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尹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尹教案柳州城楼峨嵋挺拔,北青已过河;巍峨屹立,英雄创业新时代;风华正茂,文化昌盛胜地;贤能之士合围,教育改革蓬勃。
柳州景物柳州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是广西的第三大城市。
柳州的自然风光独特美丽,有着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漓江、阳朔等。
其中,柳州城楼作为柳州市的象征性建筑,位于柳江之滨,历史悠久,底座约高20米,共有五层。
城楼建于明代,是柳州地标性的建筑之一,也是游客来柳州必访的景点。
登上城楼,可以一览柳州市区的风貌,欣赏柳江两岸的美景。
封连四州尹教案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有不少贤能之士脱颖而出。
近年来,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柳州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教育工作者。
其中,封连四州尹是柳州著名的教育家,他为柳州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封连四州尹教案是封连四州尹在担任柳州市教育局局长期间制定的一套教育改革方案。
该方案主要聚焦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优化学校管理、加强课程建设等方面,旨在全面提升柳州市的教育水平。
封连四州尹教案通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首先,封连四州尹教案提出了加强教师培训和评价体系的举措。
通过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素质。
另外,在教师的评价体系方面,推行全面素质评价,并将教师的培训、专业发展与职称评定有机结合,从而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和提升。
其次,封连四州尹教案注重学校管理的改革。
提倡学校依法治校,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流程,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和规范化运作。
同时,加强对学校领导干部的培训和评价,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提高学校的整体素质。
此外,封连四州尹教案还着重加强课程建设。
通过制定符合当地发展需求和学生实际的课程方案,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同时,封连四州尹教案还提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推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人教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第1篇:人教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柳宗元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②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艺术美。
2.过程与方法朗读、点拨、背诵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人生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1.诗歌中独特的艺术美2.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和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柳宗元,字子厚。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唐朝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渐严重,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民不聊生。
柳宗元对这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物。
他们革除弊政,打击权奸,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在他们的联合反扑下,改革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某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
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
被贬期间,得以接解到下层某,故他的很多作品都暴露了封建某的黑暗,反映了穷苦某的痛苦生活,具有较强的某某和现实主义精神。
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
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
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某。
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
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
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掌握诗中关键词汇及意象的含义,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及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鉴赏古典文学的能力,特别是唐诗的特点及柳宗元诗歌的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对友情、忠诚、逆境中坚持理想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核心文本:《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背景知识:柳宗元生平简介、唐代贬谪文化、唐诗特点、友情主题在古典文学中的体现•教学辅助:相关历史图片、诗歌朗诵音频、唐代生活场景视频、柳宗元书法作品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展示一幅描绘古代文人登高远望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场景吗?在古代,人们为什么喜欢登高远望?”•教师引导:简述古代文人登高远望的文化传统,引出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约10分钟)•柳宗元生平:简要介绍柳宗元的生平,强调其作为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的地位,以及他在贬谪期间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
•创作背景:介绍《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的创作背景,指出这首诗是柳宗元在被贬柳州期间,为表达对远方同样被贬的四位朋友的思念和共同遭遇的感慨而作。
•唐代贬谪文化:简述唐代贬谪文化的特点,以及柳宗元等人在贬谪期间的文学创作,强调他们如何在逆境中坚持理想,保持文学创作的热情。
•唐诗特点:简述唐诗的繁荣景象,以及柳宗元诗歌的特点,如语言凝练、情感深沉、意境深远。
三、诗歌朗读与初步感知(约10分钟)•朗读指导: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
•学生朗读:请学生尝试朗读诗歌,鼓励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诗歌中的情感。
•初步感受:请学生分享初次朗读后的感受,对诗歌内容的初步理解或疑惑。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课程背景该教案适用于北师大版选修课的唐诗欣赏课程,教学内容为《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首唐诗。
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的文学特色;2.学习如何赏析唐诗;3.掌握《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的诗歌技法及意境;4.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所作,该诗是王之涣在兵役中长期奔波,流离失所的情况下所写下的一首感慨之作。
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表达了旅途过程中的孤独无助,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诗歌分析1.描述诗歌的意境:通过诗中所描绘的大自然景观,表现出诗人内心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且表达了对未来命运的不安和恐惧。
2.诗歌的结构:本诗是五律绝句,四句一组,每句七言,共二十八字。
3.诗歌的语言技巧:本诗的语言形象生动,通过描写山水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诗歌的文学特色:本诗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具有叙事性和抒情性,并将自然景色与人的心理细致地结合在一起。
