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释义
方剂之半夏泻心汤
方剂之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组成].半夏洗,半升(12g)、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9g)、黄连一两(3g)、大枣擘,十二枚(4枚)、甘草炙,三两(9g)[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平调寒热,散结除痞。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微黄。
[方解]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人,以致寒热互结中焦所致的痞证。
少阳病证应使用和解之法治疗,若误用下法则损伤脾胃,导致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肠胃不和,升降失常,故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呕吐、肠鸣下利等症。
治宜补其不足,调其寒热,开其结滞,复其升降。
方中半夏辛温,散结消痞,降逆止呕,为君药。
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黄芩、黄连苦寒,能泄热开痞,均为臣药。
君臣相使为用,辛开苦降,分解寒热,散结除痞。
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益脾气以复升降之职,为佐药。
炙甘草加强益气和中之功,并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分解寒热,开其结滞,益气健脾,标本兼顾,使寒热平调,气机通畅,升降复常,则痞满、呕恶、下利之症自除。
本方配伍特点: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辛开苦降以调气机,补泻同施以顾虚实。
[临床运用]1.运用要点本方是治疗寒热互结痞证的代表方。
临床以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痞满甚者,去大枣之甘壅,加积实、生姜理气止呕; 湿浊甚者,加霍香、佩兰、滑石化湿利浊;兼食滞者,加焦山楂、神曲消食导滞。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小儿消化不良、早期肝硬化等属肠胃不和,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者。
4.使用注意气滞或食积或痰结所致实痞者,不宜使用本方。
[附方]1.生姜泻心汤(《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二两(6g),加生姜四两(12)o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黄连(3克)大枣(4枚)
折叠方诀: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功能用途: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
半夏泻心汤是和解剂,具有调和肠胃等作用。
禁忌: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制方原理:1. 病机:少阳证误下而中气虚,寒热互结于中焦,气机结滞,脾胃升降失常
2. 症状分析:
(1)痞——同“否” →否塞不通
(2)满——胀满
(3)痛——疼痛
(4)否卦——天地不交流;天乾→胃不降浊→呕吐;地坤→ 脾不升清→下利
(5)泰卦——天地交流;地坤→ 脾气主升清→地气上升;天乾→胃气主降浊→天气下降
3. 治法:
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
君药——半夏:
苦辛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
臣药——
(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除痞? 辛开
(2)黄连、黄芩:苦寒清降泄热开痞? 苦降
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佐药——人参、大枣:
甘温补脾气以和中,生津液,[1]既可防黄芩、黄连之苦寒伤阳,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
使药——炙甘草:
补脾和中,调和诸药。
半夏泻心汤
西医疾病
半夏泻心汤配伍
方 解
黄连→清热燥湿。 黄芩→清热燥湿。 半夏→燥湿散结。 干姜→辛散温通。 人参→补益脾胃。 大枣→补中益气。 甘草→益气和中。
半夏泻心汤
用药要点
苦寒药与辛散药相用, 以辛开苦降,调理气机; 以补益药与泻邪药相用, 泻邪不伤正,补益不留恋 邪气。
半夏泻心汤
用方要点
以夙体脾胃虚弱,心 下满或疼痛,舌苔黄略腻 为辨证要点。
药理作用
具有抗溃疡、保护胃 黏膜、对胃蠕动呈双向调 节、以及抗炎、抗菌、抗 病毒、抗缺氧、增强机体 免疫力等作用。
半夏泻心汤
中医证
中虚寒热痞证:
证候
半夏泻心汤
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 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红斑性胃炎,胆汁反流性 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下垂,胃扩张,肠易激 综合症,慢性肝炎,贲门 痉挛,慢性胆囊炎,慢性 肠炎,病毒性心肌炎,以 及妇科不孕证等病证而见 上述证机者 。
王
付
制作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半夏泻心汤
组 成Leabharlann 黄连一两(3g) 黄芩三两(9g) 半夏半升(12g) 干姜三两(9g) 人参三两(9g)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9g)
半夏泻心汤
