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外部性案例:太湖困局
我国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太湖案例
我国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太湖案例我国的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难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些地方,为了增加GDP 和财政收入,一些企业和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疏于管理,这导致了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的出现。
但是,在早年的太湖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实践中,改善和保护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之间是可以取得平衡的。
太湖,是我国华东地区最大的淡水湖,它流经江苏、浙江两省,支持着当地的渔业、旅游业和水利工程。
在2000 年左右,太湖周边地区的GDP 高速增长,许多企业和政府忽略了对太湖周边的环境保护,大量污染物排放和荒地开发,污染了太湖水源,导致太湖水质迅速恶化。
水质指数一度降至IV 类,几乎已经不能服人类饮用和农业用水。
当地政府及时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制定了太湖治理的三期实施方案:第一期是为治理太湖周边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建立了污水收集和处理的系统;第二期是引进高新技术和管理,建立太湖周边企业和政府的环境保护机制,并且鼓励企业采用新型、清洁型生产技术,引导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三期,则加强太湖保护和管理,完善环境监测和预警机制,创办太湖环保科研基地和太湖保护志愿者联盟,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可以说,太湖治理的三期方案分别针对不同的问题,形成了多重维度进行整体治理。
如今,太湖地区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变化,水环境指标大幅提升,良好和优良水质占比大于80%,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可以实现平衡的,只要加强行业管理,引导产业升级,加强宣传教育和全民参与,就能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然而,还有许多流域和地区的环境问题需要得到监管和治理。
因此,我们需要有更加精细化的流域治理和管理手段,加强行业管理和地方政府监管,重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向着清洁和绿色发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模式。
我们也需要看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发展问题,需要全球合作和治理。
危机公关案例 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蓝藻污染
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以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为例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爆发严重蓝藻污染,太湖的环境与水质产生极其不利影响,引起全国上下高度重视。
以下是此次危机事件概述,我将其分成两个阶段。
事件爆发: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不少太湖区域的水面漂着一层绿膜,最厚的地方像覆盖了一层绿油漆。
由于天气持续高温,降雨不多,太湖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水源水质恶化,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市民生括用水受到影响。
不久之后,无锡全城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纯净水每桶上涨到50元。
5月30日,无锡市启动危机事件应急预案。
事件控制:太湖蓝藻污染危机爆发后,江苏省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纯净水运输绿色通道,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量凋运纯净水,紧急启用已封的地下深井,千方百计保证洁净饮水的市场供给。
同时加大引水力度,采取各种措施,除臭除藻。
几日后,无锡制水厂出水的臭味逐渐消除,水质开始好转,污染物浓度开始降低。
6月3日,无锡市政府宣布已经达到恢复正常供水的阶段性目标,市民除饮用和做饭仍依赖纯净水外,其他生活用水已经正常。
6月5日,无锡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喝烧开的自来水,进一步让市民放心。
然而,太湖降污排污工作并未停止,连续后来半个月的抗污备战才使得蓝藻基本消除。
6月13日,市政府最终宣布自来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太湖蓝藻污染事件持续了半个月之久,无疑是一次巨大环境危机。
从官方报道的事件经过来看,无锡市政府在此次危机处理上沉着冷静,最大的优点在于危机决策和灾后处理方面,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
危机爆发的第一时间,就全面调衡水资源,做到最大保证量和最广泛的合理分配,这样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是政府能够有效抑制危机,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的重要保证。
其次,就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有利提升政府在危机管理的形象,深得民心。
太湖蓝藻危机,不仅无锡市当地政府十分关注,温家宝总理也在第一时间亲自到现场问切情况,国务院、水利部对太湖流域管理局密切关注。
