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课件
发饰与配饰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注重发饰与配饰 的搭配,以彰显身份地位和审美品味。
VS
详细描述
发饰包括发簪、发钗、发带等,材质多为 金银玉器。配饰则包括耳环、项链、手镯 等,材质有金、银、玉、珍珠等。这些配 饰不仅有装饰作用,还有象征意义,如耳 环的佩戴可表示已婚或订婚。
04
魏晋南北朝服饰的文化意义
详细描述
短裙一般以单层丝绸或麻布制成 ,长度在膝盖以上,有的款式甚 至短至大腿中部。颜色以浅色系 为主,也有一些鲜艳的颜色。
上衣与外套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上衣多为窄袖 紧身,外套则多为宽袖长袍。
详细描述
上衣通常为交领,紧贴身体,凸显女 性身材。外套多为广袖,长至膝盖以 下,有的甚至长至脚踝。材质多为丝 绸或棉布,色彩丰富,图案多样。
03
魏晋南北朝女装
长裙
总结词
长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的主要下 装,款式多样,色彩丰富。
详细描述
长裙通常由多层丝绸或棉布拼接而成 ,长度过膝,有的甚至拖地。颜色方 面,除了常见的素色,还有各种图案 和绣花装饰,如牡丹、莲花、凤凰等 。
短裙
总结词
短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女子的 休闲装束,轻便舒适,适合夏季 穿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在面料选择和搭配上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丝绸、麻 布等面料的运用,为现代服饰的面料选择提供了借鉴。同时,这一时期服饰的色 彩搭配和图案设计也对现代服饰产生了影响,使得现代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05
魏晋南北朝服饰的影响
对后世服饰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风格和特点对 后世的唐、宋、明等朝代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如宽衣大袖、褒衣博带等元 素被继承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男子着装风格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男子着装风格的特征
1. 着装松散:魏晋南北朝时期男性着装风格以松散为主,尤其是上衣,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喜欢穿宽大的袍子或长袍,腰间系上一条宽腰带。
2. 色彩素淡:魏晋南北朝时期男性着装中以素淡的色彩为主,以灰、黑、白、蓝、绿、棕等色为主,少量的红、黄等鲜艳色彩。
3. 着装简洁:男性服饰的装饰简单,在衣服上的饰品通常只有一些简单的线条或波纹。
官员有时在服装上用金线绣花。
4. 善于搭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着装不是单一的一件衣服,而是要将不同的衣服搭配起来,形成整体的效果。
例如,在上衣外面穿着长袍或披风,在腰部用腰带系上等。
5. 强调品质:男子着装时强调品质和质地,常常使用高质量的丝绸、棉布、麻布等面料,同时还注重衣服的剪裁和缝制技术,使得衣服更加合身、舒适。
魏晋南北朝 (220~589) 服饰特点
魏晋南北朝 (220~589) 服饰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非常丰富,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服饰也有很多特点,下面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也逐渐加强。
这个时期的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弘扬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此来追求精神上的幸福。
1、男装特点男子的服饰比较简单,通常包括衣、裤和帽子。
衣服的样式多以宽大为主,衣袖也非常长。
男子常常佩戴半罩面的巾帽,有的还穿上学士服装和五彩鱼袋。
女子着装更加细致,服装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女子的裙子通常分为紧身裙和宽裙两种,还有一些由长裤和短上衣组成的女装。
女子的服饰上相对比较注重色彩的搭配,经常用五颜六色的布料来装饰。
此外,女子还佩戴各种发饰、珠宝等。
3、官服特点官员穿的服装比较特别,通常有明显的颜色和各种符号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权利。
在这个时期,各级官员的服饰都非常正规,并且有着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要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的样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个时期的服饰具有自然、舒适的基调,注重表达个性和精神追求,也更加注重服饰的美感和舒适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不仅在中国自己的服饰上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对外交往产生了影响。
当时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非常频繁,中国的服饰和文化也逐渐传播到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中。
同时,外来的服饰和文化也逐渐传播到中国。
这些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也增加了中国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特点非常丰富,它们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同时也为当时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服饰风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
