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皖江经验研究——以金融支持皖江示范区建设为例

合集下载

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金融生态环境研究

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金融生态环境研究

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金融生态环境研究摘要:本文从产业转移角度,以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战略层面的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示范区内承接产业转移的10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估。

揭示了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心城市金融生态环境品质的差异分布状态,提出了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金融生态环境;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经济的区域差异日益明显。

消除这种差异,必须加快在各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和承接。

由于产业转移的各个环节都需要金融支持,因而资金要素是实现产业转移目标和提升产业转移绩效的关键。

由于金融支持的力度与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呈正相关,所以金融生态环境是产业转移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仿生概念,是指对金融的生态特征和规律的系统性抽象,本质上反映了金融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价值关系。

从广义上讲,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

金融生态环境对产业转移的作用主要体现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实现经济系统与金融系统之间资金、信息的科学流动,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产业转移风险。

近年来,对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考察的文献较多。

郭伟(2007)分别从定量和定性两种角度,对武汉市和上海市的金融生态环境作出量化评价并做对比;陈学华、张文政(2007)以井研县近10年来金融生态环境变化和经济金融发展情况为基础,探讨了金融生态环境变化对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欧阳宗旨、常庆(2009)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19个省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考察;胡滨(2009)以黑龙江省13个地市为例,采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法,评估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水平。

这些研究只是对局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单纯考察,未能与产业转移相联系。

尽管有些学者研究了金融生态环境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如张荣刚、梁琦(2006);也有些学者提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如吴成颂(2009);但这些研究只是定性的逻辑分析,缺乏实证分析的支持。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完整版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完整版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XX年初xx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

在此宏观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并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这是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之一,现在正处在加速追赶、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市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迎来的空前、重大机遇。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潜在的发展动能,认真剖析制约发展的现实因素,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快示范区建设,使**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1、**在皖江城市带的地位**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9.5%,占沿江城市带23.5%;人口610万,占全省9.1%,占沿江城市带25.7%;XX年国内生产总值704.72亿元,占全省7.9%,占沿江城市带21.5%。

《安徽省沿江城市群“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双核三带”发展战略中,**又是安徽临江产业发展轴上的两大产业集聚核之一。

**应该成为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皖江城市带发展及承接产业转移中是必须有所作为,也能够大有作为。

乘风破浪 扬帆远航——农行安徽省分行行长顾正宇谈金融服务示范区建设

乘风破浪 扬帆远航——农行安徽省分行行长顾正宇谈金融服务示范区建设
上银行、 电话银行、 手机银行、自 助银行、 消息服务及其他新兴电子渠道体系。 通
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全力支持示范区 的大建设、 大发展。
农行安徽省分行党委书记、 抒长 厩芷宇
突出重点区域、 行业、 客户和产品. 全力做好城市金融服务 一是推进示范
区区域优先发展, 通过研究制订信贷计划、 经济资本、 资金规模、 财务资源、 人
皖江示范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周家战略 既是安徽省发展史上千载难逢的熏大 机遇, 又是安徽省农业银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太、 擐佳商机 我们将乘风破
浪, 在服务皖江示范区建设中扬帆远航。 . J _
加强示范区网点建设。 完成所有网点的标准化建设=作, I 完善服务功能, = 提
高服务效率, 会面提升网点综合服务能力; 强化电子渠灌体系建设, 构建包括网
持示范Ⅸ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网足重点史持县域錾础 没施和小城镇建 改。 怂煅 务县域工业化, 重点支持农村巾小企业发腱。 六昆服务城 乡礼会 一体化, 一 重点支 持县域居民生产消费升级。 支持个体民营经济的发 ,力 为r大农户提供广挝 盖、 酱惠制、町持续的优质金融服务, 推动示范区个人金融服务水平的令I提升。 I l f =
资 台。 我行 将发 挥传统 优势 , 大力 开辟三 农 和县域 蓝海 『场 。一 _ l 『 址 人力支持 示范 农 业基础 设施 建 设。 : 二是嘲绕 陶家级 和省级 农业 产业化 龙头 企 , 人 扶 持尔 范 I 业产 业 化 经 营 发 展和 产 业 延 伸。三 足 围绕 “ 农 万村 丁乡”试 点工 , 橄 支
力资源、 信贷审批、 产品定价、业务转授权等方面的倾斜扶持政策, 推动示范区 城市行各项业务率先发展 二是抓住钢铁、 有色、 1 汽车、 煤炭、 电力、 装备制造、 化工、 材、 建 家电、 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全做好金融服务。 三足围绕优质 大客户、 大项目 大系统系统客户, 有计划、 有针对性地做好跟进服务。 四是及时

