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生物专题十五种群和群落测评含解析
人教版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强化训练测试卷 《种群和群落》包含答案
《种群和群落》专题优化测评卷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13题,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的空格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选项1. 下列有关种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一个基因组中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 B.种群的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J 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S 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后减的D.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属于其数量特征2. 有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下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 值恒定不变3. 由于远洋捕获技术的限制,近海海域过度捕捞,多种鱼类的捕获量日益降低,近海渔业面临危机。
若要研究某种海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下列最不急于获得的该种海鱼的生物学数据是( ) A.种群大小和年龄结构 B.基因频率和亲缘关系 C.出生率和死亡率D.捕获量和捕获率4.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5. 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京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题号一二总分1415 得分(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6.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B.若图②为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是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青蛙生态系统一定遭到了严重破坏D.图④表示在消灭害虫时将害虫消灭到K/2就能达到理想效果7.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在没有环境阻力的情况下,该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则①正确;群数量增长,在一定时间后会受到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则②错误;其种群可能会因适应能力强,竞争能力强而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则③正确;其种群也有可能由于不适应当地的环境而最终被淘汰,则④正确,所以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在一阴湿草丛中,生活着蚂蚁.蜘蛛.蚯蚓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一个 ( )A.生态系统B.生物群落C.种群D.食物网【答案】B【解析】据题意分析,阴湿草丛中的全部生物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所以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下列有关K值的叙述错误的是()A.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是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B.种群的最大数量有可能会超过K值C.K值的大小主要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D.K值是固定不变的【答案】D【解析】K值是环境容纳量,是该环境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故A正确。
种群的最大数量可能会超过K值,如过度放牧,故B正确。
K值的大小主要是环境条件决定的,故C正确。
K值是可以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4.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种类型个体(bb的个体在胚胎期致死),两对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aBb:aaBB=1:1,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成活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A.5/8B.1/4C.3/4D.3/5【答案】D【解析】由aaBb:aaBB=1:1,可求得产生配子的概率:aB%=3/4,ab%=1/4。
高中生物高考解密20 种群和群落(分层训练)(解析版)
解密20 种群和群落A组考点专练考向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2020·江苏南通市·启东中学高二月考)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偏大B.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C.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D.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答案】A【分析】S型曲线中,K值时对应的种群的增长速率是0,K/2时增长速率最大。
调查草鱼种群密度应该选用标志重捕法,若M表示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N表示该地区的鳙鱼种群的个体总数,n表示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m表示其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则有M:N=m:n。
【详解】若调查的时候捕捉所用的渔网网眼过大,则会导致捕捉的个体数变小,即M、m、n都会变小,但是m:n 比值基本不变,故计算出的N会偏小,A错误;T3时对应K/2,T5时对应K,B正确;T5时增加饵料,食物增多,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C正确;T2~T3和T3~T5种群的增长速率均大于0,故种群密度会上升,D正确。
故选A。
2.(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高中生物学实验常需测量和计数,下列操作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估测值偏小的是A.对研磨后的苹果匀浆进行过滤检测可溶性还原糖含量B.在蒲公英生长密集处取样调查其在样地中的种群密度C.被标记鲤鱼投放入池塘后立即重捕并计算鲤鱼的数量D.从静止的上清液处取样估测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数量【答案】C【解析】对研磨后的苹果匀浆进行过滤,不会影响可溶性还原糖含量的检测,A错误。
在蒲公英生长密集处取样调查其在样地中的种群密度,会使结果偏大,B错误。
被标记鲤鱼投放入池塘后立即重捕,会使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增加,从而使鲤鱼的数量偏小,C正确。
草履虫的呼吸需要氧气,故草履虫都集中在静止的上清液,因此从静止的上清液处取样估测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数量,会使估测值偏大,D错误。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中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A.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B.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C.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若 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所有生物的全部个体,该图含有阳光、空气、水等生态因子,A错误;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不占A种群能量的10%~20%,B错误;E和F是不同物种,存在着生殖隔离,但处于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若 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可推测D种群的数量增加,则以D种群为食物的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群的特征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2.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为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将越来越大直至发展到顶级生态群落,达到动态的平衡,所以A错误;总光合产量,将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大,植物种类的增多,数量的增大而使总光合产量逐渐的增大直至动态平衡,所以B正确;在演变-过程中总光合产量逐渐的增大直至动态平衡,则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与其成正比,所以C错误;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则其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小,所以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分析图像的能力。
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B【解析】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数量比1975年下降快,即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多,所以1972年生存斗争程度高,A错误;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时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接近550株,而幼苗至成熟阶段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减少量接近100株,所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要保留原始数据,否则会使误差增大,C错误;由图中种群数量变化可知,5年间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不呈S型,D错误。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2020)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沪科版(2020)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4小题每题3分共计42分)1.某科研人员对一池塘内鲤鱼种群数量进行调查 E是第一次调査结果 F、G、H是后续若干次调查中的三次调查结果 m_1与 m_3的比值为1 2 下列相关叙述或推断不合理的是()A. E点该池塘内鲤鱼种群的增长速率较快B. EF段捕捞适量的鲤鱼有利于获得较大经济效益C. 去除部分其他鱼类鲤鱼的K值不会大于\ m_3D. 该池塘内鲤鱼种群的增长速率在E点前逐渐增大【答案】C【解析】解 A.据图可知 E点种群的数量是 m_1 由于 m_1与 m_3的比值为1 2 类似于S型曲线的K/2所对应的位点因此种群的增长速率较快 A正确B.EF段捕捞适量的鲤鱼剩余到 m_1 由于增长速率较快利于获得较大经济效益 B正确C.去除部分其他鱼类由于减少了竞争鲤鱼的K值会大于 m_3 C错误D.该池塘内鲤鱼种群的增长速率在E点前逐渐增大 E点后逐渐减小 D正确故选 C2.如图表示在有限环境中某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若图示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的种群增长速率为0B. 为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D点C. 若图示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防治虫害应在C点之后D. K值是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不可能超过K值【答案】A【解析】A、若图示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 A正确B、为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因为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C、若图示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 C错误D、K值是环境容纳量因此种群数量可能超过K值3.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B. “四大家鱼”的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不同C.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它们之间种间竞争越激烈D. 相似生态位的外来物种入侵一定会导致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甚至消失【答案】D【解析】解 A.据题干知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A正确B.“四大家鱼”的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B正确C.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利用的资源与占据的空间越相似所以竞争越激烈 C 正确D.相似生态位的外来物种入侵不一定能够竞争过土著物种所以不一定会导致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甚至消失 D错误故选 D4.密执安湖沙丘是湖水退却后暴露出来的极端干燥的一片区域在经历大约一千年的演替后最终发展成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B. 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被另一个群落的物种代替的过程D. 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答案】C【解析】A、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A正确B、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因此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B正确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过程中物种并不会全部替代 C错误D、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 D正确5.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 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C.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D. 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答案】D【解析】解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A正确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通过种群密度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B正确C.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C正确D.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错误故选 D6.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有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 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 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 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C【解析】A、C.由图可知 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有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D.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故选C7.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1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2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图1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B. 图1模型为“捕食者—猎物”的物理模型图2曲线为数学模型C. 图2中P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H为猎物的种群数量D. 图1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图2中a、b、c、d依次对应【答案】B【解析】解 A.图1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即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也增加这样猎物的种群增长受到抑制 A正确B.图1模型和图2曲线均为种间捕食关系的数学模型 B错误C.图中P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H为猎物的种群数量 C正确D.图1中①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量增加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增加对应图2中a ②区域捕食者数量增加使得猎物种群数量减少对应图2中b ③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量减少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减少对应图2中c ④区域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引起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对应图2中d D正确故选 B8.如图a﹣f表示10万年前某水体演替的过程示意图但近5万年以来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尤其是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中a﹣f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B. 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过程短C. 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D. 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答案】C【解析】A、图中a﹣f演替过程开始于10万年前某水体起点是没有生物的地方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 A正确B、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由于土壤中已经存在植物的根系等繁殖体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过程短 B正确CD、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如果没有人的作用由于气候条件最后也会演替成荒漠只是人的存在加速了这一过程 C错误 D正确9.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光照强度不同可以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B. 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 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 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答案】D【解析】10.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一块面积不大的某区域第一次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较多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B. 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标志重捕法C. 草原上鼠与牛、羊等还可用取样调查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D. 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答案】C【解析】该区域的此种鼠的数量为\dfrac68\times 5412= 306(只)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只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故选C11.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A. 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B.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C.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D. 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森林阶段【答案】C【解析】12.水是生命之源在生命活动中水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 细胞呼吸都能产生水和ATPB. 绿色植物在适宜且充足光照下细胞中的水只进入叶绿体内参与水的光解过程C. 一般进入冬季后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会上升D. 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增加【答案】D【解析】解 A.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均产生ATP 但是无氧呼吸不产生水 A错误B.细胞中的水会参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B错误C.进入冬季后植物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下降有利于抵御寒冷 C错误D.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促进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新收 D正确故选 D13.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公顷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 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 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 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求平均值D. 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求平均值【答案】C【解析】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在样方设置时一般以 1m^2的正方形为宜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最终求平均值故选C14.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图甲为J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B. 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C.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D. 图乙为S型增长 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答案】B【解析】解 A.图甲为J型增长曲线其增长率为一定值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的比例不变但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会发生变化 A错误B.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以保持最大增长速率 B正确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D点时进行 C错误D.图乙为S型增长曲线 G点时的增长速率为0 D错误故选 B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3分共计15分)15.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经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 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种群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 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答案】A, D【解析】解 A.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该树林中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肯定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 A正确B.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之间相互竞争依次作为优势种群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B错误C.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C错误D.该树林中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肯定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 D正确故选 AD16.如图为银鱼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Q时银鱼的种群增长倍数λ为1B. Q时是捕获银鱼的较为适宜时期C. 在L~M时段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 增长速率大于0时银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答案】A, D【解析】解 A.种群增长倍数是指下一个单位时间的个体数量和上一个单位时间的个体数量的比值 Q时该种群增长速率和增长率均为0 种群数量不再变化λ值为1 A正确B.O时是捕获银鱼较为适宜的时期此时种群数量较大捕获后种群增长较快 B错误C.在L~M时段由于种群增长倍数λ不恒定所以该种群数量不呈“J”型增长 C错误D.增长速率大于0时银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正确故选 AD17.如图所示为酵母菌在固定容器中140小时内不同条件下的数量增长曲线其中对照组曲线为正常条件下不更换培养液情况下的数量增长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曲线甲表示种群增长所需营养物质条件基本不受限制B. 在60~140小时范围内曲线丙所示酵母菌数量呈指数增长C. 曲线甲对应的种群增长率大于曲线乙对应的种群D. 若实验继续进行一段时间曲线丁对应的种群数量会下降【答案】A, C, D【解析】解 A.曲线甲呈J型所以曲线甲表示种群增长所需营养物质条件基本不受限制A正确B.指数增长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按一定的倍数持续增长曲线呈J型而曲线丙在该范围内呈直线不是指数增长 B错误C.在相同的时间内甲曲线达到的种群数量远远大于乙曲线甲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大于乙曲线 C正确D.曲线丁不更换培养液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减少代谢废物积累 pH发生改变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会下降 D正确故选 ACD18.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研究人员对某森林草原交错区进行调查发现与森林或草原生态系统相比交错区的物种数目及一些物种的种群密度均较大该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下列关于群落交错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 调查群落交错区中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只能使用样方法B. 群落交错区可能存在特有的物种C. “边缘效应”的出现可能是由交错区环境复杂导致的D. 群落交错区一旦遭到破坏可以很快恢复原状【答案】B, C【解析】解 A.由题干可知群落交错区一些物种的种群密度均较大因此调查群落交错区中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可以使用目测估计法 A错误B.发育较好的群落交错区除包括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外还可能有因适应新的环境而出现的特有物种 B正确C.“边缘效应”的出现可能是由交错区环境复杂导致的 C正确D.群落交错区的物种数目较大抵抗力稳定性较强但恢复力稳定性较弱因此群落交错区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原状 D错误故选 BC19.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着重要意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也受自身密度的影响B. 降低迁入率、增加迁出率可降低本种群的K值C. 若某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则该种群数量一定不变D.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答案】B, C【解析】解 A.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有时也会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A正确B.种群的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与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变化无关 B错误C.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C错误D.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增长速率也会不同(密度大的增长得慢)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正确故选 BC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20.(1)塞罕坝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其原因是________ 塞罕坝的变迁过程体现了________20.(2)过度采伐造成塞罕坝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降低塞罕坝的建设抵抗了北方的风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20.(3)如图是塞罕坝松树的碳元素的流动过程模型请补充完整并在箭头上标明碳元素流动形式20.(4)塞罕坝林场建立后黑琴鸡数量增加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黑琴鸡的种群密度实验中需要调查的数据有 ________【答案】次生演替,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解析】塞罕坝林场最先的荒原因为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人类的影响较大改变了群落原有的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抵抗力, 间接【解析】过度采伐造成了物种多样性减少因而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塞罕坝的建设抵抗了北方的风沙体现了生态方面的作用属于间接价值【答案】【解析】【答案】第一次捕捉并标记的黑琴鸡数量、第二次捕捉的黑琴鸡总数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解析】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实验中需要调查的数据有第一次捕捉并标记的黑琴鸡数量、第二次捕捉的黑琴鸡总数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21.(1)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题干信息说明了人类活动________21.(2)荒山披上绿色的过程中群落的丰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丰富度是指________ 丰富度相同的两个群落是否一定为同一群落?________ 试说明理由 ________21.(3)生物防治的优点是________【答案】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解析】【答案】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不一定, 丰富度相同的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解析】【答案】避免环境污染、不会导致害虫的抗性迅速增强【解析】22.(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 人口城镇化建设体现了种群中的个体在空间特征上的________分布22.