典型生态修复案例1
4.3 发展循环经济
①废物减量化,即尽量减少一切废弃物的排放,并逐步向 零排放方向发展; ②废物无害化,通过加工、转化,以及生物降解、化学处 理等多环节,使废物对环境、生物不产生任何危害; ③废物资源化,即发展循环经济。鄱阳湖农业生产上广泛 推广的“猪一沼一果”、“猪一沼一鱼”、“猪一沼一稻” 模式,就是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
鄱阳湖
鄱阳湖流域位于长江中下游交界处南岸,跨江西、安徽、 浙江、福建、广东和湖南等6个省,共有84个完整县和23 个部分县,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与赣江、抚河、信江、饶河、 修水五大河流尾闾相接的类似盆状天然凹地,受长江、和 以上五河水位制约水量吞吐平衡而形成的过水性、吞吐型、 季节性的湖泊。
4.4 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态补偿措施,我国的生态环 境保护与建设形成了“上游保护,下游受益”的不合理局 面,为了实现流域问的环境公平,促进流域生态共建共享, 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一是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摸底,依法取缔 引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二是大力推广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的实用技术,实施畜禽 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控制和减少面源污染; 三是修河干流及沿鄱阳湖各县区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对 各县区水质出口断面进行考核
随着工农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湖区地表径流 和五河携带的面源污染,局部水域污染严重,水生生物环 境不断恶化,严重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在江河入湖口,局部水体污染严重超标,检出率达100%; 湖区非点源污染中的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比,N 为92%, P 为97%,将对鄱阳湖富营养化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典型生态修复案例
太湖生态修复案例 鄱阳湖生态修复案例
环境外部性案例:太湖困局
环境外部性案例:太湖困局公共经济学案例211年治污难解污染死结太湖困局:11太湖困局:太湖流域地跨苏浙皖沪三省一市,行政隶属上的分割局面,导致太湖的治理与保护一直处于无序状态。
2007年6月1日,大面积污染的太湖水面。
中新浙江网11月9日电今年夏天,无锡太湖蓝藻暴发事件震惊全国。
6月11日,国务院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谈会在江苏无锡召开。
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多年,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自2001年起,太湖开始年年暴发大面积蓝藻,而这也是中国内陆湖泊共同面临的问题。
过去11年中,政府累计投入370亿元资金,治理太湖、巢湖、滇池的水环境,但现实是,湖泊越来越脏。
蓝藻危机之后,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中国七大水系中,26%的水体受到严重污染,与人体接触会导致危险后果,或者已“丧失基本的生态功能”。
此外,在国家重点监控的9大湖泊中,国家环保总局认为有7个湖泊也已经达到这种污染程度。
国家环保总局警告称,过去10年中,即使在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污染的地区,水质也在恶化。
在正一点点消失的鱼米之乡,在被垃圾和癌症包围的村庄,在林立的烟囱和埋藏在地表层直通湖岸的排污管道包围下,在渐渐捕不到鱼的餐桌上,水污染的恶果向我们一一袭来。
那个写在歌词里的美丽太湖还能回来吗?”造假迎视察“化工之乡化工之乡”一位中央领导人来到周铁镇视察时,看到了一个洁净秀丽的江南水乡。
但原来―――水是抽干后重新注入的;鱼是临时放进去的;钓鱼的老人也是雇佣的80岁的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村民何全生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的那一幕。
2001年9月3日,一位中央领导人来到周铁镇视察时,看到了一个洁净秀丽的江南水乡。
化工厂已经停产,一条清澈的小河横穿小镇南北,河中有鱼,岸边还坐着两个垂钓的老者,怡然自得。
何全生老人目送了领导车队的远去。
2007年7月27日,他告诉南方都市报记者,6年前,地方政府和企业导演了一场戏,水是抽干后重新注入的;鱼是临时放进去的;钓鱼的老人也是雇佣的。
太湖湿地生态建设与修复案例
太湖湿地生态建设与修复案例今天咱来唠唠太湖湿地的那些事儿。
太湖啊,就像一颗大大的明珠,周围的湿地那可重要极了。
以前呢,太湖湿地有点“生病”了。
为啥呢?你看啊,周边有些工厂偷偷地往水里排污水,污水就像坏虫子一样,把湿地原本清澈的水搞得脏兮兮的。
还有啊,人们为了多弄点地来盖房子或者种东西,就开始围垦湿地,这湿地的面积越来越小,就像一个人的衣服被剪得越来越少,都没东西来保护自己了。
而且,水里的一些外来物种也开始捣乱,把本地生物的生存空间都给挤没了。
不过呢,后来大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啦,就开始着手建设和修复太湖湿地。
首先就是治理污水这个大难题。
政府就像一个严厉的家长,出台了各种规定,那些乱排污的工厂要是不听话,就重重地罚他们。
然后还建了好多污水处理厂,就像一个个清洁小卫士,把脏水变干净了再放回太湖湿地。
对于被破坏的湿地呢,人们开始进行生态补水。
就像给生病的湿地打点滴一样,把干净的水引进来,让湿地重新恢复生机。
而且还开展了湿地的植被恢复工程。
种上各种各样适合在湿地生长的植物,像芦苇啊,菖蒲啊这些。
这些植物可厉害了,它们的根就像小手一样,紧紧抓住泥土,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还能吸收水里的脏东西,净化水质。
为了对付那些讨厌的外来物种,生物学家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出场了。
