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教学设计【最新版】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8人之初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8人之初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8人之初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识别“苟”“教”“择”“处”“杼”“窦”“惰”等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3.了解孟母三迁、五子登科两个故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你们的爸爸妈妈疼爱你吗?他们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
古代的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第1课《人之初》。
二、初步诵读和感知1.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己试读课文,要求把复杂的拼音、不懂的字词标识出来。
到学生中间检查学生标记生字的情况。
2.教师范读,或利用音频示范正确的读音,让学生跟读。
学生跟读至少2遍。
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自己不同的字词。
三、内容选讲1.内容梗概略讲:第一行: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初”:开始。
“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
“性”:与生俱来的东西。
“习”:后天环境的影响。
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
——这就是“习相远”的意思。
先天为性,后天为习。
第二行: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苟:如果乃:就迁:变化道:方法、规律贵:可贵以:认为、以为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引导学生诵读并理解。
第三行: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择邻处:播放动漫或图片:《孟母三迁》老师讲故事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为孟子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断机杼:师:想象,织机上的梭子断了,就不能再继续织布了。
这块布就成了一块废材料,孟母又问什么要这样做?(教育孟子做事情要持之以恒。
)第四行: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师:燕山是人的名字吗?(地名)义方:教子中好的方法。
扬:传播小结:无论孟母还是窦禹钧,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选择了很好、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这是在讲哪三个字的含义?(有义方)第五行:养不教,父之过。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识字二第8课《人之初》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 识字二第8课《人之初》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人之初》这篇课文,学生能够认读生字“人”、“之”、“初”等生字。
•能够理解“人之初,性本善”的基本含义,并能够简单解释其意义。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话的理解。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培养学生品德修养,理解“性本善”的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认读生字“人”、“之”、“初”等生字。
•理解“人之初,性本善”的基本含义。
•进行简单的理解和表达。
2. 难点•把握《人之初》整体意思,理解古文词汇的含义。
•运用“性本善”的概念,在简短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1)通过唱歌、游戏等活动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人之初》。
2. 学习新课(1)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解释课文中生字及句子的含义。
(3)分组讨论“人之初,性本善”的含义,学生谈论思路,教师进行引导。
3. 教学拓展(1)学生小组合作展示对“人之初,性本善”理解,鼓励学生展示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教师进行点评,对学生的表达进行指导和评价。
4. 归纳总结(1)通过讨论和展示,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2)教师总结课文主题,引导学生对本课文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古文词汇理解困难,语言表达欠缺流畅。
下一节课需要加强对古文词汇的解释和运用,同时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
五、课后作业请学生背诵本课文《人之初》,并写下对“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的理解,以展示下节课。
以上是本节课《人之初》的教学设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增加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人之初》(教案)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人之初(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人之初》这篇诗歌,使学生了解人类的本质和起源,增强对人类尊严的认识和敬重;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和韵律;3.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激发他们对人生与世界深刻而持久的思考和热爱。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人之初》这首诗歌所表达的含义和思想;2.学生能够领会诗歌的语言艺术及其韵律美。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知;2.如何教授诗歌的韵律及艺术表现形式。
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平静下来,用想象来先营造一种氛围。
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互动,让他们自由联想,形成自己心中对“人之初”的一些形象和想法。
这样,会让学生更加贴近诗歌,感受到它的情感和意蕴。
2.合作学习策略让学生两两或三人一组,互相转述一遍这首诗,这样可以互相借鉴和纠正,大家共同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心得。
这一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加入对诗歌语言、意义和韵律等方面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3.情感教育策略诗歌是一种有情感表达的文学形式,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表现情感的词语和句子。
通过让学生自己读诗,并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描写的情感和情绪,让学生了解到诗的情感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首先,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课要学习的诗歌——《人之初》。
可以通过背景介绍、作者简介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感官体验让学生静下心来,听老师朗读《人之初》。
让学生先感受下诗歌的语言、节奏和韵律,先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
第三步:探究语言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语言,包括句子结构和词语运用。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手法和表现形式。
第四步:理解思想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运用形式,引导学生逐渐理解诗歌的思想,即人类的本质和起源。
第五步:创意表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创作。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对《人之初》的理解和感想,或者让学生创作一首类似于《人之初》的诗歌。
8《人之初》教案一年级下册语文
《人之初》教案【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8课【教材分析】本课精选本文内容选自《三字经》,字数整齐,上下两节,每节四句。
朗朗上口的诵读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堪称识字小文典范。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基本理念。
因此,本课设计以学生自主交流、小组互动为主体,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获得识字过程的丰富体验。
