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生物创新方案二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_专题十五_种群与群落.

合集下载

2012届高考生物创新方案二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十六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2012届高考生物创新方案二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十六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 稳定性就越高。 (2)自我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 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 定限度时,其自我调节能力会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3)正反馈与负反馈的作用: ①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它是生态系统自我 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正反馈调节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但它常常具有爆 发性,所经历的时间也很短。从长远看,生态系统中的负 反馈和自我调节将起主要作用。



(3)食物链数、不同的营养级动物的种间关系判断方法: ①任何一条食物链都是从生产者开始,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 所食的动物,中间有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
②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要确 定某一生物的营养级需根据此生物所在的具体食物链来确定。 ③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 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二者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 系。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稳定性的表现: ①结构相对稳定: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②功能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相对平衡。
(2)稳定性的两个方面:
项目 本质 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的结 恢复力稳定性 遭到外界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
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的能力
定 影响因素 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性 抵抗力稳定性
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高 (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________。人工养殖
池塘水体的 N、P 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十一种群和群落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十一种群和群落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十一 种群和群落
12/9/2021考情Biblioteka 接考法探究易错辨析
考纲原文
考情领悟
近几年全国高考题对种群的特征及数
量变化考查较多,注重借助种群增长曲线
(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 的物理模型及情境文字、表格等形式加以
数量变化 (Ⅱ);(3)群落的结构特 考查。备考时应特别关注明确定义,利用
12/9/2021
考情链接
考法探究
易错辨析
【考法微练】 1.(2017辽宁大连期末,17)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 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甲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 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D )
A.图乙两曲线中能反映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是B B.t0~t2期间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 C.t1~t2期间为开发动植物资源的最佳时期 D.t2时该种群增长倍数为0
12/9/2021
考情链接
考法探究
易错辨析
【真题印证】(2014课标全国Ⅰ,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 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 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考情链接
考法探究
易错辨析
【解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0+、1+、2+的个体总数为 400,3+~8+的个体总数及9+与大于9+的个体总数均为400,所以 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段的个体数的比例为1:1:1。推知该鱼种群的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 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2012届高考新课标生物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12 种群与群落的区别和联系

2012届高考新课标生物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12 种群与群落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十二 │ 要点热点探究
► 探究点二 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析
1.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
专题十二 │ 要点热点探究
专题十二 │ 要点热点探究
特别提示: “ 型增长曲线的斜率逐渐增大,直至无穷, 特别提示: J”型增长曲线的斜率逐渐增大,直至无穷, 所以其增长速率也就不断增大; “ 型增长曲线的斜率, 所以其增长速率也就不断增大; S”型增长曲线的斜率,刚 时达最大值, 开始为 0,后不断增大至 K/2 时达最大值,再不断减小至 K 它们的区别图解如下: 时为 0。它们的区别图解如下:
专题十二 │ 要点热点探究
【解析】 C 此题考查的是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属于考纲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 分析推断层次。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 分析推断层次。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 a 点以后个 体数量变化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体数量变化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专题十二 │ 要点热点探究
【点评】 自然状态下,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点评】 自然状态下,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 减小;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 减小;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K 值”,代表在环境 对该种群最大承载量,或该种群在该环境的最大数量。一个种群在 对该种群最大承载量,或该种群在该环境的最大数量。 增长率最快,这可以指导经济生物的采集, 种群密度为 K/2 时,增长率最快,这可以指导经济生物的采集,让 的范围内, 多余”的进行采集, 种群密度始终控制在 K/2 的范围内,“多余”的进行采集,可以让 经济生物保持最快的增长。 经济生物保持最快的增长。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备考复习课件5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备考复习课件5

原生质体的 第一步 制备(酶解法)
正常小鼠免 疫处理 动物细胞融 合(物、化、 生物法) 杂交瘤细胞 筛选与培养
原生质体融 第二步 合(物、化法)
过 程 杂种细胞的 第三步 筛选与培养 杂种植株诱 导与鉴定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的障碍 ,大大扩展杂交的亲本组合 范围
第四系,系统复习。结合 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结构 、生态系统等内容,全面系统 地复习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 生态工程等内容。 (2)运用比较法,避免认识误区 。选修3中易混的基本概念较多 ,建议用比较法区分两种有关 联或具有某方面的相似特征以 及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原理,这 样有助于使基本概念、原理清 晰化;突出专有名词和术语的 合理使用,避免张冠李戴,生 搬硬套。
理论基础 植物细胞全能性 细胞增殖 液体培养基 类型 固体或半固体培养基 培 葡萄糖、氨基酸、 1.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的比较 水、矿质元素、维生 养 基 无机盐、维生素、 成分 素、蔗糖、氨基酸、 促生长因子、动物 琼脂 血清等
取材
植物幼嫩部位或花药等
动物胚胎或出生不久的 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
作用 特点 (条件)
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 ) 技术扩增目 的基因; ③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工程的核心) ①构建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 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 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③构建方法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转化
②受体种类不同,所用的受体细胞种类也不 相同。
植物——一般为体细胞(可经组织培养成为完整 个体)。 动物——受精卵 (因为体细胞的全能性受到严格 转基因生物染色体 DNA分子杂交技术(DNA 第一步 的DNA上是否插 和DNA之间) 限制)。 入了目的基因 ③转化实质: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 目的基因是否翻译 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抗 第三步 体基因组中。 成蛋白质 原和抗体之间)

