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精品教案+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精品教案+说课稿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新课教学()分钟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正音: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2个生字,看看读得是不是正确。

2.谁来给他一些建议。

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吗?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课件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1.默读,静思大意。

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

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尝试解决。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来明确诗意,锻炼学生自己读懂古诗的能力,知道学习古诗要利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部编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

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课标中对五、六年级古诗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古诗,大体把握诗意,想象古诗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统编版6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

统编版6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准确理解并背诵《七律·长征》全文。

学生能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和含义,如"万水千山只等闲","金沙水拍云崖暖"等。

学生能理解诗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如红军的长征。

技能目标:学生能通过写作或绘画等方式创作以《七律·长征》为题材的作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了解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

二、教学内容和材料教材:《七律·长征》。

辅助教材:《长征》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课件:包括诗的背景介绍、重点词汇解释、诗歌赏析等。

三、教学步骤引入(1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红军长征的历史画面,引发学生兴趣。

背景介绍和诗歌解读(20分钟):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分析《七律·长征》的每个句子,解释其中的地名和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红军的敬意和鼓舞。

古典诗歌特点和修辞手法(20分钟):解释古典诗歌的基本结构,包括韵律、字数等。

讲解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诗歌朗读和情感表达(15分钟):教师示范朗读《七律·长征》,强调情感表达。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验诗中的情感。

课堂讨论和总结(15分钟):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总结课程,强调诗歌的魅力和文学价值。

四、评估和反馈:课堂讨论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和理解程度。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七律·长征》的读后感,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五、反思和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材料,确保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5课《七律·长征》(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5课《七律·长征》(部编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长征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针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教师可运用图片、动画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描绘的景象。
(2)词汇的运用:学生在理解词汇的基础上,学会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这些词汇。
-举例:教师可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句子创作,巩固记忆。
(3)诗歌朗读的情感表达: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正确表达出来,是教学难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七律·长征》的基本内容、重点词汇和诗句意境。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长征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长征精神。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词汇解析:讲解生词、成语,如磅礴、逶迤、腾细浪、走泥丸等,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含义。
3.诗句意境:分析诗句描绘的景象,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让学生体会长征的艰苦与壮美。
4.了解作者:介绍毛泽东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5.历史意义:简述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举例:教师可通过示范朗读、分组练习等形式,指导学生把握情感,注意语调、语气等方面的运用。
(4)长征历史意义的理解:学生对长征历史意义的理解可能较为肤浅,需要教师深入讲解。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5课 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5课 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将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想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学效果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值得继续坚持:1.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感情。

我在上课之前和学生进行了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

上课伊始,我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一说——“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接着,我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

为学生很好地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

我此举旨在“酝酿”情感。

“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2.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我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歌内容。

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

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

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利用资料巧解难点。

我通过资料,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路线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4.在教学中,我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大到让常人难以想象,万分惧怕,再突出红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将士的乐观。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七律-长征》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七律-长征》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学会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通过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图片、红军长征的图片、视频等)诗歌朗读录音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介绍)学生分组讨论用的卡片和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创设:播放红军长征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红军长征吗?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2. 引入课题: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红军长征的诗歌——《七律·长征》。

”二、新课呈现1.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提问:“你们读了这首诗歌,有什么感受?”2. 理解诗歌内容: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重点讲解“万水千山”、“五岭逶迤”等意象。

3. 学习重点字词:教师点拨“逶迤”、“磅礴”等字词的含义。

学生通过查字典或小组讨论,进一步理解这些字词。

三、深入探究1.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诗歌中某一意象或某一诗句。

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2. 诗歌朗读比赛: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朗读诗歌,其他同学评价其朗读的韵律和情感。

3. 历史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四、拓展延伸1.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模仿《七律·长征》的格式,创作一首描写自己生活中克服困难的诗歌。

2.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如何克服的经历,培养坚强意志。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说课稿+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说课稿+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说课稿+教案《七律·长征》说课稿一、说教材《七律·长征》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

这首诗歌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堪称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

尽管长征胜利已过去八十多年,但长征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仍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学习这首诗,能让学生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二、说教学目标1.会写“崖、渡”3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对红军长征中的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说教法学法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质疑问难法、合作交流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法展开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初读诗歌。