【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之、相、近、习、远”等5个生字。
2.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及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积极传诵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会认本课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初次见面,猜猜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看《三字经》片段视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小朋友,你们想读一读古代小朋友的识字课文吗?打开课本56页,两手捧书书外斜,身体坐正脚放平。
努力读准字音,不和他人一条声。
2.你看,三字为一句。
我们来和同座一起读读课文吧!一人读一行。
3.我们这篇识字的题目叫“人之初”,三字经的第一句也是“人之初”,看来,人之初这句话很重要呢!我来看“初”这个字。
【PPT出图】,左边一个衣字旁,右边是刀,做一件衣服,最初要用剪刀把布料裁开,“初”有了最早、最初的意思。
延伸:那春天的开始就叫(初春)。
夏天的开始就叫?……初次见面就叫(初见)。
4.那人之初是什么样子呢?【PPT出示:子】瞧,不就是这样一个在襁褓里的小婴儿嘛,这个字就是“子”。
子就代表刚刚出生的小婴儿。
那一个小孩子怎样才能长大成人呢?想知道吗?那接下来就开始我们今天的“闯关大挑战!”(1)【第一关:火眼金睛找找找】:汉字先生说了,秘密呀,就藏在这篇课文的两个汉字中。
给你们一点小提示:看看哪两个汉字中还藏着“子”这个部分,请你们再读一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来。
部编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
部编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生字、生词,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的初生阶段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初学者的基本品质,如谦虚、好学、尊重他人等,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人格品质。
文化知识目标:通过对《人之初》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初生阶段的思想,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之初的含义。
部编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针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之初的含义”的部分)了解“人之初”认识到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逐步成长和变化的过程。
展示课件上的初生婴儿图片,提问学生:“你们觉得人最初是什么样的?”引发学生对“人之初”的思考。
引导学生讨论:“人之初”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人在初生时是一张白纸?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
教师补充讲解“人之初”的文化背景与深层含义,如人性的本善本恶等话题。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人之初”的理解。
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等。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这一环节,我们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使他们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我们将遵循识字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同时融入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以下具体步骤。
生字识别:通过展示生字卡片或多媒体演示,向学生介绍课文中的生字。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笔画顺序,并示范书写。
学生跟随模仿,进行书写练习。
新词理解:在生字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新词的意思。
通过例句、图片或实物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词汇与事物之间的关联,加深对新词的理解。
教师范读:教师首先进行课文的范读,注意正确的发音、语调和语速,为学生树立榜样。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优秀教案一、课堂背景介绍本次教学将围绕《人之初》这篇课文展开,该课文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的必备文章,并且是一篇让学生感悟人生价值的优秀作品。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阅读、讨论和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道理,并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之初》的基本内容;2.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4.激发学生对于未来的期望和勇气,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修养。
三、教学准备•《人之初》课文教材及课后习题•课堂展示板书•PPT课件•宣纸和毛笔•讲台麦克风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回忆起童年时的一件有趣的事情。
2.引导学生和同桌分享自己的回忆,让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情感联系。
步骤二:文本理解1.全班大声朗读《人之初》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和韵律。
2.分组讨论:请学生讨论文章中的小孩对生活的独特看法,共同找出文中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步骤三:活动互动1.分角色朗读:将文章分段,让不同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画意象图:让学生以自己的想象,用宣纸和毛笔画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动的一幕。
步骤四:知识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作者想通过《人之初》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2.带着问题阅读: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并用心感悟。
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理解了《人之初》这篇文章,学会了用心读文章、学会用心感悟生活。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人生的真谛,理解生命的价值,成为有情感、有修养的好学生。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人之初》;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于《人之初》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人之初》这篇文章,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能力,这将在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大有裨益。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8 人之初》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8 人之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书写并背诵《人之初》这首古诗;2.能理解古诗《人之初》的内容,体会古人对人类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思考;3.能够根据古诗内容展开简短的想象与表达。
二、教学准备1.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识字8》;2.课件:包含《人之初》古诗的课件;3.黑板、彩色粉笔、白纸、铅笔等。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识字8》前面所学的内容,让他们联想到关于生命成长和人类起源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人之初”这个词组的含义,初识人类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2. 导入新课(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人之初》这首古诗,让学生跟读古诗。
•讲解古诗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对“人之初”和人类起源的看法。
3. 听读(10分钟)•教师朗读《人之初》这首古诗,让学生跟读。
•学生分组朗读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并提高语音语调表达能力。
