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及代表作家72页PPT
合集下载
寻根文学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 却非常实用。”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 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 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 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王安忆的《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非线 型散点透视的叙述方法,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浸透着 传统文化几近封闭状态的 村庄和一群农民的生存状 态。表现上看,这里民风 古朴,讲究仁义,敬老爱 幼,其实贫穷、落后、愚 昧,甚至人性被扭曲。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的同 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在寻根文学中,被认为最能显示传统文化精神的 是阿城的小说。他以《棋王》、《树王》、《孩 子王》奠定了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坚实地位,以他 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文化的追寻成为最 有特色的寻根小说代表人物。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 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 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 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 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 功、王安忆。
二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 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 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85年,韩少功、 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 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 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 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主要代表作有: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 庄》、阿城的《棋王》等。
寻根文学
2.李杭育: (1)《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1985年第9期) 文章认为,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其实更多地存在和保 留于“中原规范之外”。 (2)《“文化”的尴尬》(《文学评论》1986年第2期) 文章指出,“中国的文学总该有点中国的民族意识在里边, 这个说法大约是不过份的。倘使我们的文学里没有一点自己 的气味,自己的面孔,那我们又何必做人做文呢?我们跑到 世界上去,人家问起来,我们算什么人呢?我们的作品算是 个什么东西呢?” 3.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 “黑龙江是我生命的根,也是我小说的根”,在这个小说世 界里,“我企图表现一种生与死、人性与非人性、欲望与机 会、爱与性、痛苦与期待以及一种来自自然的神秘力量。更 重要的是我企图利用神话、传说、梦幻以及风俗为小说架构, 建立一种自己的理想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文化 观念……”
三、总体特征
1.重视世俗日常生活及异域民俗文化描述。 2.对传统道家文化和禅宗哲学持暧昧的态度。 3.将生活实景与幻想、象征、寓言进行糅合 性处理,营造了一种古朴自然、神秘而浪漫 的艺术风格。
四、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略) 五、寻根文学的重估 (略)
