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讲义6:言语行为的进一步探讨
第六张语用学pragmatics

第六张语用学pragmatics Chapter 6pragmatics一、定义1.语境Context The notion of context is essential to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it'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constituted by the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2.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It'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it's a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 of the nature of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it aims to answer the question"what do we do when using language?"The concept of causatives performatives,the locutionary act,the illocutionary act,the perlocutionary act and the5categories of illocutionary act suggested and formulated by J.R.Searle constitute the speech act theory.3.叙述句Constatives Constatives are statements that either state or describe,and are thus verifiable and it bearing the truth-value.;4.行为句Performatives Performatives are sentences that did not state afact or describe astate,and are not verifiable.5.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 A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ofuttering words,phrases,clauses.it's the act of conveying literal meaning by means of syntax,lexicon and phonology.6.言外行为Illcotionary Act An il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of expressing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t's the act performed in saying something.7.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Perlocuationary Act is the act performed by or resulting from saying something.it's the consequence of,or the change brought about by the utterance.8.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 It refers to asentence and is agrammatical concept,the meaning of asentence is often studied as the abstract intrinsic property of the sentence itself in terms of predication.9.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 It refers to asentence as what people actually utter in the course of communication,it becomes and utterance and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situation in which it is actually uttered.10.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It's proposed and formulated by P.Grice,a pragmatic hypothesis,is about that the participants must first of all be willing to cooperate,otherwise,it would not be possible for them to carry on the talk.11.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According to P.Grice,it refers to the extra meaning not contained in thutterance,understandable to the listener only when he shares the speaker's knowledge or knows why and how he violates intentionally one of the four maxims of the CP.话语的言外之义是说话人通过故意违反某一准则而获得这种听者能懂的暗含之意。
语用学(第六章)

其所谓施事行为就是表明说话人意图的行 为,表明说话人为什么要这么说,或者说, 它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意义。奥斯汀把说话人 的意义叫做 “行事语力” (illocutionary force) ,简称“语力”(可译成“言外之 意”)。属于这种行为的话语都存在一定的 语力,如“命令”、“警告”、“通知等等。 施事行为的功能是:以言行事。
塞尔就以施事行为目的是指说话人说一句话时的意图适切方向是指先有事实然后用词语去适合它如断或指先有词语然后用行动去适合它如许诺或要求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指说话人对所说命题内指称和陈述的内容的态度为标准把施事行为分为五大类1979断言行为类每个成员的目的是说话人在不同程度度上对某种事情的状况被表达命题的真实性承担义务
奥斯汀把施为句分成两种,一种叫显性 施为句,另一种叫隐性施为句。 1.显性施为句 含有描述该行为的词——施为动词的施 为句。例如:
①I promise to be there at two o’clock.(我答应两点钟到那儿。) ②I bereby wam you that the bull is dangerous.(我在此警告你那头公牛是危 险的。) ③I hereby declare you mayor of Casterbridge.(我在此宣布你为卡斯特桥 市市长) ④我在此感谢同学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语用学
主讲教师:徐志奇
第六章 言语行为理论
•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 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 分析与思考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最初 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提出,由 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补正、完善的,从 行为角度阐释人类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理论。 他们认识到: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言 语行为,言中有行,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言就是 行:以言行事。
邢福义《语言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语用学)【圣才出品】

第6章语用学
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语用和语用学
1.语言运用(语用)
语言运用是指交际双方在一定场合,为着一定目的,以某种方式进行的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
表6-1 语言运用(语用)
2.语用学
(1)语用学的兴起
表6-2 语用学的兴起
(2)语用学的任务
表6-3 语用学的任务
(3)语用学与相关学科
表6-4 语用学与相关学科
考点二:语言环境
1.含义
语言环境(context)简称语境。
语境是语用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表6-5 语言环境的含义
2.语境的构成
语境是由影响言语交际的各种相关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语言内部的上下文语境和语言外部的情景语境、背景语境。
表6-6 语境的构成
3.语境的功能
语境的功能指语境对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所产生的影响,语境并不是独立地发挥功能,而是参与、协助话语的表达和理解。
可以分别从话语的表达和话语的理解两个角度考察语境的功能。
表6-7 语境的功能
考点三:语用原则
1.合作原则
表6-8 合作原则。
语用学言语行为