4. 读写(15分钟)•学生进行课文默写,检验学生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古诗的内容,理解给出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5. 朗诵与表演(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人之初》的朗诵与表演,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师点评表演,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诠释古诗中的意境。
6. 想象与表达(15分钟)•引导学生根据《人之初》的内容,展开想象,画出自己对“人之初”场景的插画。
•学生展示作品,分享自己的想象与感受。
7. 总结回顾(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古诗《人之初》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学生分享学习体会,回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练习默写《人之初》这首古诗,巩固记忆;•思考《人之初》的含义,展开一段自由写作,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古诗《人之初》有深入的了解,懂得尊重古人的智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同时,通过表演、想象与表达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设计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人之初》并理解课文主旨,懂得人之初的本色。
2.了解四季更替的自然规律,对大自然的季节变化有初步的认识。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简单的四季变化小故事。
二、教学准备1.课本:《人之初》2.多媒体课件3.可爱的季节图片4.季节变化的掌故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谈论季节,如当今季节是什么、季节的气温和饮食习惯等。
让孩子们表达出各自对季节的喜爱和不喜欢之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学生朗读(10分钟)要求学生课前阅读《人之初》,然后让学生自己朗读《人之初》完整篇幅。
老师可以用课件辅助学生记忆。
最后老师问一些的问题,看看学生是否有理解《人之初》的主旨。
3. 教师讲解(10分钟)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进行讲解,比如“童年时节美好”,“何以解忧,唯有松下”,“四时之景各不同”。
穿插生动的授课方式,激发孩子对季节的兴趣,提高孩子们的关注度和记忆力。
4. 观察季节图片(10分钟)让学生注意观察课件中的季节图片,一起分析图片当中的季节变化,可以最开始让大家逐个找出一些容易发现的地方,然后再向孩子们提出一些问题,比如“绿叶变黄,黄叶变红,这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这类问题会让孩子们思考,慢慢理解季节变化的规律。
5. 故事讲解(15分钟)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老师可以为学生带来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冬天和春天的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感受不同季节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6. 练习写故事(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根据自己亲身经历,自己编写一个季节的故事,同时老师需要提供适当的帮助,比如提供一些季节变化的掌故,或者给予一些语言表达上的指导,帮助孩子们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故事。
教师需要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同时加强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在故事写作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上巡视来监督和指导,以了解学生们掌握该节课的情况。
人之初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案(部编版)
人之初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案(部编版)一、教材分析《人之初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案(部编版)》以“人之初”为主题,本册教材以我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为蓝本,通过朗朗上口的三字一句,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培养孩子的基础语文素养。
课程内容涵盖拼音、汉字、词语、成语、诗歌、故事等多个方面,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以及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教材编排科学合理,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语文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一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核心素养。
学生通过学习本册教材,将能够:1. 积累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如汉字、词语、成语、诗歌等。
2. 提高语文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理解作者意图。
3. 发展语文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4. 增强语文思维能力,通过阅读、讨论等活动锻炼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 培养语文审美情趣,欣赏文本中的美,培养对语文艺术的热爱。
6.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并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7. 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语文学习的成果。
8.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的语文学习。
三、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
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汉字和词汇,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语文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来丰富和拓展。
在知识方面,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汉语拼音,能够拼读一些简单的词语和句子,但对于复杂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和巩固。
在汉字学习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常用的简单汉字,但对于汉字的书写、结构和意义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汉字教学来提高他们的汉字素养。
在词汇和成语方面,学生的积累还较为有限,需要通过课程学习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和成语储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8人之初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8人之初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8人之初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运用熟字加减等方法,结合语境认识“之、初、性”等13个生字;会写“之、相、近”等7个生字。
2、认读“初始、初夏、性格、个性”等8个词语,复习“不”的变调规律。
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字、写字。
背诵课文。
难点:联系生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初步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视频,谈话导入1、《三字经》是中国众多传统儿童启蒙读物中最著名、最典型的一种。
宋朝之后的读书人基本上由此启蒙。
《三字经》让我们懂得了许多礼仪之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学习《三字经》中的一部分。
2、教师播放小学生《三字经》舞蹈表演视频和朗读视频。
(学生观看)3、观看了视频,你们是不是也想自己来表演?不急,我们先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教师领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自学检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指名读、开火车读。
4、出示拼音,自我检查哪些字读错了。
教师重点指导正音。
(1)翘舌音的字:之、初、善、专。
(2)多音字:教,jiāo(教书);jiào(教师)。
5、小组比赛读生字。
三、朗读课文,熟悉文本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互相帮助。
3、小组比赛读课文,看看谁读得最流利。
4、师生拍手读。
四、学习第1小节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