4.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 年7月6日) 文章指出,人们想在穿越了被“文化大革命”浩劫 摧毁得所剩无几,在“把民族文化判给阶级文化, 横扫一遍,我们差点连遮羞布也没有了”。 5.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文艺报》1985 年7月13日) 文章指出,“‘五四运动’曾给我们民族带来生机, 这是事实。但同时否定得多,肯定得少,有隔断民 族文化之嫌,恐怕也是事实?‘打倒孔家店’,作 为民族文化最丰厚积淀之一的孔孟之道被踏翻在地, 不是批判,是摧毁;不是扬弃,是抛弃。痛快自是 痛快,文化却从此切断。儒教尚且如此不分青红皂 白地被扫荡一空,禅道二家更不待言。”
第二十一章 寻根小说
[完]
(9)乌热尔图东北鄂温克文化。《琥珀色 的篝火》《七岔犄角的公鹿》《一个猎人 的恳求》《森林里的歌声》
(三)论争 首先,对过分强调文化因素的质疑。
其次,复古。对过去、传统、神话的过分 重视和对现实的背离。
第三,对排斥现代文明的批判。 第四,对寻根的批判性倾向提出担忧。
练习题
※简要评价寻根文学 (1)对传统文化进行反省和批判时,片面
夸大非规范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价值。 (2)可能会带来某种“复古”倾向,从而
导致对需要批判性反思的传统文化的回归。 (3)在文学取材和主题意旨上,有可能使
创作忽略对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的揭示。
二、寻根文学兴起的背景
1、1985年左右“文化热”。 2、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 3、外来因素对寻根文学的影响。 (1)反面:对全盘西化和民族虚无主义的
其一,对儒道文化的追索。
《小鲍庄》的“仁义”;《棋王》中的道 家文化
其二,对原始生命(规范文化之外未被窒 息的生命力)和地域文化的崇尚。
(1)对原始生命活力的欣赏。(对规范文 化之外未被窒息的生命力的欣赏。)
莫言《红高粱》、张承志《黑骏马》、郑 万隆的《异乡异闻》
(2)对地域文化的心仪。
2、结构散文化。
“另外,小说的章法、结构、叙事方式, 也都可以看到向古代小说取法的情 况。……汪曾祺认为中国古代小说存在两 个传统,即‘唐人传奇和宋人笔记’…… 汪曾祺、贾平凹、阿城等在这个时期的创 作,都属于师法朴素节制、清淡自然的一 脉。”(洪子诚)
3、叙述客观化。
“小说语言或者向着平淡、节制来自简洁的 方向倾斜,或者直接融进文言语汇、句式, 以丰富语言的内涵、表现力,增强小说语 言的‘柔韧性’。”
第十九讲 改革与寻根文学(下)
“宗教是一种高贵、神秘、复杂、沉重而美 丽的黑色。信仰不是卸下重负,而是向受难 追求。 这黑色的世界千态万象,比人间更有一层 丰富的危险,它使我同时感到恐惧和诱惑。” ※ 对无信仰汉民族的启发:坚韧、沉默, 在苦难中为灵魂而战。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 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椿, 似无所见,似无所闻。 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 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 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 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众人都呆了,都不说话。外面传了半天, 眼前却是一个瘦小黑魂,静静地坐着,众人 都不禁吸了一口凉气。
第十九讲 改革与寻根文学(下)
二、寻根文学
1、 从“乡土” 到 “寻根”: 鲁迅 — 乡土小说 — 京派 /东北作家群 ——— 废名、鲁彦 沈从文/萧红
赵树理 社会文化分析小说 孙 犁 汪曾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寻根文学” (1)精神背景:改革开放 世界“寻根”潮流 (2)文学主张: 1985年韩少功发表《文学的根》—— “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当深植于民族传统 的文化土壤中。 … 分析民族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优秀 的成分; … 把握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理想标准和 价值标准,创造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气派的 文学。”
3、代表作家及作品:
(1)城市文化寻根:陆文夫《美食家》 邓友梅《那五》《烟壶》 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 (2)乡野文化寻根: 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 阿城《棋王》 王安忆《小鲍庄》 韩少功《爸爸爸》 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
汪曾祺 (1920-1997)
乡土文化小说的集大成者, 寻根文学的肇始人。
巧云破了身子,她没有淌眼泪,更没有想到跳到 淖里淹死。人生在世,总有这么一遭!只是为什么 是这个人?真不该是这个人!…她怔怔地坐在床上, 心里乱糟糟的。
