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肢残等中医康复治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d47d2e6137ee06eef918c6.png)
中风后遗症(脑梗死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中风后遗症(编码为:A07.01.01.05 )西医病名:脑梗塞后遗症(编码为:I69.300)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 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中医经典【文献摘要】《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家有中风患者,教您几招家庭中医康复方法
![家有中风患者,教您几招家庭中医康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bcd5736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6.png)
家有中风患者 ,教您几招家庭中医康复方法中风患者在急性期在医院内进行治疗,过了急性期,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医院内进行的康复治疗也随之结束。
很多家属面对家庭中的中风病人非常焦虑,不知道在家中应该做点什么。
其实家属们不需要过于焦虑,在家庭中也可以对中风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可以这样说,家庭康复的时间最长,是最能够提升患者康复效果的地方。
家庭中医康复包含非常多的内容,如按摩、拔罐、熏洗、饮食和情志干预等方面,这些护理能够重塑患者因中风所丧失的各项功能,帮助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恢复。
那么,这里就简述一些在家庭中可实现的中医康复方法,对中风患者的恢复有非常大的帮助。
1.按摩改善偏瘫症状按摩是中医康复最常见的方式,在家庭中容易操作。
按摩的方式包含按、压、拿,揉和摩等不同的手法,在皮肤表面的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发挥调节病理的作用。
按摩不需要特定的时间,只要中风的患者病情稳定,没有器官功能衰竭或者意识障碍,都可以进行按摩康复。
为了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按摩开展的时间越早越好,可在中风发作治疗后血压稳定时进行。
在按摩刚开始时,要用力轻柔,力度不宜过大,一般应用揉法、摩法,滚法,按捏法等方式,如果此时力度过强可能造成肌肉痉挛。
如果患者对肢体肌肉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能够阻止肌肉不自主的收缩时,可以增加按摩的力度。
按摩患侧肢体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并搭配适用的运动的方式。
1.拔罐康复方法拔罐是借助罐这个工具,利用抽气、燃烧和蒸汽等方式形成负压,让罐吸附在特定位置的皮肤表面。
拔罐能够对局部产生温热和负压的刺激,使局部充血,达到治疗效果。
拔罐可以促进经络通畅,促进血液循环,消除中风后所出现的肢体麻木症状。
火罐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抽气罐则比较安全,因此现阶段家庭中都应用抽气罐进行拔罐治疗。
拔罐时要让患者选择一个舒适的体位,一般是卧位或者坐位,拔罐过程中不要移动。
如果中风患者出现了以下情况,不可以进行拔罐,如溃疡、水肿等。
患者使用的抽气罐要专人专用,注意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方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方](https://img.taocdn.com/s3/m/dcbc9595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b3.png)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方作者:汤铁城来源:《老友》2021年第11期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均可导致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等后遗症。
中医称之为“偏枯”,是“窍闭络阻”使人体气血精津升降出入障碍的恶果。
历代中医为此不懈寻求恢复生理功能和优化生命质量的康复手段,更强调早治不误。
本文列举数方,供患者参考。
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口角流涎、大便干结,或见遗尿与小便不禁,舌紫暗有瘀点、脉弦细涩等。
证属气血亏虚、瘀阻脑络。
宜益气活血、行瘀通络。
主以补阳还五汤(黄芪30~60克,赤芍、归尾、桃仁各9克,地龙、川芎各6克,红花5克),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过滤液,上、下午分服。
舌为心之苗窍,中风后舌强不语或语言不清、口眼歪斜、口流涎多,舌淡苔厚、脉多浮滑。
证属风痰壅盛、滞阻心窍。
宜祛风逐瘀、豁痰开窍。
主以神仙解语丹(制禹白附、石菖蒲、远志、天麻、羌活、胆星各30克,全蝎12克,木香15克,共研为末,做成蜜丸,每次服6克,每日2次,取薄荷10克、生姜2片煎汤送服)。
中风后半身不遂、肌肉酸痛、肩臂麻木,舌淡脉虚,以及其他体质虚弱的风湿痛患者。
证属血虚有寒、气虚络痹。
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5克,桂枝、白芍、生姜各9克,大枣5枚),每日1剂,用米酒酿与清水各半煎2次,合并过滤液,上、下午分服。
中风后经脉空虚,卫外不固,突发口眼歪斜、肌肤麻木、语言失利,舌淡脉虚。
证属卫弱气虚、风邪中络。
宜实卫调营、祛风通络。
主以大秦艽汤(秦艽15克,独活、白术、茯苓、生熟地各12克,羌活、防风、白芷、当归、黄芩各10克,石膏16克),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过滤液,上、下午分服。
中风后头晕目眩、耳鸣目糊、心烦口苦、血压增高、眼底动脉硬化、舌红脉弦。
证属肝阳上亢、化火动风。
宜育阴制阳、清热息风。
主以天麻钩藤饮(天麻9克,钩藤12克,生石决、夜交藤、益母草各15克,怀牛膝、黄芩、茯神各9克,栀子6克,杜仲、桑寄生各10克)。
如上法用水煎服。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09a936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43.png)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中风(stroke),是指因脑血管病变而引起的脑功能损害。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言语、运动、认知和感知障碍等各种症状。
中风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治疗,因此选择一位名老中医的治疗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一位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
病案:男,72岁,中风后左半身瘫痪,面部略微歪斜,言语不清,左手无力,左腿跛行,情绪不稳定,睡眠质量下降。
初诊时,老中医详细了解了患者的中风病史、既往病史和饮食习惯,进行了中医四诊,发现其脉浮紧,舌红苔黄。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老中医初步诊断为中风后证。
治疗:老中医设计了一套中药配方,并结合针灸和推拿疗法。
具体治疗方案如下:1. 中药治疗:老中医选用了脑健康汤的方剂,包括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淮山、川芎、当归等中草药,且每天按时给患者服用。
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中药的作用调整了剂量和配方。