他们仔细研究这些外来物种的习性,然后想办法把它们控制住,不让它们再欺负本地的生物。
同时,还会人工放养一些本地的鱼类和贝类等,让它们在湿地里重新安居乐业。
现在的太湖湿地可大不一样啦。
水变得清澈多了,你要是去看啊,能看到水里的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
那些重新种上的植物长得郁郁葱葱的,鸟儿们也都飞回来了。
有的鸟儿在芦苇丛里做窝,有的在水面上找吃的,叽叽喳喳的可热闹了。
太湖湿地的生态建设和修复就像是一场拯救行动,人们从破坏者变成了守护者,让太湖湿地重新焕发出它的魅力,也给周围的人们带来了更美好的环境呢。
太湖污染治理的集体行动困境
太湖污染治理的集体行动困境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6-162-02摘要目前我国水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而污染治理也面临着很多困难,本文意从集体行动困境的角度来探讨太湖污染的治理。
文章首先介绍了太湖地区的情况;接着简单介绍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以及太湖地区污染治理面临的集体行动困境;最后探讨了太湖地区污染治理走出集体行动困境的办法。
关键词太湖污染治理集体行动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单位面积排污量较高的区域。
时至今日,太湖水污染治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太湖地区的概况太湖位于长江下游的江南平原,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水源主要来自西部天目山和苏、浙、皖交界山地之水。
出水集中在东部和北部诸港下泄入海,属吞吐性湖泊。
全年入湖径流量约52亿立方米,出湖径流量75亿立方米,总蓄水量为47亿立方米,是良好的天然蓄水库。
流域总面积36 000平方公里,其中江苏境内18 400平方公里,上海4 340平方公里,浙江13 260平方公里。
流域内68%属平原圩区,16%属丘陵山区。
太湖位于流域的中心,调节着流域内苕溪、荆溪、湖区、杭嘉湖、黄浦江五大水系。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大潮,太湖流域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工、农、商业多业并举,城市、乡村齐头并进,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产生了灾难性的前兆。
从2001年至2007年,国家在包括太湖的“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上共投入910亿元财政性资金及银行贷款。
但相关审计调查结果却显示,目前“三河三湖”整体水质依然较差,一些被污染的河湖段面只是没有继续恶化,太湖的平均水质仍为五类或劣五类。
为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太湖污染治理所面临的集体行动的困境。
二、太湖污染治理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一)集体行动的逻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集体行动,自人类诞生以来就普遍存在,直到 20 世纪才有学者开始研究并提出相关理论。
中国湖泊治理典型案例
中国湖泊治理典型案例一、太湖治理——多管齐下的逆袭。
太湖那可是咱中国的大湖,曾经却遭遇了不少麻烦。
1. 污染的源头。
太湖周边经济发展快,人口密集,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没经过很好的处理就往太湖里排。
就像一群调皮捣蛋的小鬼,一个劲儿地往干净的屋子里倒脏水。
还有农业面源污染,那些化肥、农药跟着雨水也流进太湖了。
2. 治理措施。
污水处理:首先就是在沿湖的城市和乡镇大力建设污水处理厂。
这就好比给太湖请了一群清洁工,把脏水先过滤干净了再放进去。
而且这些污水处理厂还不断升级技术,提高处理污水的能力。
控制污染源:对于工业企业,那可是严格监管。
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要么整改,要么就关门大吉。
就像老师检查作业,不合格就得重做或者受罚。
在农业方面呢,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鼓励农民用更环保的方式种地。
生态修复:在太湖里种了好多水生植物,像芦苇啊、菖蒲之类的。
这些植物就像小卫士一样,既能吸收水里的污染物,又能给鱼虾提供栖息地。
还往太湖里放流鱼苗,让鱼类的种群丰富起来,通过生物链来改善太湖的生态环境。
3. 治理成果。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太湖的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
湖水变清了些,蓝藻爆发的频率和规模也小了很多。
湖边的风景也更美了,还带动了周边的旅游业发展呢。
二、洱海治理——全民参与的保卫战。
洱海可是云南的一颗明珠,但是也面临过危机。
1. 面临的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洱海周边的客栈、餐馆越来越多。
这些地方产生的污水有的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就排进了洱海。
还有一些人在洱海里乱采沙石,破坏了洱海的水底生态环境。
就像有人在漂亮的花园里乱挖乱倒垃圾一样。
2. 治理措施。
截污治污:沿着洱海建设了庞大的截污工程,就像给洱海围上了一条巨大的“围兜”,把污水都收集起来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
而且对洱海周边的民居、客栈等进行污水排放改造,让每家每户的污水都能达标排放。
生态搬迁:为了更好地保护洱海,政府对洱海核心保护区内的一些民居和经营场所进行了生态搬迁。
太湖流域跨界水污染的危害、成因及其防治
太湖流域跨界水污染的危害、成因及其防治作者:虞锡君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01期摘要:跨界水污染严重影响流域水环境保护,严重干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在客观分析太湖流域跨界水污染多方面危害的基础上,揭示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水环境管理体制不合理和水污染防治的制度缺失是跨界水污染的三大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第一,实现流域管理体制创新是破解跨界水污染难题的根本。