用 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 六升,去滓,再煎 ,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泻心汤
功 用
清热消痞, 泄湿除满。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释义(一)
半夏泻心汤释义(一)作者:王兆利,李振禹,王洪军【关键词】半夏泻心汤释义半夏泻心汤方出张仲景之《伤寒论》。
其药物组成:半夏、干姜、大枣、炙甘草、黄芩、黄连、人参。
功能和胃降逆消痞。
主治:寒热互结,心下痞痛,呕逆肠鸣腹痛。
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五泻心汤之一,《伤寒论》以之治心下满不痛之痞证。
《伤寒论》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有如下临证特点。
《金匮要略·呕吐病门》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本方主之。
”此方主治脾胃不和,升降失司之痞证。
缘因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浊,脾湿则清阳不升,胃热则浊阴不降,湿热交阻清浊混淆,则痞满胀逆诸症生矣!方中黄连、黄芩苦寒以清胃热,干姜温脾以除湿,半夏燥湿降逆而和胃,人参、甘草、大枣补中健脾。
诸药合用则清热、除湿、降逆,故脾气得以健运,胃气得以和谐,清升浊降,痞满自祛。
《伤寒论》中五泻心汤可分为两组。
一组是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基础的,主治热邪雍遏于胃,故以大黄、黄连苦寒清热为主。
兼表阳虚者则加附子名为附子泻心汤;另一组即是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的,主治中虚寒热错杂、湿热、清浊混淆,为痞为逆之证。
减干姜之用量加生姜宣散水气,以治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名为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第157条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加重甘草主治由于反复攻下,气虚痞利具甚,名甘草泻心汤。
重用甘草意在和胃补脾、消痞止痢。
《伤寒论》158条云:“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
2020/5/22
14
考点5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共同药物
• 小柴胡汤:柴胡、半夏、人参、黄芩、生姜、大枣、 炙甘草
2
组成及用法
组成:君药:半夏→ 散结消痞、降逆止呕 臣药:干姜→温中散寒 黄芩、黄连→泻热开痞 佐药:人参 、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 使药:甘草(炙) →调和诸药、补脾和中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 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2020/5/22
3
症 状
2020/5/22
此时扶正与祛邪两者,往往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是扶
正以祛邪,即以扶正为手段达到祛邪之目的。由此可知,仲景
“保胃气”的意义,并非只着眼于正气,有时也意在邪气。中
2020/5医/22 祛邪,并非只有“泻”法,有时也“补”以祛邪。
12
考点3
• 关于半夏泻心汤的“泻心”与所治心下痞满的“心 下” 这里的“心”,是指脾胃而言,并非所谓解 剖学上的“心”。对“泻心”的理解,李时珍曾曰: “泻心汤也,亦泻脾胃之湿盛,非泻心 也”; “胃之上脘在于心,故曰泻心,实泻脾 也”(《本草纲目》卷
寒热错杂于中焦,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气机阻滞于中 脾胃气虚,湿热内蕴
2020/5/22
6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所
以原文只扼要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
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经方导读「半夏泻心汤」
经方导读「半夏泻心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1],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2]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3],宜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149)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释:[1]蒸蒸而振:即战汗。
蒸蒸,形容发热较甚,热势由里向外蒸腾;振,周身振栗颤抖。
[2]大陷胸汤:见经方泻下剂。
[3]柴胡不中与之:指不宜再用柴胡汤类方。
柴胡,指前述之柴胡汤类方;不中,河南方言,即不宜、不对之意。
【功效配伍】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消痞散结。
方中半夏辛温而燥,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和胃降逆止呕为主药,配干姜辛温,温中阳散寒湿;黄芩、黄连苦寒降泻,清热化湿和胃;汪昂《医方集解》云“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和其中”,故以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补脾胃助运化,以复其升降之职,炙甘草又可调和诸药。
七味药相合,辛开苦降甘补,寒温并用,补消兼施,和胃消痞。
用之可使寒热得除,升降有序,脾胃调和,则痞满呕利自愈。