诗歌赏析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诗歌的赏析:1.诗歌的意境:学生应该通过先熟悉背景环境,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进而从诗歌中了解作者对家乡的向往和对形势的忧虑,体会其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2.诗歌的结构:学生应该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五律绝句的概念和特点,同时也要注意每句押韵和字数的限制。
3.诗歌的语言技巧:学生应该通过了解诗歌中使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来体会其语言的生动和形象。
4.诗歌的文学特色:学生应该通过了解边塞诗的背景、特点和风格等,对这首诗进行整体的欣赏和分析,体会到唐代诗歌的美和魅力。
教学步骤1.导入教学内容:教师通过介绍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唐代诗歌的世界。
2.学生朗读诗歌:学生通过朗读诗歌,熟悉诗歌的整体感觉。
3.教师讲解诗歌:教师分析诗歌的意境、结构、语言技巧、文学特色等,向学生展示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此外,诗歌内容没有直接体现诗人高尚境界的诗句,学生最后的体悟更是难上加难。如何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从诗歌走向诗人,从诗歌情感走向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背后诗人伟大而高尚的思想境界就必然成为此课的教学难点。
当刘禹锡获知好友病故的噩耗后,顷刻间便泪如雨下。随后,他一边派仆人前去料理柳宗元的后事,一边含泪给韩愈写信,希望能为柳宗元兄弟撰写墓志铭,以昭其冤。并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以告慰黄泉之下的柳宗元的灵魂。
资料三:
象征手法: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探究问题:点明题目中的“寄”字,诗人要“寄”什么给友人?即使是在再次被贬,滞留异乡,音书不通甚至是生离死别的境况之下依然要“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深化“寄”的内容,感悟“寄”背后诗人的形象
学习效果预设:学生在体会诗人个人愁思的基础上,回扣颔联,表明诗人对国家的忧虑
第二环节
提供资料:清.沈德潜,柳诗长于哀怨,得《骚》之馀意。
第二环节
提供资料:沈德潜云: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
探究问题:联系诗歌的颔联,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评论的?
学习效果:明确象征手法——诗句以自然景象暗指人事,狂风暴雨中的景象实乃作者感慨仕途风波险恶之意。
(完成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步骤4:诗歌到诗人,进入诗歌探究(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
设计意图:触动学生思维,激发其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一、背景介绍柳州城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核心区域,自古就是商贸重镇。
这篇诗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封连四州,他在登上柳州城楼时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诗歌赏析1. 诗歌内容概括这首诗歌总共五句,用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在登上柳州城楼时所感受到的美景和心境。
他在眺望城墙外的河山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将自己憧憬未来的境界寄托在心中。
2.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采用五言古诗的形式,自成一章。
诗歌以描绘城市和景色为主线,以诗人自身情感为主线,两者相得益彰,体现了唐代诗歌的浪漫主义情感。
3. 诗歌意境描述诗歌开头即通过“极峰初抵天”表现出登上柳州城楼后的感慨,随后通过“河谷尽通津”表现出远眺的景象。
然后通过“正望烟霞外”推波助澜,表现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忍将十万恨、填海复作岛”表现出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强盛的向往。
三、课堂教学1. 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柳州城楼之上,眺望远方美景,引导学生思考登高望远的美妙感受,并引导学生展开谈论。
2. 课文欣赏诗歌分段展示,讲解诗歌的语言、结构和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唐代诗歌的古典韵味和浪漫情怀。
3. 课文分析通过对诗歌的字词解释和文句分析,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
并根据诗歌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人生态度和文化情怀。
4. 课文鉴赏通过集体讨论和个人写作形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领会诗歌的中心思想和感情体验。
5. 课堂拓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唐代诗歌的产生背景和文学特点。
四、教学目标通过这堂课,学生可以:1. 感受唐代诗歌的情感和美感,掌握鉴赏唐诗的方法与技巧。
2. 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化情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3. 让学生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认识唐代文学历程和发展特点。
五、教学建议1.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歌,并在讲解后带领学生唱读这首诗歌。
2. 引导学生形式多样化的合作探究,如小组讨论、课堂竞赛等形式,帮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
2.学会理解和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
3.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古典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故乡的人文情感。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购买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教案、课件等,准备讲义、PPT 等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备齐教材,扫描阅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引起学生对这位唐诗大师的兴趣。
2. 学习诗歌(30分钟)教师让学生朗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掌握词汇和表达方式。
3. 诗歌赏析(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历史、审美角度,分析和理解《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
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背景、结构、主题和意境等,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
4. 拓展练习(30分钟)教师出示其他古代诗歌或现代诗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赏析,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的认识。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提出对学生成绩的要求,并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工作。
四、课后作业1.记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
2.读一读《唐诗三百首》中的其他诗歌,找出自己喜欢的,分析其含义、结构和意境。
3.回家后,探访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所住的城市、乡镇或村庄的历史文化、人文建筑等信息,写一篇200字的家乡游记文章。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1、导入: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作者: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
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
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
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
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
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