语用学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的由来语法学家通常把句子分作陈述、疑问、惊叹、祈使4项,仿佛这既是句子形式的分类,又是句子语用的分类。
语用学家主张把句子的形式分类和语用分类严格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有丰富的蕴涵。
例如:①谁知道?(教师问学生)=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语用:测试)②谁知道?(回答调查人员)=没有人知道(此事奥秘)。
(语用:否定)③(追忆某事)谁知道!(后来又发生这样的事)(语用:惊讶)上面三个句子的“谁知道”在形式上都是疑问,但是①的语用是测试,②是否定,③是惊讶。
在情境上,①是课堂提问;②是回答查询;③是自我回忆。
从这种角度去看句子,可以看出句子不仅表示一个意思,而且也是代表说话人的一种行为,称为“语言行为”。
言语行为里的成事动词言语行为的研究者往往特别注意语言中的“成事动词”,因为它们的语用的力量特别明显。
例如:“我把此书献给教过我的老师们。
”这里的“献”即是成事动词,因为在说这一句话的时候,“献”的动作已经完成了。
又如司令员对士兵说:“我命令你们向正前方射击”和法官在法庭上说:“我宣判你有罪”,两句中的“命令”和“宣判”都是成事动词。
其他的例子如(图一)这类句子的语法形式有如下的特点:①主语为第一人称。
②时间为瞬息。
③受事者为第二人称。
④句子是肯定语气。
言语行为的类型“言语行为”这个概念是奥斯汀的遗著(1962)和塞尔勒的著作(1969)中提出来的,他们把语言行为分为4种主要类型,不过他们提出的术语没有确立。
①发声的行为。
即发出音、音节、词、词组、句子的行为。
这是属于物理性质的行为,只表示字面的意义。
②表示蕴涵的行为。
即紧接物理性行为的心理行为,即紧接字面意义的蕴涵意义;诸如允诺、申述、祈求、命令、建议等。
③收效的行为。
劝告一听从了劝告;警告一认识了危险;引诱一接受了诱惑;欺骗一受了欺骗;等等。
收效的行为特别说明句子的力量。
④提出命题的行为。
例如宣布发现一个新星;预测将有地震;重述某哲学家的论点等。
英语语言学 6 语用学

because the speakers understand each other’s illocutionary acts: ▪ (1) Making a request of his wife to go and answer the phone. ▪ (2) A refusal to comply with the request; issuing a request of her husband to answer the phone instead. ▪ (3) Accepting the wife’s refusal and accepting her request, meaning “all right, I’ll answer it.”
▪ 言语行为一词源于哲学家J. L. Austin(1962)的著作,现
在用来指一种理论,该理论分析话语在人际交往中与说 话者和听话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它旨在回答 “我们在 使用语言时究竟在做什么?”这个问题。
Two types of utterances
▪ Constatives (叙述话语) ---- statements that either state or describe, and are thus verifiable;
Some basic notions in Pragmatics
▪ Pragmatics vs. Semantics 语用学与语义学
▪ Context 语境
▪ Sentence meaning vs. utterance meaning 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
第六章 语用学

第六章 语用学 Chapter 6 Pragmatics
1.什么是语用学 What is pragmatics? 2.言语行为理论 . Speech act theory 3.会话原则 Principle of conversation
1.什么是语用学 What is pragmatics?
• 1.1定义 • 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使用者是如何使用句子成功进行交际的。 它不是孤立地去研究语义,而是把语义置于使用语境中去研究的 一门学科。 • Pragmatics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how speakers of a language use sentences to effec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语 用学研究的是说某种语言的人怎样用句子去实现成功的交际。 • As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conveying meaning in a certain context, pragmatics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meaning study. It places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the context in which language is used. 由于交际的 过程从本质来说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表达意义的过程,因而语用学 的本质是一种意义研究。它是一种将语言置于使用的语境中去的 意义研究。
语用学

