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两难故事

合集下载

法律道德两难案例(3篇)

法律道德两难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李医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内科医生,在一家知名医院担任主治医师。

某日,李医生接诊了一位年轻女性患者,名叫小芳。

小芳因身体不适前来就医,经过检查,被诊断为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李医生发现小芳的家庭背景复杂,其父亲曾因犯罪入狱,母亲则因工作繁忙无法长期照顾小芳。

李医生了解到,小芳的精神疾病可能与家庭环境有关。

二、法律问题1. 患者隐私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患者小芳享有隐私权,包括其家庭背景、病情等个人信息。

李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未经小芳同意,向他人泄露其病情和家庭背景,可能侵犯小芳的隐私权。

2. 医疗保密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二十三条:“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当遵守医疗保密义务,不得泄露患者的隐私。

”李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泄露小芳的病情和家庭背景,违反了医疗保密义务。

三、道德问题1. 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特殊人际关系。

医生应当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

李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泄露小芳的隐私,可能导致医患关系恶化,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2. 医德原则医德原则包括尊重生命、救死扶伤、不伤害患者、公正等。

李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泄露小芳的隐私,违背了医德原则,对患者造成了伤害。

四、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在上述案例中,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隐私权与医疗保密义务的冲突患者小芳享有隐私权,但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有义务保护患者的隐私。

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医生应权衡利弊,尽量保护患者的隐私权。

2. 医疗保密义务与医患关系的冲突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泄露患者的隐私,可能导致医患关系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应遵守医疗保密义务,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

3. 医德原则与医疗保密义务的冲突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泄露患者的隐私,违背了医德原则。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应坚守医德原则,保护患者的隐私。

法律道德两难案例(3篇)

法律道德两难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刚刚进入一家大型企业工作。

一天,他在公司停车场发现一辆豪华轿车被盗。

根据公司规定,小明有义务协助警方调查此案。

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小明发现车主是公司的一位高层领导,且该车被盗与他本人有关。

此时,小明面临着法律道德两难的选择。

二、案例经过1. 法律角度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这个案例中,车主的豪华轿车被盗,涉嫌盗窃罪。

小明作为目击者,有义务协助警方调查。

如果小明选择不协助警方,可能涉嫌包庇罪,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2. 道德角度从道德角度来看,小明面临着以下困境:(1)忠诚与背叛:小明与车主关系较好,车主曾帮助小明解决过一些工作上的问题。

此时,小明如果选择协助警方,可能会伤害到车主的感情,背叛他的信任。

(2)正义与私情:小明知道车主的豪车被盗与他有关,但他不确定车主是否知道真相。

如果小明选择不揭露真相,他可能会受到内心的谴责,认为自己在助纣为虐。

(3)责任与后果:小明作为公司员工,有义务维护公司的利益,保护公司财产不受损失。

如果小明选择不协助警方,他将面临公司纪律处分甚至被辞退的风险。

三、案例分析1.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在这个案例中,小明面临着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从法律角度来看,小明有义务协助警方调查;从道德角度来看,小明难以抉择,因为揭露真相可能会伤害到车主的感情。

这种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人们往往在法律与道德之间难以抉择。

2. 案例的复杂性这个案例的复杂性在于,小明与车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私人关系,这使得小明在处理问题时更加矛盾。

同时,小明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抉择,也反映了社会道德观念的变迁。

道德两难故事法

道德两难故事法

道德两难故事法在人生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到道德两难的抉择,即在两个或多个道德价值观之间做出选择。

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会感到左右为难,无法轻易做出决定。

然而,道德两难并非绝对的非黑即白,而是需要我们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权衡和取舍。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来阐述道德两难的情境和应对方法。

故事一,医生的抉择。

某天,一位医生接到了一个急诊电话,得知有两位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手术,但是手术室只有一个床位和一个手术工具。

一位患者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她需要立即接受手术以保住生命。

另一位患者是一位老年人,他也需要紧急手术以挽救生命。

医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不知道该选择救哪一位患者。

故事二,商人的困惑。

一位商人在做生意时,遇到了一个道德两难的情境。

他的生意伙伴让他参与一个利润丰厚但非法的交易,而且对方还以威胁的方式逼迫他参与。

商人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不知道是违法参与交易还是拒绝对方的要求而遭受损失。

故事三,家庭的选择。

一位母亲在生活中也面临了道德两难的抉择。

她的两个孩子同时生病,但是她只有足够的钱支付一个孩子的治疗费用。

母亲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她不知道是选择救治年长的孩子还是年幼的孩子。

面对这些道德两难的情境,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道德的基本原则,如尊重生命、公平正义、善良等。

其次,我们需要权衡利弊,分析各种选择的后果和影响。

最后,我们需要勇于做出决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医生的故事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手术的成功率来进行选择。

在商人的故事中,商人可以选择拒绝非法交易,并采取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

在母亲的故事中,母亲可以选择寻求其他人的帮助,或者尽最大努力筹集资金来治疗两个孩子。

综上所述,道德两难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境,我们需要在道德原则的指引下,勇于面对并做出选择。

在做出决定之后,我们还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且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的道德选择能力。

