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的基本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具的基本常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泡好一杯茶,必须具备一套适合的器具。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则废。”人们品茶,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环境等,还要讲究茶具的艺术美,以增强品茶时的文化氛围。所以,古人历来很重视茶具。陆羽的《茶经四之器》中就是专门讲茶具的,只是他是将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之为“具”,将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之为“ 器” 。本节所要介绍的茶具就是指煮茶、饮茶的工具。
(一)陶瓷茶具
茶具是随着历代饮茶方法的改变而不断创造出新的品种,其质地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化。早期的茶具是以陶瓷为主,晋代杜育《荈赋》即指出:“器择陶拣,出自东瓯。”东瓯即今天浙江,当时主要生产一种瓷釉呈青黄色的青瓷器,北方则是使用白瓷(白釉)。唐代也是盛行青瓷茶具,陆羽《茶经四之器》中说:“(茶)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又说北方邢州瓷窑生产的白色茶具不如越州瓷窑出产的青瓷茶具,因为“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用青瓷茶碗盛茶可以使茶汤颜色更加青绿,故得人们的好评。但到了宋代,由于饮茶方法的改变,斗茶的出现,当时就盛行福建出产的黑色茶盏,因为只有用黑色茶盏才能衬托出白色的茶汤。当时除了福建的建窑之
外,江西吉州(今吉安)窑也生产黑釉茶盏,颇负盛名。宋元时期,江西景德镇烧造的瓷器已达到很高水平,宋代的影青瓷和元代的青花瓷茶具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是明代以后,人们不再斗茶,饮茶方式由点茶改为散茶冲泡,黑釉茶盏已很少使用,用景德镇生产白瓷和青花瓷茶具冲泡绿茶更使茶汤显得碧绿可爱、春意盎然,一直到今天仍受人们的青睐。
(二)紫砂茶具
除了瓷器茶具之外,明清茶具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宜兴紫砂茶具。地处太湖西岸的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特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制成的成品称作“紫砂器”,简称“紫砂”,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至今长盛不衰。紫砂的原料是颗粒较粗的陶土,与瓷土属同一类型,但含铁、硅量较高。从颜色分有三种:一种呈紫红色和浅紫色,称作“紫砂泥”,烧成后为紫黑色或紫棕色。一种呈灰白色或灰绿色,称作“绿泥”,烧成后为浅灰色或灰黄色。还有一种呈红棕色,称作“红泥”,烧成后为灰黑色。用这些陶土来烧成器皿有四大优点:一是紫砂原料经过沉淀、炼制,可塑性好,烧制过程中收缩率小,产品
不易变形。二是紫砂成品有小于2%的吸水率,它的器孔率介于一般陶器和瓷器之间,用来泡茶,色、香、味俱佳。三是泥料分子排列呈鳞片状结构,与一般陶瓷泥料结构不同,因此紫砂成品冷热急变性好,热传导性低,作为茶具时,抚摸不烫手,寒冬季节沸水注入及放在火上烧煮都不易炸裂,胜过一般瓷器。四是紫砂泥可以烧成海棠红、朱砂紫、葵黄、墨绿、白砂、淡墨、沉香、水碧、冷金、闪色、葡萄紫、
榴皮、梨皮、豆青、新铜绿等几十种颜色,都是原料呈现的天然色泽,使得紫砂茶具质朴高雅、异彩纷呈。因此,用紫砂原料制成的茶壶就成为当时极受欢迎的茶具。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阳羡为宜兴古地名)即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因这种宜兴陶壶“能发真茶之色、香、味。”“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也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康熙《常州府志物产篇》也记载:“惟壶,则宜兴有茶壶,澄泥为之并制为花樽、菊盒、香盘、十锦环等物,精美绝伦,四方皆争购之。”