受到了网络的袭击。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特别要认真研究互联网对青年带来的影响,努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打好网上宣传教育的主动仗,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广大青年获取知识信息的新窗口和接受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上网成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发展都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对学校的学风、校风的建设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
由此可见,杜绝大学生网络成瘾已经成为时代的使命,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早在1995年,纽约的精神科医生戈德堡就提出了“网络成瘾综合症”这一概念,并将“过度使用网络而在幸福感上有所欠缺”作为这一综合症状的临床定义。
1996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金伯利·s·杨格提出了诊断“网瘾综合症”症状的8条标准,其主要内容是:想一想,在过去一年里,你是否经历过下列状况:1.全神贯注于互联网,并在下线之后继续想象上网的情形;2.觉得需要在网络上花费更多时间才能感到满足;3.多次努力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网络,但总是失败;4.当你试图减少或停止上网的时候,你会感到情绪低落而且暴躁易怒;5.花费在网上的时间总比预期的时间要长:6.为了上网,宁愿置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或教育机会于不顾:7.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撒谎,以隐瞒自己涉入网络的程度;8.上网是为了逃避问题或释放情感,诸如无助、罪恶或焦虑沮丧。
个人对网瘾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作文
个人对网瘾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作文
网瘾这个问题,在我们四川话说就是“网迷”,指的是那些一天到晚都泡在网上,啥子正事都不干的人。
我个人对这种网迷现象是不太赞同的,觉得这事儿得有个度。
首先,网迷对个人健康影响大得很。
长时间盯到电脑屏幕看,眼睛会干涩,颈椎也会出问题。
我有个朋友,就是网迷,一天到晚玩游戏,结果现在颈椎痛得不得了,还得去医院做理疗。
其次,网迷还会影响到工作和学习。
我晓得有些人,一上网就啥子都不管了,工作学习都丢到一边,这样长期下去,个人的发展肯定受影响。
我们四川话说“玩物丧志”,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我也理解,网络确实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比如可以学到新知识,可以和朋友聊天,还可以放松心情。
关键是要把握好度,不能让网络控制了自己的生活。
我的态度是,网络是个好东西,但要用得其所。
我们可以用它来提升自己,比如学习新技能,了解外面的世界,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沉迷其中。
我们四川话有句话叫“适可而止”,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对于网瘾这个问题,我觉得大家还是要有个清醒的认识,不能让网络成为生活的全部。
要合理安排时间,既要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也要保证自己的健康和正常生活。
这样,我们才能既享受到网络的好处,又不会被它所害。
成瘾行为的预防与干预
成瘾行为是指个体对某种物质或行为产生强烈依赖,无法自拔的一种行为。
成瘾行为可能包括对毒品、酒精、赌博、网络、游戏等的过度依赖。
成瘾行为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预防与干预成瘾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预防成瘾行为需要从个体的身心健康着手。
个体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的作息时间、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
此外,个体也应该学会有效地应对压力和情绪,通过健康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如运动、冥想、与朋友交流等。
其次,家庭和社会环境对预防成瘾行为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应该提供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亲子关系要和睦,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同时,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健康娱乐活动和社交机会,为个体创造一个积极阳光的社会环境。
此外,对于已经出现成瘾行为的个体,及时的干预也是至关重要的。
干预可以包括心理咨询、药物治疗、康复中心等多种方式。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个体戒断对物质的依赖。
康复中心可以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方案,帮助个体戒除成瘾行为,并重新融入社会。
总之,预防与干预成瘾行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个体应该从身心健康入手,家庭和社会应该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对于已经出现成瘾行为的个体,及时的干预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干预成瘾行为,保护个体的身心健康。
如何看待成瘾行为.