语用的变异性
• B、一个人老想着出国,老对别人说要办好手续了,但 老也没见他出国。有人就说:“你怎么还没走”?
• 意思是什么呢? • 说话人的意思可能是关心、调侃或嘲讽。
语用的变异性
• C、下班时间早过了,某人还在办公室忙 乎,值班人员过来锁门,说:“你怎么 还没走”? • 意思:值班人员可能是出于爱护,也可 能是出于生气,还可能是某种猜测(是 不是有什么不能在办公时间处理的不可 告人的什么事情,是不是在等什么人的 电话,等等。)
言语交际的原则
• (一)合作原则:美国的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来的, 它包括: • 合作原则是由格赖斯提出的,包括四条准则: • 1、真实准则; • 2、适量准则; • 3、关联准则; • 4、方式准则:要显豁,避免晦涩;要明确,避免歧义; 要简洁,避免罗嗦;有条理,避免杂乱。
真实准则示例
• 我不是说这个,我是说,您有必要这么上班下班地干么? • 唉,净说孩子话。你算算吧,妈妈的工资奖金补贴加上你爸爸的 抚恤金一月才二百来块钱。…… • 可您老这么干下去,身体怎么受得了,您垮了,我怎么办? • 放心吧,蓓蓓,妈垮不了。刘立英微笑着,“我女儿还没成人呢, 我怎么能垮?” • 苏蓓脸低得恨不得要埋进饭碗,片刻,站起身。 • 我去厕所。 • 苏蓓低头快步走进厕所,关上门,背倚门上,忍了半天的眼泪 “刷”地流了下来。 • ——王海鸽、王朔《爱你没商量》
方式准则示例
• 我(吴士宏)被指定加考RPG,是比较新的计算机语 言,准备了两个星期,觉得能考及格。考完后像盼亲 人似的盼着助理来报分,终于姗姗地来了,见了我两 手摊开说“真为你遗憾”,皱着眉头满脸都是遗憾。 大约是见我面无人色,她赶快又笑着解释“我的意思 是你没有考到100分只考了89分”,天啦,她幽的这一 默可是能要人命的。
语用学言语行为的名词解释

语用学言语行为的名词解释语用学是研究言语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类在使用语言时所产生的具体行为和交际过程,并探索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和目的。
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语言的功能、言语行为的意义和效果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语用学对言语行为的解释。
首先,语用学用于解释言语行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言外之意”。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并非总是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一些暗示、含蓄或间接的方式来传达信息。
这种意图的传达就是言外之意。
语用学通过对言外之意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在言语行为中所蕴含的深层信息,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
其次,语用学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语境”。
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的具体环境和背景,包括时间、地点、身份、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
语境对言语行为的理解和解释具有重要影响。
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和效果。
语用学研究了语境对言语行为的影响,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言语背后的意图和目的。
此外,语用学还关注言语行为的“言辞准确性”。
言辞准确性是指使用者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使用准确、明确、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
言辞准确性对言语行为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一个准确的表达可以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使交际双方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
语用学研究了言辞准确性的原则和方法,帮助人们改进自己的语言表达,有效地进行交际。
此外,语用学还关注言语行为的“角色与权力”。
在社会中,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权力和地位,这也会影响他们的言语行为。
不同的角色和权力关系会导致权力不平衡、言语权力的滥用等现象。
语用学通过研究言语行为中的角色与权力问题,揭示了话语背后的权力关系,并提出了合理使用言语权力的原则和方法。
这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言语中的权力问题。
最后,语用学还关注言语行为的“言语规范性”。
言语规范性是指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言语行为的规定和期望。
不同社会和文化对言语行为有着不同的规范和要求,这种规范性对人们的言语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介绍 PPT

6
结语
随着会话分析、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学等 学科的兴起,言语行为理论有一步步被边沿化 的趋势。其中,我们毋庸置疑的是,言语行为 理论的提出为语用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 直至今天它还是各种语用学专著的必备内容, 还将在语用学及各个相关领域发挥它的独特作 用。
6
结语
一方面,它使学者们在有关 方面的研究
6
结语
这样, 使得学习者不光掌握了一定的词 汇量和语法知识, 知道了正确的句子结构, 而且还学会了如何适当地使用语言以避免出 现语用错误。因此言语行为理论是研究语言 使用问题的基本理论, 它为语言学的研究开 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7 案例分析1:《甄嬛传》
• 皇上: 拿的什么呀?
• 曹贵人: 臣妾新剥的莲子。皇上成日批折子难免上火,莲子最能清心。
闲话,说万历朝有位景妃,最喜欢利用亲子争宠,甚至不惜让
怀中小儿发热,引皇帝注意,你怎么看?
7 案例分析1:《甄嬛传》
• 曹贵人: 臣妾若是万历帝,必定杀死景妃以正宫闱,十月怀胎一朝临产 之苦,非为人母不能体会,景妃她身为人母却害其子,除非不 是生母,景妃若不是有难言之隐,那么便是连为人都不配了,
怎还配活着? • 皇上: 你一向温顺寡言,难得这么激愤。 • 曹贵人: 臣妾失言了,只是臣妾也身为人母,一时有感而发。 • 皇上: 怜子之心,不仅母亲有,父亲也有,难为你剥了这么久,你既
但Sadock和Katz的理论被一部分语言学家证明存在严重问 题(Gazdar,1979;Allan,1986)。
4
国外研究
➢80年代
1 80年代对言语行为理论中言语行为类型中的施为动词作调查分
析并取得重大进展的是澳大利亚语言学家Wierzbicka(1987), 她调查了约250个英语言语行为动词并加以分类,进而从语义 场结构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找到这些言语行为动词语义结构模 式。
理论语言学第三章语用学资料讲解