《承接产业转移讲话》

《承接产业转移讲话》

《承接产业转移讲话》在这万物回春、生机盎然的美好时节,我们欢聚在美丽的皖江之滨,共同迎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银企对接会的隆重召开。

首先,我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的委托,向此次对接会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

向参加会议的各位来宾和同志表示亲切的问候。

开发开放皖江,是安徽人民不懈的追求。

今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安徽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也是全国第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战略规划。

这不仅圆了我们多年的梦想,也使皖江这条蓄势在发的巨龙从中部大地脱颖而出、翘首起飞。

顺应国家的部署,当前皖江示范区建设热火朝天、如火如荼,在这个重要时刻,省政府举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银企对接会,目的就是架起金融与示范区建设合作的桥梁,为金融发展营造新的平台,为示范区建设加油助力。

承接转移、合作共赢,是此次对接会的主题,也是金融机构和示范区建设的共同机遇。

我们高兴地看到,各地政府为实现对接作了大量准备,按照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精选了580多个对接项目,分布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产业、农业产业化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符合金融投入方向。

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各金融机构为参与对接表现了极大热情,参会的不仅有长期对安徽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各银行业机构,也有潜力和优势巨大的大型保险机构,还有正在蓬勃兴起的投资基金,这都将为成功开展对接奠定坚实基础。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开展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对接合作,是我省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金融机构加快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深入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新形势下,在皖江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各地政府、各金融机构都要珍惜此次对接机遇,共享合作成果,借此机会,提三点希望。

一是齐心协力推进示范区建设。

推进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各级各有关方面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把示范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履行好职责,发挥好各自的职能和作用。

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耦合——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耦合——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管 理
CONTE MP OR ARY E CONOMY & MANAGEMENT
J an . 201 3
Vo I . 3 5 NO. 1
第 3 5卷 第 1期
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耦合
— —
以皖江 城市带为例
王先柱 , 成祖 松 , 王传斌
收 稿 日期 : 2 01 2 - 0 9 - 1 5
网络 出 版 网 址 :h t 中: / / www. c n k i a n e t / k c ms / d e t a l f / 1 3 . 1 3 5 6 . Y 2 0 1 3 0 1 0 6 . 1 6 0 2 20 1 3 0 1 . 6 1 _ 0 1 l J a t ml 网 络 出版 时 间 :2 O 1 3 — 1 _ 1 6 1 6 ' . 0 2P M
差 距 依 然 很 大 。 自主 创 新 能 力 不 足 是 重 要 原 因 c l I 。 《 安徽 省 科 技 统计 公 报 2 01 1 》显 示 ,2 0 1 0年 皖 江
城 市带 研 发 经 费投 入 占该地 区生 产 总值 的 比重仅
1 . 传 统 产 业 比 重 过 大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规 模 偏 小 近 年 来 ,安 徽 省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保 持 了 良好 的
( 安 徽 工 业大 学 经 济学 院 ,安 徽 马鞍 山 2 4 3 0 3 2 )
【 摘 要】历 史经 验 表 明 , 实现 产 业 转 移 、技 术 转 移 和 自主 创 新 的 有 机 耦 合 ,是 成 功 承接 产 业 转 移 的 关键 。 目前
皖 江城 市 带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示 范 区 产 业 技 术 现 状 不 容 乐 观 ,特 别 是 企 业 自主 创 新 能 力 很 低 ,产 业 不 具 有 竞 争优 势 。 结 合 国 外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的 经 验 教 训 , 皖 江 城 市 带 建 设 的 逻 辑 思 路 是 :从 组 织 机 制 、 投 入 机 制 和 转 化 机 制 三 大 方 面 实 现 技 术 转 移 和 自主 创 新 的 耦 舍 , 选 择 合 适 的 发 展 战 略 , 确 立 企 业 的 自 主 创 新 主 体 地 位 , 培 育 创 新 型 的 产 业 集 群 , 组 建 广 泛 的 区 域 协 同 创 新 联 盟 , 搭 建 区 域 创 新 的 服 务 平 台 , 构 建 区 域 创 新 的 政 府 支持 体 系 , 从 而 促