《桃溪客语》亦说:“阳羡(即宜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紫砂壶在清代被列为贡品,并远销日本、东南亚乃至欧美各国。尤其是清代,一些文人参与紫砂茶具的设计,介入紫砂茶具的制作,其文化品味大为提高,紫砂茶具成为一种雅玩,作为艺术品被收藏,身价百倍。有趣的是《砂壶图考》曾记载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自制一壶,亲笔刻诗一首:“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借壶讥讽世间小人的陋行,意味无穷。
对宜兴紫砂茶具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相当多,对初学者来说至少应该记住下列几位壶艺家的名字:
供春(约1506-1566年),是明代官吏吴仕(号颐山)的书僮。吴仕带着供春在宜兴东南金沙寺读书时,寺里有一僧人善做细泥陶茶具,供春抽空跟着和尚学做茶壶,特别是他所制的树瘿壶,据说是仿造寺里一棵白果树上的树瘿制成的,形状古朴,生动逼真,受到好评。
几年之后,供春就成了制壶名家,他的作品成为收藏对象。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在“茶壶茶盏”条中就指出紫砂壶以“供春最贵”。明代张岱《陶庵梦忆》说:“宜兴罐以供春为上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供春成了紫砂壶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名字的壶艺家。
时大彬(约活动于1580-1650年),他是供春之后影响最大的壶艺家。时大彬开始是从仿制供春壶而得名,起初喜欢做形体较大的茶壶,后受文人影响(当时文人品茶讲究用小壶冲泡),改作小壶。后成为制壶大家,“知名海内”(王士祯《池北偶谈。清初陈贞慧《秋园杂佩》“ 时大彬”条也说“: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
惠孟臣(约1598-1684年),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壶多,中壶少,大壶罕见。所制紫砂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是时大彬之后的一位名家。
陈鸣远(约1651-1722年),是时大彬之后最有影响的壶艺家。陈鸣远,名远,号鸣远,又号壶隐。他生活于清初康熙、雍正时期,平时与文人相交,受其熏陶,制作茶具雅玩几十种。善作壶、杯、瓶、盒,所制瓜果式器具,如束柴三友壶、伏蝉叶形碟、梅干笔搁以及清供果子六款(荸荠、茨菇、菱角、板栗、核桃、花生)等,精巧逼真,当时推为杰作。
杨彭年(约1772-1854年),是清代嘉庆时期制壶名家,其壶随意天成,有天然风致。尤其是与宜兴附近的溧阳县宰陈鸿寿合作,创作“曼生壶”,壶面上镌刻书画铭款,开创了紫砂壶造型与书法、绘
画、诗文、篆刻相结合的创作与欣赏机制,将紫砂壶艺导入了一个新的境地。
陈鸿寿(1768-1822年),号曼生,浙江钱塘人,精通文学、书画、篆刻,在宜兴任过三年县宰,喜爱紫砂,曾手绘十壶式,请杨彭年及其弟妹按式制作。所制壶底多铃“阿曼陀室”铭款,把下有“彭年”印章。他们合作署名的茗壶以“曼生壶”见称于世。陈鸿寿虽然本人不是制壶名家,但他开创了将紫砂茗壶与诗书画印艺术相结合的风气,对紫砂壶的发展,对宜兴陶业的振兴,都有很大的贡献。
邵大亨(约1831-1874年),是清末道光、咸丰年间的制壶名家。所制鱼化龙壶,以龙头作壶上的纽,龙头和舌头都能活动。其传世作品,构思巧妙,工艺精美,线条饱满流畅,非一般陶工可比。
顾景洲(1913-1996年),又名景舟,为现代最著名的紫砂壶大师,是位学者型的陶艺家,现代中国大陆知名的中年壶艺名家,多半出自他的门下,故被尊称为“壶艺泰斗”、“一代宗师”。顾景洲技艺全面,各类造型的紫砂壶作品,均极精致,尤其擅长造型简练的形制,浑朴儒雅,周正含蓄。作品的线条干净利落,挺括沉稳。即使普通的低档款式,一经他手,神韵格调即可不同凡响。年逾古稀之后,每有新作精品问世,均为海内外收藏家竞相求觅。
(三)如何选用紫砂壶
冲泡工夫茶,最重要的茶具就是紫砂壶。壶是用来泡茶的,起码要求是倒水要流畅,拿在手上感觉稳定、舒服。壶口与壶嘴要求齐平,不能高低不齐。因为如果壶口高于壶嘴,注水时,壶未注满壶嘴却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