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共处之道

合集下载

以案说法谈村规民约与国家法的冲突与融合

以案说法谈村规民约与国家法的冲突与融合

以案说法谈村规民约与国家法的冲突与融合村规民约是指在农村地区,由村民自愿提出、商议和签订的一种约定,用于调整村民之间的行为、规范社会秩序。

国家法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普适性和强制力的法律规范。

在一定程度上,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存在着冲突与融合的关系。

冲突之处:村规民约可能与国家法产生冲突。

村规民约是在乡村社会自发形成的约定,其内容可能与国家法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有些村规民约可能存在对个人权益的侵犯,与宪法规定的个人权利保护原则相悖。

村规民约可能与国家法的层级关系产生冲突。

国家法有着较高的层级地位,而村规民约属于地方性法规,其效力有限。

当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发生冲突时,国家法通常具有更高的适用力。

融合之处:村规民约与国家法也存在一定的融合关系。

村规民约可以填补国家法无法覆盖的乡村社会细节。

乡村社会的发展面对特殊问题和状况,国家法往往不具备可操作性。

村规民约便可以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切合实际的规范。

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可以相互补充。

国家法为村规民约提供了法律的边界,为规范与约束村规民约提供了基础。

村规民约可以通过制定更加具体的规定,以弥补国家法在细节上的不足。

随着法治进程的推进,村规民约也在逐渐与国家法融合。

国家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其逐渐涵盖了乡村社会的特殊需求和实际问题。

一些乡村地区的村规民约逐渐被国家法规范所取代,使冲突减少,融合增多。

为了更好地处理村规民约与国家法的冲突与融合,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推进农村地区的法治化进程。

国家法的不断完善和细化,能够更好地与村规民约形成融合。

乡村地区也需要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村规民约的制定应注重与国家法的协调。

村规民约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底线,不得侵犯人身财产等基本权益,遵守国家法律的基本原则。

深入了解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约定。

加强法律监督与维权机制的建设。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监督机制,保障国家法律的贯彻执行,防止村规民约在违法违纪方面滥用职权。

高一历史期末试卷带答案解析

高一历史期末试卷带答案解析

高一历史期末试卷带答案解析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xxx分钟;出题人:xxx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1.(20世纪)6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大批涌入欧洲,欧洲的公司董事、银行家、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官员们和各国政府都充分了解这种局势。

他们认为,建立更大的公司来对付日益激化的国际竞争是关键所在。

材料表明欧洲走向联合A.为了重振欧洲在世界的中心地位B.时刻面临美苏争霸的严重威胁C.在于发展欧洲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D.推动欧洲企业管理方式的根本变革2.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战后说到:“我的一边坐着一只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

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这段讲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英国地位下降B.美苏平起平坐C.英国装可怜想乘虚而入D.美苏两极格局初现雏形3.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顶尖的图景。

这主要说明英国工业革命A.比古代神话还神奇B.沉重打击了宗教势力C.促进了社会的发展D.带来了严重环境污染4.希腊城邦海外殖民运动的最主要后果是:A.扩大了疆域面积B.改善了居民生活C.吸收外来文化成果,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D.发展了商业贸易5.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逑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贵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B.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6.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A.法律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B.规定了极为严厉的债务奴隶制C.这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D.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7.2005年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发行了一张纪念邮票。

古人论述的国法面前人人平等

古人论述的国法面前人人平等

[转自互联网]古人论述的国法面前人人平等(2006-05-31 15:19:00)分类:人生哲理公之所加,罪虽重下无怨气;私之所加,赏虽多士不为欢。

行法不道,众民不能顺。

《管子·禁藏》按公法行事,刑罚虽重下面的人也没有怨言;按私意行事,赏赐再多战士也不会受到鼓舞。

执行法令不合理,民众就不会顺从。

加:施加,施行。

欢:鼓舞。

不道:不合理。

明王慎之,不为亲戚故贵易其法,吏不敢以长官威严危其命,民不以珠玉重宝犯其禁。

《管子·禁藏》明君用法非常慎重,绝不为亲故权贵而改变法律,他的官吏也就不敢利用长官权威破坏法令,老百姓也就不敢利用珠宝、贿赂来触犯刑律。

亲戚故贵:亲故权贵。

易:改变。

危:危害,破坏。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管子·任法》君主、臣子、上级、下级、尊贵者、卑贱者都遵从法律,这就叫作大治。

