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政府对医疗保险及医疗服务管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套方案 另一个不同版本的北大方案,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 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主导,她是"政府主导"医改思 路的主要支持者,是北大医改课题组内部持不同意 见的研究者,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分裂"出北 大课题组,这样,医改产生第8套备选方案。
2009年:新医改方案终稿公布
2008年10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 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国务院2009年4月6日发布新医改意见.
1
2
3
准公共 产品
基本 需求
4
纯公共 产品
非营利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政府 购买,向居民分配;或政府直接 承办这类机构,向居民进行分配
信息失灵
定义:在交易过程中供需双方对于商品或服务 的质量、性能等信息了解程度不同,出现“信 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现象
信息失灵常导致非理性决策和“道德风险” 医患之间存在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缺陷
2006年的全国两会上,卫生部部长高强,“医改涉及方方面面 的工作,除了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以外,医疗保障涉及到劳 动保障部,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涉及到发改委,医疗价格等问 题涉及到物价局,医院平常的开支补贴涉及到财政部,医疗救 助涉及到民政部,医疗人才的培养和附属医院的管理涉及到教 育部,医疗市场医疗广告涉及到工商局,药品的质量审批涉及 到药监局,涉及多方的利益调整”。 2006年9月,医改协调小组成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卫生部, 财政部等11部委组成,办公室设在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
什么是政府管制?
政府管制又称为政府规制
(government regulation),是政府部门利用国家强制 权、依照一定的法规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经济干预,其 目标是克服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在发达国家,政府管制被认为是政府管理国民经济的责 任,政府部门必须依据经济规律对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 现象进行纠正,从而保证经济运行的健康性和稳定性。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这一时期产生了两个改革典型,一是转换经营机制的 “协和经验”,二是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昆明经验”, 在全国卫生系统备受推崇。这样的改革,在一定时期内 当然会显现出成效。然而,在成效初显的同时,医改的 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由于实行“放权让利”的财 政包干制,政府财政收支占GDP比重急剧下降,公共卫 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一路下滑,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 入严重不足;基层、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防疫网加速破 败,严重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健康保障;由于过分强调自 主经营、自负盈亏,医疗机构开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卫生医疗部门的行业作风开始变坏,名医生走穴、药方 里开出电饭煲等一系列医疗乱象随即出现。
2012:300县试点取消以药补医
陈竺在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强调,争取“十二五”期间在 全系统稳妥有序地革除“以药补医”弊端。“今年先行在300个县 试点推开,力争2013年在县级医院普遍推行,2015年在所有公立 医院全面推开。
垄断 公共物品 信息不对称 弱可替代性 第三方付费 高无形资产
医疗卫生服务按产品属性分类
属性 分类 产品属性 供给面 私人 产品 需求面 非基本 需求 交 换 方 式
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居民独立 购买,按市场原则交换
非营利医疗机构提供,居民自行 购买,政府向弱势人群提供补贴, 按市场原则交换 非营利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居民 自行购买,政府向供给者和弱势 人群提供补贴,按市场原则交换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覆 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 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 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 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 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 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 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 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理念创新: 全民医保: 服务均等: 降低药价: 医药分开: 管办分开: 人才流动: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成为公共产品 缓解“看病贵”顽疾的良药 首次确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遏制虚高药价 增设药事服务费 推行医药分开 管办分开 转换政府职能 多点执业改革破冰
2003年 “非典”教训 2003年,SARS疫情在全国蔓延,中国开始 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进而开始检讨 整个卫生事业。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公共 卫生薄弱的状况,做了一系列重大决策,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应急体系建设, 使公共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应对突发 传染病的能力明显增强。
2005年医改风云突变
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ARROW论述卫生服务不同于 一般商品市场的三大特点:
1、卫生服务作为一个市场或商品,存在着供需双方信息的 严重不对称性。
需方或患者:对病情或健康不了解,为了早日康复, 对供方的要求不敢怠慢;
供方之一的医生:信息和知识比患者多得多,明白怎 样为病人多提供服务以取得高额酬金; 供方之二的医院,同样希望病人多花钱多治疗以增加 收入,因而存在严重诱导消费倾向。医疗费用快速上涨 (如没强有力经济手段),几乎是不可避免
2005年7月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指出中 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该报告认为, 中国20年的医疗改革基本上就是商业化、市场化, 而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方式必然导致医疗服务资 源在层次布局上向高端服务集中,在地域布局上向 高购买力地区集中,从而使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大大降低。
2006年9月,医改协调小组成立
医疗服务属于准公共物品
医疗服务是社会公平的一种体现,医疗机构以“救死扶伤” 而非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但医疗 服务与“灯塔”等公共物品不同,不具纯粹意义上的非排 他性和非竞争性。医疗机构具有公共物品特性,但又非纯 粹的公共物品,只能属于准公共物品。