2012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11单元-种群和群落(浙江科技版)(共109张PPT)(1)

2012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11单元-种群和群落(浙江科技版)(共109张PPT)(1)

第33讲 │ 要点探究
变式题 【2011·龙泉调研】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数量特征的核心是种群密度,不同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法不 一样。
Ⅰ.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 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000 m2),随 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进行标 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第33讲 │ 要点探究
(3)注意问题: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形状 可多样,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④样方数量不易太少。
(4)常用的取样方法 ①点状取样法 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如图33-7A,当调查 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用此法取样。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 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 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3
第33讲 │ 要点探究
【答案】Ⅰ.(1)N=M·n/m (2)144 高 Ⅱ.(1)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顶点的所有个体(提示: 统计边角的原则一般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2)3 株/m2
第33讲 │ 要点探究
第33讲 │ 要点探究
C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规律及其实际应用, 较难题。据图可知,K/2时,净补充量最大,即种群增长速 率最大,此时控制有害动物效果最差,控制有害动物应将种 群密度控制在K/2以下,A错;控制人口增长主要从降低出生 率入手,B错;K/2时,净补充量最大,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 群最大净补充量,C正确;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捕 捞鱼类可持续获得更多的捕获量,但不能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D错。
①类型一:(凸型)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达 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人类和很多高等动物都 十分接近这一类型。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知识考点复习课件15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知识考点复习课件15