希望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道德两难的情境。

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的纠结时刻》
嘿,你们知道吗?我有一次遇到了一个特别让人纠结的事儿。

那是一个周末,我去菜市场买菜。

在一个摊位前,我挑好了一把青菜,正准备付钱呢。

这时候,旁边来了个老奶奶,她也看中了这把青菜,就对我说:“小伙子,能不能把这把菜让给我呀,我走了好几个摊位都没看到这么好的菜嘞。

”我当时就有点犹豫了,一方面我自己也挺想要这把菜的,另一方面呢,又觉得老奶奶也挺不容易的。

我就跟老奶奶说:“奶奶,我也挺想要的呀。

”老奶奶就开始跟我讲:“我家里就我一个人,就想吃点新鲜的青菜,小伙子你就行行好嘛。

”哎呀,我这心里就更纠结了。

摊主在旁边看着,也不说话,就笑眯眯地看着我们。

这时候,我脑子里两个小人就开始打架了,一个说:“让给老奶奶吧,尊老爱幼嘛。

”另一个说:“凭啥呀,你先挑到的呀。

”我纠结了好一会儿,最后还是一咬牙,对老奶奶说:“奶奶,那您拿去吧。

”老奶奶可高兴了,直说:“谢谢小伙子,你真是个好人呐。


我虽然有点不甘心,但还是笑了笑说:“没事奶奶,您慢走啊。

”然后我又重新挑了一把青菜,付了钱就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还在想这件事呢,觉得这还真是个道德两难的情况呀。

不过嘛,做个好人的感觉也还不错啦。

嘿嘿,这就是我遇到的道德两难故事,你们说我做得对不对呀?。

道德两难的故事

道德两难的故事

道德两难的故事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一些道德上的两难选择,这些选择往往让人左右为难,难以抉择。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道德两难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医生,他在一家医院工作。

有一天,一位急需手术的重病患者被送到了医院。

经过检查,医生发现这位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才能有一线生机。

然而,与此同时,另一位患者也被送到了医院,他的病情同样危急,需要进行紧急手术。

医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不知道该先为哪位患者进行手术。

如果他选择先为第一位患者进行手术,那么第二位患者可能会因为等待时间过长而错过最佳的手术时机,甚至可能丧命。

但如果他选择先为第二位患者进行手术,那么第一位患者同样可能会因为等待时间过长而错过最佳的手术时机,生命也将面临威胁。

医生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自己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

他决定先为第一位患者进行手术,因为他认为第一位患者的病情更为严重,需要更紧急的救治。

然而,这个决定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和支持,一些人认为医生的选择是不公平的,因为第二位患者同样需要及时的救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道德两难的选择并不罕见,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在面对道德两难的选择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决定呢?首先,我们需要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最多人有利的决定。

其次,我们需要尊重事实和专业知识,避免主观臆断和情绪化的决策。

最后,我们需要勇于承担责任,无论我们做出怎样的选择,都要勇于承担后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面临更为复杂的道德两难选择,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更高的道德素养和决策能力。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为社会和他人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道德两难的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勇敢面对,并且尽力做出正确的决定。

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

希望我们在面对道德两难的选择时,都能做出明智的决定,为社会和他人带来更多的帮助和正能量。

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两难故事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些让人左右为难的选择,有时候这些选择甚至涉及到道德层面。

道德两难是指一个人面临两个或多个相互冲突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时,无论做出哪种选择都会违背某种道德规范或者价值观。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两个道德两难的故事。

故事一:小明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他每天都要乘坐地铁上班。

有一天,他在地铁上发现了一个钱包,里面装满了现金和各种证件。

小明心里挣扎,他知道这个钱包肯定是有人不小心丢失的,但是他也知道地铁上的失物很难找到失主。

如果他把钱包交给地铁站工作人员,里面的现金可能会被人拿走,而且失主也未必能找到。

但是如果他自己拿走钱包,就违背了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

小明陷入了两难境地,他该怎么做呢?故事二:小红是一名医生,她在医院工作多年,深受患者的信赖。

有一天,一位重病患者来找她,患者告诉她,自己的病情已经到了晚期,只能再活几个月。

但是患者的家人并不知道他的病情有多严重,他请求小红不要告诉家人,让他们以为他还有一段时间。

小红陷入了两难境地,她作为医生,有责任告诉患者的家人真相,让他们有时间做好心理准备。

但是她也理解患者的心情,他不想让家人担心,希望能够安安稳稳地度过最后的日子。

小红该如何抉择呢?以上两个故事都是充满了道德困境的情节,这些情节让人感到纠结,也让人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类似的情况。

当我们置身于道德两难的境地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道德两难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它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权衡利弊,找到一个尽可能符合道德准则的折中方案。

其次,我们需要尽量避免陷入道德两难的境地,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做一个有担当的人,避免做出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总之,道德两难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

在面对道德两难时,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勇于担当,尽量避免陷入这样的境地。

希望大家在面对类似情况时,都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道德两难故事的提问和追问策略

道德两难故事的提问和追问策略

一、道德两难故事的引入道德两难故事是一种常见的伦理学讨论方式,通过设置一个虚构的情境,让人们在两种道德选择之间做出抉择,以考察个体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过程。

