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片断及评析

合集下载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汇总3篇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汇总3篇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汇总3篇《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1一、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分米和毫米》。

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

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因此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二、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说一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

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过程(一)迁移引入1.谁能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

板书:米(m)厘米(cm)2.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比划这样的一庹长。

1厘米呢?对,这么一小段。

3.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100厘米,并板书。

4.下面我们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幢楼房高50( );一棵大树高9( );一支铅笔长15( );文具盒宽大约1( );文具盒长大约2( )。

是米还是厘米呢?指名回答。

米和厘米之间存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分米(dm)。

(二)研讨探究1.认识分米(1)量一量:1分米、2分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的文具盒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20厘米就是2分米。

然后完成练习。

(2)数一数:在直尺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除了0~10厘米之间一段是1分米之外,你还能找出1分米吗?演示刻度:0—10 刻度1—11 刻度2—12小结:不管从哪个刻度开始,只要满10厘米那就是1分米。

《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评课(优秀范文二篇)

《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评课(优秀范文二篇)

《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评课(优秀范文二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评课(优秀范文二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评课(优秀范文二篇)》。

第一篇:《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一、说教材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米以及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能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感悟到知识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二、说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新大纲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因此为了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将注意: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课堂开始,就设计了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

2、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传统的教学老师包办过多,恨不得把许多知识瞬间都灌注给学生,留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一、老师的基本素质很高。

语速的控制得当、教态从容大方,板书整齐认真、练习题设计极具梯度性,并且有新意,这一点体现在练习题的设计思路和题目的取名上。

二、教学理念先进。

本节课体现了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初步掌握知识。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通过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语言富有感染力。

教师的语言简洁、精炼,具有感染力,亲和力强。

教师和学生就像朋友一样,氛围轻松自然。

在数学课上能听到语文老师一样的语言,使孩子在课堂上能集中注意力,思维紧跟老师走。

四、环节设计巧妙。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毫米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是比较抽象的。

陈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来感知1毫米的长度,并让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等环节来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这样的设计符合二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整堂课非常流畅。

五、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在练习的设计上独具匠心。

由课本上的练习拓展到生活实际的运用,如老师自己用的米尺、跳绳等工具的长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知识的延伸方面陈老师还设计了估算这一环节,这既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

六、需要改进的地方:1.在处理学生测量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这一环节时,老师的语言过于直接和生硬。

如果能换成:“哎呀!有的同学量错了!是不是没听清老师的要求呀?没关系!再量一次吧!”效果会更好些。

2.在处理学生用直尺量出4厘米这一环节时,老师没有把直尺的刻度数给学生指清楚,学生只是机械地跟着老师做而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量。

如果老师在出示直尺时能指着直尺的刻度数告诉学生:“看!0、1、2、3、4……这就是直尺上的刻度数。

”相信学生在操作时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错误了。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毫米的认识》评课稿(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

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毫米的认识》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1今天听了一节《认识分米和毫米》。

“认识分米和毫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这节课田老师上得很精彩,也很扎实,我感触颇深。

下面我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

田老师从学生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

比如:让学生比划出一米和一厘米的长度,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再去填上合适的单位,一幢楼房高20();一盒饮料8()。

在“饮料盒8厘米后,设计了一个吸管1()”,由此激起学生探寻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分米的认识。

在讲授1分米有多长,教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分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分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田老师在教授分米,知道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

通过让学生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所以在让学生交流一分米到底有长,让学生看着直尺找一找一分米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有学生回答从刻度“0”到刻度“10”,有学生回答从刻度“1”到刻度“11”等等,教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带动了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回答的丰富多彩。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与反思第【1】篇〗复习内容:书本第101——102页期末复习第9——12题。

复习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分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感性体验。

会确定位置,从而巩固学生已有的对平面图形的直观体验。

2、通过观察、测量、语言描述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

复习重点:长度单位的适当选择和方位的确定。

复习难点:能流畅地用语言描述路线。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谈话:小朋友,在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是和数学有关的。