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
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
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
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
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
《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
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
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
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有《河东先生集》。
作者介绍重点:一是八司马事件;二是重要作品及其特点(知人论世,有必要常常复习,也可作作文素材)2、自读全文,正音正字,梳理文言,自读自译,整体把握。
(此环节课前学生的自读自译十分重要,略)3、文章赏析:(重在切入点的设计)文章最后一段: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学设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人论世,理解诗歌内容;诵读诗歌,解读诗人的“愁思”。
2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理解作者的孤独。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理解、把握诗歌深入赏析本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孤独。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读,入愁境出示水墨画——独钓寒江雪。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们今天的抒情主人公就藏在这幅画里。
好,面对此图此景,同学们猜一猜,他是谁呢?是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这正是柳宗元留给中国文学史的背影。
悄怆幽邃的江乡雪景图无一字言情,可是你能否感觉到作者的心情呢?这正是借景抒情的魅力。
那么,十年之后,柳宗元生命中的风雪停止了吗?就让我们通过他的另一篇名作《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来继续了解他的故事,感受他的情感,欣赏他的才气。
二、意读,识愁思1. 正所谓诗要反复的读,词要低徊地诵。
请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2. 齐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3. 再读正音翻译。
惊风乱飐芙蓉水,飐,zhǎn,吹动;密雨斜侵薜荔,薜荔,bìlì,香草的一种;江流曲似九回肠,九回肠,代指愁思蜿蜒;意思是弯曲的江流正如心中蜿蜒不绝的愁思。
4.再读一次,并翻译诗句翻译:登上城上的高楼,远望着旷野荒原;愁绪喷薄而出,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惊扰吹乱了水上的芙蓉花;暴雨倾盆,肆意斜打着爬满了薜荔的墙面。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千里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们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5. 这首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呢?知人论世,明确情感。
这是首抒情诗。
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1.作者介绍: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
2.写作背景:公元八0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全诗用“愁思”贯穿:首联登高望远,引出愁思;颔联见到芙蓉、薜荔横遭摧残,引起身世之感,又添愁思;颈联,远望友人,岭树重遮,江流阻断,使人愁肠百结;尾联音书断绝,各滞一方,倍感寂寞,愁思更深。
这首诗托景抒怀,通过登柳州城楼所见景物的描写,曲折地谴责了当时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人士的打击和迫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由此而生的悲愤心情和对同贬战友们的深切怀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六、知识迁移
【探究1】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①英雄末路之哭②忠而被贬之愤③壮志难酬之怅④生不逢时之叹⑤羁旅行役之苦⑥思乡怀归之情
【探究2】结合有关诗句谈谈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板书设计
【思考】诗歌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颔联——象征和比喻的手法。①风雨,喻谗人之高张,也就是谗邪的保守势力。(“惊”“密”“乱”“斜”写出了谗邪的保守势力凶猛、残酷的特点)②临水芙蓉”和“覆墙薜荔”象征贤能之人.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教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以宋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并分析这篇古文,帮助学生了解宋代的社会背景,品味柳宗元的文化品格,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教学目标】1. 了解宋代社会背景,认识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和责任;2. 分析柳宗元的创作手法和文学风格,理解其思想观点;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技巧;4.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并分析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2. 学会运用相关的文学术语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历史典故和修辞手法;2. 掌握古代叙事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简要介绍柳宗元以及其在宋代的地位和作品特点。
- 引出本文的题目,并简单解释其中的地名和寄托意义。
2. 阅读与理解(15分钟)- 让学生自主阅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文本解析与讨论(20分钟)- 分析文中的历史典故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思想的方式。
4. 课堂练习(15分钟)- 提问学生关于文章的细节、意义和表达方式的问题,进行课堂互动。
- 让学生就柳宗元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
5. 拓展阅读(15分钟)-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柳宗元的作品或者相关的宋代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
- 引导学生思考柳宗元的文学地位以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6.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柳宗元的作品或者宋代文学的读后感。
- 强调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文学术语进行分析和表达。
【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还能分析其中的历史典故和修辞手法。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一、引言柳州城楼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一座历史古迹,同时也是一座重要的文化遗址。
该城楼建于明代,位于柳江畔,是柳州市的象征之一。
登上城楼,可以俯瞰整个柳江流域的美景,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柳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教案旨在通过登上柳州城楼,引导学生了解柳州市的历史文化,并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柳州城楼和漳汀封连四州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柳州城楼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了解漳汀封连四州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特点;3.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柳州城楼的历史和文化柳州城楼始建于明代,已有数百年历史。
它曾作为柳州的防御工事,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登上城楼,可以看到柳江流经城市的壮丽景色,也能感受到城楼的厚重氛围。