这样的情境通常具有相互矛盾的道德规范,让人陷入一种两难境地,无论做何选择都会触犯某种道德原则或者伦理准则。

二、道德两难故事的分类道德两难故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典型的包括:生命伦理学的道德两难、公共政策和法律伦理的道德两难、经济伦理的道德两难等。

生命伦理学的道德两难常常涉及医疗抉择,例如是否同意终止以维持生命的治疗、是否进行器官捐赠等。

而公共政策和法律伦理的道德两难则涉及监狱和司法系统中的决策,例如是否执行死刑、是否进行秘密监控等。

三、道德两难故事的提问策略在提出道德两难故事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 如何设计情境:情境应该简洁清晰,涉及到具体的伦理原则冲突,使得选择不会轻易被做出。

2. 如何引导讨论:提问应该明确引导受访者思考该情境会触及的伦理准则,促使其深入思考。

3. 如何循序渐进:可以通过逐步揭示情境中的细节和后果,引导被访者逐步陷入两难境地,从而达到讨论的目的。

四、道德两难故事的追问策略在引导被访者进行讨论后,追问的策略同样重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 深入剖析受访者的选择:对受访者做出的选择进行深入分析,并询问其背后的理由和思考过程。

2. 引导受访者进一步思考:在受访者给出答案后,引导他们进行反思,探究其答案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3. 探究后果和影响:追问被访者选择后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引导其进行全面的思考和预测。

五、结语道德两难故事的提问和追问策略对于引导伦理学讨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和追问,可以帮助受访者在讨论中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伦理问题,达到更深层次的讨论和思考。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在进行道德两难故事讨论时有所帮助。

六、道德两难故事的提问策略的深入探讨在道德两难故事中,提问策略是极为关键的。

为了引发被访者的道德思考和伦理决策过程,需要设计情境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两难故事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些道德上的选择,有时候我们会陷入两难境地,不知道应该如何做出决定。

道德两难故事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展开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个道德两难的故事吧。

故事一,医生的抉择。

一位医生在手术室里面做手术,突然发现手术需要用到一种特殊的药物,而这种药物只有一瓶了。

可是,另一位患者也需要这种药物才能维持生命。

医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不知道该给哪位患者使用这种药物才是正确的选择。

如果他给正在手术的患者使用,那么另一位患者可能就会因为缺乏这种药物而丧命;但如果他选择留下这种药物给另一位患者使用,那么正在手术的患者也会因为缺乏药物而死亡。

医生该如何抉择呢?故事二,哲学家的困惑。

一位哲学家在一次旅行中遇到了一群逃犯,这些逃犯在逃亡途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他们请求哲学家帮助他们躲避追捕。

可是,哲学家也是一个有着强烈道德观念的人,他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如果他帮助逃犯,那么他就违反了法律,成为了共犯;但如果他不帮助逃犯,那么这些人可能会因此被抓捕,甚至遭受更严重的后果。

哲学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该如何决定呢?故事三,商人的抉择。

一位商人在做生意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道德难题。

他的供应商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合作机会,但这个合作需要通过行贿才能够达成。

商人知道行贿是不道德的行为,但如果他不这样做,可能就会失去这个合作机会,影响自己的生意。

商人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该如何抉择呢?以上这些故事都展现了道德两难的情境,让人们在面对这样的选择时感到困惑和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这时候我们该如何做出决定呢?在道德两难的情境下,我们需要权衡利弊,思考后果。

我们可以尝试从更大的利益出发,选择对更多人有利的决定;我们也可以寻求第三种解决方案,尽量避免伤害任何一方;或者我们可以寻求专家或者他人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无论怎样,道德两难的情境都需要我们冷静思考,理性抉择。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法,仿写一则道德两难的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法,仿写一则道德两难的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法,仿写一则道德两难的故事
小明是一名消防员,今天他接到了一项任务,救援一名被困在火灾中的老太太。

当他到达火灾现场时,他发现老太太被困在一间房间里,但房间里还有一个小男孩。

小男孩看着小明,哭着喊道:“请救救我奶奶!”小明意识到他只能救一个人,要么是老太太,要么是小男孩。

如果他救老太太,那么孩子就可能会丧失生命,但如果他救小男孩,老太太就可能会在火灾中丧命。

小明陷入了道德两难的境地:他必须在两个生命之间做出抉择,但他却不想失去任何一个人的生命。

最终,小明决定把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将老太太和小男孩都救出火灾现场,虽然自己也受了伤,但他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他知道他所做的是正确的。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是由德国哲学家柯尔伯格(W.D. Ross)提出的一种道德困境。

该故事描述了一个人面临在两个道德选择之间做出决定,无论选择哪个都会导致不良后果的情境。

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常常涉及到道德的冲突,让人在选择中陷入困境,无法做出完全正确的决定。

以下是一个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的例子:
故事:一个人正在逃离一座燃烧的大楼,可是他发现他的朋友还被困在了楼内。

如果他决定救出朋友,那么他有可能导致自己也被困在火中;而如果他选择不救,他会感到内疚。

在这个故事中,无论这个人怎么选择,他都会面临道德冲突。

如果他选择救出朋友,他会冒着生命危险,但他的行为可以看作是道德高尚的;而如果他选择不救,他可以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但他可能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权利冲突、义务和责任等道德观念的思考。