(2)物种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 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前者一般用于________________的群落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对于不认识的土壤小动物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3)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后者较前者演替速度快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种群密度, 集群【解析】解(1)种群既有数量特征(年龄结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又有空间特征(集群分布、均匀分布等)种群密度的大小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人口城镇化建设体现了种群中的个体在空间特征上的集群分布【答案】(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记录它们的形态特征不能丢弃【解析】(2)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前者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对于不认识的土壤小动物的处理方法是记录它们的形态特征不能丢弃【答案】(3)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解析】(3)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较初生演替速度快23.(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________23.(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______23.(3)该种群的增长速度由缓慢逐渐加快是从哪一点开始的?________ 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哪一点开始的?_____________23.(4)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上?________【答案】(1)d【解析】解(1)据图分析代表的是“S”型增长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 b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 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K值)这时种群增长率为0【答案】(2)b【解析】(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是b点即 \dfracK2【答案】(3)a , c【解析】(3)该种群的增长速度由缓慢逐渐加快是从a点开始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c点开始【答案】(4)b【解析】(4)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中b点所代表的水平上24.(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2)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①摇匀试管取1mL培养液并稀释100倍(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②先将_______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吸水纸吸干制作好临时装片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________(填“被”或“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若不经染色处理则测出的结果与实际值相比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或“相等”)24.(3)若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某一小方格时活菌分布如下图所示则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个若平均每个小方格中的酵母菌数目就是该数目所使用的血球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计数室的容积为 0.1mm^3 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个数为________24.(4)在实验过程中预计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符合________型增长曲线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答案】(1)第五步中“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应改为“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解析】解(1)第五步中“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应改为“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这样每天取样时间间隔相同所得的实验数据更加准确画出的变化曲线更加具有参考价值【答案】(2)②盖玻片, ③不被, 偏大【解析】(2)②在对酵母菌数量进行抽样检测时首先振荡摇匀试管取1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然后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③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时由于死的酵母菌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因此被染成蓝色而活的酵母菌不会被染色因此计数时只记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若不经染色处理则测出的结果与实际值相比偏大【答案】(3)8, 3.2times\ 10^8【解析】(3)如所使用的血球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个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每1个小方格容积为 0.1mm ^3 (1mL =1000 mm ^3)已知每个小方格平均有8个酵母菌那1mL培养液中酵母细胞个数=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每1个小方格容积×稀释倍数=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 \times 400\times 10^4\times稀释倍数 =8\times 400\times 10^4\times 10=3.2\times 10^8【答案】(4)S, 养液中的物质和空间有限【解析】(4)在实验过程中预计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符合S型增长曲线因为培养液中的物质和空间有限试卷第11页,总11页。
2021届高三生物复习2020-2021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答案2
知识点18 种群和群落1.(2021·海南(高|考)·T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以下相关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 .(2)隐含知识:该池塘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选D .此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 .A项中,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为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以浮游藻类为食,二者又构成了竞争关系,故A项正确 .B项中,据题干可知,鱼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池塘中分布不同,其取食也不一样,所处的营养级|有可能不同,故B项正确 .C项中,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是两个不同的种群,由于食物关系生活在池塘的底层和上层,该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故C项正确 .D 项中,该种成年鱼和幼体属于同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故D项错 .2.(2021·江苏(高|考)·T5)以下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C.演替到达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解题指南】关键知识:种群的概念、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水平结构和演替 .选C .此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故A选项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故B选项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中,故C选项错误;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故D选项正确 .3.(2021·四川(高|考)·T4)以下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染色体、DNA和RNA的染色剂不同、提取色素和鉴定色素的方法不同、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调查方法不同 .(2)关键知识: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的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液用于DNA和RNA的染色、用有机溶剂提取色素以及用纸层析法别离色素、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以及取样器取样法调查丰富度 .选A .此题考查染色剂的种类和用途、色素的提取和别离、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调查方法 .A项中,染色体的染色剂可用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或改进的苯酚品红染液,故A项正确;B项中,健那绿用于线粒体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用于DNA和RNA染色,故B项错误;C项中,纸层析法只能别离色素,而不能提取色素,应该用有机溶剂提取色素,故C项错误;D项中,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而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应该用取样器取样法,故D项错误 .4.(2021·福建(高|考)·T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 "S〞型增长【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明确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数量增长的特点 .(2)图示信息:通过种群数量的多少判断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的上下,通过曲线的下降幅度判断死亡率的上下 .选B .此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比1975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也高,A项错误;纵坐标可表示种群密度,横坐标为时间,而死亡率是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从图中数据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项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C项错误;从5年间的统计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D项错误 .5.(2021·广东(高|考)·T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下图 .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灰线小卷蛾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落叶松最|大松针长度也呈周期性波动,但两者呈现出 "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即灰线小卷蛾幼虫与落叶松松针之间为捕食关系 .(2)关键知识: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营养结构的知识 .选B .此题以坐标曲线图为依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及物种丰富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由曲线分析知,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故A项正确 .丰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故B项错误 .样方法一般适用于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故C项正确 .根据题干可知,幼虫摄食可影响松树的代谢活动,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即幼虫摄食能影响松针长度,且有滞后性,故D项正确 .6.(2021·浙江(高|考)·T4)以下关于环境容纳量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 "环境容纳量〞 .(2)关键知识: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最|高值,在某些时候种群数量可能高于环境容纳量 .(3)隐含信息: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会使种群数量在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但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 .选B .此题主要考查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因素,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因素主要是资源和空间 .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最|高值,故A项错误 .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会改变种群的数量,不会直接影响环境容纳量,故B项正确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 "J〞形(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故C项错误 .由于夏季是植物生长的季节,为植食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环境容纳量应为夏季最|大,故D项错误 .7.(2021·新课标全国卷Ⅰ·T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植物病毒V寄生在水稻细胞中,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将植物病毒V传播给其他水稻,青蛙捕食稻飞虱,减少了植物病毒V的传播 .(2)关键知识:判断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 .选A .此题主要考查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 .A项中,稻田中青蛙数量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正确 .B项中,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之间不是竞争关系,错误 .C、D项中,病毒V与青蛙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和水稻之间是寄生关系,C、D均错误 .8.(2021·新课标全国卷Ⅰ·T30)请答复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假设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枯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说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填 "未发生改变〞 "变慢〞或 "变快〞),演替的方向(填 "发生改变〞或 "未发生改变〞)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主要是演替起始条件不同 .(2)关键知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判断、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此题考查群落演替类型判断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根本保存,甚至|还保存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 (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及保存的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 .(3)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群落演替的方向也与自然演替的方向不同了 .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到达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发生改变9.(2021·四川(高|考)·T9)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假设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 .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以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型增长 .(4)假设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假设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降低 .【解题指南】(1)图示信息:图中随着引入的福寿螺的增多,水稻、水花生、鸭舌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均下降(水稻为负增长),而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不变,说明除狐尾草外其他三者均被福寿螺捕食,福寿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不变且大于零 .(2)关键知识: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J型曲线的增长率不变、S型曲线的增长率逐渐下降 .此题考查种群增长和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根据本实验中不同小区中只有福寿螺的密度不同可知,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样方法通常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时常用的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两种 .(2)根据题干中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判断它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从鸭舌草的坐标图可知,随着福寿螺密度的增大,鸭舌草日均密度增长率下降,说明福寿螺与鸭舌草是捕食关系 .(3)据图中福寿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不变且大于零,说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水花生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从对照小区到高密度小区逐渐降低,说明水花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4)在原有土壤条件根本保存的根底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从图中可知,狐尾草未受到福寿螺的影响,因而将占据主导地位 .(5)在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减少,营养结构变得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答案:(1)福寿螺的密度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消费者捕食(3)大于S (4)次生狐尾草(5)抵抗力10.(2021·海南(高|考)·T28)某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害虫A引起的 .害虫招来了一种小蜂和一种小鸟,小蜂把卵产入害虫A体内,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A的其他个体 .小鸟特别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 .在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 .答复以下问题:(1)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 .(2)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A,对A种群的生存(填 "有利〞 "不利〞或 "无影响〞),理由是 .(3)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摇摆身体为小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 .在生态系统中,信息对种间关系具有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隐含知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此题主要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及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 .(1)根据题干可知,小蜂吃害虫,小鸟捕食害虫和小蜂,因此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年、病弱和年幼的个体,疯狂摇摆的害虫A属于病弱个体,小鸟对其的捕食客观上促进了种群的开展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答案:(1)捕食和竞争(2)有利通过捕食,使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死亡,客观上促进了害虫种群的开展,有利于害虫A种群的生存(3)调节知识点18 种群和群落1.(2021·北京(高|考)·T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拟,结果见表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解题指南】关键知识: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动物数量变化和分布的因素分析 .选A .此题考查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种间关系、实验探究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 .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与驱走大蚂蚁相比,小蚂蚁出现率增加幅度大;不灌溉,驱走大蚂蚁与不驱走大蚂蚁相比,小蚂蚁出现率减少幅度小,可以得出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数量增长和活动范围,故A项错误,C项正确 .定时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增加,不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减少,可以得出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故D项正确;此题中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故B项正确 .2.(2021·全国卷Ⅰ·T4)以下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比拟 . (2)关键知识: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的比拟和联系 .选D .A项,草本阶段的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故错误;B项,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复杂,故错误;C项,草本阶段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的群落小,故错误;D项,灌木阶段是在草本阶段根底上演替的,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形成创造了较适宜的环境条件,故正确 .3.(2021·广东(高|考)·T4)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 .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t表示t =N0λ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 000个【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10mL封闭培养体系、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 .(2)图示信息:曲线呈 "S〞型,酵母细胞数量变化:缓慢增长→快速增长→保持稳定 .选D .此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 .从图中信息可看出,该种群的数量增长呈 "S〞型,曲线初始阶段上升缓慢的原因是酵母菌不适应环境,且繁殖率较低,故A项错误;数学模型N t=N0λt对应的增长曲线应为 "J〞型,故B项错误;取样器取样法一般用于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酵母菌数量的计算一般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故C项错误;该种群的最|大值约为120 000个,即K值约为120 000个,故D项正确 .4.(2021·江苏(高|考)·T13)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1 mm×1 mm×0.1 mm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选B .此题主要考查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方法 .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正(中|央)有2个计数室,长宽各为1 mm,深度为0.1 mm,体积为0.1 mm3,故A项错误,B项正确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要先盖上盖玻片,再在边缘滴加样液,故C项错误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细胞,故D项错误 .5.(2021·浙江(高|考)·T5)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灌木群落、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2)关键知识:种群分布型的含义和类型、群落演替的结果 .选 B .此题考查种群分布型及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此题中灌木群落的三种分布类型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故A项正确 .这种改变只是灌木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过程,故B项错误 .大灌木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是个体所需的空间较大,这种现象是种内竞争的结果,故C项正确 .幼小和小灌木的集群分布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有关,故D项正确 .6.(2021·天津(高|考)·T1)以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附属关系 .据图分析,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解题指南】(1)图示信息: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四个不同层级|的概念具体到附属关系图中 .(2)关键知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 .选D .此题考查种群的概念及数量变化、群落、生态系统等知识 .依据附属关系图可判断出:甲是个体,乙是种群,丙是群落,丁是生态系统 .A项,种群(乙)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单位,故错误 .B项,种群数量到达环境容纳量后,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会发生波动,故错误 .C项,群落(丙)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故错误 .D项,生态系统(丁)多样性的形成受到温度等无机环境的影响,故正确 . 7.(2021·四川(高|考)·T7)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 .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以下图 .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局部【解题指南】隐含信息:题干两幅图显示出离石头的不同距离处蜥蜴数目不同、两类植物的生物量不同及蝗虫的种群密度不同,表达出群落的水平结构、种间关系等 .选A .此题考查群落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兼顾考查识图分析能力 .A项,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因其捕食作用,两种植物的生物量均降低,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减弱,故错误 .B项,从图1可以看出,离石头越远,蜥蜴个体平均数越少,因失去石头的庇护,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故正确 .C项,综合两图分析,距石头的远近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故正确 .D项,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使草地上蝗虫减少,植物多样性增加,为放牧提供条件,故正确 .8.(2021·江苏(高|考)·T22)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以下图所示 .以下表达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多项选择)(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解题指南】图示信息:夏季浮游藻类的种类最|多,而秋季浮游藻类的数量最|多 .选A、C .此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 .分析柱形图可知,不同季节藻种类数和藻浓度不同,因不同季节水温不同,所以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故A项正确;一旦发生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不一定增加,有可能是种类减少,而藻的浓度增加,故B项错误;夏季该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最|多,浮游动物种类可能也最|多,故C项正确;10%~20%的传递效率是指能量或者生物量(近似有机物含量)的传递而不是氧元素,浮游动物的氧元素还可从空气和水中得来,故D项错误 .9.(2021·全国卷Ⅰ·T3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个体数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 "1 +〞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答复以下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 .研究说明:该鱼在3 +时到达性成熟(进入成年),9 +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推知该湖泊中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2)关键知识:种群的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标志重捕法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1)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0 +、1 +、2 +的个体总数为400,3 +→8 +的个体总数及9 +及大于9 +的个体总数均为400,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1∶1∶1 .推知该湖泊中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1∶1∶1 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0.(2021·全国卷Ⅱ·T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 000头 .答复以下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那么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假设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那么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填 "大于〞 "等于〞或 "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信息: "生态系统总面积〞 "K值为1 000头〞 "增长速度最|快〞 "数量增加〞"同化的能量〞 .(2)关键知识:当种群数量为K值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 .此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的数量变化以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1)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生态系统面积,故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 =550/250 =2.2(头·km -2) .当种群数量为K值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即乙种动物为500头时,其增长速度最|快,此时的种群密度为500/250 =2(头·km -2) .(2)丙种动物以乙种动物为食,丙种动物数量增加,乙种动物数量减少 .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乙种动物数量减少,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3)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乙种动物的同化量用于满足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呼吸作用消耗等 .丙种动物以乙种动物为食,其能量来自乙种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中的一局部,故其同化的能量。