共赢无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无为样板

共赢无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无为样板
括。
集 中区” 大幅宣传牌的两边 , 开发区大建
设正如 火如荼 ,就如 同这初夏的温度一 样, 每天都在升高。
作为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集 中区起
步 区的所在地 , 无为县称得上是“ 皖江示 范 区 中的示范 区” 那么在其 背后 , , 又蕴
其 中, 排在第一的就是区位优势。 在 区域经 济竞争格局 中,区位是一种不可 复制的优势资源 ,而且区位往往 与交 通 体系紧密相联 ,在承接产业转移 中起着 关键作用 。上世纪 9 0年代 , 东部沿海地 区承接 国际产业转移中 ,新加坡工业 园 落 户苏州 , 区位优势就发挥了关键 作用 。 无城镇党委副书记李春华 曾驻点江苏招 商 3 , 告诉《 年 他 决策》 “ :到苏州新加 坡 工业园考察时,工业园管委会相关人 员
躔 实务 0
Re i g on区域
济 圈、合芜蚌 自主创新综 合改革试验 区 的“ 交集地带” 同时 , 。 从马鞍山到安庆 的 沿江经济发 展轴是横轴 ,从合肥到 芜湖 再到宣城 的经济发展轴是纵轴 ,两轴的 江北交点正好落在无为县 ,无为县招商
局局长伍小平形容道 :无 为是两条轴线 “ 的‘ 十字路 口’ 。”
介绍说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中国考
含着哪些产业转移 的深层次样本意义?
“ 皖江城 市带 的苏 州”
无为大地上正在升腾起一股生机与 活力。 3月 2 2日,美 国普 莱克斯空分 、 美

近 3个 月 ,无为经济开 发区管委

会 格外忙碌。
忙碌源 自外来的关注 。 4月 71 安 3,
2 05 I 01 . 决策 6 3
无为经济开发区视察。 在短短 两周之 内, 省政 府领 导对 一个县 域 如此 密集 的考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简要说明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简要说明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3、第一次将滁州的优势产业纳入国家重点支 持领域 装备制造业领域 原材料产业领域 轻纺产业领域 高技术产业领域 现代服务业领域 现代农业领域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4、第一次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 5大支持方面:城镇化 ,园区建设 ,交通 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 。 5类政策领域 :投资政策 ,财税政策 ,金 融政策 ,土地政策 ,对外开放政策 。
• • • •
三、实施好规划的几点建议
坚定不移地融入南京都市圈
• 充分利用南京丰富的科教、文化等都市资源 • 更加注重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形成良性竞争, 产业互补的发展格局 • 建设南京都市圈后花园 • 超越南京都市圈,以上海为核心,以整个长三角、 闽三角为重点,放眼全国。
三、实施好规划的几点建议
• • • • • 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 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 世界知名品牌
Hale Waihona Puke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3、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总的是四个方面的指标,共16项,主要三项: • 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以上 • 人均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 城镇化率达到55%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二)规划所体现的滁州亮点 1、第一次把滁州全境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第一 次进入安徽开发开放战略
回顾以往的安徽发展战略,特别是区域开发开放战 略,滁州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 上世纪90年代。 进入新世纪以来 。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2、第一次对滁州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 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和“重要一翼”。 先进制造业基地。 现代服务业基地。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大趋势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大趋势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大趋势吕连生【摘要】分析了中部地区各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近况和特点,介绍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做法和探索。

提出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d recent situation and features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by each province in central area, and introduced methods and exploration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in the area. Finally, the author put forward main problem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countermeasures.【期刊名称】《科技创新与生产力》【年(卷),期】2011(000)011【总页数】8页(P10-17)【关键词】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趋势研究【作者】吕连生【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23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30多年来,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和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我国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要素成本优势初步凸显,产业发展空间逐步扩大。