柳州城楼还是一座文化遗址,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物。
学生们可以在城楼内观看展览,了解柳州市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发展。
他们还可以通过解读文物和参观相关的博物馆,深入了解柳州城楼的文化价值。
3.2 漳汀封连四州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特点漳汀封连四州是指漳州、泉州、汀州和连州四个古代州名,这些地区在历史上都曾是重要的行政区划。
漳州是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泉州也是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曾经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汀州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州,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连州则是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山水风光而闻名。
这四个州的文化各具特色,通过学习它们的历史和文化,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南方地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教学活动4.1 参观柳州城楼安排学生们前往柳州城楼参观,观看相关的展览,了解柳州城楼的历史和文化。
在参观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们观察城楼的结构和特点,以及展览中的文物和图片。
4.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柳州城楼和漳汀封连四州的历史和文化。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情感;2.分析诗歌内容,鉴赏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训练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流程:引——读——说——析——写学习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提问背诵:《虞美人》(2人,齐背)2、由《虞美人》引入本课封建时代的爱国文人雅士,痛苦莫过于政治上的孤独。
今天,我们就来听听柳宗元在遭贬的孤独中发出的痛苦呻吟。
(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诗文,把握情感:1、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诗歌1—2遍(字音,感情)。
2、学生个别读,齐读,找出词眼。
问题: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请大家找出本词中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明确:“愁”。
整首诗一以贯之的就是愁思、愁绪。
诗歌开篇便“愁思茫茫”,笼罩全篇。
三、再读诗文,知人论世:1、学生默读诗文,认真思考作者为何而愁?这就需要我们要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①学生介绍并补充;②教师明确: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祖籍河东,后迁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后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公元八○五年,“永贞革新”失败了。
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
谁知宪宗怨恨未消,又由于宰相武元衡极力反对,不出一月,宪宗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
此诗便作于柳州。
有《柳河东集》等。
2、全诗具体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内容。
① 1—2人描述诗句内容;②明确诗文内容: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课程背景本教学设计是基于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教材,选取了唐代诗人阮籍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首诗进行教学。
该诗是阮籍在唐代扬州的一次登高远眺所作,描述了眼前广阔的景象,以及对远方四州亲友的思念之情。
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登高诗和阮籍的文学特色,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感。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登高诗和阮籍的文学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1.教师介绍唐代登高诗的特点和阮籍的文学特色;2.教师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3.教师让学生学习背诵诗歌,并解释生僻字和词语的意义。
课文朗读1.教师先朗读全文,然后让学生逐句朗读,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调;2.教师针对每一句进行解释,让学生理解每一句的意思和表达方式;3.教师带领全班逐句跟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课文分析1.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诗人的感情在哪些地方表达出来?诗中的美景如何描绘?句子中的修辞手法是什么?;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并呈现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作文练习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题,就诗歌中的一句话展开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作文交流和互相修改,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方法1.讲解法:由教师进行课堂讲解,让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了解;2.朗读法:通过朗读和模仿,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朗读水平;3.分析法:让学生进行课文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4.互动法:通过问答环节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变化;2.通过作文练习,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3.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教学反思1.教师应该把握好讲解和互动的比例,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2.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3.教师还可以增加其他教学方法,如绘画、音乐等,让学生在多种艺术形式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教学设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教学设计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怀抱思念之情,向漳汀封连四州的亲友们寄去心意。
城楼高耸,俯瞰柳州的繁华盛景,也给了我远离家乡的孤独感。
此刻,我愿借着这绵长的思念,向远方的亲朋好友致以来信,将我的最真的感受展现于此,与你们共享。
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我看见大地浩渺无垠,天空湛蓝如洗。
柳州城楼像一座孤岛,与周围的洪流分隔。
它骄傲地矗立在江河之畔,守望着这片热土的繁华与沧桑。
城楼的四周都被围起了高墙,宛如另一个世界的门户。
每当我登上城楼,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深深的惆怅之情。
首先,我不禁想起我的故乡柳州。
柳州是一座曾经繁荣的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柳州的美食、景点和人文奇迹都成为了我心中永恒的记忆。
无论是那条滔滔不绝的柳州河,还是那棵苍劲挺拔的柳树,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每当思念涌上心头,我就愿意登上城楼,望着远方,犹如望见了那片熟悉的土地,仿佛闻到了故乡的花香。
其次,我想念我的亲友们。
故乡千里之外,与你们的聚首成为了一段无法避免的遥远。
每每登上城楼,仿佛能够吸引人的视线穿越千山万水,直达你们的身边。
我知道,你们在漳汀封连四州,正为了生计奔波劳碌。
想到你们在外打拼的辛酸和辛劳,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深深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你们是漳汀的骄傲,是四州的希望,是柳州的骨干。
愿你们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最后,我想对你们说一句谢谢。
感谢你们在家乡的辛苦付出,感谢你们成就了漳汀封连四州的繁荣。