2021年新高考生物考点扫描章末测试(十五)种群和群落综合(解析版)
章末测试(十五)种群和群落综合一、单选题(本题共25题,每题2分,满分50分)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B.群落中动物与植物均有分层现象,二者互不影响C.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D.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答案】D【解析】种群无水平结构,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A错误;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是由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的,B错误;种群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C错误,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正确,2.某山区的一些退耕地,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优势物种由喜阳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逐渐向耐阴的多年生草本转变,有的地段可出现灌木林,甚至森林。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喜阳植物形成的遮阴环境有利于耐阴植物生长C.该山区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森林形成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答案】C【解析】A、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A正确;B、较低光照条件有利于耐阴植物的生长,故喜阳植物形成的遮阴环境有利于耐阴植物生长,B正确;C、该山区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D、森林形成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森林在调节生态系统方面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C。
3.稻田生态系统是某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精耕稻田和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答案】A【解析】A、防治稻田害虫,减少了稻田能量向害虫的流动,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而不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B、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调节了生物群落直接的中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C、精耕稻田的群落演替有人类的影响,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失去了人类的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C正确;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改变了卷叶螟种群的性别比例,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D正确。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2020)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沪科版(2020)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 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 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 群落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答案】D【解析】解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A正确B.群落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B正确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C正确D.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总和 D错误故选 D2.某生物学家研究一片草原中的生物群落他应研究()A. 草原上的全部植物B. 草原上的全部生物C. 草原上的全部动植物D. 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答案】B【解析】解 A.草原上的全部植物不是全部生物 A错误B.生物群落是指该区域的全部生物故应研究该草原上的全部生物 B正确C.除草原上的全部动植物外还应包括微生物等 C错误D.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为生态系统研究的范围 D错误故选 B3.关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描述正确的是()A. 初生演替的速度更快B. 两者的起始条件不同C. 次生演替最终的生物数量一定比初生演替多D. 所有的演替最终都能到达森林阶段【答案】B【解析】解 A.初生演替属于从无到有的演替需要的时间很长而次生演替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演替需要时间短 A错误B.在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正确C.次生演替最终的生物数量不一定比初生演替多 C错误D.不一定所有的演替都能到达森林阶段只有环境条件适宜才能到达森林阶段 D错误故选 B4.下列有关种群数量调查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以确保结果准确B. 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高C. 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后直接用显微镜计数D. 调查昆虫的虫卵、蚜虫和跳蝻等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答案】C【解析】解 A.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可以使用样方法为确保结果精确应随机取样 A正确B.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B正确C.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 C错误D.昆虫的虫卵、蚜虫和跳蝻等动物个体小、活动能力弱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D正确故选 C5.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 营养条件并非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B. 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 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D.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答案】A【解析】A.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除营养条件外还有温度、pH等故A项正确B.环境的改变会影响K值的大小而pH为环境因素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因此会影响K值的大小故B项错误C.酵母菌个体微小不能采用样方法应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故C项错误D.计数时不能直接在普通载玻片上计数而是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吸去多余培养液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依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故D项错误故选A6.如图是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培养其数量变化曲线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据图可知环境容纳量会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B. 每3个小时换一次培养液该组种群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不断增加C. 当一个种群超过其生存环境的环境容纳时种群数量会下降D. 当往对照组通入充足的氧气时不会改变其最大容纳量但会缩短其到达最高点的时间【答案】B【解析】解 A、据图分析环境容纳量会根据培养液的更换时间的长短等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A正确B、每3个小时换一次培养液据图分析其种群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该组种群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而保持基本不变 B错误C 、当一个种群超过其生存环境的环境容纳时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会下降 C正确D、对照组通入充足的氧气时不会改变其最大容纳量但会缩短其到达最高点的时间 D 正确.故选 B.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增大环境阻力可以降低K值从而防治有害生物B. 调查池塘中单细胞生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抽样检测法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使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D. 记名计算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答案】D【解析】8.辛普森指数是测定群落组织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下列关于植物多样性调查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植物密度越大则取样方也越大B. 调查时应选取样方中的代表物种C. 辛普森指数与物种多样性正相关D. 样方随机是指不同地区定点采样【答案】C【解析】 A 、样方大小应与植物种类有关与密度无关 A错误B、调查时应做到随机取样 B错误C 、当种群密度大时辛普森指数与物种多样性正相关 C正确D、样方随机是指不同地区随机采样 D错误9.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A. 群落的物种组成B. 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C. 群落中生物个体的数目D. 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答案】A【解析】解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故选 A10.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为更好的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结果如表所示10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应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B. 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 适当砍伐改变了落叶松种群的水平结构减少了竞争D. 适度砍伐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答案】C【解析】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 A正确B、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正确C、种群无水平结构 C错误D、由表格数据可知适度砍伐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D正确11.下列有关生物实验中显色剂和染色剂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可用斐林试剂检验蔗糖和淀粉是否被水解B. 可以用龙胆紫溶液对DNA进行染色以观察其所处位置C. 可用双缩脲试剂检验蛋白质是否被蛋白酶水解D. 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验细胞呼吸是否产生了\ CO_2【答案】A【解析】解 A.蔗糖和淀粉都是非还原性糖而它们的水解产物都是还原性糖因此可用斐林试剂检验二者是否被水解 A正确B.龙胆紫溶液是碱性染料可用来使染色体着色但不能对DNA染色 B错误C.蛋白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后显现紫色蛋白质水解形成的多肽也会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因此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验蛋白质是否被蛋白酶水解 C错误D.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是检验酒精的试剂不能用来检验 CO_2 D错误故选 A12.土壤是众多小动物的家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土壤小动物都属于分解者B. 土壤小动物都属于异养型生物C.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可以用标志重捕法D. 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都用记名计算法【答案】B【解析】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土壤小动物可能属于分解者或消费者因此都属于异养型生物 A项错误、B项正确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不用标志重捕法而用取样器取样法 C项错误记名计算法适合用于统计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 D项错误13.下列有关调查方法的说法错误的是()A. 探究微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可使用抽样调查法B. 黑光灯诱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具体操作方法之一C. 标志重捕法不适用于对蚜虫种群数量的调查D. 样方法可以用于调查丛生或蔓生的植物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14.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最小的阶段是()A. 灌木阶段B. 草本植物阶段C. 苔藓阶段D. 森林阶段【答案】C【解析】解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而群落演替的趋势是生物多样性逐渐升高因此物种多样性最小的阶段是苔藓阶段故选 C15.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 调查某地布氏田鼠数量的增长方式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B. 种群的特征与个体的特征相同C. 调查各种植物种群密度的最佳方法都是样方法D. 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可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答案】A【解析】 A 、调查某地布氏田鼠数量的增长方式属于种群数量变化则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 A正确B、出生、性别、年龄、死亡则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具有的特征 B错误C 、用样方法可以调查校园草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对某些簇生植物不易区分植株数不适用样方法调查 C错误D、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 D错误16.某小组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中属于本实验需要的是()A. 琼脂块B. 双缩脲试剂C. 放大镜D. 显微镜【答案】D【解析】A、琼脂块可用于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实验和植物向光性实验不属于本实验需要的实验材料用具 A错误B、双缩脲试剂可用于鉴定蛋白质而不能用于检测酵母菌种群数量不属于本实验需要的实验材料用具 B错误C、放大镜可用于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但由于酵母菌是单个细胞不能用放大镜观察 C错误D、酵母菌是单细胞微生物所以观察时要在显微镜下进行属于本实验需要的实验材料用具 D正确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1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反馈调节B. 不同的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加剧种间竞争C.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里所有昆虫的物种数目D. 环境容纳量受自然条件限制会因环境的破坏而发生变化【答案】B, C【解析】解 A.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A正确B.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 B错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捕昆虫统计昆虫的种群数量 C错误D.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会随环境条件的破坏而发生变化 D正确故选 BC18.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λ值(λ=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并绘制出如图所示曲线下列关于叙述正确的是()A. 第1~3年甲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 c点对应的时期甲、乙种群数量相等的可能性极小C. 乙种群在这4年中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 第2年末甲种群数量比乙种群数量多【答案】A, B, C【解析】A、甲曲线1~3年λ值大于6 说明在第3年时种群密度最大种群数量减少 A 正确B、c点对应的时期甲乙种群的增长率是相同的甲 B正确C、乙种群在这4年中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由于甲因此第3年年末 D错误19.科学家对某荒原上的子午沙鼠种群数量进行连续多年的调查获得如图所示信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第5年的子午沙鼠种群属于衰退型B. 第10年和第20年的子午沙鼠种群数量相同C. 第 1~ 5 年子午沙鼠种群增长模型呈“S”型D. 第 15~ 20 年子午沙鼠种群数量一直减少【答案】A, B, C【解析】解 A.第5年λ>1 子午沙鼠种群属于增长型 A错误B.第10年和第20年的子午沙鼠种群数量不相同 B错误C..第 1~ 5 年λ>1 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子午沙鼠种群增长模型呈“J”型 C错误D.第 15~ 20 年λ<1 子午沙鼠种群数量一直减少 D正确故选 ABC20.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为更好的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应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B. 适当砍伐改变了落叶松种群的水平结构减少了竞争C. 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呈现不同变化趋势D. 适度砍伐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答案】A, D【解析】解 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 A正确B.落叶松种群有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无水平结构 B错误C.通过表格数据可知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错误D.由表格数据可知适度砍伐保持持续的更新能力可长期维持稳定的生产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D正确故选 AD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21.(1)该群落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演替物种b最可能是________阶段的优势物种21.(2)从第10年开始物种a的种群密度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________21.(3)表中第30年时物种c的年龄组成最可能是________型【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22.(1)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___________的习性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收集小动物依据土壤小动物的习性该装置需要完善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22.(2)该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实验此实验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他们的设计方案如下将同一种树的落叶灭菌后均分成甲、乙两组取某林地适量表层土壤均分成A、B两组将甲、乙两组落叶装入两个相同网兜内并分别埋入A、B两组土壤中土壤湿度、温度及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观察和比较两组叶片的腐烂程度从变量控制的角度上述方案需要修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2.(3)探究土壤酵母菌在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变化该生物兴趣小组从土壤中成功分离出酵母菌并用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甲、乙、丙、丁4名同学各取10mL培养液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单独培养每人每天定时检测一次酵母菌数量连续培养7天后 4名同学汇总数据.①实验中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对酵母菌计数②数据汇总后根据_________________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答案】(1)趋暗、趋湿、避高温, 在漏斗上方添加一个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热光源)【解析】解(1)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60W的电灯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答案】(2)土壤微生物的有无, 对A、B其中一组土壤进行灭菌【解析】(2)探究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实验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因此要对A、B其中一组土壤进行灭菌以控制自变量形成对照实验【答案】(3)抽样检测, 平均数据【解析】(3)测定酵母菌数量时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需要根据平均数据23.(1)调査群落中植物的物种数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 取样的方法有________和等距取样法若要调査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________法进行调査结果显示A、B、C三个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髙的是________群落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________23.(2)科研人员采用样方法收获D、E群落全部植物后按照_______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从上表结果分析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_______群落23.(3) A 、B、C、D、E五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都包括________【答案】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法, 取样器取样, B, 物种组成【解析】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若要调査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方法进行调査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故结果显示A、B、C三个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为B群落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答案】植被类型, E【解析】科研人员采用样方法收获D、E群落全部植物后按照植被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从上表结果分析 E群落的物种数量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抵抗力稳定性最低恢复力稳定性最高故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E群落【答案】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解析】不同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都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4.(1)图中所示的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___ 与图示群落演替过程相比某地从森林被全部砍伐再演替到森林阶段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24.(2)图中B阶段从湖岸地面到湖底的生物分布情况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研究发现图中B阶段湖泊中的有些青蛙虽然外形相似但不是同一物种支持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青蛙之间存在着________24.(3)图中C阶段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分布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能提高群落________的能力严重的森林火灾会破坏图中C阶段的生态平衡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对图中C阶段生态系统是有利的其原因是________【答案】初生演替, 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底阶段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解析】由图可知该群落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与图示群落演替过程相比某地从森林被全部砍伐再演替到森林阶段所需的时间短其主要原因某地形成森林存在一定的土壤条件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因此时间短而从裸底阶段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答案】水平, 生殖隔离【解析】图中B阶段从湖岸地面到湖底的生物分布情况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图中B 阶段湖泊中的有些青蛙虽然外形相似但不是同一物种支持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青蛙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答案】利用阳光、空间等环境资源, 能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解析】图中C阶段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分布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空间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严重的森林火灾会破坏图中C阶段的生态平衡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对图中C阶段生态系统是有利的其原因是能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5.(1)为确定放牧量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应该为________ 为减小调查的误差调查时应注意 ________(回答两点)25.(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两图①图甲中虚线表示在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 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②甲图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 A~B段实线与虚线重合的原因是________ B点以后同一时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表示________③乙图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则甲图中________点不可能出现此种年龄组成④牧民为减少田鼠数量在甲图所示的某时刻向草原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种群数量又恢复到原来水平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答案】(1)样方法, 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取足够多的样方(答出其中两项即可)【解析】(1)对该草原上某种优质牧草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可以采用样方法为了减小误差应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且数量足够多【答案】(2)①理想(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 \ a×(1+m)^n, ②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近似理想条件, 生存斗争所淘汰的个体数, ③D, ④灭鼠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中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解析】(2)甲图中虚线表示“J”型增长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产生的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个体总数应为 a×(1+m)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 a×(1+m)^n 乙图中幼年个体多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增加甲图中D点种群数量稳定不可能出现乙图所示增长型年龄组成投放灭鼠药后田鼠的种群中大量个体被杀死但是种群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选择出来通过选择作用使抗药性个体数量不断增加所以一段时间后田鼠种群数量又恢复到原来水平。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2020)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沪科版(2020)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4小题每题3分共计42分)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B. 分层现象只发生于群落中的植物动物不具备分层现象C. 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湿度等有关D. 群落中水平分布的生物种类有差异【答案】B【解析】解 A.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中植物的分层与光照有关 A正确B.动物在群落中也有分层现象 B错误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湿度等有关 C正确D.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 D正确故选 B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火灾后草原群落的恢复属于初生演替B. 草原生物群落最终都会演替为森林生物群落C. 群落演替只是优势物种的取代原优势种不一定消失D. 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主要与气候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答案】C【解析】3.