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

其余戮人者不怨也,其赏赐人者不德也。

从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

《管子·任法》不分亲疏、远近、贵贱和美丑,一切都用法律来判断,所以定罪杀人,人不怨恨;按功行赏,人也不必感激。

全凭法制办事,好象天地对待万物那样没有私心。

知:同“识”,区别,区分。

度量:原指测量长短多少的器具,借指法律。

德:怀德,感激。

信而不行则不以身先之也。

故曰: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管子·法法》赏罚信实而又不能推行,是由于统治者不能以身作则。

所以说,禁律能够约束住统治者自身,命令就可以行之民众。

先;走在前面。

胜:胜过,此处指约束住。

凡令之行也,必待近者之胜也,而令乃行。

故禁不胜于亲贵,罚不行于便辟,法不诛于严重,而害于疏远,庆赏不施于卑贱,而求令之必行,不可得也。

《管子·重令》凡是法令的贯彻,必须使君主所亲近的人首先带头遵守,然后才实行得好。

所以,禁令如果不能制服亲者和贵者,刑罚不能实行于受宠的近臣,法律不杀那些有身份的人,只加害于疏远的人,奖赏不肯给予出身低贱的人,这样还指望法令一定能贯彻,是办不到的。

民间传统文化与法律关系研究

民间传统文化与法律关系研究

民间传统文化与法律关系研究摘要:民间传统文化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是法律的重要渊源之一。

本文将从文化多样性、文化认同与法律制度、文化传承与法律维护等方面探讨民间传统文化与法律的关系,并以案例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民间传统文化,法律,文化多样性,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法律维护。

正文:一、文化多样性与法律制度民间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精神象征。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而法律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规,它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行为有序,但也存在着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观念、行为的不统一情况。

文化多样性与法律制度之间的冲突是普遍的,如何保证法律公平地服务于多元文化的社会群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文化认同与法律制度文化认同是指一个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定。

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文化认同,如个人的自我识别、社会群体之间的群众意识、国家人民的民族意识等。

而法律制度通常会规定国民应符合的认同标准,这种匹配程度往往是矛盾的。

失去文化认同的人们往往感到被排斥,不信服法律和正义。

因此,法律制度应该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尊重当地文化的权威,并设法融入当地文化。

三、文化传承与法律维护文化传承是保持民间传统文化存活的基础,而法律的维护则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条款,保证国民法律权益的平等。

最终目的是帮助社会保持稳定、社会和谐。

文化传承涉及到传承人与后代真正实践某种传统文化的个体,同时也考 examine 到市场、媒体、法律制度等多方面的要素。

通过法律制度在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可以保证文化和传统不被人为破坏。

案例:有些民间传统文化从一代到另一代传承手法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时也存在文化的断档。

而且,一些老人在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中逝世,也会因此失去一部分文化遗产。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限制或禁止其它企业或个人未经授权或证明就擅自使用文化传承作品的权利,一方面可以保护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有力地促进了永续性与可持续性的文化传承。

国法和教法的关系

国法和教法的关系

国法和教法的关系
一、国法与教法的区别
国法和教法是相互独立的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1、国法是经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它们是民族通行的法律,它们具有权威性和约束性,旨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公民权利并调整社会关系。

2、教法是指宗教所规定的法律,其宗教可以是古老的,在此之前,它们可能不在任何国家法律的范畴之内,但也不改变对它们的遵守。

教法具有信仰性和自由性,旨在帮助人们保持心灵的纯洁性和善良的行为。

二、国法与教法的关系
国法和教法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分量,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各有自身的特点,但是目的是相通的。

这种联系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法中可以包含法律,比如“耶稣传福音的殉道者”的传统,是宗教的传统,但同时也是一个法律,它规定了人们必须坚持不懈,即使屈服于世俗的渴望,也要坚定地拒绝它,以保持纯洁的精神。

2、法律可以包含教义,比如中国的法律《公民权利与义务》规定:中国公民应当恪守国家宪法,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尊重道德,实事求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文明的发展;这里的道德体现了一种教义。

3、教法和法律之间交相辉映,在实践中,教法的道义可以发挥出法律不可缺少的作用,比如宗教所崇尚的正义可以提高法律的遵守和尊重,从而维护普世的道德和法律的正义。

总之,国法与教法是相互独立的,但同时又交织在一起,它们彼此依存、互为促进的多元文化体系,是一个整体的共同体,共同贡献社会的和平与繁荣。

民间法的概念

民间法的概念

民间法的概念
民间法的概念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一般公民对于某些具体事件的态度和反应,也就是民间法。