比如辨别东、南、西、北这些地理位置,比如上学的路线,比如物体的测量等。

今天的复习就和这些内容有关。

二、方位复习互动1:书本第101页第8题1、讲述:小华、小军、冬冬、小芳住在同一个城市。

他们的家如图所示。

出示“期末复习”第8题的情境放大图。

2、指一指图中的八个方位。

认清了八个方位,认一认图上有哪些地方?3、能说说小朋友家与学校的`关系吗?谈话:看来小朋友对方位掌握的不错。

你们能说说其他地方相互间的关系吗?谁来说,说对了,全班小朋友送给他掌声。

4、方位都搞清楚了,四个小朋友上学的路线比会说吗?小组里可以先说一说,过会我们全班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路线,全班交流。

:说得真不错。

三、长度单位复习互动2:书本第101页第9题1、提问: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学了些什么长度单位吗?(1)根据学生说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2)我说一个长度单位,你们能很快用手势表示它的长度吗?(3)你们知道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学生说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谈话:明确了这些长度单位的长度,我们要选用这些长度单位来填空了。

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们注意的吗?2、出示书本第101页第9题:一块橡皮厚12(),一张方桌高8(),旗杆高9(),一枝钢笔长16()。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随着学校课堂改革的深入,学生逐渐成了课堂真正的主角,听完蒋XX老师的这节展示课,看着学生课堂上百家争鸣的场面,更是让人暖意融融。

本节课的亮点颇多:
一、学生兴趣高,目标明确。

本节课上课前,学生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一毫米厚度的物品,充分体验一毫米的大小。

在蒋老师的指引下,学生对毫米的产生,毫米与厘米的关系,测量工具,如何测量,如何画,如何选择合适的单位等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答案。

这一系列问题其实充分包含了教师的智慧,由表及里,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并有自己的理解。

二、会思考,爱思考。

蒋老师的奖励机制效果很好,奖励流动红旗这个环节也促使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举手的孩子特别多,可见蒋老师平时的用心良苦,孩子们在良好习惯中所获得的能力能受益终身。

三、汇报展示,百花齐放。

孩子们被大量有趣的毫米体验素材吸引,这时老师适时引导,学生提到用尺子上的刻度进行测量时,发现了刻度上的规律和用途,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都很精彩,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表达,人人受益。

当然,这节课的亮点远不止以上几点,但唯一遗憾的是,由于前段学生活动占用部分时间,后段的练习环节有部分未在课堂上呈现,超时3分钟,但从学生整节课的参与度及部分练习反馈来看,知识点掌握情况是相当好的。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后反思:
教学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方法。

学会思考。

从而达到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的目的。

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

学生在积极情感和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下,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的参与教学过程,探索、发现新知识,最终掌握新知识。

在课堂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测量比赛。

从学生熟悉的橡皮、教科书、曲别针入手,抓住学生好胜、好强的特点,先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测量的过程。

在操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有些茫然时,我抓住时机,引入新知。

在随后的教学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探索、验证,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到了探索知识学
习的乐趣。

本节课的每一个教学活动环节,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实践探索来自主的获取新知识。

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
你的好评与关注!)。

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评课

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评课

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评课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评课数学是一门既抽象又具体的学科,学习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毫米作为数学中的一个单位,它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针对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进行评课。

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授学生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教师首先会通过教材上的图片和实际物体,让学生感受毫米的长度和实际物品之间的关系。

然后教师会介绍毫米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让学生明确毫米的概念和用法。

接下来,教师可能会列举一些常见物品的长度,让学生通过测量的方法来计算出它们的长度,并培养学生的测量技能。

最后,教师会带领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理解毫米的概念和定义,知道它是长度的单位之一;2.知道毫米的符号表示,并能正确使用;3.能够通过测量的方法,计算常见物体的长度;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测量的能力;5.通过练习题的解答,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1.引入部分教师通过展示一把尺子,并问学生用什么方式来描述这个尺子的长度。

引导学生说出尺子的长度可以使用厘米、分米、米等单位,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毫米这个单位。

2.感受部分教师将一块纸板剪成一张小卡片,卡片上写有“1毫米”,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个小卡片和尺子的长度,让他们明白毫米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教师继续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体,如钢笔、铅笔、书本等,并问学生这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哪个单位来描述。