调查小组对某草原生态系统中三种动物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进行了连续几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2013年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衰退型B. 表中数据显示甲种群的数量在2015年最少C. 乙种群在2014年种群数量下降较快有可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D. 8年间丙种群的数量先增长后趋于稳定【答案】B【解析】解 A.2013年甲、乙两种群的比值均小于1 因此均为衰退型 A正确B.表中数据显示甲种群的比值在2012年~2017年均小于1 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故2017年数量最少 B错误C.乙种群在2014年比值最小种群数量下降较快有可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 C正确D.丙种群从2012~2016年比值均大于1 数量一直增长且增长的越来越慢 2017~2019年比值为1 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D正确故选 B4.下列有关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 调杏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 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C. 统计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D. 制作的生态缸要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答案】A【解析】 A 、田鼠活动能力强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A错误B、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 B正确C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C正确D、制作的生态缸必须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D正确5.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块地的土样B.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C.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答案】C【解析】解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实验 A正确B.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B正确C.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C错误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 D正确故选 C6.如图表示某田间老鼠防治前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防治前老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 K_1B. 对老鼠进行防治的最佳时间是\ t_2C. 防治后老鼠种群的数量将维持在 K_2D. A、B 两曲线在\ t_3时的出生率均等于死亡率【答案】B【解析】解 A.由曲线分析可知防治前老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 K_1 A正确B.对老鼠进行防治的最佳时间是 t_1之前 B错误C.由曲线分析可知防治后老鼠种群的数量将维持在 K_2 C正确D.A、B 两曲线在 t_3时各自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均等于死亡率 D正确故选 B7.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 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 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 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答案】D【解析】解 A.图乙由于老年个体占的比例较大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图甲c点时增长率大于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A错误B.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B错误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所以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错误D.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即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D正确故选 D8.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往往表现为“S”型曲线以下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数量在未达到K值之前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B. 种群数量在未达到K值之前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 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后种群数量并非绝对恒定D. 有害动物防治可以通过改变环境降低其环境容纳量【答案】A【解析】9.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图甲所示模型能解释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B. 图甲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C. 图甲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图乙中abcd依次对应D. 图乙中P为猎物的种群数量 H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答案】D【解析】解 ABC.在生态系统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相互制约使得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当捕食者数量增多时猎物数量会降低一段时间后捕食者数量也降低而当猎物数量增多时捕食者数量在短期内会增加但一段时间后猎物数量下降捕食者数量下降即存在负反馈调节 ABC正确D.由图乙可知 H曲线先开始增加并且先开始减少 P曲线的消长呈现“跟随”现象可据此推知图乙中P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H为猎物的种群数量 D错误故选 D10.某人因肺部感染出现呼吸困难、高烧、少尿的症状检查发现其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等成分被确诊为感染性肺水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 CO_2的含量偏高B. 患者持续高烧时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 排尿量减少是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导致的D. 患者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答案】B【解析】解 A.患者呼吸困难导致 CO_2不能够及时排放出去使体内 CO_2含量偏高 A 正确B.患者持续高烧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错误C.排尿量减少是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导致的 C正确D.患者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肺部组织液增加 D正确故选 B11.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B. 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C. 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说明人类活动影响了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 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答案】C【解析】解 A.过度砍伐的森林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A正确B.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因此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简单丰富度低 B正确C.表中群落演替的情况并没有反映出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C错误D.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土壤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D正确故选 C12.密执安湖沙丘是湖水退却后暴露出来的极端干燥的一片区域在经历大约一千年的演替后最终发展成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B. 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被另一个群落的物种代替的过程D. 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答案】C【解析】A、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A正确B、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因此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B正确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过程中物种并不会全部替代 C错误D、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 D正确13.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一块面积不大的某区域第一次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较多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B. 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标志重捕法C. 草原上鼠与牛、羊等还可用取样调查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D. 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答案】C【解析】该区域的此种鼠的数量为\dfrac68\times 5412= 306(只)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只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故选C14.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B. “四大家鱼”的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不同C.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它们之间种间竞争越激烈D. 相似生态位的外来物种入侵一定会导致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甚至消失【答案】D【解析】解 A.据题干知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A正确B.“四大家鱼”的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B正确C.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利用的资源与占据的空间越相似所以竞争越激烈 C 正确D.相似生态位的外来物种入侵不一定能够竞争过土著物种所以不一定会导致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甚至消失 D错误故选 D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3分共计15分)15.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着重要意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也受自身密度的影响B. 降低迁入率、增加迁出率可降低本种群的K值C. 若某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则该种群数量一定不变D.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答案】B, C【解析】解 A.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有时也会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A正确B.种群的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与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变化无关 B错误C.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C错误D.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增长速率也会不同(密度大的增长得慢)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正确故选 BC16.密歇根湖因湖水退却逐渐暴露出沙丘沙丘上首先长出草本植物而后形成白杨林最后出现松树林整个演替共历时700年下列正确的叙述是()A. 该过程是一种初生演替B. 群落演替到松树林阶段之后群落的结构不再发生变化C. 若重复该演替过程顶级群落不一定是松树林D. 若将松树林砍伐后再经过一次演替形成松树林所需时间短于700年【答案】A, C, D【解析】解 A.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该过程是一种初生演替 A正确B.该群落演替到松树林阶段之后群落的结构可能会继续发生变化 B错误C.若重复该演替过程顶级的群落不一定是松树林 C正确D.若砍伐松树林后再经过一次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次生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所需时间较短 D正确故选 ACD17.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研究人员对某森林草原交错区进行调查发现与森林或草原生态系统相比交错区的物种数目及一些物种的种群密度均较大该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下列关于群落交错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 调查群落交错区中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只能使用样方法B. 群落交错区可能存在特有的物种C. “边缘效应”的出现可能是由交错区环境复杂导致的D. 群落交错区一旦遭到破坏可以很快恢复原状【答案】B, C【解析】解 A.由题干可知群落交错区一些物种的种群密度均较大因此调查群落交错区中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可以使用目测估计法 A错误B.发育较好的群落交错区除包括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外还可能有因适应新的环境而出现的特有物种 B正确C.“边缘效应”的出现可能是由交错区环境复杂导致的 C正确D.群落交错区的物种数目较大抵抗力稳定性较强但恢复力稳定性较弱因此群落交错区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原状 D错误故选 BC18.为保护美洲某草原的鹿群自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若干年后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1905年前鹿的数量保持在4000头左右主要是有捕食者B. 1925年前后该区域内鹿种群的K值是保持在100000头C. 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被捕食D. 鹿、美洲狮、狼等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答案】A, D【解析】解 A.1905年前由于有天敌美洲狮和狼等的存在鹿的数量保持在4000头左右A正确B.1925年前后该区域内鹿种群种内斗争的加剧鹿种群数量达到100000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因而该区域内鹿种群的 K值小于100000 B错误C.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可能是草场被破坏 C错误D.鹿、美洲狮、狼等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生态环境相对稳定 D正确故选 AD19.浙江某地乌鸫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 第1年乌鸫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B. 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鸫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不同C. 第6年的乌鸫种群数量最少D. 乌鸫种群数量受气候、病原体和领域行为等外源性因素的调节【答案】A, C, D【解析】解 A.第1年λ>1 说明乌鸫种群数量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无法确定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关系 A错误B.虽然第3年和第9年λ均为1 但是第3年以后至第9年的λ均小于1 而第9年以后的λ为1 故第3年为衰退型第9年为稳定型 B正确C.第3年~第9年λ<1 种群密度一直减小第9年之后λ=1时种群密度不变因此乌鸫种群数量最少为第9年 C错误D.领域行为是物种的一种先天性行为应属内源性因素 D错误故选 ACD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20.(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 人口城镇化建设体现了种群中的个体在空间特征上的________分布20.(2)物种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 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前者一般用于________________的群落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对于不认识的土壤小动物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3)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后者较前者演替速度快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种群密度, 集群【解析】解(1)种群既有数量特征(年龄结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又有空间特征(集群分布、均匀分布等)种群密度的大小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人口城镇化建设体现了种群中的个体在空间特征上的集群分布【答案】(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记录它们的形态特征不能丢弃【解析】(2)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前者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对于不认识的土壤小动物的处理方法是记录它们的形态特征不能丢弃【答案】(3)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解析】(3)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较初生演替速度快21.(1)上述计算公式中 b值含义是_____________ 为使酵母数量迅速增加培养过程中需保证充足的营养和_________供应为监测酵母的活细胞密度将发酵液稀释1000倍后再用等体积健那绿染液染色用___________型血细胞计数板计数5个中格(5点取样法)中的细胞数理论上________色细胞的个数应不少于_________ 才能达到每毫升 5\times 10^2 个活细胞的预期密度21.(2)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有2外错误的操作是___________(填下列操作的序号)①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③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④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答案】(1)稀释倍数, 氧气, 汤麦式, 绿色, 50【解析】解(1)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为酵母菌细胞个数/mL= \dfrac所数小方格中细胞总数\times 400\times 10^4\times 稀释倍数所数的小方格数(a) 因此上述计算公式中 b表示酵母菌原液稀释倍数为使酵母数量迅速增加培养过程中需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氧气供应血球计数板有两种方格网对于希利格式(16×25)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汤麦式(25×16)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根据题意可知本小组实验采用五点取样法因而应用汤麦式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将发酵液稀释1000倍后再用等体积健那绿染液染色(相当于将发酵液再稀释2倍)要达到每毫升 5\times 10^2 个活细胞的预期密度即 5×10^2= \dfrac所数小方格中细胞总数\times 400\times 10^4\times 1000×280 解得所属小方格中细胞总数为50 即理论上绿色细胞的个数应不少于50个【答案】(2)②③【解析】(2)①将适量干酵母菌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能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①正确;②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②错误;③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③错误;④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④正确;⑤血球计数板加样后需静置片刻再使用显微镜计数这是因为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一定的高度(0.1mm)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漏⑤正确故错误的为②③22.(1)不同鱼类生活在鱼塘的不同水层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有利于养殖鱼类对鱼塘水体空间和________的充分利用22.(2)能量从太阳能到鳙鱼的流动途径是________ 为维持鱼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放养鱼苗时鳙鱼的投放量要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鲢鱼22.(3)给鱼塘施肥可以提高鱼的产量但某些情况下又会造成鱼的死亡原因是________【答案】(1)垂直, 食物【解析】解(1)不同水层生活的生物类群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它们以不同的食物为食有利于不同鱼类对于空间、食物、光照等资源的充分利用【答案】(2)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 小于【解析】(2)能量从太阳能到鳙鱼的流动途径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鱼塘内浮游植物数量远多于浮游动物鲢鱼以浮游植物为食鳙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因此投放鱼苗时鳙鱼投放量应小于鲢鱼投放量【答案】(3)水体富营养化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溶解氧【解析】(3)施肥可能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疯狂生长水体缺乏氧气鱼类无法呼吸从而死亡23.(1)某研究小组对该地区某区域的杜鹃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其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调查过程中因标志物过于明显会导致被标记的个体更容易被天敌发现和捕食这会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23.(2)封山育林后遏制了水土流失的现象体现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几年后该地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均增加提高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通过政策调整改变了该地区的生态面貌说明人类活动能够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答案】标志重捕法, 偏大【解析】杜鹃鸟个体较大活动范围广所以采用标志重捕法对该地区某区域的杜鹃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div 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 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div 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 (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times 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div 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容易被天敌捕食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则获得的估计值与实际值相比偏大【答案】间接, 抵抗力, 速度和方向【解析】封山育林后遏制了水土流失的现象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几年后该地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均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通过政策调整改变了该地区的生态面貌说明人类活动能够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24.(1)调查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类的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 开垦区鼠类的优势种为________24.(2)不同的干扰程度会导致各种鼠的数量所占的比例发生改变这称为________ 某种鼠类种群数量改变________(填“会”或“不会”)改变其他鼠类的环境容纳量24.(3)同一干扰条件下不同鼠中的种群数量变化为非同步性即某些鼠类的种某些鼠类的种群数量减少其意义是________【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高考易错点15 种群和群落—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易错题(教师版含解析)
易错点15 种群和群落易错题【01】对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和调查方法有混淆群落和种群的研究对象不同,关注的重点也不同,种群是研究一个物种的生物,所以种群的研究核心是种群数量,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以及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最终都会影响到种群的数量变化,所以种群需要研究这些特征。
群落的研究对象是一定区域生活的所有生物,关注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环境改变对群落的影响。
因此研究的重点是群落的丰富度。
易错题【02】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理解不够充分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最主要的是S型和J型曲线的解读,还有衍生出的种群增长率变化曲线,种群存活曲线等等,要抓住坐标学会正确理解种群数量变化。
易错题【03】对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的理解不到位群落演替是由环境和生物共同影响之下,群落的种群类型和数量发生改变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种间关系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原因。
01对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和调查方法有混淆(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Ⅰ)·6)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错因】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取样器取样法也可用于诱捕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而标志重捕法适用于形体较大的动物,这一点要注意。
