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九年《邯郸县志》的价值

合集下载

滏阳河的变迁与灌溉航运史略

滏阳河的变迁与灌溉航运史略

滏阳河的变迁与灌溉航运史略陈光唐滏阳河自西向东流经邯郸市境七十多公里,是邯郸自古以来一条主要的河流,是河北五大水系中子牙河上游的主支。

一、河的发源与变迁滏阳河源远流长,水最充沛,是河北南部历史上灌溉、航运的主要河流。

其主源起于我市峰峰矿区太行山支脉的鼓山南麓纸坊村和神麋山北麓黑龙洞村附近,两山相距仅一公里,其间有“四股大泉,七十二股小泉”。

大泉即广盛泉、晋祠泉、元宝泉,黑龙洞泉。

大泉从山涧岩缝进出,滚滚成河。

小股由沙际喷射,犹如釜中翻腾的沸水。

《淮南子·地形篇》说“滏水其源,沸涌如釜中汤敞日釜”,因系河流名称,所以釜字左旁加水为滏,称滏水。

滏阳乃县名,魏黄初(公元220—226年)年间由武安县分出临水县,临水之名是因县城靠近滏水而得。

到了周武帝(公元561—528年)时,改临水县为滏阳县,因县城在滏水之阳而名。

后入遂以县名转称于河,原滏水改称为滏阳河。

滏阳河的上段,即上述鼓山水源以上的河流,据《磁县县志》载“八字涧在城西七十里,其水东南流入滏阳河”。

鼓山距磁县城四十华里,可知滏阳河在鼓山西北的上段,只有三十华里。

根据地理形势,其上段可能更长一些。

滏水发源地的鼓山与神麇山之间,是横贯东西山谷的陉道,其谷口,称滏口陉,为太行八陉之一,属第四陉。

陉是山谷要道,也是险要之地。

八陉是穿越太行山脉,由河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交通主干,象这样的要遵,古代多系利用河流走向开拓的,因此滏阳河的上段,有可能也是源远流长的。

滏阳河在矿区还有两股水源,一出金村西流,一出明峪村龙池沟东流,两水在和村会合后南流为滏阳河水源之一。

滏泉汇合成河,由黑龙洞起为滏阳河。

其水滚滚向东,经南留旺、九龙口、路村营、东武仕,至西闸口又东流经尹家桥、固城村到磁县城,长约二十八公里。

绕城东北流经西候召,草堂营、高臾村至东闸口又北流经琉璃镇、东城桥、阎家浅至邯郸东,长约三十三公里。

从水源至邯郸城,总长为七十多公里。

其水汇了牛虻河、涧河,羊渠河、泥河,渚河、沁河、蔺家河.输鼋河……。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邯郸县志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邯郸县志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邯郸县志
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
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念
“邯郸县志”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邯郸县志
八卷。

明张第修,张成教纂,卢龙云续修,宋仕明续纂。

张第,山东茌平人,曾任邯郸县知县。

张成教,邯郸人,曾任陕西巩昌府通判。

卢龙云,广东南海人,曾任邯郸县知县。

宋仕明,广东普宁人,曾任邯郸县教谕。

万历元年(1573)张第任邯郸县令,聘邑人张成教纂辑志乘。

万历十三年县令卢龙云又聘宋仕明续纂。

顺治三年张获又为之作序,重新印行。

万历元年(1573)刻,十三年(1585)增修,清顺治三年(1646)增刻本,分九志,依次为天文、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宦绩、人物、选举、杂志。

此志特点有七。

一、侨立郡县,非故土,皆不书。

二、邑自敬侯始都,故赵人赵事敬侯以前,虽大不
书。

三、荀卿、慎到俱称赵人止书其名氏,而万石君、冯唐、马援,其先世称邯郸人者,皆不书。

四、事涉荒诞者不书。

五、邑自古为战地,兵乱甚多,此略其始末,言简事赅。

六,诰命不书,恐类家谱,诗文无聊,删削为多,恐类文集。

七、地理志引宋人《北辕录》以考古城池所在。

现存志料、采访册、调查记等文献概述

现存志料、采访册、调查记等文献概述

现存志料、采访册、调查记等文献概述作者:王慧来源:《学术探索》 2014年第7期王慧(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摘要:志料、采访册、调查记等文献大多是在实地征访、调查基础之上,为他日编修方志保存资料而作,具有方志初稿性质。

其在编纂方式上不拘泥于方志体例,采用多样记录形式;在内容上跳脱旧方志类目框架,紧跟时代潮流;在作者群体上不局限于地方士绅,多由专业人员参与编写。

这些文献保留了许多正式方志舍弃的一手资料,因此,应该受到足够重视。

关键词:志料;采访册;调查记;方志中图分类号:K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7-0107-05基金项目:复旦大学第十二批研究生创新基金(EZH6281304/001/008)作者简介:王慧,女,复旦大学历史系2011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方志学研究。

在《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和《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收录的八千多种我国历代方志中,除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土志、里镇志、卫所志等传统意义的方志之外,还收录包括志料、采访册、调查记、调查报告等具有方志初稿性质的地域文献。

[1~2]这些文献之所以被列入“准方志”收录其中,主要是因为其体例结构和内容记载具备方志的基本属性,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和占有文献资料的来源更趋多样化,适应了纂修志书的科学性要求。

从名称看,志草、志料类文献多以“志料”“修志材料集”“志草”“备稿”“采遗”“志略备考”“草稿”“采辑通志事略”“汇征录”为题。

这类文献覆盖面广,既有省、府、州和县级综合志,又有地方乡土等专志,涉及的区域从中原内地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采访册多以“征访册”“采访资料”“采访稿”“采访录”“采访事实原编”等为题。

其名称虽有表述上的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按照纂修志书的规范要求,通过实地采访形成的资料性文献。

实地调查形成的综合和专项资料,多以“调查记”“调查报告”“调查概要”“考察纪略”“见闻录”等为题。

邯郸市黄粱梦镇吕仙祠及庙会的命名 -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邯郸市黄粱梦镇吕仙祠及庙会的命名 -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第34卷 第3期 河 北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V ol.34 No.3 2017年9月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 Edition) Sept.2017[投稿日期]2017-06-23[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2017年度基金项目(编号:HB17SH016) [作者简介]侯艳娜(1982-),女,河南焦作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地方文化。

黄粱梦:邯郸市黄粱梦镇吕仙祠及庙会的命名侯艳娜1,裴清芳2(1.河北工程大学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河北 邯郸,056038;2.河北工程大学 纪委,河北 邯郸 056038)[摘 要]邯郸市黄粱梦吕仙祠及其庙会,以吕洞宾信仰为核心,然而,民间却俗称其为“黄粱梦”。

究其原因,“黄粱梦”是黄粱梦吕仙祠创建的原因,是黄粱梦吕仙祠建筑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并衍化出神灵卢生及其信仰习俗。

尽管黄粱梦吕仙祠中吕洞宾信仰占据主导,但因黄粱梦故事而建造的祠宇、形成的神灵及信仰习俗始终存在,后者甚至成为前者的特色内容。

[关键词]黄粱梦;黄粱梦吕仙祠;吕洞宾;卢生;庙会 doi :10.3969/j .issn .1673-9477.2017.03.024[中图分类号] I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477(2017)03-079-03一、黄粱梦的出处及内涵黄粱梦出自唐传奇《枕中记》。

《枕中记》讲述卢生于邯郸道偶遇吕翁,因感叹生活困顿,吕翁授其一枕,枕之入梦前,店主人刚开始蒸饭。

入梦后,享数十年荣华。

梦醒后,发现蒸饭还未熟,梦中一切皆为虚幻。

蒸饭是故事的关键道具。

由其未熟可知时间短暂,与梦中数十年形成对比;也知卢生饥寒,与梦中荣华迥然有别。

蒸饭凸显了现实与梦境的巨大差异,营造出人生如梦的气息。

蒸饭有两种不同说法,一为蒸黍,二为蒸黄粱。

试论民国《济阳县志》中的文学史料价值

试论民国《济阳县志》中的文学史料价值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试论民国《济阳县志》中的文学史料价值闫荣娜 苏州大学文学院摘 要:这篇论文探讨民国《济阳县志》中的文学史料价值,首先对其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发掘相比于旧志而言新志所做的改进和修整,其次论述《人物志》中出现的乡贤、文学家等在济阳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人物,最后集中讨论《艺文志》中记载的文学史料。

关键词:民国;济阳县志;艺文志;文学史料价值作者简介:闫荣娜,苏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62-02地方志,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或特定事项的书籍文献。

地方志能够提供大量的历史资料,内容广博,材料真实,对某一地域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文学贡献等有详细的记载。

所以,地方志中往往包含着大量的文学史料价值。

一、民国《济阳县志》概况济阳县位于山东省中部,自金天会年间始置县,因地处济水之北,故命名为济阳县,时属济南府。

济阳县历史上曾先后印行过5部志书:明成化《济阳县志》,(现已佚失)、明万历《济阳县志》、清顺治《济阳县志》、清乾隆《济阳县志》、民国《济阳县志》。

另外,明清之际经学家张尔歧自纂《济阳县志》9卷,惜亦佚失,仅存其序。

县志重修由卢督军子嘉(卢永祥,字子嘉,济阳县人,曾任浙江督军)出资,任总督修,县长李国庆任督修,于民国十九年冬计划修志,设立“续修济阳县志局”,民国二十年一月开始修纂工作,历时两年零四个月完成。

体裁和分目大致沿袭旧志,有舆地、建置、户籍、赋税、水利、交通、典礼、教育、职官、选举、人物、烈女、新政、兵事、艺文、轶事共二十卷。

新志在体裁设计上更加精细。

第一,新志的目录设置十分用心,分设卷首目录和县志总目录。

而每卷开始之前,又列有该卷目录,这一卷所讲的情况一目了然。

这种目录设置清楚明确,便于查阅。

第二,新志的门类细目较旧志更加详细,并且修正了旧志分类不够详细的地方。

中国戏曲剧种鉴赏答案

中国戏曲剧种鉴赏答案

中国戏曲剧种鉴赏答案绪论1.戏曲界通常称,中国戏曲三百多个剧种。

对第⼀章1.昆曲发源地是哪⾥?昆⼭2.明末沈宠绥所作的戏曲声乐著作其书名是什么?《度曲须知》3.昆曲的伴奏乐器以什么为主?笛4.曾被称为“⼀出戏救活⼀个剧种”的这⼀出是什么戏?《⼗五贯》5.中国昆曲被选为“⼈类⼝述与⾮物质遗产代表作”是在哪⼀年?2001年6.京剧的伴奏乐器是以什么为主?胡琴7.汤显祖的作品“后⼆梦”值得是哪两部戏曲?《邯郸记》、《南柯记》8.昆曲《斩娥》是出于元杂剧的《⼤⼑会》的么?错9.昆曲《琴挑》是出于明传奇《浣纱记》的么?错10.昆曲《冥判》是出于明传奇《牡丹亭》的么?对11.昆曲《夜奔》是出于明传奇《宝剑记》的么?对第⼆章1.秦腔的发源地是哪⾥?陕西2.清乾隆中叶严长明锁住戏曲研究论著其书名叫什么?《秦云撷英⼩谱》3.因“错认”⼀场,被曹禺先⽣认为“可以和莎⼠⽐亚剧作媲美”的作品是《三滴⾎》4.秦腔被列⼊“第⼀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名录”是哪⼀年?20065.《⽕焰驹》的作者是李芳桂吗?对6.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是?民众剧团7.西京三部曲《西京故事》、《⼤树西迁》、《迟开的玫瑰》的作者是?陈彦8.“西秦腔⼆犯”这⼀曲调出⾃?《钵中莲》9.清代著名秦腔演员魏长⽣以那部剧作轰动京师?《滚楼》10.《三滴⾎》的作者是?范紫东11.《卖⽔》出⾃哪部作品?《⽕焰驹》第三章1.川剧创造的绝活变脸2.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川剧演员是沈铁梅3.“帮、打、唱”是川剧哪⼀种声腔的特⾊?⾼腔4.“保护、继承、创新、发展”是198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振兴川剧的⼋字⽅针错5.川剧经典剧⽬《情探》是由著名作家黄吉安先⽣编写的。