2、师生交流不懂的地方。
3、教师讲解重点词的含义。
(苟:如果,假如;乃:就;迁:改变、变化。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文意。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天性虽然相近,但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环境、教育不一样,因此所形成的习性、习惯也就相差很远。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8《人之初》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8《人之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并背诵课文《人之初》。
2.能说出课文中描写的小朋友的特点。
3.能听懂老师的阅读朗读课文,并模仿跟读。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的内容。
2.在课文中找出描述小朋友的关键词。
三、教学准备
1.课文《人之初》的教材。
2.幻灯片或黑板、彩色粉笔。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老师放一段描写小朋友的音频,让学生倾听。
2. 学习课文
•老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并注意发音和语调。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读,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理解课文。
3. 分组讨论
•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小朋友的形象特点,每组设计一个小展板展示。
4. 学生表演
•各小组的学生上台表演展板,展示小朋友的形象特点。
5. 总结复习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课文内容,重点强调小朋友的性格特点。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人之初》。
2.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你身边的小朋友,注意描述细节和情感。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下一步可以加强拓展,让学生自己设计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之初》【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人之初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之初》这篇课文的内容和描写对象。
2.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
3.能够认真朗读课文,并得到正确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描写对象。
2.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3.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否理解课文中的隐含意思。
2.学生能否正确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方法1.讲解2.朗读3.分组讨论五、教学内容和方法1.让学生在课前先阅读一遍《人之初》,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在课堂上讲解课文的意境和思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配合语文教材上的插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文中的情境。
4.让学生朗读整篇课文,并纠正其错误的表达方法。
5.分组讨论,让学生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课文的看法和理解,然后在班内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否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思想。
2.学生能否正确地朗读课文。
3.学生能否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听取他人的意见。
4.整节课上的活跃程度。
七、教学建议1.对于语文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提前在家里进行预习,对词汇进行了解,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课文。
2.对于掌握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课文,从而感受到更多的区别。
《人之初》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生民,曰有常。
人之初-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之初-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人之初》2.掌握词语“天真,喜欢,与众不同”的词义3.能朗读并背诵《人之初》教学重点1.识字:天真,喜欢,与众不同2.朗读:自然流畅3.背诵:熟记不误教学难点1.掌握诗歌的意义2.词语理解的深度教学准备1.课件2.录音机3.课文《人之初》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课件,演奏动听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和美妙,同时可以由大家猜测这首音乐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第二步:听录音、阅读课文教师播放《人之初》的录音,同时背景放映着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感情,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沉浸在音乐与词语之中。
第三步:分析课文教师让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
首先让学生找出三个词,天真、喜欢、与众不同,询问学生对这三个词语的意思是否掌握;其次,让学生尝试分析这首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有哪些感情,讨论这首诗歌和音乐有什么相似之处等等。
第四步: 朗读和背诵教师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人之初》。
刚开始先教给学生哪些内容应该朗读和哪些应该背诵,引导学生读诗时注意停顿抑扬顿挫、词语的节奏感和情感体验。
第五步:活动延伸让学生画出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或者自由朗诵,并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将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通过诗歌的方式表达出来。
课后作业背诵《人之初》并朗读给家人听,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诗歌的意思用词语写出来。
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词语的深度,同时能够加深对于自然美好事物的体验和感受,培养了学生的音感和语感,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更加热爱生活,感悟生命的美好。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人之初》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人之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人之初》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认识《人之初》中的人物及其形象。
–熟练掌握课文的读音和意思。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感受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难点:1.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抽象的“万物之初”概念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2.要求学生在口头表达中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2.课文:《人之初》3.教具:图片、小动画或实物道具4.课件:包括课文、问题及辅助材料的课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小动画,引入课文《人之初》的主题。
2.学习课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并解释生字生词。
3.情感指导:讨论课文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自然的感受。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人之初》的含义,并分享讨论结果。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朗读训练:通过反复朗读《人之初》,提高学生的阅读流畅度。
3.情感表达:要求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自然的感受。