这种法律概念主要是以一般民众的观点作为其基础,并经过长期社会传统、社会规范以及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等方式演变而成,旨在为公民利益提供法律依据和代表。

首先,民间法确定了人们共同遵守的标准,这些标准定义了常见的行为准则,以避免冲突。

例如,在中国,人们信奉着不让内忧外患的故事,这份教条告诉人们,他们应该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尽量不要发生冲突或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框架冲突。

其次,民间法的概念有助于避免纠纷的发生,因为它定义了大多数人的期望和权利,从而增加了双方彼此公正、和谐相处的概率。

例如,在中国,婚姻是一项重要而神圣的社会习俗,它让配偶互相尊重,维护彼此的利益,同时也是婚姻关系的核心要素之一,将两方的期望及行为表达的规范定义在一起。

最后,民间法的概念也有助于加强社会的和谐,它促进公民素养的提高,同时也让公民尊重社会习俗、尊重社会公约,从而使社会更和谐。

例如,中国人民有传统习俗,让客人前来拜访家庭时,要表现出礼貌、宽容等品质,以示尊重,并有助于消除不必要的冲突。

综上所述,民间法的概念是一种共同法律概念,它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公民及其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维护公民的利益,让公众了解社会道德准则,避免社会矛盾的发生。

然而,
要正确理解和运用民间法的概念,我们还需要根据特定的社会环境来加以分析和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民间法(1)

民间法(1)

民间法与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法制建设魏志宇?(兰州大学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进入转型时期以来,由于经济结构、社会关系等方面迅速变化,农村社会各种纠纷日益增多,在这些纠纷解决的过程中出现了国家法律与民间传统习惯法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特点,由此引起学术界关于民间法和国家法的关系以及民间法对于法制现代化所起作用的讨论。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现实展开,国家制定法在当代法治建设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其影响已经深入到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并对我国这一地区的刑事法制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与此同时,民间法也在发挥着其固有的调控、规范功能,并维系人们日常交往之秩序。

本文就民间法与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的法制建设进行论述。

关键字:民间法;国家法;法制建设;一、民间法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存在的原因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少习惯,进而形成民间法。

它们在传统社会中,调整着社会关系,维持着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发展。

在传统社会中,民间法以礼教、传统习俗、示范和教化、社会舆论等形式存在。

①民间法绝大多数是民众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知识体系。

这样一种知识体系,更直接的表现为传统,它生于民间,出于习惯,乃由乡民长期生活、劳作、交往和利益冲突中显现,因而具有自发性和丰富的地方色彩。

人们一旦有逾越行为,就会受到来自族长为代表的宗族势力或者来自本村社会共同体的谴责、蔑视和惩戒。

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国家法已深入人心,即使偏远的农村,也要受国家法的调控和规范,民间法似乎已无存在的环境。

但事实上,国家法还不能完全取代民间法的作用,民间法还在农村大量存在,它还有一定的价值,其原因何在呢?(一)农村已有的解决纠纷的方式和习俗是民间法存在的前提人们对纠纷的基本认识影响着社会对纠纷解决方式的态度和处理手段。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谐”是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

人们追求的儒家所倡导的天、?①【作者简介】(魏志宇1983—),女,甘肃白银人,兰州大学法学院2008级刑法学专业研究生。

浅议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_1

浅议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_1

浅议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浅议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一、国家法与民间法的概念此处的国家法并非广义的国家法,而是一种狭义的国家,即国家制定法,与奥斯丁所称的主权国家所制定的法律相似,首先要满足权威性制定即通过法定的国家机关制定,在不同的国家,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法定的机关也不同,我国法定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国家法的一个经典且传统的定义是: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

而关于民间法概念的说法则林林总总,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更没有一个权威的概念,从古至今,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利益、站在不同的角度给民间法下有不同的定义。

有的学者认为民间法,是指这样一种行为规范,它独立于国家法之外,由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在特定地域、特定社会关系网络中被用来界定“权利”、“义务”或责任,调整和解决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纠纷。

民间法之“民间”二字,表明这些规范出自“民间”,是民众自己而不是国家机关意志的外化形式,是在国家法以外自发生成的规则体系,虽然它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不受到国家正式法律制度的影响。