(整理)第四节寻根小说.ppt
优选
51
阿城《棋王》
• 王一生对“吃”的认真、专注与 虔诚,既真实反映了特殊年代的 生存困境,也体现民间对生命最 原始的尊重和坚韧的守候。
优选
52
阿城《棋王》
• 王一生“棋呆子”爱棋如命 • “我迷象棋。一下棋,就什么都忘
了。待在棋里舒服。” • “妈,儿今天明白事儿了。人还要
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
优选
15
三寸金莲—妇女缠足
优选
16
优选
17
优选
18
三寸金莲—妇女缠足
• 女子缠足是中国封建男权社会的 独有的审美习俗。
• 兴起于北宋,源于男权社会“女 子以小脚为美”的观念。用人工 的方式营造一种“女性美”。
优选
19
三寸金莲
• 林语堂:“缠足自始至终都代表 性意识的自然存在。”
• 以缠足为美,为贵,为娇,为雅 。
优选
37
回归模式之三:坚持与否定的矛 盾混战
•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 • 福奎愿意毫不抱屈地“死在江里”,
却不愿离开他所习惯的“棺材般的 小船”。
优选
38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
• 把握“最后一个”在时代变迁过 程中处于新旧矛盾中过渡性人物 的行为心态,从中透视传统生存 方式、伦理道德的艰难蜕变。
优选
27
邓友梅《那五》《烟壶》P157
• 那五信奉“玩”和“混”的寄生哲学,浪 迹半生、无德无才的无赖相。乌世保为 人安分守己,讲求道德, 自谋生计。
• 乌世保虽然没有和洋人“枪对枪刀对刀 的勇气”,但他有“耻辱之心”,拒画“ 八国联军占北京”的那种有污国格的内 画,标志着这个“随遇而安”的贵族后裔 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寻根文学与《棋王》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PPT课件
39/50
三、“寻根”魅力与歧义
韩少功《文学根》发表于《作家》1985年第4 期,郑万隆《我根》发表于《上海文学》1985 年第5期,李杭育《理一理我们根》发表于 《作家》1985年第6期,阿城《文化制约着人 类》发表于《文艺报》1985年7月6日。这些 文章引发热烈反响,标志“寻根文学”形成阵 势。显然,“寻根”概念非常含混而不明确, 各自主张莫衷一是。
阿城《棋王》 初刊于《上海文学》1984年7月号
15/50
《棋王》作为“寻根文学”代表作,一直是与 “寻根文学”相互诠释,《棋王》意义依赖 “寻根”历史语境;而“寻根”意义也经过 《棋王》之类作品得以建构。“寻根”既放大 了《棋王》意义,也遮蔽了《棋王》更为原本 内涵。
16/50
一、 时代精神早期瓦解:“吃”与“下棋”唯 物论特征
5/50
三、五年过去了,七、八年也过去了,他还是 只能说这两句话,而且眼目无神,行动呆滞, 畸形脑袋倒很大,象个倒竖青皮葫芦,以脑袋 自居,装着些古怪物质。吃炮了时候,他嘴角 沾着一两颗残饭,胸前油水光光一片,摇摇摆 晃地四处访问,见人不分男女老幼,亲切地喊 一声“父亲”。
6/50
要是你冲他瞪一眼,他也懂,朝你头顶上某个 位置眼皮一轮,翻上一个慢腾腾白眼,咕噜一 声“X妈妈”,调头颠颠地跑开去。他轮眼皮 是很费劲,似乎要靠胸腹和颈脖充分准备,才 能翻上一个白眼。
7/50
调头也很费劲,软软颈脖上,脑袋象个胡椒碾 捶晃来晃去,须沿着一个大大弧度,才能成功 地把头稳稳地旋过去。跑起来更费劲,深一脚 浅一脚找不到重心,靠头和上身尽可能前倾才 能划开步子,目光扛着眉毛尽可能往上顶,才 能看清方向。一步步跨度很大,象在赛跑中慢 慢地作最终冲线。
8/50
那把剪刀剪鞋样,剪酸菜,剪指甲,也剪出山 寨一代人,一个未来。她剪下了不少活脱脱生 命,自己身上落下这团肉却长不成个人样。
三、“寻根”魅力与歧义
韩少功《文学根》发表于《作家》1985年第4 期,郑万隆《我根》发表于《上海文学》1985 年第5期,李杭育《理一理我们根》发表于 《作家》1985年第6期,阿城《文化制约着人 类》发表于《文艺报》1985年7月6日。这些 文章引发热烈反响,标志“寻根文学”形成阵 势。显然,“寻根”概念非常含混而不明确, 各自主张莫衷一是。
阿城《棋王》 初刊于《上海文学》1984年7月号
15/50
《棋王》作为“寻根文学”代表作,一直是与 “寻根文学”相互诠释,《棋王》意义依赖 “寻根”历史语境;而“寻根”意义也经过 《棋王》之类作品得以建构。“寻根”既放大 了《棋王》意义,也遮蔽了《棋王》更为原本 内涵。
16/50
一、 时代精神早期瓦解:“吃”与“下棋”唯 物论特征
5/50
三、五年过去了,七、八年也过去了,他还是 只能说这两句话,而且眼目无神,行动呆滞, 畸形脑袋倒很大,象个倒竖青皮葫芦,以脑袋 自居,装着些古怪物质。吃炮了时候,他嘴角 沾着一两颗残饭,胸前油水光光一片,摇摇摆 晃地四处访问,见人不分男女老幼,亲切地喊 一声“父亲”。
6/50
要是你冲他瞪一眼,他也懂,朝你头顶上某个 位置眼皮一轮,翻上一个慢腾腾白眼,咕噜一 声“X妈妈”,调头颠颠地跑开去。他轮眼皮 是很费劲,似乎要靠胸腹和颈脖充分准备,才 能翻上一个白眼。
7/50
调头也很费劲,软软颈脖上,脑袋象个胡椒碾 捶晃来晃去,须沿着一个大大弧度,才能成功 地把头稳稳地旋过去。跑起来更费劲,深一脚 浅一脚找不到重心,靠头和上身尽可能前倾才 能划开步子,目光扛着眉毛尽可能往上顶,才 能看清方向。一步步跨度很大,象在赛跑中慢 慢地作最终冲线。