第二,创建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是破解跨界水污染难题的关键。
第三,构建水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机制是破解跨界水污染的保证。
关键词:跨界水污染;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08)01-0176-04近年来,跨界水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干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然而,高速发展的流域经济却带来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成为制约流域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政府和水利部门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但总体上尚未得到明显好转。
因此,深入研究跨界水污染的危害、成因及其防治,是建立和完善水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1跨界水污染的严重危害跨界水污染包括跨省、跨地级市、跨县、跨乡四个层面,其中,跨县水污染是最基本的层面,而跨省水污染是防治的难点。
跨界水污染具有多方面的严重危害。
首先,跨界水污染严重影响太湖水质,不断演绎“公地的悲剧”。
太湖沿岸区域分属苏州、无锡、常州、湖州等多个城市,数以千计的制造和服务企业通过人太湖河流或其他途径向太湖排放废水。
虽然多数企业的工业废水得到了相应的处理,但仍有部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或不达标排放。
在目前情况下,各行政区域向太湖排污没有得到严格的控制,污染太湖的行政区域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于是这一排污“公地”的水质必然恶化。
“十五”期间太湖各湖区水质状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位于太湖西北侧的五里湖、梅梁湖、竺山湖的水质基本上处于Ⅴ类和劣Ⅴ类状态,这一水域是太湖污染最严重的部分,其余水域水质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
中国政府处理外部性经典案例新闻
《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严控水污染我国首部流域综合性行政法规下月施行2011年10月10日08:05来源:法制日报本报记者姚芃第一次在流域尺度纳入了污染减排总量控制制度。
第一次将“水污染防治、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和制定水污染防治特别排放限值”等宏观和微观管理手段紧密结合。
第一次将推广精准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纳入条例。
我国第一部流域综合性行政法规《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将于11月1日开始施行。
水利部、环境保护部、国务院法制办今天就此联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太湖流域水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湖面萎缩、河道淤塞、污染加剧、水质恶化等问题日趋严重,环太湖开发项目日益增多,流域水域、岸线缺乏统一规划,圈圩、围湖造地未得到有效治理。
迫切需要依法加强对太湖流域的保护治理。
据介绍,条例重点突出了饮用水安全、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
条例用十分之一还多的条款,明确了饮用水从“源头”到“龙头”的安全保障、预警应急要求;条例用超过一半的条款,详细规定了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各项要求;条例用两章的篇幅、对防汛抗旱、水域、岸线等水资源保护做了非常具体的规定。
条例除了体现上述三个第一次创新外,还明确了生态补偿的各项要求,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列入其中,提出了针对农民的环境保护补贴政策;明确了区域限批要求,对未完成总量控制计划,跨界断面和入湖河道断面未达标,未拆除和关闭违法设施,因违法批项目造成供水安全事故的地区,要实施区域限批;并规定了国务院环境部门要定期开展太湖流域水污染调查和评估,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对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考核等。
条例从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方面对太湖流域管理作出的全方位规定,涉及了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禽畜养殖、农业种植、船舶运输、防汛抗旱、岸线保护、植树造林、增殖放流等等,这是目前在污染防治方面最全的水污染防治。
现代化与中国的生态危机-以太湖水污染为例
现代化与中国的生态危机-以太湖水污染为例
现代化与中国的生态危机-以太湖水污染为例
今年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居民饮水发生困难.这是对中国生态危机发出的严重警告.由于现代化的发展,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困境.近几年,西方国家对现代性和现代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国也需要认真研究现代化及现代性问题,这对改善中国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小玲 HUANG Xiao-ling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刊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O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 27(11) 分类号: X-1 关键词:现代化现代性生态危机。