错6.川剧最具创造性和艺术个性的声腔是⾼腔7.以下哪⼀个剧⽬是川剧作家魏明伦的作品《变脸》8.川剧的主要声腔有:弹戏、灯调、胡琴、昆腔、⾼腔9.下列哪些是川剧代表性剧⽬:①拉郎配②《龙凤呈祥》③《五⼥拜寿》④《情探》⑤《乔⽼爷奇遇》⑥《锁麟囊》《拉郎配》、《情探》、《乔⽼爷奇遇》10.川剧《⽩蛇传》中的⼩青(青蛇)具有男⼥双重性别,他在下列哪⼀出折⼦戏中属于男性?《扯符吊打》、《⾦⼭寺》11.川剧五种声腔并存状况的形成,于清代“湖⼴填四川”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第四章1.随着⼴东⼈在海内外的创业移民,遍布东南亚、欧洲、美洲、⼤洋洲、⾮洲,成为海内外流播最⼴的中国戏曲。

邯郸县方言中的古音遗迹

邯郸县方言中的古音遗迹

邯郸县方言中的古音遗迹西北民族大学摘要:邯郸县方言在声母、韵母、声调上都存有古音遗迹。

在声母上,邯郸县方言中的开口呼零声母和合口呼零声母保留了古音读法,同时邯郸县方言也保留了尖音。

在韵母上,普通话[?r]在邯郸县中保留了古音读法。

在声调上,邯郸县方言保留了入声这一调类,去声字保留了中古全浊声母上声声调调值。

关键字:邯郸县;方言;古音;遗留邯郸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

邯郸县隶属邯郸市,是典型的城郊县。

其环绕邯郸市,东临永年县和肥乡县,西接武安市,南连磁县与成安县,北邻永年县,地处中原腹地,为古邯郸地区的主城区。

根据《河北省志?方言志》中的河北方言分区示意图,整个邯郸地区可以分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和晋语,邯郸县方言属于晋语区邯新片,其在声母、韵母、声调上都存有古音遗迹。

本文主要以《邯郸县志》中的语音部分和近年来邯郸语音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参考,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整理并探讨邯郸县方言保留的古音遗迹。

一、声母(一)开口呼零声母的古读普通话语音中,只有四个浊音声母为:m[m]、n[n]、l[l]、r[?e]。

普通话中的零声母(以元音a[?]、o[o]、e[e]、i[i]、u[u]、ü[y]开头的音节)中,“i[i]、u[u]、ü[y]三类零声母都是从云[?]、余[j]、疑[?]、影[o]变来的(其中u[u]类多一个微母[?]作为来源);a[?]、o[o]、e[e]只有两个来源就是疑[?]和影[o]” 。

其中疑[?]和影[o]在《广韵》和36字母中是明显区分开来的,在《中原音韵》中已大部分合并,至《韵略易通》完全合并。

普通话中的零声母i[i]和ü[y]和邯郸县方言基本一致,而开口呼零声母a[?]、o[o]、e[e]在邯郸县方言中保留了古浊音“疑”[?]母,即保留了前《中原音韵》时(元代前)的读法。

具体情况见下表:(二)合口呼零声母的古读唐末宋初古代轻唇音v[v]开始从双唇音中分化出来,在《中原音韵》和《韵略易通》中都有明确记载,直至17世纪变为半元音[w],在普通话中变为全清f[f]音声母。

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检测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

地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

即便远在他乡,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的名字。

我们常说珍爱乡愁、寻找乡愁,这乡愁,就融在地名中。

曾听某省的民政厅干部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兵到了台湾后一直没能回到大陆,身体不好不能回到家乡,就让孩子回来寻根,寻找他生活过的地方。

孩子归来,根据地名按图索骥,却难以找到,原来这个地名早已消失。

最后,孩子找到民政厅,翻阅档案,才找到原来的地名。

这位老先生写信来感谢民政厅的同志,并说:“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说得多好!地名,在海内外华人眼里,在所有寻找乡愁的人们心中,就是一条回家的路。

即便不在这里出生,那也是祖辈的根,后代依旧将心底的那份乡愁,与那个遥远的地名连在一起。

地名的替换与取消,显然需要慎之又慎。

尤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书、碑刻、文学经典之中。

如果轻率地将之更名,多少文化信息会被消解。

陕西汉中的勉县,是武侯墓和武侯祠的所在地,因汉水称作沔水,历史上曾叫沔县。

20世纪50年代初,因考虑到“沔”字不好写,便改为“勉”。

汉水流至湖北,一个县叫沔阳,和沔县的“沔”是同一个字,前些年改名叫仙桃市。

远远近近的人,都熟悉沔阳三蒸、沔阳花鼓戏,可如今,一个“仙桃”,令“沔阳”失去了多少历史内涵。

说到襄阳,会想到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想到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到荆州,会想到“大意失荆州”;说到衡阳,会想到范仲淹的“衡阳雁去无留意”;说到徽州,会想到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试想,如果将“襄樊”“荆沙”“黄山”在诗句中予以替换,今人与后人的感受,又该如何?幸好衡阳、洛阳等地名依然安在,不然,多少经典诗词将从此失去地名带来的历史内涵和美感。