一部分学者对民间法又有过这样的界定:民间法主要指这样一种知识传统,它生于民间出于习惯乃由乡民长期生活劳作、交往和利益冲突中显现,通常是围绕着特定地区或特定人员的日常生产、生活事务进行规定的,这些规定多偏重于对财产、婚姻家庭的保护,内容简单,实体内容和程序内容混杂,有的甚至没有严格的程序手段可供遵循,因而具有自发性和地方性。

[1]二、民间法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分析下面我先例举两个典型民间法的例子,从而避免以理论解释理论的错误方法出现,以便描绘一种具体民间法形象。

浅析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共处之道

浅析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共处之道

浅析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共处之道浅析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共处之道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从此我国走上了一条坚定地建立法治国家的道路。

然而,民间法在社会生活特别是乡间地头的惊人魅力不禁让我们放慢脚步认真思考其与国家法的关系。

一、对民间法的认识(一)民间法概念的界定关于什么是民间法,学界有不同的解释。

梁治平先生认为民间法生于民间习惯,体现在乡民长期的生活、劳作、交往和利益冲突中,具有自发性和丰富的地方色彩。

朱苏力先生认为民间法主要指具体鲜活的流动着的,在人们的生活中实际影响他们行为的一些观念,以及在当代人的社会实践中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各种非正式制度。

笔者认为民间法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精神桎梏或深入灵魂的观念而并不是体现于外的规范。

(二)民间法的价值认识梁治平先生在其《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所言:“在国家法之外、之下,还有各种各样其他类型的法律,它们不仅填补国家法遗留的空隙,甚至构成国家法的基础。

”费孝通先生在其《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的蜕变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

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间法在我国乡村社会中的巨大价值。

它不仅是解决乡间纠纷的标杆,更保证了合理地解决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冲突,从而合理地解决纠纷,维持社会的稳定与良好秩序的运行。

民间法在实践中的最大价值莫过于其最低的成本以及最高的社会可接受性的收益。

二、浅析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现状(一)民间法与国家法之矛盾民间法绵延几千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摸索出来能够在实践中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具有相对强制性的观念。

民间法是由内向外自发产生的,是人们深深信服进而赋予其相对强制力的一种观念。

民间法能够贴近人们的生活,从实践出发体现私人博弈的最优结果。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书报告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书报告

法律能否在乡土社会里生根发芽?摘要:《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从浅近的社会法律问题入手,特别是《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一文中讨论了中国当代法律和法学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包括国家法和民间法,以及法律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本土资源,关于法律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的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本土资源国家法民间法乡土社会马克思曾经说过:“法的关系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都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1因此得知,法律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土壤,任何国家都不例外。

法律如果脱离了社会的物质生活单独存在,这样的法律无疑只是一架驱壳,空有一副漂亮的皮囊,没有灵魂,没有血肉。

相比把法律理解为一个主权国家为了规范人民行为或者维护人民利益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者规范,我更同意苏力教授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里提到的:“我不主张把法律视为一种抽象的、理想化的价值或体现了这样的价值的条文,而更倾向于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法律,把法律理解为与人们具体现实的生活方式无法分离的一种规范性秩序。

”2按照苏力教授的论述,法律对于人们就不是虚幻,不真实的海市蜃楼,而是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并且融入进了现实生活。

法律现象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虽然法律系统在规范的意义上是闭合的,但从运行的角度看,却向整个社会系统开放。

而现代社会是世俗化的社会,“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上帝”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最高主宰。

法治,即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和政治运行的各环节纳入法律治理的轨道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理想。

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考验了法律是否能在中国的社会里生根发芽。

而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这本书中尤其是第一编“变法与法治”下的两篇论文:“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和“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等文章对苏力教授的观点进一步论证和分析,从个案角度来论证中国社会存在广泛有价值的法律资源,中国的法律本土资源是一个“富矿”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

中国传统生态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生态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

