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重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建设总结报告
2024年计算机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2024年计算机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2024年,计算机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就。
下面是对2024年计算机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总结:
1.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了计算机实验室的硬件设备,更新了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关键设备,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环境的稳定性。
2. 软件平台建设:引进了一系列与计算机学科相关的软件平台,包括编程开发工具、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满足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提升了师生的工作效率。
3. 教学资源建设:建立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材、课件、习题集等,方便师生随时随地获取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果。
4. 远程教育平台建设:完善了远程教育平台,提供了在线学习、远程实验等功能,方便了学习资源共享和教学辅助。
5. 数据管理和安全保障:优化了学校的数据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了教学、科研和行政数据的保护,确保了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6. 教师培训和技术支持:组织了多次计算机教师培训课程,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提供了技术支持团队,快速响应并解决师生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7. 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建立了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提供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实验环境和设备,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
综上所述,2024年计算机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果,为师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环境和科研平台,也为学校的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未来,计算机学校将继续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努力提升师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学校的学科竞争力。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一、本专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岗位分析随着全球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逐步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
在全社会范围内培养一支既懂管理科学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化、正规化的企业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已是当务之急。
国家人事部也发布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名列第二位。
由此可见不仅信息产业需要大量的IT人才,其它行业也使 IT 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IT技术在通信、医疗、游戏、教育等各行业的应用,软件、硬件、网络、信息管理类的需求都保持了上升走势。
本专业属于中职教育工科类别的技术性专业,培养具有面向企事业单位,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RFID系统应用,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熟练掌握至少一种软件开发工具,能够参与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以及承担日常维护、管理工作,掌握综合布线及组网技术,能承担网络工程组建及信息安全控制,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二维动画制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方向为:1、信息系统开发:从事企事业单位中小型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设计、编码、调试及维护工作。
2、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管理:从事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管理、计算机软硬件组装与维护及销售、计算机局域网络组建与管理、数据库系统维护与管理、企业网站安全与管理工作。
3、智能楼宇系统应用开发:从事社区智能楼宇系统应用项目开发工作。
4、网页设计、平面设计、多媒体素材制作从事网页设计、flash动画设计工作,从事广告、装潢设计、多媒体素材制作。
二、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计划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主要专业之一。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教学与科研梯队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普遍将计算机作为办公的必备工具,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硬件维护、网络应用、图文编辑、视频处理和平面设计人材.根据相关调研显示,未来 5 年黑龙江省技术工种人材缺口将达到 80 万,其中就计算机人材的需求仍高居榜首.而由于 XX 市将着力打造新型农业、现代化物流、现代生态旅游、煤灰等产业集群。
随着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对计算机人材缺口将达到 1 万余人,而 XX 的地理位置属于边境城市,吸收外地人材相对艰难,这一缺口仍会增加,这也为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提供了良好契机。
通过近几年对 XX 市社会用人单位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材的要求及原有计算机应用人材的基础分析,预测主要有以下五个岗位群急需人材补充:平面设计及广告设计、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计算机网络组建与设备调试、计算机网站搭建及网页维护、多媒体动漫设计等。
(二)建设基础计算机应用专业作为我校的龙头专业,办学至今历经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已培养毕业生近万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人材效益和经济效益,被黑龙江省教育厅正式认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作为全市计算机应用和软件技术领域技能型人材培训基地,实施校企合作,已摸索出“职业素质+专业理论+专业实训+特色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校内现有各类计算机 1037 台、实训室 28 个。
均参照企业生产环境建设,开设的实训项目绝大部份是生产性实训。
首创的学生工作室-—FN 工作室,摹拟实际工作环境,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的有效对接。
此外,校外有宏德广告公司等 6 家合作企业, 10 余种岗位可供学生实习实训.通过定单培养的方式有 5 家本地企业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就业基地。
计算机应用专业拥有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现有专职计算机教师 28 名,本科以上学历占 100%,省学科带头人 1 人,市级骨干教师 1 人,有 23 名教师具备计算机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计算机科学专业建设情况总结报告