河北省爱好古籍县志地方志的朋友看过来了

河北省爱好古籍县志地方志的朋友看过来了

河北省爱好古籍县志地方志的朋友看过来了0436正定府志(乾隆)卷14-320360新河县志(康熙)0115邯郸县志(乾隆)0052大名府志(咸丰)卷18-220446直隶遵化州志(乾隆59年)0447重修保定志(弘治)0017保定府志(光绪)卷51-790142怀安县志材料(民国)0116行唐县新志(康熙)0225隆平县志(乾隆民国石印本)0181畿辅通志(同治)卷251-2600189畿辅通志(雍正)卷081-1000166畿辅通志(同治)卷101-1100076抚宁县志(光绪)0048大城县志(光绪)0008霸县新志(民国)0202景州志(乾隆)0118河北采风录(道光)0144怀来县志(康熙)0293任邱县志(乾隆)0123河北省概况(民国)0361新河县志(民国)0409永清县志(乾隆道光刻本)0201井陉县志料(光绪)0421枣强县古漳河官堤志(光绪)0179畿辅通志(同治)卷231-2400267钦定热河志(乾隆)卷77-1200053大名府志(咸丰)续志卷末0453涿县志(民国)0383续增沙河县志(道光)0369雄县乡土志(光绪)0137河间县志(乾隆)0197晋县志(民国)0130河北省县名考原(民国)0145获鹿县志(光绪)0373续唐县志略(雍正)0352西宁新志(同治)0400永平府志(光绪)卷00-18 0029昌黎县志(民国)0362新乐县志(乾隆)0112广宗县志(万历)0065东安县志(天启)0410永清县志(乾隆嘉庆刻本)0249内丘县志(道光)0011柏乡县志(乾隆)0184畿辅通志(同治)卷284-300 0082高邑县志(嘉庆)0388宣化县志(康熙)0454涿州志(康熙)0180畿辅通志(同治)卷241-250 0236满城县志略(民国)0252宁晋县志(民国)0172畿辅通志(同治)卷161-170 0257平乡县志(光绪民国铅印本)0304沙河县志(乾隆)0387宣化县新志(民国)0186畿辅通志(雍正)卷021-040 0228卢龙县志(民国)0287曲周县志(同治)0152畿辅安澜志(光绪)卷24-440452重修新乐县志(光绪)0370雄县新志(民国)0049大名府志(康熙)0417元氏县志(乾隆)0339文安县志(民国)0368雄乘(康熙)0129河北省衡水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民国)0404永平府志(康熙)卷00-140064东安县志(乾隆)0289饶阳县志(乾隆)0196晋县乡土志(民国)0273清河县志(康熙)0395易州志(弘治)0306涉县志(嘉庆)0439正定县志(光绪)0319四镇三关志(万历影印本)卷01-060275清河县志(同治)0297容城县志(光绪)0083高邑县志(民国)0204口北三厅志(乾隆)0164畿辅通志(同治)卷081-0900103广平府志(光绪)卷47-630311深州风土记(光绪)0371徐水县新志(民国)0097广昌县志(崇祯)0199晋州志(康熙)0292热河内属中国及行宫驻防始末记(民国)0391盐山新志(民国)0316顺德府志(乾隆)0240南宫县志(康熙)0355香河县志(民国)0230栾城县志(同治)0301三河县志(乾隆民国铅印本)0451重修新乐县志(光绪民国铅印本)0013保安州志(道光)0283邱县志(乾隆清抄本)0309深泽县志(咸丰)0334威县志(民国)0159畿辅通志(同治)卷026-0350174畿辅通志(同治)卷181-1900353献县志(民国)0411玉田县志(光绪)0238南宫县志(光绪)0281邱县志(民国)0346武安县志(民国)0403永平府志(光绪)卷54-720047大城县志(崇祯)0072肥乡县志(雍正)0127河北省广宗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书(民国)0096光绪邢台县志0399永年县志(乾隆)0079高阳县志(崇祯)0133河间府新志(乾隆)0379续修元城县志(同治)0208乐亭县志(乾隆)0256平山县志料集(民国)0280清苑县志料(民国)0068东光县志(光绪)0155畿辅水利四案(道光)0067东道图说便览(光绪)0080高阳县志(民国)0107广平府志(乾隆)0185畿辅通志(雍正)卷001-0200247南皮县志(康熙)0433真定县志(顺治)0350武邑县志(王氏民国抄本)0232滦县志(民国)卷10-180420枣强敬义书院志(清)0095馆陶县志(雍正乾隆刻本)0364邢台县志(民国)0244南和县志(乾隆)0117行唐县新志(乾隆)0241南宫县志(民国)0092馆陶县志(民国)0445直隶遵化州志(乾隆21年)0126河北省广平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书(民国)0073丰润县志(光绪民国铅印本)0322肃宁县志(乾隆)0435正定府志(乾隆)卷00-130003安次县志艺文志(民国)0154畿辅河道水利丛书(道光)0088固安县志(民国)0288饶阳县志(乾隆道光补刻本)0042初续献县志(咸丰)0218临漳县志(咸丰)0282邱县志(乾隆民国铅印本)0122河北省磁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书(民国)0308深泽县志(咸丰民国铅印本)0401永平府志(光绪)卷19-370034成安邑乘(万历)0135河间府志(康熙)卷01-120438正定县志(光绪民国铅印本)0260祁州续志(光绪)0374续修故城县志(同治)0335蔚县志(乾隆)0313束鹿县志(嘉庆)0234滦州志(光绪)0302三河县志(乾隆)0329望都县图说(光绪)0026察哈尔省通志(民国)卷16-28 0345武安县志(崇祯)0279清苑县志(同治)0170畿辅通志(同治)卷141-150 0173畿辅通志(同治)卷171-180 0430赵州志(隆庆)0195交河县志(民国)0347武安县志(乾隆)0290饶阳县志(万历)0341无极县志(乾隆光绪补刻本)0231滦县志(民国)卷01-090035承德府志(道光)卷01-300408永清县志(康熙)0396永年县志(崇祯)0012保安州续志(光绪)0434正定府晋州武强县新志(康熙抄本)0062定州志(雍正)0077阜城县志(雍正)0215临榆县志(乾隆)0203涿鹿县志(光绪)0250内丘县志(康熙)0022博野县志(乾隆)0325唐县志(光绪)0326完县新志(民国)0150鸡泽县志料门类(民国)0136河间府志(康熙)卷13-22 0413元氏县续志(顺治)0109广宗县志(嘉庆)0005安平县志(万历)0078阜平县志(同治)0094馆陶县志(雍正民国铅印本)0349武邑县志(同治)0458遵化通志(光绪)卷31-60 0030昌黎县志(同治)0284邱县志(雍正)0331望都县志(康熙)0087固安县志(康熙)0372续滦志补(康熙)0171畿辅通志(同治)卷151-160 0385宣化府志(乾隆)卷22-42 0056大名县志(乾隆)0392阳原县志(民国)0235滦州志(嘉庆)0093馆陶县志(雍正光绪刻本)0330望都县新志(光绪)0327万全县志(民国)0018保定府志(康熙)卷01-120441直隶定州志(道光)0359新河县志(光绪)0389盐山县志(康熙)0406永平府志(乾隆)卷00-12 0457遵化通志(光绪)卷01-30 0294任邱县志续编(道光)0057定县志(民国)0021博野县志(康熙)0028昌黎县志(康熙)0224隆化县志(民国)0070肥乡县志(民国)0046丛台集(民国)0338文安县志(康熙)0422枣强县志(嘉庆)0210蠡县续志(康熙)0194交河县志(康熙)0248南皮县志(民国)0354献县志(乾隆)0157畿辅通志(同治)卷001-010 0086槁城县志续补(光绪)0038赤城县续志(同治光绪刻本)0332望都县志(民国)0119河北地理杂抄(清)0039赤城县续志(同治民国铅印本)0158畿辅通志(同治)卷011-025 0143怀来县志(光绪)0268钦定热河志图(清)0402永平府志(光绪)卷38-53 0377续修束鹿县志(同治)0367雄乘(嘉靖)0328万全县志(乾隆)0269青县志(嘉庆)0315束鹿新志考征文料(民国)0188畿辅通志(雍正)卷061-0800233滦志(万历)0019保定府志(康熙)卷13-290405永平府志(康熙)卷15-240191畿辅舆地全图(清)0382续永清县志(光绪)0120河北省安平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民国)0390盐山县志(同治)0004安平县志(康熙)0262祁州志(乾隆)0351西宁县志(康熙)0099广昌县志(康熙)0198晋县志料(民国)0312束鹿五志合刊(民国)0378续修新城县志(光绪)0098广昌县志(光绪)0271青县志(民国)0102广平府志(光绪)卷24-460442直隶省通志稿(民国)0163畿辅通志(同治)卷071-0800147获鹿县志(乾隆元年)0140怀安县志(民国)0321肃宁县志(康熙)0276清河县志(万历)0307涉县志(康熙)0024沧州志(乾隆)0437正定府志(乾隆)卷33-500384宣化府志(乾隆)卷00-21 0418赞皇县志(民国)0296任县志(民国)0272清河县志(光绪)0178畿辅通志(同治)卷221-230 0060定兴县志(康熙)0356新城县志(道光稿本)0254平山县志(康熙)0074丰润县志(光绪)0286曲周县志(乾隆)0337蔚州志补(乾隆)0058定县志(民国)10193冀州志(乾隆)0132河北通志稿(民国)24-41 0357新城县志(道光)0253平山县续志(光绪)0298容城县志(乾隆)0148鸡泽县志(民国)0010柏乡县志(民国)0245南皮县志(光绪抄本)0205涞水县志(光绪)0386宣化县乡土志(民国)0407永平府志(乾隆)卷13-24 0089固安县志(咸丰)0278清苑县志(民国)0051大名府志(咸丰)卷12-17 0209乐亭县志(天启)0139怀安县志(光绪)0156畿辅水利议(光绪)0261祁州志(康熙)0449重修曲阳县志(光绪)0020北戴河海滨风景区志略(民国)0220灵寿县志(康熙)0027察哈尔乡土志(民国)0168畿辅通志(同治)卷121-1300251宁晋县志(康熙)0084槁城县志(康熙)0324唐县新志(康熙)0217临漳县志(光绪)0340无极县续志(光绪)0128河北省行政区划沿革新考(民国)0424枣强县志补正(同治)0009霸州志(嘉靖)0393易水续志(康熙)0363邢台县志(嘉庆)0025察哈尔省通志(民国)卷00-150165畿辅通志(同治)卷091-1000124河北省高阳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民国)0380续修赞皇县志(光绪)0456涿州志(乾隆)0285曲阳县新志(康熙)0243南和县志(光绪)0416元氏县志(民国)0125河北省各县沿革志略(民国)0059定兴县志(光绪)0161畿辅通志(同治)卷046-0600320四镇三关志(万历影印本)卷07-100131河北通志稿(民国)01-230459遵化州志(康熙)0440直隶定州续志(咸丰)0394易水志(順治)0023沧县志(民国)0041赤城县志(乾隆)0200井陉县志(雍正)0303沙河县志(民国)0365邢台县志(乾隆)0175畿辅通志(同治)卷191-2000160畿辅通志(同治)卷036-0450192冀县乡土志教科书(民国)0190畿辅通志(雍正)卷101-1200169畿辅通志(同治)卷131-1400090故城县志(雍正)0040赤城县志(乾隆民国铅印本)0318四镇三关志(万历民国抄本)卷07-10 0138衡水县志(乾隆)0429赵州志(康熙)0258平乡县志(光绪)0006安肃县志(康熙)0014保定府祁州束鹿县志(康熙)0001安次县旧志四种合刊(民国)0214临榆县志(民国)0376续修平山县志(光绪)0299容城县志(咸丰)0212临城县志(康熙)0183畿辅通志(同治)卷271-2830066东安乡土地理教科书(光绪)0101广平府志(光绪)卷00-230223龙门县志(康熙)0277清苑县志(康熙)0177畿辅通志(同治)卷211-2200317四镇三关志(万历民国抄本)卷01-06 0343吴桥县志(光绪)0415元氏县志(光绪)0274清河县志(民国)0428赵州乡土志(光绪)0037承德府志(道光)卷首0033成安县志(民国)0032成安县志(康熙)0381续永清县志(光绪民国铅印本)0427赵州属邑志(光绪)0448重修青县志(光绪)0348武强县志重修(道光)0423枣强县志(万历)0108广平县志(康熙)0342无极县志(乾隆)0237南宫县志(道光)0002安次县志(民国)0069东光县志(康熙)0085槁城县志四种(民国)0264迁安县志(同治)0081高阳县志(雍正)0211蠡县志(光绪)0091馆陶县乡土志(光绪)0106广平府志(康熙)0151畿辅安澜志(光绪)卷01-230222龙关县新志(民国)0443直隶易州志(乾隆)0104广平府志(嘉靖)0167畿辅通志(同治)卷111-1200015保定府志(光绪)卷00-200265钦定热河志(乾隆)卷01-340187畿辅通志(雍正)卷041-0600229栾城县志(道光)0450重修无极县志(民国)0300三河县新志(民国)0031成安县志(嘉庆)0266钦定热河志(乾隆)卷35-760016保定府志(光绪)卷21-500044磁州续志(同治)0305山海关志(康熙)0134河间府志(嘉靖)0105广平府志(康熙缺10卷)0036承德府志(道光)卷31-600431真定府晋州武强县新志(康熙)0043磁县县志(民国)0323唐山县志(光绪)0414元氏县志(崇祯)0310深泽县志(雍正)0398永年县志(康熙)0045磁州志(康熙)0426张北县志(民国)0336蔚州志(光绪)0263迁安县志(民国)0344吴桥县志(康熙)0121河北省安新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民国)0213临榆县志(光绪)0207乐亭县志(光绪)0113邯郸县志(民国22年)0358新城县志(民国)0397永年县志(光绪)0259平乡县志(乾隆)0114邯郸县志(民国29年)0412玉田县志(乾隆)0366兴济县志书(嘉靖)0432真定府志(嘉靖)0149鸡泽县志(乾隆)0206涞水县志(乾隆)0110广宗县志(民国)0455涿州志(乾隆光绪刻本)0425枣强县志料(民国)0226隆平县志(乾隆清抄本)0375续修井陉县志(光绪)0255平山县志(咸丰)0221灵寿县志(同治)0054大名府志(正德)0162畿辅通志(同治)卷061-070 0291热河(1935)0182畿辅通志(同治)卷261-270 0239南宫县志(嘉靖)0055大名县志(民国)0219临漳县志略备考(同治)0227卢龙县志(康熙)0146获鹿县志(乾隆46年)0071肥乡县志(同治)0050大名府志(咸丰)卷00-11 0333威县志(康熙)0061定兴县志(乾隆)0419赞皇县志(乾隆)0242南宫县志(民国)10063定州志辑要(清)0111广宗县志(同治)0270青县志(康熙)0100广昌县志(乾隆)0246南皮县志(光绪)0075丰润县志(乾隆)0176畿辅通志(同治)卷201-210 0295任县志(康熙)0216临漳县漳水图经(道光)0314束鹿县志(乾隆)0153畿辅安澜志(光绪)卷45-56 0444直隶赵州志(光绪)。

河北省历史地震

河北省历史地震

新中国60年代前期地震1954年2月16日21时31分震中:衡水南(北纬37.5°,东经115.5°)宏观震中:(北纬37.6°,东经115.7°)震级:4.5 烈度:六地震情况:衡水县东南大葛村一带破坏较重,以大葛村为中心,周围10公里外基本无破坏。

伤3人。

极震区:大葛村民房共2225间,倒塌480间,墙倾、裂宽缝或局部错裂者520余间,墙裂小缝或掉墙皮者千余间。

烈度为七度。

武家庄:土平房共900余间,坍垮5间,局部垮墙27间,墙裂、掉皮者200余户。

许家庄:共106户,4户房破坏严重、9户轻微损坏。

东葛庄:342户,倒塌旧房1户,严重破坏4户,约50%的房墙开裂。

西葛庄:共123户,倒一土门楼,部分房墙开裂或掉砖、土坯。

Ⅵ度区:胡家庄、清凉店、梁家庄、邓家庄、祝葛店、军卫村等地,居民房屋仅有塌墙或墙裂缝,基本无倒塌现象。

胡家庄39栋瓦房,屋脊震坏者14栋。

V度区:张炮庄、前陈村、周家店、张辛庄、景村等有感,墙出现裂缝。

枣强县有感。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民国地震民国23年阴历九月十九日、二十日(1934年10月26日、27日)震中:抚宁(北纬39.9°,东经119.2°)震级,5 烈度:六地震情况:榆关一带发生地震。

山海关26日夜10时,忽然地震。

初时,由西而东,震动甚微,旋,风势大作,震动加剧,室内杂物器具均为震落地上,居民由睡梦中惊觉,只觉天翻地覆,历10分钟方止。

南门外旧建筑房舍为震毁数十所,幸未伤人。

27日早主震)一时许,抚宁居民由甜睡中忽觉地微震动,初缓继急,由南而北,屋栋受震,均格格作响,居民均头目晕眩,逃出室外。

城内龙王庙被震颓圮,约一刻钟方止。

《申报》1934年10月29日清代地震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地震情况:文庙(在万全):自明季迄今,更历百年有余,鸟鼠之所穿穴,风雨之所侵凌,日渐倾颓,几于鞠草,……经理甫毕,而又灾于己亥(康熙五十八年)之地震,于是旧制新规,荡然嘶尽,…乾隆《万全县志》县学(在万全):明正德五年建学于卫,维时规模初就,厥后嘉靖、天启间修茸者再,大抵仍其旧而稍扩之,至康熙己亥(五十八年)相距将百年矣,修甫毕而灾于地震。