中央高度重视推动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同年9月国务院又出台《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挥自身资源、劳动力等优势,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1]。

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机制及关系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机制及关系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机制及关系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赵 奎(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收稿日期:2020-09-12基金项目: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校级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20KYR10)作者简介:赵 奎(1990—),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与旅游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①笔者根据2010—2019年《安徽统计年鉴》和安徽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整理得到。

摘要: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互动机制基础上,运用熵值法、Moore值法、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GMM检验等方法对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及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010—2019年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指数、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布局没有实现同步发展,两者的耦合协调性水平由中度失调向初级协调演变,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对新型城镇化的拉动作用大于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从产城融合视角可以实现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互动机制中图分类号:F26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21)02-0021-09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的结构性减速对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经济新常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因发生了深刻变化,优化产业结构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而产业结构动态调整会引发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组和集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提高,夯实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最终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根本动力。

城镇化以经济发展为前提,是释放经济内需的重要载体。

实践证明,传统城镇化道路所带来的人地关系不匹配、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承载力下降、城乡不协调等诸多问题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基于产业发展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基于产业发展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l e c t i o n o f pa r t i t i o n i n d e x wa s d i s c u s s e d. h e T l a n d u s e r e g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s c h e me wa s d e t e r mi n e d i n i ia t l l y b y mu l i—f t a c t o r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a n ly a s i s we i g h t —
( 指安 徽省 长江 流域 , 包 括合 肥 、 芜湖 、 马鞍 山 、 铜陵 、 安
・ 专题 研 究 ・
基 于产 业 发 展 的 土 地 利 用 分 区研 究
— —
以 皖江 城 市 带 为例
侯长 莉 , 项 思可 , 范树平
( 安 徽 省 土地 勘 测 规 划 院 , 安徽 合肥 2 3 0 6 0 1 )
摘要: 介 绍 了 土地 利 用 分 区 的 目的 和 原 则 ,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 探 讨 了 分 区指 标 的选 取 。 采 用 多 因 子 加 权 综 合 分 析 法 , 初 步 确
Ke y wo r d s : i n d u s t i r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 l a n d u s e r e g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 Wa n j i a n g C i t y B e l t
2 0 1 0年 初 , 国 务 院 正 式 批 复 的《 皖 江城 市 带 承 接 产业 转 移示 范 区规 划》 ( 简称 “ 皖 江规 划 ” ) 作 为 全 国唯
F i n a l l y , t h e p a r t i t i o n s o f s i x k i n d s o f t r a n s f e i r n g i n d u s t r i e s i n Wa n j i a n g C i t y B e l t w a s o b t a i n e d .

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内外经验及其借鉴——以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为例

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内外经验及其借鉴——以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为例

中西 部 是美 国制 造 业 的 中心 , 其 发 展 源 于 承接 了东海 岸 区 的纽 约 、 波士 顿 、 新 英格 兰 等 区域 的产业
转移 , 主要 采取 了 加 大基 础 设 施 建 设 、 税收优惠 、 将
高新技 术产 业作 为支 撑点 、 有 效培养 科 技人 才 、 政府
激 活经 济潜 能 和充 分 利 用 相关 要 素 , 进而应该会 出 现 东部 产业 向中西 部 转 移 。因此 , 有必 要 借 鉴 国 内
的对策 。

的美 国制造 业 中心 , 但 2 0世 纪 6 O年代 以来 的商 务 成 本逐 渐提 高迫 使 企 业 大 量 搬 迁 。为 此 , 纽 约 在 调
整 制造 业产 业结 构 的 同 时 突 出 了传 统 制 造 业 , 且 对 传 统服 装工业 进 行 了分 类 处 理 。通 过 产业 转 移 , 在 优 化产 业结 构 的同 时 , 提升 了纽 约制 造业 的竞 争 力 。
接 产业 转移 的经验 , 从 生产要 素 调整 、 优化 硬 环境 、 改善 软环 境 、 实 施 政 策 倾 斜 等 方 面提 出 了 中西 部 如 何 有 效 承 接 东部 产 业 转 移 的 措 施 。
关键 词 : 产 业转移 ; 经验 借鉴 ; 协调 发展
中图分类 号 : F4 2 1
明显 高于 中西部 , 由此 东 部 经 济 的转 型提 档 必 然 会 要 求将 相对 过剩 的产 能 转 移 , 而 中西部 为提 升 经 济
发 展水 平 和速度 也应 该要 积极 通过 引进 外来 产 能 以
龙 头地 位 , 对 于我 国东 部 区域 实 现 有 效转 型 也有 较
强 的示 范 效 应 。

