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0-2021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2学案-第3节-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含解析-D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一章 认识区域 第三节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一章 认识区域 第三节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脆弱性提高,②错;进一步提高核心城市地位,可能会造成区域内其他城市发展缓慢,
不利于区域均衡发展,会使区域经济脆弱性提高,③错;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区域整体 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且能增强区域内城市间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降低经济脆
弱性,④对。
03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考向1 区域联系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结合材料探究: (1) 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对口帮扶政策?
提示 因为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大,西部经济欠发达,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整 体发展。 (2) 巴中产业在对口帮扶中是如何获得市场认可的?
提示 通过获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提升产品的生产、加工质量;利用帮扶主体 的销售网络,获得市场。 (3) 作为帮扶主体,浙江金华从中可获得哪些好处?
提示 利用巴中优质廉价的原料、劳动力、土地等,获得成本优势;扩大市场。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方法突破
西部大开发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实践应用
1.说明你的家乡位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中的哪个地区,说明该地区在我国四大经济 区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2.说明你的家乡内部是如何实现协调发展的。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1.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典范,亚吉铁路( C )
①加强沿线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 ②促进沿线地区物资运出和资源开发 ③完善基础设
施建设,改善交通 ④促进非洲南、北部之间的经贸合作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亚吉铁路会提高沿线地区的交通通达度,加强沿线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
沿线地区物资运出和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能够促进沿线地区的基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认识区域.................................................................................................................... - 1 - 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 - 1 - 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 5 - 第三节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 8 - 第二章区域发展.................................................................................................................. - 11 - 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 11 - 第二节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 - 14 - 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 16 - 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 20 - 第三章区域合作.................................................................................................................. - 24 - 第一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24 - 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28 - 第三节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 - 34 - 第四节“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 ........................................................................ - 40 -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一、区域的特征1.含义: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

地域联系,学案(湘教版必修2)教案

地域联系,学案(湘教版必修2)教案

地域联系,学案(湘教版必修2)教案篇一:高中地理必修2全集教案和资料2(湘教版必修2)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教学重点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2.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四种方式。

教学难点影响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教具准备教师:搜集相关的图片、资料、课件。

学生:调查所在区域的农业生产状况及主要的分布,预习新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图画,并适当解说。

课件展示:(攀枝花——因采矿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东北黑土地的开发)(受酸雨污染前及受酸雨污染后的对比照片)(土地盐渍化)师从这些画面中你想到了什么?生人类通过各种各样的产业活动,让荒凉的地区变成美丽的大城市,大片荒地、沼泽地变为良田。

在创造财富的同时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如:酸雨、土地盐渍化、臭氧层的破坏、水土流失等。

师回答得很好。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活动的场所,人类在不同的区域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产业活动,在创造空间物质文明的同时,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人类要合理、灵活的安排各种产业活动。

个人的行为,企业的活动都与区位有关,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推进新课课件展示:“区位与我们的生活”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P50的资料,然后思考并讨论:什么是区位?生区位就是地理位置。

师(补充)区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地理位置(位于哪里),二是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影响区位的因素或区位条件)。

(情景设置)1.购买日常用品,你会选择到哪里去买?2.假设你是老板,你想建制糖厂,你会选择在什么地方建厂?3.微软公司投资中国建分公司,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然后找三位同学单独回答。

)生(1)选择合适的地点,节省时间、钱。

(2)靠近原材料地,因为大约八吨甘蔗才产一吨糖。

(3)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市场。

师三位同学回答处都很好。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合作第三节第2课时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作业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合作第三节第2课时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作业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2课时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长江流域面积广、人口多,合理开发长江流域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针对水体污染治理,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是有效手段之一。

下图是长江流域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甲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及其形成的人为原因分别是( )A.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不合理排放B.洪涝灾害围湖造田C.生物多样性减少城镇化D.水土流失毁林开荒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甲区域位于长江下游,人口多、工农业发达,污水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

2.关于加强长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河长制和湖长制B.推行环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C.推行环境负责制,只管好自己家的环境D.建立环评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的区域联动机制答案:C解析: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一方面,建立河长制和湖长制,完善长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推行环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另一方面,建立环评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的区域联动机制,研究建立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

清江是长江中游南岸的重要支流,流域面积近17 000平方千米,流经鄂西山地,总落差1 500米,历史上多洪涝灾害。

现在清江上已建有高坝洲、隔河岩、水布垭等水利工程,对流域内的开发建设有积极意义。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清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A.支流少,流域面积广B.降水多,季节变化大C.地势低平,排水不畅D.落差大,多曲流答案:B解析:一般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包括来水量大、落差小,导致排水不畅等,而材料中显示该河落差大,故可从来水量大角度分析。