(14)你被公司开除了。
(15)我命名这条船为“利贝特”号。 例中,说话人如果成功地完成了宣布的行为,
那么就(13)而言,晚会也就结束了;就(14) 而言,“你”就不再是公司的职员了。如果成功 地完成了命名的行为,那么“这条船”也就成了 “利贝特”号船。
3. 以言成事行为(言之成/言之效)
例(5)既可以真的用来询问原因,也可以 用来提出建议,但删略为(5)的形式后,似乎 就只能理解为提出建议了:
(5)Why not read in desk ?
(为什么不在桌上看书?)
2. 间接言语行为的类别
间接言语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
I、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依据习惯由句子的 “字面用意”推断出来的间接言语行为。使用规约 性间接言语行为往往是出于礼貌的需要,或是为 了求得表达上的委婉。
III、以言成事(收言后之果)
例如:
(3)a、他使我恢复了理智,把我劝阻了。
或者:
b、他使我烦恼。
(三)间接言语行为
1. 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根据交际意图的实现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言 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I、直接言语行为
说话人采用某种行事行为的表达方式来实现 其自身预期所能实现的意图,这是直接言语行为, 如用祈使句来表示请求,用疑问句来表示询问。 直接言语行为句往往含有“告诉、请求、保证、 感谢、宣布”之类具体指明行事行为的施为动词。
悖的行为,那也同样是不合适的。
再如,汤姆跟玛丽在教堂举行婚礼,而且在牧师面 前宣誓:“我愿意娶玛丽为妻”。可是一出教堂,他就 对玛丽说:“遇到你非常高兴。我要走了,再见。”接 着发生的行为太不正常,使人怀疑他在教堂里所作的言 语行为是否合适。
语用学讲稿

语用学讲稿引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
通过语言,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然而,语言的使用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传达信息,它还涉及到许多细微的语言现象和交际规则。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规则,语用学应运而生。
什么是语用学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是语言在特定上下文中的意义和效果。
与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规则不同,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规则。
它更加注重语言的真实场景和人们的实际交流。
语用学的研究内容语用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话语行为,言语行为和交际策略等。
它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含义理论含义理论研究了语言表达的含义是如何构建和解释的。
它涉及到与语义学密切相关的语用含义。
语言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包括字面意义、暗示意义和言外意义等。
通过理解语言表达的含义,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对话中的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研究了通过言语表达的行为。
人们在交流中,往往通过语言实现特定的目的,如请求、命令、承诺、道歉等。
言语行为涉及到言语行为的目的、类型、规则和后果等方面的研究。
理解言语行为有助于我们掌握交际技巧,更好地实现与他人的有效沟通。
语用推理语用推理研究了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推理来解释和理解他人的言语行为。
通过语言表达的信息往往是不完整的,人们需要通过推理来填充信息的空缺。
语用推理包括指代消解、暗示理解和推断等方面的研究。
掌握语用推理的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推测他人的心理。
言语和语境言语和语境的关系是语用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言语的意义和效果往往是由语言本身和语境共同决定的。
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和效果。
语用学研究了语言表达和语境之间的关系,包括语境的角色、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等方面。
语用学的应用语用学不仅仅是一门学术研究,它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掌握语用学的原理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提高交际技巧,避免沟通误解和冲突。
语用学第6章speech act theory