展 的法律 思想 和法 律规范有 着不谋 而合 之处 。 我
国传统 的环 境法 律文化 . 于现代社 会 的环保法 对 律 与实践有 着重要 的借鉴价值 。
收 稿 日期 :O O O 一 O 21— 7 3
作 者简 介 : 海 鸥 , , 学博 士 , 汉 大 学 环 境 法 研 究 所 博 士后 , 潭 大 学 法 学 院教 授 , 究 方 向 为 环 境 法 、 国 刘 女 法 武 湘 研神 , 民 以事 神 , 鬼 而后 礼 。 “ 率 先 ”] 在 西周 时期 , 们 认 为天 命 不 但是 变 化 的 , 人 而且
其 变 化 在 于 人 类 行 为 的 善 恶 , 归 属 也 受 人 的行 其 为 性 质 的 影 响 , 赋 予 了 天 命 以伦 理 特 性 。 周 武 并
要 求 的主流 思想 。
( ) 国传 统 生 态 法律 的理 论 基 础 : 二 中
天 人 合 一 的 “ 禁 ’ 想 时 ’ 思
由于 中 国传 统 礼法 关 系 的特 殊 性 , 天 人合 “

王 时期 , 便有 了天命 和 民意 相统一 的认 识 :天矜 “ 于民, 民之 所 欲 , 必 从 之 ”2 “ 视 自我 民视 , 天 -,天 ] 天 听 自我 民听”3。尽 管这 种“ 民合一 ” 还 不 [ ] 天 论 能说 就是 人 与 自然 的“ 一 ” 但 它成 为 了后 来 儒 合 , 家“ 天人 合一 ” 想 的直 接历 史渊 源 。 家代 表人 思 儒 物孟 子在 天人 关 系上 的最 大贡献 , 于他首 先 将 在 人 道 与 天 道 统 一 起 来 , 且 天 之 生 物 也 , 之 一 “ 使
第 2 7卷第 4期 21 0 0年 1 O月

试论乡土社会纠纷解决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的相互关系——以湘南一起民间纠纷的解决为例

试论乡土社会纠纷解决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的相互关系——以湘南一起民间纠纷的解决为例
第 2 卷 第2 3 期
2 1年 4月 0l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HE OF S NYANG UNI VERS TY I
Vo . 3 No 2 12 . .
Ap . 2 0 1 1 r
文 章 编 号 :10 —2 5 2 1 )20 3 —3 0 89 2 (0 0 —0 30 1
无奈 甲到 当地 派 出所 报案 , 经过一 番努 力 , 出所 派 受理 了此 案 , 在 甲的请 求 和 陪 同下 对 现场 进 行 并 了调查取 证 , 证 后 办案 民警 当着 甲 的面 打 电话 取 给 乙 ,命 令 ” 明天 到派 出所 “ 代 清楚 ” “ 其 交 。几 天 后 甲见事情 没有 进 展 , 自己又不 太 懂 相关 的法 律 知识 , 在其 一筹 莫 展 、 不知 所措 的情 况下 , 找 到 他
要 :对 国家法及 民间法在解决纠纷 中各 自的作用进行 了具 体分析 。指 出现代化 进程 中的乡土社 会
既有着乡土本色的底蕴 , 又有着法制化 的内涵 。在其纠纷 的解 决 中虽然 民间法的作用仍然功 不可没 , 是国 但 家法 日益发挥着主导性 的作用 。国家法 强调人们 和平共存 、 相安无 事 , 民间法则要求 人们友 好相处 、 相帮 互
十 日以上 十五 日以下 的 拘 留 ) 顾 及 了 乙 的面 子 , ,
线 电视设 施后 , 乙抡 起 菜 刀将 经 过其 房 屋 的 有线
电视光 缆砍 断 近 十处 。事 件发 生后 , 甲先 是 多次
找 乙及其 家人 欲 私下 解 决 , 又通 过 村 干 部想 调 后
解此事 , 但均 因 乙的有意 回避 和蛮横拒 绝而 失败 。
的参 与下 , 双方 当事人 达成 了如下 调解协 议 : 乙 ①

论现代法治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论现代法治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论文关键词: 现代法治传统法律文化关系论文摘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照搬西方的模式,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值得弘扬的东西。

吸取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中所独有的东西,把中西两种法律文化融汇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社会。

从历史上看,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建设始于清末改制时期。

由于军事外交上的屡屡失利,当时的学者们对外国的学习也逐渐由坚船利炮意义上的器物层面和政治议会意义上的制度层面,过渡到民主法治意义上的文化层面。

在和西方源远流长的法治传统相比较时,中国自身法治传统与法治资源的贫膺与匿乏彰显得一览无遗。

在这种情况卜,对西方法律传统的学习和对法律制度的借鉴便成为中国法学的一条不归之路。

一时之间,“言必称罗马”或“言必称西方”成为中国法学界一道独特的风景。

「1」而中国古典文献所遗留下来的法律传统,以及古典文学所隐含的些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可能对现代法治具有积极意义的法治精神,也如弃敝展一般置之不理。