因为学生对毛泽东和长征的了解不是很深。

因此,课前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增进对长征、对毛泽东的认识十分有必要,而且这与课标中查找运用资料的要求是相符的。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回顾看过的国庆阅兵式,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顺势向学生介绍: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其中就有一次伟大的壮举——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完美版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完美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七律长征|人教(部编版)七律·长征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体会理解这些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红军的所向无敌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的气质。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红军的所向无敌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的气质;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采用读议结合的的方法理解诗意,领会诗情。

观看长征有关录像指导学生多读多议来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①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VCR。

②准备诗配乐《七律·长征》。

③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国的国旗颜色为红色?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介绍毛泽东(课件出示)(二)初读诗,把握诗大意1、这首诗是在长征胜利结束时,毛泽东主席,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的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

读两遍后停下3、男女读。

(适时点评)4、这是一首七律诗,你们知道七律诗的特点吗?请看大屏幕齐读a. 每首限定八行,每行7个字,七律共五十六字b. 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c. 它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三)范读、生跟读,把握诗的节奏(播放诗歌朗诵、课件出示划好节奏的诗句)1、师范读、学生划节奏2、生按节奏齐读(四)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理解诗句大意1、解释相关词语意思:远征、万水千山、等闲、五岭、逶迤、细浪、乌蒙、磅礴、泥丸、云崖、铁索、岷山、三军、尽开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教学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教学课件

课堂演练
一、判断对错
1.“万水千山”在诗中指一万条河、一千座山。( × ) 2.“等闲”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 √ ) 3.读“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语气要低沉。( √ )
二、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 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 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
),万水千山(
)。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
更喜岷山(
),三军过后(
)。
小组合作学习后三联,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不
怕困难的豪情壮志。
颔联
弯弯曲曲走泥丸。 写“千山”
五岭山脉高低起伏连绵不绝,在红军战士眼里就像是翻腾着的 小浪花,乌蒙山这样的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战士眼里也不 过是脚边滚过的小泥球而已。
二、读拼音,根据语境填写同音字。
1. 经过慎重考( 虑 ),我们决定对遵守纪( 律 )的同 学给予奖励。
点拨: 读句子,根据语境填写,注意“虑”下面是“心”,
“律”的部首是“双人旁”。
2. 战士们登上山顶,站在悬( 崖 )边上,看到了一望无 ( 涯 )的大海。
点拨: “悬崖”指高而陡的山崖,“崖”在此处的意思是高
三、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万水千山只等闲。 平常。
(2)五岭逶迤腾细浪。
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课后作业
1.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并默写诗歌。 3.将全诗的解释总结在本子上。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 长征》精品教案(表格式)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 长征》精品教案(表格式)

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2.了解诗体:像《长征》这样的诗叫做——七律。

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新课教学()分钟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正音: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2个生字,看看读得是不是正确。

2.谁来给他一些建议。

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吗?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课件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1.默读,静思大意。

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

思考完后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尝试解决。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1)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

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 “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

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3.明确诗意:【课件5】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2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体会理解这些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红军的所向无敌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4.简单了解律诗的特点,了解本诗的风格。

5.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教育:1.理解诗句内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的气质。

3.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一、揭题,感知诗歌内容1.谈话揭题,读通读懂古诗同学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由地读2分钟)2.介绍“七律”,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3.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

毛泽东主席是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他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歌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按照下面的格式说一说:(投影)当我读到时,我仿佛看到(感受到)。

5.同学间交流读诗心得,谈感受。

6.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红军战士们的壮志豪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导入课题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合作交流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

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板书:艰难不怕难)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品读感悟1、学习句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A、万水千山B、远征难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齐读课题——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七律·长征》是⽑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诗。

全诗⽣动地概述了⼆万五千⾥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命英雄主义和⾰命乐观主义精神。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5课《七律·长征》课⽂原⽂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千⼭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泥丸。

⾦沙⽔拍云崖暖, ⼤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千⾥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岭、⼤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东、⼴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沙]即⾦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段。

④[云崖]⾼耸⼊云的⼭崖。

⑤[⼤渡]即⼤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位于四川、⽢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指红军队伍。