中国地方志集成目录

中国地方志集成目录

目录北京府县志辑(全7册)200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2)天津府县志辑(全6册)2004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2)河北府县志辑(全73册)2006.10上海书店 (2)山西府县志辑(全70册)2005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4)辽宁府县志辑(全23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6)吉林府县志辑(全10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7)黒龙江府县志辑(全10册) 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8)上海府县志辑(全10册)1991年6月上海书店出版社 (9)江苏府县志辑(全68册)1991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9)浙江府县志辑(全68册)20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11)安徽府县志辑(全63册)1998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4)福建府县志辑(全80册) 20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16)江西府县志辑(全87册)1996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8)山东府县志辑(全95册)2004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20)湖北府县志辑(全67册)2001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2)湖南府县志辑(全86册)2002年7月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4)广东府县志辑(全51册)2003年上海书店 (26)海南府县志辑(全7册)2001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27)四川府县志辑(全70册)1992.8 成都巴蜀书社 (28)贵州府县志辑(全50册)2006年成都巴蜀书社 (34)西藏府县志辑(全一册)1995年成都巴蜀书社 (36)陕西府县志辑(全57册)2007 南京凤凰出版社 (37)宁夏府县志辑(全9册)2008.12 凤凰出版社(暂缺内容) (41)甘肃府县志辑(全49册)2009-05凤凰出版社(暂缺内容) (41)青海府縣志輯(全5册)2008年12月鳳凰出版社 (41)台湾府县志辑(全五册)1999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42)乡镇志专辑( 全32 卷共33 冊) 1992年 (42)北京府县志辑(全7册)200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至三册光绪顺天府志一百三十卷、附录一卷第四册康熙昌平州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光绪顺天府志十八卷光绪昌平外志六卷第五册康熙宛平县志六卷康熙延庆州志九卷、续补一卷光绪延庆州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康熙怀柔县新志八卷第六册民国密云县志八卷首一卷民国顺义县志十六卷、首一卷康熙通州志十二卷民国通县志要十卷金士坚修第七册民国平谷县志六卷康熙大兴县志六卷乾隆房山县志一卷民国房山县志八卷民国良乡县志八卷天津府县志辑(全6册)2004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册光绪重修天津府志 . 一第二册光绪重修天津府志 . 二第三册民国天津县新志第四册民国薊县志 , 乾隆宝坻县志第五册康熙静海县志 , 民国静海县志第六册光绪武清县志 , 光绪宁河县志河北府县志辑(全73册)2006.10上海书店第一册乾隆正定府志第二册乾隆正定府志第三册光绪正定县志第四册光绪获鹿县志、乾隆行唐县新志、同治续修行唐县新志第五册同治灵寿县志、嘉庆束鹿县志、同治续修束鹿县治、民国晋县志第六册康熙藁城县志、光绪藁城县志续補、民国续修藁城县志、光绪直隶赵州志第七册民国高邑县志、雍正井陉县志、光绪续修井陉县志、咸丰深泽县志第八册乾隆新乐县志、光绪重修新乐县志、民国重修无极县志第九册乾隆赞皇县志、光绪续修赞皇县志、民国元氏县志、同治藁城县志第十册咸丰平山县志、光绪续修平山县至、光绪平山县续志、民国宣化县新志第十一册乾隆宣化府志第十二册乾隆赤城县志、同治赤城县续志、民国龙关县志、光绪怀来县志第十三册光绪蔚州志、民国张北县志第十四册道光保安州志、光绪保安州续志、民国怀安县志第十五册民国阳原县志、民国万全县志、民国隆化县志第十六册道光承德府志第十七册第十八册光绪永平府志第十九册光绪永平府志第二十册民国迁安县志、民国昌黎县志、民国卢龙县志第二十一册康熙玉田县志、光绪玉田县志、民国临榆县志第二十二册康熙遵化州志、光绪遵化通志第二十三册光绪抚宁县志、光绪乐亭县志、民国安次县志第二十四册民国滦县志第二十五册康熙丰润县志、光绪丰润县志、康熙三河县志、民国三河县新志第二十六册同治霸州志、民国霸县新志第二十七册民国香河县志、乾隆永清县志、光绪续永清县志第二十八册民国固安县志、光绪大城县志第二十九册民国文安县志、民国清苑县志第三十册光绪保定府志第三十一册光绪涞水县志、光绪定兴县志第三十二册第三十三册民国涿县志、民国容城县志第三十四册道光安州志、乾隆新安县志第三十五册光绪蠡县志、乾隆博野县志、民国定县志第三十六册同治阜平县志、光绪唐县志、光绪广昌县志第三十七册乾隆直隶易州志、民国新城县志第三十八册民国雄县新志、民国徐水县新志、民国高阳县志第三十九册乾隆祁州志、光绪祁州续志、光绪重修曲阳县志第四十册民国望都县志、民国完县新志、民国满城县志略第四十一册乾隆河间府新志、乾隆河间县志第四十二册民国沧县志第四十三册康熙盐山县志、民国盐山新志、乾隆肃宁县志第四十四册康熙吴桥县志、光绪吴桥县志、乾隆衡水县志第四十五册光绪东光县志、民国交河县志第四十六册康熙青县志、民国青县志、雍正阜城县志第四十七册民国南皮县志、乾隆饶阳县志第四十八册乾隆任丘县志、道光任丘县志续编第四十九册康熙献县志、民国献县志第五十册民国景县志第五十一册嘉庆枣强县志、枣强县志補正、康熙安平县志第五十二册同治深州风土记、道光武强县志重修第五十三册同治武邑县志、民国冀县志、雍正魏县志第五十四册雍正故城县志、光绪续修故城县志第五十五册光绪广平府志第五十六册光绪广平府志、民国广平县志第五十七册咸丰大名府志第五十八册咸丰大名府志第五十九册民国大名县志第六十册康熙元城县志、同治续修元城县志、民国邯郸县志第六十一册光绪永年县志、顺治曲周县志、同治曲周县志第六十二册雍正馆陶县志、民国续修馆陶县志、嘉庆涉县志第六十三册民国成安县志、民国邱县志第六十四册民国鸡泽县志、民国武安县志第六十五册民国肥乡县志、光绪临漳县志第六十六册民国磁县县志、民国刑台县志、民国宁晋县志第六十七册乾隆顺德府志、民国柏乡县志第六十八册乾隆隆平县志、光绪唐山县志、民国任县志第六十九册民国南宫县志、光绪钜鹿县志第七十册康熙沙河县志、民国沙河县志、民国威县志第七十一册康熙临城县志、道光内邱县志、民国新河县志第七十二册民国清河县志、同治平乡县志第七十三册民国广宗县志、康熙南和县志、光绪南和县志山西府县志辑(全70册)2005年南京凤凰出版社第一册乾隆太原府志(一)第二册乾隆太原府志(二) 道光阳曲县志道光太原县志第三册光绪续太原县志第四册乾隆大同府志第五册道光大同县志光绪天镇县志第六册崇祯山阴县志第七册雍正阳高县志第八册乾隆广灵县志第九册雍正朔平府志第十册民国马邑县志光绪左云县志雍正朔州志第十一册乾隆宁武府志咸丰续宁武府志光绪代州志第十二册乾隆忻州志光绪忻州志第十三册雍正定襄县志光绪定襄县补志第十四册光绪五台新志乾隆崞县志光绪续修崞县志第十五册道光繁峙县志光绪繁峙县志乾隆保德县志第十六册同治河曲县志同治榆次县志光绪榆次县续志第十七册光绪平遥县志第十八册民国昔阳县志第十九册乾隆太谷县志民国太谷县志第二十册嘉庆灵石县志民国灵石县志第二十一册光绪平定州志光绪平定州志补第二十二册光绪盂县志光绪寿阳县志第二十三册乾隆兴县志光绪兴县续志光绪祁县志第二十四册乾隆介休县志嘉庆介休县志第二十五册康熙永宁州志光绪交城县志乾隆孝义县志第二十六册光绪汾阳县志雍正石楼县志第二十七册乾隆汾州府志第二十八册康熙文水县志光绪文水县志乾隆长治县志第二十九册光绪长治县志乾隆应州续志第三十册乾隆潞安府志(一)第三十一册乾隆潞安府志(二) 康熙宁乡县志民国临县志第三十二册雍正泽州府志(一)第三十三册雍正泽州府志第三十四册民国襄垣县志第三十五册道光壶关县志康熙黎城县志光绪黎城县续志第三十六册乾隆高平县志同治高平县志光绪续高平县志第三十七册乾隆凤台县志光绪凤台县续志第三十八册乾隆阳城县志同治阳城县志光绪续阳城县志第三十九册乾隆沁州志光绪沁州复续志第四十册雍正沁源县志光绪沁源县续志民国沁源县志第四十一册乾隆武乡县志民国武乡县志光绪潞城县志第四十二册民国平顺县志乾隆陵川县志第四十三册民国重修安泽县志光绪屯留县志第四十四册光绪汾西县志雍正平阳府志(一)第四十五册雍正平阳府志(二) 光绪吉州全志第四十六册乾隆临汾县志民国临汾县志第四十七册民国永和县志光绪翼城县志第四十八册乾隆新修曲沃县志乾隆续修曲沃县志第四十九册光绪续修曲沃县志民国新修曲沃县志第五十册民国襄陵县新志乾隆蒲县志光绪蒲县续志第五十一册民国洪洞县志民国洪洞县水利志补第五十二册道光赵城县志道光太平县志(一)第五十三册道光太平县志(二) 光绪太平县志第五十四册道光直隶霍州志光绪续刻直隶霍州志第五十五册同治浮山县志光绪浮山县志第五十六册民国浮山县志光绪解州志第五十七册乾隆乡宁县志第五十八册民国解县志第五十九册光绪直隶绛州志民国新绛县志第六十册乾隆闻喜县志第六十一册光绪垣曲县志乾隆绛县志光绪绛县志 *第六十二册光绪河津县志同治稷山县志第六十三册光绪续修稷山县志第六十四册民国芮城县志乾隆解州平陆县志光绪平陆县续志第六十五册光绪夏县志第六十六册乾隆蒲州府志第六十七册光绪永济县志第六十八册光绪虞乡县志民国虞乡县新志第六十九册乾隆荣河县志民国荣河县志第七十册民国万泉县志辽宁府县志辑(全23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第一册宣统承德县志书/(清)都林布修;(清)李巨源,徐守常纂;(清)金正元增修;(清)张子瀛,闻鹏龄增纂民国沈阳县志/赵恭寅修;曾有翼等纂宣统新民府志/(清)管凤苏纂修民国新民县志/王宝善修;张博惠纂民国辽中县志/徐维淮修;李植嘉等纂第二至四册康熙辽阳州志/(清)杨镳修;(清)施鸿纂民国辽阳县志/裴焕星,王煜斌修;白永贞等纂光绪辽阳乡土志/(清)洪汝冲修;(清)白永贞编第五至六册光绪海城县志/(清)管凤和龢,陈艺等修;(清)张文藻等纂民国海城县志/廷瑞,孙绍宗修;张辅相纂第七至八册民国抚顺县志/张克湘修;周之桢纂民国海城县志/陈荫翘,常守陈修;戚星岩纂第九册宣统怀仁县志/(清)马俊显修;(清)刘熙春等纂民国桓仁县志/侯锡爵修;罗明述纂民国续修桓仁县志/常荷禄修;赵国栋纂第十册宣统抚顺县志略/(清)赵宇航,(清)程廷恒修;(清)黎镜蓉等纂民国兴京县志/沈国冕,苏显扬修;苏民等纂宣统昌图府志/(清)洪汝冲纂修民国昌图县志/程道元修;续文金纂宣统康平县乡土志/(清)李绍纲等编康熙铁岭县志/(清)贾弘文修;(清)董国祥纂;(清)李廷荣补辑第十一册民国铁岭县志/陈艺修;蒋龄益,郑沛纶纂民国铁岭县志/黄世芳,俞荣庆修;陈德懿等纂民国铁岭县续志/杨宇齐修;张嗣良纂第十二册万历开原图说/(明)冯瑗纂康熙开原县志/(清)刘起凡修;(清)周志焕纂民国开原县志/李毅修;王毓琪纂民国西丰县志/萧德润修;张思书纂;曹肇元补修;希廉等补纂第十三册康熙盖平县志/(清)骆云纂修民国盖平县志/石秀峰,辛广瑞修;王郁云纂光绪盖平县乡土志/(清)张国珍编民国盖平县乡土志/章运熺修;崔正峰,郭春藻纂光绪盘山厅乡土志/(清)柴朴编民国复县志略/程廷恒修;张素纂第十四册民国凤城县志/马龙潭,沈国冕等修;蒋龄益纂民国庄河县志/廖彭,李绍阳修;宋抡元等纂第十五册咸丰岫岩志略/(清)台隆阿修;(清)李翰颖纂民国岫岩县志/刘景文,高乃济修;郝玉璞纂民国宽甸县志略/程廷恒修;陶牧纂宣统彰武县志/(清)赵炳荣纂修第十六册民国安东县志/关定保等修;于云峰等纂康熙锦州府志/(清)刘源溥,(清)孙成修;(清)范勋纂康熙锦县志/(清)王奕曾修;(清)范勋等纂民国锦县志略/王文藻修;陈善格,朱显廷纂第十七至二十一册民国义县志/赵兴德等修;薛俊升,王鹤龄等纂康熙广宁县志/(清)项蕙修;(清)范勋纂光绪广宁县乡土志/(清)萧春雨编康熙宁远州志/(清)冯昌奕等修;(清)范勋纂民国兴城县志/恩麟,王恩士修;杨荫芳等纂第二十二册民国北镇县志/王文璞等修;吕中清纂;杨焕文续修;刘振翮续纂民国建平县志/田万生修;张滋大纂民国锦西县志/张鉴唐,刘焕文修;郭逵等纂第二十三册民国绥中县志/文镒修;范炳勋等纂民国朝阳县志/周铁铮修;沈鸣诗等纂乾隆塔子沟纪略/(清)哈达清格纂吉林府县志辑(全10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第一册民国长春县志/张书翰,马仲援修;赵述云,金毓绂纂民国德惠县乡土志/石绍廉编民国双阳县乡土志/吉人修;吴荣桂,陈永奉纂光绪打甡乌拉乡土志/(清)打甡乌拉总管衙门纂修第二册民国农安县志/郑士纯修;朱衣点纂民国延吉县志/吴录贞修;周维桢纂第三册民国吉林方正县志/杨步墀纂修民国宾县志/赵汝梅,德寿等修;朱衣点等纂民国珠河县志/孙荃芳修;宋景文纂民国磐石县乡土志/姚祖训修;毛祝民纂民国珲春县乡土志/林珪修;徐宗伟纂宣统辉南厅志/(清)薛德履修;(清)张见田,于龙辰纂民国辉南县志/白纯义修;于凤桐等纂第四册民国辉南风土调查录/王瑞之编民国安图县志/马空群,陈国钧等修;孔广泉,臧文源纂光绪柳河县乡土志/(清)邹铭勋,奎斌编民国通化县志/李春雨,李镇华修;邵芳龄等纂第五册光绪通化县乡土志/(清)佚名编民国临江县志/刘维清,张之言修;罗宝书,邱在官纂民国临江县乡土志/俞荣庆编民国抚松县志/张元俊修;车焕文纂宣统西安县志略/(清)雷飞鹏等修;(清)段盛梓等纂光绪西安县乡土志/(清)孟宪彝,(清)金正元编第六册光绪海龙府乡土志/(清)海龙府劝学所编民国海龙县志/白永贞纂修民国海龙县志/王永恩修;王春鹏纂第七册民国辑安县志/刘天成,苏显扬修;张拱垣,于云峰纂光绪辑安县乡土志/(清)吴光国修;(清)于会清纂民国双山县志/李筠生修;李安仁纂民国双山县乡土志/牛尔裕编光绪东平县乡土志/(清)赵国熙编宣统奉天省靖安县志/(清)朱佩兰纂修光绪靖安县乡土志/(清)赵炳南编第八册宣统长白汇征录/(清)张凤台等修;(清)刘龙光,王大经纂民国怀德县志/赵亨萃,李宴春等修;赵晋臣,孙云章等纂光绪怀德县乡土志/(清)孙云章编光绪怀德县乡土志续补/(清)孙云章编宣统辽源州志书/(清)佚名纂民国辽源县乡土志/佚名纂第九册光绪奉化县志/(清)钱开震修;(清)陈文焯纂光绪奉化县乡土志/(清)陈嘉言编民国梨树县志/佚名纂民国梨树县志/包文俊修;李溶纂;曲廉本续修;范大全续纂民国奉天省洮安县志略/蒋国铨纂修光绪开通县乡土志/(清)忠林编第十册民国东丰县志/邢麟章,王瀛杰修;李耦纂光绪洮南府乡土志/(清)孙宝瑨编宣统安广县乡土志/(清)佚名编民国大赍县志/于英蕤纂修民国镇东县志/陈占甲修;周渭贤纂光绪伯都讷乡土志/(清)伯英纂修民国扶余县志/张其军纂修黒龙江府县志辑(全10册) 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黑龙江府县志辑1 宣统呼兰府志/(清)黄维翰纂修民国双城县志/高文垣等修;张鼒铭等纂民国双城县乡土志/魏绍周修;温广泰纂黑龙江府县志辑2 民国呼兰县志/廖飞鹏修;柯寅纂光绪阿勒楚喀乡土志/(清)廖飞鹏编黑龙江府县志辑3 民国吉林方正县志/杨步墀纂修民国宾县志/赵汝梅,德寿等修;朱衣点等纂民国珠河县志/孙荃芳修;宋景文纂黑龙江府县志辑4 民国绥化县志/常荫廷修;胡镜海等纂民国望奎县志/严兆霖修;张玉书等纂民国庆城县志/佚名纂修民国青冈县志/兆麟纂修民国安达县志/佚名纂黑龙江府县志辑5 -6 民国宁安县志/王世选修;梅文昭纂民国安达县志/高芝秀修;潘鸿威纂民国肇州县志略/张樾纂修康熙宁古塔志/(清)方拱乾纂修康熙宁古塔纪略/(清)吴桭臣纂修黑龙江府县志辑7 光绪三姓志/(清)佚名纂修民国吉林依兰县志/杨步墀纂修民国宝清县志/齐耀珷修;韩大光纂黑龙江府县志辑8 民国汤原县志略/伊双庆纂修民国桦川县志/郑士纯,朱衣点等纂修黑龙江府县志辑9 民国拜泉县志/张霖如修;胡乃新等纂民国林甸县志略/伊双庆纂修民国依安县志/梁岩修;何士举纂民国讷河县志/崔福坤修;丛绍卿纂黑龙江府县志辑10 民国瑷珲县志/孙蓉图修;徐希廉纂民国黑龙江通北设治局通志/熊良弼纂修民国嫩江县志/赵富安纂修民国布特哈志略/孟定恭纂民国景星县状况/佚名编上海府县志辑(全10册)1991年6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册嘉庆松江府志(一)第二册嘉庆松江府志(二)第三册光绪松江府续志第四册民国上海县志光绪重修华亭县志重修华亭县志拾补校讹第五册乾隆娄县志光绪娄县续志光绪南汇县志民国南汇县续志第六册光绪青浦县志民国青浦县续志第七册民国川沙县志康熙嘉定县志康熙嘉定县续志第八册光绪嘉定县志民国嘉定县续志第九册光绪宝山县志民国宝山县续志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光绪重修奉贤县志第十册光绪金山县志康熙崇明县志民国崇明县志江苏府县志辑(全68册)1991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第一册嘉庆新修江宁府志第二册同治续纂江宁府志第三册道光上元县志第四册同治上江两县志第五册光绪浦埤乘光绪靖江县志第六册光绪六合县志民国六合县续第七册同治苏州府志(一)第八册同治苏州府志(二)第九册同治苏州府志(三)第十册同治苏州府志(四)第十一册民国吴县志(一)第十二册民国吴县志(二)第十三册乾隆长洲县志第十四册乾隆元和县志第十五册道光崑新两县志第十六册光绪崐新两县续修合志(一)第十七册光绪崑新两县续修合志第十八册宣统太仓州镇洋县志第十九册民国镇洋县志雍正昭文县第二十册光绪吴江县续志乾隆吴江第二十一册康熙常熟县志第二十二册光绪常昭合志稿第二十三册乾隆震泽县志震泽县志续第二十四册光绪无锡金匮县志第二十五册光绪江陰县志第二十六册民国江陰县续志第二十七册乾隆镇江府志(一)第二十八册乾隆镇江府志(二)第二十九册光绪丹徒县志(一)第三十册光绪丹徒县志(二)第三十一册光绪丹阳县志民国应阳县第三十二册嘉庆溧阳县志光绪溧阳县第三十三册民国重修金壇县志光绪溧第三十四册民国高淳县志乾隆句容县第三十五册光绪续纂句容县志第三十六册康熙常州府志第三十七册光绪武進阳湖县志第三十八册光绪武阳志馀第三十九册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第四十册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光宣_ 第四十一册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一)第四十二册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二)第四十三册光绪增修甘泉县志(一)第四十四册光绪增修甘泉县志(二)第四十五册道光重修仪徵县志第四十六册嘉庆高郵州志道光续增高第四十七册光绪再续高郵州志民国三第四十八册咸丰重修兴化县志民国续_第四十九册民国宝應县志第五十册道光泰州志泰州新志刊谬民国续泰泰州志第五十一册光绪泰兴县志宣统泰兴县第五十二册光绪通州直隸州志第五十三册民国南通县图志光绪海第五十四册光绪淮安府志第五十五册同汉重修山阳县志民国续第五十六册光绪安东县志民国泗阳县第五十七册民国重修沐阳县志乾隆重第五十八册光绪盱眙县志稿民国宿遷_第五十九册光绪盐城县志民国续修盐第六十册民国阜宁县新志嘉庆东臺第六十一册同治徐州府志第六十二册民国铜山县志第六十三册民国沛县志咸丰邳州志第六十四册嘉庆海州直隸州志道光云第六十五册光绪丰县志光绪睢宁县志第六十六册乾隆江都县志嘉庆江都县第六十七册光绪江都县志民国江都县第六十八册民国泰县志稿浙江府县志辑(全68册)20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册民国杭州府志. 一第二册民国杭州府志. 二第三册民国杭州府志. 三第四册康熙钱塘县志嘉庆钱塘县志补第五册康熙仁和县志嘉庆余杭县志光绪余杭县志稿第六册光绪富阳县志富阳县新旧志校记富阳县新志补正民国昌化县志第七册宣统临安县志临安县志补第八册光绪严州府志第九册民国建德县志民国寿昌县志第十册光绪於潜县志光绪淳安县志民国遂安县志第十一册康熙萧山县志第十二册光绪嘉兴府志. 一第十三册光绪嘉兴府志. 二第十四册光绪嘉兴府志. 三第十五册光绪嘉兴县志第十六册民国鄞县通志. 一第十七册民国鄞县通志. 二第十八册民国鄞县通志. 三康熙鄞县志第十九册乾隆桐庐县志光绪重修嘉善县志校勘光绪嘉善县志剳记第二十册光绪平湖县志民国平湖县续志第二十一册康熙海盐县志海盐县志补遗光绪海盐县志第二十二册民国海宁州志稿第二十三册光绪桐乡县志第二十四册同治湖州府志. 1第二十五册同治湖州府志. 2第二十六册光绪石门县志光绪乌程县志第二十七册光绪分水县志民国续修分水县志光绪归安县志第二十八册同治长兴县志民国德清县新志第二十九册同治安吉县志道光武康县志第三十册同治孝丰县志雍正宁波府志第三十一册光绪奉化县志民国奉化新志万历秀水县志康熙秀水县志第三十二册民国天台县志稿第三十三册民国象山县志象山县志文存疑第三十四册民国南田县志民国镇海县志镇海县新志备稿第三十五册光绪慈溪县志. 1第三十六册光绪慈溪县志. 2。