2. 针灸疗法:老中医使用了绿色针灸(即无痛针灸)的方式,选取了手太阳膀胱经等穴位进行治疗,用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情。
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根据针灸效果和患者的反应修改了穴位和治疗时间。
3. 推拿疗法:老中医使用了手推功夫,以调整患者身体平衡、平缓肌肉萎缩、尽可能地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老中医在过程中反复对患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的病情,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
面部和言语渐渐恢复正常,左手和左腿运动能力明显增强,走路也变得更加稳定。
患者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睡眠质量也大大提高。
治疗后几个月,老中医继续按照上述的治疗方案进行,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
结论:中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正确认识和治疗非常重要。
经过老中医的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也说明了中药在治疗中风方面所具有的良好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配合现代医学,采用综合治疗,最终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风后遗症艾灸治疗,选好这些穴位最重要
![中风后遗症艾灸治疗,选好这些穴位最重要](https://img.taocdn.com/s3/m/2a1e960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5e.png)
中风后遗症艾灸治疗,选好这些⽳位最重要病因病机中风后遗症是由于脑出⾎、脑⾎栓、脑栓塞发作,所造成的⼿脚⿇⽊,活动不利,说话不清,吞咽困难等后遗症,和痰湿瘀阻经络有直接的关系。
⾼⾎压、动脉硬化、各种脑⾎管病,以及风湿性⼼脏病、⼼房纤颤、细菌性⼼内膜炎等形成脑⾎栓、脑栓塞,均可发⽣中风。
配⽳印堂⽳:位于⼈体的⾯部,两眉头连线中点。
⽔沟⽳:位于⾯部⼈中沟中。
合⾕⽳(双侧):位于⼿背虎⼝处,当拇指、⾷指合拢时,在肌⾁的最⾼处。
丰隆⽳(双侧):位于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三⾥⽳(双侧):位于⼩腿前外侧,外膝眼下4指宽,距胫⾻前缘⼀横指。
三阴交⽳(双侧):位于内踝尖直上4指宽,胫⾻后缘。
太冲⽳(双侧):位于⾜背侧,第⼀、⼆跖⾻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太溪⽳(双侧):位于⾜内侧,内踝后⽅,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说话不清,吞咽困难,加:廉泉⽳:位于颈部,结喉上⽅。
上肢活动不利,加:肩井⽳(双侧):位于肩上,在脖⼦根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曲池⽳(双侧):位于肘横纹外侧端与肱⾻外上髁连线中点。
⼿三⾥⽳(双侧):位于前臂背⾯桡侧,肘横纹下3指宽处。
外关⽳(双侧):位于⼿背腕横纹上3指宽。
下肢活动不利,加:环跳⽳(双侧):位于臀外下部,当股⾻⼤转⼦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交点处。
阳陵泉⽳(双侧):位于⼩腿外侧上部,腓⾻头前下⽅凹陷处。
悬钟⽳(双侧):位于⼩腿外侧,外踝尖上4指宽。
昆仑⽳(双侧):位于外踝后⽅,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原理:印堂⽳、⽔沟⽳可通调脑络,减轻中风对脑部的损伤;合⾕⽳、丰隆⽳化痰熄风,疏通被堵塞的经络;⾜三⾥⽳补⽓⾎,三阴交⽳、太溪⽳、太冲⽳,滋补肝肾,缓解由于中风⽇久造成的⾝体虚弱。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训练:中风是中⽼年⼈容易患上的疾病之⼀,近年来中风的发病率增加,因此中风后遗症也在所难免。
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来说,把握好中风后的前三个⽉内的康复治疗⾮常重要,它是治疗的最佳时机。
但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来说,长期的康复治疗是关键。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药方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药方](https://img.taocdn.com/s3/m/357e3cd0fab069dc5022013f.png)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药方中风是当前特别普遍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会造成残疾,严重的会造成死亡,所以很多得中风了人,就想了解一下通过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的药方,为了你能尽快的了解治疗中风的药方,就来看看下面详细的介绍,相信你通过选择后,就能使得自己中风得到有效的治疗改善。
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
方源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药方详解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下卷·半身不遂论叙·半身不遂本源》:“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
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
”“若亏五成剩五成,每半身只剩二成半,此时虽未病半身不遂,已有气亏之症,因不疼不痒,人自不觉。
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如右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左,则右半身无气;左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右,则左半身无气。
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
”王清任认为:人体的阳气,原本左右各五成。
一个人失去五成元气后,就会患半身不遂。
这个方子,重用黄芪,能使亏空的五成元气恢复回来。
元气又叫阳气,所以叫“补阳还五汤”。
本方所治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
半身不遂中医辩证为中风。
肝主风又主藏血,喜畅达而行疏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本证中风半身不遂,一属元气不足则邪气中之,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气虚血瘀发为半身不遂。
治宜补气活血为法。
元气虚,故方用黄芪120克补益元气为主;血瘀属肝,治风先治血,故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风;加入地龙活血而通经络。
“四联综合治疗法”对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康复治疗的体会
![“四联综合治疗法”对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康复治疗的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282d7e54afe04a1b071ded2.png)
9 ・ 0
光明中医 21 0 2年 1月 第 2 7卷 第 1期
C G M Jn ay 02 V l 7 1 J MC aur 2 1. o 2 .