4.结语: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展望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情感指导充分引发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共鸣。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万物之初”等抽象概念理解较困难,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对概念的讲解和引导。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写下对自然的感悟,形成小作文。
2.制作《人之初》的大型展板,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出对自然的感悟和热爱,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小学一年级语文《人之初》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人之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人之初》。
2.理解《人之初》的文意,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3.学习生字词,并能应用于实际情景中。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视频、动画、故事等,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汉字和中华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人之初》。
2.学习生字词,并能应用于实际情景中。
难点:1.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2.运用生字词进行实际情景交流。
1.教学课件:包括《人之初》的文本、图片、动画等。
2.生字词卡片。
3.汉字演变视频资料。
4.小组讨论表格。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汉字的演变过程,如甲骨文、金文、小篆等。
2.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人之初》,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音韵美。
然后解释诗文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道理。
3.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记忆。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将生字词应用于实际情景中。
4.课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进行回答。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5.课堂小结:6.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抄写生字词、朗读《人之初》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通过观察图片、朗读背诵、学习生字词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并能够应用于实际情景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难点补充:1.重点:通过观察图片、朗读背诵、学习生字词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并能够应用于实际情景中。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课文《人之初》,朗读流利,朗诵有感情。
2.能够理解课文中描述的童年时光,体会自然之美,体味快乐与纯真。
3.能够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就自己的童年时光进行表达。
4.能够在课文启发下,进行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记录美好的童年回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人之初》中的内容与意境。
2.进一步感知自然之美,体味童年时光。
难点1.如何用简单的语言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感。
2.如何将课文启发下的感悟与自己的情感相结合。
教学准备1.板书:课文名称《人之初》。
2.教具:幼儿园音乐盒,CD音乐《童年的回忆》。
3.课件:PPT展示《人之初》课文图片。
4.其他:自然风景图片、童年照片。
教学过程第一步: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幼儿园音乐盒中的《童年的回忆》,营造温馨的氛围,让学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
第二步:导入课文(10分钟)教师展示PPT中的《人之初》课文图片,向学生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人之初”是什么样的情景。
第三步:课文朗读(15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感悟每个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体味自然之美和童年时光的快乐与纯真。
第四步:课文理解(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解答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五步:情感体验(15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自己的童年时光,分享有趣的事情和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第六步:创作活动(2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启发进行创作,写下自己的童年回忆或想象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第七步: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感悟自然之美,珍惜童年时光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让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自己童年时光的小故事,展示给同学分享。
2.组织学生参加戏剧表演,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创作表演剧本。
3.安排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之美,增进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人之初》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自然之美和童年时光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创作力。
人之初-部编版(五四制)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之初-部编版(五四制)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人之初》这首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掌握《人之初》的诵读方法;•理解《人之初》中的一些成语和词语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理解成语用法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验诗歌语言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教学生理解《人之初》的意义和表现手法;•指导学生正确诵读诗歌;•培养学生发现和理解成语用法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如何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表达;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Step 1:创设情境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古老祖国,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Step 2:激发学习兴趣播放视频《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让学生感受诗歌音乐的美感,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感知诗歌Step 3:阅读原文给学生分发《人之初》的诗歌原文,让学生认真阅读。
教师短暂解释一些生僻词。
Step 4:诵读诗歌让学生分组诵读诗歌,教师注意纠正发音错误。
Step 5:理解诗歌问学生谁可以表述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让学生表述对诗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指导学生理解诗歌。
引领学生,引导学生理解生僻词,诗歌中重点,难点词语和一些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体验诗歌Step 6:表演诗歌请自愿学生表演这首诗歌。
其中一个学生代表全班诵读诗歌。
总结课程Step 7:互动分享老师搜集全班感悟用语,并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触、体验和认识。