学生应该能说出尺子上的单位,并知道毫米也可以用来描述这些物体的长度。

3.认识部分教师通过电子白板或者PPT展示毫米的符号,并向学生解释它的表示方法。

让学生重复几遍并默写。

接下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体的图片,如铅笔、橡皮擦、硬币等,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并带领学生使用尺子来进行测量。

学生将测量到的长度记录下来,并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结果。

4.练习部分教师通过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毫米的认识。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毫米的熟悉》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使同学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培育同学的实际操作力量和简洁的推理力量。

3、结合具体内容向同学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育同学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点:使同学初步建立 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同学对毫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老师运用正误辨别、实物比较的方法使同学能准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预备:老师预备:课件、直尺一把。

同学预备:一枚一角硬币教学过程:一、故设障碍,导入新课1、填合适的单位一棵树高6( ) 老师高1()60()橡皮长5( ) 一角硬币厚2( ) 2、动手测量数学书长多少?测量很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熟悉。

(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建立表象1、熟悉毫米。

(1)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看: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老师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老师让同学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和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个小格?提问:从刻度3到刻度4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和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得出:1厘米=10毫米分页代码(3)出示实物银行卡和电话卡,告知同学它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老师让同学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三、强化练习,观念清晰1、教科书第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2、算一算3、辩一辩4、改一改小雯日记2021年月22日星期二天气:晴今日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2 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连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0厘米.我来到学校, 从书包里拿出10毫米长的钢笔和5分米厚的作业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毫米的认识》教学片断及评析

《毫米的认识》教学片断及评析

《毫米的认识》教学片断及评析第一篇:《毫米的认识》教学片断及评析《毫米的认识》教学片断及评析1、导入新课师:(指投影仪上的尺子)同学们,你们认识尺子上面的哪些刻度?生1:我知道尺子上面!大格是1厘米。

生2:我预习时知道尺子上面1小格是1毫米。

师:你们能主动学习,真不错!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面指出1小格来。

(教师巡视)师:l厘米中间的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1毫米长不长?生:不长,很短。

2.体会l毫米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拿起桌子上的一分硬币,摸一摸硬币的厚度。

(学生活动)师:再把硬币的厚度对着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正好占满1小格。

生2: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l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我们一起用手势表示一下。

3.教学1厘米=10毫米。

师: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l毫米呢?请同学们看着尺子仔细地数一数。

(作生活动)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数的?生1:我是1毫米1毫米地教,从刻度1数到刻度2是10毫米。

生2:我是从刻度8数到刻度9,又从刻度12数到刻度13都是10毫米。

师:通过数尺子上的刻度,你们又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了1厘米等于10毫米。

生2:我发现了只要有10个1毫米就可以构成1厘米。

生3:我发现了尺子上不管是哪儿的1厘米,它里面都有10毫米。

师:同学们说得好极了。

4.完成课本第66页的“做一做” 师:看图说出回形针的长是多少毫米。

生1:圆形针的长是28毫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好吗?生1:我是1小格1小格地数出来的,有28小格就是28毫米。

生2:l厘米是10毫米,2厘米是20毫米,再数上8毫米是28毫米。

生3:从3厘米里面去掉2毫米得出28毫米。

师:为什么要从3厘米里面去掉2毫米,你是怎么想的?生3:假设回形针正好指到3就是3厘米,现在还少2毫米所以要减去2毫米。

师:“假设”这个词用得好。

生4:我是5毫米5毫米地数出来的,5、10、15、20、25,再加上3毫米就是28毫米了。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形,设疑导入师:同学们往常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能告诉老师吗?生(齐答):我们差不多学过了米、分米、厘米。

师:请同学们观看老师手中的两本书,猜猜哪本厚?(出示4毫米和5毫米厚的书,让学生猜,老师不加以确信。

)(生纷纷推测,并互相交流)师:哪位同学能想个好方法又快又有依照地正确判定出哪本厚那本薄?生1:能够平放在桌上比一比。

生2:通过两本书平放作比较就能够看出哪本薄哪本厚了。

师:假如要明白这两本书分别有多厚?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呢?生:能够用尺子量就明白了。