这些故事对于个人道德决策的探讨和道德哲学的讨论提供了有趣的案例。

生活中道德两难的例子

生活中道德两难的例子

生活中道德两难的例子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着各种道德两难的抉择。

道德两难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无论选择哪个选项,都会违背某种道德准则或者原则,因此使得人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下面我将为大家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道德两难的例子。

例子一:道德与利益的冲突在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往往与道德价值发生冲突,使人们在作出决策时不知所措。

比如,某公司领导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掩盖产品质量问题,从而获得更多利润。

这样的行为违背了道德原则,欺骗了消费者,危害了公众利益。

而对于雇员来说,他们面临着“言者无凭,听者有责”的道德困境。

如果揭露事实真相,可能会失去工作;如果选择保持沉默,可能会背负道德的负罪感。

例子二:道德与个人关系的纠结道德两难还常常出现在人际关系中。

比如,你的好友向你借钱,但你知道他经常过度消费,借钱后可能无力偿还。

这时你面临着道德与友谊之间的冲突。

借钱给他,可能会破坏你们的友谊,并且造成你本人的经济困境;拒绝借钱给他,可能会伤害他的感情,进而影响你们的友谊。

例子三:道德与社会压力的矛盾社会舆论和道德准则之间的矛盾也常常使人们陷入道德两难的困境。

比如,在某个团体中,如果你持有和大多数人不同的观点,当众发表可能会受到批评和排斥。

这时你可能面临着道德正义与社会压力之间的抉择。

坚持自己的信仰,可能会受到孤立和排挤;顺从集体的要求,可能会背弃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准则。

这些例子只是生活中道德两难的冰山一角。

无论是在职场、家庭还是社交场合,我们都会面临道德冲突。

在面对道德两难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处理。

首先,我们要真实客观地审视情况,分析得失。

对于不同的情况,我们要权衡利弊,评估各种选择的后果,从而尽量减少损失。

其次,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选择。

理解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道德两难的情况,并在冲突中找到平衡点。

最后,我们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

即使在道德两难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背离自己内心的良知和道德底线。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是一位信奉道德伦理学的高级顾问,他的工作是解决世界上最复杂的道德难题。

有一天,科尔伯格遇到了一个让他苦恼的困境,这就是著名的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一位女士去医院接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术,这个手术很成功,但她需要服用一种非常罕见的药物来维持生命。

这种药物只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瓶。

就在这个女士需要使用这个药物的时候,另一位重要的病人也需要这个药物来保住生命。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药物必须分配给其中一位病人,因为只有一瓶。

两位病人的情况全都很糟糕,但是,他们的病情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优先级。

如果这位女士得到这个药物,她有很高的几率复原,但如果这位重病患者得到药物,他可能会活下来,走出病痛。

科尔伯格在面对这个困境的时候,感到无法做出决定。

他知道他必须做出一个道德上正确的决定,但是这个决定似乎没有正确答案。

他面对的问题是:应该把这瓶药水分配给那位病人?科尔伯格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他首先回忆起伦理学的原则,包括人类关怀、正义、善良等等。

他同时考虑到实际情况,比如这两个人的年龄和家庭状况。

但是,他发现这些规则不能帮助他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没有一项原则可以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科尔伯格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法,不完美,但是是最好的选择:把药物分成两半,一半给那位女士,一半给那位男士。

这虽然似乎不太合理,但是它确实是一种平衡两者的方法。

科尔伯格的决策解决了这个道德两难的问题,他对人类道德问题的研究提出了重要的见解--伦理学规则无法完全解决道德问题,我们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来解决困境。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

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创设了一种道德两难情境,要求儿童作出选择。

人的行动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他人的需要与利益。

科尔伯格所用的道德研究方法为道德两难故事,那么何为道德两难故事呢,也就是如果做了这件事情就会违背法律,如果不做就会有违自己的良心,其中最经典的便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1.弟弟的难题。

乔的爸爸许诺说,如果乔挣够了50美元便可以拿这笔钱去野营。

但后来他又改变了主意,让乔把所挣得的50美元都交给他。

乔撒谎说只挣了10美元,他把10美元交给了爸爸,拿另外的40美元去野营。

临走之前,乔把挣钱和向爸爸撒谎的事告诉了他的弟弟阿里克斯。

阿里克斯应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他的爸爸吗?2.海因茨偷药。

在欧洲,一位妇女因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而濒于死亡。

医生们认为只有一种药或许能挽救她的生命。

那是她所在镇上的药剂师最新研制的一种镭。

这种药的成本昂贵,而且这位药剂师向购买者索要10倍于成本的高价。

他花了200美元制造“镭”,但在售出时,一小丸镭他就卖2000美元。

这位病人的丈夫叫海因茨,他向他认识的所有人都借了钱,但在最后他也只能借到1000美元,仅仅够要价的一半。

他向药剂师恳求说他的妻子快死了,求求他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以后再支付另一半的钱。

但药剂师却说:“不行,我研制该药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

所以,海因茨绝望了,他后来闯进了药店,为他的妻子偷了治病的药。

海因茨应该这样做吗?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科尔伯格将被试的回答记录下来,用于分析被试所遵守的道德标准。