本方将辛热、苦寒、甘温融于一方,要求“去滓再煎”,可促使药性合和,有利于调和中焦,协调阴阳,消除痞满。
上七味药,水煮,去滓后,再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论治辨析】半夏泻心汤治心下痞,寒热错杂证。
症见伤寒五六日,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硬不痛。
伤寒,病本在表,发病五六日,失于汗解,邪气有内传之机,若见呕而发热,是邪传少阳,柴胡汤证已具备。
此宜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由于医者失察,误用泻下药,于是病情发生三种不同的转归。
一是虽经误下,因其人正气尚盛,邪未内陷,病情未变,柴胡证仍在,可复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扶正达邪。
服药后,正气得药力之助,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剧烈,故战汗,汗出病解。
解读半夏泻心汤
解读半夏泻⼼汤解读半夏泻⼼汤刘卫红河北省⽯家庄市和平医学门诊部 半夏泻⼼汤是治疗胃病的千古名⽅,紧紧扣住了慢性胃病的主要环节,临床疗效显著。
笔者⾸先简述⼀病例如下。
赵某,⼥,50岁。
患慢性浅表性胃炎⼗余年,间断发作,间断治疗,近⽇发作频繁,症状加重,遂前来就诊。
刻诊:上腹部、胸⾻后烧灼,返流频繁,胃脘疼痛,压之更甚,喜暖;⼤便微溏。
⾆尖红,⾆苔⽩微厚,右关尺沉弱。
辨证:胆腑郁热,胃脘寒滞,脾肾阳虚。
处⽅:黄连3克,黄芩10克,⾹附10克,川芎10克,法半夏15克,陈⽪15克,茯苓15克,⽢草4克,⽵茹12克,炒枳实12克,⼲姜(捣)6克,党参12克,⼤枣4枚(撕开)。
5剂。
患者服药⾃觉烧灼感⼤减,胃痛显减,偶尔还会有轻微胃痛、烧灼,原⽅继服7剂⽽愈。
在此,笔者想浅析该⽅结构,以助对胃病病机的深层认识。
半夏泻⼼汤实际上由三组药组成:⼀是黄连、黄芩清胆泄热;⼆是法半夏、⼲姜和胃⽓,散寒滞,⾟开导滞⽌痛;三是党参、⼤枣、炙⽢草健脾益⽓。
可以说是紧扣“胆、胃、脾”三个环节,靶向⽤药,⽬标明确。
对于慢性胃病病⼈,绝⼤多数都是寒热并见,虚实夹杂,很少有纯寒纯热的情况。
往往既有⼝⼲⼝苦、咽部充⾎,胃脘烧灼,⾆红,胃黏膜充⾎、糜烂、⽔肿等热象;⼜有胃脘怕凉、喜按、疼痛等寒象。
笔者认为,“热在胆腑,寒在胃腑,虚在脾脏”,集中反映了本病的基本规律。
浅表性胃炎病⼈多见⾆苔厚浊,笔者常把“法半夏”扩充为温胆汤,增强和胃化浊之⼒;把“⼲姜”丰富成⼲姜、⾹附、川芎,增强⾟开、化瘀、⽌痛之⼒。
教科书中说本⽅的特点是“⾟开、苦降、⽢调”,但笔者⼀直觉得这句话太空泛,不好理解,落不到实处。
后来感觉豁然开朗了,这不正是“⾟开胃滞(法半夏、⼲姜)、苦降胆⽕(黄连、黄芩)、⽢调脾虚(⼈参、⼤枣、炙⽢草)”吗?理解到这个份上,再到临床⼼⾥就有了⼀种踏实感,使⽤本⽅便有了把握。
在临床中还有⼀点需要注意,“胆热、胃滞”仅仅是本病的“标象”,当这些问题解决了之后,最后⼀环是健脾、补肾、扶正⽓,只有⾛到这个环节,把机体的“本”培植好了,才能有远期的疗效保证。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具有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
主治少阳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中焦所致痞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胃溃疡、小儿消化不良等属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者。
《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该方剂是治疗胃肠道及肝胆系统疾病的方剂,主要治疗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
但该方剂不仅仅是对症治疗,而且有明显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特别是对肝炎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的高度抑制作用,十分有利于肝炎、胃炎、胃溃疡的治疗[1]。
同时发现该方剂不仅有保肝作用,而且还有抗肝硬化作用,不仅能促进胃肠功能,调节胃肠运动,而且还有抗溃疡作用,同时有抗炎、抗氧化损伤、促进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改善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功能,这十分有利于上述适应证的治疗[1]。
更重要的是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保护、促进、调节作用,对神经性胃炎以及某些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十分重要[]。
组成: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功用主治《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具有和胃降逆,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2]。
症见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而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苔腻微黄,脉弦滑。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方解本方配伍特点:温清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
痞者,痞满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
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互结,遂成痞证。
半夏泻心汤(深度解析)
半夏泻心汤(深度解析)深度解析——半夏泻心汤临床治疗脾胃病,最常用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我将其称之为“脾胃三方”。