笼 冠
在小冠上再加笼巾即成笼冠。 笼 冠不是顶于头上, 而是像帻一样 罩在头上, 顶平,两边有目。 形 制又像汉时旳梁冠, 有圆、方之 分和梁数之别, 前壁向后倾斜, 戴于头上显得十分挺拔、庄重。 所以当初文官皆戴笼冠。
折上巾
自北周武帝用幅巾之 制, 并加裁四角带, 名曰折上巾,又名幞 头、 自幞头盛行后, 启后世唐代幞头之始, 其他冠也所以而少用。
裤褶和裲裆
裤,战国之时已经有少数人所着,实为赵 武灵王引进旳胡服之一种,经几百年旳演 变、改善,不断完善而形成。
裤褶之名起于汉末,但此时旳裤褶之 制已非汉末旳式样,其形制比以往汉式上 衣窄小,长至膝部;裤管宽松,长至足部。 这种衣饰汉魏之际主要是在军队中穿着。
所谓裲裆,也就是我们说旳背心或坎肩旳意思, 其旨在挡住背部挡住心胸部。其形制也与目前旳背心 相同,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 再以皮带系扎。
南朝时一种特有旳冠帽,尤为 天子旳首服,亦作“白纱高顶 帽”、“白帽”、“高屋帽”。 南朝天子宴私,都戴白纱帽。
魏晋南北朝男子衣饰种类 衣裳
男子服饰
大袖衫 裤褶和裲裆
宽袍
大袖衫
魏晋时期旳男子一 般都穿大袖翩翩旳 衫子,直到南朝时 期,这种衫子仍为 各阶层男子所爱好, 成为一时旳风尚。
衫在魏晋之时不但是玄者所着,而且也是上流社会旳 衣饰特征之一。它是在老式旳汉服基础上发展起来旳。当 初旳衫与目前旳衫不同,其形制与袍相仿,只是袖口不同, 袖口有祛者为袍,无祛者为衫。也就是衫不收袖口,不施 祛口,袖口宽阔。《释名·释衣服》称:“衫,衣无袖端 也。”指旳就是袍与衫旳区别所在。
缣巾
双丝细绢制 旳头巾。
帻
平巾帻是和介帻、平上帻一种 系统旳首服。帻本是古时一般 人裹在额头上旳布。王莽时做 成有硬挺旳顶部,能够覆罩整 个头部,接着出现了顶部呈介 字形屋顶旳帻,是为介帻。
第8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服饰妆容-【高中历史课跨学科主题探索与劳动实践】中国古代服饰史
南北朝是一个割据的 时代,也是很多少数 民族元素与汉元素融 合的时代。
身上都呈现出一种充满神仙气的超脱与自在之美,而这个时代的 女性妆容,也体现出既无所禁忌、又轻最初多用米粉、胡粉掺落葵 子汁调和,呈浅紫色。相传 为魏宫人段巧笑始作。晋崔 豹《古今注》载:“魏文帝 宫人绝所宠者,有莫琼树、 薛夜来、田尚衣、段巧笑四 人,日夕在侧。……巧笑始以 锦衣丝履,作紫粉拂面。” 以现代化妆的经验来看,黄 脸者,多以紫色粉底打底, 以掩盖其黄,这是化妆师的 基本常识。或许段巧笑正是 此妙方的创始人呢!
仙蛾妆 一种眉心相连的眉妆。在眉妆上,魏晋南北 朝最为流行的仍然是汉代的蛾眉、长眉与广 眉。晋代的《古今注》中便写道:“今人多 作娥眉。”此时的长眉在汉代的基础上更有 发展。《中华古今注》亦云:“魏宫人好画 长眉,今作蛾眉惊鹄髻。”文人诗赋中,有 曹植《洛神赋》中“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的赞辞及南朝吴均的“纤腰曳广袖,半额画 长蛾”等。可见,此时的长眉,不仅仅只朝 “阔耳”的方向延伸,且已然是连心眉了。 长眉既是一个时代的审美主流,又蕴含着复 古之情。至于广眉,在十六国时期出土的一 系列女乐伎壁画中多见广眉,其所展现的旷 达随性的气质,在今天看来依然动人。
晕红妆 即以胭脂、红粉涂染面颊, 比较浓艳。温庭筠《靓妆录》 中记载有:“晋惠帝令宫人 梳芙蓉髻,插通草五色花, 又作晕红妆。”
紫粉复原品,李芽制作。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求》 卷五:“作紫粉法,用白米英粉三分,胡粉一分, 和合均调。取落葵子熟蒸,生布绞汁,和粉日曝 令干。若色浅者,更蒸取汁。重染如前法。”
染鹅黄的颜料选择上,姜 黄十分适宜。姜黄染色后 呈现出明亮的黄色,附着 力强而且非常透明。一千 多年前,姜黄(粉)就作为 药品陆续被记录在古印度 的传统医学“阿育吠陀”、 泰米尔古医学著作《悉达 医学》等诸多亚洲古医学 书籍中。印度人民自古认 为姜黄粉内服有助于祛除 疾病,外用则可以改善肤 质。
第7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服饰-【高中历史课跨学科主题探索与劳动实践】中国古代服饰史
弁 图为唐代阎立本所绘。图中陈后主身穿弁 biàn 服,是天子视朝、接见诸侯时穿用的服 饰,仅次于冕服。 弁[古代男子戴的一种帽子]的形制上锐小, 下广大,通常用鹿皮缝制而成,缝合处缀有 一行玉石,以玉石颜色和数量区分尊卑。
一、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5、高顶帽
帽:古时顶成圆状、内无骨架的首服称为帽。魏晋之时帽的形制已在帻巾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多戴帽,因此传统的帽在吸收了少数民族帽的特点后发 展起来。当时有骑兵勇士所戴的突骑帽,南方还有纱帽在流行。帝王居宫中可戴白纱 帽,士庶戴黑纱帽,另外还有卷荷帽,而纶巾则是儒者与士所戴。 高顶帽:《隋书·礼仪志》六,记梁代“帽,自天子下及士人,通冠之。以白纱者,名 高顶帽。皇太子在上省则乌纱,在永福省则白纱。又有缯皂杂纱为之,高屋下裙,盖 无定准”。《晋书·舆服志》说:“江左时野人已著帽,人士亦往往而然,但其顶圆耳,后 乃高其屋云”。实际有好几种形式,有的带有卷荷边,有的挂有下裙,有的带纱高屋, 有的带有乌纱长耳。
戴梁冠和漆纱笼冠、穿大袖衫的男子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一、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3、梁冠
进贤冠,《后汉
书》记载它是前
高后低,为“文
儒者”之服,意
思就是文官的服
饰。
后世官员的梁冠
用的多是进贤冠。
“进贤”一名,
据说是因为文吏、
儒士有向上荐引
能人贤士的责任,
因此得名,并一
直应用至明朝灭 亡。
宽袖对襟女衫、长裙
穿宽袖对襟衫、的衫、襦与华饰
女子的深衣下部加襳[xiān] 髾shāo,所谓“襳”是指在 腰部下垂为饰的纤纤长带; 所谓“髾”是指衣服下摆相 连接的三角形饰物,并层层 叠叠。襳髾通常以丝织物制 成,女子着此装走路,会显 得十分灵动飘逸。
中国历代服饰变化与特点
中国历代服饰变化与特点
中国历代的服饰变化与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夏商周:古代中国的服饰主要以裳衣为主,男女通用。
男子穿长袍,女子穿长裙,材质多为麻布或丝绸。