________ 本诗作者⽑泽东。

【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1 教学⽬标: 1.认识“逶”、“迤”等6个⽣字,会写“崖”、“渡”2个⽣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中读出磅礴的⽓势,并背诵课⽂。

3.体会中国⼯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万五千⾥长征的英雄主义和⾰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 (1)体会红军的⾰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势。

(2)了解⽂章点⾯结合写场⾯的⽅法。

教学准备: 1.巧渡⾦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课时 ⼀、导⼊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带⼊红军长征的艰苦岁⽉。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由⼋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联,共四联,分⾸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5《七律 长征》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5《七律 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七律・长征》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学会正确书写“磅”、“岷”等生字。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解析诗歌,掌握古典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如了解诗歌的背景、分析诗歌的意象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培养自己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乐观态度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重难点:1. 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学会正确书写生字。

2.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如“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字所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字所表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非常特别的诗歌――《七律・长征》。

这首诗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

长征,一个听起来就让人感到无比艰辛的旅程。

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是精神上的考验,是信念与意志的较量。

在这次长征中,红军将士们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他们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将通过这首诗,去感受长征的艰难与伟大,去体会那些在战火中依然保持着坚定信念的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与豪迈。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七律・长征》,让我们的心灵也跟着长征的步伐,去追寻那永不磨灭的革命精神。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让我们的声音穿越时空,向那些伟大的红军战士们致敬!二、词语解释1. 精彩(jīng cǎi):这里的“彩”是指颜色,而“精”则表示美好。

精彩一词形容事物美好、出色,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2. 振奋(zhèn fèn):振奋是指使人精神振作、奋发。

在这个词语中,“振”表示振动,“奋”表示兴起,合在一起就是使人精神振奋、奋发兴起的意思。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第【1】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课文难点:理解诗意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1、同学们,在80年前,在我们中国的革命史上,有一个伟大的胜利,前不久,我们的党和国家作了隆重的纪念,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胜利吗……这就是长征,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所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交流对长征的认识。

课内:课外:课件展示课后的“资料袋”。

过渡:漫长的二五五千里长征,发生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也诞生了许多壮丽的诗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七律.长征》就是其中最辉煌的一篇。

二、自读诗句,读通读顺。

1、解题:体裁、题目2、自读,读通读顺诗句,生字词多读几遍。

3、检测初读情况。

(1)抽学生读(2)认读生字:重点字音:磅、岷(3)指导书写生字三、交流理解、指导朗读1、同学们,根据你对长征的认识,如果让你也来一次长征,你会觉得怎么样,请选用诗歌中的一个字来表达。

(难)你选“难”,面对长征之难,面对远征之难,红军的态度是“不怕”,红军不怕远征难,所以二万五千里的万水千山在红军眼里——“只等闲”。

解释等闲:平常、平平常常、稀松平常。

读出红军的无畏、读出红军的轻蔑。

这两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远征难”难在哪里(万水千山)怎样的万水千山啊红军又是如何地不怕这需要我们大家认真地去研读。

2、结合课下注释和老师提供的词语注释自读理解诗意。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对诗意的理解。

4、师生交流探讨。

难在哪里又是如何地不怕千山: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结合和当地山岭认识五岭和乌蒙山的大、高,体会千山之难。

)但是在红军的眼里它们不是高大的山脉,不是广袤的山岭,而是腾起的细小的浪花,只是滚动的泥丸。

指导朗读。

万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结合、视频,进行语言解说,体会万水之难)云崖暖,红军心里也是暖的,铁索再怎么寒光闪闪,也吓不住英勇的工农红军。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9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设计意图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喜欢阅读的文章。

作为一篇优秀诗作的《七律长征》可能会因为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而不被学生所喜欢。

如何引导学生喜欢它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获得新的体验与发现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疏导学习情绪,找准体验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生活阅历设计体验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阅读一旦有了体验目标,学生就会因诗中的喜悲而变色,因诗中的山水而心动,会因诗中的寒热而共鸣,如身临其境,人文合一,百感交集,诗的艺术感染力才真正体现出来。

而学生也不再是仅仅学会了一首诗,有了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和体会。

教学目标(总)1. 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3.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 一)课时教学目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重点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读出节奏。

课前准备教学流程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5.七律 长征》(教案)- 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5.七律 长征》(教案)- 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5.七律·长征》主备教师发言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结合单元内容和语文要素,学生在单元学习中需要理解的两个大概念。