四、课堂作业听诵《人之初》3遍;默写诗全文(注重标点符号);检索并分析5个生僻词的词义;总结领悟一句与自己最贴近的诗句,并写出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但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需要和成人相比有所欠缺,所以在理解阶段需要投入更多时间,细心指导学生。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教学设计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如果不打磨,就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明白事理。
3、认识偏旁“贝”。
4、简单介绍《三字经》,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字经》是古代一本启蒙书。一共有一千多个字,但包含了很多内容,有许多有意思的故事,海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板书
设计
8、人之初
之 初 性 善 习 教 迁 贵 专 幼 玉 器 义
课后
反思
教导处(教研组)课前审核情况
审核人: 20 年 月 日
《人之初》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8、人之初
教师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偏旁“贝”。
2、背诵《人之初》。
3、体会和理解《人之初》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背诵课文)
1、快速连读,练习背诵。
2、抽背展示,并让背诵的学生交流自己快速背诵的方法,其他借鉴学习。
3、加入动作,自由轻声背诵课文。
四、当堂训练: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的《读一读,记一记》。
五、拓展活动:课后找到《三字经》读一读,背一背。
课堂
训练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的《读一读,记一记》。
2、自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一句给我们什么启示?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反馈。
预设: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人从小差异不大。但在成长过程中,彼此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如果不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那么他善良的本性就会改变。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教导他专心致志,始终如一。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人之初》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人之初》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人之初》这首诗歌。
2.能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背诵《人之初》这首诗歌。
2.正确朗读诗歌,表达情感。
三、教学难点1.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人之初》诗歌的课件及配套图片。
2.教学素材:包括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3.教具:录音机、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播放一段关于人生初识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人之初的美好。
2. 导入•引入《人之初》这首诗歌,让学生先自己默读。
3. 学习•逐句带读,解释不懂的生字词。
•分段朗读,讲解每个段落的意义。
4. 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之初是怎样的?怎样成长?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5. 升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与诗中相似的经历?6. 总结•学生就《人之初》这首诗歌在情感上的体会进行分享,并进行小结。
六、课堂延伸•绘画:让学生根据对《人之初》的理解进行绘画。
•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一段描述“人之初”的文字。
七、课后作业1.背诵《人之初》这首诗歌。
2.写一篇读后感,围绕“人之初”展开。
3.绘制自己对“人之初”的理解图画。
八、教学反思•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多元化。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第五单元人之初》这首诗歌。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人之初》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人之初》教学设计课时安排•课时1:导入启示•课时2:识字学习•课时3-4:巩固练习•课时5:评价与总结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人之初》,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对人类起源的初步理解,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准备•课文《人之初》的复印件•相关图片或幻灯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录音带教学步骤课时1:导入启示1.利用图片或故事启发学生对人之初的感受,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2.列出关键词,预习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课时2:识字学习1.课文朗读,学生跟读,引导学生模仿语音语调。
2.解释生词词语,例如“初、人之初、付、上帝”等。
3.分组讨论词语意义,加深印象。
课时3-4:巩固练习1.设计语文游戏或小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2.同学间合作,互相朗读课文,交流感想并讨论困难。
课时5:评价与总结1.邀请几位同学表演诗文,评价表现,鼓励学生表现自信。
2.对整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词语意义掌握较好,但部分学生对人之初的内涵理解有待加强。
下节课可以通过互动讨论、剧情演绎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写下自己对人之初的思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起源相关知识,激发对历史的好奇。
经过这节《人之初》的课程,相信学生对语文学习将更加感兴趣,同时也能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和启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语文一下《人之初》教学设计教科书分析:1.课文选自《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虽然本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要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 一年级下学期,会写字的学习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习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一下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习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近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学情分析:虽然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学习,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是困难的,因此仍有必要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习,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
(注:这类激励、激趣活动应根据教师教学风格、习惯不同而选择设置,并成为常态,故教学设计无需呈现这类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 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
4. 能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准备:教师:“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太”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学生:每人一套“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一)复习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
1.导语:在学习新的课文之前,我们先复习这一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
自由朗读这些词语。
PPT出示有关字词:相遇远方近处2.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
齐读。
3.小结:这些红色字体的字,我们学习完课文,就要求能正确写了。