我国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太湖案例
我国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太湖案例我国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太湖案例概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较大规模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保护的重大挑战。
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相互关联且长期共存的矛盾。
本文将以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太湖为例,探讨我国在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太湖的地理与经济背景太湖位于中国江苏省和浙江省交界处,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面积达到2428平方公里。
太湖流域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拥有多个重要城市和工业基地,如苏州、无锡、南通等。
这些城市以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带动了太湖流域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与挑战水质污染随着太湖流域的经济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市污水等问题也逐渐突出。
太湖的水质因此遭到了严重污染,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水污染地区之一。
水量调控与生态破坏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太湖流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水利枢纽建设和水量调控。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水资源供给,但也对太湖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水生生物的生存与保护太湖是许多珍稀水生生物的栖息地,但由于水质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许多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保护太湖的水生生物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太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保护太湖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制定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法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以加强对太湖的保护力度,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水质标准,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
促进环保技术的创新政府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推动环保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例如开展污染物减排技术研发、水质监测与治理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为太湖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减少污染物排放太湖流域的企业和农业要加强对污染物的治理和节约使用,采取更环保的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降低对太湖的污染负荷。
现代化与中国的生态危机——以太湖水污染为例
程、 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过程、 代化 是进步 的过程 。 现 总之 , 现代化就是要抛弃落 后的经济 、 政治和社会制度,迈向一个
崭新的时代的过程。 现代 性的基本 规 定性主 要具有 以下几个 方面 的特 征: ( )主体性 。强调人是 自然界 的主人,充分肯定人的主体 1 性 。( )理性化。这是现代性最根本 的质的规定,但 是现代 2 性强调的是工具理性 , 了达到 目的不择手段 ,它挤压 了人 为 文理性和价值理性 。( )工业化 。一切产品都可 以置于人 的 3 控 制下 ,按照人 的设计和意愿进行。( )市场化 。追崇市场 4 的力量 ,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 )城市化 。城市是社会的 5 主体 ,城市 的比例越来越高。( )民主化 。民主是形成政治 6 合法性 的最重要的基础。 7 法治化。 () 法律具有最 高的地位 , 切社会生活都在法律的规 则内行 使。 现代性所 具有 的这些特 征使现代性不 可避免地给社 会 带来 了负面影响, 特别 是在生态环境方面。现代 性高扬人 的 主体性 , 强调人是 自然界的主人, 显示 出人类征服 自然、 支 配 自然 的强烈倾 向, 导致人类在 自然界面 前肆无忌惮 。 现代
一
、
文化等不 同的层面 。 相对于现代性概念的复杂性 ,现代化就显得简单 明了。 般认为,现代 化就 是实现现代性的过程,是从传 统到现代 的过程。 现代化是动态 的而不是静止的 , 是实现政治、 经济 、 文化转型的一个阶段 。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上农业社会 要转变成工业社会 、自然经济要转变成市场经济 、乡村社会 要转变成都 市社会 ; 政治上专制独裁要转变成 民主参与 、 人 治要转变成法 治;文化上 以经验 为主要转变成 以科 学为依 据 ,从崇拜英雄转变成崇 尚理性。美国学者亨廷顿概括 了现 代化 的九个特征 : 现代化是革命的过 程、 现代化是复杂 的过 程 、现代化 是系统 的过程 、现代化是全球化 的过程 、现代化 是长期 的过程、现代化是有阶段 的过程 、 现代化是趋同的过