“ 四联综 合 治 疗 法 ” 中风后 遗 症半 身 对 不 遂 康 复 治疗 的体会
王 睿 琦 王 偌 涵 刘 向 东 王 瑾 赵 丽 慧
天后, 患侧肢体肌肉出现自主收缩肌力可达 2 3级并可进行床下站立训练; — 在治疗6 天后, 0 许多病程 1 年以上患者 F I M评分可达 10 0 分以上, 独立生活能力基本自理, 临床治疗有效率达到9%。结论 本方法可以促进大脑中枢支配的运动功能重新建立, 2 有效 的缩短治疗周期, 显著加快患肢运动功能的康复。
肝 疏泄 功能 的调整 。
者 刺 “ 腿穴 ” 颈部无 力者 针“ 缩穴 ” 。 提 , 筋 等 1 4 运 动功 能康复 训 练 根 据 不 同病 情 采 用肢 体 的 . 被 动运 动 、 动运 动 、 阻 运 动及 作 业 疗 法 等 功 能 训 主 抗 练 。每 次指 导训 练 3 4 r n 以患 者 不 感 觉 疲 劳 为 0~ 0 i , a 宜 , 练后要 及时记 录患肢 的即时效 果 , 训 根据 每次 治疗 后 效果 随时调 整治疗 强度及 方法 。在 治疗指 导 中要注
笔 者 自 20 0 0年 以来 , 用 “ 采 四联 综 合 治 疗 法 ” 对
达莫 等 ) 三 七制剂 ( 、 脉络 宁 、 塞通等 ) 川 芎 制剂 ( 血 、 川 芎 嗪等 ) 。这些药 物 均具 有醒 脑 通络 , 血 化瘀 功 效 。 活 对于脑 细胞 、 神经 损 伤 的修 复 , 血 的吸 收 , 瘀 以及解 除 脑血 管痉挛 和扩 张 疏通 均 有确 切 疗 效 。例 如 , 出血 脑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4a37fd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b.png)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中风(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的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起脑功能缺陷的疾病。
传统中医认为中风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因此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理气血、扶正祛邪、促进恢复等方法。
以下是一套中医护理方案,希望能对中风患者的康复有所帮助。
一、调理气血1.中药调补:根据中风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开具一副适合的中药方剂,如补益气血的六君子汤,活血化瘀的加味四物汤等,以调理患者的气血状况,促进康复。
2.食疗调理:中风患者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有益于气血调理的食物,如红枣、黄芪、枸杞、黑芝麻等,以补充气血不足,增强机体免疫力。
二、扶正祛邪1.拔罐疗法:拔罐疗法能通过负压作用促进经络的通畅,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2.灸法:灸法是通过燃烧艾绒或中药,将其热力传导到患者体表,以刺激体表经络,温通经脉,达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三、促进康复1.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康复方法之一,通过针刺经脉穴位,调理气血,促进神经再生,加速康复进程。
2.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常用的手法疗法,通过按摩患者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张力,提高患者功能恢复能力。
3.跌打损伤疗法:对于中风患者出现的肢体活动障碍和肌肉骨骼疼痛等问题,可采用跌打损伤疗法,通过特殊按摩手法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疼痛,增加关节灵活性。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中的中风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理气血、扶正祛邪、促进康复等方法。
这些方案针对中风的病因和病理机制,通过中药调补、食疗调理、拔罐疗法、灸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以及跌打损伤疗法等手段,起到平衡气血、加速康复的作用。
重要的是,中风患者在接受中医护理方案时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与西医治疗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中风中医护理措施
![中风中医护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1223bd3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07.png)
中风中医护理措施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神经功能。
以下是一些中风中医护理的常用措施。
中药治疗
通过中药治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不畅的情况。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川芎、丹参等,这些中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的传统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身体的平衡。
对于中风患者,针灸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衰退的情况。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按摩来促进血液循环的疗法。
对于中
风患者,推拿按摩可以帮助恢复肌肉和神经的灵活性,并缓解肌肉
的疼痛和僵硬。
饮食调理
中风患者可以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
建议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
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品。
同时,限制高油脂、高盐分和高糖分的食物摄入,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糖。
心理疏导
中风患者常常伴随着情绪上的困扰和抑郁。
心理疏导可以帮助
患者减轻焦虑和压力,增加自信心,并积极面对康复过程。
以上就是中风中医护理的常用措施。
请患者根据医生的建议,
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护理方式。
中风后遗症良药治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良药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e9ae7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8.png)
一、前言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中风后遗症是指患者在发病后遗留的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症状。