皖江城市(带)发展和演进的机制研究——基于历史视角

皖江城市(带)发展和演进的机制研究——基于历史视角
2012年第4期总第202期
皖江城市(带)发展 和演进的机制研究宰
——基于历史视角
马健
提要 皖江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的重
A Study
张立
on
赵民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Cities(City Clus-
Perspective
要组成部分。2010年国
赵民
皖江城市(带)发展和演进的机制研究——基于历史视角
“.一●弋‘
(2008)和叶裕民(2008)梳理了皖江城市群的发展条件和问

/J六安
:j
._‘:
^厶
‘+..‘
题;②陈晓华(2006)和夏永久(2009)等研究了皖江城市群 发展及空间特征,认为皖江城市群空间整合具有复杂性;③郁
Wanji-
ang
Region. city cluster;formation process,evolution
Keywords:Wanjiang cities;Wanjiang
mechanism
中圈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363(2012)04—0051—08
I£|七≥江是长江在安徽境内的简称.皖江地区1990年代以来一直是安徽省的重点发
Wanjiang
cities.The orientation and studying due
paRem of Wanjiang cit-
net-
ies(city cluster)is worth
works.r@source endowment
its unique
location,transportation

承接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以安徽省为例

承接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以安徽省为例
实现由劳动密集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资源密集型为主 的产业结构 向知识密
的统筹协调 。才能使我省经济稳定持续的快速发展。
二是国 内宏观经济企稳基础显现, 但微观企业 的运行并 未根本 性改观。企业开工率不足 ,目前生产完全饱和 的企业 较少,很多企业的长期订单都变成短期订单 。今年 卜2月 ,
集 型、资本 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 。 ( 二)承接产业 转移和结构调整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 体系 ,促进 工业 由小变大、 由大变强的最好抓手 。把 当前 国际需求减 弱的挑战转化为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 的机遇 ,努力把产业调 “ 优” 、产品调 “ 高” 、市场 调 “ 特” ; 做好产业承接文 章,大力 引进项 目,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
系 ,促进工业 由小变 大、 由大变强 。
我 省规模 以上工业 企业 实现利 润 2 8 . 9亿元 ,下降 3 7 % ,亏
损 企业 3 1 9 3户 ,亏损面达 2 8 . 2 % ,亏损企业亏损 额 2 9 . 4亿
元 ,增长 1 . 1 倍 。近年来重点盈利行业 、企业利润大幅度下 降甚至亏损 。从 行业发展 分析来看 ,钢铁 、纺织服装 、一般
年一季度 , 我省 主要经济 指标 中反 差最大 的是进 出 口,实现
观 的主要举措 ( 一 )承接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是 我省参与泛长三角 区域发展分工最现实 、最直接 的参 与方 式。安徽参与泛长
三角区域发展分工领域广泛 、前景广 阔。当前,在金 融危
总额只有 3 1 . 7亿美元 ,下 降 3 O . 3 % ,比全国多降了 5 . 4个 百分点 , 居 中部倒数第 2 位 。出 口驱动在 改革开放后 的我 国
来。
我们应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区建设的平台 , 各