【问诊】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B、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C、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D、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D正确。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2020)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沪科版(2020)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3小题每题3分共计39分)1.由于人类的活动某地区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增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地区所有的动植物类群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B. 该地区各种生物数量增加引起了物种丰富度增加C. 调查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标志重捕法D. 群落物种组成的改变可作为衡量群落稳定性的一项指标【答案】D【解析】A、该地区所有的动植物类群 A错误B、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使种群密度增加 B错误C、调查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取样器取样法D、群落的结构越复杂群落越稳定 D正确2.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中ab段与de段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不同B. 害虫的防治应从c点开始进行C. 图中阴影面积大小可以反映环境阻力的大小D. e点以后种群数量仍会出现波动【答案】B【解析】A.ab段与de段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分别是种群数量太少和生存斗争加剧 A正确B.c点时种群增长最快对于害虫防治难度很大应在数量较少的时候就开始进行 B错误C.图中阴影面积表示理想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差值意味着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可以反映环境阻力的大小 C正确D.e点以后种群数量受食物、资源、气候和天敌等因素的影响仍会出现波动 D正确3.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 若该地区为草原甲为兔子则乙可能是牛C. 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D. 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答案】D【解析】A项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只能分析出甲种群数量先多于乙种群数量然后甲种群数量少于乙种群数量所以判断不出两种群的增长模式 A错误B项如果该地区为草原甲如果是兔子乙不可能是牛因为这二者的竞争关系是此消彼长的那种竞争关系应不会使某种群消失 B错误C项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的话乙为捕食者到第7年时被捕食者数量为0 那么捕食者数量也会为0 C错误D项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最初时甲种群占优势随后乙种群占优势并且甲种群逐步被排挤掉所以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D正确故选D4.“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些诗句描绘了草原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调查草原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标志重捕法B. 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 受到水分等环境因素的限制我国内陆草原一般不能演替到森林阶段D. 草原上的所有植物和动物构成了草原生物群落【答案】C【解析】C5.下列有关种群及其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具有多种数量特征B.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C.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所有动物种群D. 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可以存在地理隔离【答案】C【解析】解 A.种群具有多种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 A正确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正确C.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个体较大、活动能力强的生物的种群密度不适用于所有动物种群如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一般利用样方法调查 C错误D.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可以存在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 正确故选 C6.豌豆蚜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和豌豆蚜研究人员施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检测两种动物种群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用相同的调查方法对利马豆和豌豆蚜的种群密度进行统计B. 蝉大眼蝽和豌豆蚜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C. 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二、三营养级D. 据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豌豆蚜【答案】D【解析】解 A.利马豆是植物调查利马豆的种群密度可以选择样方法豌豆蚜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A正确B.豌豆蚜和蝉大眼蝽都捕食利马豆同时蝉大眼蝽还可捕食豌豆蚜所以蝉大眼蝽与豌豆蚜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正确C.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和豌豆蚜取食利马豆时属于第二营养级取食豌豆蚜时属于第三营养级 C正确D.分析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施用蔬果剂后豌豆蚜的数量增长但是蝉大眼蝽数量下降所以蝉大眼蝽不是主要取食豌豆蚜 D错误故选 D7.某农村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导致很多农田弃耕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中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其中A点农田弃耕 C点出现灌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B. D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不断增加C. 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敌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等D. 地表生满杂草、灌木等植被有利于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B【解析】A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误C项 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制约因子可能有天敌数量增加、生活资源减少导致种内斗争加剧 C正确D项植被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正确故选B8.下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 t_1sim t_2时间段甲、乙两个种群的年龄组成都是增长型B. 在\ t_2时刻甲、乙两个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一定相同C. 在\ Osim t_4时间段乙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为“J”型D. 在\ t_4时刻甲、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相等【答案】A【解析】解 A.在 t_1\sim t_2时间段甲、乙两个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均大于1 所以两个种群数量都是增长的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 A正确B.在 t_2时刻甲、乙两个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相等但两个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同 B错误C.在 O\sim t_1时间段乙种群数量是减少的所以在 O\sim t_4时间段乙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不是“J”型 C错误D.由于甲、乙两个种群的起始数量以及具体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一定相同所以在 t_4时刻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不一定相同 D错误故选 A9.下列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振荡试管有利于正确计数B. 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轻盖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C. 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D. 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答案】B【解析】解 A.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A正确B.应先轻盖盖玻片后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防止气泡产生 B错误C.到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的增多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应先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 C正确D.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能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否则会产生误差 D正确故选 B10.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 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C. 群落中的优势物种通常占有绝对竞争优势且这种优势是不会改变的D. 测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直接识别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答案】C【解析】解 A.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A正确B.群落中垂直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对自然资源(如光)的充分利用 B正确C.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消长情况不同故群落中的优势种通常都占有竞争优势且这种优势是在不断变化的 C错误D.测定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是识别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 D 正确故选 C11.下列对教材有关实验说法错误的是()A.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首先将洋葱和广口瓶整套装置放在4\^circ C 冰箱低温室内诱导36小时待洋葱长出1 \cm 不定根时备用B.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若选用浸泡法处理插条时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处理C. 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实验装置要放到25sim 35\^circ C 的环境中培养8sim10 \hD. 脂肪的检测实验中在制作花生徒手切片时切好的花生薄片不可以用手捏取应选用毛笔蘸取薄片置于载玻片中央【答案】A【解析】 A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首先将洋葱置于广口瓶上让洋葱的底部接触瓶中的水面 25^\circ C 恒温箱培养当洋葱长出约1 cm 左右的不定根时从恒温箱中取出进行低温诱导即将整个装置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circ C ) 低温诱导培养36 h A错误B、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处理插条的方法中浸泡法适合溶液浓度较低在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 B正确C 、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实验装置中注入质量分数为5\% 的葡萄糖溶液且要放到25\sim 35^\circ C 的环境中培养8\sim 10 h C正确D、脂肪的检测实验中在制作花生徒手切片时切好的花生薄片不可以用手捏取应选用毛笔蘸取薄片置于载玻片中央 D正确1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错误的是()A.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标志重捕法B.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C. 制作生态缸需要采用透明的材料如玻璃缸并放置于散射光环境观察D.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前要先振荡试管【答案】A【解析】解 A.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A错误B.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B正确C.制作生态缸需要采用透明的材料如玻璃缸并放置于散射光环境观察 C正确故选 A13.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下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A. 在各层次中林下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低于林窗B. 光照同时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 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不同D. 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答案】C【解析】A、由图形分析可知 A正确B、林窗下和林下属于水平结构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这表明光照同时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该调查只统计了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类数故不能对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同进行判断D、由图分析可知、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之减少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3分共计9分)14.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A. 图1、2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B. 鱼类捕捞在图2的h点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C. 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Ⅰ为培养早期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D. 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答案】B, C【解析】解 A.种群存活率越高种群的增长越快图3所示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最快达到K时增长最慢符合曲线Ⅱ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 A错误B.图2的h点种群密度最大鱼类捕捞在该点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B正确C.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Ⅰ为培养早期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 C正确D.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因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斗争越激烈图3曲线的i点并没有达到最大种群密度 D错误故选 BC15.如图所示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此图中的增长曲线上的b点表示“K值”B. 该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大约在第2年C. 第7年开始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 在第10年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答案】A, B, C, D【解析】解分析题图曲线可知该图是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模式图 d点对应的值100 是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 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是50 即为\dfracK2 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在0∼10年之间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K值时增长速率下降至0 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A.由分析可知 K值是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A错误B.该种群是S型增长曲线在第5年时种群数量达到\dfracK2 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 错误C.第7年种群数量增长缓慢但是种群数量仍然增加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错误D.第10年种群数达到最大值且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错误故选 ABCD16.如图所示为酵母菌在固定容器中140小时内不同条件下的数量增长曲线其中对照组曲线为正常条件下不更换培养液情况下的数量增长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曲线甲表示种群增长所需营养物质条件基本不受限制B. 在60~140小时范围内曲线丙所示酵母菌数量呈指数增长C. 曲线甲对应的种群增长率大于曲线乙对应的种群D. 若实验继续进行一段时间曲线丁对应的种群数量会下降【答案】A, C, D【解析】解 A.曲线甲呈J型所以曲线甲表示种群增长所需营养物质条件基本不受限制A正确B.指数增长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按一定的倍数持续增长曲线呈J型而曲线丙在该范围内呈直线不是指数增长 B错误C.在相同的时间内甲曲线达到的种群数量远远大于乙曲线甲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大于乙D.曲线丁不更换培养液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减少代谢废物积累 pH发生改变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会下降 D正确故选 ACD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7.(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主要流行于非洲疟疾猖獗的地区.具有一个突变基因的个体(即杂合子)并不表现出相关症状但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 患者出现的症状会对身体的器官造成严重损害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的特点疟疾猖獗的非洲地区该致病基因的频率较高这是________的结果.17.(2)非洲某地曾发生火灾之后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通过对该物种引入前后种群基因频率的比较该物种在引入前后有没有发生变化?________ 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答案】组成血红蛋白分子的多肽链上发生了氨基酸的替换, 多害少利, 自然选择【解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主要流行于非洲疟疾猖獗的地区.具有一个突变基因的个体(即杂合子)并不表现出相关症状但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组成血红蛋白分子的多肽链上发生了氨基酸的替换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患者出现的症状会对身体的器官造成严重损害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的特点疟疾猖獗的非洲地区该致病基因的频率较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没有进化, 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根据分析可知引入该物种前后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该物种在引入前后没有发生进化.18.(1)若曲线X表示某地区一种外来双子叶植物的增长曲线则出现这种变化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 调查该种群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为减少实验的误差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18.(2)若曲线Y表示一定时间内某草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则BC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会________ 该段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 若在C点时该地区迁入了大量同种的食草动物则一定时间后该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会下降原因是________18.(3)若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种鱼类的数量变化则为持续获得经济效益捕捞后鱼群的年龄组成应为________ 若曲线Y表示有害动物的变化曲线则对其防治的原则是________ 为调查该有害动物的种群密度某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在一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捉并标记30只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10只没有标记 4只有标记因动物被捕捉一次后的灵敏度提高事实上有害动物的数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和具体数值)只/公顷【答案】没有天敌、环境条件适宜, 样方法, 随机取样(或取多个样方调查种群密度后取平均值)【解析】若曲线X表示J型增长出现的原因是没有天敌空间充裕等为了减少实验误差【答案】逐渐下降, 增长型, 大量同种食草动物的迁入导致草原上草的数量减少引起草场退化【解析】曲线Y为S型增长曲线在值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到C点时增长速率为0 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引起草场退化【答案】增长型, 在其数量越少的时候防治越好, 小于105【解析】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B点左右捕捞后鱼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解得N=105 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会减小则事实上有害动物的数量小于105只/公顷19.(1)该草原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从演替的类型来看因放牧、烧荒引起的演替属于________演替19.(2)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不适合用样方法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________且身体微小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________来推测该草原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土壤小动物大部分很小却对土壤中________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19.(3)有一个M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该草原由于环境适宜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λ倍数增长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 实际上田鼠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________降低________增高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增长变缓【答案】(1)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次生【解析】解(1)该草原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因放牧、烧荒引起的演替由于具备土壤等条件属于次生演替【答案】(2)有较强活动能力, 种类, 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解析】(2)由于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故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不适于选用样方法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种类来推测该草原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土壤小动物大部分很小却对土壤中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答案】(3)\ M⋅λ^t, 出生率, 死亡率【解析】(3)有一个M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该草原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λ倍数增长故该田鼠的增长曲线为J型根据J型曲线公式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为 M⋅λ^t 实际上田鼠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增长变缓20.(1)调查天露山中杜鹃花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________法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 20.(2)与周围人类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相比天露山的物种丰富度较高物种丰富度是指________ 为了调查山中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应采用________法有同学在用诱虫器采集土壤中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结果会使统计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0.(3)山上黄背草高约0.5米杜鹃花1~2米而野桫椤可达 2^\sim 4米这体现了该群落的________结构影响其分布主要与________有关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________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答案】(1)样方, 随机取样【解析】解(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所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答案】(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取样器取样, 偏小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土壤中的有些小动物不会进入捕虫器中结果会使统计结果偏小【答案】(3)垂直, 光照, 阳光【解析】(3)草甸山上黄贝草、杜鹃花和野桫椤的高度逐渐增加这体现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2020)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沪科版(2020)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记兔10只则该种群的数量为()A. 46B. 25C. 12D. 100【答案】D【解析】解设该地段全部个体数记作N 其中标志数为M 重捕个体数为n 重捕个体中被标志个体数为m 则 N: M=n:m 该种群的数量为 \left( 40\times 25\right) \div 10=100(只) D 正确故选 D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A. 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 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C. 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D. 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答案】C【解析】解 A.调查种群密度的时候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因为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计数比较困难 A错误B.通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B错误C.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偶然因素越少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C正确D.种群密度直接反映或估算种群数量大小 D错误故选 C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是()A. 种群特征主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B. 种群的出生率提高必会导致其种群密度增大C. 田间释放性外激素干扰昆虫交配是通过破坏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D. 种群数量调查遵循的原则是随机取样得到的数据为准确数值【答案】A【解析】解 A.种群特征主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A正确B.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才能增大 B错误C.田间释放性外激素干扰昆虫交配是通过降低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C错误D.种群数量调查中的估算法得到的是一个估算数值不是准确的数值 D错误故选 A4.下列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振荡试管有利于正确计数B. 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轻盖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C. 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D. 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答案】B【解析】解 A.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A正确B.应先轻盖盖玻片后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防止气泡产生 B错误C.到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的增多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应先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 C正确D.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能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否则会产生误差 D正确故选 B5.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C.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答案】C【解析】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A错误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B错误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C正确D、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D错误6.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h 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 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 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 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 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答案】C【解析】解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为样方法该草地上全部个体数全部统计难度较大只选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进行调查不具有代表性一般随机设置1 m^2的样方为宜并且尽量选择多个样方求平均值故选C7.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 调查某地布氏田鼠数量的增长方式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B. 种群的特征与个体的特征相同C. 调查各种植物种群密度的最佳方法都是样方法D. 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可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答案】A【解析】 A 、调查某地布氏田鼠数量的增长方式属于种群数量变化则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 A正确B、出生、性别、年龄、死亡则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具有的特征 B错误C 、用样方法可以调查校园草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对某些簇生植物不易区分植株数不适用样方法调查 C错误D、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 D错误8.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A. 物种进化B. 外来物种入侵C. 初生演替D. 次生演替【答案】D【解析】大火使森林大面积的烧毁破坏了原来的群落导致原来的物种消失了在以后的时间依次出现一些新的物种(杂草地→阔叶林→针叶林)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该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题干中的这种现象属于次生演替9.以下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正确的说法是()A. 该实验是利用逐个计数的方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的B. 吸取培养液于计数室后盖盖玻片观察C. 为保证结果可靠需多次重复实验并计算平均值D. 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答案】D【解析】A项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进行计数通常采用抽样检测法 A错误B项实验过程中应该先盖上盖玻片然后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 B错误C量为保证结果可靠需要多次取样求各组实验的平均值以减小实验误差 C错误D项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D正确故选D10.在下列生物学实验中实验材料或试剂不可改变的是()A. 用苏丹Ⅳ替代苏丹Ⅲ对脂肪进行染色B. 用家兔替代豌豆来验证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C. 用乳酸菌替代酵母菌探究细胞的两种呼吸方式D. 用醋酸洋红液替代龙胆紫溶液对洋葱根尖进行染色【答案】C解 A.苏丹Ⅳ可以将脂肪染成红色苏丹Ⅲ可以将脂肪染成橘黄色因此可以用苏丹Ⅳ替代苏丹Ⅲ对脂肪进行染色 A正确B.家兔和豌豆都是真核生物都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因此可以用家兔替代豌豆来验证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 B正确C.乳酸菌是厌氧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不能替代酵母菌探究细胞的两种呼吸方式 C 错误D.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成深色因此可以用醋酸洋红液替代龙胆紫溶液对洋葱根尖进行染色 D正确故选 C1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A. 