衣物上通常以花纹、图案、腰带等装饰,展示社会地位和身份。
2. 秦汉:秦汉时期,男子的服装主要为短衫或长衫,女子则开始出现分裙裳和上衣的穿着方式。
服饰的颜色丰富多样,流行有褒禺服、袄、襦、褂等,丝绸成为主要的面料。
3.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开始出现了更加丰富的变化。
男性的服装包括长袍、兜裆裤等。
女性的服装则出现了单衣、襦裙等形式。
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如褶皱、花纹、刺绣等。
4. 隋唐:隋唐时期,服饰变得更加宽松大气。
男子的服装为袍褐,女子的服装则以长袍、长裙为主。
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装饰的华丽程度。
5. 宋元明清:这个时期的服饰注重礼仪和规范。
男子的服装为袍褐、青衫、衫褂,女子的服装以衣服的裙摆宽松、衣袖宽大为特点。
宫廷中的服饰更加华丽,采用丝绸、金银线等高级面料,并注重绣花、刺绣等技艺。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的服饰变化与特点体现了不同朝代的社会文化和时代风尚的演变。
尽管有很多差异,但继承和发展也是共同的特点。
同时,中国古代的服饰讲究细节、注重装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尊重礼仪和美学追求的精神。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饰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饰概述: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共369年。
这一时期基本上是处于动乱分裂状态的,先为魏、蜀、吴三国呈鼎立之势。
后来,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统一全国,史称西晋,不到四十年遂灭亡。
司马睿在南方建立偏安的晋王朝,史称东晋。
在北方,有几个民族相继建立了十几个国家,被称为十六国。
东晋后,南方历宋、齐、梁、陈四朝,统称为南朝。
与此同时,鲜卑拓跋氏的北魏统一北方,后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再分别演变为北齐、北周,统称为北朝。
最后,杨坚建立隋朝,统一全国,方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这一期间,一方面因为战乱频仍,社会经济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
另一方面,由于南北迁徙,民族错居,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因此, 影响,初期各族服饰自承旧制,后期因相互接触而渐趋融合。
第一节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祛,而衫为宽大敞袖。
衫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多喜用白。
对于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③小冠:前低后高,中空如桥,因形小而得名,不分等级⑤漆纱笼冠:是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在魏晋文帝即戴这种帽。
样式为高顶无檐,通常用于宴见朝会。
②黑帽:以黑色布帛制成的帽子,多为仪卫所戴。
③大帽:也称"大裁帽"。
一般有缘,木屐。
在服饰习俗中,访友赴宴只能穿履,不得穿屐,否则会被认为是仪容轻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着袍、襦、裤、裙等。
男子首服有各种巾、冠、帽等。
①幅巾:更加普遍流行于士庶之间②纶巾:原为幅巾中一种,传说为"诸葛巾皆可服用④高冠:继小冠流行之后兴起,常配宽衣大袖时期最为流行。
帽子①白纱高屋帽:初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陈帽顶可装插饰物,通常用于遮阳挡风。
履式,除采用前代丝履之外,盛行慢,没有教养。
第二节、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衫、袄、襦、裙、深衣等。
除大襟外还有对襟,领与袖施彩绣,腰间系一围裳或抱腰,亦称腰采,外束丝带。
南北朝男子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男子一般着装
南北朝男子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男子一般着装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祛,而衫为宽大敞袖。
衫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多喜用白,喜庆婚礼亦服白,《东宫旧事》记:“太子纳妃,有白縠、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
”看来看来,白衫不仅用作常服,也可权当礼服。
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
《晋书·五行志》云:“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风流相仿,舆台成俗。
”《宋书周郎传》记:“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裾之长,可分为二。
”一时,上至王公名士,下及黎民百姓,均以宽衣大袖为尚,只是耕于田间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者仍为短衣长裤,下缠裹腿。
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
众所周知的竹林七贤,不仅喜着此装,还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
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
《抱朴子·刺骄篇》称:“世人闻戴叔鸾、阮嗣宗傲俗自放……或乱项科头,或裸袒蹲夷,或濯脚于稠众。
”《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裸袒箕踞,谓之八达。