目前,中风后遗症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针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中医理论的中风后遗症良药治疗方案,旨在为广大中风患者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二、中医理论概述中医理论认为,中风后遗症的发生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等因素有关。
治疗中风后遗症,应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补益肝肾为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
三、中风后遗症良药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基本原则:调和阴阳,活血化瘀,补益肝肾。
(2)方剂组成:①基础方: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地龙、牛膝、地黄。
②加减方: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加减。
如肢体瘫痪者,加桑枝、桂枝;言语不清者,加石菖蒲、远志;认知障碍者,加益智仁、石菖蒲;头晕目眩者,加天麻、钩藤;便秘者,加枳实、大黄。
(3)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
2. 针灸治疗(1)基本原则: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2)穴位选择:①主穴:百会、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②配穴: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加减。
如肢体瘫痪者,加阳陵泉、环跳;言语不清者,加廉泉、通里;认知障碍者,加神门、太冲;头晕目眩者,加风池、太冲;便秘者,加天枢、大肠俞。
(3)操作方法:采用针刺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3. 推拿治疗(1)基本原则: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2)手法:揉、按、捏、拿、擦、摇等。
(3)操作方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4. 食疗(1)基本原则:补益肝肾,养血活血。
(2)食物选择:①肝肾阴虚者:枸杞子、菊花、桑椹、黑芝麻等。
②气血两虚者:红枣、桂圆、山药、核桃等。
③活血化瘀者:山楂、桃仁、红花、丹参等。
(3)用法:将食物煮汤或做成药膳,每日1剂。
中风病(中风后遗症)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病(中风后遗症)中医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731d2346f121dd36a22d8236.png)
中风病(中风后遗症)因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为主症.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临床表现中风后遗症属中医"偏瘫”、"偏枯"、"偏废”等病证范畴。
根据其临床表现常可分为气虚血瘀、肝肾亏虚、脾虚痰湿等证型。
(1)、心肾阳虚型表现为意识朦胧或痴呆,健忘,舌强语謇,肢体不遂,畏寒肢冷,心悸气短,眩晕耳鸣,血压偏低,舌红干或胖嫩,苔白,脉沉细。
(2)、肝阳上亢型表现有高血压病史,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持续升高,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3)、气虚血瘀型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神疲乏力,面白少华,头晕心悸,血压偏高或不高,舌质淡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细。
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一般护理1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急性期要求在发病2周以内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 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置并适当被动运动患肢与关节。
4 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5 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病情观察1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智、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 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临症施护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可遵医嘱针刺大椎穴或耳尖放血.2元气衰败者,可按摩腹部,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关元、百会、涌泉穴等救治。
中风康复的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康复的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ff1f6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a.png)
中风康复的中医护理方案一、中风康复中医护理方案的目标1. 促进中风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2. 减轻中风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3. 提高中风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二、中风康复中医护理方案的原则1. 整体观念:中医护理应注重中风患者的整体状况,强调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平衡。
2. 辨证施护:根据中风患者的病情、体质、病程等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3. 预防为主:中风康复过程中,应注重预防疾病复发,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4. 家庭与社会支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作用,为中风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三、中风康复中医护理方案的内容1. 生活护理:(1)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光线充足。
(2)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等。