师:用尺量就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差不多学过了米、分米、厘米如此的长度单位。

那么,请同学们用手分别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

(学生纷纷进行比划,并拿出直尺进行对比。

)师:这本书厚有1米吗?有1分米吗?有1厘米吗?生:都没有。

师:那为了量出这本书的厚度同学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那个愿望是什么?生: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师:事实上你们的愿望前辈们差不多帮我们实现了,那个愿望就藏在你们的尺子里。

(评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那个地点教师将一个简单的问题比较两本书的厚薄让学生观看讨论,学生意见不一,因此需要查找正确的判定方法,量一量时又发觉不够1米、1分米、1厘米,由此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二、自主探究,发觉新知环节一:观看、讨论、认识1毫米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看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生1:我看到了我的尺子能够量30厘米物体的长度。

生2:我看到了尺子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个小格。

师:你观看得真认真,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确实是1毫米(板书:1毫米)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生1:1毫米专门短。

生2:1毫米专门小。

生3:1毫米专门细。

师: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学生比划)师: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能够用铅笔尖指着数。

公开课《毫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公开课《毫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公开课《毫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教学设计: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过程,让学生了解毫米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3.能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了解毫米的实际意义,并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同时,让学生能够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演示讲解法。

准备尺子,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1毫米的长度,并能够测量和画线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先回顾了二年级学过的长度单位,然后让学生通过手势比划来了解1米和1厘米的长度。

接着,老师提出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并请学生拿出数学书进行估算。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认识到估算长度的不准确性,并引出测量的必要性。

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准确长度。

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老师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并指名学生到投影上来找毫米。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感知到1毫米的长度,并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老师让学生观察尺子上1厘米中间的小格,并告诉学生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毫米和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三)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老师让学生拿出尺子,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画出线段。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三、总结归纳老师让学生回顾整个课程,总结归纳毫米的认识和应用。

同时,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毫米单位进行测量。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并能够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一、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概念,掌握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授课教师清晰地阐述了教学目标,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二、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细的规划和组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实物展示、测量活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毫米的概念。

同时,教师还注重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教学方法恰当授课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实物展示、演示法、探究法等,这些方法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课堂上,教师还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四、学生参与度高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他们积极发言、认真思考、努力探究,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授课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五、教学效果良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还学会了如何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同时,他们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授课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检验,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六、教师素养提升本节课的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他们还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需求;同时他们也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个人素养与教学水平.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为了使学科专业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使我的数学课堂更精彩,更有效,更有吸引力,我认真研读了许多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小学数学教学法》等.在学习中,不断的反思,总结,并将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教育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我的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通过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认真的研读新课标,学习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自己能紧跟教育教学的时代潮流.为了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能适应当代学生发展的需要本学期我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如:《怎样当一名好教师》《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效教学》等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有很大的提高.通过这些书籍的学习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只有通过认真学习才能赶上时代潮流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才能成为一名新时期合格的小学教师.。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WORD版评课稿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WORD版评课稿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李永红由武文碧老师执教的《毫米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已掌握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毫米的学习。

教学要求是: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点评。

一、教师的教。

武老师通过梯度调控和人力资源、基本要素的组合,有效强化关键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落实到位,有几大亮点:1、在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时,武老师设置了3个梯度,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比划出1毫米感受1毫米长度;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然后老师出示实物,让学生看或量来感受1毫米的长度。

这3个梯度先后有1次、5次、3次强化,使强化次数达到了9次,轻松攻破难点。

2、在教学1厘米=10毫米这个环节时,武老师不是按照以往惯例让学生直接观察、数,而是先让学生动手画,画完后再来发现1厘米是多少毫米以及表示5毫米的刻度稍长等特点。

这样不光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也使知识掌握更加落实到位。

3、武老师在让学生在纸尺上比着画毫米刻度时,程度一般的学生只知道在0到1厘米之间画毫米刻度线,程度好的学生知道可在任意一厘米间画毫米刻度线,武老师让学生在任意一厘米间画刻度,尊重学生、彻底放权,使学生个性得到了充分地表现和张扬。