群落的物种组成B. 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C. 群落中生物个体的数目D. 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答案】A【解析】解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故选 A12.如图为某同学用血球计数板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酵母菌培养液的结果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A. 加样液之前要对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必须清洗B. 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培养液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C. 在血球计数板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后应先斜靠盖玻片再盖好防止气泡产生D. 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边界上的酵母菌也应该全部计数【答案】A【解析】 A 、加样液之前要对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必须清洗 A正确B、取样时应先震荡试管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B错误C 、在血球计数板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前应先盖盖玻片 C错误D、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边界上的酵母菌应该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中的个体 D错误13.关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描述正确的是()A. 初生演替的速度更快B. 两者的起始条件不同C. 次生演替最终的生物数量一定比初生演替多D. 所有的演替最终都能到达森林阶段【解析】解 A.初生演替属于从无到有的演替需要的时间很长而次生演替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演替需要时间短 A错误B.在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正确C.次生演替最终的生物数量不一定比初生演替多 C错误D.不一定所有的演替都能到达森林阶段只有环境条件适宜才能到达森林阶段 D错误故选 B14.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B.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C.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的一种空间结构D. 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答案】A【解析】解 A.一片田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A错误B.植物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等其它环境因素的不同 B正确C.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C正确D.根据植物对光照的需求在农业上可以搭配种植品种提高产量 D正确故选 A15.某生物学家研究一片草原中的生物群落他应研究()A. 草原上的全部植物B. 草原上的全部生物C. 草原上的全部动植物D. 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答案】B【解析】解 A.草原上的全部植物不是全部生物 A错误B.生物群落是指该区域的全部生物故应研究该草原上的全部生物 B正确C.除草原上的全部动植物外还应包括微生物等 C错误D.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为生态系统研究的范围 D错误故选 B16.下列种群密度的调查活动中与实际数值相比计算所得数值可能偏小的是()A. 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时先滴加培养液后盖盖玻片B. 采用样方法调查马尾草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C. 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出现脱落D.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压在方格边缘的个体全部统计在内【答案】B【解析】解 A.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时先滴加培养液后盖盖玻片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A不符合题意B.采用样方法调查马尾草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B符合题意C.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出现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C不符合题意D.正常统计时血细胞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所以压在方格边缘的个体全部统计在内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 D不符合题意故选 B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17.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B.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 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丁年龄组成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准确反映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答案】A, D【解析】解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 A错误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B正确C.丁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 C正确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可以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 D错误故选 AD18.根据生活史的不同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r对策和K对策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_1)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_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_t+1=N_t 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种群可以回升到S点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走向绝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r对策的有害生物由于没有X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B. 在种群基数较少时 K对策生物种群增长率也不可能为负值C. K对策的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可能低于X点D. 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答案】A, C, D【解析】19.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为更好的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应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B. 适当砍伐改变了落叶松种群的水平结构减少了竞争C. 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呈现不同变化趋势D. 适度砍伐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答案】A, D【解析】解 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 A正确B.落叶松种群有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无水平结构 B错误C.通过表格数据可知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错误D.由表格数据可知适度砍伐保持持续的更新能力可长期维持稳定的生产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D正确故选 AD20.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反馈调节B. 不同的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加剧种间竞争C.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里所有昆虫的物种数目D. 环境容纳量受自然条件限制会因环境的破坏而发生变化【答案】B, C【解析】解 A.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A正确B.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 B错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捕昆虫统计昆虫的种群数量 C错误D.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会随环境条件的破坏而发生变化 D正确故选 BC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21.(1)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___________的习性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收集小动物依据土壤小动物的习性该装置需要完善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21.(2)该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实验此实验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他们的设计方案如下将同一种树的落叶灭菌后均分成甲、乙两组取某林地适量表层土壤均分成A、B两组将甲、乙两组落叶装入两个相同网兜内并分别埋入A、B两组土壤中土壤湿度、温度及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观察和比较两组叶片的腐烂程度从变量控制的角度上述方案需要修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1.(3)探究土壤酵母菌在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变化该生物兴趣小组从土壤中成功分离出酵母菌并用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甲、乙、丙、丁4名同学各取10mL培养液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单独培养每人每天定时检测一次酵母菌数量连续培养7天后 4名同学汇总数据.①实验中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对酵母菌计数②数据汇总后根据_________________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答案】(1)趋暗、趋湿、避高温, 在漏斗上方添加一个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热光源)【解析】解(1)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60W的电灯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答案】(2)土壤微生物的有无, 对A、B其中一组土壤进行灭菌【解析】(2)探究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实验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因此要对A、B其中一组土壤进行灭菌以控制自变量形成对照实验【答案】(3)抽样检测, 平均数据【解析】(3)测定酵母菌数量时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需要根据平均数据22.(1)图中所示的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___ 与图示群落演替过程相比某地从森林被全部砍伐再演替到森林阶段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22.(2)图中B阶段从湖岸地面到湖底的生物分布情况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研究发现图中B阶段湖泊中的有些青蛙虽然外形相似但不是同一物种支持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青蛙之间存在着________22.(3)图中C阶段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分布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能提高群落________的能力严重的森林火灾会破坏图中C阶段的生态平衡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对图中C阶段生态系统是有利的其原因是________【答案】初生演替, 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底阶段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解析】由图可知该群落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与图示群落演替过程相比某地从森林被全部砍伐再演替到森林阶段所需的时间短其主要原因某地形成森林存在一定的土壤条件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因此时间短而从裸底阶段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答案】水平, 生殖隔离【解析】图中B阶段从湖岸地面到湖底的生物分布情况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图中B阶段湖泊中的有些青蛙虽然外形相似但不是同一物种支持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青蛙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答案】利用阳光、空间等环境资源, 能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解析】图中C阶段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分布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空间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严重的森林火灾会破坏图中C阶段的生态平衡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对图中C阶段生态系统是有利的其原因是能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3.(1)A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指种群在________中的个体数23.(2)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使用________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23.(3)可用________来预测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答案】(1)种群密度,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解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即图中的额A 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衡量种群数量大小的指标【答案】(2)样方法, 随机取样【解析】(2)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因此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使用样方法进行在取样时注意做到随机取样不掺入主观因素【答案】(3)日年龄组成【解析】(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即图中的E 可用来预测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24.(1)该自然保护区内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种类具有显著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影响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24.(2)由草丛沼泽演变为灌丛沼泽属于群落的________演替若对白桦沼泽中的白桦种群密度进行调查通常采用________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24.(3)与灌丛沼泽相比毛赤杨沼泽的灌木层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低这是因为________ 每年土壤中有机碳的积累量主要取决于动植物的残骸量和________之差【答案】水平, 水【解析】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由图中不同沼泽的地下水位不同可知影响这一分布的因素是水【答案】次生, 样方, 随机取样【解析】由草丛沼泽演变为灌丛沼泽时由于起始条件不为零因此属于群落的此生演替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答案】毛赤杨沼泽乔木多灌木获得的阳光少合成的有机物少, 分解者的分解量【解析】毛赤杨沼泽乔木多灌木获得的阳光少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少因此与灌丛沼泽相比毛赤杨沼泽的灌木层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低分解者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土壤中有机碳含量与分解者的分解量有关25.(1)该群落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演替物种b最可能是________阶段的优势物种25.(2)从第10年开始物种a的种群密度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________25.(3)表中第30年时物种c的年龄组成最可能是________型【答案】【解析】。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关于种群的概述,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C.一个种群中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D.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答案】B【解析】鱼有多种,所以一个池塘中全部鱼是多个种群。
2.在一个气候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A.个体最大的种群B.个体最小的种群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D.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答案】D【解析】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在一个环境气候多变的生态系统中,只有个体差异较多的种群,其生存机会最多;个体差异较少的种群,其生存机会较少.而形体的大、小与是否适应环境、是否会被淘汰无关,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实质。
3.下面是调査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A.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B.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J”增长模型D.第19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答案】D【解析】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A错误;在第20~30年间λ=1,种群数量不变,B错误;“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与图中不符,C错误;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不变,达到环境容纳量,D正确。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4.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A.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答案】A【解析】略5.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数量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数量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答案】C【解析】解:A、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与图不符合,故A错误;B、由图可以看出,a、b两种群刚开始个体数均迅速增长,但因为食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两者发生竞争,最终导致b种群死亡.因此,这两个种群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但竞争的程度应该是由弱到强,故B错误;C、再分析a 种群整体的曲线较长,不难发现:a种群的增长呈“S”型,这是在有限环境中受自身种群密度制约的结果,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D、b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小,不为J型增长,故D错误.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名师】据图分析,由b最后消失,而a逐渐到达最值,可以知道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6.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2021年高考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高分必刷典型200题答案解析教师版(23页)
2021年高考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高分必刷典型200题第6题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1.某种植物正常群体中可产生少量突变型植株,突变型植株可产生有毒的生物碱,导致食用此种植株的某种昆虫死亡;此种昆虫正常群体中也可产生少量突变型个体,突变型个体食用突变型植株不会死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突变型植株对此种昆虫的变异起到了定向诱导的作用B.突变型昆虫和突变型植株的出现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C.突变型昆虫的存在导致此种突变型植株突变基因的频率增大D.此种昆虫和此种植物之间的相互选择能够实现二者的共同进化【答案】D【解析】A、变异是不定向的,突变型植株会导致此种昆虫中不适应生物碱的个体死亡,使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对此种昆虫的变异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A 错误;B、突变型昆虫和突变型植株均未与原来的物种产生生殖隔离,故它们都不是一个新物种,不能增加物种多样性,B错误;C、突变型昆虫食用此种植物的正常类型和突变类型均不会死亡,则突变型昆虫的数量可能会增加,对突变型植株的捕食也增强,因此突变型昆虫的存在不会使突变型植株突变基因的频率增大,C错误;D、此种昆虫和此种植物之间通过相互选择能够实现二者的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D。
2.某种线虫侵染拟南芥的根时,能够激活茉莉酸(JA)应激响应。
以野生型与JA响应缺失突变体拟南芥进行应激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以下有关推测中,不合理的是()A.蛋白C能促进拟南芥分生区细胞的分裂B.JA能缓解线虫侵染导致的根生长受抑制C.拟南芥的JA应激响应有利于线虫的繁殖D.该线虫与拟南芥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共生【答案】D【解析】A、由表中数据可知,与蛋白C的表达量较低时相比,当蛋白C的表达量较高时,根细胞生长速度减缓较轻,因此蛋白C能促进拟南芥分生区细胞的分裂,A 正确;B、与突变体(无应激响应)相比较,有JA应激响应的野生型能缓解线虫侵染导致的根生长受抑制,B正确;C、表中显示野生型拟南芥根中线虫发育速率较快,因此可推测拟南芥的JA应激响应有利于线虫的繁殖,C正确;D、题目中并未显示二者互惠互利的信息,因此可推测该线虫与拟南芥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寄生,D错误。
高中种群和群落试题及答案
高中种群和群落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以下哪项不是种群的特征?A. 密度B. 出生率和死亡率C. 性比率D. 物种多样性答案:D2. 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相互关联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以下哪项不是群落的特征?A. 物种组成B. 物种丰富度C. 物种优势度D. 物种多样性答案:D3. 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是由于以下哪个因素引起的?A. 食物供应不足B. 空间限制C. 捕食者压力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4. 以下哪个不是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A. 标记-重捕法B. 样方法C. 直接计数法D. 间接计数法答案:C5. 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通常是什么?A. 先锋阶段B. 稳定阶段C. 衰退阶段D. 灭绝阶段答案:B二、填空题6. 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分为____、____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答案:增长型、稳定型7. 群落演替的类型包括____和____。
答案:初生演替、次生演替8. 种群的性别比例对种群的____有重要影响。
答案:繁殖能力9. 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竞争、共生、____和捕食。
答案:寄生10. 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到环境阻力的限制,最终会达到一个平衡状态,这个平衡状态称为____。
答案:承载力三、简答题11. 简述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特点。
答案:J型曲线是指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受到任何限制。
S型曲线则是指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承载力后,增长速度减缓,最终趋于稳定。
12. 描述群落演替的过程。
答案: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通常从先锋阶段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逐渐丰富,最终达到稳定阶段,形成稳定的群落结构。
结束语:通过以上的试题及答案,我们对高中生物中的种群和群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练习这些题目,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联考质检卷精编(11)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含解析
2021届高三复习生物名校联考质检卷精编(11)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1.在建设“美好乡村”过程中,某杂草地经过人工改造现已成为枝繁叶茂、春花秋果、虫鸣鸟啼的果树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杂草地演替成果树林为次生演替,人类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果树林的垂直结构比杂草地复杂,两种群落的物种组成完全不同C.果树林中的果树与杂草为竞争关系,食虫鸟与害虫为捕食关系D.果树开花时吸引蜜蜂传粉,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作用2.湿地生态系统在净化水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扬州某地区建造的人工湿地可将有机物含量高的生活污水净化输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污水进入湿地经物理沉降、化学降解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得到净化B.该湿地群落的植物可以吸收N、P等无机盐,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C.该湿地群落中的碳全部来自光合作用固定的CO2D.污水进入量过大会破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下图表示某人工生态系统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字母a-i表示能量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B.g是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C.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是d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i/c%4.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下列说法错误的()A.冻原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比较弱B.由于温度的限制,冻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简单C.同等强度的干扰下,冻原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D.为保护冻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应禁止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5.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