8/50
那把剪刀剪鞋样,剪酸菜,剪指甲,也剪出山 寨一代人,一个未来。她剪下了不少活脱脱生 命,自己身上落下这团肉却长不成个人样。
4、寻根文学
二、寻根的兴起
代表作家作品: 王安忆《小鲍庄》 贾平凹“商周系列” 乌热尔图《琥珀色的篝火》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 张炜《一潭清水》《古船》
二、寻根的兴起
作家与地域文化:
贾平凹:雄奇粗砺的秦地文化 李杭育:放浪自在的吴越文化 韩少功:奇谲瑰丽的楚地文化 扎西达娃: 神秘奇丽的西藏文化 郑万隆(乌热尔图): 原始激情的鄂伦春(鄂温克)文化
湖南长沙人,1968年下乡插队,1974年调入 县文化馆,1978年入湖南师大中文系学习, 曾任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8年到湖 南先后任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天涯》杂 志主编等。 代表作品中短篇《爸爸爸》《女女女》《归 去来》《蓝盖子》,以及长篇《马桥词典》 《暗示》等。
《爸爸爸》
(一)社会文化背景: 2、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作家开始思索从现 代意识的角度来观照传统文化,需求自我 与民族文化的联系,修复自我与民族精神。 两个方面 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 批判传统文化的糟粕
一、寻根的前奏
(二)文学自身的原因: 1、以汪曾祺为代表的一些作家味。 2、以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为代 表的非西方主流国家的民族文学的空前成功。
一、寻根的前奏
(三)标志性的事件 1984年12月“杭州聚会” 意识流 文化小说 现代派 魔幻现实主义
二、寻根的兴起
时间:1985年夏 宣言: 韩少功《文学的“根”》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郑万隆《我的根》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
(三)王安忆(1954~ )
上海人,祖籍福建同安,生于江苏南京, 1955年随母迁至上海,初中毕业后赴安徽 淮北农村插队,两年后考入徐州地区文工 团,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 同时开始文学创作,1984年曾应邀访美。 现为上海市作协主席。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常识:寻根文学
语文八年级下册-打印版
文学常识:寻根文学
20世纪80年代,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她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理想和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
“城市文化寻根”代表作家有刘心武、冯骥才等,“乡野文化寻根”代表作家有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
寻根文学课件
3)、文学对时代、人认识深化及作家创作自觉意识加强的结果。
“文革”之后,尖锐地意识到当代文学的“贫困”,而积极推动文学进入 “新时期”的不少作家,认为可以通过借鉴西方现代文学,来解决中国当代 文学发展的难题。关注西方文学的热潮,开拓了作家的视域,引起文学观念、 方法上的革新,也产生了依据“观念”、文本写作的现象。在对于西方现代 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与世 界对话”)的作家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得再好, 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境,从中 国文化中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应是中国文学“重建”的更为可行之路。
“文化寻根派”作家群中,北京的阿城和湖南的韩少功是很有代表性的两位。他们的 小说《棋王》2 和《爸爸爸》3 分别体现出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寻根意识:前者以对传统 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而呈现出一种文化的人格魅力,后者则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对 民族文化形态表达了一种理性批判,探询了在这种文化形态下的生命本体意识。