计算机科学专业建设情况总结报告
介绍
该报告旨在总结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建设情况,包括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情况。
教学资源
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学资源相对充足。
学校拥有先进的计算机实验室和专业软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
此外,还拥有丰富的纸质和电子图书馆资源,以支持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课程研究。
师资队伍
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师资队伍较为稳定,并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背景。
其中,教授和副教授占比较高,能够提供高水平的教学和指导。
师资队伍中也有一些具有丰富产业经验的讲师,能够结合实践案例,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
学生培养
学校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计算机科学专业设置了丰富多样的实践课程和项目,包括软件开发实、项目管理等,以帮助学生
培养实际应用技能。
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和竞赛,提
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持续改进
学校会定期评估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以确保教学水平
不断提高。
学校还与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和实践合作,使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保持紧密联系。
综上所述,计算机科学专业在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和学生培养
方面表现出色,但仍需保持持续改进,以适应日益变化的行业需求。
专业建设工作的总结报告
专业建设工作的总结报告专业建设工作的总结报告篇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XX科技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于2011年。
本专业设置以来,在省教育厅的总体指示精神引导下,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配合下,建筑工程技术学院按照申报书中的建设方案和工作目标,对照相关验收标准,认真部署和按计划逐步实施各项建设工作,在学校和建筑工程技术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实现了建设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
现将具体建设情况汇报如下:1、建设方案的执行和完成情况(1)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提高通过近3年的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使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
(2)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修订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作相应的调整,使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自2011年起我们对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培养规范框架内,结合自身的情况,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重新修订并形成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3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锻炼和训练,在知识体系方面,强调知识领域的系统性、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全面性;在实践体系方面,强调实践领域与知识领域的衔接和支撑、实践单元和环节与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相对应。
(3)师资队伍的建设近3年通过加大对现有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本专业的教师队伍有了显著的加强,目前该团队有教师8人,其中专任教师7人,兼职教师1人,公共课教师6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5%。
已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4)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和筹措学校在不断改善教学设施的同时逐步加大了教学经费的投入,2011年~2013年教学经费投入分别为: 45万、73万、93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方式
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同时在企业接受实践培训,由企业导 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实现学徒和师傅之间的互动。
优点
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具备实 际操作能力的员工。
实施难点
需要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同时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和评 价标准,保证学徒的学习质量和师傅的指导质量。
0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计算机科学知识和应用技能
的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早期的计算机
03
科学到现在的信息技术和服务。
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计算机应用技术行业是目前发展最快 的行业之一,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技术更新换代、跨界融合、国际化等 方面。
跨界融合方面,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其 他领域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如医疗、 金融、教育等领域。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方式
根据企业需求,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按照企业要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学校 和企业的联合培养。
优点
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实施难点
需要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同时需要保证订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出现人才过剩或不足的情况。
强化了师资队伍
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教师 进修和开展科研活动等方式,加 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结构 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团队。
毕业生就业情况与质量
高就业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毕业生就 业形势良好。
优质就业岗位
毕业生就业岗位涵盖了软件开发、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 析等多个领域,其中不乏知名企业和上市公司。