2. .
(2011·上海理综,21)某同学养了一只黄底黑斑猫。宠物医生告诉他,猫 上海理综, 某同学养了一只黄底黑斑猫 宠物医生告诉他, 某同学养了一只黄底黑斑猫。 上海理综 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 为雌性, 为雄性 猫的毛色基因B、 位 为雄性); 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型(XX为雌性,XY为雄性 ;猫的毛色基因 、b位 为雌性 染色体上, 控制黑毛性状 控制黑毛性状, 控制黄毛性状 控制黄毛性状, 和 同时存在时毛色 于X染色体上,B控制黑毛性状,b控制黄毛性状,B和b同时存在时毛色 染色体上 表现为黄底黑斑。若该同学选择一只黄猫与自己养的黄底黑斑猫配种, 表现为黄底黑斑。若该同学选择一只黄猫与自己养的黄底黑斑猫配种, 产下的小猫毛色和性别可能是 A.黄底黑斑雌猫、黄色雌猫或雄猫、黑色雄猫 .黄底黑斑雌猫、黄色雌猫或雄猫、 B.黑色雌猫、黄色雌猫或雄猫 .黑色雌猫、 C.黄底黑斑雌猫或雄猫、黄色雄猫 .黄底黑斑雌猫或雄猫、 D.黄底黑斑雌猫或雄猫 . 因猫为XY型性别决定方式 控制毛色的基因B、 位于 染色体上, 型性别决定方式, 位于X染色体上 解析 因猫为 型性别决定方式,控制毛色的基因 、b位于 染色体上, 且基因B与 为共显性关系 则黄猫(X 与黄底黑斑猫 为共显性关系, 与黄底黑斑猫(X 交配, 且基因 与b为共显性关系,则黄猫 bY)与黄底黑斑猫 BXb)交配,子 交配 代应为黄底黑斑雌猫(X 代应为黄底黑斑雌猫 BXb)∶黄色雌猫 bXb)∶黑色雄猫 BY)∶黄色雄 ∶黄色雌猫(X ∶黑色雄猫(X ∶ 正确。 猫(XbY)=1∶1∶1∶1。故A正确。 = ∶ ∶ ∶ 。 正确 答案 A ( )。 。
二、获取信息的能力
3. . (2011·天津理综,6)某致病基因 位于 染色体上,该基因和正常基因 天津理综, 某致病基因 位于X染色体上 该基因和正常基因H 某致病基因h位于 染色体上, 天津理综 中的某一特定序列经Bcl Ⅰ酶切后,可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 如图 ,bp 酶切后,可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如图 如图1, 中的某一特定序列经 表示碱基对),据此可进行基因诊断。 为某家庭该病的遗传系谱。 表示碱基对 ,据此可进行基因诊断。图2为某家庭该病的遗传系谱。 为某家庭该病的遗传系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为食物,数量上两
捕食 种生物呈现出“先增 加者先减少,后增加 者后减少”的不同步 性变化
2.群落演替 (1)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②种群内部环境变化。 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⑤人类的活动能够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群落演替类型:
[答案]
AB
悟技巧 解答此类问题应明确以下几点: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注意事项。样方法常用于植物和活
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J”型曲线和“S”型曲线产生的条件、特点及数学模型 的构建。 (3)种群的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及环境因素均通过出生率与死
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
的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 配置关系有利于生物群落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3)群落内的种间关系:
关系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征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 起,彼此有利,若分开 互利 共生
名称
则双方或至少一方不能
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 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
少,呈现出“同生共死”
的同步性变化
率直接影响种群数量。
明考向 与群落有关的试题具有应用性强、灵活度高的特点, 命题角度有群落结构的分析及产生原因,群落演替类 型判断和结果分析等。
做考题 [例2] 确的是 (2011·安徽高考)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 ( ) 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
产生 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敌害、
条件 疾病等
和空间有限②各种
生态因素综合作用
“J”型曲线
“S”型曲线
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 特点 续 增 长 ( 第 二 年 数 量 总 为 纳量 K 值后,将在 K 第一年的 λ 倍) 环境容纳 无 K 值量(K 值) 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有 K 值曲线
明考向
“数学模型”与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与应用密切
相关。以数学模型为主,分析一定情境中某种群数量的 变化,是此考点的常见且重要题型。另外,种群密度的 调查方法也是常考点。
做考题 [例1]
(2011·江苏高考)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
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 和20 头/叶)的棉蚜种
“J”型曲线
“S”型曲线
模型
“J”型曲线
“S”型曲线
综合分析
①种群增长“J”型数学模型Nt=N0·λ t中“λ ”为“增长 倍数”而非“增长率”。 ②K值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允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条件下K值是不同的;同一种群在不 同环境条件下K值也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食物、空间 和其他生活条件的限制和由此引发的种内斗争以及捕食 者的数量等。 ③图中“J”型曲线无K值,且种群增长率始终不变;“S” 型曲线有K值,种群增长速率在各个阶段是不相同的,在 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也增长最快。
[解析] 本题考查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判断能力。由曲线可知:初 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的先达到峰值也先衰退,而开放 条件与封闭条件相比是开放条件下存在迁入和迁出的现象,A、B 正确;因各组棉叶的规格数量相同,则理论上K值应相同,但由 图示可知,只有开放条件下初始密度较大的种群在达到K值时开 始衰退,其余都是在未达到K值时就开始衰退,C项错误;种内斗 争是指某一区域的同种个体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发生斗争 的现象,在种群衰退时虽然种群个体数量减少,但因棉叶被食用, 其量也在减少,故种内斗争不一定减弱,D项错误。
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 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
可能与迁出有关
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 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 K 值时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2012届高考生物创新方案二轮复 习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十五 种群 与群落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析 种群的数量变动内容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 与“下降”,其中“增长”可包括“J”型增长与“S”型增 长。现比较如下: “J”型曲线 理想状态:①食物和空间条件 “S”型曲线 现实状态:①食物
类型 初(原)生演替 从来没有被植物 覆盖的地面,或 起点 原来存在过植被, 次生演替
原来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
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 了植物和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的地方
但被彻底消灭了
的地方
类型
初(原)生演替 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Βιβλιοθήκη 岩阶段→地衣阶段→次生演替
基质与环
境条件
有大量有机质和
生命胚种
过程
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群落的结构特征 (1)群落的特征: 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这是群落的首 要特征。 优势种:群落中优势度大的物种,它决定着群落结构和群 落环境的主要特征。
(2)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生物的垂直 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构
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征 一种生物寄居在 另一种生物体表
寄生

或体内,从那里 吸取营养来维持 生活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征 两种生物生活在
一起,由于争夺
资源、空间等而 竞争 发生斗争,数量 上两种生物呈现 出“你死我活” 的同步性变化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征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
杂草阶段→灌木
阶段→森林阶段
类型 时间
初(原)生演替 经历的时间长
次生演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影响因素
缓慢
自然因素
较快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弃耕农田上和火灾 后的草原上发生的 演替
实例
裸岩、沙丘和湖底的
演替
(3)群落演替的特征:
①方向:一定的方向性;②能量:总生产量增加,净生
产量逐渐降低,群落总量增加;③结构:营养结构复杂, 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强;④生活史:生物个体增 大,生活周期变长,生态位变窄;⑤物质循环:由开放 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