老师充分利用这一素材让学生汇报,强化0到1厘米之间是10毫米,2到3厘米之间是10毫米,8到9厘米之间也是10毫米,并适时借助电脑演示:数10毫米,再一次对1厘米=10毫米进行了强化。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既充分的发挥了主导作用,又做到了大力放权,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恰当,对课堂进行了有效组织,使得课堂非常流畅。

效果很好。

二、学生的学。

1、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EEPO学习方式之一,有人说它是EEPO学习方式的灵魂,是实施EEPO 有效教育的基石。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12篇)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12篇)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12篇)毫米的认识评课稿(通用12篇)毫米的认识评课稿篇1“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属于计量单位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有了一定的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的本课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并且通过学生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但鉴于学生年龄较小,分米和毫米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费老师调整了教学内容,把“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分为2课时进行教学,本课只要“认识毫米”,减缓了学习坡度,降低了学习难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回顾课堂,费老师在设计上对学生对学生认识长度单位这类抽象的'知识引导地很细致,这样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建立一个空间模型,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毫米的概念。

1、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计量单位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费老师能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对毫米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且课堂气氛融洽,学生联系生活,深化概念,对于学生的后阶段的学习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十分注重对细节的引导。

如在引导出1毫米后,教师问:“1毫米有多长呢?”问题抛出后,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1毫米,再和同桌说一说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在通过独立思考找到1毫米之后,在进行同桌交流,最后再组织全体讨论,对1毫米的概念认识十分到位。

3、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费老师举了很多例子:1分硬币、电话卡、信用卡、一沓纸等物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还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加深印象。

同时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会数学与周围生活的密切联系。

4、环节设计扎实有效。

特别是在教学在练习本上画一条8毫米的线段时,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直尺,充分利用直尺上的5毫米线,既教给知识,又培养技能。

总体而言,这节课教学流程重点突出,层次清晰,教学效果好。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三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和评析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和评析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目标预设: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和倾听能力,并在学习活动中渗透一定地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准备:一人一张光盘,一把直尺。

同桌一份活动物品(2枚一分硬币,一枚一元硬币,2张识字卡片,一块磁铁,一颗象棋子),一张记录表。

过程预设:一、引入1、估计一下老师有多高?你怎么想的?(小结:孩子们,估计应该是根据我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根有据地进行推测,否则那就是瞎猜了。

)2、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我们在测量哪些物体的时候一般用厘米作单位?3、测量书本的宽度,是多少厘米?4、看来书本的宽度不是一个整厘米数,要想比较准确地知道数学书的宽度,就要用到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齐读。

)(点评: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入手,引导孩子们回忆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趣而自然。

并通过孩子们自己测量发现书本的宽度不是一个整厘米数,体验到需要一个比它更小的长度单位,由此明确了学习毫米的必要性,简单而深刻。

)二、展开(一)认识毫米1、1毫米有多长呢?请大家观察自己的尺子,找一找哪到哪是1毫米长呢?2、电脑演示放大的直尺,认识1毫米的长度。

3、1厘米中有几个1毫米呢?请大家拿起铅笔用笔尖点着数一数。

(板书:1厘米=10毫米)2厘米呢?5厘米呢?10厘米呢?4、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长度、宽度或者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点评: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起点,让孩子们先尝试着自己在尺上找一找1毫米,然后引导孩子自己发现厘米和毫米的关系,通过找一找,点一点,数一数,说一说一系列活动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毫米的认识》评课稿【推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评课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

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毫米的认识》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1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纵观本节课,田老师巧妙构思,精心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测、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与上节课相比,教学流程更清晰合理,语言表述更准确到位,具体有以下几点感受:一、巧妙导入,激发探索欲望强烈的探索欲望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

课的伊始,田老师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再通过填合适的单位,既巩固了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又通过“一根吸管长1”,这一问题引发了认知冲突:米太大,厘米又太小了,进而激起了学生认识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的欲望,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下一阶段的探索学习。

这样的导入简洁、有效。

二、注重体验,建立清晰表象低年级的学生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对于分米和毫米表象的建立教师重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