在80年代,加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了解,表现这一生活方式在现代的变迁, 为不少小说家所重视。有的甚至细致考察某一地域的住居、饮食、衣着、言 语、交际方式、婚丧节庆礼仪、宗教信仰等等,成为拓展创作视境的凭藉。 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的汪曾祺,对民俗在小说情 调、氛围、人的心理表现的重要性的理解,和三四十年代沈从文等的艺术追 求有内在关连。倡导、或同情文学“寻根”的作家,如韩少功、贾平凹、郑 义、郑万隆、李杭育等,也都表现了强烈地关心创作中的地域文化因素的倾 向。贾平凹的一系列散文、小说,有对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陕南山区自然 和人文景观的描述。李杭育的一组小说,着重对浙江“葛川江”流域风情的 考察。其他如郑万隆写黑龙江边陲的山村,乌热尔图写鄂温克族的生活,都 汇入“寻根”所旅发的重视民俗表现的潮流中。当然,“地域小说”的追求, 在邓友梅、冯骥才、刘心武那里有更自觉、持久的表现。
“文革”之后,尖锐地意识到当代文学的“贫困”,而积极推动文学进入 “新时期”的不少作家,认为可以通过借鉴西方现代文学,来解决中国当代 文学发展的难题。关注西方文学的热潮,开拓了作家的视域,引起文学观念、 方法上的革新,也产生了依据“观念”、文本写作的现象。在对于西方现代 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与世 界对话”)的作家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得再好, 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境,从中 国文化中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应是中国文学“重建”的更为可行之路。
“文化寻根派”作家群中,北京的阿城和湖南的韩少功是很有代表性的两位。他们的 小说《棋王》2 和《爸爸爸》3 分别体现出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寻根意识:前者以对传统 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而呈现出一种文化的人格魅力,后者则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对 民族文化形态表达了一种理性批判,探询了在这种文化形态下的生命本体意识。
在80年代,加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了解,表现这一生活方式在现代的变迁, 为不少小说家所重视。有的甚至细致考察某一地域的住居、饮食、衣着、言 语、交际方式、婚丧节庆礼仪、宗教信仰等等,成为拓展创作视境的凭藉。 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的汪曾祺,对民俗在小说情 调、氛围、人的心理表现的重要性的理解,和三四十年代沈从文等的艺术追 求有内在关连。倡导、或同情文学“寻根”的作家,如韩少功、贾平凹、郑 义、郑万隆、李杭育等,也都表现了强烈地关心创作中的地域文化因素的倾 向。贾平凹的一系列散文、小说,有对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陕南山区自然 和人文景观的描述。李杭育的一组小说,着重对浙江“葛川江”流域风情的 考察。其他如郑万隆写黑龙江边陲的山村,乌热尔图写鄂温克族的生活,都 汇入“寻根”所旅发的重视民俗表现的潮流中。当然,“地域小说”的追求, 在邓友梅、冯骥才、刘心武那里有更自觉、持久的表现。
80年代小说之寻根小说课件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1)文化批判型. 文化批判型. 对传统文化持审视批 判和否定的态度. 判和否定的态度. 韩少功《 爸爸爸》 韩少功 《 爸爸爸 》 ---对民族落后文化形 -- 对民族落后文化形 态的理性批判. 态的理性批判. 丙崽:民族文化"劣 根性"的象征物. 根性"的象征物.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
1 . 寻根文学可追溯至 80 年代初 寻根文学可追溯至80 80年代初 期的民俗风情小说.汪曾祺 《 受戒 》 ( 明海 , 小英子 ) , 受戒》 明海, 小英子) 邓友梅《那五》 邓友梅《那五》. 2 . 80 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 80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 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 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 , 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作. 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作.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3)原始生命型. 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 莫言《红高粱》--- 对祖辈豪爽自 由生命力的张扬. 由生命力的张扬. 余占鳌和戴凤莲 : 高密东北乡人高粱 般鲜明的性格. 