(3)保持床单位整洁,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4)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 病情观察:(1)观察患者意识、面色、气息、舌象、脉象等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
(3)观察患者肢体活动度、肌力、肌张力等,评估康复效果。
3. 中医特色护理:(1)中药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调配中药,指导患者按时服用。
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
(2)针灸护理:针灸治疗期间,观察患者针刺反应,如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等。
协助医生进行针灸操作,保证针灸安全。
(3)拔罐护理:拔罐治疗时,观察患者皮肤变化,如充血、瘀血等。
拔罐后及时处理皮肤异常情况。
(4)中医食疗: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制定合适的食疗方案,促进康复。
4. 心理护理:(1)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关爱和支持。
(2)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倾听患者需求,解答患者疑问。
(3)开展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5. 健康教育:(1)普及中风预防知识,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防病意识。
(2)讲解中风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
中风后遗症中药方剂
![中风后遗症中药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1997101a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a1.png)
中风后遗症中药方剂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两大类。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风后遗症中药方剂,希望能帮到你。
中风后遗症中药方剂地龙60克,全蝎60克,炮山甲60克,黄芪90克,水蛭60克,土鳖虫30克,蜈蚣30克,蝉蜕30克,白花蛇30克,川红花30克,丹参90克,赤芍60克,三七粉60克,葛根90克,益母草60克,沙参60克,黄精60克,川芎30克,钩藤90克,天麻60克,茯苓30克,白芍90克,桂枝15克,石菖蒲15克,郁金30克,全当归60克,龙骨60克,牡蛎60克,炙甘草15克。
功能补益肝肾,养血熄风,化瘀祛痰,解痉除挛。
主治中风后遗症,证属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筋脉失养,痰瘀内阻,风阳时扰者,症见中风(脑溢血、脑梗塞、脑血栓形成等)病急性发作半月或一月后,病情稳定,但却遗留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疲软无力,或僵硬痉挛,或麻木不仁,或抬举受限,或头时眩晕,甚或二便失禁,神识时清时昧等。
用法精选上药,各自烘干,研极细末,全部和匀,装瓶备用。
每日3次,每次10克,熬水或加入米粉煮糊内服;亦可炼蜂蜜或白糖或黄糖等为丸,每次1丸(每丸内含原生药材10克),日服3次,用白开水送下。
若病情较重者,药量可在此基础上每次增加30%~50%。
1月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3天,一般服2~3个疗程。
主治中风后遗症,证属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筋脉失养,痰瘀内阻,风阳时扰者,症见中风(脑溢血、脑梗塞、脑血栓形成等)病急性发作半月或一月后,病情稳定,但却遗留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疲软无力,或僵硬痉挛,或麻木不仁,或抬举受限,或头时眩晕,甚或二便失禁,神识时清时昧等。
用法精选上药,各自烘干,研极细末,全部和匀,装瓶备用。
每日3次,每次10克,熬水或加入米粉煮糊内服;亦可炼蜂蜜或白糖或黄糖等为丸,每次1丸(每丸内含原生药材10克),日服3次,用白开水送下。
脑中风后遗症中医特色治疗
![脑中风后遗症中医特色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6bda8aef76eeaeaad1f33066.png)
脑中风后遗症中医特色治疗脑中风后遗症中医特色治疗个人观点:脑中风后遗症多见于脑出血,脑梗塞,脑栓塞等,其中,脑出血和大面积的脑梗死或多或少均可留下一些后遗症,这里有必要在提提脑出血病症:大于30-----50毫升的出血一般在急性期我不主张手术,注意是进行icu治疗方案。
临床评估风险,及病情发展情况。
稳定后,在采用保守治疗方案。
否则采用钻髅碎吸术或开髅术。
30毫升以下我们主张内科保守治疗。
对脑梗塞的急性期的治疗主要是根据病人的病情,发病状况,体质,禁忌症,家属的经济情况和治疗要求,以及时间治疗窗,院方设备技术决定治疗方案。
1:pcpR血管内旋抽吸溶栓支架固定术。
设备技术经济要求较高。
2:尿激酶,链激酶,蚓激酶。
巴曲酶或重组纤维ra-t等治疗方法。
3:奥扎格雷。
阿司匹林等,4:扩管药的应用戊己可可碱。
尼莫地平等药物。
还有中药的针剂,例如:丹红,脉络宁。
清开灵,血塞通,灯盏花素等,疗效是肯定的。
中风分三期第一期,急性期。
急性期指的是发病以后的两周以内,发病两周以内就是急性期。
中脏腑这个昏迷的病人急性期最多一个月,就中经络的在两周以内,中脏腑的在一个月以内,这个病程期间叫急性期。
急性期的关键就是救命,你不抢救,不救命那病人死亡率很高的,这急性期的特点要救命当然怎么发挥中医的作用,我下面都要讲,中医能发挥作用在这个急性期。
第二期,恢复期第二个,恢复期。
恢复期就两周一个月以上到在半年以内,这个恢复期。
这个恢复期的主要的目的是降低他的致残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都是这个残废呀!所以恢复期的治疗的重点是降低他的致残率,这个致残率,这个阶段西医是没办法的全靠中医发挥优势,尤其这个作用针灸和锻炼,加上中药,这是很大的关键。
而且这个恢复呢一个月以内,一个月到三个月,叫他恢复一天一天可以恢复,所以治疗对路他的半身不遂,今天手指不能动也许明天就能动了,很快后遗症期就几乎就致残了。
他的后遗症有三个:一个是语言蹇涩,尤其出血或者梗阻在左半侧,左半侧因为语言中枢在左边,那就往往语言不利,最难恢复的就语言。
中风偏瘫下肢治疗方案
![中风偏瘫下肢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2d7662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5.png)
一、引言中风偏瘫是中风后遗症中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瘫痪、活动障碍等症状。
下肢偏瘫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因此,针对中风偏瘫下肢的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风偏瘫下肢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案1. 康复训练(1)早期康复: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有助于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提高康复效果。