该地位于长江中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且季节变化大,雨季易出现洪涝灾害。

4.清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方向是( )A.实行梯级开发,实现全流域通航B.修建水利工程,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C.扩大灌溉面积,发展河谷农业D.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答案:D解析: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可以发展以山水、大坝、水库为景点的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节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同步训练)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_湘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三节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同步训练)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_湘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三节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区域联系的表现形式?A. 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互补B. 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C. 文化交流与传承D. 政府间的行政区划划分2、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以下哪种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A.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略环境保护B.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C. 过度依赖能源消耗型产业,导致环境破坏D. 忽视地区间差异,强行推动统一发展模式3、下列关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 区域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各地区均衡发展B. 区域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各区域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C. 区域协调发展强调的是资源在空间上的绝对均匀分布D. 区域协调发展强调的是行政级别的差异4、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范畴?()A. 推动区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B. 加强区域间产业协作C. 提高区域间环境保护意识D.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5、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

A、人口数量的增长B、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C、农业生产的发展D、旅游业的发展6、区域之间通过合作,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关系,这体现了区域联系的()。

A、开放性B、独立性C、紧密性D、协调性7、我国在区域发展战略中,提出“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战略,这两大战略的共通点是:A. 加快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B. 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C. 重塑国家经济地理格局D.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8、下列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B. 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C. 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D. 区域协调发展会导致资源跨区域流动变得无序9、【题目】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范畴?A. 加强区域间产业链的衔接B. 限制落后产能的转移C. 推动区域内的技术创新D. 鼓励跨区域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10、【题目】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以下哪种现象表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有效缓解?A. 区域间人均GDP差距扩大B. 区域间人口流动减少C. 区域间基础设施共享度提高D. 区域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11、下列哪项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A、区域之间自然环境相同B、区域内部经济活动的同质化C、不同区域间经济、社会、生态的不平衡发展D、区域之间政治体制一致12、在区域联系中,下列哪项不是交通方式的主要作用?A、促进区际物资交流B、加速区域间信息流通C、强化区域间政治制度一致性D、提高区域间的经济互动频率13、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区域联系的表现形式?A、交通运输网络B、产业协作关系C、行政区划界限D、文化交往活动14、以下哪种因素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A、气候变化B、市场机制C、政策扶持D、自然灾害15、在以下哪个区域发展中,区域间联系主要通过经济纽带实现?A. 行政区域B. 经济区域C. 文化区域D. 自然区域16、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以下哪项措施不是区域间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A. 产业转移B. 生态补偿C. 资源共享D. 设立单一主导产业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该区域内的城市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020-2021湘教地理2教师用书:第3章 第2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含解析

2020-2021湘教地理2教师用书:第3章 第2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湘教地理必修2教师用书:第3章第2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含解析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学习目标:1.知道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理解不同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发展变化.(重、难点)2。

知道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分布。

3。

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区位因素。

(重、难点)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区位农业是直接从野生动植物的选育、驯化、栽培、优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自然条件①光照: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

②热量:常以活动积温为衡量指标,制约农作物的产量,影响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③土地:作为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位置影响其使用价值,肥力影响其生产力.④水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2)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

(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农产品消费状况等。

市场通过影响农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二、农业地域类型1.概念: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2.特点:不同功能的农业区域,有着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特点、潜力、优势和限制性因素。

3.农业生产布局发展趋势(1)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2)从“小而全”到专业化.(3)从分散到集中。

(4)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

(5)从粗放型到集约型。

4.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各地区农业的商品化生产。

5.布局原则: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6.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1)热带种植园农业: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门生产热带经济作物。

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2)混合型农业: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的农业生产类型。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三节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作业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三节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作业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三节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条件具有相似性,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较低平B.位于低纬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C.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落后D.矿产资源丰富,尤其能源充足答案:A解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均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较低平;长江三角洲位于中纬地区,珠江三角洲位于低纬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均发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矿产和能源资源均短缺。

2.沪宁杭工业基地( )A.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C.是著名的轻工业基地D.依托长江,以内河航运为主答案:B解析:沪宁杭工业基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3.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有( )①邻近香港、澳门②著名的侨乡③国家政策支持④经济发达,本地市场广阔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有邻近香港、澳门,①对;为著名的侨乡,②对;有国家政策支持,③对;外向型经济的市场主要为国际市场,④错。

2020年5月21—25日,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合作座谈会,更加明确了两地区对口合作工作方案,两地区的合作已形成从种植、养殖,到加工、仓储物流、批发的全产业链发展态势。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与江苏相比,新疆经济发展的主要不足是( )A.矿产资源缺乏B.水资源短缺C.政策扶持力度小D.人口密度较大答案:B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降水多。