(二)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小朋友们,我们上学用的课本有语文书、数学书等,那你知道古代的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吗?(《三字经》)对,《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也教会了大家怎样做一个好孩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组,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⑧人之初。
(“之、初”注音)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拼读“之、初”后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人之初”的意思就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
那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是怎样的呢?课文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就能知道了。
二、学习朗读课文(一)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文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字上面的音节把它读准。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2. 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相机正音。
3. 出示任务:再朗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读音,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4. 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5.小结: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学习把课文读通顺1.导语:《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讲究节奏。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意思的理解,尝试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个体朗读,同桌互读交流。
2.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3.自由练习朗读后,全班一起击掌打拍子朗读。
4.小结:《三字经》的朗读要讲究节奏,朗朗上口,所以我们一般可以采用击掌这样的方式打拍子来朗读。
三、学习会认读的字1.导语:同学们真会朗读!那么,这课会认读的字宝宝单独拿出来,你能把它们都正确认读吗?出示任务:在课文中圈画出会认读的字,然后借助汉语拼音读准。
2.反馈指导:(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含音难字读音指导)。
(3)全班齐拼读。
3.会认的字口头组词。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4.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如果学生组的词语是日常常用词语,可相机让学生口头用词语说一句话。
(注意说话数量的把控,不要喧宾夺主。
)③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一、两遍。
④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四、背诵课文1.导语:掌握了会认读的字,我们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也能尝试背诵课文了。
出示任务:继续用击掌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尝试把课文背诵下来。
个体练习,同桌互背互纠。
2.反馈指导。
指名背诵指导后,全班一起击掌背诵。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六、图文结合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导语: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结合课文的图画,学习课文,看看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呢?1.结合生活,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请朗读课文,试着自己说一说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在不懂的句子旁边打上“?”,然后跟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反馈指导:学生交流后,教师大致讲一讲意思:人出生之初,本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了既不懂做人道理,有没有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2.图文结合,了解课文,感悟课文主题。
(1)PPT出示任务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图中的妈妈和孩子在干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演一演。
(2)反馈指导:预设:图中的妈妈正在教育孩子放鹅的时候不要三心二意;图中的妈妈正在教孩子怎么放鹅呢……(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3)PPT出示任务2:妈妈为什么要教育孩子呢?请你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并用波浪线划出句子。
(4)反馈指导:预设:“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老师板书相关语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导语:你们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因为什么事情而教育你呢?他们是怎样对你说的呢?你们在爸爸妈妈的教导下,学会了什么本领呢?(6)反馈指导:预设:爸爸妈妈教导我一定要上课认真,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老师引导学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教导都是为了我们成为好孩子,成为有用之才。
(7)指名朗读全文,全班拍手齐读全文。
(8)小结过渡:一个人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做人的道理,就不能掌握知识,将来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
所以,我们要认真、自觉地学习,虚心聆听大人的教导。
七、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三)课后词语读记。
1.出示任务:借助拼音自由读“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
2.反馈指导:指名读、齐读;3.评价:(1)同桌相互说类别背记词语,看谁正确率高。
(2)同桌在班级上进行相互说类别背记词语,师生评议。
八、写字指导(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
独体字:习、玉、义、之;左右结构:相;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近、远。
(二)指导书写。
1.指导“近”“远”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近”“远”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范写“近”“远”,分别提示:“近”字先写里面的“斤”,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平捺要舒展,把里面的字托住;“远”字先写里面的“元”,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平捺要舒展,把里面的字托住。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2.指导书写“习”“玉”“义”“之”。
(1)观察并说说“习”“玉”“义”“之”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
(2)范写“习”“玉”“义”“之”,分别提示:“习”字先外后内,主笔是横折钩,要写得舒展,横折钩的竖部分,略往左斜,点提起笔与横折钩起笔直对;“玉”字写王字时注意三横的长短变化,注意间距均匀,最后一点写在横上面,不要掉到外面;“义”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点并非在撇捺交叉点对上位置,而是偏左,高度居中,撇最高,捺最低,撇捺交叉点在笔画中部,呈对称式;“之”字主笔是平捺,要写得舒展,横撇的角度要小,平捺要紧接着横撇写。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3.指导书写“相”。
(1)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2)观察并说说“相”各笔画起止位置。
(3)范写“相”,提示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右边的“目”起笔在“木”的一横偏上一些,四横要间距均匀。
(4)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九、总结今天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不但学会了生字,还基本背会了课文,指导了学习的重要性。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认真,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作业设计:朗读和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