(2)床上康复:包括床上翻身、坐起、转移等训练,提高患者的床上活动能力。
(3)站立与行走训练:在患者具备一定床上活动能力后,进行站立与行走训练。
包括站立平衡训练、行走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
(4)关节活动度训练:针对关节僵硬的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提高关节活动范围。
(5)肌肉力量训练:针对肌肉萎缩的患者,进行肌肉力量训练,提高肌肉力量。
2. 物理治疗(1)电刺激疗法:利用电流刺激瘫痪肌肉,促进肌肉收缩,提高肌肉力量。
(2)超声波疗法: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
(3)牵引疗法:通过牵引,改善关节活动度,缓解肌肉紧张。
(4)按摩疗法:通过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提高肌肉力量。
3. 中医治疗(1)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肢体功能。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手法,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关节活动度。
(3)中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益气养血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4. 营养支持(1)高蛋白饮食:增加蛋白质摄入,促进肌肉修复。
(2)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
(3)丰富维生素和矿物质: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5. 心理支持(1)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面对康复过程。
(2)家属支持:鼓励家属陪伴患者,共同度过康复期。
三、注意事项1. 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按时完成康复训练。
2.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康复过程。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https://img.taocdn.com/s3/m/0f22fe5cd1f34693dbef3ec7.png)
文/ 陈越(河南省管城片仔癀国医国药中医门诊部)中医所谓之“中风”,是以突然昏倒、意识不清、口渴、言蹇、偏瘫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临床多见气虚血瘀型患者,现分享一案例如下。
病案举例倪某,女,64岁。
患者于2018年4月12日早上中风并入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出现左侧肢体痿废不用,左嘴角及左眼皮抬不起来;怕冷,左腿尤甚;咳嗽有痰;小便黄;大便成型,色黑;舌淡胖,苔厚有水滑之象,脉未查。
既往有脑梗史、糖尿病病史。
处方:黄芪50g,当归10g,赤芍10g,地龙10g,川芎5g,红花5g,桃仁5g,茯苓10g,木瓜15g,制附子5g(先煎),川牛膝6g,防风5g,炙甘草5g,干姜5g,15剂,水煎服,日一剂。
5月29日二诊:缓解,足部明显有力,左胳膊情况在医院被诊断为“半脱臼”;效不更方,加生地10g、麦冬10g、竹叶5g,15剂,水煎服,日一剂。
6月19日三诊:转,左腿练习走路时脚尖能翘起,会用力;咳痰较之前明显好转,仅偶尔有之;左胳膊再次检查,非脱臼而是肌肉下垂,出汗是人体一项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体温调节和促进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失常的病症。
汗液与营卫的关系汗液的生成与调控与人体的营卫功能密切相关。
《素问“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素问•评热病论》又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者精气也。
”这是说汗液来源于人体转化水谷之精微物质。
《灵枢•决气》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灵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灵枢•痈疽》又云:“津液和调,无明显诱因出现盗汗,夜间入睡即作,寢时汗出,醒后汗止,以胸颈部为甚,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痰涂片找结核杆菌等检查均未见异常,曾服“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等方剂加减治疗,症刻下:夜间盗汗,寐时汗出,醒后即文/ 李灵辉(福建中医药大学) 【指导老师】张喜奎(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博士导师)(上接第42页)患,《辨证录》云:“有人身未颠仆,左手半边不仁,语言謇涩……血虚之故。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https://img.taocdn.com/s3/m/a969b918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62.png)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中风是中老年患者常见多发疾病,同时该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中风的死亡率不断下降,但是在临床治疗中还是会出现中风后遗症,这些后遗症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所以要重视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很多疾病都会选择中医方法治疗并且取得理想效果。
本文对中风后遗症的中医针灸治疗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能够让大家对此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中风的基本介绍(一)中风的病因和诱因中风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主要由血脂增高和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密切相关。
首先是动脉粥样硬化,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在中风患者中有70%及以上都患有动脉硬化,而导致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血脂症。
其次,高血压疾病也是中风的常见发病原因,因为超过90%的脑出血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
最后,中风的发病原因之一还有心脏病,常见的有心内膜炎疾病,该病可能会导致附壁血栓,如果心动过缓就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中风。