影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因素分析

影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因素分析
因此 , 指 标设 计 时 , 要 遵守 系统 性 设 计 、 估 的 在 需 评
20 06年 , 国家 将 皖江城 市 带 纳 人 中部地 区崛 起 的战 略重 点发 展 区域 。2 1 0 0年 , 国务 院批 准其 成 为
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 这些都要求皖江城市 带大力发展产业 ,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 , 皖江 城市带工业基础薄弱、 产业链条较短 , 各类原材料和 劳动成本上升 , 生态环境不理想 , 使它面临着较大 的 产业 升级 和产业 转移 压力 。为 了加快 皖 江城 市带 承 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 , 促进 皖江城市带经济快 速健康发展 , 安徽省政府及相关 部 门都采取 了很多 措施。但是 , 不少企业在转移过 程 中同样遇 到各种 各样的问题 , 如金融服务欠缺、 投资环境欠佳、 构 机 办 事效 率 低下 、 乏金 融鼓 励政 策 等 问题 , 缺 导致 了承 接产业转移进程受到影响。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如下 问题 : 业 在 承接 产业 转移 过 程 中究 竟 受 到 哪 些 因 企 素 的影响 。尤其是金融因素 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 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程度究竟有多大?政府究竟 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区的建设? …本 文以皖江城市 带为例 , 对其影 响承 接产 业 转移 的金 融 因素进 行 分析 。
( )H 二 A P模型 构 建
1 建立 递 阶层 次模 型 ( 图 1 . 见 )
场、 投资环境 、 金融政策 四个准则 出发 , 结合 皖江城 市带的发展现状 , 共选取 了 l 6项子指标来分析影响 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 因素。】 1 资本禀赋准则层 -() 中, 包括金融资源、 经济与资本水平 、 劳动力 资源与 质量 、 技术水平 。这几项指标均为正指标 , 与促进产 业转移问存在正 向关系。( ) 2 金融市 场准则 中 , 包 括基础设施、 交易成本 、 市场容量 、 金融市 场秩序。 这四项指标均属于正指标 , 与承接产业转移 间存在

承接产业转移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设为例

承接产业转移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设为例

地 、国 内重 要 的铜 基 材 料 精 深 加 工 基 地 和优 质 铸 管 生产 基 地 、 国内 重
要 的 内河 船 舶 及 家 电等装 备 制造 业 基 地 、世 界 级 水泥 生 产 基 地 和 国 内 重 要 的非金 属矿 及制 品生 产基 地 。 长 期 以来 , 江 城 市 带 十 市 ( 皖 为
建 起 了多 层 面 、宽 领 域 和 强 支撑 的 政 策体 系框架 。
2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平 台构 建进 一 . 步 优 化 。 一 是 有序 展 开 示 范 区 空 间
3承接 产 业转 移成 效 逐步 显 现 。 .
1金 融体 系 日趋健 全 。 . 以金 融发 展 水 平 较 高 的芜 湖 市 为 例 , 0 0年 21 先后 弓 进 、 立 六 家金 融 机构 , 1 成 全市
占 全 省 增 量 比 重 达 7 .% 。 83
湖为“ 双核 ” 滁 州和 宣城 为 “ 、 两翼 ” 的


车 、 鞍 山 星 马汽 车 、 陵 有 色 、 马 铜 安 庆 石化 、 芜湖 海 螺 水 泥 等一 批 国 内 知 名 企业 。集 中 了安 徽全 省 8 %的 0
汽 车 企业 、 3 的钢铁 企 业 、 1 8% 7 %的
步 构 建。
( ) 江城 市 带 经 济金 融发 展 一 皖
现状
以“ 产业 转 移 ” 主题 的区 域 发展 为
规 划 。皖 江城 市 带承 接 产 业 转移 示 范区( 以下 简 称 “ 范 区 ” 范 围包 括 示 )
合肥 、 湖 、 鞍 山、 陵、 庆、 芜 马 铜 安 池
皖 江 城 市 带 位 居 长 三 角 西部 , 承 东启 西 、 南 接北 , 长 三 角无 缝 连 与 对 接 ,是 我 国 中西 部 地 区最 靠 近 长

关于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

关于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通信管理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 5号)精神,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提升产业层次、加快转型升级、促进集聚发展,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出以下意见:一、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发挥皖江城市带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的综合优势,强化规划指导,深化部省合作,加强自主创新,突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髙起点承接产业转移,高层次推进示范区建设,提升皖江城市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为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经验和示范。

二、支持示范区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一)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节能降耗减排1.推进技术创新。

支持示范区内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活动。

支持示范区内企业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

加快推进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指导开展大型产学研用对接活动。

支持部属院校与示范区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开放实验室,组建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鼓励和支持部属院校在示范区发展髙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示范区设置急需专业,定向培养专门人才;支持部直属科研单位在示范区设立分院分所。