”《搜神记》写:“晋元康中,贵游子弟,相与为散发裸身之饮。
”《世说新语·任诞》载:“刘伶尝着袒服而乘鹿车,纵酒放荡。
”《颜氏家训》也讲梁世士大夫均好褒衣博带,大冠高履。
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着袍、襦、裤、裙等。
《周书·长孙俭传》记:“日晚,俭乃著裙襦纱帽,引客宴于别斋。
”当时的裙子也较为宽广,下长曳地,可穿内,也可穿于衫襦之外,腰以丝绸宽带系扎。
男子首服有各种巾、冠、帽等。
①幅巾:更加普遍流行于士庶之间。
②纶巾:原为幅巾中一种,传说为“诸葛巾”。
《三才图会·衣服一》记:“诸葛巾,一名纶巾。
诸葛武侯(亮)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提到“羽扇纶巾”之服。
③小冠:前低后高,中空如桥,因形小而得名,不分等级皆可服用。
3.5.1102.5魏晋南北朝常服男女服饰1
• 受大环境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所穿的衣服,也是那种宽衣博带、 衣袖飘飘的款式,通体轻薄的款式,给人一种飘忽不定、凌波微步,美似仙 女!
杂裾垂髾
•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女服。 • 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 • “髾” shāo ,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
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
秦汉襦融裙合服饰——裤褶
1) 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 袖衣,下身穿肥管裤。
2 )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 用锦带将裤管缚住,又称缚裤。
图11——裤褶服饰
融合服饰——裲裆
裲裆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 起初是山军戎róng服中的裲裆甲演 变而来。这种衣服不用衣袖,只有 两片衣襟,其一当胸,其一当背, 后来称为“背心”或“坎肩”。 裲裆可保身躯温度,而不使衣袖增 加厚度,以使手臂行动方便。也是 男女都用的服式。 多为夹服,以丝绸为之或纳入棉絮。 后来,裲裆形式运用于军服之中, 制成裲裆铠,改为铁皮甲叶,套于 衬袍之外。
魏晋 南北朝常服
目
纹 融女 男
录
合子 子
样
服服 饰饰
服 饰
1 男子服饰
秦汉襦男裙子首服
•
在古代,冠是一种首服,通常是指礼冠。古代男子成年后,士人加冠,庶人则
裹头巾。戴冠者等级和身份不同,则要佩戴不同形制的冠。另外,冠还有一层含义, 古人视戴冠为“礼”,古代男子满20岁时要行冠礼,行过冠礼之后,言行举止就要 符合封建道德的要求。因此,冠饰对古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物件,一起来认识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戴的冠。
图6——杂裾垂髾平面款式图
图7——穿杂裾垂髾服的妇女(传顾恺之《列女图》局部)
间色裙Βιβλιοθήκη 其特点是:对襟、束腰,衣 袖宽大,袖口缀有一块不同颜 色的贴袖。下着条纹间色裙。 当时妇女的下裳,除穿间色裙 外,还有其他裙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考究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2007-03-16 来源:作者:220年—581年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汉代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中国内部分崩离析,出现了以魏为首的三国鼎立,两晋争权,周边的许多游牧民族也乘虚而入,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
这使得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中国处于空前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使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传统服饰的机能性在这一时期得到加强,在美学风格上则是追求“仙风道骨”的飘逸和脱俗。
穿杂裾垂髾服的妇女(传顾恺之《列女图》局部)漆纱笼冠漆纱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具特色的主要冠式。
当时的男子和女子都可以佩戴。
因为它是使用黑漆细纱制成的,所以得名“漆纱笼冠”。
冠的特点是平顶,两侧有耳垂下,下边用丝带系结。
伦敦大英博物馆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之一,男穿曲领大袖长襦,女倭堕髻垂臂,右衽衫,长裙拂地,腰束细绅带。
漆纱笼冠图(根据传世帛画、壁画及出土陶俑复原绘制)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大袖宽衫魏晋时期的人们崇尚道教和玄学,因为祈望长生不老,所以炼制丹药服用的情况较为普遍。
服食丹药后常使身体发热,不适合穿紧身的衣服,加之当时的人们大多追求“仙风道骨”的风度,所以这一时期的人们喜欢穿宽松肥大的衣服,世称“大袖宽衫”。
穿大袖衫、间色条纹裙的贵妇及其侍从(敦煌莫高窟288窟壁画)穿大袖宽衫的贵族及侍从(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裤褶裤褶是实际上一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它的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袖衣,下身穿肥腿裤。
裤褶原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服装开始在汉族地区广为流行,裤口也越来越大,为了行动方便,人们用1米左右的锦带将裤腿缚住,称为“缚裤”。
后来衣袖和裤口愈加宽大,时称“广袖褶衣”、“大口裤”,一时之间成为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服饰。