另外,糖尿病也与中风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中风患者中有30%左右都患有糖尿病。
所以有以上疾病者一定要引起重视,多关注自己身体变化,预防中风。
临床研究证实中风起病急,但是具体的病理过程却比较缓慢,在病理变化的过程之中,中风的诱发因素可能会加快变化过程,最终诱发中风。
如:情绪突然波动,生气、激动等。
还有过度劳累或者是用力过猛也容易突然诱发中风。
还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及心脏病等疾病突然加重,也会加快中风进程。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有基础疾病患者要按时服药,保证病情稳定。
(二)中风发病的三个时期中风发病主要分为三个时期,首先发病后的两周内都是急性期,在此期间患者的病情十分不稳定,并且可能会快速变化。
在这个时期的治疗原则主要是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控制病情避免恶化。
其次是发病两周后到发病六个月内,这是中风疾病的恢复期,在此期间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如果治疗及时患者的肢体障碍与语言障碍等症状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患者病情较轻就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会有明显的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后遗症、肢残等中医药康复治疗方案一、中风后遗症中医药康复中风造成的功能障碍一般来讲有肢体瘫痪、失语失忆、吞咽困难、心理障碍等,治疗这些中风后遗症应遵医嘱按疗程坚持用药,并配合功能康复锻炼、理疗、心理障碍康复进行综合治疗。
(一)药物治疗坚持服用汤药以促进脑血管病变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和丰富,改善脑血流循环和脑缺氧状态;激活和修复受损脑细胞,清除脑组织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建立脑组织功能代偿;同时对降低血粘度和高脂血症,对硬化动脉有软化作用,可以达到标本兼治和预防中风复发的双重目的。
中药汤药常分两型:气虚血瘀型方用补阳还五汤,中成药可用华佗再造丸、三七总甙片等;阳亢络阻型方用镇肝熄风汤,中成药可用太极通天口服液等。
(二)功能康复锻炼1、肌力、关节活动度训练:是增强肌力、调节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方法包括被动训练、主动锻炼、助力运动,个别不能活动的患者可采用意识锻炼。
2、平衡和步行训练:包括坐位、站位平衡,有支撑无支撑、静态、动态平衡等,患者平衡训练应根据瘫痪恢复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进行,当站立平衡后方可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应循序渐进,不能运动过度,以免造成新的伤害。
3、日常生活训练:个人洗漱,行走动作、更衣等。
作业疗法:患者有目的进行动作训练,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如下棋、珠算、桌球、阅读、书写、刺绣等。
(三)理疗电疗、磁疗、高压氧治疗等,结合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
针灸一般取穴百会、风俯、内庭、太冲。
上肢不遂加肩榆、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口眼歪斜加地仓、颊车、合谷、四白;舌强语涩加廉泉、通里。
推拿疗法能通过手法的作用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并能保护关节功能,防止患侧肌肉的萎缩,亦是本病康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推拿要点手法以揉捏、扣拍、点按为主,并应掌握轻松柔和、舒适透热为度,切忌暴力损伤肌肉。
一般操作如下:1、患者取仰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右手拇指按揉膻中、中脘、关元等穴。
每穴按摩1分钟,手法适中。
2、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上肢肌肉,然后重点按揉和捏拿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每次5分钟。
3、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下肢肌肉,重点捏拿和按揉髋、膝、踝关节,然后用手掌将下肢轻抚几遍,每次5分钟。
4、患者取俯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两手拇指腔探压背部脊柱两侧,由上至下进行,并用手掌在背腰部轻抚几遍,每次5分钟,然后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臀部及下肢后侧的肌肉群,轻抚几次,每次5分钟。
5、患者取坐位,按摩者站在患者的背面,按摩风池、肩井穴,再按揉背部,并轻抚几次,这一套动作进行5分钟。
(四)其它1、吞咽障碍训练:练习咀嚼动作和吞咽动作。
2、言语治疗:口形训练和唇舌功能训练(如发音)。
言语不利根据中医理论可分两型:风痰阻络型方用解语丹,成药可用散风活洛丸;肾虚精亏型方用地黄饮子。
3、心理障碍康复:心理护理是根据中风患者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进行的有效护理。
家人应该用真挚的感情与患者交往,了解患者,掌握患者适应能力、性格、不同阶段心理状态。
通过针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物质帮助、宽慰、鼓励,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异常心理状态及行为。
对患者任何一点微小进步要给以赞扬,给予精神鼓励。
可以配合中医的情志调摄法、气功等疗法来改善病人的心身。
只有适当地锻炼才有好的效果。
因此,中风病人进行康复锻炼时要注意遵守以下原则:(1)持之以恒:每日至少锻炼一次,坚持不懈,否则锻炼的效果不易巩固。
(2)循序渐进:逐渐提高运动的难度和运动量。
(3)因人而宜:要根据各自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和活动量。
(4)劳逸结合:不能急于求成。
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注意。
防止心跳过快(每分钟不能超过140次)及心律紊乱,防止血压过高,避免屏气动作及过度用力。
如果运动后出现肌肉紧张,说明运动量已经过大。
要适当减少。
(5)注意安全,防止意外。
(6)加强正常肢体及躯干功能的锻炼,以代偿残肢功能。
(7)预防废用综合征,防止肩发僵、肢体挛缩畸形等后遗症。
(8)装配假肢及矫形器。
对截肢者装配假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生活自理和工作能力。
对某些肢体畸型、运动异常的患者装配适当的矫型器,可以预防畸形进一步发展,补偿功能活动。
对行走不方便的患者,可配备手杖。
(9)在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时,要学习使用辅助装置及简单工具。
(10)要按神经系统疾患的康复原则进行锻炼,运动量开始要小,病后数周再开始功能训练。