2.加强质量和标准化管理。

提升质量管理能力,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建立部省标准化互动机制。

支持和指导示范区企业加强工业产品自主品牌建设,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指导示范区开展工业产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开展“提髙工业产品质量示范”试点和推广;支持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建设。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规划解读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规划解读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容
国家战略规划出台的背景 规划出台的战略意义 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定位 规划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规划的实施 承接产业集中区建设——规划最大亮点 承接产业集中区建设——规划最大亮点 服务于示范区建设,城市科学研究工作者需 服务于示范区建设,城市科学研究工作者需 关注的主要课题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 当前, 体化深入发展, 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分 工加速调整, 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 趋势日益明显。 趋势日益明显。我国东部沿海地 区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 区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 境压力明显加大、 境压力明显加大、周边国家竞争 加剧等因素的影响, 加剧等因素的影响,迫切需要加 快经济转型,推动结构升级, 快经济转型,推动结构升级,促 进产业转移。 进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基础设 施日臻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 施日臻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 内需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内需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在实施扩大内需、 在实施扩大内需、落实产业调整 和振兴规划等政策措施的强力推 动下, 动下,承接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 区和国外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 快。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 区域内长江黄金水道、 北,区域内长江黄金水道、快 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 速铁路、 体系比较完善,区位优势明显; 体系比较完善,区位优势明显; 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 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 相亲、文化相近, 相亲、文化相近,产业分工互 合作基础较好; 补,合作基础较好;自主创新 特色鲜明,产业基础良好, 特色鲜明,产业基础良好,配 套能力较强;矿产、土地、 套能力较强;矿产、土地、水、 劳动力资源丰富, 劳动力资源丰富,长江岸线条 件优越,承载空间较大; 件优越,承载空间较大;综合 商务成本低,生态环境优良, 商务成本低,生态环境优良, 宜业宜居。20世纪 年代以来 世纪90年代以来, 宜业宜居。20世纪90年代以来, 安徽着力推进皖江开发开放, 安徽着力推进皖江开发开放, 加快推进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加快推进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为设立示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设立示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 照 “ 年 打基 础 、 年 见 成 效 、 一 三 五 年 大 发 展 ” 总 体 部 署 , 徽 省 重 点 围 绕 的 安
建 立推 进 机 制 、 台政 策 、 实 平 台 、 出 夯 基
间布 局 ,宣城 市 积极 探 索发 展 “ 飞地 经
济 ” 。
础设 施 、 展环 境 、 融 支持 等 方 面全 面 发 金
度, 以便 为 中西 部 吸 引 更 多 的 投 资 。
最后健 全 国家 资助制 度 , 扶助 经济 困难家 庭学 生完成 高等教 育学 业 。加大对 贫困家庭 子女上 大学 的资助 力度 , 障贫 困家 庭子女 保 公平 获得接受 高等教 育机会 的权利 。 第五, 完善 中西部 地 区各种保 障制 度 , 供优 惠政策 , 中西 提 为
业 转移 示 范 区建设 为例研 究 中西部 承接 产 业 转 移 的 金 融 支持 问 题 。 文 对 皖 江 示 论
范 区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的 状 况 、 融 需 求 及 约 金
是 以 政 府 为 主 导 , 台 系 列 支 持 政 出
策 。在规 划获批 后 , 安徽 省印发 了《 关于推 进 皖 江城 市 带承 接 产 业转 移 示 范 区建 设
走 向提 出 了具体 的政 策建议 。
关键 词 : 融 支持 皖 江 示 范 区 承 接 金
产 业 转 移
委也 纷纷 出 台专项 政 策对 示范 区 的建 设
给 予 指 导 和 支 持 。省 直 有 关 部 门 在 自 主 创
新 、 融、 政 、 收 、 力 资源 等 方面 制 金 财 税 人
定 了一系列 配套政 策 , 地也 相继 推 出 了 各