基于邯郸地区古八景分析营造城市特色的思考

基于邯郸地区古八景分析营造城市特色的思考

基于邯郸地区古八景分析营造城市特色的思考李文雅古八景是记录地方独特山水景观、人文胜迹、生活场景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快速城市化建设中城市个性化丧失为背景,基于邯郸地区古八景分析,提出古八景与特色城市建设的关系,思考城市特色营造方法。

引言城市特色指一座城市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城市化率不断增加,中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空前时期。

快速的城市建设,致使国内不少城市出现,但因忽略城市特色,造成城市个性特征丧失的问题。

古代城市以山水作为城市选址与建设的重要依据,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变迁,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格局、传统建筑与景观特色。

“八景”因宋代著名山水画家宋迪所创作的“潇湘八景”而闻名于世。

至元、明两朝,有些文人仿照“潇湘八景图”编制了当地“八景”。

明清时期随着编撰地方志盛行,各个地方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山水景观、历史胜迹、生活场景等,作为记录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

一、邯郸地区古八景分析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是连接河南、山西、山东等3省的重要交通枢纽。

邯郸地区地形变化丰富,历史上黄河、漳河、滏阳河等河流均有流经,历史文化深厚。

邯郸市下辖有6区、1县级市、11县,本次研究以“邯郸古十景”“临漳古八景”“磁州古八景”“成安古八景”“平干八景”“武安古八景”“魏县古八景”“沙阳八景”“馆陶古八景”“广平古八景”“鸡泽古八景”“肥乡古十景”“大名古十景”等共108处景观进行对象研究。

以地方县志和网络材料作为参考,将108处景观主要分为山水自然、历史胜迹、生活场景等类。

(一)邯郸古十景邯郸古十景出自清光绪《邯郸县志》,“紫峰晚霞”“葛山红叶”“箭岭晴岚”“沿堤柳色”“绕城荷花”5处为山水景观;“丛台夕照”“古城积雪”“仙境诗廊”3处为历史胜迹;“滏水春帆”“灵岗香市”2处为生活场景。

邯郸西部为太行山脉、中部平原有滏阳河、沁河、渚河3条河水穿过,邯郸历史悠久,战国时期,邯郸曾是赵国国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邯郸也成为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