三方分别针对脾胃病最常见的三种病机:脾胃湿热、肝胃(脾)不和、脾虚气滞。
半夏泻心汤虽然属于传世经方,但对其方证病机的解释及临床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寒热互结与寒热并用的传统观点,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一、原文旨义分析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所以原文只扼要地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
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以及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可知半夏泻心汤证除心下痞硬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嗳气诸症。
仲师鲜论舌苔,结合临床经验,“苔腻”(无论厚薄、白黄)当为半夏泻心汤证重要的临床指征。
医圣论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损伤脾胃。
由此致脾胃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气机逆乱,则肠鸣;清气不升,则下利;浊阴不降,则呕吐;湿浊中阻,则舌苔必腻。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应为脾胃呆滞,湿浊中阻,升降失常。
二、寒热错杂问题由于医圣述证简洁,所以以方测证是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之一。
因此,后世医家均以半夏泻心汤干姜(之热)与黄连、黄芩(之寒)同用,推测其病机当为“寒热错杂”;更以“痞”乃邪结之病,又进而推测其病机为寒热互结。
以上推理,均属于惯性的常法分析思维,若认为凡中医组方配伍,用寒药就必定治热,用热药就必定治寒,则陷于线性分析思维的框框里,所以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应当从变法思维的角度进行推理。
若从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的角度看待半夏泻心汤证,就会发现:病证→痞硬;治法→消痞;方剂→泻心;药物→半夏、干姜之辛开,黄芩、黄连之苦降。
古今名医方论——半夏泻心汤
古今名医方论——半夏泻心汤大医双合DaYiShuangHe第139期每天一期,弘扬中医COURSE ARRANGEMENT组成:半夏洗,半升(12g)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各9g)黄连一两(3g)大枣擘,十二枚(4枚)甘草炙,三两(9g)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来源:《伤寒论》功用: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方解: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
臣以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以苦寒之黄芩、黄连泄热开痞。
君臣相伍,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然寒热互结,又缘于中虚失运,升降失常,故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
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为佐使药。
诸药相伍,使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
配伍特点:寒热平调以和阴阳,辛开苦降以调气机,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运用: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常之基础方,又是寒热平调、辛开苦降、散结除痞法之代表方。
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方歌: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古今名医方论:吴崑: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
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
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痞。
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
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明·吴崑《医方考》)张锡驹:此复以小柴胡症、大陷胸症,以明痞症之不与二症同,不特陷胸不可与,即柴胡亦不中与,而并以起下文诸泻心汤之义也。
一连三节五六日,俱是厥少太三经主气之交也。
太阳主开,柴胡汤症乃太阳之气原欲从枢以外出,故往往有下之而不为下陨,柴胡汤症仍在者,虽已下之,不为逆,可复与柴胡汤而解也。
若下之而心下满硬痛者,此为结胸,宜大陷胸汤。
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半夏泻心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半夏、陈皮、白芍、白术、茯苓、厚朴、生姜等药物组成。
它以清心泻火、化痰止咳、健脾和胃的功效而闻名。
下面将详细介绍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泻心汤主要功效如下:1. 清心泻火:半夏泻心汤可以清热泻火,具有清心安神的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内心的火气过盛会导致失眠、多梦、易怒等现象,半夏泻心汤可以通过清除心火,舒缓情绪,调节神经系统,从而达到安神的效果。