科尔伯格提出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他关注于儿童答案背后的理由。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提出的理由是儿童的推理思路,思路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

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可以确定儿童处于何种道德判断水平。

道德两难十件事例举

道德两难十件事例举

道德两难十件事例举事例一2006年,江苏南京的彭宇搀扶跌倒在公交站台旁的老人,老人却一口咬定是彭宇将他撞倒。

事后法院按“推理分析”,最后判决彭宇赔偿受害人损失4万多元。

彭宇本来助人为乐,却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008年发生的郑州版“南京彭宇案”,郑州一大学生扶起一位老太,老太当时称被撞伤腰,2009年12月28日,法院判学生赔偿老太万元。

淮安卖豆饼的周老太捡1700元归还后反成被告(参见2009年11月26日《扬子晚报》);南京两小伙发现百元钞票不敢捡,冒雨等警察(参见2009年12月9日《扬子晚报》);两小伙发现一沓现金后冒雨等警察,11人自称失主(参见2009年12月24日《扬子晚报);南京一男子捡到空钱包怕被诬告找来4人作证(参见2010年l月4日《扬子晚报》)。

事例二在一次全区性的广播操比赛中,我实习所在的班级成绩不错但是一位评委随口问了参赛的一名学生:“你们都是来自同一个班级吗”“不是,有几个同学是从邻班借来的。

”这个同学无意中的回答却导致了班级的落选。

原来不符合比赛由同一个班学生组成的要求。

事后全班同学都责怪这位同学,这位同学也十分自责,认为自己给集体抹了黑。

事例三2011年10月,小悦悦事件中的18位路人无一伸出援助之手。

我们被围观的“看客”们“见死不救”、“见危不助”、“见难不帮”的麻木和冷漠所激怒,鉴于“彭宇案”我们谴责这18位路人吗他们该不该伸出援助之手事例四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某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典籍毁于一旦。

学校上下痛心疾首,一名学生的脸色尤其凝重。

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位置,逼迫他作出选择。

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将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归还。

一场大火使这本书一夜之间成为250本书中的唯一“幸存者”。

怎么办是据为己有,还是主动归还事例五早上,小明匆匆忙忙准备去上学,妈妈问他周末是否可以去看望奶奶,小明随口答应了。

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两难故事有时,我们可能会遭遇一些道德上的两难抉择,即在两个或多个道德原则之间做出选择,而无论我们选择哪个道德原则,都会导致不可避免的损害或者冲突。

以下是两个道德两难故事,它们探讨了人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面临的艰难决策。

故事一:独木桥的抉择在一次生存训练中,一支人员被困在山区。

他们需要通过一座独木桥才能到达安全的地方。

然而,这座独木桥只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

他们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么等待救援人员到来,要么其中一人不得不牺牲自己,为其他人让路。

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刻,一名年轻人主动站了出来,表示自己愿意牺牲以保证其他人的安全。

这引发了团队中的一场道德争议。

一方认为,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一个人失去生命,这是违背道德原则的。

另一方则认为,如果不牺牲一个人,整个团队将面临灭顶之灾,这也是无法容忍的。

最终,在小组经过激烈的讨论后,他们决定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不让任何人失去生命。

他们相信等待的是正确的选择,即使这意味着必须忍受更多的困苦和等待。

故事二:未来交易的选择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年老的药店老板和一个坏消息:他被诊断出患有不治之症,只剩下几个月的时间。

老板非常忧心他的药店和员工的未来,于是他决定将药店转让给一家跨国制药公司,并保证公司会继续雇佣所有的员工。

然而,他接到了年轻的药剂师Tom的电话。

Tom也想成为这家药店的所有者,他承诺会继承和保留老板过去几十年建立起来的良好声誉和员工队伍。

老板感受到了道德抉择,他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将药店卖给跨国公司,从而确保员工的经济利益和安全,要么将药店卖给Tom,从而确保这个小镇的药店能够保持传统和连续性。

最后,老板做出了一个困难但明智的决定。

他选择将药店卖给Tom,并在合同中约定了员工的福利和权益。

尽管跨国公司的报价更高,但老板认为保持小镇的药店传统价值和社区的连续性比短期的经济利益更为重要。

以上两个故事展示了在面临道德困境时的两难决策。

无论我们选择哪个道德原则,都会导致伦理上的冲突和牺牲。

道德两难故事案例.docx

道德两难故事案例.docx

道德两难故事案例题目:道德两难故事案例概述:道德两难故事案例常常考察一个人在道德抉择中面临的困境和决策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道德两难情境,这些情境要求我们在不同的价值观之间作出选择。

本文将以两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道德两难的困境,并探讨其中的道德考量和取舍。

案例一:救命还是隐瞒在一个小镇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事故。

一辆运输卡车不小心撞上了一座居民楼,导致楼内多人受伤。

媒体迅速报道了此事,但卡车司机当时正在驾驶途中。

他得知这个消息后,面临一个严峻的道德问题:是否自首并承担责任,还是选择隐瞒自己的身份,逃避法律追责?对于卡车司机来说,自首将面临法律的惩罚,可能会导致他失去自由和家庭的经济来源。