事实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将医疗服务视为准公共物品。
2000年 产权改革的号角
2000年,在经济领域风头正劲的产权改革,延伸到 医疗卫生领域。 2000年2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城 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鼓励各 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被解 读为“市场化”医改开绿灯。
2000年,在江苏的宿迁掀开了一个在以后被冠以 完全“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卖医院。 五年下来,除两家公立医院,宿迁其他133家公 立医院均被拍卖,宿迁政府自我评介“医疗事业 基本实现政府资本完全退出”。而这一切的主要 根源是财政投入出现不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丁宁宁分析:“卫生费用主 要来自地方财政,地方财政卸包袱的冲动,是医 改市场化方向的重要动力之一。”
2005年5月初,卫生部副部长马晓华发表讲话,严
厉批评了当前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淡化、过分追求 经济利益的倾向,并且着重强调:“应当坚持政府 主导,引入市场机制。”2005年5月24日,卫生部下 属的《医院报》头版头条刊出了刘新明的一次最新 讲话,其标题特别醒目-《市场化非医改方向》。
医疗改革的致命伤
亮点聚焦 ◇ 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 民。 ◇ 3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 ◇ 2010年,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 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 ◇ 3年内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 ◇ 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 康档案。 ◇ 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
(五)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 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 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 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 (六)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 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 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七)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以国家基 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 安全用药。
复旦大学方案 与北大方案在诸多方面比较一致,两个大学已经多 次就此问题组织了交流与讨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方案 医疗服务必须以政府干预为主导,坚持公益性质,医 院产权制度改革不是解决医疗问题的关键等。
北师大方案 通过政府向医疗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实现低花 费、高效率、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方案。 其基本操作方法是,政府向医疗机构直接购买服务, 按照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通过核算确定每个人每 年的基本医疗费用,政府直接向医疗机构支付。患 者无需向医院付费,而是直接将保费交给政府的医 疗保险机构。
卖方垄断权力的存在
医疗市场的供(医)需(患)双方处在不平等的地位, 其突出表现在:作为供方,由于提供服务的技术性强, 处于医疗技术的垄断地位;如果在不正确思想的诱导 下,甚至还可凭借这种垄断性来“创造需求”。而作 为需方,处于被动地位。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相对私人物品,其消费具有“非排他 性”和“非竞争性”,大家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 公共物品的消费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所谓的“搭便 车问题”(Free-rider)。公共物品对公众有好 处,但提供者却无利可图。供给无法通过市场的 方式予以解决,就需要通过非市场的机制来提供。
1992年 向“医疗市场化”进军
1992年,中国终于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市场和市场化一时之间成为最时兴的名词。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 根 据这个文件,卫生部按“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要 求医院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此后,一 系列能够创造效益的新事物,诸如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 房等等,很快被有心人发明出来,并且像雨后春笋般地在医疗系 统全面开花。正是在这一阶段,卫生系统的内部争论日渐兴盛, 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 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 争论的集中爆发,是在1993年5月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时任 卫生部副部长的殷大奎在报告中明确表示反对医疗服务市场化, 这番表态随即被认为“思想保守,反对改革”。两派观点在会 议上吵得不可开交。
医改方案
世卫方案 世卫组织专家用"公平、效率(控制成本)、质量"三 项原则来定义中国卫生系统的改革目标。希望在医 疗卫生服务的提供和定价上积极地发挥市场机制的 作用,鼓励私营卫生机构参与医疗服务。
北大方案 以人人享有健康的全民保健体制为终极目标,国家财 政加大对国民健康投资。方向是,在医改方案的制度 选择上,主要在服务筹资上分开:公共卫生由政府埋 单;基本医疗由社会埋单;高端医疗由个人埋单。
第五章
政府对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的管制
中国医改的脉络
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1984年8月起草的 《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其中 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 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 好。”由此,中国的全面医改正式启动。 这一时期医改的基本思路是 “放权让利,扩大医 院自主权,放开搞活,提高医院的效率和效益”, 而改革的基本做法,则是“只给政策不给钱”。
2010:医改渐入“深水区”
在医改覆盖面上,到2010年已取得了巨大进步。提前一年在全国 范围内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将在校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 保障范围也从重点保大病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中央财政医疗卫 生支出累计达到2490亿元。
2011:公立医院改革深水博弈
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推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 制和监管机制;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等,但因收红包回扣、 收费不合理、医生态度差等原因,公立医院仍屡遭诟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