我国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太湖案例
我国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太湖案例近年来,我国流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了热门话题。
其中,太湖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紧密。
本文将以太湖为案例,探讨我国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太湖的地理概况太湖位于我国长江流域,涉及江苏、浙江两省,湖区面积达到约2.4万平方公里。
太湖地区资源丰富,农田肥沃,是我国的重要农业基地。
与此同时,太湖也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对于维护当地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二、太湖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太湖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然而,与经济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环境问题的凸显。
由于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太湖面临着水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工业废水、农业污染物和城市生活污水等排放进入太湖,导致水质下降,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三、太湖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挑战在太湖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较大的冲突与挑战。
一方面,经济发展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的增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过度的经济活动对太湖及其周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得环境保护任务愈发紧迫。
四、太湖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探索与实践针对太湖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挑战,政府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已经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首先,加强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
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太湖水质的监测力度,建立了完善的污染治理体系。
其次,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
政府鼓励太湖地区发展绿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在农业与城市发展中也加大了环保要求,推动绿色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太湖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太湖及其周边环境,进一步加强太湖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措施是必要的。
首先,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政府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其次,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应增加对环境保护的经费投入,加强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
环境成本的负外部性
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面对出口退 税 调 整这 把“双 刃 剑”, 加 快 新 产 品 开 发 , 促 进技术更新换代, 提升企业管理技能, 改善 产业发展环境, 是浙江企业与政府要面 对的。产业优化调整, 晚调不如早调, 才 能有效缓解阵痛, 不被政策所左右。
( 何祎男)
4 浙江经济 2007.14
可以想见, 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不 仅引了发企业层面的焦虑, 而且将深化对经 济发展模式的反思。这让笔者想到了国际贸 易学的勒纳对称定理。该定理说明, 一个国
家征收出口税( 此次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就 相当于是对相关行业征收出口税) 和征收进 口税在效果上是等价的。也就是说, 对出口 产品征税看似有利于国外的同类产品生产
摄 / 晓蕙 者, 但实际上起到了对国内那些与进口品竞 争的企业的贸易保护作用, 就相当于对进口 到中国的产品征收了关税一样。
勒纳对称定理出乎意料, 但合乎逻辑。 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和取消, 使浙江一些无法 出口的产品转而内销, 就会增加相应产品的 市场供应量, 产品价格和行业利润率会有所 下降。但由于浙企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以 及国内外产品的价差原因, 将使浙江的一些 从事国内贸易的企业得到相对出口企业( 同 时也是国内市场的生产商) 更优惠的条件。 受出口退税调整影响, 浙江相关产业的竞争 将加剧, 从而加速行业内的洗牌和整合。纯 “中介型”的小型外贸公司以及生产低附加 值、低利润产品的外贸企业将被迫出局, 实 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因此, 从长远来看, 产业 内优势企业将从产业结构调整中获得根本 性利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经济学案例211年治污难解污染死结太湖困局:11太湖困局:太湖流域地跨苏浙皖沪三省一市,行政隶属上的分割局面,导致太湖的治理与保护一直处于无序状态。