所以与江苏相比,新疆经济发展的主要不足是水资源短缺。

5.江苏对口支援新疆,有利于新疆( )A.人口流向东部地区B.产业结构优化升级C.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D.环境人口容量下降答案:B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江苏产业技术比较先进,江苏对口支援新疆,有利于促进新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疆经济发展。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课件:1.3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课件:1.3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素养探究】 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大桥通车将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度合
作,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是由 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 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它是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 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 重要空间载体。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港珠澳大桥示意图。
土壤等
循环等
居民生产生活、_制__度__ _组__织__、意识形态等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_经__济__全__ _球__化__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地球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能孤立存在。 ②区域与区域之间只存在物质、能量联系。 ③区域联系突出表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④区域之间有着各种联系,使区域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开放性的特点。
第三节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 展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区域联系 1.含义:地球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区域与区域之间必然具有物 质、能量、_信__息__等形式的联系。
2.区域环境要素及联系:
地理环境
自然地 理要素
人文地 理环境
主要要素
联系表现
地貌、_气__候__、水文、生物、 大气环流、_水__循__环__、地质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1 判断区域联系 1.区域联系方式: (1)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联系。
2.分析区域联系的方法: (1)明确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区域人文地理要素。 (2)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是通过圈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或转换进行 联系的,如大气环流、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等;区域人文地理环境要 素的联系是通过要素自身或要素之间的渗透进行联系的,突出的表现是区域经 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3)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4)由于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存在差异,因此只有区域要素发生联 系,才能实现不断发展。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合作第一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合作第一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结合材料,掌握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认识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掌握全球范围内三次产业转移的规律。

(综合思维)3.结合材料,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综合思维)4.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认识现实中的产业转移现象。

(地理实践力)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产业转移指某些国家或地区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是产业在① 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产业转移目的:降低② 生产成本,扩大③ 销售市场。

2.影响因素(1)要素约束因素:要素④ 供给状况恶化和⑤ 经营环境欠佳,是产业跨区域转移的重要原因。

(2)市场因素:企业具备对外扩张的能力后,会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产业转移扩大⑥ 生产规模,占领⑦ 新兴市场,谋取更佳效益。

(3)政策因素:政府对产业转移进行引导、控制和监管,借助规划、调控、财税等策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

总之,产业跨区域转移,受制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企业转出地以“⑧ 推力”为主,企业转入地以“⑨ 拉力”为主。

二、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产业转移从早期的⑩ 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⑪资本密集型和⑫技术密集型产业,由⑬低附加值产业上升到⑭高附加值产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范围内已经完成了三次大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时间转移方向第一次产业转移20世纪50—60年代美国重点发展⑮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⑯欧洲、日本转移第二次产业转移20世纪60—80年代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拉丁美洲等地转移第三次产业转移20世纪80—90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将劳动密集型及一部分⑱低端制造业向东盟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温馨提示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

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从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1.结合案例,理解区域之间的联系。

(区域认知)2.结合案例,分析区域协调发展。

(综合思维)一、区域联系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2)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关系: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并构成有机的自然综合体。

(3)区域自然地理系统的联系方式: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在区域之间的流动或转换。

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联系(1)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人口、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

(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要素的联系形式:人口流动与迁移,商品、劳务和技术专利贸易,投资、金融期货产品交易,信息、通信、文化与学术交流等。

3.区域联系的表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特别提醒]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制约人文地理环境,另一方面人文地理环境影响自然地理环境。

1.意义:对于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案例: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

合作效果表现对口帮扶成效使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明显增长明显西部地区投资加大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西部地区实际引进的资金逐年上升。

同时,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地区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实现了合作双方的相互发展东部地区企业在与西部地区企业的合作中,在输出资金、技术、管理等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

尤其是通过合作,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1.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 2.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不受益。

() 3.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有着各种联系,使区域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开放性的特点。

() 4.目前,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 5.有人把世界经济称为“地球村经济”,是因为() A.世界经济规模日益缩小B.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C.各国经济差异越来越小D.生产、消费、流通领域联系日益减小提示:1.√发达区域具有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落后区域具有资源、劳动力等优势,两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2.×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对发展中国家同样有益。

3.√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存在着劳动力、自然资源、资金、信息、产品等多种联系,说明区域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开放性的特点。

4.×目前,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大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5.B[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世界经济发展的规模会越来越大,A项错误;随着信息通信网络的普及应用,全球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产生,经济全球化逐渐形成,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B项正确;全球的竞争,目前主要表现为经济方面的竞争,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国间的差异会增大,C 项错误;材料中所述,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生产、消费、流通领域的联系也日益增加,D项错误。

]区域联系材料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覆盖11个省(市),面积占全国的20%,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差别显著。

下图为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和主要资源示意图。

问题1(区域认知)长江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联系提供了什么条件?提示:航运(水运、交通)。

问题2(区域认知)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为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什么?提示:劳动力、能源、资源、市场等。