2. 化痰止咳:半夏泻心汤可以化痰止咳,对于慢性咳嗽、痰多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痰湿是导致咳嗽的主要原因之一,半夏泻心汤中的白术、厚朴等药物可以化解痰湿,促进痰液的排出,从而改善咳嗽症状。
3. 健脾和胃:半夏泻心汤可以健脾和胃,对于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胃功能不良,就会导致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吸收,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消化问题。
半夏泻心汤中的白芍、茯苓等药物可以补益脾胃,促进消化吸收,改善消化问题。
4. 调理气血:半夏泻心汤还可以调理气血,改善气血不足导致的疲劳、头晕等症状。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如果气血不足,就会导致机体功能低下,产生各种不适症状。
半夏泻心汤中的陈皮、茯苓等药物可以活血化瘀,补充气血,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非常安全且有效的中药方剂,但使用时仍需注意以下事项:1.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半夏泻心汤是一种辛温药物,容易导致口干咽燥、便秘等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半夏泻心汤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免加重不适症状。
2. 注意用药时间和剂量:半夏泻心汤一般为煎服剂型,使用时需按照医生的指导准确计算用药时间和剂量。
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
3. 适度运动:半夏泻心汤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但不宜长期依赖药物,适度运动可以有效提高机体的代谢能力和消化吸收功能,帮助调理脾胃。
半夏泻心汤注意事项
半夏泻心汤注意事项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中医经典方,具有清心泻热、宣肺化痰、平喘止咳的功效。
它特别适用于由内热所致的大便干燥、口渴咽干、心烦失眠等症状。
但是,使用半夏泻心汤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半夏泻心汤中的柴胡有清热解毒、疏肝解郁的作用,但是如果大量服用,可能会产生胃肠不适、头痛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半夏泻心汤时,需要控制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一般而言,对于成人每次使用半夏泻心汤的量控制在15克以下为宜。
其次,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够治疗脾虚泄泻等症状,但对于有胸满腹胀、胃肠胀气等症状的患者不宜使用。
因此,使用半夏泻心汤前,需要确定患者是否存在上述症状,如有则需谨慎考虑是否使用这一方剂。
此外,半夏泻心汤还包含黄芩、生姜、大枣等多种中药,这些中药的使用也需要掌握一定的使用规律。
例如,生姜具有发散表散、温中止呕的作用,但是对于体寒、腹泻等症状的患者不宜使用。
此外,黄芩苦寒,具有泻热通便、解毒清热的作用,但是在使用的时候也需要注意剂量,避免过多使用引起不适。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半夏泻心汤适用于内热所致的便秘、口渴咽干等症状,但是对于其他疾病的治疗效果有限。
因此,在使用这一方剂时,需要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作为一种经典中药方剂,具有清心泻热、宣肺化痰、平喘止咳的功效,但是使用时也需要注意剂量、禁忌症以及辩证论治等方面的问题。
在使用半夏泻心汤时,建议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不良反应和不合适的使用。
【半夏泻心汤方证解释】
【半夏泻心汤方证解释】《伤寒论》[别名]泻心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l0 )。
[组成]半夏(12g) 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各9g) 黄连一两(3g) 大枣12枚甘草三两 (9g)[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日三服。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胃气不和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病机分析]所治痞证,原系小柴胡汤误下,伤及中阳,阳虚则寒,邪热乘虚而人,以致寒热错杂,虚实相兼,邪聚于中焦,遂感局部堵塞不舒,而成痞硬,因邪属无形,故满而不痛;脾胃失和,升降失常,则见呕吐,肠鸣下利;苔腻而微黄,屑胃气不和之征。
[配伍意义]适应证的病机甚为复杂,既有寒热错杂,又虚实相兼,以致中焦不和,升降失常。
尽管如此,实以邪热内陷为主,故方宜选黄连为君,该药苦降寒清,以泻内陷之热邪,病因既除,胃气自和。
恰如《本草正义》卷2所谓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
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皆燥湿清热之效也。
黄芩性能近似黄连,增强其寒清苦降之功。
《本草图经》卷6曾曰:“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清热,利小肠故也”,是为臣药。
半夏、干姜均为辛开之物,合用能散结消痞,其中半夏味苦,又降逆止呕,与黄连相伍,和胃之效尤佳。