大概念一:重温革命岁月,可以培养爱国情怀。

大概念二: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可以更好的表现场面的特点。

单元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为定格“精彩瞬间”活动分享。

本文作为单元内的一篇精读课文,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问题驱动,通过抓关键字词,借助资料,想象画面,定格“精彩瞬间”,体会诗句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主席创作的一首革命诗歌。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他们历尽艰险,跋山涉水,穿越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四川等十几个省份,最后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如今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恢弘的诗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里千山只等闲”语言直白,语气豪迈地赞美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其中“不怕”二字以坚定不移的语气,铿锵有力的语态表现了红军面对长征中的千难万险,毫不退缩,勇敢顽强。

“万水千山”的所指与平时我们所说的“千山万水”含义不同,这里是指一座座山,一条条河的险阻与艰难。

“等闲”意为“平常”,我们平日常说的“等闲之辈”就是“平常人”的意思,在这里是指,红军把万水千山的险阻与艰难视若平常,与“不怕”前后呼应,表现出红军不畏险阻的英雄形象以及他们乐观主义的革命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结合注释得知,“五岭”具体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逶迤”意为道路蜿蜒曲折,“五岭逶迤”是红军长征途中艰难险阻的具体化,而“腾细浪”则是红军面临艰难险阻的态度,即把眼前绵延起伏的五岭山脉比作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乌蒙磅礴”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险阻困境的具体化,但红军的态度是“走泥丸”,即使是面对高大的乌蒙山脉,他们也只看作是脚下滚动的小泥丸而已,突显了红军藐视一切困难险境的态度和决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本诗作者毛泽东。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泥丸(wán)(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进行比较。

“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四、读句、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释词。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说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释词。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6.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7.为什么五岭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山却像泥丸呢?说明红军战士勇往直前,活泼乐观,在他们眼里五岭山就很小,如同细小的波浪;同样乌蒙山也很小,如同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思想和情怀。

这气势是何等的伟大!接下来请同学们读出这种气势。

8.齐声朗读这一句诗。

(加点部分要重读,同时要注意放声朗读,读出气势)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总结课文,感悟写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写了哪两个场面?红军过五岭山的快速场面与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的场面。

2.全诗中总写的诗句是哪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布置作业。

抄写《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山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释词。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3.说说诗句的意思。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

“暖”是因为红军战士巧渡了金沙江,成功地渡河来到了河对岸,怎能不让人激动欣喜呢?“寒”是因为红军战士从泸定桥上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对岸!看着这悬崖峭壁,看着这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再看看牺牲的战士们一个又一个,怎能不感慨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人心惊胆寒呢?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飞夺泸定桥。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释词。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8.说说诗句的意思。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无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写法。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腾五岭山走乌蒙山渡金沙江夺泸定桥喜爬雪山2.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点面结合3.分析点面结合与特色。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面结合的写法非常有条理,而且能够很全面地反映复杂的活动场面,让场面更加具体、生动。

4.试着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大扫除的场面。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2.背诵课文。

【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2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诗歌。

3.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4.理解诗意,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崖、渡”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交流阅读的收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七律•长征》音乐,展示长征图片。

导语: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七律•长征》,看到的图片是长征途中的一幕幕情景。

听着这样激昂的音乐,看到这些令人震撼的图片,大家内心有怎样的感受?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作家和记者对长征的评价吧!(出示课件)它像一支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给人类、给后世留下永远的纪念。

——魏巍《地球的红飘带》卷首语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美]埃德加•斯诺2.板书课文题目,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长征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毛主席的满怀豪情吧!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出示学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学提示自读课文。

自学提示①大声朗读诗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②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

③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④结合课后“资料袋”及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背景知识。

⑤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

2.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

逶迤腾细浪磅礴泥丸云崖大渡桥岷山◆易读错的字:“腾”是后鼻音,“岷”是前鼻音。

(2)认清字形,区分容易记混、写错的字。

腾——滕丸——九渡——度崖——涯(3)理解较难的字词。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诗中指山势高大、险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文中指红军队伍。

(4)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教师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加以补充。

教师:请同学们看图: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的围剿,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了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终于1936年10月全部会师于甘肃会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