然而,如果他选择隐瞒真相,他会逃避法律的追责,但同时也意味着他对事故中的伤者和受害者缺乏责任感。

这是一个典型的道德两难情境,他需要在道德和个人利益之间做出抉择。

在这个案例中,考虑到生命与道义的价值观,个人的安全和权益应该居于次要地位。

因此,卡车司机应该选择自首并承担责任。

虽然他会面临法律的严惩,但这是为了对受伤者和受害者负责,同时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秩序。

通过承认错误,他也有机会改正自己的行为并重新投入到社会中。

案例二:家庭或职业李明是一位优秀的医生,他在一家大型医院工作已有多年。

然而,他的工作经常需要加班,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家人。

最近,他被提升为主任医生,这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工作压力。

与此同时,他的父亲患上了绝症,需要长期的照顾和关怀。

李明面临一个困难的道德决策:是选择继续投入工作,为更多的病人提供帮助,还是放弃升职机会,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照顾患病的父亲?对于李明来说,他既有家庭责任,又有职业责任。

他在工作中担任着重要的职位,能够通过医疗工作拯救更多的生命。

然而,他也有义务关心和照顾自己的家庭成员。

在这个案例中,他需要在个人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工作之间做出取舍。

在这种情况下,李明应该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并陪伴父亲度过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水平阶断道德推理的特点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不该偷的理由该偷的理由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9岁以前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2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偷药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茨就应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习俗水平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10—15岁3以人际和谐为准也称为“好孩子”取向凡是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都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给自己的家人包括妻子带来麻烦和耻辱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得对妻子负责..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4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正确的行为就是进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但偷别人的东西犯法..偷东西是不对;可不这样做的话;海因茨就没有尽到丈夫的义务..后习俗水平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海因茨已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的办法解决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为..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情况..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6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准则儿童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依据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他这么做;对别人是不公正的..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可贵;生命的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雷夫老师从第一阶段到第六阶段;即道德发展六段论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以恐惧为基础;「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你不做好功课;老师就会罚你」一类的话;家长都曾说过吧比如说;有的学生停下手中的作业开始做一些小动作;有的学生倒过头和后面的小朋友说话;还有的学生竟敢走出座位跑到其他同学那里..每次开完会我快步走到教室门口的时候就会听见眼尖的学生大喊一声:“老师来了”然后全班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出一副很规矩的样子..这时候的学生处于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怎样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的..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以糖果、玩具、金钱等奖赏作为良好行为的诱因..一年级的小学生纪律观念很差;只要老师不在教室;他就敢做一些违反课堂纪律学生做什么事都有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为了得到奖赏..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以取悦父母作为良好表现的动机;雷夫指出;为父母努力的念头给孩子带来压力;亦容易令他们没有主见..对这个阶段的孩子;雷夫会提出质疑:「你们是为了我才刷牙的吗你们是为了我才系鞋带的吗」雷夫的反问令Elsie忍不住发笑;各位家长不妨以此幽默方法助子女跨过第三阶段..有的学生喜欢表现;喜欢突出;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做事情有了更高一些的目标;那就是为了“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雷夫认为知道规则、接受规则;并愿意身体力行的孩子;已踏上了成功之路..若家长能够解释规则背后的理由;甚至让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就更好了..学生再大一点后;我们会和学生一起制定一些班规;我们还会带领学生认真学习这些规章制度;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要让学生烂熟于心..于是管理学生不再是老师一人统治;大家都来遵守班规..谁违反了就按照班规受罚..这是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学生再长大一点后;会变得更加懂事;会关心同学、主动帮助同学;变得善解人意起来;这是道德发展的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雷夫认为不论对孩童或是成人而言;都很难达到;因人们必须富有同理心;设身处地为人设想..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是最高阶段..学生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就算教育成功了..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孩子们可以从许多卓越的书籍和电影中找到达成第六阶段思维的人..但是现实生活中达到第六阶段的人并不是很多..挑战性就更高了;因为行为准则存于个人的灵魂中;孩子先要拥有健全的人格;行善后亦不会张扬..虽然要达到最后两个阶段确实很难;但是困难;不代表做不到..雷夫的一名学生;为免骚扰到本班和隔壁班的同学;讨论时总轻声细语;有次见到一辆垃圾车翻车;他们立即帮忙捡拾垃圾;更合力把垃圾车恢复原状..雷夫的另一名女学生;路上遇到遭人殴打的六岁小孩;不但带他到喷水池梳洗;还陪他走到家门外才离去;即使男孩母亲到校寻找儿子的「救命恩人」;小女生仍没有现身;多年来一直没有向人透露自己这次善行..正是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的理解和运用..用“六阶段”引导孩子的学业和人格成长..“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近25年的教育实践;雷夫老师深信: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他教出了优秀的教学成绩;培养出了谦逊有礼、诚实善良的学生..“身教重于言教”;雷夫老师是有资格在孩子们面前讲做第六阶段思维者的要求的;因为他以自己25年的工作证明了他是一个第六阶段思维者..。

道德两难故事的名词解释

道德两难故事的名词解释

道德两难故事的名词解释道德两难故事是指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下,无论个人做出怎样的决策,都会涉及到破坏某种道德原则或造成某种伤害。