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博物馆藏北魏彩绘陶文武士俑穿裤褶的男子和女子(北朝陶俑,传世实物)杂裾垂髾服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要接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系围裳,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飘带。
魏晋南北朝官吏服饰介绍
魏晋南北朝官吏服饰介绍编者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服饰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时期冠帽也很有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遗俗汉朝。
魏晋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穿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款式参见《北齐校书图》。
北朝官吏便服北朝官吏便服左图为戴突骑帽、披小袖衫子的官吏(北朝陶俑)。
中图为戴突骑帽、穿裤褶、袒右臂的男子。
右图为戴突骑帽、穿大袖衫的官吏(河北磁县北白道出土彩绘陶俑)。
魏晋帽类有几种样式:一种“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一种“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
魏晋时期一般男子服饰主要为大袖衫、胯褶及两裆等。
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图中官吏外穿的服装,形似披风,两边虽装有袖子,但无实际用途。
从形象资料来看,隋唐时期仍流行这样的装束,男女都可以穿着。
魏晋官吏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服饰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时期冠帽也很有特色。
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
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
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
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
魏晋士大夫魏晋士大夫服饰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服饰戴巾子、穿宽衫的士人(孙位《高逸图》局部)。
《高逸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中的杰出作品,它虽然出自唐代画家孙位之手,但具有浓郁的魏晋风韵。
画面绘四个士人,盘腿列坐于花毯之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宽博衫子。
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宽袖衣衫。
从画面的构图和人物的安排来看,都与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贤”砖印壁画相同,人物的服装和形态以及生活器具等都是典型的魏晋南北朝形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服饰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战乱频繁、社会经济萧条、文化惨遭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
魏晋南北朝服装与儒学禁锢下的秦汉袍服不同,变得越来越宽松,“褒衣博带”成为是魏晋时期的普遍服装形式,其中尤以文人雅士居多。
众所周知的竹林七贤,不仅喜欢穿着此装,还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
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
这种风格是由于当时政治动荡、经济衰退,文人欲实现政治理想又怯于宦海沉浮,为寻求自我超脱和精神释放,故采取宽衣大袖、袒胸露臂的着装形式,因此形成了“褒衣博带”的服装样式。
一、男子服饰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袪,而衫为宽大敞袖。
衫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多喜用白,喜庆婚礼亦服白,白衫不仅用作常服,也可权当礼服。
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
上至王公名士,下及黎民百姓,均以宽衣大袖为尚,只是耕于田间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者仍为短衣长裤,下缠裹腿。
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
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着袍、襦、裤、裙等。
巾分为幅巾、纶巾:原为幅巾中一种,传说为“诸葛巾”。
《三才图会·衣服一》记:“诸葛巾,一名纶巾。
诸葛武侯(亮)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提到“羽扇纶巾”之服。
冠是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
它的制作方法是在冠上用经纬稀疏而轻薄的黑色丝纱,上面涂漆水,使之高高立起,里面的冠顶隐约可见。
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人物多着漆纱笼冠。
二、女子服饰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衫、袄、襦、裙、深衣等。
多用对襟,领袖施彩绘,腰间著一围裳或抱腰,外束丝带。
妇女的服饰风格有窄衣和宽博之别,细裥多褶裙风尚。
衫裙是魏晋女子的常服,上衣的衫紧身合体,袖子宽肥;下边的裙子多折裥,裙长拖地,宽松舒展。