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素被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有些因素虽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其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预防新冠病毒措施之一是居家隔离,原因之一是病毒在密度大的人群中更容易传播B.森林中,害虫和食虫鸟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现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C.持续38℃高温可以引起蚜虫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说明高温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两种因素都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或迁移率来起着控制种群数量的作用6.如图是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轻度污染后的净化示意图,该河流生态系统中植食性鱼类大致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2020)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沪科版(2020)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2小题每题3分共计66分)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B. 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是数量特征、空间结构、种群密度、垂直结构C. 草地中的草高度相差不多因此草地只有水平结构而无垂直结构D. 动物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垂直分层无关【答案】B【解析】解 A.性别比例影响的是出生率 A错误B.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是数量特征、空间结构、种群密度、垂直结构 B正确C.草地生态系统既有水平结构又有垂直结构 C错误D.动物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垂直分层紧密相连 D错误故选 B2.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2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深0.1mmB. 从试管吸出培养液之前应静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试管底部C. 盖盖玻片之前应向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滴加样液D. 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答案】A【解析】3.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J”型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用数学方程式模型表示t年后种群数量 N_t= N_0lambda ^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lambda 倍)B. 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C.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 K值是固定的【答案】D【解析】解 A、种群的“J”型曲线可表示为 t年后种群数量为 N_t= N_0\lambda ^t A正确B、“J”型曲线实现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B正确C 、“J”型曲线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C正确D、“J”型增长曲线没有K值 D错误.故选 D.4.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 群落中的物种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答案】C【解析】5.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B. 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 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可能会有影响【答案】C【解析】 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与灌木、草本等植物构成垂直结构 A正确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正确C 、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C错误D、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能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对果树的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D正确6.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化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B. 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C. 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不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D. 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答案】C【解析】解 A.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 A正确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 B正确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 C错误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 D正确故选 C7.(2020·河南九师联盟)如图1、2、3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图1 图二图三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B. 植物病毒与植物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种间关系如图2所示D. 图3表示的是竞争关系后期Ⅹ的种内斗争加剧【答案】B【解析】答案B8.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 草本阶段是由灌木阶段的群落演替而来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答案】D【解析】解 A.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高于草本阶段 A错误B.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B错误C.草本阶段在灌木阶段之前 C错误D.草本阶段逐渐发展到灌木阶段其中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故选 D9.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①为性别比例人类的性别比例接近1∶1B. ②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 ④为年龄结构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D. ③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J”型增长【答案】B【解析】解A.①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为年龄组成 A错误B.②决定种群大小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B正确C.④为性别比例可以影响出生率 C错误D.③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S”型增长 D错误故选 B10.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 砍伐森林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 群落的初生演替在陆地上也可以发生C. 群落的演替速度都是非常缓慢的D. 群落的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答案】C【解析】解 A.次生演替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砍伐森林后发生的演替 A正确B.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在陆地上可以发生 B正确C.群落的演替类型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速度非常缓慢而次生演替的速度则比较快 C错误D.群落的自然演替是指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D正确故选 C1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的数值和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时从试管上层吸取培养液计数没有振荡试管B.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C.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只统计样方内的个体D. 标志重捕法调查小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答案】D【解析】解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前应该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会使所测数值偏小 A错误B.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所得数值偏小 B错误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 C错误D.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小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 D正确故选 D12.下列与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的几个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用苏丹III对花生子叶切片染色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糯黄色的脂肪颗粒B.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rightarrow 染色rightarrow 漂洗rightarrow 制片C. 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中低倍镜下可观察到液泡的颜色逐渐变深D. 用抽样检测怯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滴加培养液到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室【答案】B【解析】解 A、观察被苏丹III染色的花生子叶切片高倍镜下可见细胞中有被染色的脂肪小颗粒 A正确B、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rightarrow 漂洗\rightarrow 染色\rightarrow 制片 B错误C 、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中低倍镜下可观察到液泡的颜色逐渐变深 C正确D、用抽样检测法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后吸取多余的培养液后即可镜检开始计数 D正确.故选 B.13.下列操作中得到的数据一定比实际数值小的是()A. 样方法在个体密集区取样B. 标志重捕法重捕数量过少C. 抽样检测法在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的中上层进行取样D. 丰富度调查对所有种群进行统计【答案】D【解析】A、采用样方法时应该随机取样若在个体密集区取样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 A错误B、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物易脱落则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 B错误C、采用抽样检测法时取样前应将试管摇匀若在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中上层取样由于酵母菌能进行有氧呼吸所以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 C错误D、丰富度调查对所有种群进行统计不可能全部统计到所以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小 D正确14.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B. 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C. 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 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减少【答案】D【解析】AC、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可见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A、C正确B、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为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丛→树林即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B正确D、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也增多 D错误故选D.15.图一表示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后蝗虫种群数量与鸭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图二表示农田中甲、乙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_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_t+1)之间的关系虚线P表示(N_t+1)=(N_t)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图1、图2均建构的是有关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B. 由图1分析可知蝗虫种群数量的K值为N_2C. 由图2分析可知 A点、F点时的λ均等于1D. 由图2分析可知曲线上表示甲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C点【答案】D【解析】解 A.图1表示鸭与蝗虫之间种群数量周期性变化的数学模型图2表示甲、乙两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A正确B.由图1分析蝗虫的种群数量围绕N_2进行周期性变化因此可以判断蝗虫种群数量的K值为N_2 B正确C.根据种群数量公式N_t=N_0λ^t中λ的含义是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即λ=N_t+1/N_t 由于虚线P表示(N_t+1)=(N_t)甲、乙两条曲线的A、F点与虚线P相交所以A 点、F点时的λ均等于1 C正确D.虚线P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相等没有改变因此在虚线P以上表示种群数量增长以下表示种群数量减少故曲线上表示甲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 D错误故选 D16.下列有关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鸟巢充分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 鸟类因被天敌捕食导致标志物脱落的不会影响调查结果C. 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由外界因素决定与群落内部因素没有关系D. 随着时间的延长达到顶级群落时的生态系统一定是森林生态系统【答案】B【解析】解 A.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鸟巢不属于群落所以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B.鸟类因被天敌捕食导致标志物脱落的不会影响调查结果但是调查过程中因标志物过于明显会导致被标记的个体更容易被天敌发现和捕食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B正确C.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各种生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错误D.随着时间的延长达到顶级群落时的生态系统不一定是森林生态系统这还需要看外界环境能否达到适宜的条件如北极冻土区是无法出现森林生态系统的 D错误故选 D17.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最大B. 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 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C.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c点之后D. 图中阴影部分可表示克服环境阻力时淘汰的个体数量【答案】D【解析】解 A.到达e点后种群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增长率为0 A错误B.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 则该种群的K值为200 B错误C.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b点之后 C 错误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 D正确故选 D18.下列有关种群及其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具有多种数量特征B.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C.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所有动物种群D. 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可以存在地理隔离【答案】C【解析】解 A.种群具有多种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 A正确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正确C.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个体较大、活动能力强的生物的种群密度不适用于所有动物种群如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一般利用样方法调查 C错误D.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可以存在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 正确故选 C19.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②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B. ③④表示迁入率和迁出率C. ⑤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D. 在所有植物种群中雌雄株比例相同【答案】C【解析】解 AB.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①为出生率②为迁入率③为死亡率④为迁出率⑤为年龄组成⑥为性别比例 AB错误C.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 C正确D.不同的植物种群中性别比例不同 D错误故选 C20.某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幅度中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如图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图中甲昆虫与乙昆虫的种间关系是捕食B. 施药后乙昆虫的种群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C. 施药前该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D. 施药后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答案】B【解析】解 A.根据甲乙两种昆虫的波动情况可以判断出乙捕食甲因此图中甲昆虫与乙昆虫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A正确B.施药后乙昆虫的种群密度下降乙昆虫的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 B错误C.施药前该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C正确D.施药后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 D正确故选 B21.某农村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导致很多农田弃耕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中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其中A点农田弃耕 C点出现灌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B. D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不断增加C. 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敌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等D. 地表生满杂草、灌木等植被有利于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B【解析】A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A正确B项 D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可能稳定或减少 B错误C项 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制约因子可能有天敌数量增加、生活资源减少导致种内斗争加剧 C正确D项植被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正确故选B2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B. 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C. “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D. 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答案】B【解析】解 A.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只是一种生物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 A正确B.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减少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高 B错误C.“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如在干旱的条件下 C正确D.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D正确故选 B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23.(一)在某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表(1)如表反映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同时说明群落中的生物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2)此群落中植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________.23.(二)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校园中四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1)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常采用________法.(2)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为了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他们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们完善该装置 ________.【答案】(一)(1)垂直分层(2)阳光【解析】解(一)(1)表格中植物具有上中下三层分布了不同的植物说明群落具有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2)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与阳光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有关.【答案】(二)(1)取样器取样(2)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解析】(二)(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所以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2)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sim 60 W 的电灯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24.(1)研究人员分别在w_1﹣w_5五个地点放网捕鱼并统计各种鱼类的数量该调查方法属于________法涠洲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的优势种是________24.(2)不同的鱼类分布在不同的水层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不同的鱼类出现时间存在差异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性24.(3)线尾锥齿鲷和铅点东方鲀生态位是否完全一样?请说明原因________24.(4)研究人员发现由于人类的活动涠洲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的种类和数量均显著减少要恢复该区域的鱼类资源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答案】样方, 线尾锥齿鲷【解析】【答案】垂直, 季节【解析】【答案】不一定可能食性不同【解析】【答案】定期休渔控制捕鱼网眼大小减少人类活动【解析】25. (1)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一中杀虫剂处理后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增加的原因螺旋蛆蝇中存在________ 杀虫剂起到了选择作用通过选择使________增大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25. (2)在电离辐射后会产生图二所示的基因突变请阐述你从图二获得的基因突变的有关信息 ________25.(3)用电离辐射促使螺旋蛆蝇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消灭螺旋蛆蝇但所需时间较长原因是________ 所以需要诱变处理较长时间后才能达到目的25.(4)在对螺旋蛆蝇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 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答案】(1)抗药性基因突变, 抗药性基因频率【解析】(1)螺旋蛆蝇中存在抗药性基因突变图一中杀虫剂处理后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逐渐形成抗药性新类型因此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上升【答案】(2)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基因突变是可逆的、基因突变可产生复等位基因【解析】(2)由图二可知 A可突变成 a_1、 a_2、 a_3 说明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A与 a_1、a_2、 a_3互为等位基因它们为复等位基因 A可突变成 a_1 a_1也可突变成A 说明突变具有可逆性等【答案】(3)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解析】(3)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所以采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消灭螺旋蛆蝇所需时间较长【答案】(4)没有, 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解析】(4)根据题意分析第一年 AA、Aa aa分别占10%、20%、70% 则A的基因频率为 10\%+\dfrac12\times20\%=20\% a的基因频率为80% 第二年 AA、Aa、aa分别占4%、32%、64% 则A的基因频率为 4\%+\dfrac12\times32\%=20\% a的基因频率为80%可见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生物没有进化试卷第11页,总11页。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2020)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沪科版(2020)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及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B.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可用台盼蓝染液增加计数结果的有效性C.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D. 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实验中生态缸应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且阳光直射的地方【答案】D【解析】解 A.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A正确B.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用台盼蓝染液可以排除死酵母菌从而增加计数结果的有效性 B正确C.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C正确D.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实验中生态缸应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且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 D错误故选 D2.生活在同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变强B. a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其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C.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随a的增加 b迅速减少D. 在该群落中 a种群的存在对群落不利【答案】B【解析】解 A.由图可知 b种群逐渐消失而a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并保持稳定可推测a 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强变弱 A错误B.a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B正确C.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 C错误D.每个种群作为某群落中的客观存在没有是否有利一说 D错误故选 B3.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年龄组成是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一定能保持稳定B. 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一定能演替成森林C.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 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营养结构复杂【答案】C【解析】4.近日我国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全国人口普查采用样方法调查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B. 根据人口年龄组成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人口变化趋势C. 人口普查可为研究制定人口政策提供依据D. 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有助于提高人口出生率【答案】A【解析】解 A.全国人口普查是对所有人口逐一进行调查并不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A 错误B.根据人口年龄组成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人口变化趋势 B正确C.人口普查可为研究制定人口政策提供依据 C正确D.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有助于提高人口出生率 D正确故选 A5.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 常用取样器取样B. 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计C. 只统计肉眼可见的小动物D. 无需标注取样的地点和时间【答案】A【解析】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 A正确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然后查阅资料找出它们的名称 B错误C、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并统计肉眼不可见的小动物 C错误D、需要标注取样的地点和时间 D错误6.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 若该地区为草原甲为兔子则乙可能是牛C. 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D. 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答案】D【解析】解 A.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只能分析出甲种群数量先多于乙种群数量然后甲种群数量下降多于乙种群数量所以判断不出两种群的增长模式甲最终数量减为0也不是S 型增长 A错误B.如果该地区为草原甲如果是兔子乙不可能是牛因为这二者的竞争关系是此消彼长的那种竞争关系应不会使某种消失 B错误C.如果是捕食关系第7年比值不会是0 C错误D.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最初时甲占优势随后乙种群占优势并且甲种群逐步被排挤掉所以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D正确故选 D7.下列有关调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一组是()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解 A.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随机选取大小相同的样方统计种群密度计算平均值 A正确B.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调查 B错误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用血球计数板进行抽样检测计数取样前试管要轻轻震荡以防样方中酵母菌分布不均匀影响计数 C正确D.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所以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也可以放入试管中 D正确故选 B8.弃耕的农田上会发生规律性的演替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一年生杂草为多年生杂草的生存创造了土壤条件B. 多年生杂草会逐渐取代一年生杂草成为优势类群C. 群落的稳定性随着演替的进行逐渐增大D. 该群落的演替进行到森林阶段才会终止【答案】D【解析】解 A.一年生杂草腐烂使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加为多年生杂草的生存创造了土壤条件 A正确B.弃耕农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比较短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经历“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 B正确C.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最后趋于稳定 C正确D.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弃耕的农田也不一定会演替成森林如气候不适宜、干旱等条件下不会演替成森林 D错误故选 D9.在原生动物中以下哪个纲的所有种类其生活史中至少有一个时期营寄生生活()A. 