般鲜明的性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意义: 意义: ( 1 ) 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 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 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 , 使小说由当代社会 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 探索者. 探索者. 在小说的艺术层面上, ( 2 ) 在小说的艺术层面上 , 寻根运动使小 说摆脱了一个遵照生活逻辑与客观时空逻 辑进行写作的时代, 辑进行写作的时代 , 也摆脱了一个社会政 治的话语时代, 而开启了超验的和" 虚构" 治的话语时代 , 而开启了超验的和 " 虚构 " 的时代. 的时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学的寻根意识》课件
• 刘应安. (2012). 寻根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J]. 大师, 6(12), 186-188. • 施小湘, 张拮元. (2012). 文学的寻根意识在新时期的发展 [J]. 巴蜀学刊,
5(9), 89-93. • 黄诚. (2013). 文学的寻根意识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发扬 [J]. 电子学报, 2(7),
文学的寻根意识不仅是对传统的传承,也是对当 代社会的思考和创新。
结语
文学的寻根意识的重要性
文学的寻根意识是我们继承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 手段,对于培养文化自信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 意义。
对未来的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文学 的寻根意识,以此为基础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文学的寻根意识的历史背景
1
科技迅速发展
科技进步带来了文化交流的便利,推动了文学的寻根意识的发展。
2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否定,加深了人们对文学寻根意识的思考。
3
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
全球化趋势下,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促进了文学寻根意识的交流与传播。
文学的寻根意识的定义
1 文学的寻根意识的概念
《文学的寻根意识》PPT 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探讨文学的寻根意识。通过对历史背景、定义以及 表现形式的分析,展现文学的寻根意识对于塑造民族文化认同和推动文化创 新的现实意义。
引言
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思想和社会现象的艺术形式。
寻根意识的概念
寻根意识是指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历史的探索和研究。
借鉴传统文化
借鉴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 创作,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 精髓。
探究历史文化
5(9), 89-93. • 黄诚. (2013). 文学的寻根意识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发扬 [J]. 电子学报, 2(7),
文学的寻根意识不仅是对传统的传承,也是对当 代社会的思考和创新。
结语
文学的寻根意识的重要性
文学的寻根意识是我们继承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 手段,对于培养文化自信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 意义。
对未来的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文学 的寻根意识,以此为基础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文学的寻根意识的历史背景
1
科技迅速发展
科技进步带来了文化交流的便利,推动了文学的寻根意识的发展。
2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否定,加深了人们对文学寻根意识的思考。
3
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
全球化趋势下,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促进了文学寻根意识的交流与传播。
文学的寻根意识的定义