康熙《灵璧县志》的文献价值

康熙《灵璧县志》的文献价值

康熙《灵璧县志》的文献价值康熙《灵璧县志》的文献价值中国人素有修史传统,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

“我国从唐代开始,就有修志的传统,地方政府把纂修志书作为一项施政行为,地方志书也是每一任地方官员了解掌握当地情况最好的文献资料。

”有很多古代编著的地方志流传至今,这些古代地方志保存了相当丰富的文献资料,不仅可以为研究地方史提供材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与“正史”相佐证,补“正史”之不足,显“正史”之谬误,具有很高的史料文献价值。

康熙十三年官修《灵璧县志》,组织结构完整,图文并茂,保存了古代灵璧大量的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1康熙十三年《灵璧县志》(即《吴志》)的文献价值当代历史研究强调“眼光向下”,注重“底层社会”的研究,注重历史事物的“整体性”,注重“以小见大”。

“县”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行政区划之一,是中国社会基层的构成单元,县域是古代社会一般老百姓的基本活动区域。

中国历史上王朝不断更迭,县域社会却相对稳定。

县域社会浑然一体,具有天然的“整体性”。

作为一个县的“百科全书”的县志,对底层社会研究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

(1)县志记载的是一个县方圆一二百平方千米内的人、事、物,空间距离较近,相较于“省志”“一统志”“正史”,县志保存的资料更具原始性和真实性。

(2)县志反映的是一个较小地域产生的人、事、物,事物之间的关系比较明显,有利于整体把握其内在联系,是底层社会史研究的“良好”对象。

(3)县志的编纂过程、编纂理念也是历史研究的对象。

县志的编纂过程是朝廷、地方官员、修志人员互动的结果,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时代的精神。

康熙《灵璧县志》,作为一部典型的官修县志,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献价值。

1.1严谨的文献整理精神(1)不轻易改字的实事求是的文献保存方法。

在《吴志》纂修过程中,吴嵩借用了前人成果,但对于弄不清楚的,都按原本予以保留。

“原在中都等志,虽一姓字,盖不敢芟。

”(2)当改亦改的突破及创新的文献整理方法。

蔺相如的资料大全

蔺相如的资料大全

蔺相如蔺相如(生卒年不详),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1]人,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赵惠文王时,蔺相如携“和氏璧”出使秦国,后完璧归赵。

其后蔺相如随侍赵王与秦昭王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相会,他怒斥欲羞辱赵王的秦昭王,令赵王安然而退。

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后,廉颇不服欲挑衅,却因蔺相如的大度而与之相交。

赵孝成王时,蔺相如逝世。

快速导航• 中文名蔺相如 朝代战国 主要成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 陵墓位置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南城乡羌村(或山西省古县蔺子坪村) 官职 上卿出生地 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 国籍 赵国 性别 男 职业 政治家、外交家 民族 华夏族目录•1人物生平•缪贤举荐•完璧归赵•渑池会盟•将相和•阻用赵括•埋葬地点•故里之争•相关争议•2人物评价•3艺术形象•4词条图册1人物生平编辑缪贤举荐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惠文王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这块宝玉。

赵惠文王同大将军廉颇及大臣们商量:要是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呢,就怕秦军马上来攻打。

怎么解决没有确定,想找一个能派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没能找到。

宦者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派去。

”赵惠文王问:“你怎么知道蔺相如邮票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为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愿意跟您交个朋友”。

因此我就了解他了,所以想往他那里去。

’蔺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惠文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

现在您是逃出赵国奔到燕国,燕国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

’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

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派他出使很适宜。

古城邯郸概述

古城邯郸概述

古城邯郸概述(作者:陈光唐)古城邯郸,历史悠久,其名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已载入《春秋·谷梁传》史籍。

战国时期是赵国的国都,也是华北冶铁业与商的中心,汉代为五大古都之一。

东汉以后随着华北的衰颓而日渐荒凉。

清末京汉铁路通车后又开始兴旺,新中国建立后,迅速得到恢复与发展,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留下众多的古迹名胜和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传说,被称为“成语典故之乡”。

一、历史沿革和地位古城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华北平原,交通便利,资源富足,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历居领先地位。

司马光在他名著中有“邯郸之仓库实”的记述。

早在七八千年前的先民,就在这一带劈荆斩棘创建家园,留下了丰富的“磁山文化”遗址。

到了三千年的商代邯郸已是人口聚集,农业、手工业、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邑,为商王朝都城殷的京畿之地。

《史记·殷本记》注中有“自盘庚徒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五年,更不徒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

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加上地理形势险要,在诸侯逐鹿中原的兼并战争中,邯郸为其争夺的主要目标,许多有名的战役均发生在这里。

最后为赵简子据有,赵氏以此为基地,逐步扩大实力,为建立赵国奠定了基础。

周安王16年(公元前386年)赵敬候看中了邯郸的地理形势与经济地位,把国都由中牟迁入邯郸。

迁都后的邯郸日渐发展,尤其是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后,国势更盛,北灭中山国,西北扩地至今包头市以北,号称“四战”强国。