深衣:男子已不穿的深衣仍在妇女间流行,并有所发展,主要变化在下摆。
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
右——女官陶俑短褥长裙(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
梳双髻的少女
南北朝——双环髻、裲裆衫、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 时拿的狭长板子)头履贵族和爽髻侍女刻画像(河南邓县出土)
西晋时作十字式发髻,头顶作十字形发髻,余发下垂过耳
大袖衣贵族及仆从
晋朝——穿上褥、长裙女婢和大袖长衣贵族妇女临镜化妆
魏晋女子发式
265 316 52
103
东晋形势图
安 。
立的司 的北马 年前方睿 ,秦士建 高曾族立 喊一。东 “度北晋 北统方, 伐一少在 ”北数江 的方民南 口。族设 号东纷置 ,晋纷“ 而传建侨 行 立州 动帝政郡 上,权” 却历,安 甘时氐置 心 族南 偏 建下 11
南 北 朝 形 势 图
从公元420年至589年是我国的南北朝时期。南朝经历了宋、齐、 梁、陈四个朝代;北方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 朝代,其中东魏和西魏是从北魏中分裂出来的。
南北朝时期形势图
对文化、思想、社会风气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背景
魏晋风度
魏晋是动乱而迷惘的时代,名士们思治而不得,苟全 性命于乱世,心态发生畸形裂变,传统的礼教约束消失了, 法律的明文制裁无效了,对天下对自己陷入绝望,对人生 未来丧失了信心,摆脱明教而自命通达,成了当时的流行 风尚。这对文化、思想、社会风气产生了巨大影响。
河南邓县出土的南北朝砖刻人物 戴小冠、梳双丫角,穿袴褶、拿棋子方褥、执大型盧尾侍从 砖刻画像
穿 袴 褶 的 北 朝 男 子
裲裆
裲裆没有 衣袖,只有两 片衣襟,一在 前胸,一在后 背,后来称为 “背心”或 “坎肩”,男 女皆穿。
妇女服饰
女子服装风格是“上俭下丰”, 始于汉代的襦裙套装至晋代具有了上 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在深衣腰 部加围裳,从围裳伸出长长的飘带; 发髻以假发相称做成各种发式,如飞 天髻、十字髻、盘桓髻等,发髻上插 簪、花等头饰。少女则梳双髻或以发 覆额。
魏晋南北朝服饰有哪些特点
魏晋南北朝服饰有哪些特点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个时期的传统服饰的主要特点吧。
魏晋南北朝男服服饰特点礼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礼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异。
平冕服:各级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文,公卿用织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汉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国古代的周礼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据周礼而定。
委貌冠服:为公卿行卿射礼之礼服。
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缘为领袖。
朝服:同于汉代,天子与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来区别,亦都有五色朝服,不过汉代平时常朝以皂朝服、绛服为多,而魏晋南北朝则以绛朝服为主。
冠服:魏晋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礼服。
着绛纱袍,皂缘中衣,黑鞋。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诸王所服,着朱衣,绛纱袍,皂缘白纱中衣,白曲领。
百官冠服:以绛纱为主。
但陈制较复杂,百官位高者以朱衣为朝服,位卑者,则以皂衣为朝服,皂白纱缘中单。
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卫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锦绮馈绣,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裤褶服,用途非常广,可以做朝服、军服、便服、从贵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魏晋南北朝女服服饰特点皇后谒庙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礼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入庙佐祭服:为妃、嫔、命妇之祭服。
在晋及南朝宋、陈均为皂上皂下。
亲蚕服:为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均为青上缥下。
助蚕服:为妃、嫔、命妇助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在晋及南朝陈为缥上缥下。
南朝宋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为女性之朝服。
比周礼服:女性官服与男性官服同样,非常复杂,用色亦多,与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魏晋南北朝园林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对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中的布局、构图、手法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他的六法其一是“ 气韵生动”,“气韵”是一幅画的总的艺术效果和它的艺术感染力。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的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年—581年)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汉代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中国内部分崩离析,出现了以魏为首的三国鼎立,两晋争权,周边的许多游牧民族也乘虚而入,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