中国法学界实际上成了西方法学界的传声筒或实验场。

在这场貌似轰轰烈烈的西法东渐运动中,中国自身的声音被湮没了,中国几千年的法律传统也被无情地冲刷掉了,似乎中国法学是一个没有传统、没有历史或者没有自我的研究领域,因为我们听不到中国法学界白己发出的声音。

“依法治国,建设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的治国方略和宪政目标,在这场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治现代化进程中是否必须利用传统法律文化以及如何利用传统法律文化?传统法律文化在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究竟如何等等?这些都函待解决,笔者拟就以上诸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传统法律文化的总体认识(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曾有过辉煌。

众所周知,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古代中国人创造了先进的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法律文化自成体系,其中古代法典编纂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按照现代以前的任何标准来看,中国法典显然是自成一格的巨作,”[2」“有关正式的中国法律的不仅数量多,容易理解,而且其适用的时间,比所有现代国家法律的历史都更长久。

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

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

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深入,多元文化的存在也日益显著。

如何让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成为了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介绍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之道。

一、尊重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以中国为例,群众文化与官方文化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不断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学习、接纳以及欣赏,从而尊重不同文化传统。

二、文化交流与对话加强文化交流与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和认识,是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必要手段。

文化交流不仅可以促进民间友好合作关系,也能够使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熔合更加自然和有效,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

三、弘扬文化多样性弘扬文化多样性可以使多元文化在和谐共存中充分表现出来。

无论是文化产品、文化观念以及文化思想都应高度重视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够让不同文化之间在相互碰撞和交流中体现出自身的独特风采,进而成为推动各国民间和睦相处和全球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建设跨文化认知基础,是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重要环节。

开展该项工作可包括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民间组织之间的合作以及学术界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合作等。

同时,可通过跨文化活动、跨文化交流等方式,让人们更深层次地探究对不同文化和文化现象的认知、感受和理解,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五、建设多元文化共生环境,是推动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关键步骤。

该方法既包括政策法规层面的建设,又包括社会文化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统筹加强,以及有关方面的积极协调和推进。

建设多元文化共生环境可以使得不同文化之间彼此尊重、互相包容,进而形成多元共生的局面,从而更好地实现和谐共处。

结语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不仅需人们在主观上积极推动,更需要政府、民间组织和学者等多方共同参与,通过各种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完成文化交流、文化认知和多元文化共生环境的建设,让和谐共处真正成为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民间,国家,论文]浅谈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冲突论文

[民间,国家,论文]浅谈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冲突论文

浅谈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冲突论文民间法对于民间法,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法学家都曾经给其以各种各样的称呼。

当关注其权威渊源或管辖范围时,它被称为非国家法、非官方法等等,以下就是为您提供的浅谈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冲突。

梁治平先生认为,在中国的传统语汇中,与官府相对的是民间,因而在国家法之外,可用民间法的概念来区别。

他认为国家法可以被一般地理解为由特定的国家机构制定、颁布和自上而下予以实施的法律,而民间法是指这样一种知识传统,它生于民间,出于习惯乃由乡民长期生活、劳作、交往和利益冲突中显现,因而具有自发性和丰富的地方色彩。

有代表性的观念认为民间法就是习惯法。

王学辉先生认为: 民间法就应该指国家统一制定法之外的习惯法。

周勇先生认为: 习惯法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权威而存在,并被保证在违反时强制执行或对违反者予以责罚的行为总和。

这些定义很显然揭示了民间法所应具有的某些基本内涵。

可以说,民间法的通常表现形式就是习惯法。

但据此便把民间法全部认定为习惯法或把习惯法全部认定为民间法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

所以,此概念有些混淆不清的缺陷。

庞德明确指出: 法学家使用法的意思,即系统和有秩序地运用政治上有组织社会的强力的思想。

乡土社会的民间法有两个主要特点: 民间法具有地域性。

与国家制定法相对应,民间法往往出自特定的社会区域的人类群体和组织,具有很强的分散性。

它只对该地区的全体成员有效,作用范围非常有限,有的仅适用于一个村镇。

没有国家法律那种普遍统一的效力和权威。

不同地区的民间法、习惯法各有差异,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民间法具有非正式性。

农村的民间法孕育和根植于农村这块特定的土壤上,紧紧围绕着农村的生产、生活,如丧娶婚嫁、喜庆节日、人情往来,并且多偏重于对财产、婚姻家庭及本社区的生产资料的保护,以朴实、简洁、方便、合理、易操作的行为模式规范人们做什么、如何做,实体内容和程序内容混杂。