《医学启源》卷下谓:“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
”张寿颐亦曰:“半夏味辛,辛能泄散,……辛以开泄其坚满,而滑能降达逆气也”(《本草正义》卷7)。
夏、姜性皆温热,又能散寒。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云:“生姜能散水气,干姜善散寒气,凡呕后痞硬,是上焦津液已干,寒气留滞可知,故去生姜而倍干姜。
”两味亦为臣药。
更用人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以调养下后损伤之胃气,另外,既可防芩、连之苦寒伤阳,又防夏、姜之辛热伤阴,共为佐药。
而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可兼使药之用。
金匮名方:半夏泻心汤
金匮名方:半夏泻心汤1.半夏泻心汤,主在半夏。
半夏一物,至夏之一半而生,有转枢火土气之功。
病证之由,乃中元不足,火占土位,故泻心为正途。
泻心之法甚多,此予芩,泻心之母,连,泻心之本。
病之生主因中元不足,故予参、草、姜、枣补土之元阳,元阳充足,不致为火邪所侵。
再言人参乃土中之精,甘味之首,土气最雄,以此守中,元阳不愁。
甘草为土中之木,土中泻木。
要……火土合德,长养有道,如若不然,火土合德,长养无期。
……若不得其要,则遗误他人。
若仅见症之消除,鲜有不害人矣。
泻心之理,仍应顺四时之天道。
余皆仿此。
……2.半夏之用,甚众,详而言之,不可尽。
土中有湿,有痰饮之征可用。
如晨有清饮,咽有炙脔之类。
心悸舌木,情感诡谲,多疑易虑,亦在此列。
肢腹之胖,舌脉之胖……。
临证重在合道,切用。
附:从半夏泻心汤说起1、半夏泻心汤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痞证:痞者,否也;否卦上乾下坤,水火不得交泰。
痞证者,为机体水火不得上下交通之滞塞也!病机责之中焦脾胃;脾胃为斡旋转枢之机。
今小柴胡汤证误下,中阳受伤,则少阳阳明并病(二阳并病有所特指;而少阳阳明两实并病,当为大柴胡汤证),一实一虚,升降之道障碍。
水滞于下则肠鸣下利;火就于上则苔微黄(口干渴?),饮食难下则呕吐苔腻。
因病属于气分,故满而不痛。
心下者,中焦胃脘也。
此证非湿热中阻,乃无形之邪,上下水火不畅,法当辛开苦降。
1.1、二阳并病:指太阳证未解而阳明证已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又《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执水)(执水)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所谓二阳,指太阳阳明。
二阳并病,谓太阳证未解,而邪又传入阳明,两经俱病。
以其邪入阳明,故证见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半夏泻心汤的功能主治及用量
半夏泻心汤的功能主治及用量功能主治半夏泻心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具有以下功能主治:•清热泻心:半夏泻心汤主要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心烦不安、心悸、盗汗等症状。
它能够清热化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起到安定心神的作用。
•处理痰涎:该方剂能够有效处理由于痰湿阻滞导致的咳嗽、痰多、喉咙疼痛等症状。
它能够化痰利水,缓解痰湿的困扰,减轻咳嗽和咽喉不适。
•缓解烦躁:半夏泻心汤还可以用于治疗因烦躁、易怒等情绪问题引起的失眠、健忘、多梦等症状。
它能够平衡心脾,缓解情绪不稳定,提高睡眠质量。
•改善食欲不振:该方剂还可以调理脾胃功能,改善因肠胃功能失调引起的食欲不振、胃脘隐痛等症状。
它能够补脾暖胃,增进食欲,促进消化。
半夏泻心汤的功能主治主要集中在清热泻心、处理痰涎、缓解烦躁和改善食欲不振等方面,对于相应的症状可以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
用量半夏泻心汤的用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来说,成人一次服药的量为10克,每日3次。
使用时,将10克半夏加水煎煮,煎至水剩下1/3时即可服用。
对于儿童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可以适当减少用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半夏泻心汤时,应遵循以下几点: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免刺激胃黏膜,影响药效。
2.忌食油腻、油炸食物,避免加重痰湿的问题。
3.忌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以免影响药效和睡眠质量。
在服用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进行,不可自行调整用量。
如果出现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
结语半夏泻心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泻心、处理痰涎、缓解烦躁和改善食欲不振等功能主治。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调整用量,并注意饮食禁忌,以免影响药效。
如果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
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方歌方解