这使得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中国处于空前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使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传统服饰的机能性在这一时期得到加强,在美学风格上则是追求“仙风道骨”的飘逸和脱俗。
穿杂裾垂髾服的妇女(传顾恺之《列女图》局部)漆纱笼冠漆纱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具特色的主要冠式。
当时的男子和女子都可以佩戴。
因为它是使用黑漆细纱制成的,所以得名“漆纱笼冠”。
冠的特点是平顶,两侧有耳垂下,下边用丝带系结。
伦敦大英博物馆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之一,男穿曲领大袖长襦,女倭堕髻垂臂,右衽衫,长裙拂地,腰束细绅带。
漆纱笼冠图(根据传世帛画、壁画及出土陶俑复原绘制)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大袖宽衫魏晋时期的人们崇尚道教和玄学,因为祈望长生不老,所以炼制丹药服用的情况较为普遍。
服食丹药后常使身体发热,不适合穿紧身的衣服,加之当时的人们大多追求“仙风道骨”的风度,所以这一时期的人们喜欢穿宽松肥大的衣服,世称“大袖宽衫”。
穿大袖衫、间色条纹裙的贵妇及其侍从(敦煌莫高窟288窟壁画)穿大袖宽衫的贵族及侍从(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裤褶裤褶是实际上一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它的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袖衣,下身穿肥腿裤。
裤褶原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服装开始在汉族地区广为流行,裤口也越来越大,为了行动方便,人们用1米左右的锦带将裤腿缚住,称为“ 缚裤” 。
后来衣袖和裤口愈加宽大,时称“广袖褶衣”、“大口裤”,一时之间成为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服饰。
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博物馆藏北魏彩绘陶文武士俑穿裤褶的男子和女子(北朝陶俑,传世实物)杂裾垂髾服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要接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系围裳,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飘带。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
4
2)文人衣式:褒衣博带,大冠高履
• 竹林七贤 袒胸露臂披发跣足
魏晋南北朝服饰
5
魏晋南北朝服饰
6
魏晋南北朝服饰
7
魏晋南北朝服饰
8
3)劳动者:短衣, 长裤,裹腿
4)其他:袍,襦, 裤,裙
魏晋南北朝服饰
9
2.巾 冠 帽
1)巾:
– 幅巾 – 纶巾
2)冠:
– 小冠 – 高冠 – 漆纱笼冠
22
魏晋南北朝服饰
23
3.头饰
• 发型→大 • 梅妆:南朝宋武帝、寿阳公主,日卧含章
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 不去,宫女奇其异妆,竞效之。
魏晋南北朝服饰
24
魏晋南北朝服饰
25
魏晋南北朝服饰
26
四、北方民族 裤褶与裲裆
• 裤褶 上衣下裤
–缚裤 三尺长丝带 膝下系扎
• 裲裆
魏晋南北朝服饰
27
魏晋南北朝服饰
28
五.军事服装
魏晋南北朝服饰
29
魏晋南北朝服饰
30
五、纹样
• 佛教题材增多 • 神话增多 • 经锦→纬锦 技术日趋高超 • 加金艺术提高 • 外来纹样增加
– 兽王锦、忍冬锦(毛织物)、串花纹(毛织 物)、对鸟对兽绮
• 既有汉代传统,开隋唐先声
魏晋南北朝服饰
31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
1
一、概述
• 220年魏代汉→589年统一 9年
• 三国→晋→南北朝→ 隋
十六国→北魏→东、西魏→北齐、周 东晋→宋→齐→梁→陈
• 各民族服饰溶合
36
魏晋南北朝服饰2Βιβλιοθήκη 二、汉族男子 衫、巾与漆纱笼冠
汉代、魏晋南北朝服饰
冕冠,是皇帝、公侯、卿大夫的祭服。冕綖长 一尺二寸(合27.96厘米,汉尺一尺合0.233米), 宽七寸(合16.31厘米),前圆后方,冕冠外面 涂黑色,内用红绿二色。皇帝冕冠十二旒,系 白玉珠,三公诸侯七旒,系青玉珠,卿大夫五 旒,黑玉为珠。各以绶采色为组缨,旁垂黈纩。 戴冕冠时穿冕服,与蔽膝、佩绶各按等级配套。 用织成料制作,由陈留襄邑的服官监管生产。
通天冠
长冠侧面与背面
长冠,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编制,故称刘氏冠,后定为 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形式与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 出土木俑所戴鹊尾冠相似。配黑色绛缘领袖的衣服,绛色裤袜。
戴长冠的侍者
武冠
武冠,又称武弁大冠,诸武官所戴,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纹,后饰貂尾,谓 之赵惠文冠,秦灭赵以之赐近臣,金取刚强,百炼不耗,蝉居高饮清,口在掖 下,貂内到悍而外柔缛,汉貂用赤黑色,王莽用黄貂。
秦代将官铠甲,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
秦 代 兵 士 铠 甲
女子深衣、襦裙与佩饰
深衣:
汉代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 为尚。《后汉书》记:贵妇入庙助 蚕之服“皆深衣制”,但衣襟层数 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下摆部 分肥大,腰身裹得很紧,衣襟角处 缝一根绸带系在腰或臀部。