当关注其文化起源时,它被称为习惯法、民间法等。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摘要】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智慧,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强调法律与道德的统一,注重法治与民主的结合。

传统法律文化教导我们尊重法律、遵循法治,同时也提倡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通过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

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有机结合,将为我国法治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法治信仰、法律与道德、法治与民主、启示。

1. 引言1.1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多方面。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智慧和经验积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这些法律文化的精髓,如仁爱、公平、正义等,体现了对个体权利与社会秩序的平衡关系的思考,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引。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仁法”、“仁政”的理念,强调法律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效益,体现了人文关怀与法治建设相结合的特点。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还强调家庭、社区、礼仪等方面的规范和约束,体现了法律与道德、法治与社会习俗的互动关系。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在于其综合性和包容性,能够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丰富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更大成就。

1.2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党领导人民推进国家建设、推动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它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

实践证明,法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

以案说法谈村规民约与国家法的冲突与融合

以案说法谈村规民约与国家法的冲突与融合

以案说法谈村规民约与国家法的冲突与融合村规民约是指村民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以村民共同利益为导向的自治规则,其目的在于维护村民的权益和促进村庄和谐稳定发展。

而国家法是以国家法律为基础的法律体系,是国家统一制定和执行的法律规范。

在实践中,村规民约与国家法之间时常出现冲突,需要寻求合理的融合方式。

首先,村规民约必须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

村规民约不能与国家法相冲突,如果发生冲突,国家法律应优先适用。

国家法律对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有规定,如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安管理等,都需要村规民约与之协调一致。

否则,村规民约将被国家法律所取代或修改,导致村庄自治权的削弱。

其次,村规民约是补充国家法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

村规民约的制定是通过村民自治程序,反映了基层群众的需求和利益。

在某些情况下,村规民约可以弥补国家法律在基层管理方面的不足,促进基层管理的顺畅进行。

因此,对于村规民约与国家法之间的冲突,应该采取适当的融合策略。

一方面,对于不适应国家法律的村规民约,应及时修改或撤销,以保持与国家法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对于能够补充国家法律的村规民约,应该促进其继续完善和发展,为社会管理提供更有效的辅助手段。

最后,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实施要符合法律程序。

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违反法律程序。

村规民约的制定程序应通过公示、咨询、听证等程序,使广大村民都能参与其中,在确保民主程序的前提下制定村规民约。

村规民约的实施也需要与法律程序相衔接,如果进行行政执法,应遵守行政程序;如果是通过仲裁方式解决,应遵循仲裁程序等。

综上所述,村规民约与国家法之间不应有冲突,需要寻求合理的融合方式,并且必须在法律程序的基础上进行制定和实施。

只有这样,村规民约才能真正发挥自治和民主的作用,推进社会管理和村庄发展的稳步前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共处之道
【关键词】民间法;国家法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从此我国走上了一条坚定地建立法治国家的道路。

然而,民间法在社会生活特别是乡间地头的惊人魅力不禁让我们放慢脚步认真思考其与国家法的
关系。

一、对民间法的认识(一)民间法概念的界定
关于什么是民间法,学界有不同的解释。

梁治平先生认为民间法生于民间习惯,体现在乡民长期的生活、劳作、交往和利益冲突中,具有自发性和丰富的地方色彩。

朱苏力先生认为民间法主要指具体鲜活的流动着的,在人们的生活中实际影响他们行为的一些观念,以及在当代人的社会实践中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各种非正式制度。

笔者认为民间法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精神桎梏或深入灵魂的观念而并不是体现于外的规范。

(二)民间法的价值认识
梁治平先生在其《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所言:“在国家法之外、之下,还有各种各样其他类型的法律,它们不仅填补国家法遗留的空隙,甚至构成国家法的基础。


费孝通先生在其《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的蜕变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

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间法在我国乡村社会中的巨大价值。


不仅是解决乡间纠纷的标杆,更保证了合理地解决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冲突,从而合理地解决纠纷,维持社会的稳定与良好秩序的运行。