如何看待成瘾行为1、请以“成瘾行为”为主题,从健康心理学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2、结合自己或社会案例行文,1000字以上。
3、注意格式。
4、需要原创,发现抄袭现象,严重时会予以不及格处理。
成瘾行为(addictive behaviors)是一种额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和习惯性,这种嗜好和习惯性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而造成兴奋或愉快感而形成的。
成瘾的概念来自于药物成瘾,是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药物,虽然这样做会给自己或已经给自己带来各种不量后果,但仍然无法控制。
一些嗜好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如有人酷爱读书,在烦躁、头痛难耐的时候,一读书也就不痛了。
然而某些有害嗜好,如处方药滥用成瘾、吸毒、吸烟、酗酒、赌博、网瘾及纵火癖等却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和危害社会,属于病态的成瘾。
现代人手机成瘾:方便了生活疏远了感情不知何时开始,智能手机时代已悄悄来到。
生活中,人们似乎已完全离不开手机。
吃饭时,拿出手机,拍下食物,晒个微博;看演唱会时,掏出手机,录个视频;朋友聚会时,一圈10多个人,几乎人人都低头玩手机——发微博的,玩游戏的,发短信的……就这样,手机慢慢已经占据了你大部分的生活。
吃饭、睡觉、玩手机,是时下很多年轻人生活的写照。
近日,美国演员查勒妮拍摄了一段跟手机相关的短片,记录了女主角没带手机的一天。
这一天,她清晰地看到了人们对智能手机的病态迷恋。
没人在乎你只在乎手机如今,这个时长2分钟的短片观看量已达2000多万次。
视频一开始是一男一女从睡梦中醒来,开始新的一天。
查勒妮扮演的女主角看着男朋友,他的男友正在专心地玩着手机,完全没搭理她。
随后,女主角出门,开始了没带手机的一天。
和友人见面,友人一直在打电话,把她晾在一边;朋友聚会,没说两句,其他人就开始玩手机,完全忽视她的存在;去海边玩,一个男士在向女友求婚时,还不忘用手机拍下这一时刻;去听音乐会,人们都站起来录像,而不是安安静静地欣赏……视频末尾,一天结束后,查勒妮和男朋友准备睡觉,男朋友还在玩手机……很多看了这段视频的人都觉得,它让人感觉不安,因为很多人都没有真正意识到,手机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成瘾行为的心理学
成瘾行为的心理学成瘾行为是指个体对某种物质或行为产生无法自拔的渴求和依赖,难以自控的一种心理状态。
成瘾行为不仅对个体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也对个体的社交关系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损害。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成瘾行为形成的原因,以及成瘾行为与心理变化之间的关系。
一、成瘾行为的形成原因成瘾行为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1.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个体的基因遗传和生理特点对成瘾易感性的影响。
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变异会增加个体对成瘾物质的渴求和依赖。
同时,个体的生理反应也会对成瘾行为产生影响,例如,某些人体内的神经递质水平偏低,容易产生欲望和渴求感。
2.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指的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对成瘾的作用。
例如,个体存在着对快感的强烈渴望,希望通过成瘾行为获得快感感受。
同时,心理上的压力、孤独感和情绪不稳定等都可能成为成瘾行为形成的诱因。
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对成瘾行为的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诱惑和压力,如朋友圈中的成瘾行为、媒体的宣传等都会增加个体产生成瘾行为的可能性。
同时,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也可能导致个体形成成瘾行为。
二、成瘾行为与心理变化的关系成瘾行为与心理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成瘾行为对个体的心理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 奖赏系统成瘾物质或行为可以通过激活个体的奖赏系统,持续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产生强烈的愉悦感。
这种愉悦感对成瘾行为的强化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形成成瘾循环。
2. 变态学习成瘾行为会通过变态学习的方式,改变个体对物质或行为的感知和认知。
个体对成瘾物质或行为产生了过度的关注和认同,将之视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形成了强大的动机和行为模式。
3. 心理依赖和戒断症状成瘾行为导致个体对成瘾物质或行为形成心理依赖,无法摆脱。
当个体试图停止成瘾行为时,会出现戒断症状,如焦虑、抑郁、易怒等不适感受。
4. 自我控制能力下降长期的成瘾行为会削弱个体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使个体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进而导致成瘾行为的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成瘾行为1、请以“成瘾行为”为主题,从健康心理学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2、结合自己或社会案例行文,1000字以上。
3、注意格式。
4、需要原创,发现抄袭现象,严重时会予以不及格处理。
成瘾行为(addictive behaviors)是一种额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和习惯性,这种嗜好和习惯性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而造成兴奋或愉快感而形成的。
