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利《论语》译本的文体风格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9—03—21 作者简介:王 芳(1971—),女,山东昌乐人,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窑56窑
第4期
王 芳:威利《论语》译本的文体风格研究
特征和相应的翻译策略。刘氏指出翻译风格研究 需要从作家风格、文体风格和译者风格三个角度 进行考量。首先应该通过语言文本分析确定具体 的风格要素,然后进行作者和译者、原文和译文的 风格对比。文体翻译研究不能仅仅聚焦原作风格 表现手段,还应该关注译文如何在对应风格中表 现得“恰当”[4]。风格是某些或某类语项和结构在 文本中经常性的、有统计意义的复现。刘宓庆对 风格要素分为“形式标志”和“非形式标志”两类, 前者包括音系、语域、句法、词法、章法和修辞标 志;后者包括表现法、作品内在素质、作家或译者 的精神气质、接受者的视域融合等。[5]
各译本、辜鸿铭译本的文体特征,研究威利译本在 英语世界流行的的原因,认为威利译本体现出鲜 明的中国中心立场,更好地保留了原作的文体特 征,体现了对原作风格和中国文化的尊重,为西方 读者在英语语境中展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儒 家思想。
一、翻译文体学研究概述 鲁迅曾指出成功的译者不仅要传递作品内 容,还必须兼顾作品独特的风格。自上世纪七十年 代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研究已经不再以对等为追 求,而是把翻译定义为对原文的改写和再创造。翻 译过程中,内容的阐释必然涉及文化认知和风格 再现,翻译文体学由此应运而生。风格是可译的, 译文风格是译者选择的结果。近十年来,风格翻译 研究主要采用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和语料库的定 量研究方法。针对风格研究,英国语言学家 Geffrey N. Leech 提出了词汇、搭配、句法和修辞四个 层 次 的 核 对 清 单 。 英 国 翻 译 研 究 学 者 Jean Boase-Beier 则在《翻译文体学研究》一书中强调 “文体风格是我们构建和解读文本的核心”[3],原作 风格中蕴含着作者的艺术动因,译者须对此加以 识别,并尽力在译文中再现这种风格。因此译者对 源语文本风格的认知、源语和目的语的诗学体系 以及译者本人的语言和文学修养、意识形态、审美 倾向和用词习惯等都会直接影响译文本的风格。 中国翻译理论家刘宓庆是国内最早进行翻译 文体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他早在 1986 年首倡《文 体与翻译》,并根据不同文类(genre)探讨了文体
关联翻译理论的开创者 Ernest-August Gutt 曾经百度文库出,相较于非文学翻译而言,文学翻译更贴 近于源语文本,因为它不仅传达原文信息,还要再 现原文风格。笔者认为,《论语》的三个英译本中, 威利译本更忠实于原文的风格特征。
二、威利译本与其他译本文体风格对比 三位翻译大师因所处时代不同,翻译目的各 不相同,呈现的译文也各有千秋。理雅各译经目的 是为传教士提供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教材,因 注释的详尽系统性著称,他贯彻“忠实”“直译”原 则,严格按照汉语句子的结构进行翻译,这种死板 的译经方式使译文显得冗长僵硬。[6]辜鸿铭译经 的目的是让西方读者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其特 色是以西译中,译文经常因过分强调英语的地道 和流利而牺牲了原文文体的简洁性。威利译经的 目的是为了向西方知识界展示中华文明的成就, 尽量客观公正的还原《论语》的本色,其译本文学 性和学术性并存。威利在翻译《论语》时采用“合适 性”,而不是“语义对等”的意译策略,再现原文文 体特点,以达到“情感忠实”。 威利认为单就一句话的翻译而言,很少能实 现字字对等,因为那样会破坏原作的艺术性质,大 多数情况下只能是在多种近似对等中进行选择。 他经常在已经完全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后,花数个 小时坐在桌前琢磨在英语中该用怎样的方式才能 既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能重现原作的格调和文 采。尤其是在远东一些哲学文本中,凸显的也常常 是文本的情感意义而非逻辑意义。[7]因此,在阅读 大量威利译作之后,笔者认为,威利译本的突出贡 献是使西方读者最大程度在母语语境中“恰当”地 体会理解中国典籍和其承载的意义。典籍译本翻 译应该既重视翻译原文内容,还要重视体现原文 的文体特征。下面分别从词汇、句式、修辞三个方 面,分析威利译文与其他译文在翻译文体风格方 面的差异对比。
第 19 卷第 4 期 Vol.19No.4
潍坊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eifang University
2019 年 8 月 Ang.2019
威利《论语》译本的文体风格研究
王芳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摘 要:阿瑟·威利《论语》译本树立了中国典籍翻译风格的现代英美标准,多次被西方学者 引用。在国内却因“承载西方意识形态”、误译、错译而屡遭诟病,本文结合威利《论语》翻译观,采 取翻译文体学研究视角,借鉴威利译本文体风格的语料库定量分析研究,从词汇、句式、修辞等角 度对威利和其他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就文体风格而言,威利译本体现出鲜明的中国中心立 场,更好地在英语语境中保留了原作的文体特征,体现出对原作风格和中国文化的尊重,为西方 读者展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儒家思想。
关键词:典籍翻译;文体;文化;对比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2019)04-0056-05
引言 英国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 近代学者辜鸿铭(1857-1928)、英国著名汉学家威 利(Arthur Waley,1889-1966)都是斐名 中外 的中 国文化典籍翻译家,他们各自的《论语》译本各有 所长,都堪称经典。威利《论语》译本(以下简称威 利译本)因“第一次向英语读者生动的展示了古代 中国的思想、礼仪和制度”[1],而被视为中国古代儒 学典籍的权威英译本,并在如何处理中国典籍翻 译的风格问题上,树立了现代英美标准[2],该译本 学术性和文学性并存,多次被西方学者引用。而国 内翻译界对威利译本的价值却没有给予应有的肯 定,与威利在国际汉学界的威望极不相称。 目前国内部分专家仍然侧重威利译本语言层 面转换中的对等,却少有专家从文体学角度研究 其译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力。单纯在语言层 面的“对等”,远不能“恰当”地在英语母语语境中 向西方读者传递中国典籍的文化底蕴以及承载的 世界观与价值观。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着重关注 翻译后目标语系“文体”的恰当与近似,才能做到 情传意达。在这一方面,威利在使用英语还原重 现《论语》文体特征上,是西方翻译界的佼佼者。本 文采取翻译文体学研究视角,分别以以纽约 Alfred A. Knopf 公司 2000 年出版的威利《论语》译 本、上海三联出版社 2014 年出版的理雅各译释 《论语》《大学》《中庸》 译本以及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 年出版的辜鸿铭《论语》译本例句为参照,从 词汇、句式、修辞三个方面,对比威利译本与理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