民间法在实践中的最大价值莫过于其最低的成本以及最高的社会可接受性的收益。

二、浅析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现状(一)民间法与国家法之矛盾
民间法绵延几千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摸索出来能够在实践中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具有相对强制性的观念。

民间法是由内向外自发产生的,是人们深深信服进而赋予其相对强制力的一种观念。

民间法能够贴近人们的生活,从实践出发体现私人博弈的最优结果。

相反,国家法是由国家制定的体现统治者意志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规范。

国家法所希望的是由外至内渗透到人们内心深处从而令人们形成法律信仰,进而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实现其维护整个社会稳定的目的。

然而矛盾的产生点就在于国家的利益与人们的利益之间是有冲突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是不可能完全吻合的。

尤其是当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冲突,人们往往无法理智地加以分析的时候,人们往往就会转向寻求民间法的救援而置国家法于不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或民族往往会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从而产生不同的处事原则与方法。

而国家法是面向整体而言的,整体与部分的冲突就体现出来。

比如藏族地
区的赔命价问题,违背了我国刑法的罪责刑相适应等原则,然则国家法的渗入非但没有解决原有的纠纷,反而导致被告人遭受二次惩罚。

借助国家法得到的后果与人们内心想要追求的目标存在很大的差异,当人们认为法律无法为其做主的时候,便不会再次寻求法律作为解决矛盾的途径。

巨大的司法成本是另外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无法保证得到自己想要的法律效益。

我国存在传统的“厌讼”思想成分,文化的传承并未给国家法的适用提供一块合适的土壤。

加之,我国并未实现司法独立,司法在实践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经常被舆论所绑架。

因此,司法并未体现其本应维护的公平公正的价值,没能够在人们心中树立应有的司法权威。

(二)民间法与国家法之调和民间法与国家法共同追求公平、秩序、自由,希望能够保证判决结果的公平,维护稳定的秩序,维护人们的自由。

其次,依据自身所作出的结果是否具有可接受性是评价国家法与民间法成功与
否的标准。

在很多方面能够发现国家法吸收民间法的痕迹。

第一,司法调解程序。

目前,在我国许多基层法院甚至派出法庭,解决纠纷的主要方式就是调解,通过调解结案的比例非常大,而且效果甚好。

第二,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则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公序良俗更多地体现了民间法的内涵与精神。

第三,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治条例。

很多自治条例吸收了少数民族地区古老的民间法,尽管在法制建设过程中与现行国家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冲突,但我
们不能因此否定它的价值。

这一举措既尊重少数民族的本土文化和传统习惯,又更好地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统一和权威,尤其是对于完善我国法治体系和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寻求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共处之道(一)确立民间法的地位,给予其正确的定位
要想令民间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必须确立其合法的地位,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对其进行定位。

民间法是我国几千年历史积淀形成的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能够约束人们行为的以观念和制度为核
心的知识体系。

民间法是在我国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习惯法。

可以适当地在同一地区推行判例制度,毕竟同一地区存在适用判例的条件。

而且推行判例制度就可以由国家对民间法的适用进行把关,可以兼顾质量与效率。

(二)借鉴外国的时候综合考虑我国的国情与文化,避免水土不服
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西方的法律成果,我们没有那样的文化背景就不应该一味地邯郸学步,其结果会不堪睹目。

我国是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思想财富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

然而近代的革命与战争却无情地让我们与过去决裂,摧毁了我们与传统重新建立纽带的机会。

如何重新正确地定位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地看待儒家思想以及如何正确地看待“礼”都是我们应当加以解决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与西方不同
并不当然地意味着落后、野蛮或者不文明。

西方国家的许多法律制度并不必然地适合我们国家。

贸然地引进并在我国推行可能会导致水土不服甚至引发“生态入侵”。

因此,我们必须理性地借鉴西方所谓的“文明”。

(三)对民间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之有度
民间法是有合理性的习惯法,但是却并不一定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并不一定与人类进步的方向相吻合。

因此我们在借鉴吸收民间法的时候必须严格把关,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自治条例是很成功的尝试,应当继续循着这个方向加大民间法与国家法二者相互借鉴学习的力度,让二者更好地携手发挥作用。

四、结语民间法与国家法完全可以相互借鉴吸收,取彼之长,补己之短。

民间法与国家法应该寻求共处之道从而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司法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