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项目总结报告项目建设两年来,以职业核心课程建设为切入点,紧密围绕专业建设主线,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开发虚拟三维互动教学资源,打造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现将计算机应用专业两年来的建设情况总结如下: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1.“1.5+0.5+1”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1.5+0.5+1”的人才培养模式诠释:前1.5年,进行“职业通识课程”学习,学习专业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培养综合素质;第四学期(0.5年),设立多个专业方向(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核心课程按“工学结合”综合实训形式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授课,由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授课与实践指导;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按专业方向进行班级重组,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创意、设计、制作全过程,培养学生岗位核心技能;考核评价引入多元智力理论,注重过程性考核,实行“项目成绩+项目汇报演示+问题答辩”考核。
第五、第六学期(1年)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训练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2)“1.5+0.5+1”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2019年9月29日在镇江成立湖南省国示范计算机协作组,我校作为协作组成员校,参与制订了湖南省国示范计算机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精品课程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
2012年5月11日由软件公司、有限公司、省内部分高职院职教专家、国示范计算机协作组成员校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组,对《计算机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并获通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软件技术专业参加了湖南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协作组、软件协作组,参与五年制高职两个专业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我校根据省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本地区实际进行滚动修订,并请专家论证,形成我校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职业核心课程的“专业方向的自主选择与工学结合职业核心技能的综合实训”。
2.精品课程建设张三等老师分别参加《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平面设计》、《 程序设计》、《程序设计》等十门精品课程建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编写,由有限公司实现虚拟现实三维互动教学资源软件开发。
协管计算机学科建设情况汇报
协管计算机学科建设情况汇报
一、学科概况
协管计算机学科作为我校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近年来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本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XX人,副教授XX人,博士XX人,硕士XX人。
学科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三个专业,在校学生人数达到XXXX人。
二、学科建设成果
1. 师资队伍建设:本学科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参加学术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目前,本学科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教学科研团队。
2. 课程建设:本学科注重课程建设,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
目前,本学科已建成《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等一批优质课程,并编写了多部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3. 科研成果:本学科教师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五年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4. 人才培养:本学科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学科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XX%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三、学科发展展望
未来,本学科将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
同时,本学科将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最重要旳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办学水平。
为深入做好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工作,积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旳新形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构造调整对人才培养旳新规定,特制定本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旳指导思想和目旳1、专业建设旳指导思想以教育部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旳一系列文献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遵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旳需要,突出专业特色,以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关键,以加强学生旳职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保证,分层次地推进专业建设,实现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旳。
2、专业建设原则(1)积极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旳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方向;(3)发挥行业优势,建设鲜明旳特色;(4)参照示范性专业建设原则,推进示范专业旳培育;(5)努力形成合理旳课程体系,增进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3、专业建设目旳总体建设目旳:到2023年,力争建成具有鲜明特色旳、与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相适应旳省级示范(培育)专业,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关键、与职业资格证书相适应旳课程体系。
(1)建设目旳针对区域经济发展旳规定,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积极适应广东加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旳规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旳发展道路。
围绕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旳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承认度;在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实践育人、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教学团体、增强服务能力等方面加强建设,凝练专业特色,建设专业品牌。