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方歌方解【原文】1.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2.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七篇)3.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7)4.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58)【组成】半夏泻心汤:半夏15g 黄芩10g 干姜10g 人参10g 炙甘草10g 黄连3g 红枣12枚生姜泻心汤:上方减干姜为3g,加生姜12g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炙甘草为12g[煎服]水浸2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3次服。
【方歌】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又和阴。
生姜泻心汤: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和不痞为殃。
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方解】此三方皆补中健脾,燥湿化饮,调理寒热之方,临床使用以心下痞,呕吐,腹泻为目标。
心下痞,为心下满闷,按之柔软并不疼痛之症也。
仲圣谓由太阳病或柴胡证误下而成。
然临床所见,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成者,有嗜酒酿痰而成者,有脾胃虚弱而成者,原因众多,故不能被误治一说所限。
凡上见呕吐、恶心、噫气,下有大便失调者,皆脾胃升降失调,不能斡旋上下也。
盖脾胃居中央,中央者,四运之轴,升降之枢。
脾胃和则纳化衡常,升降有序。
若寒邪直中,或湿困脾阳,则脾气不升而生寒;辛辣厚味,燥伤胃阴,则胃气不降而生热。
寒热互结,则升降运化障碍,致水为饮,谷为滞;津液气血化生不足,则脏腑肢骸因之而虚损。
半夏泻心汤
方名:半夏泻心汤
出处:《伤寒杂病论》
分类:和解剂-调和肠胃
组成:半夏(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黄连(3克),大枣(4枚)
方诀: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
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半夏泻心汤——专治心下堵的方!国医大师暗藏的方剂“密码”!
半夏泻心汤——专治心下堵的方!国医大师暗藏的方剂“密码”!半夏泻心汤出处:《伤寒论》(汉·张仲景)“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处方: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制法及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剂型:汤剂。
点评:上一次课我们讲了“网格方”,什么是网格方呢?网格方也叫中医方剂核心密码子,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把它称之为“三联药组”,这种核心密码子在方剂组合中常常结伴成群、成队列出现,是具备特殊效能的功能组合团队,其团队成员可以通过与其他药物的组合,形成新的方剂。
以半夏泻心汤为例,核心密码子即“三联药组”为半夏、黄芩、人参。
不论是泻心汤家族的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还是新的方剂小柴胡汤,其中都是以半夏、黄芩、人参+X 形成的方剂,其中的X 代表新元素。
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把它称之为“三联药组”,并进一步指出,这种“三联药组”的密码子,其中必然含有一对“药对”配伍,比如“半夏、黄芩、人参”,其中的药对配伍是“半夏、黄芩”,完成的功效使命是“辛开苦降”。
这种药对配伍,仍然可以进行调整,比如将黄芩替换成“黄连”,与半夏配对,再将补气的人参替换成化痰降浊的全瓜蒌,就成了“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蒌),其主治证候为“小陷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我们在比较以下:1.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大黄、芒硝、甘遂)。
2.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3.小陷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再进一步比较: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
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
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从以上看出,厚朴、枳实是一对药对。
大黄、芒硝是一对药对。
药对+一味中药,形成2+1=3的方剂组合密码子,就是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提出的“三联药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泻心汤释义
三焦枢机之剂半夏泻心汤出处《伤寒杂病论》组成半夏(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黄连(3克)大枣(4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方药解析中气受伤,脾胃、大小肠功能失调,因为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
其症状为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
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
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川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