穿绕襟深衣的妇女(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局部)
裤
穿短裈的杂技艺人
素纱褝衣
素纱褝衣是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 实物中最为罕见的一件,衣长 128cm,两袖通长190cm,全部重 量只有48g,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素纱襌衣中,襌衣用纱料制 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 谴册称其为素纱襌衣。
冠
冕冠:俗称“平天冠”。 长冠:俗称“高祖冠”或“刘氏冠”。 武冠:原为胡人装束,后延至唐宋,一直为武将所用。 法冠:也叫獬豸冠。 梁冠:也叫进贤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缣巾
双丝细绢制 的头巾。
帻
平巾帻是和介帻、平上帻一个 系统的首服。帻本是古时一般 人裹在额头上的布。王莽时做 成有硬挺的顶部,可以覆罩整 个头部,接着出现了顶部呈介 字形屋顶的帻,是为介帻。
小 冠
比以往冠的形制小, 但顶部依 然为平制, 它是从帻(zé)巾发 展而来的, 是把帻后加高、顶 拉平, 并缩小了体积, 也称 ‘平上帻’。 这种小冠当时上 下层人士 皆可戴之
宽袍
南朝的衣式,大抵趋尚于博大。《晋 书·五行志》云:“晋末皆冠小而衣裳 博大,风流相仿,舆台成俗。”《颜氏 家训》也说:梁世的士大夫,都好尚褒 衣博带,大冠高履。晋处士冯翼衣大袖 衣,亦即如此。 在魏晋时期政治、思 想、文化的影响 下,士人们 向往自然、重视生命、展示 个性,宽袍大袖与清谈作为当 时的一种 社会形式,反映出其 对个体审美的一种 要求,折 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审美观。
裤褶和裲裆
裤,战国之时已有少数人所着,实为赵武 灵王引进的胡服之一种,经几百年的演变、 改进,不断完善而形成。
裤褶之名起于汉末,但此时的裤褶之 制已非汉末的式样,其形制比以往汉式上 衣窄小,长至膝部;裤管宽松,长至足部。 这种服饰汉魏之际主要是在军队中穿着。
所谓裲裆,也就是我们说的背心或坎肩的意思, 其意在挡住背部挡住心胸部。其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 相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 再以皮带系扎。
幅巾
幅巾,又称巾帻,或称帕头。 [1] 是指用整幅帛巾束首。多 裁取一幅即长度和门幅各三尺 的丝帛做成。[2] 从额往后包 发,并将巾系紧,余幅使其自 然垂后,垂长一般至肩,也有 垂长至背,用葛布制成,称为 “葛巾”,多为布衣庶人戴用。 用细绢制成,称为“缣巾”, 多为王公雅士戴用。
纶巾
“纶(guān)巾”, 古时头巾名。幅 巾的一种,以丝 带编成,一般为 青色。
裲裆虽为男子服饰,但妇女也可以穿着,只是妇 女在初起多穿在外衣的里边,以后又穿在交领衫袄外, 这种穿法在今天的女子服饰中仍可见到,是裲裆穿法 在今天服饰中的延续和残留,只不过今天穿的不是裲 裆,而是坎肩的形制。文化的传承永远是这样一个改 变吸收、再改变再吸收的演进过程,而很少出现间隔、 跳跃。
除大袖衫、裤褶、裲裆外,男子还着袍襦、裤、 裙等。
魏
晋
南
饰男 北
子 服 装 与
朝 时 期
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300余年战乱不息,社会动荡。魏晋 南北朝约公 元3世纪至6世纪末,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充 满曲折的一个时期 政治和经济动荡激烈,使社会的各个方面, 包括衣冠服饰,都起了 很大的变化。 北魏本为异族,迁都 洛阳后由孝文帝推行了全面的文 化改革,大量地吸取了汉文 洛阳后由孝文帝推行了全面的文化改革 大量地吸取了汉文 化,甚至改变本族的语言,在服饰上也推行了汉 制。当时祭 服全部改为汉制,朝服、常服也以汉服为主。同时广大 南方 人民在原来汉服的基础上吸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 一 改以往的整幅宽身的服饰形制,服饰裁剪日趋合体,传统 的服饰样 式,甚至连常服中应用最多的深衣也逐渐消失。而 胡服在这一时期 才不仅仅是军人所穿,一般官人以及侍从、 宫内人员、贵族及百姓 都有穿着,在中国厂泛地流传开来。
帽
古时顶成圆状、内无骨架的首服称为帽。魏 晋之时帽的形制已在帻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多戴帽,因此传统的帻 在吸收了少数民族帽的特点后发展起来。当 时有骑兵勇士所戴的突骑帽,南方当时还有 纱帽在流行。皇帝戴白纱帽,百姓戴黑纱帽, 另外还有卷荷帽, 而纶巾则是儒者与土所 戴。
白高帽
魏晋南北朝男子服饰种类 衣裳
男子服饰
大袖衫 裤褶和裲裆
宽袍
大袖衫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 般都穿大袖翩翩的 衫子,直到南朝时 期,这种衫子仍为 各阶层男子所爱好, 成为一时的风尚。
衫在魏晋之时不仅是玄者所着,而且也是上流社会的 服饰特征之一。它是在传统的汉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 时的衫与现在的衫不同,其形制与袍相仿,只是袖口不同, 袖口有祛者为袍,无祛者为衫。也就是衫不收袖口,不施 祛口,袖口宽敞。《释名·释衣服》称:“衫,衣无袖端 也。”指的就是袍与衫的区别所在。
南朝时一种特有的冠帽,尤为 天子的首服,亦作“白纱高顶 帽”、“白帽”、“高屋帽”。 南朝天子宴私,都戴白纱帽。
首服
首服 巾 幅巾 白巾 纶巾 缣巾 折上巾 帻 ··········
冠 笼冠 白高帽 荷叶帽 突骑帽 合欢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冠帽之制有它自己 的特 点,从各方面资料来看, 这个时 期戴汉代梁冠的 比较少见.用于祭把 的 冠服基本上是沿袭前制, 没有大的 改动.朝服的 首服此时期最大的特点 是出现了小冠与笼冠。
笼 冠
在小冠上再加笼巾即成笼冠。 笼 冠不是顶于头上, 而是像帻一样 罩在头上, 顶平,两边有目。 形 制又像汉时的梁冠, 有圆、方之 分和梁数之别, 前壁向后倾斜, 戴于头上显得十分挺拔、庄重。 所以当时文官皆戴笼冠。
折上巾
自北周武帝用幅巾之 制, 并加裁四角带, 名曰折上巾,又名幞 头、 自幞头盛行后, 启后世唐代幞头之始, 其他冠也因此而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