每当我站在城楼上,遥望蓝天白云,我都会默默地祈祷,祈愿你们平安健康,能够在外闯出一片天地,乘风破浪。
也希望你们牢记故乡的温暖,不忘初心,更加努力,成就更加辉煌的东方。
登上柳州城楼,俯瞰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怀念故乡,思念亲人,是我登楼的原因。
寄托着我对故乡和亲友们的思念之情,我向远方诉说着我的思念和祝福。
愿你们在四州的征程中,始终能够感受到我的关怀与祝福,无论身在何方,我们心心相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柳宗元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情感。
2、赏析诗歌,品味语言和意象的美。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欣赏已经积累一定的鉴赏方法,需要进一步巩固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联系之前所学的登临诗,再次体会登临诗主题抒发的感情。
三、重点难点理解感情品味诗歌意象和语言四、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旧知:辛弃疾的《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表达的感情,登临诗的常见感情。
2、讲授1)、解题注意运用5看的方法(看题目,看作者、看背景、看注释,看内容注意含有情感的字词)2)、诗人柳宗元3、整体感知诵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感情,找出情感基调(愁)4、设疑自探1)题目提到了几个地,蕴含的信息2)品味诗歌语言:在古诗词中,出于“音韵”(格式)或““情感”的需要,往往有一些特殊的“倒装”“省略”现象,找出来。
3)颔联用到哪些意象?有什么特殊含义?4)柳州的这位最高行政长官,下车伊始便登楼远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5、解疑合探学生讨论7分钟后由小组代表展示,学生点评6、教师补充第3题:①惊风、芙蓉、密雨、薜荔;②惊风、密雨暗喻(象征)朝廷保守势力;芙蓉、薜荔暗喻人格美好忠诚诚信的革新派;惊风密雨对芙蓉薜荔的侵袭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
(官虽进而地益远)第4题:1、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之愁;(官虽进而地益远)2、敌对势力打击迫害之愁;(官虽进而地益远)3、身居异乡远离故土,思念朋友想念家人之愁;4、与朋友隔绝,天各一方音讯不同之愁;7、板书罪贬(惊、乱、密、斜)愁思茫茫阻隔(重、遮、九、曲)(苍凉、豪迈)寂寞(共、来、滞)8、作业背诵并写一个片段《愁思中的柳宗元》字数200字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艺术美。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诗歌中独特的艺术美
2.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背诵
一、导入,简介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唐朝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渐严重,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民不聊生。
柳宗元对这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物。
他们革除弊政,打击权奸,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在他们的联合反扑下,改革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
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
被贬期间,得以接解到下层人民,故他的很多作品都暴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反映了穷苦人民的痛苦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
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
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
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
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
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如《南霁云睢阳庙碑》等,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如《永州八记》等。
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
二、朗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义,初步掌握诗歌内容。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纹身的地方,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三、再读诗歌,师生共同赏析。
1.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这是首抒情诗。
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
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
这情怀,是特定的政治斗争环境所触发的。
公元八0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
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
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
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2.赏析全诗,体会诗人用笔之妙。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
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
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
“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
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
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
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
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
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
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
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
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
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
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
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
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
“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
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
景中寓情,愁思无限。
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
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问,也十分困难。
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
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
作者的高明之处。
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
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
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
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四、总结,指导学生背诵。
这是柳宗元寄给难友的抒情诗。
首联写登楼纵目,映入眼帘的是莽莽大荒,海天辽阔,因而感物起兴,引起心头的茫茫“愁思”。
这里点明了题意。
次联写眼前的盛夏景物,感伤“芙蓉”、“薛荔”正被风雨摧残。
“芙蓉”、“薛荔”,象征品格的芳洁,与上联“愁思”映衬。
第三联转写远望友人贬所,重树障目,江流纾曲,更加深了“愁思”。
尾联从上联生发出来。
意谓山长水曲,地迥天高,互访固然难以如愿,就连写封书信,也都无法送到,所以结尾也贯穿了“愁思”二字。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朋友的深切思念,一是对自己和朋友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