Searle’s felicity condition 实施言语行为的条件
◦ 在制约人们社会活动和行为的各种规则中,Searle首先区别出两类:调节性规则(regulative rules) 和构成性规则(constitutive rules)
◦ Regulative rules: they modify the existing activities and could exist independently. ◦ Constitution rules: they set system to restrict our activities.
◦ The point or purpose of this class is to commit the speaker(in varying degrees) to something’ being the case, to the truth of the expressed proposition.
◦
说话人通过所说的话表达一个命题
◦ 表达命题是绝大多数言语行为都必须满足的条件,这一条件旨在把命题从整个言语行为中抽出来, 以便在以后的分析中可以集中许诺这一言行的特点
Searle’s felicity condition 实施言语行为的条件
◦ Condition 3: the content of the promise must be a future action carried by the speaker.
◦
说话人意欲通过说话把自己置于做某一件事的义务之下
◦ Condition 8:说话人要是听话人知道他所说的话应该理解为他把自己至于做某一件事情的义务之下,为此,说话人想 使听话人通过对他说的话的意义的理解来认识他的意图。
新编语用学概论(何自然)第6章-1

• “院子里有条狼狗。”
• 我现在特此告诉你院子里有条狼狗。 • 我现在特此提醒你院子里有条狼狗。 • 我现在特此警告你院子里有条狼狗。
• 3、言语行为 • 行为是通过言语实施。P143 • 关键词: • 打赌、保证、道歉、宣判、警告、劝告、 请求、祝愿、邀请,等等。
• 我保证下周还你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I promise to give you ten dollars . • A :这次不想交作业啦。 • B :你想补考吗?
• 预习: • 第二节
言语行为(二)
• 三、直接与间接言语行为 • 四、言语行为的表现方式
“出去!” a.甲对乙说了声“出去”。 (言之发:以言指事) b.甲命令(/请求/建议)乙出去。 (示言外之力:以言行事) c.甲让乙出去了。/乙对甲很气愤。 (收言后之果:以言成事)
• • • • • • •
“我劝你把烟戒了。” a.甲对乙说“我劝你把烟戒了”。 (言之发:以言指事) b.甲劝说乙戒烟。 (示言外之力:以言行事) c.甲劝说乙戒了烟。/乙拒绝戒烟。 (收言后之果:以言成事)
• 4、话语的语力 • 话语行使言语行为的能力。
• 夜已深了,小毛还在网络游戏中战斗。 • 爷爷:“小毛,时间不早了,该睡觉了。”小毛 置之不理。 • 奶奶:“小毛,我建议你马上去睡觉,否则明天 又起不来了。”小毛假装没有听到。 • 外公:“小毛,我警告你,再不去睡觉我就去找 你们老师。”小毛默不作声。
• 课堂练习二: • 1.分析下列句子的“以言指事”、“以言 行事”和“以言成事”。 • 我宣布:“合肥师范学院成立了!” • 指挥员:“冲啊”。
• 小王:下午去老张家吗? • 小刘:他家买了条狼狗。 • 男生:周末我请你吃饭。 • 女生:我最近味口不好。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的应用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对言语行为的关注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语用意识。
在此,我对“请求”、“拒绝”和“撒谎”的言语行为进行一个讨论。
2.1 “请求”言语行为“请求”是一种使役性的言语行为,它的使用涉及到面子的威胁也就是礼貌及其程度问题。
因此,人们在运用表示请求的言语时为了顾全面子,通常都不会直截了当的发出请求,而是借助一定的辅助性话语和间接性话语,以降低请求所产生的使役性,或减少该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例如:(1)嗨,小张,我的自行车坏了,可不可以借用一下你的?我明天一定还你。
例(1)是一个请求借用自行车的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
例(1)这一长串话语所表达的中心就是“借一下你的自行车”这一中心行为,其他部分都是服务于该中心的附加性话语,其中“嗨,小张”是一种称呼语,用于打招呼,表示友好,引起对方注意;“我的自行车坏了”是一个信息的陈述,是提供请求原因的辅助性话语,为之后所实施的请求的言语行为创造条件;“可不可以,? ”是人们实施请求行为时采用的委婉形式,有助于降低请求产生的驱使性;“我明天一定还你”则是实施请求的后置辅助性话语,它可以推动促成该行为的顺利实施。
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在具体运用于请求时,根据语境添加大量的附加性话语请求功能的顺利完成。
2.2 “拒绝”言语行为“拒绝”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之后,说话人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有时候也就是我们汉语所指的“婉言谢绝”、“断然拒绝”、“一口回绝”等说法,拒绝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2)女儿:妈妈,我去逛街了母亲:不可以,写作业!(3)小王:小明,你把橡皮擦借我用下吧小明:上次你都不借我(4)甲:明天下午去打球吧!乙:我明天有课(5)甲:请问考试是在什么时间啊?乙:你上网查查就知道了6)售货员:就买这件吧,挺合适的顾客:贵了点,看看别的吧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拒绝”言语行为在具体应用时是各种各样的:例(2)是直接拒绝,(3)是批评性的婉拒;(4)是提供原因或借口的婉拒;(5)是提供建议的婉拒;(6)则是提供借口,再建议,表示婉拒。
言语行为理论再探讨