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君半夏苦辛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
臣药(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除痞辛开(2)黄连、黄芩:苦寒清降泄热开痞苦降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佐药人参、大枣:甘温补脾气以和中,生津液,既可防黄芩、黄连之苦寒伤阳,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
使药炙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肠胃之方。
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
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
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体现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
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
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气虚弱,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
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黄连二两,并以黄芩易桂枝而成,本方证为上热下寒,上热则欲呕,下寒则腹痛,故用黄连清上热,干姜、桂枝温下寒,配合半夏和胃降逆,参、草、枣补虚缓急。
全方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使寒散热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则腹痛呕吐自愈。
综上诸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药量有异,虽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旨不变,而其主治却各有侧重。
正如王旭高所说:“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
”、至于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则治上热下寒的腹痛欲呕之证。
由此可见,方随法变,药因证异,遣药组方必先谨守病机,方能应手取效。
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吴昆《医方考》卷1:“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
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
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变而成否,故曰痞。
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
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玉函经二注》赵以德注:自今观之,是证由阴阳不分,塞而不通,留结心下为痞,于是胃中空虚,客气上逆为呕,下走则为肠鸣,故用是汤分阴阳,水升火降,而留者去,虚者实。
成注是方:连、芩之苦寒入心,以降阳而升阴也;半夏、干
姜之辛热,以走气而分阴行阳也;甘草、参、枣之甘温,补中而交阴阳,通上下也。
《伤寒来苏集》:伤寒5-6日,未经下而胸胁苦满者,则柴胡汤解之;伤寒5-6日,误下后,心下满而胸胁不满者,则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以和之。
此又治少阳半表半里之一法也。
然倍半夏而去生姜,稍变柴胡半表之治,推重少阳半里之意耳。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故仍名曰泻心,亦以佐柴胡之所不及。
《医方集解》:苦先入心,泻心者,必以苦,故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以降阳而升阴也;辛走气,散痞者必以辛,故以半夏、干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和其中,故以人参、甘草、大枣为使,以补脾而和中。
《金匮要略心典》: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
黄连、黄芩苦以降阳,半夏、干姜辛以升阴,阴升阳降,痞将自解;人参、甘草则补养中气,以为交阴阳,通上下之用也。
《成方便读》:所谓彼坚之处,必有伏阳,故以芩、连之苦以降之,寒以清之,且二味之性皆燥,凡湿热为病者,皆可用之。
但湿浊粘腻之气,与外来之邪,既相混合,又非苦降直泄之药所能去,故必以干姜之大辛大热以开散之。
一升一降,一苦一辛。
而以半夏通阴阳行湿浊,散邪和胃,得建治痞之功。
用甘草、人参、大枣者,病因里虚,又恐苦辛开泄之药过当,故当助其正气,协之使化耳。
本型患者寒热错杂,治疗宜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调中和胃。
由于寒热错杂型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或偏于寒,或偏于热,临证时需仔细分辨,做到药证相符。
在应用其方时重点掌握寒热虚实四点上:虚:脾气虚,胃阳弱,见乏力,便溏,泄泻。
实:气机升降失常见胃脘痞满,腹胀。
寒:胃阳不足见恶食生冷,脘腹痛冷痛。
热:脾胃运纳不健,食积化热上蒸见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等,凡见以上四点即可大胆使用半夏泻心汤。
六经有少阳小柴胡枢机之剂,三焦则有泻心类方枢机之剂。
半夏泻心汤则是三焦枢机之剂中的要剂,半夏泻心汤是一剂作用于中焦,疏通上下两焦之枢机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