另外,中风病人由于长期卧床,体力活动显著减少,胃肠道蠕动相对减弱,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易发生便秘,因此,给瘫痪病人进行饮食调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饮食应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必须满足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总热能的需要。
②多饮水、多食半流质食物。
③忌浓茶、酒类、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④根据引起瘫痪的病因,调整饮食宜忌,控制食盐、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较多的食物(如蛋类、动物内脏和肥肉等)的摄入,增加含丰富B族维生素的食一、颈椎病中医药康复二、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偏瘫的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
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
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
脑血管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
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
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
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
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成一项作业活动,比如说利用陶艺制作来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兴趣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约有22%-32%偏瘫者伴有语言-言语障碍,因此,语言训练必不可少。
语言训练人员应先根据患者的语言情况和病变部位诊断出障碍类型,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途径的刺激引发并强化患者的正确语言反应。
身体的残疾和功能的障碍常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并且疾病本身也会造成记忆力、注意力及定向能力等方面的认知障碍。
有效的心理治疗能增强患者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精神,主要方法为支持性心理治疗、理性情绪疗法和行为疗法等。
文体疗法是采用体育运动项目及娱乐项目对患者进行训练,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
这对于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和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轮椅技巧、偏瘫体操和各种球类是主要内容。
传统的物理疗法对偏瘫的康复也有特殊的作用。
尤其水中运动疗法是通过水的浮力等作用,使患者的肢体在水中更容易完成正确的运动。
祖国传统医学早已用于治疗偏瘫,特别是利用针灸配合肢体运动具有独到之处。
三、截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一)物理疗法:徒手或借助器械,综合应用水疗、电疗光疗等手段,改善全身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残存肌力,增强肌肉耐力,恢复协调和平衡能力,使截瘫病人学会翻身、起坐和床与轮椅之间及轮椅和厕所之间的转移动作。
(二)作业治疗: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特点,从日常生活活动、生产劳动或闲暇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作业活动,对患者进行训练,提高患者身体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使患者掌握进食、穿衣、入厕等日常生活动作,并学会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在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
(三)康复工程:为患者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或矫形器,借助双杠、助行器或拐杖,使患者恢复站立能力,并能在小范围内步行。
(四)文体治疗:选择患者力所能及的一些文娱体育活动进行功能恢复,如轮椅篮球、台球、网球、乒乓球、射箭、击剑、轮椅竞速、游泳等,一方面恢复其功能,另一方面使患者得到娱乐。
文体活动的好处在于可提高运动功能和改善体质,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除此之外,参加文体活动可以分散对自身残疾的注意,许多文体活动可以和健全人一起进行,对他们积极参与和重返社会十分有利。
(五)中医治疗:利用祖国传统医学,进行针灸、按摩、电针、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有助于截瘫病人残余肌力的恢复和大小便的功能改善。
另外,采用中药内服、外用,对治疗截瘫并发症也有一定效果。
(六)截肢者康复的主要环节一般截肢手术完成后约在14天左右拆线,拆线后即需进行残肢弹力绷带包扎。
为防止残肢水肿及促进残肢成熟,要进行残肢的拍打,使残肢皮肤增厚,提高残肢耐受力,为安装假肢做好准备。
同时应根据截肢的不同部位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大腿截肢患者主要进行髋部的肌力训练及预防畸形发生,具体方法是:患者俯卧位后伸大腿训练臀部肌力,卧位向上抬腿,训练大腿外侧肌力。
注意保持髋关节的正常位置,不要长期坐位,防止出现髋关节屈曲畸形。
小腿截肢患者主要训练膝部肌肉力量,进行患肢的伸膝及屈膝肌力训练。
注意保持膝关节的伸直位和防止膝关节的屈曲畸形。
上肢截肢后的患者,首先应进行利手交换训练,配合健侧上肢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并活动肩肘关节,进行残存肌肉的肌力训练。
安装假肢后,要先学会熟练的穿脱假肢,然后再进行使用假肢的训练。
下肢假肢训练从站立平衡开始,到扶拐或步行器行走,到独立行走及适应各种不同路面的行走训练及保护性训练。
上肢假肢训练主要有开闭手、屈肘、锁肘、开肘锁、物体的拿放移动、日常生活的穿脱衣服、开门、写字、打电话等。
四、小儿脑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小儿脑瘫是由于出生前、出生后或婴儿期,控制运动的部分脑组织受到损害,导致肌肉控制失调引起的身体运动困难和体位困难。
小儿脑瘫一经医疗机构诊断确定以后,就应及早开展康复训练。
首先是正确的抱姿态,即将小儿双腿骑跨在康复人员的腰间。
为了加强小儿头的控制,可使俯卧位双手支撑抬头、抬胸或仰卧时双上肢伸展,将其缓慢自仰卧拉至坐位。
当小儿坐在床面上时,应诱发其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出现各方向的保护性反应,以增强坐位的稳定性。
对不会翻身的小儿,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