成瘾的概念来自于药物成瘾,是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药物,虽然这样做会给自己或已经给自己带来各种不量后果,但仍然无法控制。
一些嗜好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如有人酷爱读书,在烦躁、头痛难耐的时候,一读书也就不痛了。
然而某些有害嗜好,如处方药滥用成瘾、吸毒、吸烟、酗酒、赌博、网瘾及纵火癖等却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和危害社会,属于病态的成瘾。
现代人手机成瘾:方便了生活疏远了感情不知何时开始,智能手机时代已悄悄来到。
生活中,人们似乎已完全离不开手机。
吃饭时,拿出手机,拍下食物,晒个微博;看演唱会时,掏出手机,录个视频;朋友聚会时,一圈10多个人,几乎人人都低头玩手机——发微博的,玩游戏的,发短信的……就这样,手机慢慢已经占据了你大部分的生活。
吃饭、睡觉、玩手机,是时下很多年轻人生活的写照。
近日,美国演员查勒妮拍摄了一段跟手机相关的短片,记录了女主角没带手机的一天。
这一天,她清晰地看到了人们对智能手机的病态迷恋。
没人在乎你只在乎手机如今,这个时长2分钟的短片观看量已达2000多万次。
视频一开始是一男一女从睡梦中醒来,开始新的一天。
查勒妮扮演的女主角看着男朋友,他的男友正在专心地玩着手机,完全没搭理她。
随后,女主角出门,开始了没带手机的一天。
和友人见面,友人一直在打电话,把她晾在一边;朋友聚会,没说两句,其他人就开始玩手机,完全忽视她的存在;去海边玩,一个男士在向女友求婚时,还不忘用手机拍下这一时刻;去听音乐会,人们都站起来录像,而不是安安静静地欣赏……视频末尾,一天结束后,查勒妮和男朋友准备睡觉,男朋友还在玩手机……很多看了这段视频的人都觉得,它让人感觉不安,因为很多人都没有真正意识到,手机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短片是查勒妮自己写的剧本。
她说:“想到要拍这段视频,是因为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太荒唐可笑了,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只顾盯着手机,而没有亲临自己生命中的那些时刻,这让我感到难过。
”尊重他人停止手机上瘾事实上,这种过于依赖手机的行为,已引起人们的警惕。
在英国,人们把那种社交场合注意力不集中喜欢看手机的人称为“phubber”。
据英国《每日邮报》所做的一项调查,现在有1/3的受访英国人承认自己是phubber。
其中44%的受访者每天花费半个小时在手机上;8%的人每天有3个小时要和手机打交道;3%的人每天玩手机5个小时。
据悉,目前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已相继展开停止“Phubbing”(玩手机)的运动,号召大家停止Phubbing,尊重他人,尊重食物,停止“手机上瘾”“饭前拍照”等行为。
据悉,为了让人们安心分享美食,纽约的几家饭馆明确禁止客人对餐点拍照;还有一些餐厅,会要求客人在就座后把手机“上交”,暂时帮忙保管,让他们吃饭时远离手机的打扰。
查勒妮今年开始有了不靠手机生活的想法。
她说,因为工作原因,她还得每天带着手机,但她尽量放在包里,“其实很多事情,只要感受那个时刻就好,没必要非得拍下发张照片”。
方便了生活疏远了感情也许很多人都接受不了查勒妮的想法,他们会认为,正是因为手机的存在,人们的生活才变得更加方便。
在手机刚刚出现的那个年代,无数人为此感到兴奋和惊讶,因为它让人与人的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
但现在,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它甚至吸引了人们过多的注意力,反而开始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
好不容易放假回到家中,你仍低着头玩手机,可能有时你会后悔,觉得应该陪爸妈说说话,但实在躲不开手机的诱惑。
甚至有时候手机对情感也会有影响:多少女生因为男朋友没有及时回复自己短信,没有经常打电话,积怨已久,某天突然在电话那端提出分手。
57岁的罗斯是一名图书管理员,几年前开始,他就不再用手机。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有多么不方便,但罗斯认为,没有手机给他的生活带来不少方便。
比如当他跟朋友约好下午1 点在星巴克见面,朋友在12:50 没办法打电话告诉他:“我得迟一点,大概20 分钟。
”这迫使朋友不得不准时出现。
而如果他有手机,这就会变成另一种情景:“1 点星巴克见”并不意味着真的是1 点,甚至也不是在星巴克。
他们随时可以打电话改变行程:如,“我有点事,要不改天吧”,或者“我正好在某商场逛街,要不我们在这里见?”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都给孩子购买了手机,因而也常常看到很多学生的手机总是手不离身的情景。
由于中小学生的自制力不强,导致他们在手机上网与游戏中迟迟不可收心。
如果让孩子偶尔接触一些手机新事物,这对孩子的成长能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
而如果孩子长期沉迷于游戏中,这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肯定会受到影响。
而如果孩子通过手机聊天,误交损友,这对孩子自身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也有着一定的危害。
除此之外,当手机成为孩子重要的交流媒介时,他们就会自主减少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性格变得孤僻、怯懦与偏执。
近来有专家研究表明,爱发短信的青少年,思考问题难以深入,凡事急于求结果,性格比同龄人更冲动。
常用手机上的联想输入功能发短信,会使孩子们做其他事时只追求速度,而忽略准确性,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
现在大多数智能手机,都是触摸屏的,孩子操作时,只要用手触摸屏幕就行,这样可能会对孩子手指的敏感度、灵活性造成影响,“操作手机,只需要一两个手指,其他手指的灵活性就降低了。
”还有,长时间接触那些绚丽的画面,孩子习惯了从画面中获取所要的内容,而对于今后要学习的文字,会产生规避心理,形成阅读障碍。
同样它也不免存在着对我们身体危害的因素,医学专家认为,手机中含有许多诸如砷、汞、镍等有毒金属,如果这些有毒金属长期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就很容易引发病变。