都城邯郸随着赵国的强盛而步入繁荣的历史阶段。

邯郸为赵都,经八代国君,历158年。

战国时期的邯郸,不仅是赵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冶铁业与商业的中心。

《史记·货殖列传与吕不韦列传》中有“邯郸人郭纵以冶铁成业与王者寽富。

”大商贾吕不韦“贩贱卖贵家累千金”的记载。

秦统—后,建立郡县制,邯郸为邯郸郡的首府。

汉代的邯郸仍很繁荣,为五大古都之一。

公开压箱底资料:河北省459种古籍县志地方志资料全集

公开压箱底资料:河北省459种古籍县志地方志资料全集

公开压箱底资料:河北省459种古籍县志地方志资料全集河北省0426张北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361新河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50大名府志古籍电子版(咸丰)卷00-11河北省0197晋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80高阳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449重修曲阳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156畿辅水利议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303沙河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53平山县续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443直隶易州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238南宫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215临榆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191畿辅舆地全图古籍电子版(清)河北省0218临漳县志古籍电子版(咸丰)河北省0304沙河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267钦定热河志古籍电子版(乾隆)卷77-120河北省0039赤城县续志古籍电子版(同治民国铅印本)河北省0360新河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340无极县续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094馆陶县志古籍电子版(雍正民国铅印本)河北省0214临榆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102广平府志古籍电子版(光绪)卷24-46河北省0291热河古籍电子版(1935)河北省0043磁县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89固安县志古籍电子版(咸丰)河北省0084宣城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099广昌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313束鹿县志古籍电子版(嘉庆)河北省0383续增沙河县志古籍电子版(道光)河北省0054大名府志古籍电子版(正德)河北省0422枣强县志古籍电子版(嘉庆)河北省0176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201-210 河北省0442直隶省通志稿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74清河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64迁安县志古籍电子版(同治)河北省0278清苑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195交河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50内丘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403永平府志古籍电子版(光绪)卷54-72 河北省0249内丘县志古籍电子版(道光)河北省0355香河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111广宗县志古籍电子版(同治)河北省0389盐山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415元氏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144怀来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444直隶赵州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339文安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378年修新城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336蔚州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164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081-090 河北省0032成安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280清苑县志料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353献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182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261-270河北省0177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211-220河北省0458遵化通志古籍电子版(光绪)卷31-60河北省0425枣强县志料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453涿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416元氏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12临城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317四镇三关志古籍电子版(万历民国抄本)卷01-06 河北省0124河北省高阳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328万全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306涉县志古籍电子版(嘉庆)河北省0063定州志辑要古籍电子版(清)河北省0277清苑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206涞水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038赤城县续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光绪刻本)河北省0318四镇三关志古籍电子版(万历民国抄本)卷07-10 河北省0157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001-010河北省0343吴桥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193冀州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273清河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420枣强敬义书院志古籍电子版(清)河北省0325唐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169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131-140河北省0132河北省通志稿古籍电子版(民国)24-41河北省0017保定府志古籍电子版(光绪)卷51-79河北省0256平山县志料集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198晋县志料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125河北省各县沿革志略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137河间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302三河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147获鹿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元年)河北省0071肥乡县志古籍电子版(同治)河北省0103广平府志古籍电子版(光绪)卷47-63 河北省0322肃宁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070肥乡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58平乡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454涿州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139怀安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439正定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115邯郸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321肃宁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166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101-110 河北省0217临漳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034成安邑乘古籍电子版(万历)河北省0155畿辅水利档案古籍电子版(道光)河北省0409永清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道光刻本)河北省0051大名府志古籍电子版(咸丰)卷12-17 河北省0030昌黎县志古籍电子版(同治)河北省0097广昌县志古籍电子版(崇祯)河北省0269青县志古籍电子版(嘉庆)河北省0245南皮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抄本)河北省0151畿辅安澜志古籍电子版(光绪)卷01-23 河北省0329望都县图说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203涿鹿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410永清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嘉庆刻本)河北省0163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071-080河北省0242南宫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1河北省0025察哈尔省通志古籍电子版(民国)卷00-15河北省0309深泽县志古籍电子版(咸丰)河北省0081高阳县志古籍电子版(雍正)河北省0236满城县志略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352西宁新志古籍电子版(同治)河北省0011柏乡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388宣化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441直隶定州志古籍电子版(道光)河北省0055大名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98容城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456涿州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254平山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233滦志古籍电子版(万历)河北省0387宣化县新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46丛台集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101广平府志古籍电子版(光绪)卷00-23河北省0414元氏县志古籍电子版(崇祯)河北省0455涿州志古籍电子版(乾隆光绪刻本)河北省0234滦州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399永年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222龙关县新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61定兴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319四镇三关志古籍电子版(万历影印本)卷01-06 河北省0260祁州续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152畿辅安澜志古籍电子版(光绪)卷24-44河北省0002安次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10柏乡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390盐山县志古籍电子版(同治)河北省0294任邱县志续编古籍电子版(道光)河北省0052大名府志古籍电子版(咸丰)卷18-22河北省0275清河县志古籍电子版(同治)河北省0107广平府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373续唐县志略古籍电子版(雍正)河北省0374续修故城县志古籍电子版(同治)河北省0391盐山新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411玉田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109广宗县志古籍电子版(嘉庆)河北省0075丰润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230栾城县志古籍电子版(同治)河北省0448重修青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293任邱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446直隶遵化州志古籍电子版(乾隆59年)河北省0213临榆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211蠡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438正定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民国铅印本)河北省0307涉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041赤城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087固安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160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036-045河北省0192冀县乡土志教科书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69东光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404永平府志古籍电子版(康熙)卷00-14河北省0384宣化府志古籍电子版(乾隆)卷00-21河北省0060定兴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289饶阳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118河北省采风录古籍电子版(道光)河北省0370雄县新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92热河内属中国及行宫驻防始末记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145获鹿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014保定府祁州束鹿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161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046-060河北省0116行唐县新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167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111-120河北省0117行唐县新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196晋县乡土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392阳原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24沧州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165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091-100河北省0092馆陶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53大名府志古籍电子版(咸丰)续志卷末河北省0251宁晋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018保定府志古籍电子版(康熙)卷01-12河北省0005安平县志古籍电子版(万历)河北省0428赵州乡土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429赵州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305山海关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001安次县旧志四种合刊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44磁州续志古籍电子版(同治)河北省0315束鹿新志考征文料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76抚宁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141怀安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371徐水县新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47大城县志古籍电子版(崇祯)河北省0219临漳县志略备考古籍电子版(同治)河北省0056大名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423枣强县志古籍电子版(万历)河北省0221灵寿县志古籍电子版(同治)河北省0357新城县志古籍电子版(道光)河北省0121河北省安新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20灵寿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091馆陶县乡土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431真定府晋州武强县新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284邱县志古籍电子版(雍正)河北省0188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雍正)卷061-080 河北省0407永平府志古籍电子版(乾隆)卷13-24河北省0283邱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清抄本)河北省0240南宫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162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061-070 河北省0142怀安县志材料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65东安县志古籍电子版(天启)河北省0344吴桥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079高阳县志古籍电子版(崇祯)河北省0029昌黎县志民国)河北省0078阜平县志古籍电子版(同治)河北省0138衡水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281邱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72清河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134河间府志古籍电子版(嘉靖)河北省0333威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377续修束鹿县志古籍电子版(同治)河北省0372续滦志补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205涞水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143怀来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248南皮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09乐亭县志古籍电子版(天启)河北省0346武安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326完县新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175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191-200河北省0133河间府新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146获鹿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46年)河北省0400永平府志古籍电子版(光绪)卷00-18河北省0194交河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299容城县志古籍电子版(咸丰)河北省0228卢龙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62祁州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257平乡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民国铅印本)河北省0413元氏县续志古籍电子版(顺治)河北省0232滦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卷10-18河北省0259平乡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200井陉县志古籍电子版(雍正)河北省0363邢台县志古籍电子版(嘉庆)河北省0168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121-130河北省0364邢台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128河北省行政区划沿革新考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112广宗县志古籍电子版(万历)河北省0173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171-180河北省0247南皮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244南和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412玉田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170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141-150河北省0447重修保定志古籍电子版(弘治)河北省0181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251-260河北省0187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雍正)卷041-060河北省0122河北省磁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书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03安次县志艺文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31成安县志古籍电子版(嘉庆)河北省0129河北省衡水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27察哈尔乡土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140怀安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381年永清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民国铅印本)河北省0330望都县新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207乐亭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457遵化通志古籍电子版(光绪)卷01-30河北省0368雄乘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035承德府志古籍电子版(道光)卷01-30河北省0006安肃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183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271-283河北省0288饶阳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道光补刻本)河北省0225隆平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民国石印本)河北省0365邢台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126河北省广平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书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433真定县志古籍电子版(顺治)河北省0434正定府晋州武强县新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抄本)河北省0421枣强县古漳河官堤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314束鹿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208乐亭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036承德府志古籍电子版(道光)卷31-60河北省0095馆陶县志古籍电子版(雍正乾隆刻本)河北省0338文安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086宣城县志续补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008霸县新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04口北三厅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033成安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153畿辅安澜志古籍电子版(光绪)卷45-56河北省0406永平府志古籍电子版(乾隆)卷00-12河北省0105广平府志古籍电子版(康熙缺10卷)河北省0090故城县志古籍电子版(雍正)河北省0459遵化州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114邯郸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29年)河北省0417元氏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379续修元城县志古籍电子版(同治)河北省0013保安州志古籍电子版(道光)河北省0316顺德府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432真定府志古籍电子版(嘉靖)河北省0396永年县志古籍电子版(崇祯)河北省0366兴济县志书古籍电子版(嘉靖)河北省0023沧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42初续献县志古籍电子版(咸丰)河北省0066东安乡土地理教科书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210蠡县续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398永年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358新城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136河间府志古籍电子版(康熙)卷13-22河北省0096光绪邢台县志河北省0279清苑县志古籍电子版(同治)河北省0159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026-035河北省0418赞皇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67东道图说便览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436正定府志古籍电子版(乾隆)卷14-32河北省0199晋州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359新河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408永清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308深泽县志古籍电子版(咸丰民国铅印本)河北省0451重修新乐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民国铅印本)河北省0186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雍正)卷021-040河北省0119河北省地理杂志古籍电子版(清)河北省0098广昌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072肥乡县志古籍电子版(雍正)河北省0088固安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26察哈尔省通志古籍电子版(民国)卷16-28河北省0445直隶遵化州志古籍电子版(乾隆21年)河北省0310深泽县志古籍电子版(雍正)河北省0295任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324唐县新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382年永清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397永年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268钦定热河志图古籍电子版(清)河北省0085阜城县志四种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43南和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287曲周县志古籍电子版(同治)河北省0290饶阳县志古籍电子版(万历)河北省0320四镇三关志古籍电子版(万历影印本)卷07-10 河北省0004安平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178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221-230河北省0282邱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民国铅印本)河北省0012保安州续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430赵州志古籍电子版(隆庆)河北省0016保定府志古籍电子版(光绪)卷21-50河北省0331望都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100广昌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185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雍正)卷001-020河北省0040赤城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民国铅印本)河北省0327万全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02景州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077阜城县志古籍电子版(雍正)河北省0401永平府志古籍电子版(光绪)卷19-37河北省0440直隶定州年志古籍电子版(咸丰)河北省0022博野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062定州志古籍电子版(雍正)河北省0424枣强县志补正古籍电子版(同治)河北省0335蔚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300三河县新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66钦定热河志古籍电子版(乾隆)卷35-76 河北省0386宣化县乡土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63迁安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350武邑县志古籍电子版(王氏民国抄本)河北省0048大城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296任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351西宁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007安肃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367雄乘古籍电子版(嘉靖)河北省0312束鹿五志合刊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135河间府志古籍电子版(康熙)卷01-12河北省0108广平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252宁晋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130河北省县名考原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323唐山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394易水志古籍电子版(順治)河北省0450重修无极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20北戴河海滨风景区志略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123河北省概况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39南宫县志古籍电子版(嘉靖)河北省0427赵州属邑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334威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24隆化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09霸州志古籍电子版(嘉靖)河北省0393易水续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110广宗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395易州志古籍电子版(弘治)河北省0227卢龙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375年修井浚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435正定府志古籍电子版(乾隆)卷00-13河北省0171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151-160河北省0201井陉县志料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337蔚州志补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131河北省通志稿古籍电子版(民国)01-23河北省0419赞皇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058定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1河北省0059定兴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369雄县乡土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015保定府志古籍电子版(光绪)卷00-20河北省0405永平府志古籍电子版(康熙)卷15-24河北省0154畿辅河道水利丛书古籍电子版(道光)河北省0345武安县志古籍电子版(崇祯)河北省0148鸡泽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45磁州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180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241-250河北省0184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284-300河北省0082高邑县志古籍电子版(嘉庆)河北省0246南皮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120河北省安平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106广平府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237南宫县志古籍电子版(道光)河北省0301三河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民国铅印本)河北省0349武邑县志古籍电子版(同治)河北省0172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161-170 河北省0158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011-025 河北省0265钦定热河志古籍电子版(乾隆)卷01-34 河北省0348武强县志重修古籍电子版(道光)河北省0049大名府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019保定府志古籍电子版(康熙)卷13-29 河北省0354献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179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同治)卷231-240 河北省0068东光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150鸡泽县志料门类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074丰润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311深州风土记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235滦州志古籍电子版(嘉庆)河北省0083高邑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70青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113邯郸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22年)河北省0376续修平山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297容城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064东安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057定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76清河县志古籍电子版(万历)河北省0229栾城县志古籍电子版(道光)河北省0093馆陶县志古籍电子版(雍正光绪刻本)河北省0149鸡泽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255平山县志古籍电子版(咸丰)河北省0073丰润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民国铅印本)河北省0402永平府志古籍电子版(光绪)卷38-53 河北省0037承德府志古籍电子版(道光)卷首河北省0226隆平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清抄本)河北省0385宣化府志古籍电子版(乾隆)卷22-42河北省0021博野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332望都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31滦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卷01-09河北省0347武安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286曲周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190畿辅通志古籍电子版(雍正)卷101-120河北省0127河北省广宗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书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341无极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光绪补刻本)河北省0285曲阳县新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452重修新乐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216临漳县漳水图经古籍电子版(道光)河北省0437正定府志古籍电子版(乾隆)卷33-50河北省0362新乐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河北省0271青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261祁州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223龙门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380续修赞皇县志古籍电子版(光绪)河北省0356新城县志古籍电子版(道光稿本)河北省0104广平府志古籍电子版(嘉靖)河北省0028昌黎县志古籍电子版(康熙)河北省0241南宫县志古籍电子版(民国)河北省0342无极县志古籍电子版(乾隆)。

《水经·漳水注》邯郸附近山川城邑考

《水经·漳水注》邯郸附近山川城邑考

历史地理第十一辑《水经•漳水注》邯郸附近山川城邑考孙继民郝良真《水经注》卷10《漳水》曾述及流径邯郸的诸水有白渠水、拘涧水、牛首水、拘水以及与之相关的钦口山、武始等。

这些古地名今称何名、属何地,或聚讼纷纭或迄无论及者,故有必要加以考证。

为了便于展开,兹录巴蜀书社1985年9月影印王先谦校《水经注》有关内容如下:“漳水又东北径列人故城南,(中略)于县右合白渠故渎。

白渠水出魏郡武安县钦口山,(校记略)东南流径邯郸县南,又与拘涧水合。

(校记略)水导源武始东山,白渠,(赵“白”上增“入”字。

刊误曰,《汉书•地理志》云拘涧水东北至邯郸,入白渠,落“入”字)北俗犹谓是水为拘河也。

拘涧水又东,(校记略)又有牛首水入焉。

水出邯"郸县西堵山,东流分为二水,洪湍双逝,澄映两川。

汉景帝时七国悖逆,(校记略)命曲周侯郦寄攻赵,围邯郸,相捍七月,(校记略)引牛首、拘水灌城,城坏,王自杀。

其水东入邯郸城,径湿明殿(校记略)南,汉世祖擒王郎,幸邯郸昼卧处也。

其水又东径丛台南,(中略)其水又东历邯郸阜,(中略)其水又东流出城,又合成一川也。

又东澄而为渚,渚水东南流,(官本曰’按近刻讹作沁水东南涓。

案朱同,笺曰:涓宋本作流。

赵改流不改沁。

释曰’全氏曰顾景范曰今城南五里有渚河,城西半里有沁河,合流为西河,盖是二水名)注拘涧水。

(校记略)又东入白渠,(中略)白渠东至列人入漳。

”引文中圆括号除中略外均为王氏校记。

下面依次对引文涉及的白渠水、拘涧水、牛首水、拘水以及钦口山、武始等地名粗加探讨,不妥之处望大家指正。

白渠水根据《注》文所述,白渠水出武安钦口山后,东南流径邯郸县南,又于邯郸城东汇合拘涧水,则白渠水当发源于邯郸西南,流径于县南,然后又折而北流或东北流。

这个流向颇似今流径邯郸市境的浚阳河,故侯仁之先生在《邯郸城址的演变和城市兴衰的地理背景》一文说“略当于现在的淺阳河/①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则说得更加肯定,称:“白渠水出山,东南流,径邯郸县南,则水出邯郸西南,即今漫阳河上源,在今磁州西境。

中国稀见地方史料集成目录

中国稀见地方史料集成目录
福建通志列傳補編
(清)陳善纂修
清刻本
閩中沿革表 五卷
(清)王捷南編
清道光 19 年刻本
福建內地府州縣總圖
(清)朱寶善繪
清末刻本
廣東考古輯要 四十六卷
(清)周廣等纂修
清光緒 19 年刻本
廣東圖說 九十二卷卷首一卷附總圖二十二卷
(清)毛鴻賓等修 (清)桂文燦等纂
清同治 9-10 年刻本
廣東輿地全圖
(清)張人駿編
厲時中編
民國 9 年石印本
平陸縣圖志歌略 一卷
王從龍撰
民國 19 年鉛印本
安徽會館錄 五卷
( 清)胡肇智編
清同治 6 年刻本
華州兵事志
劉東野編
清宣統 3 年石印本
甘肅省統部沿革表
張維等纂
民國間抄本
甘肅通志稿民族志 : 族姓志
鄧隆纂
民國間稿本
甘肅通志稿民族志 : 移徙
鄧隆纂
民國間稿本
甘肅通志稿文化志
鄧隆纂
中国稀见地方史料集成目录
书 名:中国稀见地方史料集成
主 编:俞冰
册 数:65册
I S B N:
开 本:精装标准16开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
定 价:38000元
【出版说明】
《中国稀见地方史料集成》是一部大型方志类丛书,共收书四百余种。本集除《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收录的地方志外,还收入了全国各地区的沿革、地形、四至、村寨、道里、水陆程途、事略、图录、文献征略、地名录、采访录、考古录、族姓、民族、宗教、移徙、边防、关隘、文化等地方文献,尽管《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收录,但它们也确属地方志资料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且其中全部是稀见或孤本资料,如:《鄂多理城考》、《绍兴县志采访稿》、《河北省安新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武清县城乡总册》。还包括大量各地的“事宜清册”和“统计表”,(如:《华容县咨询各项事宜清册》、《汝州宪纲清册》、《宁乡县查明各项事宜清册》、《山西省道县沿革表》、《新疆道里表》、《內外蒙古路程表》)。上述内容虽为地方志范畴,但其中大部分还不能单独成为现在概念上的地方志整体架构。正因如此,大量此类地方文献被社会所忽视。为此我们专辑多家图书馆方志资料,把它们收集起来,揭示它们并加以整理、编辑,使之便于学人所用,为社会服务。