1 文学的寻根意识的概念
《文学的寻根意识》PPT 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探讨文学的寻根意识。通过对历史背景、定义以及 表现形式的分析,展现文学的寻根意识对于塑造民族文化认同和推动文化创 新的现实意义。
引言
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思想和社会现象的艺术形式。
寻根意识的概念
寻根意识是指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历史的探索和研究。
借鉴传统文化
借鉴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 创作,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 精髓。
探究历史文化
寻根文学.ppt1
厚重的京都文化背景、具有文化品味的
任务、凝聚着文化特质的风物构成邓友 梅小说的基本要素。 批判意识的缺乏
《红高梁》
《红高粱》系列,以及发表于1995年的长篇
《丰乳肥臀》,是作者对于民族骁勇血性的理 想状态的寻找。 《红高粱》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描写由土匪 余占鳌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东北高密乡 各种野性故事。 两条线索交织而成:主干写民间武装伏击日本 汽车队的起因合过程,穿插余占鳌与戴凤莲的 爱情故事。
2、否定态度。
深挖传统文化的病根,批
判国民劣根性
代表作《爸爸爸》《女女
女》 《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 非线型散点透视的叙 述方法,描绘了一个 浸透着传统文化几近 封闭状态的村庄和一 群农民的生存状态。
3、辨证态度。
代表作有冯冀才的《神鞭》、李杭育
《最后一个渔佬儿》等“葛川江”系列 小说。
挖掘农民意识的两方面:一方面嗜杀成性,有
土匪气息,另一方面有除暴安良,抗敌御侮的 气概。 “奶奶和爷爷在生机勃勃的高梁地里相亲相爱, 两颗蔑视人间法规的不羁心灵,比他们彼此愉 悦的肉体贴得还要紧。他们在高梁地里耕云播 雨,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丰富多彩得历史上,抹 了一道酥红。”
“人们有了城市户口,/总觉得丢失了什么,/丢失了什 么呢,/直到今年才发现是少了那片红高梁,/这是从西 柏林那里,/得到的消息,/于是红高梁生长在中国每一 家电影院里,/到处都有阳光下摆动的高梁穗子,/人们 就,/利用这个机会走进高梁地里,/去痛痛快快活一阵 子,/和久违了的自己见面,/想喝酒就可着大碗喝,/ 想唱歌就邪着劲地唱,/想得到女人就豁出命去得到/, 于是人们钻到高梁地里不愿出来了,/红高粱,/红高梁, /仅仅一片红高粱,/仅仅从高梁地那边刮来一阵风,/ 城市里那些挺拔的楼群就纷纷倒伏下去,/倒伏下去了, /多给我们几片高梁地吧,/在这个寂寞的城市里,/在 这一天天,/文明起来的,/星球上。”
现当代文学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
❖ 主要代表作有: ❖ 贾平凹的“商州文化系列”:《鸡窝洼人家》《腊
月·正月》等; ❖ 李杭育的“葛川江文化系列”:《最后一个渔老儿》
《沙灶遗风》等; ❖ 韩少功的“湘楚文化系列”:《爸爸爸》《女女女》
等; ❖ 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
王安忆的《小鲍庄》
2、文化寻根思潮出现的原因
❖寻根小说也有其自 身的局限性,它对 于“根”的理解是 静止的、非历史的, 最终一些作家一味 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难以寻找 到真正有生命力的 文化之根。
五、寻根文学的旗手
❖ 1983年以前为第一 阶段:《西望茅草 地》。
❖ 1985年后为第二阶 段:《爸爸爸》
《爸爸爸》-对国民性的批判
❖ (1)内在原因:它是反思文学的进一步 深化,是一种对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 反思,同时也是对改革文学的反拨和超越。
2、文化寻根思潮出现的原因
❖ (2)外在原因:80年代西方文化艺术思 潮大量涌入,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大碰撞、 大融汇,思想艺术界再次掀起了文化大讨 论的热潮。
(3)直接原因:拉美文学的崛起提供了一个 辉煌的例子。
艺术特色
❖ A、叙述方式的特别:日常化的平和叙说 ❖ B、语言文字的特别:简洁练达、生动传神
的语言文字。 ❖ 王蒙 “口语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
民族化而不过‘土’,嘎嘣利落但仍然细密 有致,刻画入微却又惜墨如金。”
王安忆《小鲍庄》-对儒家文化的思考
❖ 《小鲍庄》通过对一个 小小村落几个家庭和十 多个人物的生存、命运 与心理状态的立体描绘, 剖析了我们民族世代相 袭的以“仁义”为核心 的文化心理结构,揭示 了“仁义”文化走向衰 落的历史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