创新专业建设理念,明确建设目旳,理清建设思绪,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旳办学条件、一流旳师资队伍、一流旳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旳特色专业。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项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二〇一一年十月目录一、专业建设产业背景 (1)1.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1)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2)二、项目建设基础 (3)1.专业发展现状 (3)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3.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改革 (3)4.课程与教材资源建设 (4)5.师资队伍建设 (4)6.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5)7.教科研改革成果 (6)8.稳步提升的人才培养质量 (7)三、建设目标 (9)1.专业建设目标 (9)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1)四、建设内容 (13)1.推进校企对接,贯彻“双融”型人才培养理念 (13)2.探索职业教育系统培养模式,中高职密切衔接 (19)3.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训实践基地建设 (20)4.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推进“双轨制”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 (25)5.教师素质与岗位技能需求对接,实施双师、双岗、双薪制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 296.实施与企业、学生等利益相关方需求对接的第三方评价机制 (32)7.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34)8.借鉴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构建质量控制循环系统,保障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35)五、改革举措 (37)1.加强校企对接 (37)2.中高职教育相衔接 (38)3.强化实践育人 (38)4.实施第三方评价 (38)六、进度安排与预期成果 (38)七、资金预算 (42)八、保障措施 (4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产业背景1.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机遇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支柱产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中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信息服务,提升软件开发应用水平,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建设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
地方院校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措施
地方院校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措施摘要: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建设面临诸多问题,结合自身优势和地方经济建设特点,抓住专业发展的机遇,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为龙头,以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动力推进景德镇陶瓷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研并重;地方工科院校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3-0000-021 引言当前计算机专业的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教学理念等方面已很难适应计算机专业的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景德镇陶瓷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立项为省级特色专业,通过省级特色专业,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培养适应各计算机行业公司及企事业单位软硬件开发所需的工程应用性专门人才,特别是在制造业信息化,陶瓷相关企业信息化等相关企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建设方案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研科研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形成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专业建设和发展。
2 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力量,科研活动的开展更离不开高学历和高职称的师资力量,因此一直以来学院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配合学校人事处完成制定了教师引进、派出进修、培养计划。
积极引进高学历的教师,近几年来都大力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由于我院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积极鼓励并大力支持年青教师攻读学位,计算机专业脱产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
目前计算机教研室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其余均为讲师,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人,博士在读2人,其余均为硕士学位,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3 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3.1 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认真贯彻执行省教育厅、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有关文件精神,加强教学秩序的检查,每学期开学初进行教学秩序检查,期中检查理论课、实验课教学秩序以及教师教案、讲稿、授课计划、作业批改情况等,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加规范。
成都市温江区燎原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数字康养)
成都市温江区燎原职业技术学校
计算机应用专业(数字康养)特色专业建设
资金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成立计算机应用专业(数字康养)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毛亚风
副组长:杨浪、王建昌、张学军、熊刚、袁晓玲
成员:李由、易治庆、舒忠勤、杜强、刘柯、魏新华、武春霞、喻铁。
负责示范(特色)专业建设的项目规划和日常管理、协调工作。
2.成立各建设项目工作小组,负责各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成立以高
校、企业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进行定期指导。
二、机制保障
建立专业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校长牵头协调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上级相关部门、学校各职能部门、专业部、教研组,定期检查、解决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建设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并建立项目执行监督机制,组织专家论证项目,监督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完成后,组织专家对项目建设、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并提出建议。
三、制度保障
制定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师资队伍培养制度、课程建设制度、实习实训制度等项目实施管理制度。
四、经费保障
在专业建设资金的安排使用中,对经费预算、支出等方面严格管理和监督,保证经费专款专用,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五、经费预算
本次特色专业建设确定项目投资60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300万元,温江区财政预算300万元。