2007年6月1日,大面积污染的太湖水面。
中新浙江网11月9日电今年夏天,无锡太湖蓝藻暴发事件震惊全国。
6月11日,国务院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谈会在江苏无锡召开。
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多年,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自2001年起,太湖开始年年暴发大面积蓝藻,而这也是中国内陆湖泊共同面临的问题。
过去11年中,政府累计投入370亿元资金,治理太湖、巢湖、滇池的水环境,但现实是,湖泊越来越脏。
蓝藻危机之后,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中国七大水系中,26%的水体受到严重污染,与人体接触会导致危险后果,或者已“丧失基本的生态功能”。
此外,在国家重点监控的9大湖泊中,国家环保总局认为有7个湖泊也已经达到这种污染程度。
国家环保总局警告称,过去10年中,即使在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污染的地区,水质也在恶化。
在正一点点消失的鱼米之乡,在被垃圾和癌症包围的村庄,在林立的烟囱和埋藏在地表层直通湖岸的排污管道包围下,在渐渐捕不到鱼的餐桌上,水污染的恶果向我们一一袭来。
那个写在歌词里的美丽太湖还能回来吗?”造假迎视察“化工之乡化工之乡”一位中央领导人来到周铁镇视察时,看到了一个洁净秀丽的江南水乡。
但原来―――水是抽干后重新注入的;鱼是临时放进去的;钓鱼的老人也是雇佣的80岁的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村民何全生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的那一幕。
2001年9月3日,一位中央领导人来到周铁镇视察时,看到了一个洁净秀丽的江南水乡。
化工厂已经停产,一条清澈的小河横穿小镇南北,河中有鱼,岸边还坐着两个垂钓的老者,怡然自得。
何全生老人目送了领导车队的远去。
2007年7月27日,他告诉南方都市报记者,6年前,地方政府和企业导演了一场戏,水是抽干后重新注入的;鱼是临时放进去的;钓鱼的老人也是雇佣的。
随着领导车队的离去,午夜钟声敲响,灰姑娘变回了原形,化工厂的轮子继续运转,污水照样排放。
如今,周铁镇180多条村级河道已经混浊,发臭。
而这些河道均通向太湖。
71岁的宜兴市政协委员邵大平在一封检举信上,详细列举了那次造假的7种措施:一是临时让化工厂停工;二是启动污水处理系统,平时是不运转的;三是把所有有问题的原材料都放到仓库里;四是在工厂门口的河里放生石灰中和;五是在小河道的上游筑坝,抽干水,淘尽污泥,然后注入干净水源;六是买200公斤左右鱼苗,在领导人离视察点还有10多公里时放到水里;七是安排两个老头在河边钓鱼。
正是在这一年,太湖蓝藻开始大面积暴发,到现在已是中国内陆湖泊共同面临的难题。
而这个离太湖不到一公里的小镇,总面积仅有73.2平方公里,却是全国闻名的“化工之乡”,最多时全镇有300多家化工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严重污染着太湖水质。
6年前的这一幕,为过去11年的太湖治理工作增添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注脚。
今年6月11日,国务院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谈会在江苏无锡召开,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
中央高层的重新审视给这个饱受污染之苦的小镇再度燃起希望。
黄昏的周铁镇,何全生住在河道边上的小巷里,如今这里住的都是和他一样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都搬出去了,远离臭水。
夜幕降临,老人们不开灯,静静地坐在门前的凳子上。
炎热的晚风夹着河面的腥臭味,掠过这条残破、安静的老街。
蓝藻背后的危机比蓝藻更可怕的是滚滚而来的工业废水。
昔日的“苏南模式”,如今成为太湖污染的根源。
太湖成了成千上万个化工企业的废水池太阳还未升起,热气已经逼进渔港。
离5月份发生的太湖蓝藻事件过去2个多月。
一切看起来都已平息,无锡城内的自来水开始供应正常,尽管色泽偏淡黄,喝起来漂白粉的味道还是太浓。
7月25日早上,渔民单菊永父子解开绳索,一台22匹马力的捕鱼船,将他们送到太湖10公里外的水域。
一根根虾浮像针芒一样插在湖面,船在两米宽的航道上左右摇晃。
按照1998年的规划,整个太湖湖面的养殖面积要压缩到1.5万亩。
但无锡蓝藻事件暴发后,被曝光的太湖围网养殖的真实面积近20万亩。
超规模养殖使渔民和渔业管理部门均从中获利,“每亩水面的养殖证70元,超标的每亩则收取280元。
”对于湖泊而言,这无疑在慢性自杀。
养殖业是太湖重要的污染源,据保守估计,它对整个太湖总磷总氮的“贡献”率在15%左右。
在单菊永拔出一根虾浮后,一个由竹篾、茶木枝、尼龙网交织的错综复杂水世界显露出来,湖水停滞,发臭、污浊,自我净化能力大大削弱。
太湖正在衰老,“肉眼是看不见的,”单菊永说,“看得见的只有蓝藻。
”在船驶向水岸时,水面像泼了层绿油漆,黏稠的浮游物漂在水上,被船犁开后,又迅速覆盖。
从空中来看,2400平方公里的太湖,正被这条绿飘带死死束缚着。
蓝藻暴发,主要原因被认为是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带来的磷氮超标的富营养化。
蓝藻改变了湖水单一色泽,却危害巨大。
除了酸腐臭味,这种藻类生物还跟鱼类争夺水中的氧气,导致鱼类死亡;其产生的毒素,令环太湖周边城市的饮水水源无法饮用。
然而比蓝藻更可怕的是滚滚而来的工业废水。
昔日的“苏南模式”,如今成为太湖污染的根源。
以乡镇企业为经济主体的“苏南模式”发源于无锡等地,在苏南的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时,宜兴周铁镇也因化工企业突起,曾被誉为“化工之乡”。
宜兴市环境监察大队副大队长孙列锋说:“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全国开始大发展,周铁镇上到处都是小化工的厂牌,大约在1995年前后,数量达到顶峰。
”官方资料显示,2004年周铁镇化工厂总计为330多家,化工行业的产出规模占全镇经济总量的85%.根据江苏各地今年公布的资料,无锡全市化工企业目前接近3000家,苏州市2200多家,常州市2400多家。
而宜兴作为无锡所辖的一个县级市,至今仍然拥有近1200家化工企业,这已经是多次关停之后的数字。
无一例外的是,太湖成了这些化工企业的废水池,所有工业污染物―――处理的,或是没处理的―――都往太湖排放。
