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分析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分析与对策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作为高校特殊群体之一的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多。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解决贫困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成为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以及就业压力的成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据教育部最新数据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1],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加上前几年未能顺利就业的毕业生,今年将至少有约800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而作为高校特殊群体之一的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自身条件、社会资源的限制等原因,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他们的就业问题也更加为社会所关注。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
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因为自身原因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并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1. 自立、自强意识弱、自卑心理强。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看不起自己。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总是自惭形秽、自我封闭、不相信自己。
他们或感觉成绩不佳,或感觉能力欠缺等,因此在求职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使得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择业中缩手缩脚,过于拘谨被动,不敢大胆自荐,从而丧失就业良机。
2. 悲观、厌烦以及焦虑心理。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由于深知家庭经济的困难和父母的艰辛、上学机会的来之不易,加上读书的成本和就业的预期收入产生很大矛盾,因此他们心理上产生很大负担。诸如此类问题,使他们容易产生对个人的生存和未来生活危机持续的焦虑心理,甚至产生对就业的恐惧感,使之每天徘徊在痛苦的边缘,欲学不能,欲罢不忍。
3.抑郁心理导致性格偏执。在择业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现状,一方面渴望竞争,寻找到理想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害怕竞争中的失败和风险。这种压力长期存在,再加上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不健全,客观上会造成就业机会的不平等,特别是部分学生在校表现并不是太好,然而毕业之后却能依靠父母的关系找到不错的工作,容易使他们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思想,从而产生抑郁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很容易加剧他们的偏执倾向,甚至滑向更危险的道路[2]。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及成因
1.自身对国家政策方针缺乏了解。尽管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类组织积极实施了一系列关于贫困生就业的帮扶政策,但有调查显示,许多贫困生对此并不太了解。
2.高校就业指导体系薄弱,职业咨询专业人才匮乏。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普遍还处在初始阶段,大部分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由兼职教师担任且仅在毕业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少有从大一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或者辅导,这势必造成贫困大学生定位不准确、就业没规划、决策不果断、目标不清晰。
3.学生家庭抱有错误的就业观念。许多贫困家庭对子女抱有较高就业期望值,认为孩子考上大学就能脱离贫困成为社会的精英,应当到体面的地方体面的单位去工作。而贫困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往往会受家庭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在就业过程中急功近利,而严峻的就业形势又使得就业变得不可预期,他们长期处于这些纠结的情绪中得不到解脱就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最终就业困难。
4.某些贫困生自身能力不足
多数贫困生来自于经济落后、教育设施、教育基础比较差的地区,学习底子比较薄弱,加上进入大学后部分贫困生为学费或者生活开支而奔波打工,很难安心学习,同时由于很少参加其他活动,以及社会工作,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实践创新能力差,影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主要对策
面对当今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诸多心理障碍及就业心理压力等
问题,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开其心理障碍的心锁,培养就业综合竞争力,促进贫困生就业工作的健康发展。
1.政府和国家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开设贫困生就业专用通道。国家和各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减少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竞争环境,让寒门子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毕业生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政府要为贫困生就业开设“专用通道”,制定有效的措施,比如读研深造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于积极吸纳贫困生就业的单位减免税收等奖励措施,贫困生办理的就业手续,一切优先从简。
2.高校加大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就业自信心。
在对贫困生实施就业帮扶的过程中,高校要对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教育和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舒缓不必要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就业信心。首先学校辅导员老师要与他们加强交流沟通,深入到他们当中去,客观地指出他们自身的不足,同时又要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优势,挖掘其潜能,为他们树立就业信心。其次可以通过组织优秀贫困生座谈会,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来鼓励其他贫困生。因主讲者与贫困生都曾经有过同样的经历,其在贫困生心目中的形象显得更可亲、可信、可学,使他们进一步增强就业信心。
3.加强对贫困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就业不同于扶贫,希望用人单位“照顾”贫困生,降低门槛是不现实的,提升自身实力才是王道。因此,帮助贫困生就业还必须注意加强贫困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一是平时要多组织贫困
生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不断锻炼他们沟通和交际能力;二是要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生社团及艺术团体,让他们也参与到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教育之中,提升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四是要创办一些有特色的贫困生能力拓展品牌活动。例如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营,通过团队游戏项目,来训练学生自我认知、创新思维、人际合作、情感陶冶、熔炼团队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3];五是要对他们进行免费的就业技能培训,增加就业筹码,提升核心竞争力。
4.帮助贫困生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巧
学校通过发放相关的宣传资料、举办就业讲座等帮助高校贫困生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转变只能去一线城市、政府机关、外资企业工作的传统观念,帮助贫困毕业生摆正就业心态,合理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思想[4]。学校联系各企业走进校园,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组织学生多参加求职技巧、模拟招聘、职前演习等各方面的训练,帮助贫困生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同时提供更多的面向贫困生的实习机会,帮助贫困生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3
[2]肖建国,王立仁。《高校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