在道德两难故事中,每个选择都有其道德困境,并且无论做出哪个选择,都会引发道德上的争议。

道德两难故事经常被用于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教育和讨论。

这些故事的目的是让人们思考道德冲突,并考虑如何在迥异的道德原则和伦理价值之间做出选择。

以下是两个具体例子,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道德两难故事的概念。

例子一:维护公正还是保护亲人?想象一下,你是一名法官,现在你面临一个难以抉择的情境。

你的亲人被控犯下严重罪行,并且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他们是有罪的。

你了解到,如果你公正地按照法律判决,你的亲人将面临严重的惩罚,可能会被监禁很长时间。

但是,如果你选择保护你的亲人,可能会破坏司法公正,损害社会的法律秩序。

在这个故事中,道德困境在于维护公正与保护亲人之间的冲突。

无论你选择哪个方向,都会导致一些道德问题。

如果你选择维护公正,你将面临选择把亲人送进监狱的痛苦。

然而,如果你选择保护亲人,你将违背法律和职责,可能会破坏司法制度。

例子二:救一个、救多个,还是不救?想象一下,你是一位医生。

你正在医院照料五个终末病患者,他们急需器官移植手术才能存活。

然而,你没有足够的器官供应来救助他们。

在同一时间,一个无关紧要的人来到医院,他身上有一个与终末病患者匹配的器官。

在这个情境中,你面临着一个道德两难的困境:救活五个终末病患者还是牺牲一个来拯救其他人?这个故事中,道德困境在于救一个人和救多个人之间的冲突。

如果你选择救助五个终末病患者,你将需要无视一个可以被拯救的人的生命。

然而,如果你选择救助那个无关紧要的人,你将失去救助其他五个病患者的机会。

以上两个例子展示了道德两难故事所涉及的抉择困境。

在这些情境中,无论你做出什么选择,都会引起自身和周围的道德困惑,并且都涉及到牺牲某些道德价值或利益。

道德两难故事起源于对人类伦理行为的研究和哲学思考。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编制了一系列的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在欧洲,一名妇女得了一种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对她的丈夫海因茨说:只有一种镭化剂的药能救他妻子的命。

这种药是本城的一名药剂师发明的,每一剂药的成本是200美元,药剂师要价2000美元。

海因茨到处借钱,但他只筹到1000美元。

于是,他告诉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哀求药剂师将药便宜些卖给他或让他分期付款。

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所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海因茨撬开了房门,偷走了药。

科尔伯格把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然后让他们回答与故事有关的问题,如:1、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2、海因茨偷药是对还是错?为什么?3、海因茨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海因茨偷药后被抓,是判刑还是释放?为什么?5、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6、假如海因茨的妻子特别要求他去或不去偷药,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改变你的立场吗?7、假如审判这个案件的法官是海因茨的朋友,那么,他会改变他的判定吗?8、为拯救别人的生命而偷药是错误的吗?9、假如为了救人而不得不去偷东西,你能为这种行为辩护吗?如何辩护?10、如果人人为了救人而去偷东西,后果会怎样?11、如果社会中的人都不遵守法律,结果会如何?第1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的人的理由是,去偷药并非不好,他一开始就请求付款的。

他并不想拿其他东西,而且他拿的药只值200元,不是2000元。

主张不该去偷药的人则认为,海因茨未获得允许去拿药,他一定是打破玻璃钻进去的,干这种破坏的事本身就是罪犯。

那药值很多钱,偷拿这么贵重的东西就是犯了重罪。

这些回答都未考虑到海因茨的行为意向,而是从行为的后果去做出判断的。

认为“应该”的人缩小了后果,而认为“不应该”的人又夸大了后果。

第2阶段:以行为对己或对他人是否有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主张“应该”的理由是,海因茨并非给制药造成了损失,他总会偿付给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两难故事
中国民间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位老和尚,老和尚苦心修行30年,即将修成正果。

山下有个镇,镇里有名大员外,这大员外很是阴险毒辣,总想破坏老和尚的名节。

某日,大员外对自家一个颇有几分姿色的丫鬟说:你今晚到庙里去,一定要把那老和尚勾上床。

成功了,我一定重重奖赏你,并给你找个好人家,但明天鸡叫时分若不能成功,我就将你乱棍打死。

那丫鬟当然只得照办,于是进入庙中,施展了浑身解术来色诱老和尚。

哪知那老和尚是个真和尚,整夜坐禅居然丝毫不为所动。

眼看就要鸡叫了,那丫鬟心想自己生命不保,便大哭起来。

老和尚觉得纳闷儿,忍不住问哭为何故?丫鬟指着他骂道:你不是一个真和尚!老和尚不服气地反问:我做错何事,怎么不是真和尚?丫鬟喝道:佛经上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你却见死不救。

老和尚连忙追问发生了何事?丫鬟就把事情经过从头讲了一遍。

这下子,老和尚着实碰到了两难的选择:见死不救,成不了佛;遇色成奸,同样也成不了佛。

老和尚该怎么办?
西方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个男子遭人诬陷,因凶杀罪被判了无期徒刑。