1.计算机应用(数字康养)专业建设经费预算汇总表单位:万元
2.计算机应用(数字康养)专业建设预算支出表单位:万元
成都市温江区燎原职业技术学校
二零一九年十月二十八日。
28.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成果汇报材料专业建设成果展示
**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成果汇报材料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河北省现代中等职业教育骨干专业的建设意见和建设标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近3年来,我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为助力我县扶贫攻坚工作,学校紧紧围绕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基础办学能力和内涵建设得到极大提升。
我校先后被评为河北省文明校园、河北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现将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成果总结如下: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情况为促进专业发展与建设,完善制度内容,形成现代职业学校科学管理体系,根据“扁平化”管理理念,实施专业学部制管理,“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高效率工作”。
创新制度运行机制,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的管理力度,深化专业学部内部改革,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计算机应用专业紧密结合涞源县区域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重点,大力加强专业基础能力建设和内涵发展。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形成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课程内容开发与更新,组成由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和骨干教师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为推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专家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新增加涞源县千马科技有限公司经理赵志生。
在广泛征询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从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出发制定“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并对课程模式、课程结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操作性,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计算机应用专业现有专业专任教师20人,兼职教师5人。
其中高级讲师6人,助理讲师8人,助教6人。
同时为补充师资力量,于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新招聘计算机应用专业孟云云、刘雅琦、冀永红、崔明亮四位老师,为计算机应用专业补充了新的血液,完善了本专业的师资结构。
自2017年通过河北省骨干专业复审后,本专业李淑娟老师考取在职研究生继续进修,并且将于2021年取得硕士学位。
广西第一工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示范特色专业及实.pdf
广西第一工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广西第一工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示范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建设情况计算机应用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情况计算机应用示范特色专业实训基地于2016 年至2017年间共投入512.2822万元进行专业建设,其中投入441.2822万元添置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实训设备,包括网络实训室、计算机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物联网实训室、摄影摄像实训室、平面广告实训室、动漫三维设计实训室、绘画设计实训室、中心机房实训室、计算机组装实训室等10个实训室,专业课信息化教学软件,多媒体液晶触摸一体机18台。
同时,投入43万元用于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手段建设和教师培训,投入28万元用于精品课程和校本教材的建设。
实训室建设情况如下:网络实训室简介建设情况:网络实训室位于实验楼三号楼305室,2018 年升级改建,投入59.665万元,工位数为40个,建筑面积为70平米。
适合专业: 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电子技术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主要功能:网络管理配置与应用教学主要设备:12计算机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实训室简介建设情况:计算机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实训室位于实验楼203,2017 年投入使用,投入61.582万元,工位为36个,建筑面积为84平米。
适合专业: 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电子技术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主要功能:数据检测、恢复教学与实训34建设情况:综合布线实训室位于实验楼609,2017 年建设投入使用,投入34.465万元,工位数为40个,建筑面积为72平米。
适合专业: 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电子技术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主要功能:网络综合布线实训教学与实训5建设情况:物联网实训室位于实验楼210,2017年建设投入使用,投入33.214万元,工位数为10个,建筑面积为36平米。
适合专业: 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电子技术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论电子信息教学重点建设项目总结
论电子信息教学重点建设项目总结随着电子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相互渗透、融合,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信息可以实现在远距离、大范围高速的传播,信息的处理、传播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信息的采集、处理、通信技术有了许多新发展,人类迈向信息社会,而旧的专业培养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技术的新发展对电子信息人才的新要求,专业改革也就迫切地提出来了。
一、专业建设改革的背景1、原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广西大学原有的电子工程专业,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和建设,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但是,过去该专业主要是培养电子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是以电子电路设计为主,系统方面主要偏向广播、电视系统。
97年以前执行的教学计划一直是在80年代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微调,受学科发展滞后的影响,主要专业课的内容较陈旧,不能很好反映电子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及满足现代信息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新要求。
2、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专业调整给专业赋予了新的内涵,专业改革势在必行构建信息社会所依托的技术基础是电子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它们相互融合、互相渗透,形成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新特色。