问题3(区域认知)长江经济带下游为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什么?提示: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

问题4(综合思维)金沙江水电东送对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提示:缓解下游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优化下游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归纳提升]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联系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区域人文地理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体如下图所示:2.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1)表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作用及区域联系在区域内部,各成员国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增强各成员国目的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的质量,并挖掘各成员国各自的作用区位优势,实现由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在区域内部对生产资料、信息、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进行区域联系新的配置与重组(2)图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及全球经济联系1.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双边贸易额从1988年的12亿澳元增加到2012年的170多亿澳元,2013年两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

下图为2011年双方贸易额前五位的商品和服务种类。

读图,回答(1)~(2)题。

(1)与马来西亚相比,澳大利亚具有优势的产业是()A.石油开采B.家用电器制造C.金属矿开采D.交通设备制造(2)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两国间经贸额快速增长的原因是()①空间位置邻近②航空运输发达③经济水平相当④经济互补性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C(2)C[第(1)题,双边贸易活动中大量出口的则为其优势产业,读图可知,澳大利亚出口到马来西亚的商品和服务中,具有优势的是金属矿开采和文化教育产业。

第(2)题,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分属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互补性强;空间位置邻近,海上交通便捷,利于双边经贸合作。

]区域协调发展材料2020年2月28日,山东青岛与贵州安顺东西部协作合作项目集中签约视频会议召开,总投资约8亿元的8个合作项目分别在青岛、安顺两个会场进行网上集中签约。

问题1(人地协调观)山东青岛与贵州安顺东西部协作合作项目属于哪种联系形式?提示:属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协作。

问题2(区域认知)山东省青岛市在与安顺市的合作中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提示:资金、技术、管理等。

问题3(区域认知)贵州省安顺市在与青岛市的合作中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提示:劳动力、资源、能源等。

[归纳提升]图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要素流动图示法理解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2.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西部大开发可以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据此回答(1)~(3)题。

(1)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是()A.生态环境良好,草原广布B.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比较方便C.国境线长,邻国较多,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D.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劳动力资源丰富(2)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B.农业基础薄弱C.水土流失严重D.自然资源不足(3)我国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③保护西部地区的工业不受外部的影响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C(2)A(3)D[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国境线长,邻国较多,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但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西部大开发应立足于自力更生、扬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我国应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

]区域认知: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

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下图是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强度指数图,指数越大,城市之间经济流量越大。

读图,回答(1)~(2)题。

(1)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强度指数显示()A.廊坊指数大小与距离北京远近无关B.经济联系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C.北京的对外辐射与距离呈正相关D.北京的对外辐射与距离呈负相关(2)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作用B.冀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京、津服务C.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D.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之间的联系(1)B(2)A[第(1)题,读图可知,各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影响其与北京经济联系的强度。

第(2)题,京津两地是京津冀地区发展的两个中心,竞争优势互补,应发挥京津的双核作用;河北应注重承接京津工业的转移,不应以发展种植业为主;将京津大量的污染产业转移到河北,不仅会给河北带来环境污染,还会影响京津地区;北京与天津是区域的两个中心,且优势互补,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不可取。

][素养立意]本题组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图文信息为载体,考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条件、发展方向,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

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掌握京津冀区域发展特征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题组1区域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竞争日益加剧,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

据此回答下题。

1.经济区域化()A.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B.“南南合作”是为了扩大竞争优势C.不利于实现经济全球化D.有利于区域经济集团的内外合作与联系A[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主要是为了提高区域的整体对外竞争能力,所以经济区域化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A项正确;“南南合作”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因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分布在南半球,故称“南南合作”,不是为了扩大竞争优势,B项错误;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必然会促使经济全球化,C项错误;经济区域化有利于区域经济集团对内合作、联系,对外竞争,D项错误。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平台,也使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强劲。

下图示意粤港澳大湾区位置及广东周边区域。

据此完成下题。

2.粤港澳大湾区的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优势产业难以辐射到周边地区的原因主要是其()A.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B.产业链长、供应商多C.对市场依赖性大D.对交通依赖性大B[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都具有涉及环节多、产业链长、供应商多的特点,因而辐射带动作用小,B对。

]目前,全球化下的国际人口迁移日益频繁,迁移人口的结构也出现新特点。

下图示意2010年迁入日本的移民居留目的百分比(图甲)和接受教育状况百分比(图乙)。

读图,完成3~4题。

图甲图乙3.(生活中的地理)影响迁入日本的移民居留目的的主导因素是()A.文化教育B.自然环境C.移民政策D.经济水平4.(生活中的地理)迁入日本的移民主要从事()A.高端制造业B.电子商务业C.低端服务业D.教育培训业3.D 4.C[第3题,经济因素是影响当今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