他的妻子千方百计想证明其夫无罪,可是不得其门。

某日,她丈夫的一个同事求见,说是商量有关打官司的事。

这名女子救夫心切,马上同意面谈。

那同事色迷迷而又神态诡异地说,只要她答应同他睡觉,他就可以提供确凿证据,证明其夫无罪。

否则,他就会销毁这些材料,让其夫在牢房里熬过漫长的一生,直到老死在那里。

这女子立刻陷入了伦理的两难:同此人睡觉?自己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婚外性行为就是通奸,乃最大的罪孽之一,既对丈夫不忠,也上不了天堂;不同此人睡觉?自己心爱的丈夫就会苦难无边,甚至死于非命。

这名女子该怎么办?
日本有一个民间故事:在海边有一个村子,村民都信奉海神,那海神庙就位于村后的一座高山上。

对全体村民来说,这海神庙比全村人的生命财产还重要。

某日清晨,村里的一个樵夫上山打柴,当他在山顶的崖边,向海上眺望时,突然发现远处一场巨大的海啸就要来临。

樵夫清楚地知道,这海啸来临,必定毁灭整个村子。

但山高路远,跑回村子报警已经来不及了。

怎样才能引起村里人的注意而避免一场浩劫呢?他思索了一下,最后决定将那座海神庙烧毁。

熊熊烈火冲天而起,果然惊动了整个村子。

所有的男女老幼都争先恐后冲向山去,企图救火。

当村民们爬上山顶的时候,海啸降临,刹那间,十多层楼高的巨浪将整个村子一卷而去。

全村人得救了,但当他们看到海神庙的废墟残烟时,还是愤怒起来,一致要求将那樵夫处死。

那樵夫欣慰而又负罪地看了看村民们,然后从悬崖上跳了下去。

美国也有一个民间故事:一帮村民为了逃避某印地安部落的追杀,躲进一个山洞里。

外面的人正进行严密的搜寻,一个婴儿大哭起来,母亲急忙用手将他的嘴捂住,她不得不
如此,如果敌人听到声响,躲藏在山洞里的人们就会被发现,也就意味着死亡要降临。

婴儿在母亲的怀里痉挛着,母亲好几次不忍心,想放开手,但想到大家的安危,她还是进销紧紧捂住了婴儿的嘴……敌人走了,婴儿也“走”了。

后来,村民们决定处死这名女子,因为她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这是要以命抵命的。

这种现象就是伦理两难(moral dilemma)的问题。

在孔孟之道中,经常可以见到这种两难的情况。

例如对国家的忠和对父母的孝往往是不能两全的。

倘若你的父亲是一个国家的敌人或罪犯,你是对国家尽忠,还是对父亲尽孝?中国古代伦理准则上,既有“父子互隐”,又有“大义灭亲”,如京戏中的那出“辕门斩子”。

无论做哪一种选择,似乎都可以说得通。

可不是,很多老子,就是被儿子“革”了命。

烈女传中还有所谓“卖身葬父”一说,也就是说为了孝道,让爹爹入土为安,甚至可以牺牲贞操和名节。

有老婆问老公:我和你老妈都掉到河里,你到底先救谁?这说明什么?道德抉择所产生多层面的悖论效应,并非立即可作黑白判断。

因此中国古人有这样一句话,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取鱼还是取熊掌者?何为鱼?何为熊掌?这就要看面临两难选择的人的价值取向了。

笔者曾带着上述那个老和尚的两难故事,去请教一位禅宗大师(此处隐去尊名〕。

谁知,他听完后,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反而讲了另一个故事。

说是:从前有个信佛的阔老太太,经常招待四方云游的僧人。

某次,有一个远道的和尚在她家修行了很久。

一日,老太太对一个丫鬟说道:你去勾引那个和尚,试试他是否是真和尚;你若勾引成功,定有重赏。

丫鬟便照令行事,结果那和尚始终不为所动。

丫鬟回来赞叹:此乃真和尚也。

那老太太一听,生气地叫道:他并非真和尚,让他马上滚蛋!和尚无奈便离去。

过了一年,此和尚又来了,老太太又留他修行。

不久,又如法炮制,再让那丫鬟前去勾引。

结果和尚果真上钩,还让丫鬟不要告诉她的主子。

忠心耿耿的丫鬟回去还是照实禀报。

谁知,这次老太太却夸曰:“此乃真和尚也!”
笔者听后愕然不已……。

如此荒诞,此大师果真为大师否?大师见我生疑,便笑道:这是禅宗25000多件公案中的一个,道者见道,淫者见淫,听后怎么悟就是你的事了。

在欧洲,一名妇女得了一种特殊的癌症,快要死了。

医生说只有一种药或许能挽救她的生命。

这种药就是本城药剂师最近刚发明的一种药剂。

每一剂药的成本是400美元,药剂师要价4000美元。

患病妇女的丈夫名叫海因兹,他找到他所认识的每一个人去借钱并尝试了每一种合法的手段,但他最终也只能筹到总共2000美元,仅够药价的一半。

他告诉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死了,求药剂师将药便宜些卖给他或者让他以后再付钱。

但是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要用它赚钱。

”所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海因兹感到绝望并考虑砸开药店为他妻子偷药。

于是他在晚上撬开了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结果,他被药剂师告到了法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