孢子虫纲B. 变形虫纲C. 鞭毛虫纲D. 纤毛虫纲【答案】A【解析】10.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可概括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从裸岩阶段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 森林阶段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常采用样方法C. 草本植物阶段调查土壤中动物丰富度时应采用记名计算法D. 地衣阶段和灌木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均有差别【答案】C【解析】解 A.从裸岩阶段开始的演替是从一个没有土壤、繁殖体的岩石上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 A正确B.森林阶段调查植物的丰富度常采用样方法 B正确C.草本植物阶段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错误D.组成地衣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生物群落有差异因此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差别很大 D正确故选 C11.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 种群密度、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 鱼因污染死亡后尸体腐烂导致污染加重更多鱼类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的事例D. 流经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都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答案】C【解析】解 A.有些生物是雌雄同体的如玉米、小麦这种种群是没有性别比例的 A错误B.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都有竞争现象 B错误C.鱼因污染死亡后尸体腐烂导致污染加重引起更多鱼类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的事例C正确D.流经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D错误故选 C1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 调查某地布氏田鼠数量的增长方式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B. 种群的特征与个体的特征相同C. 调查各种植物种群密度的最佳方法都是样方法D. 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可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答案】A【解析】 A 、调查某地布氏田鼠数量的增长方式属于种群数量变化则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 A正确B、出生、性别、年龄、死亡则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具有的特征 B错误C 、用样方法可以调查校园草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对某些簇生植物不易区分植株数不适用样方法调查 C错误D、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 D错误13.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群落的种类组成、种群的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配置状态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配置格局而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这不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B. 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以及人为干扰在生物群落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C. 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相对稳定D. 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答案】A【解析】解 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A错误B.由于对光的竞争植物有分层现象由于食物的选择作用动物有分层现象人为因素的选择作用让水平方向上各种生物的分布不相同 B正确C.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等达到相对稳定 C正确D.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会发生相应改变 D正确故选 A14.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某同学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然后吸取摇匀的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下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先滴培养液再放盖玻片B. 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16个中方格C. 对酵母菌计数是计活菌为了准确计数一般会对酵母菌染色死的酵母菌会被染成蓝色如果未对酵母菌染色就计数会导致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小D. 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计数【答案】D【解析】15.棉蚜是常见的棉花害虫为及时了解虫情某兴趣小组选定某棉田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种群数量调查所得结果如图所示以下分析合理的是A. 调查该棉田棉蚜种群数量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B. 调查期内棉蚜种群的年龄结构由增长型演变为稳定型C. 该棉田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可用N_t=N_0λ^t表示D. 调查结果表明棉蚜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稳定不变的【答案】B【解析】解 A.调查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A错误B.由图示可知棉蚜种群的年龄结构由增长型演变为稳定型 B正确C.数学模型N_t=N_0λ^t指的是呈“J”型增长的种群的种群数量变化该曲线为“S”型曲线 C 错误D.“S”型曲线中环境条件和环境容纳量都处在动态平衡中而不是稳定不变的 D错误故选 B16.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同学们分有氧和无氧两组完成了“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接种酵母菌前应对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处理B. 应在每天的相同时间从试管中吸出等暈培养液计数C. 为确保获得的数据准确可靠可分别进行2〜3组重复实验D.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呈“J”型增长无氧条件下呈“S”型增长【答案】D【解析】 A 、为了防止杂菌的污染接种酵母菌前应对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处理A正确B、应在每天的相同时间从试管中吸出等暈培养液计数 B正确C 、为确保获得的数据准确可靠可分别进行2〜3组重复实验 C正确D、酵母菌只能在有氧呼吸时能够大量繁殖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呈“S”型增长无氧条件下不增长 D错误17.某科研机构为了调查扬州市蜀岗风景区内戴胜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为了统计结果更精确应该避免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有影响B. 该区域戴胜大约有172只黄鹂大约有322只C. 该区域所有的戴胜和黄鹂构成了一个种群D. 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会偏大【答案】C【解析】18.如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b曲线分别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B. 图中C点到D点表示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C. 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但各种群密度不一定最大D. 点群落中的生物种类数一定高于B点的生物种类数【答案】D【解析】解 A.a曲线的起点不为0 b曲线的起点为0 因此a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 b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 A正确B.图中C点到D点生物多样性降低此时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 B正确C.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但各种群密度不一定达到最大 C正确D.C点的生物多样性比B点的生物多样性要高但不能说明C点群落中的生物种类数一定高于B点的生物种类数 D错误故选 D19.若将某森林中局部区域的全部乔木更换为单一乔木“灰桦” 在没有人为继续干预的情况下该区域各种乔木的相对比例随时间变化结果如表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该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 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C.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D. 更换树种改变了该群落最终演替的方向【答案】B【解析】解 A.根据题文“若将某森林中局部区域的全部乔木……” 说明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A错误BD.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知 0年时该区域灰桦占100% 但是200年时该区域灰桦只占1% 其他树种的比例增加因此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更换树种并不能改变群落最终的演替方向 B正确 D错误C.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某种群会达到环境容纳量因此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C错误故选 B20.下面有关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大豆和其叶片上的蚜虫是寄生关系B. 引入外来物种也可能提高群落的丰富度C. 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使用的诱虫器并没有用引诱的办法吸引小动物D. 群落演替一旦发生丰富度会越来越大【答案】D【解析】 A 、大豆和其叶片上的蚜虫是寄生关系 A正确B、引入外来物种也可能提高群落的丰富度 B正确C 、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使用的诱虫器并没有用引诱的办法吸引小动物 C正确D、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会发生变化可能会变大也可能会变小 D错误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21.(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关系此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21.(2)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叮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21.(3)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21.(4)若对此池塘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将会发现乙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答案】竞争, 种内斗争、寄生、捕食【解析】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此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答案】会使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解析】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会使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答案】缺乏有利变异【解析】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缺乏有利变异【答案】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解析】若对此池塘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由于受空间、营养、敌害等影响乙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22.(1)该淡水湖泊区别于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 在湖泊中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22.(2)图甲显示 5、7月份0.2m处有机碳的生产量很高但0.6m以下水深有机碳生产率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22.(3)研究及实验应用结果表明在不投放饵料或少投放饵料的情况下大量养殖能够捕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鱼类对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淡水湖的污染有明显效果放养这些鱼类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复杂性促进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功能后来该地成为了风景名胜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22.(4)图乙为研究人员对该湖泊的两个种群的种群数量进行了动态调查并分析了它们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变化的结果 0\sim t_1 段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________ 乙种群数量最少的时间是________22.(5)微囊藻是形成水华的主要类群科研人员为修复出现水华的某湿地生态系统适量增加湿地原有的滤食性鱼、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等生物的数量并调整部分营养关系以有效控制水华①在修复该湿地时采用增加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的方式可以控制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为什么?________②富营养化的湿地经过一段时间修复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水质清澈见底这个修复过程利用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同时说明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答案】(1)物种丰富度, 垂直【解析】解(1)该淡水湖泊区别于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丰富度在湖泊中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2)5、7月份气候适宜藻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导致下层水体中的光照强度明显减少不利于下层生物的生存【解析】(2)由图可知同一时间不同水深浮游植物有机碳的生产率不同同一水深不同时间的浮游植物的生产率也不同说明浮游植物有机碳的生产率受光照、温度影响 5、7月份气候适宜藻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导致下层水体中的光照强度明显减少不利于下层生物的生存【答案】(3)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直接【解析】(3)研究及实验应用结果表明在不投放饵料或少投放饵料的情况下大量养殖能够捕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鱼类对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淡水湖的污染有明显效果放养这些鱼类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复杂性促进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功能后来该地成为了风景名胜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4)衰退型、增长型, \ t_5【解析】(4) 0\sim t_1 段甲种群自然增长率小于0 是衰退型乙种群自然增长率大于0 是增长型乙种群数量最少的时间是 t_5【答案】(5)沉水植物、挺水植物能与微囊藻竞争阳光、空气等, 自我调节, 速度和方向【解析】(5)①微囊藻与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存在竞争关系所以其环境容纳量下降②②富营养化的湿地经过一段时间修复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水质清澈见底这个修复过程利用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时说明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23.(1)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除草的目的是________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除草的目的是________ 除草有物理方式的人工和机械锄去农田里的杂草也有化学药剂喷洒的方法除草请分析化学方式除草的优缺点________23.(2)要想知道农田中小麦的种群密度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采取________的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答案】缓解种间竞争, 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庄稼并最终流向人类, 优点是速度快、成本低缺点是污染环境【解析】【答案】估算, 样方法【解析】24.(1)农田中的农作物与田间杂草的竞争主要体现在________等方面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演替24.(2)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较高分析森林中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等的分层现象是在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这种分层现象的意义是________24.(3)湖泊在改善水质、蓄洪防早、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研究人员为了调查某湖泊中鲢鱼的种群密度在该湖泊中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鱼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所示由此推测该湖泊中鲢鱼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答案】肥料、空间、水分和阳光等, 次生【解析】农田中的农作物与田间杂草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空间、水分和阳光等方面的竞争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抵抗力, 群落,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解析】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森林中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等的分层现象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这种分层现象的意义是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答案】间接, 322【解析】湖泊在改善水质、蓄洪防早、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有标记数计算(46\times 42)\div 6=32225.(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2)在冬季枯水季节洞庭湖的岸边生长着各种植物在浅水区域生长着茂密的芦苇湖中心则生长着各种浮游植物植物的这种分布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_结构在洞庭湖不同深度的水层中分布有不同种类的鱼类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_结构形成该结构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25.(3)在君山上有如图所示的一种营养结构若食草昆虫的数量锐减则蛇的数量一般会____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基本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输入食虫鸟的能量除了流入蛇外其余的能量去向是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五种群和群落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正确率:__________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B.迁入率和迁出率C.年龄组成和性別比例D.种群密度答案:D2.某保护区内猕猴的种群年龄组成如图所示,若不考虑其它因素,该猕猴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A.逐渐增加B.逐渐减少C.保持稳定D.无法确定答案:A3.下图是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K值是S 型曲线的最大值。
当环境阻力增大时,K值的变化是( )A.增大B.减小C.不变D.无法判断答案:B4.如图表示某生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两种增长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1的增长率逐渐增加B.两曲线的差别是由于环境阻力造成的C.种群按2型曲线增长时,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D.曲线1代表“J”型曲线,曲线2代表“S”型曲线答案:A5.如图为某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B.该种群的K值大约为400个C.大约5天后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属于数学模型答案:C6.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原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是( )A.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B.从火山岩(裸岩)开始的演替C.从荒废农田开始的演替D.从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答案:B7.白蚁依靠消化管内的鞭毛虫来消化纤维素,鞭毛虫必须生活在白蚁消化管内适宜的环境中。
白蚁和其消化管内的鞭毛虫的关系属于( )A.互利共生B.竞争C.寄生D.捕食答案:A8.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布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A.光照强度B.湿度C.食物种类D.温度答案:C9.下列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裸岩上进行的演替B.沙丘上进行的演替C.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D.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答案:D10.某温带地区,由于火山爆发后形成的火山岩,在很长时间内经过了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过程是群落的次生演替B.此过程是永恒延续进行的C.此过程中群落的季相仍是明显的D.地衣苔藓阶段的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答案:C11.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C.田间的玉米合理密植,有高有矮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答案:C12.某块农田采取退耕还林措施后的几十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杂草丛生→小灌木出现→乔木出现一形成树林,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群落中物种间的捕食关系对种群的发展有利C.群落的演替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D.随着时间的推移,农田逐渐被树林代替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答案:C13.下列活动所采用的生物学调查方法,错误的是( )A.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标志重捕法调查蚜虫种群密度C.抽样检测法调查酵母菌的数量D.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14.下面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 .在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C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D .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也有差异 答案:B15.将大肠杆菌加入到10mL 液体培养基中,种群按逻辑斯谛增长方式增长。
当数量增长到N 时,不再增加。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B .该种群增长最快时,种群数量约为N2C .在种群增长的过程中K 值不断增加D .若仅将培养基的量减少至5mL ,则K 值变小 答案:C16.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稳定型种群的数量不可能突破K 值 B .种群达到K2值之前就是“J”形增长C .种群密度不能预测种群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D .湖泊深水区和浅水区的群落空间配置差异是垂直结构 答案:C17.以下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 .裸露岩石上的演替 B .过量砍伐的森林上的演替 C .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D .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 答案:A18.下列哪项不是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 ) A .食物充足 B .气候适宜 C .没有天敌 D .空间条件有限答案:D19.下列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 A .出生率和死亡率 B .迁入率和迁出率 C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D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20.今年以来,多地发现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非洲猪瘟,感染该病毒的猪死亡率很高,但该病毒不会导致人患病。
猪与该种病毒的种间关系是( )A.互利共生B.寄生C.捕食D.竞争答案:B二、非选择题21.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
请据图回答:(1)图中种群B属于__________型,种群C的数量将逐渐__________。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这样有利于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中______(填字母)所示的类型。
(3)如果某种群处于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会呈“______”(填J或S)型曲线。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_________。
(4)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调查草坪单位面积上蒲公英的个体数常采用____________法。
解析:(1)图中A为增长型,B为稳定型,C为衰退型,其种群数量将逐渐减少。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这样有利于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增长型,即图中A 所示的类型。
(3)如果某种群处于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4)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答案:(1)稳定减少(2)A (3)S 环境容纳量(4)种群密度样方22.哀牢山,位于云南中部,为云岭向南的延伸,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也是元江和阿墨江分水岭。
回答下列问题:(1)哀牢山森林中的植物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_____,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哀牢山森林中有很多珍稀植物,如水冬青,为调查其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水冬青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阳梯田位于哀牢山南部,梯田可起到一定的蓄洪防旱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
当地引入小龙虾后,在前几年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J”型增长的形式。
若刚引入时小龙虾数量为N,一年后期数量为2N,则按“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推测三年后的数量为__________。
由于小龙虾的大量繁殖,导致梯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能力不是无限的,后来通过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其数量,如投放小龙虾的天敌鲶鱼、黄鳝、鲤鱼等,这样做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森林中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为不同的动物提供了不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如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
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
(2)蓄洪防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已知引入小龙虾后,在前几年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J”型增长的形式,刚引入时小龙虾数量为N0,一年后期数量为2N0,则三年后数量为2×2×2×N0=8N0个。
由于小龙虾的大量繁殖,导致梯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后来通过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其数量,这样做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
答案:(1)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就地保护(2)间接8N0自我调节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23.下列图表表示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项目飞蝗摄食量飞蝗粪便量飞蝗呼消吸耗量储存在飞蝗有机物中的能量能量/kJ 410 210 130 70雄虫,可通过引起种群的 ________失调,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最终降低种群数量。
(2)东亚飞蝗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____________,飞蝗同化的能量中大约有__________%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表中储存在飞蝗有机物中的能量的去向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解析:(1)图中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a,从d点开始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引起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最终降低种群数量。
(2)东亚飞蝗捕食农作物,为消费者。
飞蝗同化的能量=410-210=200,扣去呼吸消耗130,剩余70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70200=35%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储存在飞蝗有机物中的能量的去向有①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②流向下一营养级。
答案: (1)a 性别比例(2)消费者35①流向下一营养级②被分解者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