皖 江 示 范 区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的 现 状
灵活 多样 的促 进政 策 , 为皖 江城 市带承 接
产 业 转 移 提 供 了有 力 的 政 策 支 持 。如 安 庆 市 构 建 “ 核 、 带 、 轴 、 组 团 ” 业 空 一 两 两 六 产
展 开 示 范 区 建 设 ,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取 得 积
获 批后 , 安徽 省按照 “ 布局 更合理 、 能更 功 完善 、 管理更 高效” 的总体 要求 , 点做好 重
p p p ≯ p
二是 坚 持规 划 先 行 ,优 先 做 好产 业
展。政府 相关部 门应完善 应完 善各项 扶持政 策 , 加大政 策支持 力
束 进 行 了 调 查 分 析 , 发 现 政 策 与 金 融 支
的决定 》 关 于推 进 皖江 城 市 带承 接 产 和《
业转移 示范 区建设 的实 施方 案》 ,及 时出 台4 7个 部 委 签 署 多项 省 部 合 作 协 议 , 关 部 相
该加大 对西部地 区基础设 施 建设 的投 资 ,使西部 地 区从 卫生 、 交
通、 源、 能 水利 、 机场 、 油气 管 道等各个 方 面有较 大提高 , 改善 投资
环境 , 而吸 引更 多投 资并更好 地实现产 业升级 。 从 第四, 教育 是影 响各地 区及 整个 国 家发 展 的重要 问题 , 是 但 由于各种原 因我 国的教育资 源分配 、 教育水 平在 各地 区存在 很大 差异 。要缩小 地区间经 济发 展水平 的差距 , 就必 须缩小 教育 资源
在 编 制城 镇 体 系、 土地 利 用 、 交通 体 系 、 园 区建 设 等关 联 性 强的 规 划 时 ,尤 其 加 强对 接 , 避免 相互 掣肘 。如 池州 在示 范 区 建设 总体 构想 中着 力打 造 “ 主 两 翼七 一
组 团 ” 空 间 承 接 格 局 , 鞍 山 市 围 绕 该 的 马 市 重 大 战 略 决 策 加 快 推 进 马 鞍 山 市 承 接 产 业 转移 示范 区建设 。 三 是 重 点 加 强 产 业 承 接 载 体 建 设 。园 区是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的 主 要 载 体 , 类 开 发 各 园 区 建 设 是 示 范 区建 设 的 重 要 内容 。规 划
和 可操 作 性 ; 重各 项 规 划 与“ . 五 ” 注 十C -
规 划 思路 的 匹配 , 重 规划 之 间 的衔接 , 注
持 、规划 先行等 是取得 成 效的 突 出经 验 ,
同 时 也 发 现 金 融 支 持 示 范 区 建 设 存 在 许 多 制 约 因 素 , 就 金 融 支 持 示 范 区 建 设 的 并
FN CE& E ONOMY 金 融 经 济 IAN C
中西部承 接产 业转移 的皖江经验研 究
以金 融支持 皖江 示范 区建设 为例
口 周 浩
摘 要 : 文 以 金 融 支 持 皖 江 城 市 带 产 本
极 进展 。

承接 规 划编 制 工作 。 按 照“ 学 严 密 、 科 衔 接有 序 、 于操 作 、 有 成 效 ” 规 划 原 易 富 的 则 , 破 部 门分 割 , 分 借 助 “ 脑 ” 提 打 充 外 , 升 和 保 证 规 划 质 量 , 确 保 规 划 的 科 学 性
部 引 进 优 秀 人 才 , 动 中西 部 地 区 的 经 济 发 展 。 推 各 地 区的经济发 展水平 不可 能达 到绝对 的平衡 , 是 如果让 但
第三 , 大投资 , 加 推进西 部地 区基 础设施 的建设 。西部地 区经
济 增 长 不 足 , 致 地 方 缺 乏 足 够 财 力 , 法 提 供 良好 便 捷 的 基 础 导 无 设 施 , 资 环 境 难 以改 善 , 约 了 经 济 的 增 长 。因此 中 央 及 地 方 应 投 制
地 区发 展水 平差 距持 续拉 大 , 区域 间长期 不协 调发 展 , 必将 对 整
个 国家和 谐 、 可持续 发展 带来严重 的 负面影 响 , 因此 , 各级 政府应
高 度重 视 区域发 展不 平衡 问题 , 采取一 定 的有效 措施 , 决 差 并 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