青少年使用手机时,大脑对手机电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青少年用手机会造成记忆力衰退、睡眠紊乱等健康问题。
英国华威大学的杰勒德?凯都博士警告说,手机辐射会破坏孩子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引起记忆力衰退、头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作为青少年的家长,需重视起孩子对手机的使用情况,减少孩子对手机的使用时间,避免孩子对手机产生过多的依赖性。
要尽量多要多花点时间陪陪孩子,给孩子真正的温暖。
多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
多让孩子接触新鲜事物,以同样轻松但积极的娱乐方式逐步代替自已的手机世界。
如运动项目、旅游等,然后再逐步转移到学习上去。
其实,我们有闲暇时,可以好好回想一下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离家在外,收到父母的书信,那种难以言表的幸福感;朋友见面,恨不得把一肚子话都说出来的开心感。
(2)社会成瘾生活行为方式成瘾行为是指个体出现强烈地、被迫地连续或周期地求得某种有害物质的行为,其目的是取得或维持某种特殊的心理快感或避免停用时的痛苦,为此用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传统的成瘾行为是指药物依赖,现代社会关注的成瘾行为大大扩展,如吸毒、吸烟、酗酒,甚至认为成瘾行为包括游戏成瘾、电视成瘾、网络成瘾等。
1、药物滥用的成瘾生活行为方式①吸烟。
吸烟成瘾者习惯于血液内存在一定浓度的尼古丁状态,当尼古丁浓度下降时吸烟者就渴望恢复原有的状态。
如烟瘾得不到满足,就会心慌意乱、烦躁不安、无所适从,身心机能活动水平下降,并且千方百计地寻找吸烟的机会,严重影响生活工作。
②酗酒。
酗酒的特点是对饮酒不能自控,人格特征表现出被动、依赖、自我中心、反社会行为、易生闷气、缺乏自尊、对人疏远等。
酒醉后对情绪、行为的控制能力下降,病理性的醉酒会出现意识障碍,产生幻觉、错觉、被害妄想,有显著的情绪兴奋、易激怒,出现攻击性破坏性行为。
在社会病理和个体精神病理的影响下,饮酒者极易发展为酒精滥用和酒精依赖。
③吸毒。
吸毒是对药物的滥用,是一种成瘾行为。
研究也表明,吸毒者有明显的人格问题,如反社会性、情绪调节较差、易冲动、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追求立即的满足。
吸毒者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不良状态。
这类人常出现意识障碍,有幻觉、妄想等症状,对客观现实不能真实地反映;智力水平严重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减退;对工作、生活中的事不关心,人际关系不良,对亲人的情感淡漠,行为冲动,易激怒,为获得毒品不计其后果甚至是生命,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危害性;人格改变,出现自知力差、说谎、缺乏自尊,无责任感等。
2、与社会科学技术相关的成瘾生活行为方式①电子游戏成瘾行为。
特别是青少年尤其突出。
迷上电子游戏常常会发生学习困难,变成只善于对游戏机反应的小机器人,影响与同伴交往的机会,社会交往能力下降,对其它娱乐方式、工作、学习都不感兴趣。
通过对游戏“过关”的高分数,能建立成就感,也能增进动作技能的协调性,但专注于单一的电子游戏活动,难以获得全面的发展和多种能力的提高,影响判断能力、创造力的发展。
有的孩子甚至为了满足“游戏瘾”,靠不吃饭省钱、偷窃等方式凑钱打游戏,人的自控能力水平下降,人的行为有明显的破坏性、危害性。
②电视成瘾。
电视是人们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成为现代人了解社会、获取信息、增进知识、拓展视野的重要途径。
电视成瘾者,以电视为中心,社会交往对象是电视,对现实的接触以电视为蓝本,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对自我的现状和未来、工作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常采取逃避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降低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沉迷于电视中,生活缺少进取的目标,离开电视会出现到孤独、无聊、无趣等。
③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指的是成瘾者无节制的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冲浪,聊天或进行网络游戏,并且这种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导致各种行为异常、心境障碍、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消极后果。
其典型表现是生物钟紊乱,睡眠障碍、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社会活动减少、自我评价降低等,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的意图或行为。
(3)与社会经济文化相关的不良生活行为方式1、赌博成瘾。
尽管赌博行为在我国为非法活动,但在当今社会,赌博行为已经渗透到各种文化群体、各种社会阶层。
有一种赌博叫做病理性赌博或强迫性赌博,即非赌不可。
赌博成瘾者如果试图戒赌,会出现焦虑、失眠等戒断症状,一旦开赌,症状立即消除。
2、炒股成瘾。
股市行情瞬息万变,股民要承受多种压力,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股市行情的多变性使股民经常处于紧急应变的氛围之中,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不安、郁郁寡欢、幻觉妄想等不良心理;有些股民在股市受挫折后,自责自怨,情绪、行为失控,面对债务缺乏生活的希望,甚至轻生;某些股民因股市暴涨而狂喜,精神的亢奋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大脑大量充血,血压急骤升高,会给肌体造成难以承受“重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