田教师在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之后,分别让学生在学生尺上找1分米和1毫米,用手比划出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长度,找出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分米或1厘米,再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等,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感知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学生的认知更加真实,更加清晰。

《毫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毫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在新课程理念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情感体验的尝试 ---------《毫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2011 年十月十八日
案例反思:《毫米的认识》这节课,我通过“同桌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小组合作,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等活动的引入,学生兴趣很高。

接着我又有意识地设置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能让学生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所以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也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设置认知障碍,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体验“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注意从感性入手,借助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通过看、数、比、量使学生对长度单位1毫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表象。

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厘米=10毫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毫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 评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毫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 评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评课稿《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较强,要注重让学生进行估计、测量、交流等活动,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中,可以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如身份证、铅笔、硬币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培养估测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四、教学准备课件,1分硬币、身份证等。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怎样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大概的长度?米和厘米间有怎样的关系?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还知道1米=100厘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认识毫米1.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

①小组活动: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

②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③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2)量一量。

①小组活动: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并将测量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②汇报交流。

③教师课件演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

小结: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表示。

④教师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小组合作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让学生在测量中理解和体会长度单位“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米的认识》教学片断及评析
1、导入新课
师:(指投影仪上的尺子)同学们,你们认识尺子上面的哪些刻度?
生1:我知道尺子上面!大格是1厘米。

生2:我预习时知道尺子上面1小格是1毫米。

师:你们能主动学习,真不错!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面指出1小格来。

(教师巡视)
师:l厘米中间的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1毫米长不长?
生:不长,很短。

2.体会l毫米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拿起桌子上的一分硬币,摸一摸硬币的厚度。

(学生活动)
师:再把硬币的厚度对着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正好占满1小格。

生2: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l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我们一起用手势表示一下。

3.教学1厘米=10毫米。

师: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l毫米呢?请同学们看着尺子仔细地数一数。

(作生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生1:我是1毫米1毫米地教,从刻度1数到刻度2是10毫米。

生2:我是从刻度8数到刻度9,又从刻度12数到刻度13都是10毫米。

师:通过数尺子上的刻度,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1厘米等于10毫米。

生2:我发现了只要有10个1毫米就可以构成1厘米。

生3:我发现了尺子上不管是哪儿的1厘米,它里面都有10毫米。

师:同学们说得好极了。

4.完成课本第66页的“做一做”
师:看图说出回形针的长是多少毫米。

生1:圆形针的长是28毫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好吗?
生1:我是1小格1小格地数出来的,有28小格就是28毫米。

生2:l厘米是10毫米,2厘米是20毫米,再数上8毫米是28毫米。

生3:从3厘米里面去掉2毫米得出28毫米。

师:为什么要从3厘米里面去掉2毫米,你是怎么想的?
生3:假设回形针正好指到3就是3厘米,现在还少2毫米所以要减去2毫米。

师:“假设”这个词用得好。

生4:我是5毫米5毫米地数出来的,5、10、15、20、25,再加上3毫米就是28毫米了。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4:刚才我在数1厘米=10毫米时,发现尺子上面每厘米中间都有一条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它的左边有5毫米,右边也有5毫米,这样数起来快。

师:你的回答真精彩!同学们,人们在尺子上每厘米中间设计一条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就是为了方便看尺子。

师:学习了毫米以后,请同学们再量一量,橡皮的厚度是多少毫米?长度又是多少毫米?
(学生活动)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评析:
本课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较好地体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实。

在让学生体会1毫米多长时,杨老师在每张桌子上都摆放了一分硬币,先请学生拿起硬币,摸一摸厚度,把硬币厚度与尺子上小格比一比,师生再一起用手势表示。

这样,学生通过实践,突破了难点,较好地建立了1毫米长的表象.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学得实。

2.细。

在指导学生看图说出回形针的长是多少毫米时,杨老师不仅要求学生说出结果,还要讲是怎样看的,又要求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尺子上每厘米中间都有一条稍长的刻度线,人们把它设计在这1有什么好处(看尺子方便、清楚、快。

几乎所有的教学参考资料都未提及这一条稍长的刻度线,而杨老师注意到了。

由此可以看出,杨老师准备得细,讲得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