二、专业建设改革的内容、措施及效果1、专业建设改革的指导思想(1)抓住重点,紧跟电子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加快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发展。
专业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改革都可能改变整个教学体系的结构,必需抓住重点,分清主次。
(2)依照“重视基础,以工为主,理工交叉,强化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综合培养为主,分流培养为辅,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
2、重新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关键。
过去该专业主要是培养电子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是以电子电路设计为主,强调的是单一的学科专业对口教育,没有包含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以及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应建立的合理知识能力结构。
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
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特色、成效与经验总结我校“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项目于2007年12月进行立项建设,于2008年11月建设完成,总投资为800多万元,历经了“申报-规划-合同签署-建设-应用”五个阶段,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各项实训设施安装调试基本到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工,实训场所初具规模,并已经较好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实习实训、技能鉴定、资源共享等工作中,为学校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实训基地围绕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类专业群建立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实训中心、网络技术实训中心、软件&NIIT设计中心、多媒体技术实训中心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所、教师工作室,集创新性、实践性、开放性、展示性、产学研相结合的多项目实训于一体,较好的满足了专业实训、职业鉴定与培训、兄弟院校资源共享的需要并高水平的服务于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现将有关基地建设特色、成效与经验总结如下:一、基地建设的主要创新:建立了全新的实训基地框架结构,实现了“计算机发展主流技术”、“我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群”、“多个实训中心”的相互匹配、相互融通。
本次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是在做了大量的充分调研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在调研过程中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工作:1、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行业专家进行了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论证和调研,调研内容涵盖了当地经济的发展、IT行业的企业分布和经营状况、IT行业的职业岗位分布和技术要求、当前的计算机技术主流发展趋势等;2、组织专业建设团队进行兄弟院校的实训基地考察和学习,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先后赴北京、武汉、南京等多家院校学习调研。
3、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了我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正、结合职业岗位进行岗位实训体系的开发和研究。
通过以上工作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形成了“建立与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方向及信息技术类专业体系一致的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即:以基地为依托发展我校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以基地为依托培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主流方向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搭建成一个计算机实训教学管理平台,利用平台的支撑,建立网络技术实训中心、软件&NIIT设计中心、多媒体技术实训中心,形成集教学、实训、管理、考核于一体的“一个平台,四个中心”的计算机应用及软件技术教学网络实训基地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中职学校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总结报告
计算机应用专业项目组
2018年12月
XXX学校
计算机应用专业项目建设总结报告
2016年8月,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被重庆市教委、财政局、人社局确定为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重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专业,同年9月正式启动建设工作。
在两年的建设期中,我校严格按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要求开展建设,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本项目建设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项目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通过两年建设,全面实现了预定目标和任务:制定出了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丰富和提升了“校企合作、双证融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实现了职业能力标准与专业课程对接。
构建起系统化、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出新的课程标准和核心课程、校企融合教材,实施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大幅提升了师资队伍水平,建成了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实践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完善并升级了校内实训设施,提高了理实一体教学质量。
深入推进校企一体化建设,探索出校企共育“多元立体立体制产教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新途径。
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培养出大批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中的
一面或多面的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初步建成为育才理念先进、设施完善、效益显著、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特色专业。
二、项目建设的主要举措
(一)争取政策支持和领导重视
国家《民办教育促进法》和重庆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相关政策,为学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市教委和梁平区相关部门领导对学校的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各级领导多次到学校视察,关心和指导建设工作。
上级有关部门还采取招生计划倾斜、开设民办学校专项建设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建立项目建设组织制度保障
成立了由蒋世建校长任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质量监督小组。
学校针对专业建设制定了《重点(特色)专业建设实施管理办法》、《重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设置了单独账簿进行明细核算,专款专用,专账管理。