至今无法估算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到底瞒了多少,因为工业企业在30年前我国建立排污收费制度之时,就是一本理不清的账。
一位政府官员说,一直以来太湖上游受益、下游遭殃的格局正在改变。
太湖污染已呈现“一体化”趋向,环太湖各方没有谁能够置身其外。
水污染中的地方保护GDP和税收增长成为地方官员的优先选择,哪怕带来的是污染。
地方政府和污染企业为了双方的利益,默契地隐瞒了污染的严重性。
何全生认为,邵大平的举报信道破了一个天机。
在治理污染这件事上,地方政府和污染企业为了双方的利益,默契地隐瞒了污染的严重性。
太湖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千家乡镇企业,多半从事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加工行业。
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以不到全国0.4%的国土面积创造着约占全国1/8的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这就是曾经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
在以经济增长为主要任期考核指标的压力型政治、行政制度下,GDP和税收增长成为地方官员的优先选择。
“要考察政府和老板之间的关系,从政协委员组成就可以看出,”邵大平说。
周铁镇群众反映最激烈的银燕化工厂老板孙立平,是镇人大代表,宜兴市政协委员。
“现在市里、镇里的情况都差不多,大约有70%的委员都是富人。
”何全生说,“工业的产值和效益远远大于农业的,所以,下层干部就会不惜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哪怕是污染。
”让何全生感到愤怒的是,镇干部基本上都在宜兴市区买了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论周铁镇的水再怎么臭,也不会影响到这些官员。
”2005年,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在一次抽查中发现,30%多的企业存在非法偷排行为,而宜兴地区就有多家化工企业被查出有偷排行为。
太湖局将抽查结果通报了各地的环保部门,至今尚未有回复。
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房玲娣解释,太湖局对偷排行为没有处罚权,“我只能把发现的问题通报当地政府,如果他们不管我就通报给他们的上级政府,还不管我就报告中央,中央总可以管他们了吧?”但她怎么也想不通,“这些污染企业大部分是私有企业,又不能上缴多少利税,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远不如对环境的破坏大,地方政府为什么要保护他们?”“污染保护主义”贯穿于从企业建立到污染致害,最后引发冲突的全过程。
今年3月,宜兴市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周铁中队副中队长冯旭东,在对周铁镇某化工厂进行环境检查时,已经发现该厂管理不规范,有抛洒滴漏现象。
4月26日夜查时,又发现企业偷排放的污水超标,超标排放污水的COD值达到1400,仍不采取果断措施,导致企业持续超标排污。
在太湖蓝藻暴发后、无锡尚处于“水危机”风口浪尖之时,宜兴当地部分企业仍然在顶风作案。
6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无锡蓝藻重灾未除,企业排污不断》显示,位于太湖西侧的宜兴周铁镇一些企业仍然直接向太湖排放污水,画面触目惊心。
6月6日,无锡市宣布了对包括周铁镇镇长吴旭、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陈忠强在内的5名官员的行政处分。
他们成了此次影响巨大的无锡“水危机”事件中,唯一一批被追究责任的官员。
消弭的民间环保力量所有的治理方案中,都忽视了村民监督这一项。
“村民举报往往石沉大海或者招致报复,民间环保力量日渐式微”“现在不好说,你们不要来找我,”陈法庆在电话里说。
这个曾自费在《人民日报》上以“农民陈法庆”的名义刊登环保公益广告,之后又首次以一个农民的名义向国家有关部门递交《环保公益诉讼立法建议书》的民间环保“奇人”,在2005年11月接受媒体访谈时,曾表示要“以农民的名义拍案而起”。
2003年12月12日,陈法庆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将东苕溪的污染防治管理部门―――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浙江省环保局推上被告席。
法院裁定认为:由于污染和原告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所以陈法庆不具备原告资格,不予受理。
流过余杭的东苕溪是跨杭州、湖州两市的一条重要河流,也是杭州市的饮用水源,但这个一级水源保护区的生活饮用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十分严重,主要原因是:溪边采矿企业的污染、东苕溪航道里运输船舶的污染、溪边农民生活生产污水污染等。
宜兴市环境监察大队副大队长孙列锋也承认,在环保问题上,我国还缺乏法律监督。
比如,我国缺乏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往往法院不予受理。
陈法庆给国务院和浙江省9个部门写信要求重视解决这个问题,但没有一个部门明确答复。
为此,他撰写《环境污染、法律无奈―――关于请求对公益诉讼立案审理的建议》,向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法制办、国家环保总局等5部门上书呼吁。
面对现实,环境专家认为,政府除了要动员更多的百姓和执法部门一起治理环境,也要为理性维权提供制度空间,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公益诉讼制度,鼓励“事不关己,也要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的精神。
浙江省委党校行政管理学教授吴锦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污染的治理仅仅依靠政府执法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依靠企业家的自觉更是缘木求鱼,现行制度设计必须为日益高涨的痛恨污染的民众情绪提供理性的宣泄渠道,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可谓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