名人佚事-历史人物-李绳武与《民国?武安县志》

名人佚事-历史人物-李绳武与《民国?武安县志》

名人佚事-历史人物-李绳武与《民国•武安县志》李绳武与《民国·武安县志》历史人物加入时间:2010/12/9李绳武,武安镇南关街人。

1884年生,卒年不详。

毕业于河南官立法政学校,曾任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参事,1934年至1937年任武安修志馆馆长。

李祖籍武安下白石村,从其祖父辈始迁至武安城,后定居武安城南门外(现武安棉油厂旧址处)。

李有4男2女,长子培基,次子德基,三子厚基,四子崇基。

其妻为武安城内大西关街张氏之女张秀珍,是一位受过教育,有知识的女性。

李绳武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开明士绅,1938年,日本人侵占武安城后,进城必须持有良民证。

李不甘受辱,不办良民证。

虽住武安城南门外,家距城内不过数里。

8年中,却从未进过日本人统治下的武安县城。

有人介绍李妻到城内学校任教员,李绳武严词拒绝,并对其妻说:“我绝不答应你去城内学校教书,为日本人推行奴化教育效劳”。

1945年9月6日,武安县城解放,民主政府邀请李绳武参加减租减息会,李回到家中,把佃户集中起来,当众宣布减免了佃户的地租。

1945年春节前夕,李绳武带着全家移居河南省开封市,后定居郑州,以行医为生。

只有长子李培基全家留在了武安。

李绳武不仅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士绅,也因主持编纂《民国·武安县志》而为武安文化作出了贡献。

武安首部县志创于明代嘉靖年间,之后有《天启·武安县志》、《康熙·武安县志》、《乾隆·武安县志》多部问世,这几部县志虽为官修,然均未组织专业班子,终因人单力薄,搜集资料不全,考证史料不细,给后人留下许多缺憾。

并且从乾隆四年(1740年),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已近200年未再续修。

1933年冬,杜济美任武安县长,“奉檄修志”,发起成立武安修志馆,任命李绳武为修志馆馆长,吴淞中国公学预科毕业生,武安西大河人郄济川为编撰主任,王锦章、李本性、李正邦、胡振邦、李宏基、申文焕、谷腾蛟7人为编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二十九年《邯郸县志》的价值
(西安外国语大学赵岩岩710128)
摘要:地方志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历史记录,详细记载本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发展状况,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百科全书。

民国二十九年编纂的新《邯郸县志》亦是邯郸地区的地方百科全书,价值很大,对当下邯郸市的“三年大变样”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邯郸地方志价值
引言
“邯郸”之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

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

”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阝)而成为邯郸。

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一“邯郸”地方志历史回溯
邯郸自有地方志以来,历代所修地方志情况如下:万历元年邯郸县志八卷、万历十三年续补邯郸县志、顺治邯郸续志二卷、康熙邯郸县志十二卷、雍正邯郸县志十二卷、乾隆邯郸县志十二卷首一卷、光绪邯郸县志八卷首一卷、民国二十年邯郸县志料六卷、民国二十一年邯郸县志十七卷首末各一卷、民国二十九年邯郸县志十七卷首末各一卷,另外据说成化时也有一部邯郸县志,同治时也修了一部,但却没有刊刻出来。

从中可以看出,自春秋战国,有“邯郸以来”,近两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河,却没有一本专门记载邯郸的地方志,“邯郸之名初见于春秋左氏传,历秦汉晋隋唐宋以迄元明,二千余年沿革不一。

其政治之良窳,经济之盈绌,人物之兴替,风俗淳浇,与夫文化之进展,随风会之迁流,时有因革损益,惜无记载专集。

”[1]之直到明朝中后期才有,“明成化间始有志”[1],这一方面是因为地方志出现的时间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邯郸自汉末就已经衰落下去,先是让位于临漳(曹魏等时期的邺城)、后是大名(北宋时的北京);明代修的最少,民国次之,清朝最多,但按照年代比例来说,则是民国为首,短短九年时间修了
三部,继而是顺康雍干四朝,可见改朝换代之后修志多、太平盛世时期修志多。

二“邯郸”新志的纂修和体例
新志的纂修自有其道理,“此次续修原当因其旧贯,惟国制变更、体例自应改易。

”[2]国体变更甚而改朝换代、每次编修,体例皆应有所变动,所不同之处在于是大改大动还是小修小补。

相对于旧志而言,新志在体例上的变动还是不小的:删除了一些明显旧的、不合时宜、不符合民国的,如诏谕宸章、祥异、星野、十景等;新增了诸如农矿、工业、商业、气候等,以显示民国重视民生、发展经济之意;同时也更正了一些条目,如旧志中村庄,民国十七年“革命成功”后,施行训政,进行自治,所以新志就把邯郸所附村庄归入“区域”条目而不是以前的“建置”条。

新志之体例内容如下:
卷首附照片十三:“邯郸武灵丛台”、“丛台上之亭(亭下坐者为邯郸县知事杨肇基)”、“邯郸丛台公元风景之一”、“邯郸丛台公园风景之一”、“丛台公园石山上之亭”、“丛台公园之八卦亭”、“黄粱梦风景之一”、“黄粱梦吕翁祠大门”、“黄粱梦吕翁祠前”、“黄粱梦卢生卧像”、“黄粱梦吕翁祠风景之一”、“邯郸南门外之吕祖阁”、“邯郸警备队新募第四中队杨县长训话”。

附图像并文字解说八:城池、文庙、县政府、县党部、罗城头闸、柳林闸、苏里闸、邯郸丛台公园。

卷一,大事记;卷二,疆域志:沿革、位置、区域、面积、建置、气候;卷三,地理志:山脉、河流、水利(闸、堤、井、泉)、交通(津渡、汽车路、火车路、电报、电话、邮政、大道)、关隘、名胜、古迹(陵墓、坊表、寺观);卷四,行政志:组织、治安、警团、自治、人口、保甲;卷五,财政志:旧赋税(地亩、额赋、起运、留支、税课、扣存)、新赋税((省款、地方款、政费支配)、金融;卷六,风土志:宗教(释道、耶稣、天主、回)、民生(衣、食、住、行)、礼俗(冠、婚、丧、祭、岁时礼俗、秩祀、典礼)、歌谣、方言土语;卷七,职官志:知县、县丞、主簿、典史、教谕、训导、营汍、承审、管狱、警察、财政、实业、教育、保卫团、区公所;卷八,选举志:进士、举人、五贡、制科、武科、荐辟、赀纳、武秩、封赠、恩荫、毕业、议员、党委;卷九,教育志:旧教育(学宫、学额、书院、义学)、新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卷十,人物志上:名宦、仕迹、德业、忠烈、孝义、儒林、耆年、侨寓、隐逸、方外;卷十一,人物志
下:烈女;卷十二,物产志:农矿、山林、水泽、特产;卷十三,实业志:工业、商业、牧业、农家副业;卷十四,艺文志:艺术(文苑、才艺、技术、武术)、艺文(赞、序、赋、论、记、考、辨、志、诗);卷十五,金石志:卷十六,著述志:经部、史部、子部、集部、诗文部、杂着部;卷十七,故事志:史事、轶闻。

该新志虽是日伪时期所做,但作者系中国文人,同时经过我的阅读,全文虽未详细论及七七事变及此后日本侵华,仅一笔带过,“(民国)二十六年之夏卢沟桥事变勃发,战祸蔓延,溃兵股匪到处滋扰,邯民荡析离居,十室九空”[1]。

但也却未见有为日本侵略者统治歌功颂德或辩护的内容。

虽对日本侵华有所回避,但还是有一些内容在客观上揭露了帝国主义侵掠的罪恶。

总而可见,这本书虽不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为理论基础,也未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看待,但毕竟也没有完全站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立场上,因而其所叙述的内容基本上是对历史的客观记述,对了解这段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三“邯郸”新志的历史价值
在编纂思想上,新志的编修人员认为地方志与国史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吾国言县志者动谓县之有志犹国之有史,亦若仿史作志为正当宗旨。

不知仿其体例则可仿其宗旨则缪误极矣。

吾国有史原为君上起见,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动,编年纪月,据事直书,图、表、志、传分类成篇者,不过一人之起居注、言行录,一姓之谱牒,一代之大事纪而已,其效果仅可匡正君德,使乱臣贼子有所畏惧,于民毫无与也。

县志以民为本,应从正德、利用厚生起见,与国史宗旨迥不相同。

”[3]。

同时,新志还对封建时代的地方志进行了一次全面地批判与否定,“惜最初创编县志者不识此义,谬仿国史,弃区失当,各县依样葫芦,效尤至今,以致举国县志无一善本。

试取所有之县志观之:志天文,不记经纬度数、气候寒暖、雨量多寡,反记毫无凭据之星宿分野、无关人事之日食月蚀;志地理,不记地质、矿产、土宜、物性,反记山襟河带、形胜奥区;志人物,但记儒林文苑、显宦隐逸,于民生实业有所发明之老农、哲匠、大商,概付阙如;志物产,但记其各目于量之多寡、品之优劣,能否远售获利与由原料可以改造他物以济世用者,概未提及;志食货,但记农田岁赋若干、商货岁税若干、工厂岁课若干,于农业之丰
歉、商务之盛衰、工业之良楛,其造因结果关系最重,反不着一字;志礼俗,多略于本土风俗之沿革,而偏详于国府通行之祀典;其不应记列而特别汇集详载者,莫甚于艺文志,试思一县之大,数千年之久,其文章誓词,各家自有专集,如汗牛充栋,万非县志所能容,若谓其中文字于志内有关系,不妨择其精要,分列各类之下,何必特设此卷,反为县志之赘?……既不足以启发人心,更何望促进社会?”[3]更是提出了新的编纂思想,即“现在民国成立,国史亦当变其宗旨,以民为本,况县志于民切近,尤宜处处从民生着想。

宗旨改正,采辑斯精,是编始有价值。

”[3]
另外,在乡土意识,乡土教育方面,新志让后人可以更多的了解先贤先哲、名胜古迹、成语典故文化,不至湮没无闻,如赵简子、公孙杵臼、程婴、赵武灵王、蔺相如、廉颇、李牧、回车巷、武灵丛台、黄粱梦吕仙祠、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等;尤其是一些身处在郊区荒野之中之古迹,如赵王城、圣井岗,等等。

其中圣井岗是干旱时求雨之地,上至清帝下而省吏,更无论周边之百姓民众,每每亢旱无雨,多来此祈雨,多有灵验,所以周边河南北各省县无不知之。

名胜古迹、先贤先哲、文化,皆容易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湮没于历史长河中,随流而转、因时变迁,“削而不载,自必日久渐忘”[3],因而一部记述本地历史的地方志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古时之地方志有着很强烈的政治色彩,政治地位突出,记载就多,犹如春秋战国时之邯郸,身为七雄之一赵国之都城,政治地位显赫;秦时邯郸亦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两汉时邯郸则更是为天下五都之一,在王莽的新朝时更是成为直辖市。

在这前后五百年的时间,是邯郸最为在政治上辉煌灿烂的时候,同时也是记载最为多、也最为世人所知的时期,纵使没有地方志这一体裁的出现,世人也皆知“邯郸”,世人所著述也多有所记载,如《春秋》、《战国策》、《国语》、《竹书纪年》、《史记》、《汉书》、《后汉书》,等等。

而随着邯郸在汉末以后被临漳(邺城)、大名府所取代而沦为县乃至乡镇,“邯郸”也几乎成为了历史名词,沦为语言上的“活化石”,漫漫千年,谁人还知“邯郸”?
结语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地方志在整个信息社会中的身价更是不断攀升。

只有充分认识《邯郸县志》的价值,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地方志文献,才能更好地满足各类型各层次用户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邯郸地区经济的发展,繁
荣邯郸地区的文化事业,为邯郸市的“三年大变样”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民国二十九年《邯郸县志》·补修邯郸县志序
[2] 民国二十九年《邯郸县志》·邯郸县志卷首·凡例
[3] 民国二十九年《邯郸县志》·邯郸县志卷首·重修邯郸县志序·新序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