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
第一节文化适应模式
一、“文化适应”(the acculturation)的定义:
Brown (1980a)认为,“文化适应”指学习者逐渐适应新文化的过程。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文化适应就是指对目的语文化及文化环境的适应过程。

Shumann认为,文化适应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文化适应模式提出的背景
Shumann这一假设出发点是为了解释西班牙学习者Alberto语言习得停滞不前的现象。

他认为,文化适应是主要原因。

1976年提出了“洋泾浜假设”,1978年更名为“文化适应模式”。

三、文化适应模式的基本假设
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文化适应过程是动态过程,学习者适应目的语群体文化的程度将制约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习得的程度。

四个阶段:兴奋期;文化冲击;逐渐恢复期;完全恢复期。

模式最初适用于在移民的范畴。

四、影响文化适应的两个因素
Shumann认为,文化适应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

(一)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群体相互接触的程度而言的。

社会距离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二)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指L2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距离。

心理距离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五、文化适应模式与语言教学
强化语言教学
美国的外交学院、美国军方语言学校都增加文化适应内容,以提高语言水平。

普通语言教学
学习者的因素很难控制,只有通过提高文化适应程度才有可能提高语言水平。

陈慧等(2003)总结了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包括:
生活变化、时间、社会支持、文化距离、歧视和偏见、认知方式、人格因素、知识和技能、应对策略和人口统计学因素等。

外文名:MarkRowswell
加拿大渥太华人
出生日期:1965年
职业:学者,主持人,演员
毕业院校:多伦多大学,北京大学
主要成就:2006、2008年加拿大勋章
代表作品:《宫廷画师郎世宁》,《五官新说》
《曲艺》杂志如此评价大山:“经过刻苦的学习和多年艺术实践,大山的语言水平和艺术表演技巧日臻成熟,获得曲艺界内行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中国的媒体曾评价大山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外国人之一”。

2004年大山被评为“北京十大杰出青年”,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外国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评价:“大山虽然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

2002年大山又应邀被正式列入“加拿大名人录”。

因为“凭借其杰出的语言和喜剧天才在中加之间搭起了理解的桥梁”,2008年12月12日荣获加拿大勋章。

“商丘荣誉市民”证书,并被授予“商丘古城形象大使。


第三节普遍性假设
所谓“普遍性假设”(universal hypothesis)是指语言的普遍性假设而言的。

语言的普遍性假设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的假设;
二是以Greenberg为代表的语言类型的普遍性特征假设。

普遍语法的假设的研究方法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的假设,试图通过单一语言的深入研究来证明语言的普遍性。

这种语言的普遍性体现在学习者与生倶来的、高度抽象的普遍原则。

他把这些普遍原则称作“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语言类型的普遍性假设的研究方法
以Greenberg为代表的语言类型学研究则试图通过大量的不同语族的语言比较来发现语言的
共同特征。

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语言普遍性叫做“语言类型的普遍性”。

一、普遍语法
是一个原则、条件和规则的系统。

这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是所有人类语言所具备的因素和特性。

也就是说,这些原则和规则系统是具有普遍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