特定的 问题 P 奥斯汀认为 , 』 “。 只要你 完成 了一个言语行为 ,
不管它是一个词 ,两个词 ,一句化话 ,一大段话 ,那它就是
语言活动的一个基本单位 , 奥斯汀所要致力阐释的唯一实际 现象 ,归根到底 ,是整体言语情境 中的整体言语行为L 5 。 H 塞尔明确把言语 行为定义 为 “ 语言交流的基本的或最小的单 位” 。奥斯汀和塞尔的确都为言语 行为 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 出的贡献 , 但是我们在谈论言语行为理论时不能忘记 一个人
论。
2 O世纪 7 O年代 的 R s 注意到言语行为旬 中的简 单陈 os
收 稿 日期 :2 1 -0 -2 02 5 1 作者简介 :刘立 国 (9 5 ,男 ,山东滨州人 ,讲师 , 1 7 一)
述旬 和显 性 施为 旬有 着 共 同的句 法特 性 ,并 加 以讨 论 ; J Sdc . aok在 言语行为的语言学理论>中提 出 “ M. ) 高层施为
自然语言 的分析 ; 而前者则把 自然语言理想化 , 分析所
谓 的科学语言或称人工语言 。 一般认为 ,日常语言学派与逻
辑实证学派是平行发展的 。 常语言学派兴起于 2 日 O世纪 3 0
年代 的英 国, 其代表人物是摩尔和后期维特根斯坦 。 摩尔强 调 日常语言在哲学 中的作用 。 这一做法受到后来 的 日常语言 学派哲学家 的赞扬 , 并对其形成和发展产生 了巨大影响 。自 13 9 3年开始 ,维特根斯坦 日渐感到其前期 的逻辑原子论思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 学研究。
12 8
句 假设 ”(ihrpr r t nh p tei ;K t 基 于 A s n hge ef mai y ohs ) az o o s ut i
言语行为理论论文

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
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一、引言很久以来,哲学家(或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
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
语言学家奥斯汀则认为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没有真假之分。
由此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的理论第一次在西方学术界把言外之意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应。
二、言语行为理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和“言语"。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
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论。
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
Chapter 6 Pragmatics(语用学)

• Languag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constatives(述事话语, 表述句) and perfomatives (行事话语 施为句):the uttering of the sentence is or is part of the doing of an action; they do not state or describe anything, are not true or flase. • Constatives: I teach English. • The prisoner escaped yesterday
Chapter 6 Pragmatics(语用学)
Language in use
6.1 definition
• 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how speakers of a language use sentences or language to effec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 Or principles of language use/ usage • 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context: how language is used in context to convey specific meaning: A Can you tell me the time? B well the milkman has come. “Darling, today is Sunday” • Pragmatics:How langauge is used in communication
• A speaker is perfoming three acts simultaneously when speaking: 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言之发,以言 指事): the act of saying something, uttering words, phrases, conveying literal meaning via language
《语用学讲义》课件