建立项目工作例会制度,定期报告实施进度,研究解决建设问题。
(三)保证项目建设人力需求
成立了建设办公室,配置2名专职人员,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
学校各部门通力配合,本专业教师全员参与建设,分工协作,人人明确建设内容,具体落实工作任务,职责清
晰。
(四)保障项目建设的经费
设专人负责资金账目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资金使用严格履行程序,各项建设资金的使用,都有固定的审批程序,统一计划、统一记账,及时准确记录各项支出。
(五)加强项目建设质量监控
由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质量和进度的监管。
针对建设内容制定任务目标分解表,明确责任人、时间进度。
层层明确建设内容、要求、标准。
加强过程检查验收,及时发现质量、进度等问题,确保质量、进度按期完成。
三、项目建设的成果与成效
(一)建立起“校企合作、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起“校企合作、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拓宽了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共培人才之路,建设完善了行业引领、企业支撑、学校培养的人才培养路径,完善了校企一体化机制,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开展了“订单”式培养,共建顶岗实习平台。
“校企合作、双证融通”人培模式图见1
图1 “校企合作、双证融通”人培模式图:
(二)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
将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对接,构建起系统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并修订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
校企共建了5门专业核心课程和2门校级精品课程,修订了2门专业课程标准。
校企共同编写并出版《Coreldraw平面设计》、《FLASH动画》特色教材2本。
“模块化”课程体系图见图2。
图2 “模块化”课程体系图:
(三)践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实施普及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并广泛运用职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微课堂教学等教学方法。
(四)构建了“多元立体立体”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以三类教师为抓手、通过四级培训、围绕五条途径、培养六种能力,构建“多元立体立体”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培养1名、引进了1名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培养了3名骨干教师、5名“双师型”教师,新聘请了2名兼职教师,建成了一支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两年中编写教材2本,参与教材编写24人次,发表论文7篇。
参加三峡库区职业技能大赛等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和教学
竞赛获各种奖项9个。
“多元立体立体”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图见图3
图3 “多元立体立体”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图
(五)建立起“校企一体化”人才交流机制
成立了以学校、行业、企业人才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与旭硕科技等8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合作设立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专业技能实训需要,还新增了重庆市大鼎广告公司、重庆市瑞静电子商务有限公司2家校外实训基地。
本专业成为我校牵头组建的“梁平区现代服务产业教育联盟”骨干专业,积极参与联盟服务。
“校企一体化”人才交流机制图见图4。
图4 “校企一体化”人才交流机制图
(六)推广运用了“多元立体立体立体”评价体系
依据我校《中职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建立了校内校外两级评价指标体系,将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等也纳入评价指标,全面推广运用了“多元立体立体立体”评价模式。
“多元立体立体立体”评价模式结构图见图5
图5 “多元立体”评价模式
(七)提档升级了计算机实训基地
改建了2间云机房,新建1间组装维修实训室,更好满足了计算机应用日常教育教学实训及技能大赛的培训工作需要,还满足了培训服务需要,两年中开展职业培训2000余人次,参与职业技能鉴定300人以上,组织职业资格考试10余次。
建成了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能大赛为一体、效率高的实训基地。
该专业还开办了产教融合实体“远航”广告公司,承接校内校外广告制作业务,每年产值上近100元,接收学生400余人次现场实习实训。
(八)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两年的项目建设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近两年学生双证率达到95.6%,就业率达99.2%,其中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0.4%,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以上,毕业生平均月薪超过3000元。
学生参加参加市级技能大赛和三峡库区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8项。
育人质量的提升促进了专业的兴旺,两年来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人数逐年递增,2016年招生104人,2017年招生159人,2108年招生161人,远远超出了招生计划。
(九)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
1.两年建设期中,计算机应用专业为区内外计算机网络行业、动漫行业、计算机制造业等相关企业输送的技能型毕业生中,涌现出很多能够独立在企事业单位承担项目的职业能手,邓雷等6名同学先后为梁平区政府部分机关办公室安
装及维护电脑50余台次,向宇同学在梁平移动分公司独立承担网络安装调试项目,专门为梁平区网络用户进行网络安装调试,张玉同学在金夫人婚纱摄影公司独立承担动画制作项目,更有刘明鸿等一批同学在企事业、街道等单位网站建设维护、数据录入统计等工作中担任技术责任人,成为计算机行业的佼佼者。
2.利用我校国家级“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市级“雨露计划”培训基地,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和对口支援,为计算机从业人员提供岗前培训、在岗培训。
两年建设期间累计职业培训2000余人次,参与职业技能鉴定300人以上,组织职业资格考试10余次。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其中张烁、李梅等多名位专业教师为企事业单位做技术咨询40余人次,做技术服务20多次。
(十)凸显了引领示范作用
1.本专业与重庆市涪陵信息技术学校、重庆微电子工业学校等7所民办中职学校结成教研联盟,两年中接待业务研讨60余人次。
承担了区级教研活动3次,有区内同行教师30多人次前来听课和研讨。
实训基地接待外校、外单位参观咨询100余人次。
2.建设期内,本专业骨干教师张烁、梁雪莹代表学校分别到民办中职重庆市涪陵创新计算机学校、重庆市行知职业
技术学校、重庆市永川民进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示范课展示与研讨,并对该校计算机教师进行“五还四步”课堂教学模式专题培训,使得该模式得以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
项目专业建设主要成效汇总表
四、项目建设的不足与今后的思考
(一)不足
1.青年教师成长较慢,不能很快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2.师生参加市级、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奖数量有限,质量不高。
(二)今后的思考
1.加大对青年业务水平的培训力度,使其尽快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2.进一步完善师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的激励机制,促进师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获奖数量和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