本《语用学讲义》PPT课件将帮助您了解语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掌握语 用理论在交际中的作用。欢迎分享和讨论如何有效地使用语言表达意图,以 及应对跨文化交际的挑战。
什么是语用学?
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则和方式,涉及语音语调、话语行为、语用策略等方面。它帮助我们理解语言 与社会背景的相互关系以及有效交际。
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言语行为
从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出发,分析话语行为和意图之间的关系。
话语分析
探索话语的成分和结构,包括语用联想、背景推断和话语行为的研究。
跨文化交际
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规则和语用偏误。Βιβλιοθήκη 语用理论言语行为理论
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探讨言语行为的不 同类型和其意义。
提供机会进行问题讨论和答疑,加深对语用学的理解。
礼仪和职场礼仪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礼 仪和职场沟通技巧。
跨文化沟通的挑战和应对
探讨跨文化沟通中的挑战,并 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
总结
1 语用学的作用和意义
深入理解语言交际的规则和方式,提升交际中的表达能力。
2 学习语用学的建议
分享学习语用学的方法和资源,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使用。
3 问题讨论和答疑
语言行为分类
Searle基于言语行为的功能分类,如表示陈述、 承诺等。
语用策略
1
直接和间接表达
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中直接和间接表达的差异和策略。
2
修辞和辞格
研究修辞和辞格在言语交际中的应用和影响。
3
礼貌和口头禅
掌握不同文化和社交场合中的礼貌用语和口头禅的使用。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和语用偏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讲 言语行为的进一步探讨
If you do that, I won’t eat my dessert.
(Matteo Peccei,age 3)
1、是什么原因导致以下话语中的“承诺”不适当 (infelicitous)? (a)Ti prometto di pulire la cucina. [“I promise you that I’ll clean up the kitchen ” spoken to someone who the speaker knows does not understand Italian.] (b)I promise that I’ll punch(以拳重击) you in the nose. (c)I promise that the sun will come up tomorrow. (d)I promise that I started the dishwasher. (e)I promise that you’ll make a wonderful dessert. (f)I promise that I’ll jump over the skyscraper if I pass my exam.
3、以下对话的第二个说话人的话语能容易地 划为表信语、承诺语或指令语吗? (a)Carmen: You’ve thrown away the paper. Dave: I’m sorry. (b)Partrick: I got a new Nintendo game. Virginia: Who from?
5、看下面每组语句。指出(a)句可能属于的的言语行 为类别(见下表1)。然后设想一个语境可以让你将(b) 句也归入该类。然后考虑为什么(a)句比(b)句表达 这个行为更直接。 1(a)Go away. 1(b)My essay is due tomorrow morning. 2(a)Put your jacket on. 2(b)Did you put your jacket on? 3(a)Be quiet. 3(b)I’m very upset that so many of you are talking. 4(a)The Democrats won. 4(b)Have you heard that the Democrats won? 5(a)Have you been fired? 5(b)Someone said you got fired. 6(a)I’ll pay you back. 6(b)Authors always pay their debts.
Tom’s eating grapes. Bill was an accountant. I’m sorry to hear that. This beer is disgusting. Where did he go? Is she leavine? I’ll call you tonight. We’re going to turn you in
说话人 说话人 说话人 听话人 说话人 听话人
表信语( 表信语(representatives) 话语适应世界(外部世界) ) 话语适应世界(外部世界)
6、练习5各组例子中的(b)句更像哪一种言语行为? 7、尝试写一些可造成真的或巧妙(felicitous)的指令 语(directives) 8、写两个对于一个请求语(rogatives)而言是关键的 得体条件。 9、一位母亲在她孩子要出门的时候站在门边并对孩子 说:“Did you put your jacket on?”运用指令语和请 求 语的合适条件,解释一下为什么该母亲的话会被理 解为间接指令语。
表1 话语和世界的关系
言语行为类别 话语和世界关系 关系 责任者
宣告语( 宣告语(declarations) ) 表情语( 表情语(expressives) ) 请求语( 请求语(rogatives) ) 承诺语( 承诺语(commisives) ) 指令语( 指令语(directives) )
话语改变世界 话语适应世界(心理世界) 话语适应世界(心理世界) 话语适应世界 世界将适应话语 世界将适应话语
表2
言语行为 类别 宣告语
言语行为典型的语言学表达形式
典型表达 例子 You find the defendant guilty. I resign.
表信语 表情语 请求语 承诺语
以说话人充当的主语 和一个简单现在时的 言为动词构成的陈述 结构 陈述结构 带有指称感情的陈述 结构 疑问结构 说话人充当主语、将 来时表达的陈述结构
2、 考虑以下每组对话的第二个说话人的话语是 表信语(representatives)、承诺语 (commisives)还是指令语(directives)。 (a)Jane: Coco’s sick. Steve: I’ll take her to the vet vet(兽医). . (b)Mike: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Dallas Annie: It’s raining. (c)Ed: The garage is a mess. Faye: Clean it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